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去何从

战争片中国大陆2016

主演:中泉英雄,漆子美,李婳,叶峰,王曦

导演:关晶

播放地址

 剧照

何去何从 剧照 NO.1何去何从 剧照 NO.2何去何从 剧照 NO.3何去何从 剧照 NO.4何去何从 剧照 NO.5何去何从 剧照 NO.6何去何从 剧照 NO.13何去何从 剧照 NO.14何去何从 剧照 NO.15何去何从 剧照 NO.16何去何从 剧照 NO.17何去何从 剧照 NO.18何去何从 剧照 NO.19何去何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3 15:04

详细剧情

影片改编于真实日本士兵遗留日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日本画家石桥贤太郎(中泉英雄 饰)新婚不久被迫应征参加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在一次战役中遭遇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几乎全军覆没。一心想活下来的石桥从死人堆里爬...

 长篇影评

 1 ) 《何去何从》:不一样的战争视角,不一样的人性彷徨(图)

  看了电影《何去何从》,我有些话不得不说。
  对于日本侵略者,中国人的痛恨是融入血液、深入骨髓的。那一行行血泪史更是难以忘却:1937年7月7日,日寇于北平发动了七七事变,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其实,日本侵略者早在1895年之前已对我们虎视眈眈,那场甲午海战惨烈震惊中外。对于侵华,在卢沟桥事变之前,他们就开始摩拳擦掌——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与1935年的“华北事变”,无不揭露着他们的狼子野心!依然是1937年,日军发动侵略上海的“八一三事变”于是中国人民打响了“淞沪会战”。依然是1937年,太原会战,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抗战的首次重大胜利的代价也是极为沉重的,忻口之战就有10万将士壮烈殉国啊!依然是1937年,日军攻陷南京后进行了长达六个星期的血腥屠杀。
  据统计,从1937—1945年8月15日的8年里,除西藏、西康、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外,我国其它省份皆遭日军铁蹄蹂躏,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共达5620多亿美元。然而,在日本侵略者投降时,中国人民却免除了日军的战争赔偿,我们痛恨日本军国主义,但我们更同情爱好和平的日本人民。
  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我们拍过太多的抗战电影和抗战连续剧。这些连续剧和电影都是差不多的风格,鬼子是恶毒而泯灭人性的,中国人是宁死不屈战无不胜的。今天我去电影院刚看了一部由关晶执导,中泉英雄、漆子美、李婳、王曦等人主演的反战题材影片《何去何从》。这部电影的全新视角让我的内心承受了不小的震撼力。一部来自日本兵的反思——影片借由一个普通日本士兵的视角还原讲述了当年那段历史往事,让我们无不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挣扎。
  有一个画面,我印象深刻——冷冽灰色,火药烟雾缭绕,烽火不绝,尘埃连天,让我也仿佛置身于战事现场,底部布满长且锋利的尖刀……这时主人公以蜷缩的姿态伴随着散落的石块,正往下不断坠落,似乎下一秒就要被尖锐的刺刀刺死!这样的强烈视觉冲击配合悲情的情节让我们整场电影都处在紧皱眉头的压力感之下,整个放映厅都是鸦雀无声的。《何去何从》的故事发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的冀东地区,他本是美术老师,刚和自己的爱妻结婚,但被迫应征入伍。在一次战役中他所在的部队全军覆没,只有一心想活下来的石桥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换上中国士兵的衣服,被一个中国村妇当成哑巴战争英雄救活。后来,石桥回到日本兵营,被当成是皇军的耻辱。石桥的妻子被骗来当慰安妇,两人无意碰面后妻子自杀,石桥近乎崩溃。最后,救他的村民被日本兵血洗,救他的村妇遭受凌辱,解救无果的石桥精神恍惚,和同类拼杀,最后自杀。



  《何去何从》取材自一本真实的“日本兵日记”,河北迁西发现了当年侵华日军石桥于昭和七至八年即(1932年-1933年)写的《满洲出征日记》。以侵略方普通士兵的日记为真实素材拍摄的这部《何去何从》是如此的独一无二,独特视角下呈现的独特故事也是发人深省的,今天看了,我对这场战争有了些更深刻的认识。难怪,在第7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中,《何去何从》作为优秀反战影片入围联合国教科文费里尼奖,这也是中国本土电影第一次入围费里尼奖。战争,对受侵略方是悲情,对于侵略方也是悲情。中国人对于侵略者是抗战到底,对于其人民却不计前嫌——我们免除了日军的战争赔偿。
  作为一部反战影片,《何去何从》不同于以往抗日影片的固有模式,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看待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我在《何去何从》里看见了一个日本普通士兵的错愕、恐惧、痛苦、挣扎、麻木和绝望……看完影片后,我不由得深深陷入了对人性与战争的反思。没有战争,我们才能享受幸福生活,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
  关于中日战争,我看过姜文的《鬼子来了》和陆川的《南京!南京!》,都不错,10月28日后,应该加上关晶的《何去何从》,因为也值得一看!

 2 ) 《何去何从》:人性摧残下的生无可恋

       没有经过战争的一代人如何呈现战争?战争对人性有怎样的摧残?《何去何从》,一部从人性角度揭露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造成的戕害,警告世人珍惜和平、远离战争。
       战争里,到处明枪暗箭,躲都躲不及,但是影片中的女一号樱子、女二号凤莲、男一号石桥都是主动求死。缘何?
       女一号樱子选择了割腕自杀。作为男一号石桥的妻子,在影片中戏份很少也没有一句台词,所有的情绪都通过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等方式,都是情绪饱满的内心戏。樱子的经历变换起伏很大,从恋爱的甜蜜到新婚的喜悦,到后来沦为慰安妇的麻木,到在慰安棚里见到自己丈夫的痛苦,再到挣扎后的选择死忙,她诠释了一位战争中的普通平民妻子的痛苦。对丈夫的思念支撑她跑到中国,没想到被自己的“帝国”骗做慰安妇,每天遭受自己日本同胞的非人蹂躏,后来的确是见到了丈夫,但见到之日便是生命结束之时。爱而不得,在爱的人面前尊严尽失。纵然他不嫌不弃,我何以心安?爱何以继续?无爱便无生。
       女二号凤莲逮着机会就抓着刺刀刺向自己的咽喉。凤莲,山旺的妻子,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救了石桥,但他不知石桥就是捅了自己丈夫一刀的“日本子”,在丈夫逃回家里见到石桥,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之时,她都将信将疑。在村子被日本兵洗礼中,她的丈夫被杀死在她面前,她和其他村妇被拉到日本兵营做慰安妇。当石桥想来想放她一条生路时,她却没有活下去的信心,目中无神地求死:“杀了我!杀了我!”抓住刺刀刺向自己的咽喉,一了百了。一位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善良、单纯,她干净的世界让战争打得七荤八素,超出了她承受的范围。男人死了、家没了,赖活不如好死,有气节的传统妇人怎能苟且于世?
       男一号石桥刺杀自己。石桥君,由主演《南京!南京!》的中泉英雄扮演,是演技和魅力兼具的日本演员。战争前,他是一名手无缚鸡之力的日本美术老师,刚刚和娇媚的未婚妻举行了婚礼,就被召入伍来到中国。一心想坚持活下来回日本和心爱的妻子团聚,求生之心让他受伤后换上了中国伤亡士兵的衣服,被凤莲所救,得到悉心照顾,并被全村人尊为“英雄”。但当山旺回村他的身份就揭开,被善良老村长放了一条生路,回到兵营一直忍受羞辱,因为他有活下去的信念,有战后回国和妻子团聚的念想。因公务去给慰安妇送慰安袋,看到了慰安棚里衣不蔽体的爱妻,一个男人的精神防线被几近击垮,他一直隐忍活下来的那条线似乎断了,除了痛苦还是痛苦,他去跪求原来的朋友现在的上司将他的妻子送回国内。男儿膝下有黄金,他为心上人下跪。却没想到妻子已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来祭奠他们回不去的过去。丧妻之痛让他只能靠醉酒苟且,无意发现了慰安棚里的救命恩人凤莲。本想去解救她,却助她去了天堂。
       哀大莫过于心死,他心爱的女人死了,救他的恩人也死了,这两个善良的女人都在罪恶的慰安棚被糟践,酒壮英雄胆让他奋而开杀,他从慰安棚杀到日本兵营,像一头疯了的野兽,他再也不用战战兢兢地活着,再也不想对旁边人低眉顺眼,从不敢刺向山旺、到杀红了眼大开杀戒,他对这个世界绝望了。战争意义何在?我们将何去何从?他茫然,更无望了。在他刺向自己的时候甚至没有去想一下他从未谋面的女儿,不是没有父爱,入伍前他还摸着妻子的腹部:“不管男孩女孩,只要健康。”的确是无情的战争,已然使其人格分裂到不正常状态。
       影片底色是19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整个影片色调陈旧,但是有兵营里以刀枪为代表的冷色调和村庄里大红棉袄为代表的暖色调。是基于《满州出征日记》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来,但有很多巧合之处,比如石桥就是刺伤山旺的人、他又被山旺的妻子救了、又被派去送慰安袋、在慰安棚发现了妻子、发现了恩人等等,关导介绍:“事情都是真实的,只是为了艺术表现力,设置在同一个人身上。”这大概就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体现,让表现手法上更有厚重感,给观众的心灵和视觉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和震撼。
                                                                                           ------转自长发披肩的茶花女

 3 ) 看完我直接炸了,编剧的脑洞用着正道上不好么~!

拍摄组带着对日本人的仇恨拍完了这部戾气极重的电影,侵华日军固然可恶,但是你通关意淫去塑造扭曲的日本兵的悲惨遭遇来达到发泄的目的,那素质见不得比侵华日军高,如果是想博取底层观众的关注,还不如直接手撕鬼子来的效果好。吹真实改编,整个电影全部都是胡编乱造完全不合理,如果你懂人性,你就不会拍这种被人笑话的电影。试问一个人在那种情况,还来玩切腹?你研究过切腹吗?

 4 ) 《何去何从》:错位迷途路,以血铭记史

战争满足过,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只是处于战争金字塔尖的永远只是少数派,当芸芸众生被历史洪流裹挟进战争之中,他们的命运就已经开始身不由己,最终何去何从成为未解之谜,恰如身处错位历史中的错位者石桥贤太郎。

《何去何从》的扑面袭来,不期然,却热烈,不冷静,却深刻……从上世纪30年代侵华日本兵石桥记录的《满洲出征日记》走出来,还原一段发生在冀东地区的悲情历史,战争的错位引发个体的错位,进而引发群体的错位,最终将人性的错位送上一条未卜之路。

在抗日题材作品已经被拍烂拍腻拍俗套的今时今日,本片的叙事视角无疑极为特殊,甚至独特到令人具备惊颤莫名的代入感。借助一位从头到尾都处于错位迷途中的日本士兵石桥之眼,去审视侵华战争对于人与人性的摧残,去揭露中国百姓在战火下的命运,以及去探究石桥本人之于战争的惊惧、憎恶、抗争、迷茫与无奈。

作为一名安于平静生活的美术老师,石桥的人生从日本侵华战争打响那一刻,就已经处在错位的轨道之上。新婚燕尔之际收到一纸军令,石桥被迫来到中国参加侵华战争,如果他在喜峰口战役阵亡,他的错位人生将就此终结。然而,人性本能的求生欲望支撑着他苟延残喘,当他穿上中国阵亡士兵染血的军服被寡妇凤莲所救,并阴差阳错被误当成抗日英雄,他的第一次严重错位正式不期而遇。

从日本士兵变身为抗日英雄,百口莫辩?他不敢辩,一张口就将暴露身份。石桥只能化身哑巴求生,身份的错位导致他视角的变更,并逐步被中国村民的良善之心融化产生感情。从高举屠刀的日本士兵之列,递变为随时可能被屠刀屠戮的中国村民之列,石桥在错位中似乎渐渐找寻到一份生的存在,尤其教导小女孩在沙地中画画的安宁,哪怕贫困艰苦与不安定感从未离开。

奈何,石桥的第二次严重错位无可避免来临,当日本士兵再一次将烧杀掳掠的战火烧至他藏身的村庄,石桥的身份自然难逃“见光死”。不再是抗日英雄的石桥身份败露,只能是仓皇逃回到日本军营,但彼时他却成了日本军官口中的帝国耻辱,又一次被动完成由抗日英雄到日本士兵再到帝国耻辱的错位。

在日本军营中的不被认同惨遭排挤,目睹妻子千里寻夫来华沦为慰安妇,惨遭其他日本兵的百般羞辱……石桥再也回不到他希冀的生活状态,他的错位迷途再也无可逆转,仅余的一丝丝求生欲望支撑他活下去,只为送妻子返回日本。只是战争的残酷及对人性的摧残,石桥的错位终于还是打上永远解不开的死结,他的拔刀相向,他的血泪屠杀,他的人性挣扎,尽皆归于苍凉背影下那一声诘问,“我们为什么会来到这里?”

其实,又何止是石桥处在战争的错位迷途,何去何从不知归路。石桥的妻子千里寻夫沦为慰安妇,同样的错位同样的悲催。丈夫被日本兵杀害却救下石桥的中国寡妇,更深的错位更深的无奈。还有广大收留石桥却难逃战火蔓延吞噬的善良百姓,无限的错位无限的挣扎。

石桥的错位人生仅仅只是一个剖面,却将侵华战争的血泪残酷一针扎透,那一份人性的扭曲与迷失,已然在浓烈的色彩映衬下呼之欲出。不得不感叹,良心之作的朴实无华发人深省,也不由得赞叹中泉英雄对于日本兵的刻画细致入微,从《南京!南京!》的角川正雄到《何去何从》的石桥贤太郎,同样的侵华日本兵,不同的错位迷途与人性挣扎,一曲反战悲歌回荡在乱世的炮火岁月。

错位从来都是一种非常态存在,战争则是人类历史的非常态存在。战争,曾经发生,现在时隐,未来还有,不可消亡如一块狗皮膏药牢牢粘贴于人类历史。战争的错位将无分国界不分民族的无辜之人,尽皆卷入战争荼毒生灵的历史潮流,才是最无情最无奈的终极错位,唯有以血铭记那些被时间渐自湮没的历史。

(文/醉卧浮生)

 5 ) 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小成本电影《何去何从》是由关晶执导的一部反战题材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冀东地区的悲情故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日本画家石桥贤太郎,新婚不久被迫应征参加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一心想活下来的他在一次惨烈的战斗中受了重伤,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穿上了中国阵亡士兵的衣服,被村民凤莲所救并被村民们当成抗日英雄悉心照料,百般敬佩。石桥为了能活下去只好装作哑巴待在村子里。日子一天天过去,石桥对善良的村民们渐渐产生了感情。然而好景不长,从日军手下逃出来的凤莲的男人认出了石桥,导致他身份暴露。当他逃回到日本军营后,日本军官却称他为帝国的耻辱,他为了再见到自己的妻子,每天都忍受着其他日本兵的羞辱,后来,在亲眼见证自己的妻子和恩人凤莲自杀后,他在战争面前也彻底迷失了人生,到底该如何选择,他该何去何从?
影片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两个具有悲剧命运的女子,她们都与石桥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一个悲剧是石桥的妻子樱子。为了能见到丈夫而被骗到中国做随军慰问妇,偶然发现了她的石桥几近崩溃,然而心如死灰的樱子再无颜面对丈夫,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此时的大俯拍镜头展现出石桥内心的第一次绝望。新婚时的甜蜜,分开时的不舍,做慰安妇时的麻木,以及重逢后的崩溃等,她的一举一动都被刻画地入木三分。另一个悲剧女子则是石桥的恩人凤莲。凤莲亲眼看着自己的丈夫和村民们被日军杀害,自己也遭到日军的侮辱,于是当石桥想要救她出去时,绝望的她觉得自己没有再继续活下去的理由,毅然决然的抓住刺刀刺向自己的咽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凤莲的死亡也是直接导致石桥精神崩溃的爆发点,他像疯了一样挥舞着匕首大开杀戒,但在少佐的一声吼叫中,石桥似乎清醒了过来——自己明明是个日本人,却为了中国人在杀害自己的同胞。可是,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呢?
影片作为一部反战题材,并不同于以往抗日影片的固有模式,而是选择以侵略者的视角去看待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反而更能引发观众对人性,战争的思考。影片的结尾处石桥在痛苦的折磨中选择自杀,进一步升华了反战的主题。所以石桥更是悲剧的。战争的残酷并没有磨灭他善良的人性,然而这种善良却把他束缚在了“何去何从”的枷锁中,逃脱不了这个枷锁,便只能以死亡的方式来解脱。影片以此种方式结尾,也未免不能不算做一个能让观众反思历史,正视现实的方式吧!

 6 ) 一部受害者的一厢情愿的想象

不管什么国家的人,首先,是人,有作为人的本能跟反应

本片只能说比手撕鬼子类的神剧略有胜出

导演应该既不了解那个时代的日本士兵,也不了解那个时代的真实农民

开篇村民登场,一个个极其脸谱化,导演企图表达农民的淳朴与善良,可惜表现出来的村民形象形同弱智,在物质匮乏战火肆掠的年代,哪来的这么一个世外桃源?

一个敌军士兵换上衣服求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会有情感上的共鸣,而是发自内心的恐惧和极力的伪装。。。。

算了,看不下去,实在看不完这个导演一厢情愿的塑造一个自己想象中的被感化的侵略者,快进了

 短评

拍的还不错,但是我寻思这不应该是日本人来拍吗,为什么要我们替日本人反思战争啊,日本那边从未道歉,我们倒是老是拍日本兵“改过自新”的题材,这立场就不对。

4分钟前
  • VINO
  • 还行

中泉英雄有点尊龙的味道

8分钟前
  • 长腿爱德华
  • 推荐

石桥的错位人生仅仅只是一个剖面 却将侵华战争的血泪残酷一针扎透 人性的扭曲与迷失 已在浓烈的色彩映衬下呼之欲出 不得不感叹 良心之作的朴实无华发人深省 片中看见了一个日本普通士兵的错愕 恐惧 痛苦 挣扎 麻木和绝望 我不由得深深陷入了对人性与战争的反思 没有战争 我们才能享受幸福生活 实现梦想

13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看的很容易高血压,但这却是真正的战争

16分钟前
  • 推荐

我告诉你何去何从,要么杀死别人生,要么被别人杀死把生留给别人。

19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恭喜我国抗日剧进入了新纪元,成功从中国人民手撕鬼子进化到了鬼子撕鬼子。

20分钟前
  • 穿波点裤衩的僧
  • 还行

所以最后是爱感化了一切,对吧

24分钟前
  • caocao
  • 还行

还不错,但是给人有命题作文的遐想感。整个电影看下来不够真实,很多事情安排得不够自然,显得很刻意。特别是摄影风格太唯美显得不真实和表现的主题不符合。

28分钟前
  • 日术人生
  • 还行

总算看到一个对战争残酷客观描述的电影了,没有寿司柜子没有裤裆藏雷,只有战争对两国人民带来伤害的反思。

32分钟前
  • 回锅里的锅包肉
  • 力荐

男主还是真是日本人演的好评

36分钟前
  • 依然奥德彪
  • 推荐

再平凡的人,被卷入了战争的车轮下,也会有所改变。有的从人变成了鬼,有的从鬼变成了人……

41分钟前
  • 冴木
  • 还行

22.12.14周三在家b

43分钟前
  • 狄恭至
  • 推荐

还是编剧功底不行,和其他国家的战争反思电影相比,弱了很多,高度上升不上去。

48分钟前
  • 哦米葛
  • 还行

战争中的人性。

49分钟前
  • 1~
  • 还行

我只是想给那个说中国从不挑起战争的那个短评一个呵呵。秦朝340万到现在960万,你当这土地是别人送的啊?

54分钟前
  • Joker
  • 还行

因为撸过所有预告片了,前面剧情并没有超出预期的惊喜,演员倒是超棒,情绪一直逐步压抑,到最后救不了恩人而爆发。死很容易,活着却更需要勇气去面对。成都只有两个电影院上映都是白天的排片,要不是辞职了还真没时间看。

55分钟前
  • 沉默
  • 推荐

真希望是该拍的人拍的

58分钟前
  • Chiliast
  • 还行

拍的还不错,但是我寻思这不应该是日本人来拍吗,为什么要我们替日本人反思战争啊,日本那边从未道歉,我们倒是老是拍日本兵“改过自新”的题材,什么《南京南京》这立场就不对。

1小时前
  • Yu_Ying
  • 推荐

居然是真实事件,日本演员表演的很到位

1小时前
  • 终有剑心在
  • 推荐

勿忘国耻

1小时前
  • ☞蒙奇D阿辉☜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