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瓷:我们的故事

记录片大陆2021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播放地址

 剧照

冀瓷: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冀瓷: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2冀瓷: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3冀瓷: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4冀瓷: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5冀瓷: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6冀瓷: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3冀瓷: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4冀瓷: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5冀瓷: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6冀瓷: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7冀瓷: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8冀瓷: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9冀瓷: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7:04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我们的故事》:做人群中的绿洲,而不是黑洞

(公号: 怅然观书)

如果被问到曾经“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有什么电影或电视剧,恐怕一般人都要卡顿一下想一想,是《人在旅途》吗?是《莲花争霸》吗?那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视剧了。

《人在旅途》只给人留下同名主题曲,人物和剧情似乎都不记得了。歌曲后来被电影《夏洛特烦恼》拿去当了插曲:

从来不怨命运之错,不怕旅途多坎坷。
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错了我也不悔过。
人生本来苦恼已多,再多一次又如何?
若没有分别痛苦时刻,你就不会珍惜我。
千山万水脚下过,一缕情丝挣不脱。
纵然此时候情如火,心里话儿向谁说?
我不怕旅途孤单寂寞,只要你也想念我。
我不怕旅途孤单寂寞,只要你也想念我。

以前,这首歌可以当做励志之歌,而且朗朗上口,我一看到歌词就会忍不住唱起来;现在,我觉得可以叫它“新加坡之歌”,或者叫“李光耀之歌”:)

“从来不怨命运之错,不怕旅途多坎坷”:新加坡独立之前的100多年时间都是英国的殖民地,到了1942年,向来“日不落”的大英帝国防守新加坡的军队向日军投降,标志着英国时代的终结,新加坡由此开始三年多的日据时期。本来1963年已经加入了马来西亚大家庭,结果1965年又被人家赶了出来。这旅途绝对算坎坷。但李光耀们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怨恨命运不公。

“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错了我也不悔过”:这“梦中的地方”其实是李光耀们想为新加坡找到一个绿洲,继而让新加坡成为第三世界的绿洲,最终成为发达国家的一个绿洲。每一步都走得艰难,就算是错了,那又能怎样?因为摆在眼前的选项没那么多,没得选,根本没有时间悔过,能生存下来就不错了。

“人生本来苦恼已多,再多一次又如何”:当初到底要怎样与马来西亚大家庭和谐相处,怎样求同存异,苦恼本来已经很多了,面对马来西亚大家庭的驱赶,无非是再多一次苦恼,如果分出去、独立建国,到底能不能存活?淡水水源是被人家捏着的,随时可以掐断。百废待兴,无尽苦恼。

“若没有分别痛苦时刻,你就不会珍惜我”:这话是一个自尊、自爱、自强的人能够说出的话,李光耀曾经在日本战败后想方设法劝说英军不要撤走,因为新加坡需要保护,否则分分钟被灭国。后来英国因为国力衰弱,不得不撤军时,新加坡不得不加入马来亚大家庭,后因为意见总是不合,干脆被赶出。分家就分家,如果你看不到我独立以后也能发展得很好,甚至能成为东南亚唯一的发达国家,你就根本不知道我的厉害、我的好处,更别谈珍惜了。这话是跟马来西亚说的,其实也是后来跟所有不看好新加坡的众多国家说的。

“千山万水脚下过,一缕情丝挣不脱”:新加坡别看是小国,联系世界起来,比谁都活跃。李光耀不但经常参加原英联邦成员国的会议,而且只要是各个地方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他都去结交访问,可以说是走遍千山万水。可是,不管怎样不依赖任何一个国家,新加坡与英国、中国、马来西亚都有着自己心中或外人眼中千丝万缕的联系,挣是挣不脱的。

“纵然此时候情如火,心里话儿向谁说”:用“热情如火”来形容建国立业时的李光耀们是恰如其分的,那种冲劲和干劲是如今的总理和部长们不能比的。胸怀天下,心中有火、眼中有光,满腔的热忱话语向谁诉说呢?不用担心,新加坡人从来不憋着,他们历来是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操碎了心,就好像自己是大国一样,随时都可以给各个领导人出谋划策,出的主意往往是恳切、务实、有见地,格局也非常大。从不用担心没有倾听者。

“我不怕旅途孤单寂寞,只要你也想念我”:新加坡的心理状态非常健康,它在与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的相处中,不会一厢情愿,太过天真;被拒绝以后,也不会怨气十足。一个绝对的弹丸小国,毅然决然地走上独立发展之路,千难万险的旅途上,纵横捭阖,没有被世界各大小国家挤压、踩踏至死,已经算是奇迹,孤单寂寞可想而知,但因为它是真的为烦恼和困境中的世界各地领导人出主意,中肯又实用,它又怎会孤单寂寞?各个领导人又怎么会不念叨它呢?

(《人在旅途》1985,只记得歌名就够了)

多年以后,回头看,这首歌仿佛就是为总括新加坡历程而写的,从此记住这首“新加坡之歌”:)不过,如果没听过这首歌,光看歌词,则实在乏味,还是听听看,想必能感受到它的味道。

新加坡的奇迹从根本上是由地理位置决定的,在这点上,我一向赞同地缘政治。新加坡的位置属于东西方航道的中心,既不会像朝鲜半岛那样始终形势紧迫,也不会像非洲某些国家那样边缘化或长期战乱。新加坡的位置刚刚好,既不会被忽略,又不会被吞掉,让它保持中立、独立发达,对世界各国来说都很有用。

再加上李光耀和他的部长们太过优秀,不断地分析走过相似旅途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不断学习,时时闭坑,更推高和延长了这个奇迹。后来的总理继任者吴作栋以及现在的总理李显龙,都只是走在李光耀的延长线上。

经济发达至此,似乎该持续反哺文化才对,但提到新加坡的文化,如果单从影视剧来看的话,那么只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抢眼过,后来就被港台剧、韩剧盖过风头了。

九十年代的《莲花争霸》根据古龙的《流星蝴蝶剑》改编,同时也借鉴了金庸《笑傲江湖》一些设定,比如欲练神功、挥刀自宫,主题曲《江湖路》同样传唱一时:

无怨无悔我走我路
走不尽天涯路
在风云之中你追我逐
恩怨由谁来结束
什么时候天地变成江湖
每一步风起云涌
什么时候流泪不如流血
每个人也自称英雄
什么是黑白分明
是是非非谁人会懂
怕什么刀光剑影
把风花雪月留在心中
无怨无悔我走我路
走不尽天涯路
人在江湖却潇洒自如
因为我不在乎
无怨无悔我走我路
走不尽天涯路
在风云之中你追我逐
恩怨由谁来结束

新加坡的电视剧,据说特别爱把不同作品揉到一起,然后推陈出新,这一点很像新加坡的发展路数。

说到《莲花争霸》借鉴《笑傲江湖》,本来,这部电视剧大部分都是改编自《流星蝴蝶剑》的,从香港到新加坡,在所有《流星蝴蝶剑》的电视剧改编版本中,只有新加坡的这一版加进了“自宫”的设定,我就在想,这自宫的展现,像不像新加坡对于中华文化的处理呢?完全出于实用的目的,经过双语政策和分流制度以及精英教育,一通神操作,导致只有很少比例的人同时掌握英语和华文,其他大部分人客观实际上都只掌握英语。

别看华人在新加坡占多数,但有调查显示,很多人都后悔学习华文,只有极少数人后悔学习英文。新加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语言教育上,实际上是剔除了华文的生存空间。我们都知道,李光耀们完全出于实用的目的,让英语优先,是没办法的事情。后来,包括李光耀在内的新老领导人都开始积极推广华文,但都有待时间的积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经过上述剔除,很难想象普通民众对于华族文化还能够心生向往和亲近。

没有足够的文化认同作为基础,也就没有华语文化的市场,可想而知后来以及如今的新加坡文化输出在原亚洲四小龙当中是如何的没有存在感。

当然,或许当初《莲花争霸》的主创并不是有意加进“自宫”的设定,或许只是个巧合,但是,所有这类阴谋算计、王图霸业的故事都是时局和人事的反映。《笑傲江湖》是政治小说,是十年极端时期的影射;《莲花争霸》也可以看做是经济发展的一种竞争,为了飞黄腾达,不得不自宫,否则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了。

用一句话说就是:欲练西式神功,必先弃华自宫。

前不久,我无意中看到一部叫做《我们的故事》的电影,眼前一亮,因为它是直接展现新加坡1965年独立建国之后普通百姓如何度过困难时期、一路发展起来的作品。这是个系列电影,还有一部《我们的故事2》,也同样质量过关,值得看。

在此之前,我集中看完了李光耀的两本回忆录:《风雨独立路》(1923-1965)和《经济腾飞路》(1965-2000),正好覆盖这两部电影的时代背景,相当于是具化了李光耀回忆录的相关内容。

(《风雨独立路》1998.9,绝版高价)

《我们的故事》1和2讲的是新加坡建国前后,百废待兴,民众生活困苦。一个名叫招弟的女人一直生不出儿子,在丈夫死后,被大老婆赶出家门。招弟带着女儿们回到娘家,结果被娘家人嫌弃,尤其是自己的爸爸和大弟弟更是对她冷嘲热讽、挖苦讥笑。好不容易央求着住下来,又不断遭遇苛刻对待。招弟始终隐忍大度,从不计较,艰难生存,含辛茹苦,也得到过好人帮助,渐渐挺过难关,随即又重挫不断。

故事看下来,真是心酸。不过,这个电影有个好处:悲伤不过度。不会像以前台湾的苦情戏那样让人看着难受。

看过这部电影,你会发现,当初的新加坡是那样的破败和穷困,跟今天的发达对比起来,真是极大反差。单单是招弟从两个孩子的屁眼里拽出长长的蛔虫,以及招弟的弟弟、友人和救灾士兵一起在洪水中大战巨蛇,就足够冲击你的观感。

他们住的环境,从村庄到组屋;说的话,从各式方言到以英语为主,都展现了新加坡的发展历程和国民面貌。

(《经济腾飞路》2001.9,绝版高价)

新加坡之所以成功,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折腾,不搞意识形态纷争,当真是纯粹的“多解决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在所有角色中,最具包容心的就是女主招弟了,这个女人躲不开周围环境的迷信、重男轻女和偏见,她自己也打孩子,但从做决策、拿主意和说话办事中的言谈举止,都能够看出,她始终用最大的善意去看待和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总是以德报怨,生活条件好了以后,也没有变得冷漠。

她从每一天的实际生活中体悟出了自己的生存智慧,那就是要做人群中的绿洲,而不是黑洞(当然她自己不会这样去表述)。她周围的人,包括她的至亲在内,很多都是黑洞。她心中的那种苦楚,始终独自承担,最后终究没逃过癌症的侵袭。

明智、伟大如李光耀搬的领导人也同样无法让建国之后的民众免受恶劣条件的摧残,这是百废待兴、白手起家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代价。好在绝少人祸的侵扰,也算是庆幸。

你可以把《我们的故事》系列电影看成是新加坡版的《请回答1988》,只不过《我们的故事》还是显得单薄了,规模也小,并且《我们的故事2》的结尾开始显出拉胯之势,如凑戏一般,上演狗血戏码。从这个结尾,也能想象得出这个系列电影的3和4为何那样口碑扑街。

期待这位梁智强导演能更深更广更高质量地拍一拍新加坡的发展历程,而不只是完成一个点到为止的宣传片和主旋律。

这个系列电影是2016年推出的,在此前一年,李光耀逝世。

这一年,新加坡经济首次进入缓慢增长期。

或许是到了缓下来、经济反哺文化的时候了,也或许是到了怀旧的时节,关于新加坡发展历程的影视剧,或许到了文化输出的节点。看他们新加坡人过去和现在和故事,最大的好处就是时时会想到我们自己,忍不住就会有个对比。

此外,我还期待有更新更高质量的李光耀传记问世,目前已出版的相关传记都不尽如人意。他自己的作品还有《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李光耀观天下》可看,但都是政论性质的了,如果不是特别感兴趣,看过以后,可能会感觉没留下什么。

 2 ) What a interesting choice to choose English as the main language

in this movie there are at least five languages appeared in this movie, they are: Mandarin, Cantonese, English, Hindi, Bahasa Melayu. but during these languages nobody use English as their first language, but Singapore want to better mixed in this global environment, so it choose English as its governmental language.

this really helped different nations can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more convenient, and it also form “the Singapore English”

 3 ) 《我们的故事》又名「请回答1965」,又名「新加坡往事」

《我们的故事》又名「请回答1965」,又名「新加坡往事」。名字是假,魅力是真。[偷笑]

电影分上下两部,通过本地华人一家N口人的生活际遇,讲述新加坡这个六十年代一穷二白,连水都要进口的国家数十年的演变史。

作为新加坡成立五十周年的献礼片,真是见微知著,看得人荡气回肠。

据说搞创作的都有这么一个定律,写大人物(事件)要往小里写,写他的日常、平凡、真实。写小人物(事件)要往大里写,写其命运与时代、历史的关联。

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至暗时刻》中用了大量笔触刻画丘吉尔的老迈蹒跚,暴躁刻薄,抽烟嗜酒等生活常态。而《阿甘正传》的暗线则直指二战后美国波澜壮阔的三十年。

然而在看《我们的故事》时,会本能地忽略国家,历史,时代这些宏大词汇,它们像一管针剂般悄无声息地注进了这个普通家庭的日常。

再加上导演是一个能带观众玩情绪过山车的高手。我们的情绪随着人物的命运悲喜交加,人物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起落沉浮。

一般而言,做作的主旋律电影会把你摁在地上强行要你热血沸腾,或是用能炸瞎耳朵的BGM来彰显它的慷慨激昂。好在这类技法在这两部电影里都没有。但仍旧不妨碍你热泪盈眶,涕泗横流。

我对新加坡的初印象来源于这个国家有着令人闻之色变的鞭刑以及不能携带口香糖这般严苛的律法,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至于「亚洲四小龙」,「国父李光耀」,那都是很后面的事了。

看完这两部电影,才知道原来1977年他们就有高楼,电梯,停车场了,嗯,蛮吊的。

 4 ) 以小见大的民族观

在马来西亚跟华裔饭馆老板喝酒时候聊了很多关于大马华裔的前世今生,明清两朝从中国南方移民回去的华人与印度族和马来土族构成了马来西亚主要种族,其中马来人自称土族并且采取种族政策区别对待华族和印度族。马来西亚1957年脱离英殖民独立以来一直采用同化其他民族的方法来巩固自己的政权优势,新加坡曾经作为马来西亚的星洲府,也聚集了更大量的华族,这部分华族通常由福建,广东(潮汕),客家,海南人组成,其中包括明清华族和马来族通婚而形成的新的族群-荅荅,娘惹,这部分华族长期沿袭中国传统风土习俗,以唐人自居。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建国后,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忘平衡各族群利益,秉持和谐共处的原则,积极团结马来族,印族,欧亚族,是新加坡成为多民族共生共治的多族群发达国家。

80年代,中国大陆与新加坡有过很多的文化交流,新加坡的影视剧也作为不同于当时TVB港剧之外的一股清流充实着国内的影视剧市场,如《天涯同命鸟》《一代枭雄》等,作为华人世界共同命运传承的文化再现,新加坡的影视剧也大多描写华人在旧时代的苦难抗争为主,极少述说和马来以及其他族裔的文化碰撞和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的故事》这部电影从华人内部的家庭矛盾以及传统习俗矛盾,与新加坡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民族分歧糅合在一起来描述,共同构成了新加坡华人世界的主要旋律,在以国家资本主义为政治形态的新加坡,华族和其他族裔和平共处,和谐发展才是新加坡生存发展的不二法则,因此,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说,可是说华人视角之下的主旋律电影。

电影《我们的故事》用喜闻乐见的小桥段从微观层面来表诉各民族的大同,如:马来朋友和印度岳父和华人弟弟在医院的对白。

印度岳父:你们怎总是在政府出政策之前就开始嚼舌头呢。

印度媳妇:我们印度人也爱嚼舌头啊。

马来朋友:其实我们马来人也爱嚼舌头。

大家哈哈大笑。

再比如曾经作为政府公职人员印度稽查员不顾及曾经被女主人公-招弟的弟弟殴打,不计前嫌帮助招弟一家营救阿坤。

再比如,马来人朋友在国民登记的时候也和华族人一样,也产生过,留在新加坡还是去马来西亚的动摇。

此类对各民族文化习俗异同的描写不一而足,但基本放在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大基调去叙述。

作为几千年沿袭孔孟之道的华族内部也因为传统和风俗而矛盾重重,电影也花了大量篇幅加以描述: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封建迷信这些根深蒂固的糟粕在一直没有经过革命洗礼的南洋华人社会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在封建礼教传统数千年的影响之下,家庭,家族永远是大于个体的,个体作为家族的符号的一在家族中享有一席之地,个体所做的贡献永远服务于家族,这在新加坡近代发展历程是浓墨重彩的,也是刻骨铭心的。当然这也是泱泱华夏泛大中华区的共同记忆,不管从南到北,不管姓资姓社,谁家没有叫招弟的亲戚朋友,那个印象中没有个任劳任怨,逆来顺受的“大姐”

看看内地以及港湾的影视剧对那个时代的传统的妥协和尊崇一向都是出奇的步调一致。也只有在时代的洪流之下,在市场经济吹枯拉朽中,随着自我意识的崛起,我们才渐渐反思那些根植于我们的传统,慢慢摒弃那些封建观念。这也是进30年的光景。

电影篇幅够长,上下两部加起来近4个小时的时长,可以装下足够多的信息,情怀和愿景,可以随着新加坡建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一直横跨十年光景来讲述我们大家(华族)的故事,可以说是难得一见,也是难能可贵的。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也同样让很多国人产生了共同记忆共鸣,一些童年往事,似曾相识,无比遥远,有近在咫尺。一些场景如:招弟给孩子们捉虫,大家拿脸盆接屋漏落雨,烟花(穿天猴)对射,等等比比皆是的小细节同样是我们的童年记忆。导演通过这些童年共鸣铺垫剧情,竟然浑然天成,豪无违和,真心体现了导演-梁志强的故事驾驭能力-想破头也想不到姐姐为救被反锁在土厕从茅坑钻出还被弟弟误以为是鬼的桥段。真实而又自然,水到渠成,感人肺腑,生活感十足。

最后,随着新政府的进步,随着新国家的发展,人们抗水患,搬进组屋,共同响应着新加坡政府的号召,不分族裔的担负起国民的职责,恰恰也应合了新加坡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另外新加坡的一些房屋政策也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中国大陆的住房改革。公积金的存废讨论倒也应景这部电影了。

最后的最后,“我们都是一家人”这样的表诉还在老一辈的微信群里发扬光大,在导演这部电影以后的时代里,这种声音越拉越像一种“自嗨似的搅混水”啦。

 5 ) 我看过的最朴实的电影

原创 给丘吉尔做饭 2022-11-12

于2016年上映的新加坡电影《我们的故事》分上下两部,共227分钟。豆瓣评分都有8.4分。

将近4小时的时间,从一个小女孩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新加坡建国的历史,是我看过的最朴实的电影。

朴实可能首先在于选择了命苦的寡妇招弟作为女主角。二十多岁的招弟生了三个女儿,丈夫死后,被大老婆连人带女儿一起赶出了家门,她不识字,没有工作,还大着肚子,只能回娘家。

娘家并不欢迎她。首先因为她八字与父亲相冲,从小她只能管父亲叫“四叔”。家里还有一个娇生惯养游手好闲的弟弟,自然对增加的这几张嘴极不欢迎。

但招弟已经快要临盆,一边保证自己将来会对这个家有贡献,一边就把孩子生了下来,还是龙凤胎。

家里人又说新生女孩脸上的痣会与大家相冲,要招弟把女儿送走。

如此,招弟才得以在娘家住下来。

娘家是有娘的家啊,但是娘也只是招弟的“四婶”,跟着“四叔”来的。招弟是他们的长女,是家里的“大姐”,但是,重男轻女,大姐要照顾弟弟妹妹这些观念似乎天经地义,没有人会觉得奇怪,所以招弟也只能忍受,更加辛苦地工作。

这些观念贯穿始终,从来没有要批判要反对的意思,包括“一家人不要太计较”、“朋友要互相帮助”等古老的信念支撑了全部的情节,这大约是我觉得电影“朴实”的第二个原因。

招弟的“工作”,是每天起早贪黑地种地、养猪,磨豆子做豆花到市场去卖。

当时的市场,有印度的督查,和本地的黑帮,轮番骚扰摊主们,令大家苦不堪言。

新加坡主要有三个种族:招弟一家这种讲福建话的华人,招弟家的邻居,讲马来语吃手抓饭的萨米一家,还有任督查的印度人,他家女儿后来嫁给了招弟的小弟弟。

至少从电影里看到的是,华人和马来人的地位比较低,住的都是会漏雨会被洪水冲走的寮棚。

一个很有喜感的场景是,印度姑娘要嫁给华人穷小子,还未婚先孕,让原本凶神恶煞的督查爸爸相当暴怒,去当说客的除了敢于出头的招弟,还有同为摊主的萨米。他们虽然语言不通,但连比带划,居然把婚事说成了。

这也是“民族融合”象征性场景。

在实现这场“民族融合”之前,还发生过当地黑帮为保护被他们收了“保护费”的摊主而痛打督查的冲突,只能说阿龙“这个黑帮不太黑”,他佩服能为了保护兄弟不惜自己挨打的招弟,改邪归正后还一直关照她们一家,这种人情温暖,也表现得非常朴实。

第三重的朴实,应该就是演员的表演和影调。中规中矩,略带一些喜剧的夸张。你想看到的表情都有,都到位,一览无遗,也无需更多的深意。正如全片都打了一种类似电视剧的大白光,完全放弃了对“电影质感”的追求。

能够达到这种朴实,除了切入视角低、价值观平民化、表演和影调风格求拙,我觉得还有两个辅助力量。

一是故事情节平实,起承转合都在意料之中,没有狗血的夸张和反转,所有的狗血,都由招弟那个招人恨的弟弟一个人担当了——他真是满嘴喷粪,坏事做绝,当然最后也改邪归正了——正因为有这样一位接管观众情绪的大反派,其他情节就可以只管平实走来就好。

二是略带喜剧的表现手法对冲了全片的悲剧气氛。

老父亲病重,开着“霸王车”的弟弟跑得不见人影,还是招弟请了假,推着板车送“四叔”去医院。路上,老父亲良心发现,让招弟叫他做“阿爸”。招弟说,不是叫了会相冲吗?父亲说,还有什么冲不冲的?原来以为儿子会孝顺,到头来发现还是女儿孝顺。招弟高高兴兴地叫“阿爸”,阿爸却没声音了。招弟大哭,说:讲了不能叫阿爸嘛~阿爸悠悠醒转,说我只是累了啊~

这是我觉得非常高级的段落。

最后,阿爸还是走了。

家园没有了。一家人搬进了带电梯的祖屋。

农田消失了。代之以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方言没有了。官方语言是英语。

曾经,他们以为没有明天,最后,发现遗失的是昨天。

幸好,他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

闪亮的日子

音乐:

音乐热搜 - 第2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颁奖晚会现场歌曲

我来唱一首歌

古老的那首歌

我轻轻地唱

你慢慢地和

是否你还记得

过去的梦想

那充满希望灿烂的岁月

你我为了理想

历尽了艰苦

我们曾经哭泣

也曾共同欢笑

但愿你会记得

永远地记着

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

你我为了理想

历尽了艰苦

我们曾经哭泣

也曾共同欢笑

但愿你会记得

永远地记着

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

罗大佑的歌如此贴切,让人以为是专门为此写的。但这是新加坡建国50周年的献礼片,2016年上映,《闪亮的日子》发表于1989年。对了,影片中用了好几首华人熟悉的歌来表现年代,也是该片朴实的看点之一。

 6 ) 这是别人的故事,也是每个人的故事——《我们的故事》1和2

连着看完了第一部和第二部,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的华人面孔很容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可是那让人听不懂的方言却又让人感到疏离。这既近又远、既熟悉又陌生的关系,异域的吸引和相识的认同感巧妙杂糅,扑面而来。

《我们的故事》1和2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1、这是一部女性血泪史。

“做人家大姐,就是这么苦的。”这是上一辈的大姐对自己大女儿说的话。

这既是规劝也是认命。

但是谁规定做人大姐要这么苦命的呢?

没有人知道是谁,总之所有人一出生就被安排好了。男孩受宠,女孩受累。

最可怕的是,女人自己也认可、践行这套规则,遇到违规者,比男性更加积极主动地出来维护。

因为算命的说女人的八字与父亲对冲,所以从小管父亲叫四叔。好像称呼变了,感情就更加淡薄,女人挺着大肚子回来投奔缺无人关心,一听算命的说外孙女的八字会克家里,四叔马上安排送人,还美其名曰是为女儿好。

女人有两个弟弟,小弟还知道关心大姐,大弟弟完全是恃宠而骄的典范,是趴在大姐身上喝她血的“吸血鬼”。稍不满意就说要把大姐赶出门去,为了获得政府赔偿金,胡乱污蔑大姐。

时常看的我生气不已,好像《娘道》重现。可是在那个年代,甚至是现在,很多地方仍然有这样重男轻女的思想,男孩是宝,女孩是草,“伏弟魔”层出不穷。

不知道是否结局做了美化,女人喊了一辈子的四叔,终于悟透儿子不如女儿孝顺,让她叫自己爸爸。她的“吸血鬼”弟弟也主动拿出大姐给的赔偿金,让她好好治病。

这两个几乎没有给过她一点温暖的人,稍微对她“仁慈”了一点,她便觉得此刻是最幸福的。

也许这才是女性最大的悲哀。

2、这是一部新加坡建国史。

新加坡公民主要包含四大族群,华人、马来族、印度裔和欧亚裔/混血,其中华人占了全国近3/4人口。脱离马来西亚后新加坡致力于维护种族和谐,建立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社会。

大姐的朋友是马来族,小弟娶的老婆是印度裔,这一家子的人际、亲情关系也是新加坡种族关系的缩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医院有一段对话非常值得琢磨,大姐的弟弟与大姐发生争执开飞车被撞后入院,小弟的老丈人(印度裔)和大姐的朋友(马来族)来医院看望,老丈人说你们华人真奇怪,政府还没来核定如何赔偿你们就开始争抢,真是听风就是雨。这时他女儿说,我们印度人也是这样,听风就是雨。大姐的朋友也说,我们马来人也一样。大家哈哈大笑。

3、这是一部城市发展史。

很多镜头着墨在乡下老屋的周边环境上,屋外的空地、猪笼、椰子树、菜地,这些“占地方”的空间最终在国家的发展中逐渐被侵占,取而代之的是政府组屋,邻居之间互不认识,人人门口上着一把大锁。

其实我个人对这个部分没有太明显的感觉,“90后”的我一出生就住上了楼房,对农村的唯一印象就是周末去的农家乐,所以这些东西对我而言只是调剂生活的乐趣。但很明显,对导演而言那就是他是童年生活,是儿时的记忆,是一个人的根。

虽然楼房不会漏雨,不必担心停电,但对导演来说似乎少了点“地气”,也缺了些“人气”,可是这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7 ) 他们的故事

看这部电影时值昆明瓢泼大雨,昆明北市区及大量街道被雨水淹没,新闻记者照常走上街头报道洪水新闻,讽刺的是这大概是昆明遭遇水灾的第N个年头了,ZF对街道进行了无数次修缮、改造、施工,但该淹起来的地方照淹不误。当我看到故事主人公一家被水淹到齐腰,政府解救灾民(自动忽略狂蟒之灾),并大力修缮疏水工程,我由衷地为这部新加坡主旋律影片感到敬佩,你要知道昆明是一座高原城市降水量不算大,但一场大雨还是成了城市建设的照妖镜。有人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但是这句话说得时间之久,都快变成陈词滥调了,高唱GDP的今天,普通的雨水仍然是困扰普通市民的“天灾”。

虽然新加坡的言论自由仍然受国际社会的诟病,但是新政府为国民做的实事搬到了大荧幕,我居然毫不厌烦的看完了,这里面有主人公一家人的苦难史,有不同民族邻居间友情,也有政府作为执政者的反思和转变,暴力的城管变成了说着马来语和英语的印度居委会协调员,这种转变夹杂着一边倒的明珠选举和严厉的管制措施,竟然神奇地建立起了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经济奇迹并延续至今。我说不清楚新加坡的成就到底是时代的幸运还是社会的努力,后来我知道中国政府很多方面都借鉴了新加坡经验,譬如公积金、廉租房等等,我只简单地觉得当十字路口积着排不走的雨水我没办法走过去,那永远是他们的故事。

 短评

一个华人大家庭在新加坡独立建国后的历史潮流中生活的故事,有些许新加坡版《活着》的感觉,他们主要说闽南语,又有与我们类似的思想风俗(如重男轻女、封建迷信等等),因此让身为泉州人的我看得挺有代入感。虽然他们的日子过着比较艰苦,但导演在剧情里时不时穿插一些笑点,使得电影不那么悲伤反而挺有喜感,这样的编排设计于我而言其实有损故事的真实性,不过也因此使得整体观感比较轻松愉悦。附注:双胞胎姐姐送养的那对夫妻,丈夫的扮演者就是导演梁智强。看之前强调她有两颗痣,还以为后续会有认亲情节,结果第二部看完了,也没有上演。&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日本占领;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马来西亚国会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同意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隔日,新加坡独立建国,新加坡共和国正式成立。

2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某种苦难是我们的父辈们经历的

4分钟前
  • 王福田
  • 推荐

新加坡历史片。这么传统迷信的观念,真是看着不惯,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华人社会特有的

8分钟前
  • Myffel
  • 力荐

我很喜欢,新加坡往事。大儿子没让蛇🐍吃了真是意难平。

10分钟前
  • 小狐腻
  • 力荐

平淡、幽默、感动,一部借由一个底层家庭讲述新加坡历史演变的电影。好看!ps:第一次看新加坡的电影,没想到拍的这么走心,值得鼓励。

14分钟前
  • 迷影真嗣
  • 推荐

好久没看梁导的电影,还是一样搞笑。非常真实,那一代人的情怀,真是很让人动容的。阿龙和奥斯曼很出彩

19分钟前
  • 灃湮。紀。南城
  • 推荐

女性尤其的艰难,勇敢!那种坚毅是骨子里的

21分钟前
  • 一实
  • 力荐

另一种可看的主旋律,闽南移民槟城血泪史,新加坡建国简史。

2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第一部挺震撼的,第二部就庸俗了。

27分钟前
  • 迷狐
  • 推荐

催泪弹

30分钟前
  • 半醉先生
  • 力荐

风格很纪实、影像很粗粝,导演带着模糊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拍了这部不像电影的电影。从一个华裔家族的变迁到一个新生国家的成长,未必要亲身经历那段时光才能为之感动,因为人类的情感总是共通的,遗传、境遇、偶然——掌握我们命运的,终究还是这三样东西。

31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想知道女性生存环境有多恶劣?看看这部新加坡史就知道了。

35分钟前
  • Spring Cool
  • 力荐

看看人家的国家主旋律~~~~~~

39分钟前
  • 泥巴
  • 还行

第一回新加坡电影等于科普片。心酸喜剧又足够真实,所有故事到了这个特定语言系统就露出一种原始来。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生存斗争,民族主义,种族冲突,政治斗争,驱蛔虫,洪水中大战蟒蛇。。。

41分钟前
  • 无鬼斋
  • 还行

宣传片拍的很好,黑社会看了都落泪

4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这是一部献给新加坡,也是献给东南亚华人,献给潮汕人、福建人的电影。通过这部电影,可以看到几十年前东南亚华人艰苦创业的身影,以及他们身上特有的华族文化的光彩。尤其是祖上有人去“过番”的观众,看到电影里的人物和场景,一定会想起自己在东南亚的亲人……

48分钟前
  • dblddx
  • 力荐

第一部更像是家庭关系,第二部上升到了新加坡的建国史。像哥哥那样的直男到骨子里的人要改变很难,最后的“大圆满”结局我还是不喜的。看完两部发现李光耀真的很牛逼啊。

52分钟前
  • 宅拾叁
  • 推荐

新加坡的一段历史,催泪大戏。长子确实很讨厌,死了几次最后没死终于有人性了。

55分钟前
  • 有时间就看电影
  • 力荐

吃屎之后整个人都变了..

59分钟前
  • Saber
  • 还行

闽南人看着很熟悉

1小时前
  • 木木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