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

犯罪片法国2008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嘉莲·维雅,罗曼·杜里斯

导演:塞德里克·克拉皮斯

播放地址

 剧照

巴黎 剧照 NO.1巴黎 剧照 NO.2巴黎 剧照 NO.3巴黎 剧照 NO.4巴黎 剧照 NO.5巴黎 剧照 NO.6巴黎 剧照 NO.13巴黎 剧照 NO.14巴黎 剧照 NO.15巴黎 剧照 NO.16巴黎 剧照 NO.17巴黎 剧照 NO.18巴黎 剧照 NO.19巴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7:09

详细剧情

突发的心脏病让舞蹈演员皮埃尔(罗曼·杜里斯RomainDuris饰)不得不离开了热爱的舞台,除了失业所带来的沉重打击外,他的生命安全还时时受到病魔的威胁。爱丽丝(朱丽叶·比诺什JulietteBinoche饰)是皮埃尔的姐姐,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单身母亲,她不惜屡屡拒绝来自他人的求爱,即使对方是令她动心的好男人。  巴黎,一座繁华而又落寞的城市,除了皮埃尔和爱丽丝,每分每秒,还有无数的人们在那里找到和遗失自己的希望和梦想。苦苦暗恋自己学生的教授,突然陷入中年危机的建筑师,甚至是整天絮絮叨叨的老板娘,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过一段五味俱全的传奇故事。当这些故事在这座城市里发生交汇的时候,他们开始相信,幸福终将在某一天敲响自己的房门。

 长篇影评

 1 ) 相关背景。仅供参考。

时间
1968年


3月22日 法国巴黎大学南特尔学院(巴黎十大),德裔学生丹尼尔·科恩-邦迪由于先前在跟法国教育部长的对话中受到侮辱,引起学生抗议。随后在3月22日这天,科恩-邦迪带领同学占领学校的行政大楼。

5月 2日 校方关闭南特尔学院。理由之一是,“在教职工中有一种奇怪的气氛……一种非常近乎战争的精神变态。”科恩-邦迪等“3·22运动”成员被要求到巴黎大学总部纪律委员会接受处理。

{{{5月 3日

**巴黎警察封锁学生聚集的索邦神学院,并逮捕几十名学生。巴黎大学的神学院及科学系被关闭。大学教师全国联合会举行抗议罢工。

下午四点,将近1600名警察包围了巴黎大学。一些学生被捕,巴黎大学被关闭;这是其700年的历史上第二次被关闭,先前一次是在1940年,纳粹占领巴黎之后。**}}}

5月 6日 巴黎及法国全境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法国全国学生联合会和全国中等和高等学校教师工会号召总罢课和罢教。官方公布的数字是422人被捕,345名警察受伤。

5月 8日 萨特、波伏娃等发表声明,号召“所有劳动者和知识分子在物质和道义上支持学生和教师们发起的斗争”。数万名示威者挥舞黑旗(无政府主义)和红旗,高唱《国际歌》游行。

5月 9日 萨特、波伏娃、雅克·拉康、勒菲弗尔、莫里斯·布朗肖等联署一份宣言,“向用一切手段摆脱异化秩序的学生们致敬”。阿拉贡奔赴奥居斯特·孔特广场,在科恩-邦迪陪同下发表演讲。塞纳河所有桥梁被警方封锁,左岸爆发更大规模示威。电影电视工作者介入,媒介使斗争立刻传遍全法国,南特、斯特拉斯堡群起响应巴黎。

5月10日 “街垒之夜”: “占领拉丁区”的口号叫响,那天晚上,学生占领了巴黎的拉丁区并建起60处路障。防暴警察发动了进攻,据报道还强奸了街上的一些妇女。巴黎30个高等学校中有20个举行了罢课,全国有350多个高等学校被占领。工会联盟号召在5月13日举行总罢工以抗议政府的镇压。


5月12日 巴黎工人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斗争,要求每周40小时工作制,保证每月200美元的工资。


{{{5月13日


·巴黎百万大游行:

法国总工会、法国民主劳工同盟和巴黎学生组织八十万人横穿巴黎的游行,科恩-邦迪、雅克·索瓦热奥和教师工会秘书长阿兰·盖斯马尔三大青年领袖走在最前面,队伍中还有几位职业左派政治家:社会党人密特朗、孟戴斯·法朗士、法共领导人瓦尔德克·罗歇等。索邦大学迅速被学生收复。


*****************************

·戛纳电影节一个新闻发布会上,并排坐着的法国电影人有:

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和路易·马勒。

路易·马勒率先要求戛纳电影节罢工一天,支持巴黎的学生和工人。
}}}}



5月14日 法国总统戴高乐避走罗马尼亚,进行五天国事访问。

5月15日 巴黎奥德翁国家剧院被青年们占领,事后,剧院院长因向青年们表示了同情受到处分。

5月16日 巴黎附近的雷诺汽车厂开始罢工。

5月17日 ·全部空中交通中止,邮局工人也举行了罢工。

·学生开始了从索邦大学(巴黎大学神学院)到雷诺汽车厂的穿越巴黎的“长征”。

5月18日 公交系统罢工,巴黎完全瘫痪。



*********************************************
{{{

5月19日


·戛纳电影节评委会成员多数已辞职,参赛片停演,

路易·马勒、罗曼·波兰斯基等评委辞职,

特吕弗、戈达尔等人要求戛纳停止活动声援运动,很多电影要求退出竞赛。

这是一场进行了6个小时的僵持,每个人都在麦克风前向记者表态,事件的恶化使大厅场灯突然熄灭,观众涌进来,片头曲突然响起。


********************


5月20日

{{·电影节组委会决定竞赛单元被取消。}}



·作家玛格丽特·杜拉、萨特、波伏娃等参加了索邦大学举行的文化讨论,萨特过早地宣布:“社会主义和自由结合了”。

·全部矿场和港口都关闭了。米其林轮胎和标致汽车的工人罢工了,雪铁龙汽车的非工会工人占领了工厂。
}}



5月21日 ·1000万工人举行罢工。

·法国政府颁布对“德国无政府主义者”丹尼尔·科恩-邦迪的驱逐令(他在月底又秘密返回巴黎)。

 2 ) 戏梦巴黎

喜欢看电影的人,是怎么也绕不开法国电影的,尤其是那场著名的新浪潮,出现了太多可以称得上师的导演和优秀的电影作品,与好莱坞相对应,巴黎成了艺术电影之都。1968年绝对是法国电影史上很重要的一年,不光是在那年一群年轻人折腾出一件大事,更重要的是这件大事是由电影引起的。1968年2月法国电影图书馆的创办人及馆长朗格卢瓦被文化部长解职,特吕福、戈达尔、布雷松、雷奈、夏布罗尔等法国知名电影人率数千群众上街抗议,其中特吕弗,戈达尔都有受伤,于是激起更大规模的抗议,既大量影迷和群众的示威。5月,特吕弗等人更是冲到戛那影展,阻止影展举办,抗议升级,即著名的“五月云动”。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巨大的反应正是由于特吕弗等新浪潮导演基本都是在电影图书馆看到了大量的优秀电影,同时彼此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当他们的启蒙导师的朗格卢瓦被解职时,这一事件便爆发了。而深层原因则是60年代世界范围的非主流文化大爆发,摇滚音乐,性解放,吸毒,等等新文化类型的越发被重视,掀起的关于年轻人的新文化改革要求活动。由一群电影导演带领并掀起的大的示威活动,总是电影界很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在这里电影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娱乐休闲工具了,它起到了更多的其他的作用。

我不知道1968年的贝尔托鲁奇是否也在巴黎,但在他的《戏梦巴黎》里还是能看出那年对导演的影响,主人公马修作为一个在法国的美国留学生,更多的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待法国及那场事件的,这里总是会有导演本人的影子的,同时导演也是以马修这一人物将观众一同带入剧情的。贝尔托鲁奇是十分尊敬法国电影的,正像影片开头,他借马修的口说出那句只有法国才会在宫殿里放电影。

电影里夹杂了大量的老电影片断,在我看,这些电影片断夹杂着两种情绪,一是介绍了许多对法国新浪潮有影响的电影及电影人,像影片开头大段放映的《恐惧走廊》,该片为美国B级片的经典作品,美国的B级片对新浪潮影响很深,很多新浪潮作品都是对美国B级片的模仿,如特吕弗的《枪击钢琴师》。而《恐惧走廊》导演富勒(Sam Fuller)也是被电影手册派尊为真正作者的导演之一,另外法国青年李奥第一次露面时,嘴里一直念叨的尼古拉斯·雷(Nicholas Ray),也是同样为电影手册派尊崇的作者。另外一种情绪则是导演自己的情绪,即在创作电影过程中加进了很多个人喜好及想法,比如基顿和卓别林的比较,克莱普顿和亨德里克兹的比较,还有让那时候的年轻人荷尔蒙爆发的玛琳.黛德丽、葛泰丽·戛宝以及玛丽莲·梦露。

如果马修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进入的,那么李奥兄妹则是影片真正的梦想家了,而马修则更像是被李奥兄妹拉入梦中,最终梦醒物非。李奥兄妹绝对是最初跟特吕弗抗议那上千青年之一,作为铁杆影迷,跟着自己心爱的导演,上街示威,去抗议种种不平,对于年轻人来说,总是很酷的事情,他们热衷并乐此不疲。同时,他们身上是那个时代的文艺年轻人共有的东西,摇滚乐,文艺电影,反战,性解放云动带来的思想变化。贝尔托鲁奇的电影总是活色生香的,戏梦里也是大段的裸露镜头,当马修第一次窥见李奥全裸着蜷曲在妹妹身边时,在我看并没有什么欲望和羞耻在其中,因为他俩根本就是两个孩子,他们之间的感情是跟欲望无关的,所以他们可以无所顾忌的一起使用卫生间,一起睡觉,甚至马修和伊莎贝尔做爱的时候,李奥却在一旁悠闲的煎起鸡蛋。而正是由于他们都是没有长大的孩子,才使得他们有了成为梦想家的可能性,正像五月云动对符号学,心理学等多重学说的影响,三个年轻人在经过抗议之后,也更多进入了理论上和思想上的辩论,而在行动上却越发与世隔绝,一直将自己局限在小世界里,不看电视,不看新闻,但与时事脱节并不代表与时代脱节,这种封闭,混乱的生活正是那时青年流行文化的体现,同时,他们仍然会高挂《中国姑娘》的海报,同时在屋里放了很多他老人家的头像,这都是他们那个年代很有代表性的思想。梦想终究是梦想,总会有破灭的一天,当伊莎贝尔发现父母回来过,无奈之后,也只有选择以死来延续梦想。但窗外飞进的石头救了他们,外面传来的抗议呼声也将梦想与现实再次融为一体,李奥兄妹冲向街头,加入示威的队伍,并拿起燃烧弹向警察扔去,马修无法阻止他们,只能在一旁观望,在远处的警察,火焰和夜色中,影片定格,变为黑白,结束。也预示着几个梦想家的梦想与巨大且强悍的现实相撞之后必然破灭的事实。当60多岁的贝尔托鲁奇转回头看当年的事件的时候,发黄的影片中是无尽的回忆,而那个结局也更多了些悲悯色彩,也许是他在怀念已逝的青春和激情,还有当年那些无法实现的梦吧!

年轻人都是热血的,看不惯主流文化,讨厌一切传统的东西,他们喜好求新求变,变成什么样子其实是不用深究的,他们更追求的是变化这一过程,因为新秩序的建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认同,而这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年轻本就是个激情的时期,即使是空想,也是必须要经历的,嘲笑和讽刺是未必是真正的稳重,回忆中轻轻一笑,想当年我也愤过,这更像个过来人。

又见让·皮埃尔·李奥(Jean-Pierre Léaud),导演有意将现在的他与当年资料里的他做平行剪辑,也算对新浪潮的致敬吧,李奥真的老了。

 3 ) 1968:理想主义照亮地球

赤裸的处女胴体
赤裸的反战情绪
赤裸的革命激情
赤裸的抉择放弃
共同把一个迷人的过往捧回我们跟前。
那是一个洋溢着怎样自由气息的年代,
世界也许有着无数可能去追寻的梦想。
如果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这是一部不可不看的电影;
如果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这是一张不可不听的配乐。
如果能让我过一回六〇年代,
我希望去1968年的巴黎,
或者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
如果我可以拍一部电影,
我想讲讲那个美国人带着两个巴黎人,
参加Woodstock音乐节的故事,
同样是关于爱、和平、革命和自由。
如果要给这部电影一个名字,
那就也叫The Dreamers。
因为我要向贝托鲁奇致敬,
正如他在电影里献给大师们的敬礼。

1968年,注定成为人类历史上不可抹去的一笔重彩。在西贡,“春节攻势”打垮了美国大兵;在路易士港,人民宣布民族独立;在伦敦,大游行涌向了美国使馆;在柏林,学生们包围了斯普林格;在纽约,学生们占领了哥大校园;在巴黎,学生们筑起了“街垒之夜”;在哈瓦那,切·格瓦拉的日记出版;在巴勒斯坦,人民渴望返回故土;在布拉格,市民走上街头抗议苏联;在墨西哥城,美国黑人运动员举拳致礼;在普里什蒂纳,阿族人喊出“科索沃独立”;在北京,毛泽东号召起“上山下乡”……

“反叛”是1968年的主题词,整个世界都为之沸腾了。而席卷法兰西的这场“五月风暴”无疑可以视为1968年的年度符号。革命,还是反革命?暴力,抑或非暴力?这一年,距离我的诞生还有整整十八年;又十八年后,我看到了以这场风暴为切入点的The Dreamers。“所有对理想还有幻想的纯洁的十八岁以上的文学青年都应该学习此片。”大头绿豆如是说。

不要看了那些剧照就以为这部电影色情了,也不要看了级别是NC-17级就心跳加速了,更不要因为导演是贝托鲁奇就想入非非了。就是这么一部充斥着裸体影像的电影,甚至不必用“情色”来标签,因为在更大的程度上,它是那些1960年代的文化在今日的回响。对于贝托鲁奇来说,性爱与政治都并非池中之物,理想主义随风飘荡的1960年代的气息才是他想呈现的。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本片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意义,他希望将1960年代当作一面镜子。而性,不过只是一种表达方式。“现在的情况和当年不太一样了。1968年,大家普遍认为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好,而你会成为这个进程的一部分。但今天不是这样了,我想表达这种感受。”贝托鲁奇如是说。

《纽约客》的评语是“既紧张又松弛,既粗砺又梦幻,既性感又傻气,既哀伤又深刻”。导演在把Gilbert Adair的小说The Holy Innocents搬上银幕时,将席奥与伊莎贝尔兄妹间的乱伦弱化成了兄妹间亲密而未越界的情感,而同性性爱则代之以马修与席奥相互暧昧的眼神与手势(甚至一些更为露骨的性爱场景最终都被导演完全剪掉了,据说在130分钟的意大利版中还有保留)。极端的题材在电影里以一种更加含蓄和微妙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完全照搬原著的话,或许会让我这个理想主义者感到难受。我曾经说过,“政治、暴力、色情、宗教,大概这四样是电影导演最容易把持不住的元素。”而宝刀未老的老贝却炉火纯青的将这四个元素(也许是广义上的)在片中发挥得张弛有度游刃有余淋漓尽致。

在片中,玛琳·黛德丽的画像旁边放置着毛泽东胸像,而大画家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指引人民》被填上了玛丽莲·梦露的脸蛋。三位青年从卓别林侃到巴斯特·基顿,从吉米·亨德里克斯讲到毛泽东,从上山下乡扯到反越战……这些话题至今依旧撞击着人们的心灵,而故事的背景即是当年巴黎的“五月风暴”学生运动。除了多次闪现的经典电影镜头,片中还融入了大量属于那个年代的音乐,The Doors、The Grateful Dead、Edith Piaf……当Jimi Hendrix响彻Woodstock音乐节的名曲Hey Joe从胶片背后传来的时候,谁人还能克制住心底那最后一丝平静?导演还选用了当时几部新浪潮电影(《四百击》、《精疲力尽》与《狂人比埃洛》)的主题音乐。除此之外,甚至没有专门为本片而创作的原声配乐。片中的一个主要情节即是主人公之间模仿经典电影片段让对方猜出处,最绝的一次是实地模仿戈达尔的《法外之徒》中同为一女两男的三名主角穿过卢浮宫的场景。这些无一不是贝托鲁奇向那些电影大师们的致敬。

其实这部电影对我的生活也好生命也罢没有产生过任何显性的影响,电影本就不需要于它本身之外的教化功能。可我是如此地喜欢这部电影,看多少遍也不会觉得腻。如果你想看了,请一定找来原版的DVD碟观赏,不然,你就错过了老贝掌中那独有的油画质感的绝美影像。其实这部电影不是只要讲一个故事,你也不必明白他到底在讲什么,但你会呼吸到属于1968年5月特有的空气。不论是如油画般饱满的画面,还是充满了时间感的音乐,或者黑白胶片上的电影片段。

【注】这篇评论初稿《理想主义者的绝对收藏》完成于2004年暑假看完本片之后,它也是我2005年10月注册豆瓣时发表的第一篇评论(2005-10-05 22:25:45)。今年暑假,我又忍不住对它进行了一次比较大的修改。在今天进行了第三次大幅修订后,重新发表于此,是为记。总的说来,通篇都是游走于胶片之上,更多的是为了纪念那个年代。待来日重温时,再深入胶片之中,谱写新篇章。和《天堂电影院》一样,附上一份刚刚整理出的新鲜名单,是本片中涉及过的经典电影的完整列表。

Bande à part / 法外之徒 (Jean-Luc Godard, 1964)
Shock Corridor / 恐怖走廊 (Samuel Fuller, 1963)
City Lights / 城市之光 (Charles Chaplin, 1931)
Paisà / 游击队 (Roberto Rossellini, 1946)
They Live by Night / 昼伏夜出 (Nicholas Ray, 1949)
Johnny Guitar / 荒漠怪客 (Nicholas Ray, 1954)
A Star Is Born / 星海浮沉录 (George Cukor, 1954)
Rebel Without a Cause / 无因的反抗 (Nicholas Ray, 1955)
Touch of Evil / 狂野生死恋 (Orson Welles, 1958)
Les Quatre Cent Coups / 四百击 (François Truffaut, 1959)
Pierrot le fou / 狂人比埃洛 (Jean-Luc Godard, 1965)
Persona / 假面 (Ingmar Bergman, 1966)
La Chinoise / 中国姑娘 (Jean-Luc Godard, 1967)
The Cameraman / 摄影师 (Edward Sedgwick & Buster Keaton, 1928)
Freaks / 畸零人 (Tod Browning, 1932)
Scarface / 疤面煞星 (Howard Hawks & Richard Rosson, 1932)
Blonde Venus / 金发维纳斯 (Josef von Sternberg, 1932)
Queen Christina / 克丽丝汀女王 (Rouben Mamoulian, 1933)
Top Hat / 雨打鸳鸯 (Mark Sandrich, 1935)
The Girl Can't Help It / 春风得意 (Frank Tashlin, 1956)
À bout de souffle / 精疲力尽 (Jean-Luc Godard, 1960)
Mouchette / 慕雪德 (Robert Bresson, 1967)

 4 ) 年青的希望、爱与哀愁

二零零四年二月十四日的晚上,THE DREAMSERS在多伦多上映,我和两个男孩去看了这部电影。
 
 我们到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始了。

 我非常喜爱这部电影的开头。弥漫着六十年代动荡不安的气味和巴黎流动的狂欢氛围。我以为这会是一部讲述有关New Wave或者类似Ernest Hemingway的A MOVEABLE FEAST那样的巴黎故事。因为影片开始确实给了我这样的错觉。

 但其实不是。这里的巴黎是六十年代末的巴黎,1968年的巴黎。迷茫而令人激动的六十年代正在结束着,大麻的烟雾正逐渐消散开来,狂欢的盛宴即将谢幕。在巴黎的美国人Mathhew与Isabell和Theo这对姐弟相遇,他们将他带入他们的公寓,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巴黎。

 Isabell和Theo的父亲是一位小说家。他和妻子开始旅行。三个年轻人在公寓里独自享受着自由。在他们的房间,墙上贴着毛泽东画像的房间,永远有着红酒的房间,他们躺着坐着讨论着。讨论着电影,电影,电影,还是电影。而在外面,巴黎的学生正潮如火如荼的游行。Theo学习电影,Isabelle热爱电影,而Matthew,毫无疑问的,有着相同兴趣。三人一起第一晚,从洗手间出来的Matthew看到这对姐弟赤身裸体躺在一起。Theo越来越少的去上课。他们在这栋房子里,忘记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这里是他们的城堡,这里有着他们自己的时间。

 他们有时忽然玩起一种表演电影场景然后让对方猜名字的游戏。Theo输了的时候,Isabelle让他当着她和Matthew的面手淫。而Matthew输了,Theo要求他和Isabelle在他面前做爱。美丽的Isabelle,她一直魅力四射得让人目不转睛。而现在她正微笑着轻摇腰肢解。她的裸体真是美得让人喉咙缩紧。Matthew忽然逃走。然后很快在厨房被Theo捉住。Isabelle将Matthew脱光。然后他们躺下做了起来。Theo看着他们,隔着桌子,煎起了鸡蛋。鸡蛋在平底锅上吱吱作响。吱吱作响。鸡蛋煎好了。Theo蹲下,碰触Isabelle,他看着他手指上Isabelle的液体,笑了一下走了出去。Matthew摸了一手的血。Isabelle是处女。

 然后是做爱,说话,度过时间。Matthew发现他爱的这对姐弟内心仍如孩子般干净纯真,他担心害怕,因为他爱Isabelle, 他也爱Theo,他爱他们。他希望他们和他一起成长,至少Isabelle,他的爱人,他想她进入真实的世界。Theo,Matthew告诉他,你是在表演,你的房间贴着毛泽东的画报,摆着他的塑像,但你其实并不了解革命,你只是想象着自己的革命,然后表演出你对自己梦想的热爱。你无法改变这个世界,因为你身在其中。你无法颠覆你自己。而Isabelle,妩媚充满女人味的Isabelle,她其实也是的。在Matthew来到她从未示人的房间,他看到他爱人的另一面。这是个小女孩的房间。Isabelle,她 还是个小女孩。她想保护她的世界,她还有Theo,她也想留住Matthew,她的第一个爱人。所以最后她打开煤气阀。然而街上的游行惊醒了他们。他们冲下楼去,投入到游行中。Theo要去投汽油瓶攻击警察。Matthew想阻止他,因为他反对以暴力,他反对以暴制暴。但他阻止不了Theo,而Isabell跟着Theo去了,Matthew独自离开疯狂的人群。这对害怕长大的人,在青春结束之前,解决了自己。无论是Isabelle开煤气,还是Theo在游行中在最前面去投汽油瓶,都是极端到自我毁灭的保护自己世界的方式。Matthew是一个见证者,A story teller,一个清醒者。

 看完后,三人坐在咖啡馆聊天。T以前选修过法国电影。所以给我解释了很多影片中出现的电影和电影人名。很有帮助。也许看这部电影需要做笔记,然后将里面出现的电影都看一遍,才能真正理解完全的意思。因为从表面的情节来看,这只是一个关于年轻人的故事。巴黎也好,六十年代也罢,只是一幅华丽的背景。The Dreamer,与巴黎无关,与六十年代无关。这里有的是年轻人探索他们热爱的电影,他们的爱。他们未知的性。他们开垦着自己的内心和身体。但这样的主题,在那色彩刺激的背景下,却发展得逐渐模糊看不清晰。与世隔绝上演的故事与让人癫狂的进行中的革命同时交替,眼花缭乱得头脑只剩摸棱两可的判断。

 影片画面非常美,张张明信片般,看得人目眩神迷。这也是Bertolucci片子一贯的特色。Bernardo Bertolucci自不必多说,Last Tango in Paris, The Last Emperor, Little Buddha等片的导演。The Dreamers的男女主角也是魅力非凡,无论外貌还是神气。我尤其喜欢扮演Theo的Louis Garrel。Philippe Garrel的儿子。有着典型的意大利男人的脸,和忧郁淘气的表情,英俊不已。而Eva Green,Isabelle的扮演者,表演让人惊艳,而这还只是她的第一部电影。新生代的法国女演员,无论是Eva Green还是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Le中的Audrey Tautou都有着让人称叹的天赋和演技。相比之下,美国同代的女星中就缺乏这样天才的灵气。影片又名Paris '68 (2002) (UK) (working title),Sognatori, I (2003) (Italy) 评级MPAA: Rated NC-17 for explicit sexual content.

 写这篇日志的时候,听着Jerry lee Lewis的现场版CD,只觉得六十年代果然充满了一种让人浑身发痒的激动劲头,却又转瞬即逝般让人惆怅难忘。Bertolucci拍这部片子显然是为了纪念他六十年代末在巴黎的日子。人老了,善于回忆。今天在网上听了NPR对他的采访。他说他想通过这部电影让今日的年轻人感受那个时代,六十年代这个值得纪念的时代。还有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他们的希望,爱与哀愁。“那个时候的年轻人的希望是改变世界,”“我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否考虑过这样的问题……”“他们对爱,对性,对自身的探索,与现在年轻人们有着共鸣。”“Matthew,他是一个美国人。站在那里的是我,还有来到美国后的我。”但我想说,The Dreamers,或者我们称Paris '68,它本身并非如那个时代一般让人难以忘记。它太过于关注自身,而与它的时代背景孤绝开来。六十年代只是片中的一场浮光掠影。而三个年轻人的爱,他们的故事,缺乏打动人心的悲剧力量和引人思考的深刻性。这不是一部时代的传记,不是关于一代青年的记叙。它缺少对那个时代根本性的继承和完整画面的记忆。它本身也无法成为Bertolucci电影创作历程上的一个Icon。因为我们甚至无法从这部影片中挖掘出独立的Bertolucci自己。The Dreamers,是一场梦。醒来,已经有些记不起。


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have lived in Paris as a young man, then wherever you go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it stays with you, for Paris is a moveable feast.
                                   --Ernest Hemingway

 5 ) 《戏梦巴黎》: 贝托鲁奇的绮梦醒来

贝纳多·贝托鲁奇不是一个让人开心的导演,虽然这并不妨碍很多人对他的迷恋。他总是把现实肢解,把情绪揉碎,让观者看得郁闷,哪怕电影里的活色生香也提不起人们的胃口。然而人老了,总有回归天真的意愿,所以在他2003年的这部《戏梦巴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依然犀利、冲动却明显开始怀旧的贝托鲁奇。

一、高歌猛进或迷离妖艳的时代

依莎贝尔和提奥是一对孪生的巴黎兄妹。他们之间近乎乱伦的亲密关系从影片的一开始就迷惑着观者。夜晚,依莎贝尔总是偷偷跑进哥哥的卧房,两个人便赤裸着蜷缩着相对而眠。来自美国的留学生马修因为热爱电影与同是影痴的兄妹产生交集,趁父母度假的间隙他们住到了一起。这一年是1968年。

1968年的世界充满了迷幻色彩。欧美战后长大的一代正经历着现代主义的激变:存在主义、波普文化、越南战争、性解放、摇滚乐、大麻……而在遥远的东方,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也震撼着全世界的心。这一年的五月,法国、巴黎也陷入一场文化风暴当中,就在依莎贝尔一家的窗外,激进的大学生正高喊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与人斗其乐无穷”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与政府和警察激烈对垒。

这场影响了一代法国人的“五月风暴”,构成了依莎贝尔和提奥和马修的故事的背景。至于“五月风暴”本身,也和电影有着扯不断的渊源。作为当时法国电影图书馆的馆长、也是新浪潮电影运动启蒙人的亨利·朗格卢瓦,在二月被法国文化部长解聘,从而引起了电影界的轩然大波,很多导演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支持朗格卢瓦,戈达尔、特吕福等新浪潮大导演还在与警察的对抗中受了伤。许多影迷和大学生也加入了游行的行列,一场轰轰烈烈的法国学运,就这样因为电影而产生而壮大。今天看来,那个理想主义光辉闪耀的年代宛如梦幻。

二、做一个幸福的影迷

依莎贝尔、提奥与马修的结缘来自电影。他们因为电影而相识、相知、相爱、相离。在依莎贝尔的家里,到处贴着文革宣传画和电影海报。有一个场景很有意思,镜头滑过玛琳·黛德丽的海报,落到桌上放置的毛泽东齐胸塑像,毛主席万岁几个字闪闪发光。对老电影的怀旧与致敬是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主题,贝托鲁奇似乎是让他的主人公们经历着他自己的影迷岁月。

马修问伊莎贝尔,你们是巴黎人的吗?伊莎贝尔回答说,我1959年出生在香榭丽舍,我学会的第一个词是“纽约先驱论坛报”。画面随即切入戈达尔拍摄于1959年的新浪潮发轫之作《精疲力竭》中琼·塞贝里在街头叫卖《纽约先驱论坛报》的情景。依莎贝尔以此表达了对于新浪潮、戈达尔、《精疲力竭》的无限崇拜。

提奥和马修激烈争论卓别林与巴斯特·基顿谁更伟大,会让我们对法国人与美国人的喜好差异会心一笑。马修听提奥的哼唱就猜出《礼帽》中弗莱德·阿斯泰尔跳踢踏舞的情景,果然镜头一转,阿斯泰尔的舞蹈吵醒了楼下的珍姬·罗杰丝。而依莎贝尔、提奥、马修手牵着手飞奔,打破戈达尔《法外之徒》中主人公跑过卢浮宫所用时间的纪录,其中穿插着《法外之徒》的画面,幸福美好得一塌糊涂。

然而电影不只是美好。伊莎贝尔因提奥猜不出她模仿玛琳·黛德丽在《金发维纳斯》中的表演,而惩罚提奥当着她和马修的面在黛德丽的海报前自渎。提奥模拟《疤面煞星》的场景,强迫答不出来的伊莎贝尔与马修在客厅做爱,依莎贝尔就这样失去了处子之身,三个人的关系也慢慢地失去了原有的无邪……

《戏梦巴黎》里涉及的电影经典远不止这些,依莎贝尔对嘉宝的迷恋,对维纳斯的模仿都让人惊艳。有好事者曾列过贝托鲁奇在此致敬的影片要超过20部,只是很多我们都无缘相见。而其中的配乐,也几乎都是采用了导演心仪的经典电影的配乐和当时振聋发聩的经典摇滚乐,比如《四百击》、《精疲力竭》、《狂人皮埃洛》,比如The Doors、The Grateful Dead、Jimi Hendrix的作品。

三、任何成长都殊途同归

回到电影,回到贝托鲁奇。我们不能不提一下影片的尺度。贝托鲁奇的电影从来不缺乏情色、裸体,到了这部电影似乎是到达了极致。然而贝托鲁奇的情色却几乎不能引起观者应有的生理反应,那是因为他把情感,有时是很极致的、混乱而苦难的情感融入到性爱当中,弄的我们根本回不过神来。

最极端的莫过于《巴黎最后的探戈》,白兰度将一个中年困顿男性的无助表现得让人浑身冰冷。在贝托鲁奇的早期代表作《随波逐流的人》当中,暗杀教授的主人公爱上了教授的妻子,然而转过两人的缠绵,她便死在了他冷酷的注视下。很难忘怀《被遮蔽的天空》中女主人公甘愿躺在土著首领的怀里,想着与自己纠缠的丈夫与情人,面无表情的样子让人绝望。贝托鲁奇的电影一向如此,《革命前夕》、《末代皇帝》、《1900》等影片也都弥散着这种感情的变异和欲说又止的苦涩。

而这部似乎是贝托鲁奇为老不尊、肆意张扬情色的《戏梦巴黎》,我们同样理不清情绪的脉络。但这部混杂着乱伦、同性恋、虐恋,但又都适可而止的电影,让我们在深深的怀疑和不认可中轻易就陷入了一种迷恋和无知的快感中。贝托鲁奇似乎是秉承了他一贯的政治加性加情感的套路,但又从中疏离,因为,政治明显弱化为背景,性也不再是决定什么的因素,依莎贝尔的试着自杀,兄妹俩与马修分道扬镳投入街头战斗,这种看似显性的态度肯定不会是导演所要表达的,相反,这更像是对于生活的一种无奈的悲悯和反讽。贝托鲁奇在总结他的电影生涯时,给了我们模棱两可的回答。

伊娃·格林的表现无与伦比,很难想像这是她的第一部电影。她如此坦荡地表现着自己身体的青涩,只会让我们肃然起敬而非在情色中走神。她带我们走进了依莎贝尔所处的那个诗意而混乱年代,让我们无限向往之,但正是他们的失落造就了我们的成长。也许,这就是年过六十的贝托鲁奇对我们的回应,任何成长都殊途同归,每一代人都必然垮掉。

 6 ) 《戏梦巴黎》里提到的电影

在位于宫殿中的电影院里,Matthew等电影狂们在看塞穆尔·富勒的《恐怖走廊》,
塞缪尔·富勒 Samuel Fuller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25328/
恐怖走廊 "Shock Corridor"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8471/


亨利·朗格瓦被政府解雇,
亨利·朗格卢瓦 Henri Langlois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42539/
这里年轻人聚集示威时,也闪回了一部分黑白片段,不知道是不是电影里面的!


Theo和一群年轻人边走下阶梯边念着一串法国新浪潮代表人物的名字,
弗朗索瓦·特吕弗 François Truffaut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54852/
让-吕克·戈达尔 Jean-Luc Godard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55489/
克劳德·夏布洛尔 Claude Chabrol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54236/
雅克·里维特 Jacques Rivette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32390/ (近日去世了……)


只要资料馆播放尼克拉斯·雷的电影,Matthew就会过来,
尼古拉斯·雷 Nicholas Ray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22811/


Isa说自己说的第一句话是“纽约先驱论坛报”,闪回一部老电影……
《筋疲力尽 À bout de souffle》 //movie.douban.com/subject/1353745/


Matthew留下的第一晚过后,Isa叫醒他之后开始模仿电影《瑞典女王》里向房间告别的场景,
瑞典女王"Queen Christina"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5615/
提到主角嘉宝和吉尔伯特,
葛丽泰·嘉宝 Greta Garbo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49698/
约翰·吉尔伯特 John Gilbert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13734/


搬过来后有一次关于基顿和卓别林的争辩,——基顿,卓别林,哈罗德劳埃德,世界三大喜剧演员,
巴斯特·基顿 Buster Keaton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31792/
查理·卓别林 Charles Chaplin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02724/
(哈罗德·劳埃德 Harold Lloyd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00385/
还说卓别林长得像戈达尔,

还提到了各自参演的电影,
基顿的我不知道……
卓别林的是《城市之光》,
城市之光 City Lights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3908/

题外话:Isa放起詹尼斯乔普林的磁带……


Theo和Isa扭打,Isa提到跳踢踏舞把人逼疯的场景,来自《礼帽》,
礼帽 Top Hat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3168/


提议打破《法外之徒》的纪录,
法外之徒 Bande à part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01588/


Isa拿着拖把跳舞,模仿《金发维纳斯》,
金发维纳斯 Blonde Venus (1932)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3774/


受到惩罚时,Theo对着《蓝天使》中玛琳·黛德丽的海报自渎,
玛琳·黛德丽 Marlene Dietrich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13957/
蓝天使 Der blaue Engel (1930)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5427/


下棋时旁观的Theo突然抽动着摔倒,是霍华德·霍克斯的《疤面人》,
霍华德·霍克斯 Howard Hawks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19118/
疤面人 Scarface (1932)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9608/


三人泡澡时还提到了Clapton和Jimi Hendrix两位吉他手……


Isa和Matthew约会,看了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不知道是什么电影……


Isa试图放煤气自杀,这时插入《穆谢特》翻滚入水的片段,
穆谢特 Mouchette (1967)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2413/


剧终


 7 ) 边角料

好久不写玩意儿了

说点边角料,这片子对我来说好玩的在于插入的老电影。最好看的是他们模仿戈达尔的《法外之徒》去跑卢浮宫。

跑完之后那段台词模仿的是畸形人Freaks

出现了卓别林的城市之光,不罗嗦

霍克斯的疤面人,不罗嗦either

出现了筋疲力竭、无垠的反抗。

嘉宝那段,是她的瑞典女王,那个小胡子男人就是默片时期大名鼎鼎的John Gilbert,他是嘉宝专配。此君39年就死于心脏病了。

还有阿斯泰尔跳舞那段,那是高礼帽top hat

最开始他们看的电影是恐怖走廊,塞缪尔·富勒大人的名作。

基顿那段是《摄影师》

女孩模仿过斯登堡的金发维纳斯和怀尔德的日落大道

最后打开煤气那段是少女穆谢特,老实说这片子在1968年来说算新片了,因为是1967年拍的。

还有一些,记不太准了。

 8 ) 《戏梦巴黎》(2)夕阳余晖:青春如此不同,青春如此相同


题记:
我们的青春同样听着鲍勃·迪伦和吉米的歌谣,只是我们的青春比那个伟大的年代晚了20年
   ――――卡夫卡·陆(KavkaLu)

[img]http://images.blogcn.com/2006/2/25/12/kavkalu,20060225234456.jpg[/img]

老贝是五月巴黎的见证者,而我们只有在别人的光影里想象着巴黎和上海的老城,以及那些梧桐。
记忆的重叠有时是为了忘却不堪,而有时却为了让自己相信童话。
选择什么,不是理由,只有结果,就像我知道在这个凌晨你又长大了一岁,记忆的相片不会退色,而存在却在眼花缭乱的世界里再也无法唤醒昨天的你。
那家咖啡馆拆了……
基顿和卓别林的话题明显有着导演的个人喜好,在1968世界是毛哈哈的喜剧。领袖的画像在巴黎革命青年间流传,乌托邦让这些渴望新世界的孩子兴奋不已。
巴黎依旧至今喜欢中国红,陈文令的红色小孩可以在艺博会上一下子被法国人买走六个,而在1968年的巴黎,巨大的戈达尔《中国姑娘》海报传递着红色中国的讯息,革命的火焰在墙上召唤着理想主义的青年。
他们不是幼稚,他们是被传媒蛊惑后失去了辨识能力,70年代的性泛滥就是理想主义破灭后的必然产物。
生命就像《城市之光》里的女孩在想象和真实存在里寻找自己的位置,这同样预言了这些在狂热里的青年,当一切的光环随着黑夜陨落,你能够触及的只是爱人的温度,在她的丛林里躲藏,这是生命无数个假设里唯一可以到达的彼岸。
在詹尼斯·乔普林忧愁而苍凉的歌声里导演能和《礼帽Top Hat》 (1935)联系起来,同样礼帽也影射着他们的关系,老贝之牛是在于他每一部致敬的电影都和自己的电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看似寻常的串接里完善叙事,于是有了和《法外之徒(Bande à part)》一样的奔跑,被影响覆盖的影像里,青年带着梦想奔跑,这以后或许会成为一种超越。在插入的段落里所有的影像剪辑都很流畅,可见老贝的用心,这部被我放置了两年的电影完全是被人误导后的搁置,我一直以为这部影片讲的就是青春和情欲,然当我反复看到第三遍的时候,一些细节上的用心非常值得我们的电影人去学习,比如席奥家里有个白色的毛哈哈塑像,这个小道具确实是那个年代的产物,而在《芳香之旅》出现的塑像却和那个年代有着差异。
对于青年而言,所有的等待都是为了激情爆发的时刻,无法判断却依旧去做,在卢浮宫里奔跑,在青春的路上奔跑。
但是我不知道在迪伦《近似女王简(Queen Jane Approximately)》歌声之前的那段影像出自哪部名片(虚心求教了),那个年代迪伦的民谣在青年中广泛流传,而我们到了80年代后期才有了他的CD,我们听着从海峡那边带来的价格不菲的正版CD幻想着走向著名的《61号公路》,青春如此不同,青春如此相同。
在我繁复的经历里,有着同样的三人故事,她们是一对表姐妹,年少轻狂的日子不懂得三人的故事里有着别人多少的伤感。
所以,我十分理解伊莎贝拉打开煤气的举动,那是在父辈面前的羞愧,这样一个举动是告别昨天。
任何真正的告别都会有着一个仪式,就像本片里无论是伊莎贝拉模仿《金发维纳斯(Blonde Venus)》(1932),还是墙上的《蓝天使(Der Blaue Engel)》 (1930)剧照都可以看得出老贝的年代对于德国电影人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的崇敬之情。旧版《疤面煞星(Scarface)》(1932)同样出现在老贝的影像里,那些致敬段落让我想起了《雷昂LEON》里的猜谜游戏,它就像导演个人喜好的小游戏。胶片的影像语言到了上一世纪40年代已经基本完成,此后无非是变奏罢了。
在马修和伊莎贝拉第一次做爱时,老贝俯拍的青年手执红旗跑动的镜头有着非常明显的指向。而伊莎贝拉一滴泪将终结一个无性的时代,伊甸园在这栋公寓里消失了,此后,他们长大。
这同样象征了1968年代的一切,没有禁忌的青年勇往直前,直到理想在现实面前黯然消退,而所有的颜色只有自己的热血。
在1968的巴黎,美国文化延续了50年代在因为麦卡西现象附属物汽车性文化的扩张,革命和压制的另一面都是性文化的盛行,在中华帝国变态的明王朝造就了一次性文化的空前繁荣,而在整个文化大革命其间黄色手抄本和对于《列宁在1918》里芭蕾舞的迷恋构筑了“纯正”年代的独特中国性文化。
老贝让美国人马修打开法国女孩的身体,意味深长。美国因为它的越战成为全世界青年的敌人,而随着反战文化的的全球性美国的意识形态成为主流,在1968的巴黎,美国的詹尼斯·乔普林也是一面旗子。
我看不到里面的裸体,我能看到的是在外力作用下内在情绪的奔涌,这只能属于青年。
大多数中国人看这样的影片往往选择了肉欲的眼球,但,真相,有时非常简单,在狂热的革命背后那焦糊的烤盘已经告诉了你青春和成熟的距离。在《莫里森旅馆》里《Maggie M'Gill》的歌词会给我们一些指向式的歧视,他们的成长过程和私生子并无区别,在生命的旅程里,钱并不能结束空虚和迷茫。
当西方的青年对于沉闷的中产阶级文化不再有兴趣的时候,东方的禅宗给了他们失落之余一丝慰藉。而被迷幻音乐影响着的吉他大师正在创造一个辉煌的年代,一个即将传奇的年代。
这的确是具有思辨性话题,在丛林里大兵们听啥呢?!越南在欧洲的思维里难以忘记,而它甚至影响了当下欧洲对于伊拉克的关系。
《Hey joe》那首歌可以影响多少代人,在我们陷入迷茫的一刻。成长需要多大代价,两种文化的冲突在镜语之后,镜语里谁是谁的影子 ?!
很想截一张图,就是伊莎贝拉在屋子里扮演维纳斯的一刻,只有残缺的才是完美的,然而我们身处哈哈,所有的裸体在哈哈都指向淫秽。
噢,我们的哈哈论坛如此纯洁,我们都是孙悟空。
我不知道你是否注意《中国姑娘》的语录在席奥的朗读里依旧神圣,而旁边的瓷像发着神圣的光芒。
我认同老贝的观点,1968属于毛哈哈,他是人类记录片的总导演。“在这部电影里,每个人都是临时演员”。
在所有的幻觉和向往之后,人会逐渐长大,穆谢特在黑白的影像里一如既往赴死,而被迫长大的伊莎贝拉五味杂陈,那么选择一下,在生与死之间,以女孩的坚决,以所有的荒谬。
在1968的巴黎,他们等待着命运的审判
1968的上海,我无权选择命运,而你,哇哇坠地…

【附录:影片资料】
《梦想家(The dreamers)》2003意大利
导演: 贝纳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
演员: 迈克尔·皮特(Michael Pitt)、路易斯·加瑞尔(Louis Garrel)、伊娃·格林(Eva Green)
片长: 115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9,欣赏性8(宝刀不老)

2006年2月25日 星期六 下午11时50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短评

他们三个想破《不法之徒》里面的跑步记录那里我喜欢死了

7分钟前
  • Paktin
  • 力荐

处处都是向新浪潮致敬的音乐和画面,开篇就是《400击》的ost。恩,是否过度沉溺于电影(或是梦境),就会不知道外面纷扰的世界呢?那一抹鲜血,涂在脸上,青春之于他们,果真就是暴走的性欲啊。伊娃格林好美!

1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世界上最邪恶的一种生物叫双胞胎。

14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女主角的乳房形状好奇怪。

15分钟前
  • 蔡粘粘
  • 还行

青春跟政治、文艺的3P

1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片中描绘的三人关系意外地跟68年整件事情的本质一样:资产阶级后裔的脆弱、天真、虚张声势、粉红色。美国人带着流行文化入侵却佯装腼腆,欧洲人看上去成熟纵欲却是处女。是古老的欧洲诱奸年轻的美国还是年轻的美国诱奸古老的欧洲?左派符号只是装饰,法国年轻人需要享用他们的祖国所没有的摇滚乐。

21分钟前
  • 离净语
  • 还行

本片最特别的地方,不是学运街头、迷影情怀、尺度大胆、和巴黎美景,而是一个来自美国的年轻人在餐桌上给文化自负我思故我在的法国高知一家四口上了堂有关寰宇和谐的哲学课!“打火机的长度刚好等于桌布方格的对角线。”……

25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其实我每次去看电影看画展,都是想在途中经逢一两个传说中的无话不谈的朋友,一起躲雨,一起分食同一块三明治。但始终失败。青春澎湃的性欲退散之后,这个世界可能也会跟着变得清凉,或者荒凉。

29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她说我们不用做爱 因为他就在我身体里

31分钟前
  • 小殘花♫半熟
  • 力荐

幸好我不是文艺青年,他们的基因太可怕了。除了“断臂维纳斯”的那一幕彻底惊艳到我之外,大部分时间里还是为自己是个接地气的庸俗的实用主义者而倍感自豪。

35分钟前
  • 樹一
  • 推荐

处女开红的鲜血,残忍地涂抹在青春的躁动上

39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重看#献给影迷与摇滚乐迷(原声满分)的血色浪漫情书。相似的社会背景可同步联想到阿萨亚斯的《五月之后》(且男主亦有几分神似路易·加瑞尔)及路易马勒之《五月傻瓜》——“60年代全世界的青年都在革命,全世界的青年都在迷幻,全世界的青年都在flower children,呼吸一口巴黎激进的空气,就站在了理想主义的门前,那是只有青春独享的特权”。1968年真是独特的年份,巴黎飘荡着左翼迷醉的风,伟大舵手与梦露在攻占巴士底狱的城市相逢,越战正如火如荼,新浪潮诸将声援朗格鲁瓦,翌年Woodstock就要扇起“make love not war”的风潮,而这三位在精神和肉体上从联结到分离的年轻人,以汹涌的勇气和四溢的情欲对抗着虚无青春的流逝,逃离父权的掌控指挥,欧洲和美洲对自由的不同定义,最终成为属于自己阶层的梦想家。

4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两个长得非常好看的神经病

46分钟前
  • A L E X
  • 推荐

断臂维纳斯那一幕简直惊呆了。。。

50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我觉得电影拍得没有书有韵味...虽然作者本人说这是两样又相干又无干的事物,有点象泰奥和伊萨,呵呵.但是把两个男孩的关系处理得太简单了,没有那种暧昧的张力了.

53分钟前
  • 王小能
  • 推荐

假3P,真乱伦。

57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电影……

59分钟前
  • Touma
  • 力荐

当然,与喜欢政治一样喜欢性描写的Bertolucci自然不会忘记他最擅长的东西。我之所以在前面提到十八岁以上,也便是因为他坦白而热烈的镜头。兄妹间互相爱抚亲吻;三人几乎没有尺度的裸露;Isabelle和Matthew在厨房的地上做爱并失去贞操,而Theo却在一边若无其事地煎鸡蛋。他们甚至彼此相爱。

60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推荐

从记录片来说呢,,,我不懂。。。。从爱情片来说呢。。。。马修真是被二到了。。。整一个吐槽无力。。。。马修后面整个人都傻了。。估计会回美国。这TM都是什么人,什么变态啊。

1小时前
  • 郁程
  • 推荐

披着政治外衣的伪3P。在如此一个动荡的年代大家都有一份不安分的心,自然也就造就了一段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畸恋。黑白老片与影片如此自然的融合,虽各演员都全裸出镜,但同时也表现的十分自然。很多镜头定格下来依然觉得很美。★★★☆

1小时前
  • Q。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