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士

剧情片美国2017

主演:布雷迪·詹德罗  蒂姆·詹德罗  莉莉·詹德罗  卡特·克利福德  特丽·道恩·鲍里尔  

导演:赵婷

播放地址

 剧照

骑士 剧照 NO.1骑士 剧照 NO.2骑士 剧照 NO.3骑士 剧照 NO.4骑士 剧照 NO.5骑士 剧照 NO.6骑士 剧照 NO.13骑士 剧照 NO.14骑士 剧照 NO.15骑士 剧照 NO.16骑士 剧照 NO.17骑士 剧照 NO.18骑士 剧照 NO.19骑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46

详细剧情

年轻的牛仔布拉迪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驯马者,也是牛仔竞技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在一次竞技比赛中,布拉迪被马撞到颅骨,深受重伤。医生宣布,他已经无法继续他的竞技生涯。布拉迪难以接受这一切,不仅因为牛仔竞技和驯马一直是他生活的全部,还因为他身边的人都靠他为生。回到家后,他发现,如果不能继续做让他觉得生命有意义的马术运动,他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布拉迪尝试重新夺取对于生活的主动权,他寻求一个新的身份认同,以及作为一个男人的涵义。

 长篇影评

 1 ) 《The Rider》(《骑士》)

《The Rider》(《骑士》) 一名骑士卸下最大的骄傲,倒在了自己的马下。从此不断地被周边人否定,然而被否定的是他认为的生命的意义。可他的坚持终究不过是虚幻,由此而生贯穿全片,沉浸的哀伤感 。 “我不能想象我还能做什么” 一名骑士应该死在烈马下。雄壮的配乐,牛仔胯下的野马,充满的是人的野性和原欲。但那都是从前和他人,我仍然是被否定。 骑士卖了自己的马和鞍,堕落于更虚幻的赌博,那是怎样的悲痛。 “你不能再骑马了”无数次这样刺痛内心的话,让他怎么面对自己和过去。 最喜欢的是他驯马时,和这个美丽的生灵交流的温柔。自然的野性化作了驯服的马驹。在这里驯化,已经脱离了征服的暴力性,而是道出和谐的生命共性。 他是因为大脑受伤,导致癫痫而控制不了紧握的手吗?他放不开缰绳,放弃不了的是梦想、是过去的荣耀。 但他还是学会放手了,执念终究在爆发前夕消解。 再回想,只剩下马驹和牛仔在草原漫行的画面,和渐渐远走的蹄声。

 2 ) 贾科长的那段话对这部电影来说也很贴切

……当我年纪更大一点时我突然发现,其实放弃理想比坚持理想更难…… ……每个人都是有非常具体的原因,都是要承担生命里的一种责任,对别人的责任,就放弃了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这些所谓坚持理想的人,其实付出的要比他们少得多,因为他们承担了非常庸常,日复一日的生活。他们知道放弃理想的结果是什么,但他们放弃了。县城里的生活,今天和明天没有什么区别,一年前和一年后同样没有区别。这个电影伤感,生命对他们来说到这个地方就不会再有奇迹出现了,不会再有可能性,剩下的就是在和时间作斗争的一种庸常的人生。明白这一点之后,我对人对事的看法有非常大的转变。我开始真的能够体会,真的贴近那些所谓的失败者,所谓的平常人……

看完电影,就想到了贾樟柯的这段话。(摘自[假科长的《站台》你买了吗”])

 3 ) 精彩的美国片《骑士》

平遥国际电影展“卧虎”栏目的参赛片。写牛仔竞技秀骑士的美国电影,编导竟然是个中国去美国学电影的女孩子;人物全部是牛仔们自己演自己,不仅驯马、赛马十分专业,表演也全无业余痕迹;8万美元的极低成本,就拍成了这样一部在戛纳导演双周等众多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的佳片!一切都是匪夷所思,但却是眼前的事实!导演的表达及掌控才华,毋庸置疑!

导演赵婷的身份已经不是秘密,她从中国去英国上的高中,后到美国纽约大学学的电影。这是她的第二部长片。她是演员宋丹丹的继女。今天她的家人全都赶到现场,观看这部影片的中国首映。祝贺!

 4 ) 那个中国女导的美国牛仔片

每到年底,我跟老公会刷一下不同媒体评论出的年度最佳电影。2018年奥斯卡提名的电影没有让人很惊喜,有几部,比如《绿皮书》《罗马》和《副总统》竟然没能看下去。印象比较深刻的,像李沧东以村上春树短片小说改编的《燃烧》,很村上。几段精妙的对话,几个迷人的场景,寂寞的温度,悬疑的调子,最后一个苍白结局捞了个空。年轻的时候喜欢村上,总觉得复杂的空洞中有种湿漉漉的无奈,无奈又精彩的承载了年轻人的时代精神。

现在人过30,不晓得村上是如何从30岁以后,写出一本一本有关于过30岁无名男人比较无奈的故事了。这里不是批评村上,只能说人活着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艺术搭配吧。

李沧东的《燃烧》很美,但最后一个苍白结局捞了个空

聊到这,是因为现在怕了文艺片儿,不怕它的美与唯美,但怕那个不了了之。我想这便是导致我半年后才看了《骑士》。之前老公每次提到许多最佳电影提名的那个“中国女导演拍的牛仔片,” 我对这富有矛盾的一句话总会发愣,好像大脑消化不了,最后选择放弃。

美国西部电影对我来说跟美国乡村音乐一样,是一个很难接触和理解的文化体系。我对它的了解停留在李安的《断背山》,昆汀·塔伦蒂诺,还有最近的《西部世界》,很难逃出庞大的符号特征与刻板印象。一个中国女人自编自导了一部在嘎纳获奖的美国牛仔的故事,这意味着什么?我怕的是像《燃烧》一样的美与空。直到有一天电视屏幕上飘出南达科塔的远镜头,老公说他要看这个片,我才放下手上的书,默默地被镜头征服。

《骑士》摄影师是与赵婷同校的Joshua James Richards

看完才发现,赵婷的《骑士》其实是一部很实在片子。故事简单、直线、完整。竞赛受重伤后的年轻骑手,面临了职业生涯的终结与自我身份认知的危机。故事虽然整齐,不代表它没有精妙、迷人、寂寞、悬疑、苍白的部分。它的实在不光光因为影片以真实故事改编,也不只因为影片由原型人物扮演,而在导演一个个基于真实、扎实、与踏实的选择。美与忧伤中涌出面对现实的态度,让本来很凄凉的题材 — 受伤的主人公,酗酒的爸爸,阿斯佩格综合症的妹妹,受伤瘫痪的朋友等等 — 富有自我寻找与坚持的精神。而恰恰因为导演的叙述方式不依赖好莱坞的戏剧性,也不屈服于文艺片虚无,而是以一种坦诚与大气的叙述手段,让最终的故事比纪录片还赤裸。

就如赵婷在一次采访中说的,一个作品需要平衡写实与诗意。也就如在纽约影视学院一位老师对赵婷的评价:“Chloe有一颗温暖的心,却有一双冰冷的眼睛。”(Vogue) 这个故事完美的找到纪录片、艺术片与戏剧最触人心的交叉点。

看完片子,深深被打动,也对镜头后的导演充满了好奇。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可以以如此淡定、自信的方法,拍出一个远离自己背景的故事?搜了一下赵婷,看到了一张面孔从辽阔的西部风景中浮现。这张脸干净、真实、但也刚强无畏。不知为何,就像赵婷被故事主人公布雷迪打动,她的凝视让我也有感触,顿时感到这个影片镜头前前后后,都是故事。

出生北京的中国导演赵婷

赵婷是谁?国内媒体好像停留在宋丹丹继女这个标签,或是提到漫威电影第一次由中国导演执导《永恒族》的新闻。读了一些外国媒体的报道,发现她的成长经历恰好可以解读影片中对自我身份的寻思。

她好像一直在寻找自己。从小叛逆,在校不爱读书,爱画漫画,写同人小说,看电影。她对自己的家庭、背景与生活环境都产生过疑问。高中时离开中国去英美读书,是对自己与社会的第一步揭露。而毕业后她也没有投奔稳定的工作。在纽约酒吧打工,组织派对,房地产,她都做过。不正规的工作让她接触了社会不同背景的人,学会喜爱与各式各样的人交流,去了解每个人的历史与经历,又鼓励她考电影学院,以电影方式去解刨她看到的故事。 然而,纽约Tisch学院毕业以后,她又选择离开。一直生活在大城市的她说:“我想把自己建立的所有身份都剥离掉,去一个没有人知道我是谁的地方,这样我才能知道自己是谁。当你被中国或纽约的生活迷住,你很难确定你是在过你想过的生活,还是偶然遇到的生活。” (Vogue)

赵婷去了美国西部南达科塔州的印第安人保留地。在中国的时候,她小时候就喜欢上内蒙古的平原。30岁以后,在纽约的生活节奏越快,她越喜欢南达科塔。站在那片土地上,让她可以感受到时间的终止,时不时可以找到百年残留的动物骨头。(Vanity Fair) 她在那里认识了许多人,拍了关于美国印第安拉科他族人的处女作品,来来回回直到当地人都叫她“那个有个中文名字的拉科他族女孩。”(Filmmaker)

也许是这种深入的心灵钻入,让她可以拍出类似早期泰伦斯·马力克西部片的静止与永恒感。让我放下书转移注意力的,便是那吞服一切的大自然。它既是一个调色板也是一个人物。主人公布雷迪曾经提到,“因为她向我们的世界敞开心怀,我们也愿意向她的世界敞开心怀。”(Vogue) 一个勇敢片子,需要做到对自我与他人的坦诚。

泰伦斯·马力克的《天堂之日》被誉为所有电影摄影人的必修课 Mtime时光网

如果对泰伦斯·马力克多年的批评是太注重于人生、自然、真理、与信仰这种大话题而忽视对人物的塑造,《骑士》对人物上的处理很下功夫。赵婷曾经提到在拍摄的时候,希望可以把相机放在人物里面,去唤醒更多共鸣。(Filmmaker Mag)

与其用故事来支撑人物,影片的叙述从布雷迪的视角展开,延续到受伤后的他与不同人的关系发展。从父亲,妹妹,朋友,陌生人,甚至他的马,每个人对他的期带承载着自己的欲望与偏见。

年轻一代的朋友与陌生人希望他坚持,但没有办法跟他有更深度的对话。父亲要他放弃,但也没有办法给予他更多的安慰。最感人的,可能是妹妹和马,两个对他受伤后果没有具体认知的角色,依然以最坦然的一面相待。马受伤以后,布雷迪那句我就是这匹马,但因为我是个人我还可以活下去,反应了生命的残酷,也以最微妙的方式,点出每个人需要以自己的方式,完成自己的生命。

《骑士》对布雷迪细腻的人物心里刻画,反映出赵婷与演员的深度对话与合作。这个片子是她与布雷迪交流出来的。她说:“一个导演必须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布雷迪不会去看心理医生。他受伤后甚至没有回去做身体检查。我可能是唯一一个进入他生活的陌生人,也许他觉得和我交谈很舒服。我问了他很多关于剧本的问题,我们不得不走的很深。” (Vanity Fair)

赵婷是通过拍摄自己的处女作品《哥哥教我唱的歌》认识的布雷迪。在采访里她提到了一直记得“他的脸很棒,” 有一种直觉让她感觉到这个人身上的故事。(Vogue) 没想到几个月后竞赛深受重伤后的布雷迪坚持要回到马上,让她顿时领悟到“这就是了。” 一场灾难转变为改变人生的机会。

毫无疑问,布雷迪是电影成功的最大原因。他在阴与柔、刚强与脆弱、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周转,颠覆了美国牛仔,甚至男人的传统形象,完成了一个极其真实的人物塑造。

镜头下的他时而带有类似詹姆斯·弗兰科的英俊,但比弗兰科更精致更忧郁的面孔。片子里许多安静、片段化的场景,例如布雷迪带着伤的日常、与妹妹的对话、与朋友们围着篝火唱歌、在草原上的肃静,依赖于他身上一种难言的魅力。直到快到结尾的一刻,我一直以为这种魅力来自布雷迪在亲身演义他的个人成长,但当他探望完受伤的朋友后,在车里蓦然哭泣,我才意识到导演的眼光,找到了一个富有天赋的演员

就连他身边的其他角色,包括爸爸与朋友们很明显的非专业表演,好像更加突出主人公的才华。唯一可以与布雷迪攀比的可能是得阿斯佩各综合症的妹妹。她不均匀、天真古怪的言语与动作在面对生活中所有残酷中,展现出奇特的纯洁。在这些弱势群体的生活没有受到关注中,他们依然默默地,有尊严的活着。

影片最有力的一点,应该是赵婷以一个外国人的眼睛拍出了最真实的美国。在拍摄《骑士》之前,赵婷承认没有看过超过三部牛仔片,美国家家户晓的万宝路人形象也没有对在北京成长的她落下根。镜头里的布雷迪富有美国西部男子汉的勇敢、潇洒、沉默、与坚持,但也容纳了慈悲、敏感、与胆怯的一面。就连当年打破标签的《断背山》, 对比中也显得逃不出两个影星扮演万宝路人的轮廓。

再来就是那个非传统的结局。美国从小教育提倡追求梦想。导演也被现实中不屈服的布雷迪打动,决定拍他的故事。然而,片子的精神核心是那一句“有些时候梦想并不一定都要实现。” 如果布雷迪的自我价值一直驾驭牛仔身份,失去梦想后,他又是谁?当任何人失去自我的一部分,我们又是谁?

在布雷迪决定离开牛仔竞技赛那一刻,表现的不是懦弱,而是成长与担当。自我认知这个东西,不是外来坏境或者别人可以决定的,而是出于内心。就算他再也不能参加竞赛,他也终于明白了自己是谁。一个中国女孩,离开了北京,离开纽约,放弃了常规,为了一层一层的揭开最真实的自己。在世界不同的角落,每个人在上演同样的故事。

-----

Sources:

Filmmaker //filmmakermagazine.com/people/chloe-zhao/ Vanity Fair //www.vanityfair.com/hollywood/2018/04/chloe-zhao-director-of-the-rider-interview Vogue https://www.vogue.com/article/chloe-zhao-the-rider-vogue-april-2018 所有照片版权归属影片《骑士》《燃烧》《天堂之日》或赵婷本人

©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云南路微信公众号,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5 ) 被封印的骑士

(一)拟像的美国

在《骑士》的标题出现以后,我们看到的第一帧画面即Brady的背影,他头部包扎着的白色纱布在黑暗中依稀可见,接下来,一系列更为细碎的镜头展现了他服药、吸烟、取下纱布,在这里,所有的景别大多为近景与特写——它们与观众分享着Brady的疼痛感,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幕中,Brady被放在了一个逼仄的空间。

但更为逼仄的空间来自狭小的手机屏幕,它代替了倒叙闪回,屏幕上的视频证明着Brady曾经的“骑士”身份,或者Brady的身份是被其“赋予”的,这也正是一个所谓“骑士精神消逝的年代”,用一个更加现代意味的词汇代替即是“拟像”,也就是现实感的缺席,拟像化并不是正在进行,而是已经完成。

在此之前,Brady的身份并不是狂奔在美国西部沙漠、荒原中的骑士,而是一个诞生于竞技场赛事之间的骑士,竞技场是被框定的沙漠景观,被归化的19世纪式牛仔决斗,省略了野牛、强盗,驿马车与印第安“红番”的狂野西部,观众席与围栏完成了向“可观看”的娱乐行为之间的转化。

欢迎来到拟像的美国,三重“囚禁”意味着真实性的逐渐流失。

(二)光芒消逝的年代——终结的类型神话

如同山田洋次在《黄昏清兵卫》之中把幕府末年的落魄武士贬入家庭与厨房,《骑士》的主人公Brady也不得不面对着一个缺乏奇迹与冒险的日常性空间:家庭,超市收银台的机械重复,这是美国西部的另外一面。

在曾经被约翰·福特、霍华德·霍克斯等导演所建立起来的西部影片类型神话中,西部英雄通常是集体意义上的英雄,他们是家庭、集体、社会等保守价值的捍卫者,经常与“男性主义的”、“白人的”、“美国的”等形容词连接。但矛盾的是:这些除暴安良的英雄很少参与其所守护之物,即使他们承认自己是其中(这里的“其中”可能意味着某种价值观)一员,通常,他们是独自或小群体行动,并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崇拜父权,尊重父亲,但是在“父权”层面上保持自由......这些“拒绝参与”与“非社群的”经常被读解为一种英雄主义的牺牲,这种解读掩盖了西部英雄之中“不合群”的性格与“被保护”之物与“保护”这一行为之间的对立。当Brady不得不进入这些日常性之中,不得不被他的父亲训斥时,在这里,身体状况与医学报告成为了新的审判者,宣告了英雄的消解。、

在一个远景镜头下,Brady凝视的是一座低矮的小山,而不是传说中的纪念碑谷

在一个远景镜头下,Brady凝视的是一座低矮的小山,而不是传说中符号性质的纪念碑谷,他不是《搜索者》中骑马穿越纪念碑谷的约翰·韦恩,更不是轮廓硬朗,口叼雪茄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只是作为一个疲软而不完整的男性而存在。

赵婷,一个异乡人

虽然在影片中显现为低落的与消亡的,《骑士》却留存了这种英雄主义精神,它关于一个试图找回失去的男性特质的男性,但是,呈现出这些影像的“作者”却属于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左翼身份——导演赵婷既非“美国”,又是“女性”,如果不是这种身份,《骑士》或许不能够完成,由于它来源于一个想象意义上的美国,一个与特朗普时代电影业界的集体性犬儒主义保持距离的文化美国,它被封印在黄金时代的好莱坞影片中或海明威、杰克·伦敦的文学作品中,这是一个悖谬,在“立场”越来越重要的年代,而异乡人,反而热衷于建立美国文化的自留地。

(三)温柔的一击

相当程度上,《骑士》哀悼着逝去着的类型神话,哀悼着一个在异乡人眼中被电影与文学建构起来的文化美国,但与此同时,它也给予“古典”温柔的一击。

它保留着三段式结构,在好莱坞影片的三段式结构中,通行的是开端—第一次尝试(失败)—再一次尝试(成功),在最后一幕英雄性质的行为中,通常是仪式性的,影片迫使观众观看着主人公的行为,分享这个凝结而无法逃脱的时间,而在《骑士》叙事意义上的最后一幕,通过仪式性地展现的(Brady自己以及周围观看者的)近景却指向了他的放弃。

如果影片选择在这一幕的不久之前的一个黄昏大远景之后结束,在这里,Brady杀掉了他心爱的名叫Apollo的马匹,那么,《骑士》将会成为另外一部影片,马匹的死代替了Brady悲壮地以殉道者的身份终结。

“对于马而言,它们的目标就是在草原上驰骋,对于牛仔而言,则是马术竞技......”

这些来自于Brady与Lily的谈话,甚至是画面低沉的色调都暗示着一种消亡的诱惑,即将“消亡”作为结局。

但Brady依旧活着,他必须再次前往赛马场并亲手终结“牛仔”的身份,这个三段式中,将“成功”置换为“放弃”。

它给予了由“Do What You Want”堆砌起来的欲望叙事的最后一击,这些来自于呈现并认同Brady的自身边界,也就是被“自我”限制,永不能及的视域,在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之中,这种“边界”通常带有神性,它或许不属于上帝,但是不得不敬畏。这是Brady的成长,以及西部的终结。

骑士永远地被封印在9.7英寸的IPAD之内,Brady与曾经同样辉煌的骑士Lane Scott模仿着骑马的姿势,却永远不会触及真正的马匹,这里,他就如同西部影片中独自骑马离开小镇继续前行的牛仔,或是小津安二郎影片中亲眼目睹女儿出嫁的父亲。

参考文献

让鲍德里亚:《美国》,张生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6 ) 《骑士》如此温柔

2018年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好莱坞进入颁奖季。美国时间1月5日,奥斯卡前哨奖项之一,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公布了获奖名单,宋丹丹继女、中国导演赵婷执导的《骑士》获得最佳影片,赵婷还获得了最佳导演第二名。而在之前,《骑士》已经获得过哥谭独立电影奖最佳影片,入选了《视与听》杂志2018年二十佳和BBC十佳影片,获得第70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艺术电影奖、平遥国际电影展罗伯托·罗西里尼荣誉最佳导演奖等奖项。漫威已经宣布将由赵婷执导新系列电影《永恒族》(The Eternals),她也成为漫威电影历史上的首个有色人种女性导演。

《骑士》的成功让更多人发现并惊诧于赵婷的才华。一个中国女性用8万美元成本在美国拍了一个美国故事,还能够获得美国主流影坛的认可,这可以说是破天荒的一次。固然之前就对《骑士》抱有极高的期待,但观影过程中,《骑士》还是给人强烈的冲击,它细腻、感伤又柔情,以至于即便是好几天后依旧念念不忘。

《骑士》聚焦美国西部的印第安族群,它讲述了一个年轻牛仔的故事。依照美国的类型片划分,它可以归类到西部电影这一类别中。而提到美国西部牛仔,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的形象:宽檐的牛仔帽、牛仔裤和皮衣、柯尔特左轮手枪、带有刺马钉的高筒皮靴,当然最重要的,还要有一匹骏马。就像战士的手中要有枪,渔夫出海需要有船只,一个牛仔也必须有一匹马,马是牛仔的魂。你能想象,一个牛仔失去他的马匹,甚至是不再骑马吗?

这正是《骑士》的切入点。布雷迪是南达科他州颇有名气的牛仔,曾在竞技场上有过多次精彩的表现,俨然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但在一次表演中,他跌落马背,脑部遭到重创。虽然对牛仔来说,“骑马与痛苦相伴”,受伤是家常便饭,休息一段时间便重回马场,但脑部受伤给布雷迪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他的手会不时痉挛,并伴随剧烈的呕吐,有时还会晕倒。医生要求他不得再骑马,否则情况会更加严重。

于布雷迪而言,马背上承载的不仅是生计,更是他的全部热爱和梦想,是作为一名牛仔的自我身份认同。篝火唱歌时,他跟几个朋友心有戚戚地表示,要做一辈子牛仔,带着如信仰般的虔诚。布雷迪不想放弃,他对所有人说,他只是在恢复阶段,还要回去。他先是去当驯马师,结果痉挛愈发严重,医生下了最后通牒。布雷迪仍不甘心,他又去给人当马术教练。训练是在一个手动摇晃的木马背上摆姿势学动作,布雷迪只能在上面过过瘾,他的悲愤和不甘都写在脸上。

没有什么比不能骑马驰骋和竞技更让他痛苦失落的了。电影中多次出现一个叫莱恩的残障人士,他曾是年轻气盛的天才骑士,是布雷迪最好的兄弟和最崇拜的偶像,而今他却成了一名完全失去了行动能力的残障人士。布雷迪常去探望莱恩,不厌其烦地帮莱恩做康复训练,想帮他重新回到马背上——即便这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布雷迪为朋友痛心,他也惧怕这样的下场,可如果不能骑马,骑士的意义在哪?

是为梦想而死,还是放弃梦想痛苦地生?这是摆在布雷迪前面的困境。“我相信上帝给了我们所有生灵不同的使命,对马而言,是在草原上奔跑,对牛仔而言,是骑马。”当他为那匹再也站不起的马安乐死后,布雷迪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如果《骑士》是这个走向,布雷迪最终赴死,那它符合的是以往西部电影对牛仔精神的刻画,注定失败了的英雄为梦想和尊严而战,彰显一种无所畏惧、向死而生的个人英雄主义。无论是1903年的默片《火车大劫案》、1939年约翰·福特大名鼎鼎的《关山飞渡》、1948霍华德·霍克斯的《红河》,还是近些年来以西部电影闻名的科恩兄弟(《大地惊雷》《老无所依》),他们镜头底下的牛仔多是这样的形象。

但在赵婷的《骑士》里,布雷迪最后放弃了在马背上死去,他当了“逃兵”,选择回到父亲和妹妹身边。这不见得是懦弱,相反它需要更多的勇气。赴死并不容易,但为心爱的人活着、为永不放弃的梦想活着,显得更加艰难。赵婷如此自陈这样处理的原因:“我觉得我拍电影的时候是完全把他们还原成最普通的人来表现,而不是那种纸壳式的人物,所以我更想展现他们人性化的一面,他们在银幕上可以哭,可以笑,不要太脸谱化,作为一个男人他们也有软弱的时候。我想把更真实和贴近人性的东西完整地呈现给大家,不想再去展现一些已经老生常谈的事物。”

在无意间,赵婷完成了美国牛仔精神以及美式英雄主义粉碎式的解构,或者更确切地说,她丰富了西部电影的主题和风格,丰富了牛仔的银幕形象。

导演赵婷赋予了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最高的美学形式,南达科他州的荒凉广袤配上绝美的光影,加上悠扬低缓的配乐,让整个故事沉浸在一种悲凉、细腻、感伤的氛围中。布雷迪的几次关于马的梦境,以及他驯马、骑马时的镜头切换和光影运用,实在太高明了,它美得令人心碎,轻易地让观众对布雷迪感同身受,并被那种近乎信仰的热爱和强大精神力量所折服。

《骑士》全片采用的是非职业演员,由真实人物扮演自己,纪录片风格与虚构叙事浑然一体。据赵婷陈述,触发她拍摄这个故事的灵感,是现实生活中的布雷迪。“这个男孩儿的脸有一种说不明白的独特感”,一天傍晚,赵婷去看布雷迪驯马,“我问他马背上为什么有一块儿凸起的骨头,他说这是上帝放到马身上,让它抵挡马鞍的”。这个印第安男孩对马的“神性描述”,感动并征服了她。赵婷的判断是正确的,布雷迪的善良、耐心、温柔和忧郁,是整部电影的灵魂,也将观众带到他的身边。

《骑士》之后,我们若提起西部牛仔,想到的或许就不仅仅是惩恶扬善的警长、名震四方的赏金猎人、桀骜不驯侠骨柔肠的硬汉,我们还会想到布雷迪——骑士原来如此温柔。

——首发新京报——

 7 ) 如果喧嚣不停,让Chloe Zhao陪你安静

女导演,这三个字在影视圈仿佛与生俱来的被贴上了弱势标签。

为什么喜欢赵婷,抛开其他一切因素 作为观众我们只欣赏她的作品。赵婷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揭去这些刻板印象的标签。不得不承认 我一开始也轻视了她,但当我真正看完她的电影,从《Nomadland》到《The rider》我的脑海里只有一句话

“这是我见过最不像女导演的女导演”。

如果一位不了解电影的人问我 Steven Spielberg的电影哪里动人,那回答一定是他动人心弦的长镜头和举世无双的一镜到底,问我Christopher Nolan的电影哪里动人,那一定是脑洞大开的剧情和一丝不苟的镜头实拍。如果你问我 赵婷哪里动人 《The rider》哪里动人,大概我会一时语塞 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如果细细回味 我想这部电影值得讲上三天三夜,赵婷的电影题材 看似平淡 实则锐利,无论是骑士还是无依之地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主角都是底层人民、弱势群体。我想在这个流媒体信息时代,没有什么是能比一部电影更能带来社会关注度了。

赵婷或许是我看过最写实的导演 作品巧妙的游走在纪录片和电影之间。纪录片与电影的最大区别是,纪录片是一种科普形式而电影则是时间艺术。既然是艺术它的核心灵感一定来源于生活。赵婷最特别的一点 她的电影选用的都是非专业演员,骑士的主角真的就是一名牛仔 戏里他的父亲也确实是他的亲生父亲。追求最真实的演绎,让表演不那么表演。换种话说她让电影脱离了剧本。

我看电影一直着重于镜头美学,一直把用镜头来代替语言作为导演执导功底的一项重要标准《骑士》绝对是我看过将这项美学发挥到极致的影片之一,西部的荒凉之美、静谧之美被发挥到了极致,Brady不善言辞 赵婷替他用摄影机表达了千言万语的同时又是那么的安静怡人,习惯了市井生活的我们内心难免有着几分浮躁之气。何不在周末安静的晚上欣赏一部赵婷的作品来帮助我们做到笃根本 去浮华呢?

《骑士》就像一张宣纸,空白无彩的,赵婷往上面泼洒了几滴象征着内心最柔软情感的水粉看似很淡,但实际上已经把这张宣纸浸透了,这张宣纸就是我们看似平淡坚强却又热烈柔软的内心。如果觉得自己的生活充满欲望无奈和不甘 不妨让Chloe Zhao陪你体会这最安静的孤独之美。

 短评

很淡,但如果我有钱拍电影,或许就是想拍这样的一部片吧。#不计功名#

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几天前手不小心割伤,我望着那个小缺口一点点愈合消失。突然间终于明白这部电影动人在哪里了,没错,有漂亮的风景,有追求梦想而不得的遗憾,有家人的理解和扶持,但让它变得特别的是“愈合”,一道真实的伤口,一个年轻的骑士,在身体遭受重创之后重新找回了自己,这大概是生命中最幸福的瞬间

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除了印第安地域特色外,赵婷暂时还没有找到真正属于自己并能逐步丰富完善的作品个性,对马力克仅仅停留在形上的模仿以及学院派剧作的模式化其实都是通往作者之路上的阻碍,希望能在下部作品中看到更加清晰的她,而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临摹者。

13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难怪呢,由真实故事改编,所以逻辑、人物都特别对。这个骑手沉默笃定,关照身边的亲人,虽然他也身负重伤。人类最最扎实的一种力量都在这类人身上。

14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不能自已的手是个充满矛盾的载体,既导致了他梦想的破灭,又象征着紧握梦想不甘松开的力不从心。受伤的马儿死路一条,受伤的男儿梦想不弃。苍茫大地、落日夕阳,那份心余力绌、这份永不言弃,人有多渺小、心就有多庞大。

16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7,以小见大的故事,里面藏了很多东西。影像也用了不少心思,未来可期。

2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握紧与放手的鸡汤主题在导演的克制之下写成歌颂人类理性之美的散文诗,人的执拗对应马的野性,驯马就是征服命运,区别是臣服命运也能获得自由。美国独立电影的套路太多,好几个部分都感觉是陈词滥调。

22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收尾的几场戏非常赞,骨子里有点奥斯卡学院范儿的美国独立电影,非常的圣丹斯,自然光的摄影质感很棒,有点泰伦斯·马力克的感觉。片子讲牛仔精神,故事却是一反常态,相比励志,也许选择放弃更难,有些野马就该属于广袤的草原,对于它们来说,要么自由,要么接受死亡,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到巨大的勇气。

2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对于骑士,颅骨重伤和不能重握缰绳,哪个更痛?对于野马,大腿撕裂和无法驰骋草原,哪个更疼?大脑的信号传递不到手掌,生命的快乐满足不了生活。徒有一身出神入化的武功,只能在颓丧的人生面前败下阵来。牛仔要照顾智障的妹妹、癫痫的兄弟,刷超市条形码,在夕阳下狂奔,之后懂得原来自己也在被照顾。

2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看得难过...是我本年度的海曼吧。同样是非演员,同样展现一个偏远的地域,同样是character driven,个人觉得这部比今年另一部片子传达情绪的渗透感强多了。

31分钟前
  • zy_
  • 力荐

Everything is so fragile. 我们爱的人 我们自己 我们爱的东西

33分钟前
  • L‘Heure Bleue
  • 力荐

最神奇也最有色眼镜的评价是:一点都不女导演!而且很野很大气,很man很细腻。布拉迪驯马接触和亲近,耐心反复的交流,令人非常感动。马背上的牛仔,不过是一个人类的驰骋梦想。

3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一部全方位、毫无保留地展现导演平庸创作能力的影片。导演没有任何藏叙事的意识,想表达的每一点意思(比如男主怎样受伤、男主家经济窘迫)都要拍一场戏,让角色直接讲/演出来。太呆板的叙事也导致镜头和文本信息量贫乏。还有,不是镜头语言功力十分深厚千万不要轻易放弃配乐啊!!

38分钟前
  • 白堕春醪
  • 较差

叙事好弱所以前面80分钟无聊到爆,最后的煽情我也觉得太俗了。看完觉得没有对主角产生足够的同情去构成共鸣。景挺美。

42分钟前
  • 孜然一身
  • 还行

一到抒情时刻就化身泰伦斯·马利克。融合了纪录片手法(有真人搬演自己),虽然牛仔这个选题不及上一步印第安小镇青年那么犀利但是难得地破了套路(比如没有女孩,没有性等等),差点以为最后要变成《摔跤手》但结尾确实转得漂亮。驯马段落很专业。但是还是有典型的学院风,比如破碎家庭……

45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赵婷拥有着动人,成熟,粗放而细腻的电影语言,这部作品里看到了她非常不中国却骨子里深受东方价值观影响的部分,像早期的李安。虽然可以把骑手看作是文艺版的摔角王,但影片最后部分的隐喻之死却让电影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我认为赵婷只要不被漫威绊倒,她极有可能会是第一个拿奥斯卡的大陆导演。

50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近乎纪录片的形式做的很足,摄影对南达科他风貌展现也令人心醉,不过叙事还需进一步打磨。整体很容易让人想起达伦的「摔角王」,不过也许是因为主人公更年轻,结尾更有希望

53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和想象中很不一样,和马利克没太大关系、也没任何过度解读必要,就是简单朴素地拍了个关于坠落和放弃的故事,些许设定稍显陈词。男主有着细腻自然、有呼吸感的表演;地域感融入得很好,剧本写得单纯、专注。这种把一切都明了放台面上的拍法,就看观众心境进不进得去,最后半小时几乎一路哭过来的。#豆瓣标记的第5000部电影#

57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就不能一丧到底?偏要让他“活”过来。

59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不只是安静的镜头语言,而且还非常专注:画面不是男孩就是马,或者是男孩和马,这种专注性带来了情感重量,让人与马命运并列在一起时特别有说服力。电影结尾男孩的选择让我想到“极速风流”,哪怕有千般不舍也要学会放手,因为有人在等你回家。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