巴比伦

喜剧片美国2022

主演:布拉德·皮特,玛格特·罗比,迭戈·卡尔瓦,珍·斯马特,托比·马奎尔,麦克思·明格拉,李丽君,约翰·艾德坡,P·J·伯恩,卢卡斯·哈斯,奥莉维亚·汉密尔顿,罗里·斯卡沃,凯瑟琳·沃特斯顿,弗利,杰夫·格尔林,埃里克·罗伯茨,伊桑·苏普利,萨玛拉·维文,奥利维亚·王尔德,菲比·汤金,斯派克·琼斯,詹妮弗·格兰特,弗雷德里克·凯勒,托德·吉贝哈恩,克洛伊·菲内曼,乔纳·普拉特,肖恩·奥布赖恩,鲍勃·克莱德宁,马科斯·A.费拉斯,达蒙·冈普顿,雷恩·哈珀,里安·里斯,米拉吉·格尔比克,卡莲娜·布里奇,布莱克叶·埃

导演:达米恩·查泽雷

 剧照

巴比伦 剧照 NO.1巴比伦 剧照 NO.2巴比伦 剧照 NO.3巴比伦 剧照 NO.4巴比伦 剧照 NO.5巴比伦 剧照 NO.6巴比伦 剧照 NO.13巴比伦 剧照 NO.14巴比伦 剧照 NO.15巴比伦 剧照 NO.16巴比伦 剧照 NO.17巴比伦 剧照 NO.18巴比伦 剧照 NO.19巴比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0 00:02

详细剧情

  影片聚焦1920年代创立初期的好莱坞,无声到有声电影转变时期,充满了追逐名利、财富和权力的人,刻画多个角色的起落,以及野心勃勃、狂野不羁和全面失控的人生。  大多数角色都为虚构,但灵感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好莱坞明星:布拉德·皮特饰演热爱派对的电影巨星杰克·康拉德,灵感来自现实中约翰·吉尔伯特、克拉克·盖博、道格拉斯·范朋克等人;玛格特·罗比饰演斗志旺盛、有抱负的女演员内莉·拉罗伊,是现实中克拉拉·鲍、珍妮·伊戈尔斯、琼·克劳馥、阿尔玛·鲁本斯等好莱坞早期明星的融合;迭戈·卡尔瓦饰演墨西哥移民曼尼·托雷斯,是好莱坞的局外人,在巴比伦世界充当观众的眼睛;李丽君饰演Fay Zhu,灵感来自黄柳霜;马奎尔饰演詹姆斯·麦凯,灵感来自卓别林;麦克思·明格拉饰演唯一一个真实人物:制片人艾尔文·萨尔伯格。

 长篇影评

 1 ) 巴比伦的《雨中曲》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电影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现在3D时代到即将到来的3D裸眼时代,无不表现着电影工业的进步。

《阿凡达》的横空出世标志着3D时代的到来

片头二十多分钟酒池肉林的欢聚戏就是对好莱坞的一个“面部特写”。将一个世纪之前的好莱坞令人向往又让人“作呕”的癫狂模样描绘了出来,而当下的好莱坞又何尝不是呢。

话说回来,影片中,随着电影技术工业进程的推移,默片时代开始走向衰落,有声电影开始进入大众视野,有声电影时代,有人成为了新的杰克·康拉德,他们曾经的辉煌随着默片落幕而离去。

不过幸运的是,当今天的我们回想起来,观看那些尘封多年的默片,依然能看到银幕前有趣的演绎,依然可以与那个时代进行一场灵魂的互动。

这是一封写给电影最浪漫的情书。

 2 ) 娱乐至死的具象化

所有沉迷于狂欢、纸醉金迷的角色,最后无一不落得非自然死亡的结局。

影片尽管有三小时长,但是情绪非常intense和edgy;导演对光影、音乐节奏有着非凡的感知力,使之配合剧情更加充满戏剧性和张力。

Margot饰演的Nellie,Brad Pitt的Jack都是开头Party的沉迷者,他们都意识到了自己的沉沦,都动过和爱人离开的念头;一个去墨西哥,一个去欧洲,但最后都还是宁愿选择在这个色彩浓烈而迷幻的世界里结束生命。确实,如果离开了他们就不是这个character,他们就不是自己了。只有在这里,他们心中的梦之地,燃尽自己的生命力,才是符合角色的。

而studio executive Manny,吹小号成名的Sydney,和歌唱家Fay,最后都看清了浮华外衣下失控的生活和丑陋,找到平凡的、完全属于自己的生活,抑或是远走高飞。

影片中不乏荒谬的场面,从一开始的运输大象中让人啼笑皆非的混乱场面;到后来把大象牵入舞厅、和Tobey Maguire角色把他们引到的洞穴中的鳄鱼、老鼠,全部和人混在一起,完全就是现代人兽性的集合,充满了反乌托邦的元素;从一开始的笼中打斗,到中间完全扭曲的xx场面 (让我想到 Brave New World 中空虚放纵的享乐),再到最后(也许是inspired by《1984》里101号房间,只是反过来)的生吃老鼠。印象很深,Tobey的角色转过头说,这个人会为了钱做任何事,然后向台上扔纸钞。

Manny片中两次进影院,第一次是初次见到有声电影的惊骇;第二次则是满怀着回忆对着已经发展相对成熟的电影留下眼泪。最后的闪回,Margot的Nellie和Manny在成名之前,边吸*边相互分享对电影的幻想和热爱的时候,能真切感受到52年,离开多时组建家庭的Manny心中对于那个gilded age的回忆;后面各个经典电影的闪回也证实了这一点。

那个依靠着疯狂生活支撑极致创造力的时代远去了吗?也许并没有。Manny牵着女儿和妻子回到以前工作的片场门口,里面依然人来人往,一代又一代对电影怀着憧憬和幻想的人来到这里,挥发无穷的才华,支撑着Hollywood的发展。而通过历史我们也知道,这样的纵欲从未远离这片gilded的土地。

[小记-圣诞前夕在飘着小雪的费城和朋友看了这部电影。当影片中1920s的片场仿佛假戏真做、群演仿佛stoned一般打打杀杀正酣时,影院的烟雾警报器突然响了起来,屏幕熄灭,人群有序疏散;我和朋友也仿佛如梦初醒一般恍惚地从消防通道中下楼;在寒风中待了将近半小时才回去继续观影。事实证明现实生活也可以充满戏剧性。]

 3 ) 大厦将倾

让我们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当你注视着一副移动的影像,位于画面中心的人在某一瞬间与其周围环境的动势截然相反,你的眼睛该望向何处?这是达米安·查泽雷新作《巴比伦》的开场片段中的一个镜头序列,当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理念)从环绕着其的骄奢淫逸的环境中霎时脱离出来,突然间它的舞动从其周围肉体的颤动中脱颖而出,变成一种纯粹的行动,这是电影的本质,也是其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咒。

在电影的这一片段中,男主处于这个被设想的场景中我们的位置,望向的正是在这穹顶高耸的深宅中陡然升起的明星,某种意义上其也正是在十九世纪末悄然发迹的电影的象征。正如电影中稍显“漫长”的开场片段,电影自其诞生便与肮脏与淫欲相伴相生,淘洗下层层污泥才使耀眼的明星得以诞生,与其说查泽雷在《巴比伦》中所做的是对于默片时代的一次回望,倒不如说查泽雷试图揭露的是电影从诞生之初便具有的恋物性。查泽雷对于电影创作本身的喜剧化表达是一种自觉的自反性,其间的死亡与混乱成为电影创作的主调,但正是这种混乱与无序造就了难以预测的意外(喜剧桥段)与疯癫的创造性(一种不道德的说法),而这种踏着血色轨迹的电影创作的成功与电影的主题暗合,形成了对电影体系本身的一种嘲讽。从这个角度上讲,这部电影是勇敢的,它敢于呈现“真相”的非真实以及“非真实”的真相,无论这种揭露正确与否,它首先形成了一种自省,一种源于媒介的本身的自省亦即媒介的自反性。

查泽雷在电影中达成的是一种近乎混乱的群戏,各色人等杂乱无章的堆砌在一起,在每个需要他们出现的地方显形,一种功利的创作模式,在这里不存在人物,只存在模型(某种对布列松的“模特”概念的转制),如沙盘上的兵人游戏,《巴比伦》是对曾存过的历史的转制与模拟,与昆汀的“历史修正主义”不同,查泽雷的创作在于对历史的转译(将其转变为现代人所理解的版本),重新从历史中发掘出其需要的内容,并将其重组,这是一种现代性的创作方式,减少对剧情中的逻辑性与合理性的关注,转而关注其表意的完整性,这样的创作近乎一种断代史,他将自己的目标锚定,枝叶庞杂的情节在其间发展壮大,成为自行发展的系统,只要维持框架的完整便维持了表意的完整性。所以说,在这里情节只是基于框架的创作,重要的是情绪的递进与转变,查泽雷巧妙的掌握了几次离去/消亡的场景,将其简洁地表现为仅仅是向前或向后的动作,疾走、缓步、轻盈地舞动、抑或是疾驰而去,一个形象的创作到这里才算是塑造完成,离去比他们的到来更加重要,因为道别的时刻更具有历史性,静谧的挥手作别,吹奏、枪响、隐没在黑暗中、在影院中放声痛哭,当雨中曲再度响起,过去与未来的影像映入脑海中,男主眼睛兼具一部摄影机的责任,他的任务是记录与畅想,霎时间他又回到对电影最初的热忱中,也就是我们最初设想的场景,但在这里他闭上了眼睛,他行使的是眼睛最重要的职能——流泪,摄影机从影像中返还,越过享受影像的观众(你,我?)降落在男主的脸上,涕泗横流,难以名状的神情,影像的闪烁照亮泪痕的晶莹(一幅肖像?一个具象化了的总体?抑或是安娜·卡里娜投影?),这是影像背后的故事,一切内容凝滞在他的面孔中,这一切也许只是断片似的回忆(影像自身的回忆?),随后陷入黑暗,影像的终结?!一如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大厦将倾!

 4 ) 想拍电影

查泽雷 1 月 19 日生于普罗维登斯,我恰在此日此地观看了本片。很巧,但其实只是因为今天再不看就下映了。正片开始前,播放了一段男女主角的寄语。女主说:“很高兴你们用了正确的方式欣赏本片——与一群 excited crowd 一起在电影院观看。”后排男观众:“We only have 6 people!”后排女观众:“We are the excited crowd! Woo-hoo!”

影片的前部简直就是电影版的 GTA,尤其是男主的剧情。我们的主人公从小人物做起,帮助大佬解决各式各样的麻烦事,这和 3D 时期的几部 GTA 前期完全一致,甚至连淫趴和白粉等元素都显得如此符合时宜。女主角真是火辣性感魅力无穷,男主角也青涩可爱,就连油乎乎的布拉德·皮特都风度翩翩。几个默片镜头真美,只可惜没能领悟在致敬什么典故。两位主人公混得风生水起之后,影片似乎第一次响起了《爱乐之城》的音乐,与那部片子一样,美好中带有伤感,让人感觉到爱。氛围渐渐地由喜转哀。步入尾声,各个主角注定要以悲剧收尾。“大反派”托比·马奎尔粉墨登场(真的很多粉末),不愧是 Bully Maguire,一路欺负人到这!那段“地牢”戏也是够邪典的。很喜欢布拉德·皮特的结局画面。摄像机透过半掩的门窥探屋内,我心想,希望还是别自杀吧。不一会儿,皮特拿着手枪走进了浴室。我们不知道女主是怎么死的,但显然是由她的疯癫与不识时务所招致。可我们不就爱这个吗?这就是一切 fiction 的魅力。

几十年后,时过境迁,男主再次踏入影院时闪过的蒙太奇出现了不少我这代人所熟悉的电影画面,多少让人有些感慨。影片本身完成了一个故事,但又有些 meta 元素在其间。看完后不仅觉得爱这部片子,更是爱百年来的一部部或好或烂的影视作品。于是此时此刻,真的,好想,拍电影。

 5 ) 一场混合着屎尿屁的自以为是的闹剧

(塞这里是因为短评放不下了)

一场混合着屎尿屁的自以为是的闹剧,还有各种自我感动式的致敬,莫名其妙的伤感缅怀。

导演真的好懂电影噢,好棒棒噢,要给他送锦旗吗?旧坞黄赌毒版逐梦演艺圈是吧,像毕导拍的是“最真实”的演艺圈一样,导演拍的想必也是“最真实”的“已死”的电影圈吧。三个小时除了混乱以外还有什么,毫无意义地争吵、死人,什么都想拍,什么都没拍好,连爱情都能拍烂……完全不知道导演想把这个片子给谁看,不管从影视幕后人员、演员还是观众的角度都感觉不到尊重和用心,还有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罗比能吐得像在演惊声尖笑版驱魔人一样,别再演疯子了求你了。

最后的最后,这段影史混剪是全片最大的败笔!整部电影完美诠释了什么叫首尾呼应,从头烂到尾!如果一部电影可怜到要靠前人混剪来升华全片拉高评分,那它就是屑!干脆所有导演不拍电影了,去做混剪up主好了。强行塞这么一段在片尾,不会让我觉得,哇噢这部电影好有内涵,好不一样,只会让我觉得,这部电影和这些影史经典比起来,更!烂!了!无声片到有声片有那么多故事可拍的,非要揪着《雨中曲》不放是吗,我甚至没看到片里的“演员”拥有了什么成就(除了狂开淫乱趴以外),瞬间就又过气了,怎么,他们这样就值得怀念了?话说回来,罗比的条件放默片时代绝对糊得一塌糊涂,再不想看她演疯子的电影了。

 6 ) 一生一生又一生,活完还是什么都没有

这部电影今天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上次让我觉得很好看的电影是去年这个时候看的《北欧人》

我觉得导演也没有像很多评论说的那样,自我抒发,表达对电影的爱。恕我我斗胆这么讲:导演的理解层面是800,布拉德皮特1000(岔开话题,从安吉丽娜朱莉执导拍的电影我感觉她的理解比布拉德皮特低很多),电影表达出500,我能明白600,一般观影者期待看到的100。(没有任何想说我比大部分观影者厉害的意思,这是一种在生活中吃了很多屎,摔了很多跤,或者就是像这个电影一开始那个盛大party那种强烈多方面感官刺激,或者是上上下下,所达到的理解,分高很痛苦,但很遗憾,我们无法选择过多少分的人生。)

这部电影有多个神来之笔,我想就像艺术,有些可能只是上帝借我们的手的一个创作呈现。

我很喜欢的片段,nellie被响尾蛇咬住脖子的时候,jack看着眼前的这一幕的眼神,布拉德皮特真是好演员!!!人生就像这么一场浮世绘,我们每个人都是旁观者,我们要衷心感谢每个现场的玩伴,谢谢你们的陪伴,才使得此时此刻的这一刻不那么无聊。但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所以我的眼前充满了薄雾。

我看了一些评论,可能很多观众可能不理解nellie的这种自毁倾向人格。不理解的你们,很幸运,因为你们在过着正常的生活,有处于正态分布中央的稳定情绪。其实很多有着巨大能量的人,都有着巨大的自毁倾向,比如玛丽莲梦露。再加上nellie自己有讲她有很悲惨的童年,妈妈是精神病患,爸爸又是这样一个人。有自毁倾向太正常了。我看过布拉德皮特拍给GQ的一组照片,我挺能理解他的离婚,他的酗酒问题,等等。

PS:颜值高穿粉色真好看

Jack最后的饮弹,在我看来根本就不是因为被时代甩在后面的失落,而是一种虚无,一种死跟活的界限已经不明晰。这种虚无,布拉德皮特从《神枪手之死》就开始描述。我也特别的感同身受。

Nellie为什么最后会离开车,没有和Manny一起去墨西哥,我觉得也不是像一些评论讲的,她不会离开这个纸醉金迷的LA。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这个男人或许是你最好的选择,但你深知他搞不定你,而以后的日子只剩越来越凄惨,还有贫穷,因为你还打算跟他生孩子。有些女人,从来无法,也不应该踏入婚姻,孩子。

还有就是一开始nellie讲的,我从来都是大明星,这就是吸引力法则啊!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评论都在讲“电影已死”,我没觉得这部电影有透漏这个思想,而且我也没有亲身体会到社会上电影跟以前比不再重要。有的,无非是各种其他渠道的冲击,博主,自媒体的兴趣,都在瓜分以前全部属于电影,电视的流量。但像我这样的人,永远会看电影。多说一句,我真的很讨厌现在的电影讲解视频,大家都这么忙了吗?一个电影都没时间看,一定要看10分钟的讲解版?这就跟你看一个攻略永远不能代替去自己玩一遍。

还有个感慨,电影作为一个工业,美国已经如此发达(不错,国内拍出来的成熟度真的还差很远)。但另一个角度讲,有时候有点过了,这部电影还好,很多电影现在给我的感觉,就是剧本是数据库ai生成的,制片方想打哪个群体,哪些话题,多大票房等等全部input进数据库,然后自动形成全部剧本。这种感觉非常不好。

前几天我在感叹,小时候练字,写的:无限风光在险峰,那时觉得这辈子要爬险峰,看风光。从上了大学,我去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种生活方式,我不断尝试险峰,但发现这风光,这体验,都已经无法再说服我。

豆友回我:放过自己,没有意义。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布拉德皮特的jack最后扣下扳机,因为:放过自己,没有意义。

 7 ) something bigger

查泽雷的电影存在一种连续性,这点显而易见。但《巴比伦》同他以往的电影有一点显著不同,那便是叙事视角的扩张,而他一如既往的人物刻画方式使得整部电影抻得很长。对比罗伯特·奥特曼等人的电影便可发觉查泽雷在群像处理方面的稚嫩之处。当然这并不重要,如果查泽雷选择拍一部关于当下的、而非默片时代好莱坞的电影,说不定会更好(这部电影也会像是《爱乐之城》的另一面),然而这并非他本人所能决定。

电影中多次借角色之口表达对电影的迷恋,但相比《爆裂鼓手》的疯狂和《爱乐之城》的甜蜜,这部电影始终沉浸在一种怀旧的感伤中,或许这也对应着导演本人成名后的惘然。保持激情地生活和创作很容易燃烧殆尽,就连最初光彩熠熠的好莱坞也会无可避免地陷入单调中——陈词滥调正是它的主题。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的好莱坞也和一百年前一样,周而复始的循环如同周而复始的生活——永远没有什么something bigger, Manny最终的和解不过是一种宽慰,真正的结局只可能是奔赴死亡。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Manny可能是唯一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相比之下皮特饰演的Jack Conrad直到最后一刻才在评论家的话中认清现实。在这个人人都渴望成为something bigger的好莱坞——尽管Manny自己也这么说,但他后来追寻的实际上仅仅是Nellie的爱,这算不算一种大智若愚呢?

查泽雷的电影总是关于孤独的人,唯独《爱乐之城》是个例外,每每回望这部电影都会觉得无比纯真。那里也有想要成为something bigger的人,也有梦想向现实的妥协,但却在四季流转的瞬间中意外地创造出了永恒。

《巴比伦》是一部关于物是人非的电影,查泽雷像费里尼在《阿玛柯德》里回忆童年那样“回忆”了自己曾经理想中的乐园,十年过去(对于查泽雷自己的执导生涯而言),彼时的风流倜傥已成为梦幻泡影,任何没能理解这一变化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还有希望,而此刻的好莱坞已经失去了希望的眷顾。

 8 ) 看到烂番茄新鲜度55%我就应该提高警惕

一种正常人硬装躁郁症的气质。用力过猛,矫揉造作,大段大段的台词直抒胸臆,直接论述电影的魅力,就差把“你知道我有多爱电影”砸脸上了,我还是没能感受到电影人对这个行业真正的热情。那种苦苦思索拍摄手法的执着,那种对人性痛苦的批判与深沉的赞美,这些电影最重要的特质在本片消失无踪。

但那些人有多热爱名利与纵情风月倒是展示得很透彻,搞得我中间反复追问:WHAT IS WRONG WITH YOU HUMAN BEINGS? 不搞黄暴不能活是吗?要我说,就是因为过度追求感官刺激,喝到吐,穿湿衣服睡觉,没有让肉身处于干净舒适的状态,精神才难以获得平静。

剧本烂演技也烂,女主性感小野猫这个设定就已经够厌女够性化女性了,女主的诠释还那么做作,一到激动的时候就双手揉头发,全片揉了不下二十次。布拉德皮特也是,疯癫也癫不起来,沉郁也沉不下去,连最后那个背影都是如此普通。醒醒吧!你就是曾经皮囊还不错但真的从未有过艺术气息的平庸正常人!虽然我不喜欢昆汀,但同风格同题材的好莱坞往事比本片好太多,可能因为昆汀是浑然天成的疯球吧。只有 Fay 这个角色 slay 全场,她刚出来唱那首乳女歌曲我也是猛翻了几个白眼,但后面短短的一点背景故事介绍,人物立刻有深度了。一个在名利场进进出出的亚裔女性,头脑始终清醒,眼神戏非常好。

不过电影比较真实地还原了有色人种在好莱坞发展过程中的贡献,还算中肯。有色人种从来就不是现在才因为正直正确出现在好莱坞,而是从一开始就深度融入其中。那些经人筛选过的史实,多多少少掩盖了这一段。配乐也还不错,虽然我极度不喜欢jazz,但电影院音响效果又好,编曲也不错,特别是 Palmer 的 trumpet 部分真的好听,还算行。光影也很好,应该说本片唯一算得上好莱坞一流水准的就是光影布景,真的每一幕都是油画的水平。摄影有很多长镜头和手持镜头近景,配合本片想要极力打造的疯球气质,我只觉得更pretentious了。

另外看完这部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洛杉矶跟其他大都市一点都不一样了,它从来就不是传统商业模式下发展起来的城市,所以不需要那么多skyscrapers,又带着曾经好莱坞散漫狂野的气质,所以所有的街区都非常粗犷,跟精致和小而美可以说没什么关系。全片最有看头的就是最后五分钟,那些电影人造过的梦,那些冲洗胶片的红蓝药水,想到我所在的电影院正是电影中出现过的地方,时空在这一刻短暂交汇,内心又隐隐升起一些感动。

但这部片本身是配不上电影所蕴含的全部意义的,一星给光影和音乐,一星给Fay。

 短评

《巴比伦》几近对一个时代乃至整个影史进行了回顾,技巧和调度尤其是大场景的景观和人物调度如此恢弘简直可以称为奇观电影。各种族各主角命运走向的叙事完成度也都很高,政治正确却不惹人厌。特别是用拉丁裔的刀去杀戮其他族裔的桥段很有戏剧张力,黑人不够黑的一幕很震撼,堪称绝佳表演。缺点是叙事太直给,生怕观众看不懂各种糊你脸上,恶趣味也拉得太满。结尾也太拖沓非要用蒙太奇拉出整个影史来蹭大腿,和《天堂电影院》一比显得很廉价。同样是对电影工业的追缅,《巴比伦》显然立意和格局都比《造梦之家》要好,但如果今年的名导们仅能用对电影本身自怜自哀来拍电影,那是不是更印证了电影行业的日薄西山?电影未死而挽歌大作,我们正如男主角一样,见证其夕阳西下、百年兴亡。

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为什么要如此用力地讲一个这么满的故事啊,感觉被导演晃着肩膀质问“看懂我的意思了吗!” I’m exhausted.

11分钟前
  • 肉汤拌饭吃八碗
  • 还行

“好莱坞往事”乱入“爱乐之城”。同样讲述拍电影的初心,斯皮尔伯格的“造梦之家”让我感到廉颇老矣的匠气,达米恩·查泽雷却用嗑了10公斤coke般的迷幻癫狂带给了我惊喜。默片变有声的风起云涌,明星们的命运浮沉,通过如痴如醉的爵士乐串起,3个小时的高饱和视听就像一场自我沉浸的趴体。好莱坞从来不缺酒池肉林和纸醉金迷,然而最终让我们走进影院的却是小小的雨中曲。

1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LaRoy把男的都叫去看她爸抓蛇的那场戏,Lady Fay Zhu像去对面gay bar问赵妈需不需要帮忙救火的铁t

18分钟前
  • 黃半仙
  • 推荐

从爆裂鼓手到爱乐之城到登月第一人,查泽雷的主题一直是那些辉煌成就之下看不到的昂贵代价,就像浮华的古巴比伦下埋藏的尸骨,电影里每次有电影职员死掉都有喧嚣的音乐来掩盖。像江南写过的一句话:用什么珍贵的东西,换回了空白。多少影人的付出才换来了如今电影技术的进步。可是在电影将死的今天,如果这样的天才导演都只能用电影最后的影史回顾让观众惊呼啊德莱叶啊伯格曼的话,那我想电影是真的完了。

21分钟前
  • 哥哥停雨了
  • 还行

可以看成20到30年代的好莱坞浮世绘,也可以看成导演对一个震荡电影时代的旁观。白、黑、亚和南美,四个族裔在那个荒诞、纵欲、疯狂又无法形容的时代,跟随电影工业从无声到有声的变迁,各自走向不同的结局,令人无尽唏嘘。电影最后看似混乱的蒙太奇,恰巧贴合着那个时代好莱坞的混乱,但这也正是电影借助光影,穿梭时代,表达着对电影这项艺术、或是工业的一种期待。看着男主角面对时代变迁后的影院泪流满面时,真心希望电影不死,我们可以永远面对大银幕,永远可以热泪盈眶。

26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震撼到无以言表,真正的史诗。关于好莱坞最好的电影,真正的好莱坞往事。如同那段影评人与影星的对话一样,这栋大房子谁都不在意。我们只不过是一个又一个浪头。耀眼的那些也转瞬而逝。但是那些电影,那些面孔,会留下来,在一百年后,还是一千年后,一个年轻人路过看到这个画面,他会觉得似曾相识。强烈推荐电影史课放这部片子。太过迷影,而电影又值得着迷。今年最好的好莱坞电影。最后的混剪,让我颤栗。

28分钟前
  • Lipsky
  • 力荐

这个导演就是喜欢最后来概括中心思想…

30分钟前
  • Enid
  • 还行

结尾拼接属实没必要……

35分钟前
  • 黑脸素珍
  • 推荐

爱这部电影的人,不免是有一些抖M倾向在身上的。他/她们需要一个强悍的、技艺超群的、令人心悦诚服又独属于他/她一人的抖S。

4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难以相信布拉德皮特和玛格特罗比居然把《好莱坞往事》又演了一遍。今年看过各种号称写给电影的情书,达米恩的这一部最合格。前半段为五星定调:似乎很久没有遇到一部作品能够令观众在完全搞不清楚作者意图的情形下,还甘愿走进编剧天马行空的想象圈套当中。只是后半段走向还是将影片框在了《好莱坞往事》与《爱乐之城》的结合架构里,让人略感失望。Lala Land的配乐团队为这部影片几乎是原样打造了一张2.0的原声作品,而男女主角的theme几乎是city of star繁星之城的翻版,令影片中原本并未过分着墨的感情线加分不少。尽管导演再次用过人的品味挽救了其相较平庸的叙事能力,但却也并未将好莱坞往事真正变成好莱坞狂想。

42分钟前
  • 竹和
  • 推荐

如果没有最后那段混剪可能可以稳稳当当给四星。前面本来看得还算开心,但这结尾实在是一言难尽。知道想干嘛,但这么用力地回顾致敬和前仨小时的tone很格格不入啊。今年“写给电影的情书”实在是有点多,行业是要靠新的好的作品来救,不是靠跟观众说一百遍我们一路走来多不容易¯\_(ツ)_/¯

43分钟前
  • 伊瓦
  • 推荐

在南柯一梦的风流簇拥不再之后,在宴会厅偶遇老友寒暄之后,在给侍者一笔慷慨的小费之后,随着音乐翩翩走回楼上房间之后,或许你能理解这时候开膛结束自己生命的美感吗。在被追杀的途中跑进舞厅之后,在和深爱你的男人舞池相拥私定终身之后,又觉得不能离开这个用电影造梦之地,或许你能理解这时候不告而别,随着音乐消失在夜色里的美感吗。在所有荒诞癫狂璀璨糜烂的派对全都散场之后,在所有恐惧落寞痛苦的记忆全部归于平静之后,或许你能理解,不论怎样,我们还是会坐在漆黑的影院里,为一场又一场的幻梦而流泪的美感吗。

45分钟前
  • 瓶装火箭
  • 力荐

前半段屎尿屁奇观密集节奏爽到拍腿,后面非要把六个人的故事讲圆非常拖沓,最后的混剪真是太没有必要了。Fabelmans / Empire of Light / Babylon 都在十二月排队给电影送情书,感觉电影好人卡都发不过来了。停止没意义的怀旧吧,劝导演听布拉德皮特自己的台词:别迷恋默片,别逆历史而行

46分钟前
  • 陈不懒
  • 还行

三星半,一封名为《好莱坞进行时》的恐吓信兼情书,由现任好莱坞工业之子书写,呼唤回归影院在表层,呼唤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在里层。电影可能真的快死了,但它毕竟早就死过八百回了,所以就静待其下一次的重生吧。另外,1、收尾部分的电影史混剪堪称一次真诚地抖机灵,动人归动人,却也完全不是Chazelle的过往水准,实现效果有待商榷。2、李丽君与玛格特·罗比贡献了年度级别的GL时刻。

51分钟前
  • 顗礼
  • 推荐

是近幾年好萊塢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一方面能說是又一部自我沈溺感懷、如萬千部自反的好萊塢電影一樣不願意向前一步,像Nellie這個角色一般璀璨、迷亂又自滯;但我依然相信它和其中的純真——誰不會為那場山巔落日的龐大吻戲動容?電影、好萊塢和圍繞著它的夢正如開頭費里尼式的狂歡和那頭大象,藏著污穢、但龐大驚人又超越想象;同時我們看見這一江湖的一代宗師們,有人做夢,有人淡然離去,有人是耀眼落幕的白矮星,有人無法隨著時間生存衰微,有人見過神殿的污垢後回歸質樸。愛、天才和感情驅動了許多奇跡的發生,但資本與奇觀欲求的大開眼戒也在消弭著純真,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最終電影中劇組拍攝的影像、屬於這部電影的影像和電影史的其他經典影像,消除了邊界達到了共時,在顏料和剪輯中解構,成為了最純真的情感記憶。這對一些人很重要。

54分钟前
  • 白石春子
  • 推荐

当镜头从打破第四面墙的蒙太奇切回坐在电影院里的男主的时候 我和他是一模一样的笑中带泪表情 谢谢电影和做电影的人们

57分钟前
  • Pain_n_Glory
  • 力荐

一方面不太喜欢整部戏被塞得太挤太满,前半段屎尿屁元素太over让人生理不适,戏院那段混剪出现得有点生硬表达的情感也太过赤裸。但另一方面,我很喜欢角色在被时代抛弃后,尝试无果后的那份对命运的坦然接受和优雅告别(Nellie拒绝被拯救,黑夜中翩然离去的背影;Jack在感叹“没关系,我已经当过世界上最幸运的混蛋了”后做出了人生选择)。以及当技术更迭时代变迁人生悲剧已成定局时,回头发现最初那些酒池肉林群魔乱舞荒诞又癫狂的时刻,竟有一种原始又磅礴的生命力,如梦似幻,那也是属于他们最后的喧闹和最美好的时光。

59分钟前
  • 偏时差
  • 推荐

导演想拍《好莱坞往事》,皮特想演《了不起的盖茨比》,罗比想要《爱乐之城》,男主想象《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珍想去《宿敌》,托比想到《小丑》,丽君想扮《一代宗师》,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却没人许电影一个未来。

1小时前
  • 艇仔粥罐头
  • 还行

比起阿凡达2,这部才是我觉得更值得讨论的电影,也是更属于当下的电影,虽然它讲的是20年代末的好莱坞。来看screening的影评人和记者都被开篇那场酒池肉林大戏震住了,主演们也都把看家本领亮出来了(Margot Robbie和Brad Pitt继《好莱坞往事》之后再度联手),真是目眩神迷,能去电影院看一定要去电影院看,回头细说~

1小时前
  • 潘萌SoPhia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