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

战争片美国2017

主演:内详

导演:RichardAllen

播放地址

 剧照

音乐家 剧照 NO.1音乐家 剧照 NO.2音乐家 剧照 NO.3音乐家 剧照 NO.4音乐家 剧照 NO.5音乐家 剧照 NO.6音乐家 剧照 NO.13音乐家 剧照 NO.14音乐家 剧照 NO.15音乐家 剧照 NO.16音乐家 剧照 NO.17音乐家 剧照 NO.18音乐家 剧照 NO.19音乐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9 00:07

详细剧情

大卫是一名著名的提琴演奏家。事业上的成功使他将生活的重心完全转移到的自己从事的音乐上,而忽视了自己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但是当他中风,失去了往日事业上的辉煌时,他开始慢慢意识到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于他的重要性。他开始慢慢重拾家人和朋友的爱,而于他而言,他仍需要在音乐事业和亲情友情之间做出一个选择。

 长篇影评

 1 ) #电光幻影# 《音乐家》,澎湃的唱响,激情的欢呼,而背后离别的苦涩和艰难的独行,才是力量的基石。

#电光幻影# 《音乐家》,澎湃的唱响,激情的欢呼,而背后离别的苦涩和艰难的独行,才是力量的基石。

作为2019年北影节的开幕电影,《音乐家》一片,讲述了冼星海先生深入异国他乡,独自艰苦而行,在独特的历史背景下,于哈萨克斯坦隐姓埋名,一边生活一边创作,等待重返祖国怀抱的那一天。这段经历的谱写异常平实,没有太多的渲染和唱念,更像是把生活里的本来样子翻出来给不知真相的人去看。影片中的冼星海先生,在异国结识好友,遇见善良的哈萨克斯坦人民,温柔待人,亦得到真挚的回报,给予的牵挂,让两国人民之间的故事,成为了一段值得纪念的回忆。

不得不说,《音乐家》的宣传片剪辑得那是相当的有氛围,色调和画面切换都令人动容。真正坐到电影院去看成片的时候,感觉色调气质上突变。同是一个色调,宣传片的充满了孤寂的大片感,电影则更贴近写实的生活气息,更有生活化的感觉,甚至有点低气压,跟宣传片的文艺工作者那种一回眸,百感交集的味道完全不一样。看得我也是有点想笑。

其实影片拍的无功无过,真是挑不出什么我心里的大毛病,但是怎么形容好呢,就是整体感觉不香。影片平述了冼星海先生的这段人生经历,整体表达都可以,但是从剪辑上来说,以及主线故事的切换来看,我觉得,第一是有一点卡,就是一个节点的内容讲一下,衔接特别快速的就进入了下一个节点,没有润色和弯转,略生硬,第二是剧情有些碎,可能是影片想用更多的描述来完成细节的完整,把人物立体化,但是整个主人公的故事就成了支离破碎的片段,有很多旁枝在拉扯主线,极大的分散了注意力,第三,演员胡军先生的整体演技来说应该是不会有大问题的,是靠得住的那一种,但是冼星海特别闷,就是相比艺术家、音乐家来说,人物更糙了一点,这种刻画上的闷估计是人设问题,胡军如何绷着演下来,还要收敛自己,那这个人物不香也就很正常了。就觉得没什么滋味,但是又不能说不好看。但是确实比我的预期还是要有点距离的。

这部电影,因为是开幕电影,所以有些辉煌感。但是坦白说,胡军先生本人跟冼星海的角色真的是太难靠在一起了。这样的选角,全靠演员强行用演技支持,是不是也有点太难为人了。就胡军的身材比例和脸型,跟冼星海本人没有什么相似度也就算了,根本是气质上都很难改变的。用优秀的演员诠释作品是美好的事情,但是让演员承担颠覆这个责任有点大。冼星海先生的孤寂和独行的温柔,其实更赢弱一点比较好,胡军的强悍是发自骨子里的养成,实在不是坚韧二字可以表达的,实在是差太远了。但是胡军先生的演技和努力,还是值得相信的。

作为主旋律电影,《音乐家》还是成功的。剧情的基础给的比较好,选择的阶段也有感染力。胡军本人对冼星海的尽力是肉眼可见的,其他演员的配合和表达也能够感受到尽心。当然,有些演员总觉得业余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多心。主旋律电影拍成这个样子还是应该觉得欣慰的,至少没让人觉得太难过,中规中矩,但是该感人的地方还是一点没少。不,是因为冼星海先生自身的伟大吧。

岁月让历史凝刻了许多人的心血和付出,这些应该被雕刻成永恒的回忆的故事,才是最好的黄河大合唱,仿佛一曲未尽,人已热血沸腾。我是确实觉得好听,虽然《黄河大合唱》那么官方感,可是却一直能在我们的心里,唱出激情。

选择记忆,是最好的尊重,而尊重中的懂得,是我们对历史先行者中那些伟大的人,应该做出的承诺。感谢有你。

作者:小佛搞特

 2 ) 短评已不可见,那就做篇长评

这部影片实际是哈、中、俄三国合拍的俄语片,俄语对白占全部对白的95%左右。

影片基本架构中规中矩,但细节处理到位,战争场景等特效很出色,特别是融入了不少近年来新出现的无人机航拍等增强现实技术,因而在技术层面达到了这个时代所应具有的高度。

这部片子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文献意义,把以往鲜为人知的冼星海生命中最后几年的经历展现给了世人。此外,本片能在这个时代问世,也同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挖掘民族文化的积极努力分不开,片中特别提到了冼星海在困难的条件下为发掘整理哈萨克民族音乐做出的积极贡献。

需要指出的是,传记类影片并不如完全虚构的剧情片那样可以天马行空地进行创作,而是需要依托于史实,是一种“戴着镣铐的舞蹈”。而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在于对几组重要关系的刻画做到了既表现充分又合理平衡,包括冼星海对音乐的热爱,苏联各族音乐人以及冼星海对卫国战争的付出,冼星海对祖国的热爱,冼星海对于哈萨克民族文化的贡献,以及冼星海和哈萨克家庭的亲情爱情等。

 3 ) 音乐家冼星海: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曲

江河奔腾、不舍昼夜,诗仙李白曾经感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诗圣杜甫曾经乘舟眺望长江沿岸星辰低垂的原野,记录下水天之间「月涌大江流」的壮阔。长江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一代代人生长于斯、歌哭于斯。上世纪30年代,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土沦陷、山河依旧,青年作家光未然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以唤醒同胞共赴国难。1939年,作曲家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谱曲。

看了讲述冼星海人生故事的的传记电影《音乐家》,看电影的时候想到了唐朝诗人杜甫,和杜甫一样,冼星海也曾将江河融入自己的创作。他们都命运多舛,犹如漂萍四处浪迹,但是一直未忘忧国。他们在忧国中创作出的作品犹如江河,流传不息。

杜甫出生在一个官吏之家,走上仕途既是家族对他的寄托,也是他个人的志向。然而造物弄人,他的一只健笔能够写出惊风雨的诗句,却无法写出符合科举考官心意的文章。饱读诗书的杜甫屡试不第,他唯有蛰伏在唐朝的首都长安等待政治机会。他没有等来登上天子堂的荣宠,四处奔走为达官贵人献赋呈诗仅仅让他谋到了小吏的差事。唐朝的叛将安禄山起兵反唐,攻陷长安,曾经开创了开元之治的皇帝李隆基携杨贵妃出逃。在纷乱的时局中,杜甫被叛军抓捕。

出逃陕西、辗转甘肃、栖身四川,诗人杜甫发出了「国破山河在」的悲叹,「一洗苍生忧」的壮志难酬,杜甫因为囊中羞涩而英雄气短, 「囊中孔羞涩,留得一钱看」。当西南的生活无以为继,杜甫携家带口前往湖南,准备投奔在那里为官的旧识。然而旧识亡故,杜甫只能带着家眷乘船在湘江上漂流,「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杜甫原计划带领家眷北上汉阳从汉江走水路抵达长安,然而他身染重病,天不假年,最终,一代诗歌天才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辞世。

电影《音乐家》刻画的是在抗日战争中,冼星海只身飘零哈萨克斯坦那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冼星海和杜甫一样生逢乱世,一样为自己生长于斯、歌哭于斯的土地不息创作。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一个贫苦的澳门渔家,自幼显露出不凡的音乐天赋。通过一路的勤学苦练与负笈深造,上世纪30年代,冼星海成为了上海滩著名的作曲家,他供职于百代唱片,他的音乐作品又叫好又叫座。30年代末期,受到延安精神的感召,冼星海放弃了在国统区优渥的生活,毅然前往延安投身红色革命。

1940年,冼星海接受组织安排前往莫斯科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制作配乐。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以后,冼星海几经辗转,落脚在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当时的首府阿拉木图。胡军和袁泉主演的电影《音乐家》让观众得以知道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际遇,得以知道妙手天成的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千锤百炼以及创作者在创作功底登峰造极之前所经历的千难万险。

音乐没有国界,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冼星海凭借自己的音乐才华打动了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因为拜卡达莫夫的援助,冼星海有了栖身之所与工作赚钱之机。在「国破山河在」的悲愤中,冼星海奋笔创作。他根据带领哈萨克斯坦人民抗击沙俄、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民族英雄阿曼盖尔达的事迹,创作了交响乐《阿曼盖尔达》。

音乐家有自己的祖国,身在哈萨克斯坦的冼星海时刻盼望回到中国。然而因为军阀盛世才控制了新疆,冼星海无法取道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新疆回国。在「归路从此迷」的无奈中,冼星海在异国痴痴遥望祖国的方向。

多年的漂泊摧折了冼星海的健康,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病,被转送到莫斯科接受治疗。然而天不假年,1945年,四十岁的冼星海在莫斯科一家医院辞世。

评价与被评价是创作者的宿命,杜甫对唐初四杰的作品有共鸣,然而在杜甫生活的时期,有文人认为唐初四杰的作品流于平庸,杜甫质疑那些批评者只有描绘花鸟的功力并无擒纵瀚海巨鲸的道行,「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正是在反击批评者、为唐初四杰正名时,杜甫写下了「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长江万古流」这样流传千古的佳句。江河万古,流水不朽,和江河同样不朽的,还有杜甫的诗句。

中唐时期的诗人白居易推崇李白天马行空的浪漫,也被杜甫记录的民生多艰所感染。白居易在《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这首诗中写道,「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晚唐文学家韩愈也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人间等待好的作品,人民呼唤好的创作者,好作者携好作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诗人杜甫、音乐家冼星海创作出了光焰耀人间的好诗、好曲,他们的作品唤起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共鸣。他们的诗、曲之所以不朽,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正如清代诗人赵翼所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身处国家危亡之际,杜甫、冼星海为了倾诉家国情怀呕心沥血「赋到沧桑」。

 4 ) 一次极为矛盾的观影体验

同样是战争中的艺术家,比《钢琴家》差了不止一星半点。可就是把我看哭了,还哭了好几次,而且还是手机上看的,一点音效视效加成都没有,真是邪了门了。可能还是感情打动人吧,对祖国的爱与思念,对妻女的爱与思念,房东的善良、隐忍与坚强,房东女儿对父爱的渴望,这些与国籍和身份无关的真挚感情,无一不让人动容。

 5 ) 電影《音樂家》觀後感

原刊載於個人網誌 //blog.zty.cc/6235

  二0一九年是《黃河大合唱》問世八十週年,在《黃河》首演紀念日的四月十三號,北京國際電影節選擇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合拍的電影《音樂家》(張遂遂、哈依夏.塔巴熱克編劇,西爾紮提.亞合甫導演),作為開幕式放映影片。《音樂家》以《黃河》作曲者冼星海流浪前蘇聯地區為敘事範圍,尤其集中刻劃冼氏在哈薩克斯坦生活、創作的事跡,展示大多群眾不甚瞭解的「人民音樂家」晚年面貌,相當珍貴。《音》片計畫自五月十七日起,於大陸地區各地影院公映,然在正式上映前,已有多地影院開始「點映」,於是我有幸趁此方便提前觀賞此部電影。

  在《音樂家》之前,亦有涉及冼星海、黃河議題的影視作品,如一九七九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怒吼吧黃河》,講「文革」末期恢復演出《黃河》之情事,自話劇腳本改編;一九九四年珠江電影製片廠的《冼星海》,以傳統愛國主義敘事手法,描述冼氏創作《黃河》過程;二00五年由多方出品的電視劇《冼星海》,有偏離史實、徒增虛構之感,尤其為滿足大眾口味,加入冼氏赴法留學邂逅金髮女郎露易斯,畫蛇添足;至二00九年,大陸與澳門合製的電影《少年星海》,更是「關公戰秦瓊」,大幅置放不合史實的情節,招致學界惡評……

  而澳門出生、多地遊歷、創作刻苦的「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其實也因諸般原因承載過多「敘事」,以致其真實面貌難以示人,甚至冼氏晚年流浪前蘇聯時,創作多部較具藝術性的聲樂、器樂作品,至今也難有演出機會。冼氏代表作《黃河》,常年演出「文革」時期改編版本,至於原版究竟如何,始終未受太多關心。對於長期研究冼星海生平及作品的我而言,聽聞《音樂家》的公映消息必生興致,但也不免擔心,是否《音》片也會如同前述各類影視作品一樣,淪為遮掩歷史的應卯產物?

  《音》片沒有過份的煽情與花邊,故事交待清楚,也不會予人突兀尷尬之感。電影伊始,冼星海參與膠捲剪輯工作的短暫鏡頭,及隨之而來的空襲、逃難場景,明快緊湊且有效地交待主人公的處境,以及特殊時期的慌張不安感。籠罩全片的戰爭背景,飢餓、貧窮、失落、死亡種種細節,足令觀眾沉浸其中,且無龐大主義教條壓迫喘不過氣,顯見編劇及導演在敘事的手法上,有較為人性化的見解,這是與之前相關影視作品的較大區別。

  冼星海客居哈薩克首府阿拉木圖的情節,看似片片瑣事,可從中頗能窺視主人公的感情世界、心理狀態。城市、劇院,樂團指揮(拜卡達莫夫)、指揮胞姐(達娜什)及達娜什女兒(卡莉婭),諸多圍繞在冼星海周遭的人和事,豐滿故事厚度,也讓觀眾更為親近冼星海作為「人」的層面。早年左貞觀考察,冼星海在哈薩克庫斯塔奈曾與俄籍猶太女子結識共居、形似夫妻,但各界因「為賢者諱」多避之不談,《音》片雖未表現前述段落,但隱晦地暗示冼氏與達娜什、卡莉婭的「類家庭」關係,呈示大局之下人物的必然緣份,情理之中、尺度合宜,絕非俗套的為戀而戀。

  可以推測,電影中插敘冼星海記憶中的中國(延安)情節:與髮妻錢韻玲的甜美生活、與女兒冼妮娜的天倫之樂、接受組織任務啟程、中國抗戰的艱辛、作品在延安演出的情況……,或為避免敘事過於單調呆板,也相當程度地維護著冼星海的形象,表現其心繫祖國、思念家人的重要意志。無奈這股意志,與時局(世界戰爭、軍閥作亂)所限,交互形成全劇揮散不去的衝突,提高電影的可看性。

  在主敘與插敘之間,電影使用冼星海創作的兒童歌曲〈只怕不抵抗〉作為黏著劑,一方面,冼星海在阿拉木圖教卡莉婭演唱,而卡莉婭以生疏的中文及不全的音調唱著旋律,既表達對完整家庭、親人關愛的念想,也控訴戰爭的殘酷;另一方面,在延安牙牙學語的冼妮娜唱出該曲,體現家國根源的牽引力量。童真質樸的樂聲,將兩條敘事線短暫合一,觀眾應可體會故事主人公內心的複雜交錯。

  吾輩已難單憑文獻,知曉冼星海生命最終歲月緣何輾轉數地,又如何創作不輟。不過《音》片提供尚為合理的敘事:因戰事緊張,阿拉木圖樂團解散,冼星海奉派赴邊境小鎮繼續音樂創作、演出及教學工作,又因時局變動需遠離邊境、改赴他地,並在一次演出中病倒,方被送往莫斯科療養,最終病逝,得年四十。其中,冼星海欲闖邊境被阻,以及大雪中在邊境遙望祖國,隔著鐵絲網輕抓一把中國雪堆,最終無奈離它遠去,幾乎沒什麼言語對白,卻情感真摯、不流痕跡。或許這種沉默,某種程度也反映不諳俄語的冼星海,在流浪前蘇聯地區有苦難言的狀態。

  在電影首尾,各有一小段旁線倒敘,即一九九0年中年冼妮娜與卡莉婭在阿拉木圖的相認互動,既作為情節補充,亦收束故事,平和安祥地完結全片。

  演員表現方面,我認為《音》片是一部實力雄厚的作品,雖然網絡上不少言論涉及不習慣胡軍演出藝術家而有差評,但這純屬刻板印象,實則胡軍不少面容、肢體,充份傳達出一個幾乎「失了根」的文人,如何擺蕩於期待與絕望之中,我甚至認為胡軍扮演的冼星海,最像一位真實的「人」。而來自哈薩克扮演拜卡達莫夫、達娜什及卡莉婭的演員(恕我未能記清姓名),甚有水平,技藝精湛。特邀扮演錢韻玲的袁泉,以及扮演中年冼妮娜的劇雪,科班出身,戲劇經驗豐富,尤其片尾劇雪帶話劇式的臺詞表演,誠懇流露。

  《音》片也存在幾處問題:「交響詩《阿曼蓋爾達》」字幕寫成「交響組曲《阿曼蓋爾德》」(但畫面中樂譜上的題名正確),應該是翻譯失誤未校勘而致;所謂《黃河》的改編曲樂譜,除題名更動外,五線譜上所寫看似仍是《阿曼蓋爾達》旋律;胡軍演奏小提琴的畫面與音樂未能吻合,也缺乏演奏特寫;片尾字幕敘明冼星海曾就讀「上海國立音專」,應為「上海國立音樂院」,說明歷史細節問題的考證還有進步空間。但綜覽全片已很大程度地還原時代,包括道具及音樂的設計尚能考慮全面,甚至片尾一小部分試圖還原延安版本的《黃河》音響,難得可貴。這部由冼妮娜作總顧問、在「一帶一路」及《哈中合作拍攝電影協議》背景下拍攝、以我國重要音樂家冼星海生平為主體的電影,總體而言確是較為成功,值得一看。

 6 ) 拯救还是毁灭,是每个人的命题

伟大的音乐可以激发人的斗志,电影中冼星海正是在不断创作中发现音乐的力量。

远离家乡,在异乡的冼星海,语言不通,没有收入,居无定所,食不果腹,通行证过期不能回国,这一切几乎让他崩溃。

流浪的小提琴手让冼星海选择,要酒就跟我走,选择音乐你就自己走吧。冼星海拎着小提琴离开了,他不知道还能去哪儿,但他知道音乐是自己无法放弃的。

人如果不能自我拯救,那就将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流浪的小提琴手终于走投无路,在教堂的钟楼上敲响自己命运的丧钟后跳了下去。

而另一边,举目无亲的冼星海,却化悲愤为力量,将生命投入到了音乐创作中,完成了对自我心灵的拯救。他在异乡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了安放之处。

 短评

冼星海这个名字应该是除了聂耳之外我知道得最早的音乐家。因为家里的钢琴是聂耳牌,其他小朋友家都是星海牌。即使这个名字如此熟悉,却从没想过了解背后的故事。所以,能把故事讲明白让更多的人知道也好啊!一星给故事,一星给小卡里娅,一星给配乐。

6分钟前
  • karine
  • 还行

虽然是英模主旋律片,不过好在没有假大空,落实在写“人”上,情节丰富,情感细腻动人,个体家庭与家国情怀都兼具了。。。

10分钟前
  • 明光暗影
  • 还行

北影节开幕电影,称得上颜面之作。亲情爱情、小提琴、情情落泪。哈萨克斯坦的小嫂子实在太美了,纵有风情万种,偏偏含而不漏,只在眉眼间微微徘徊流转,就能摄人心魄、凄切动人,最后胡军连碰都没碰一下。

15分钟前
  • hong月
  • 推荐

【北京电影节】3nd 作为开幕影片应景也具足够的政治分量,冼星海流离半生的经历悲惨,而音乐振奋,《黄河大合唱》很催泪。达娜什和卡丽娅母女很出彩,胡军袁泉倒因为太熟的脸和太经常演这类角色而显得有些寡淡。电影画面很致力于恢宏,但是达到的确是ppt效果。

19分钟前
  • ♢Triticum†L.
  • 还行

去斯坦前看的,为啥忘了标注

21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为了袁泉。导演什么人啊,搞得戏份那么少。

22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还行

底色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描画的方式。《音乐家》试图通过各种侧面去还原一个完整的冼星海,唯独少了最重要的、正面的刻画,战争中的异国景象与人民生活登上了台面,冼星海的音乐创作却退居到可有可无的位置,始终没有一条贯穿而清晰的脉络,只是在一百分钟内不停地转换视角和重心。另外,导演似乎对冼星海在漂泊年代的经历并没有太多信心,用了大量无意义的方式来渲染情绪(慢镜头和过量的配乐)。于我而言,最令人触动的是片尾出现的冼星海的两位女儿,她们回忆中冼星海的样子才是真正能够触动你我的吧。

27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北影节媒体场,真的非常感人,大部分观众默默等到放完字幕才离开。不是那种传统的主旋律,而是基于细节刻画和演员表演塑造人物、表达情感。影片以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经历为主线,穿插延安时期的回忆与现实,许多场面十分打动人心。看了不禁感叹人在历史和命运面前是多么渺小和无能为力,冼星海在离开延安时绝没有想到这一次出行会成为与家人和祖国的诀别。胡军成功地演绎了冼星海对音乐的挚爱、对家人和祖国的思念以及在艰苦条件下不屈的精神。吹爆所有演员的演技,袁泉和剧雪戏份不多,但仅有的几场戏赚足眼泪,哈方的主演也超级厉害,包括小女孩。

29分钟前
  • Kinmosllent
  • 力荐

看完特别震撼,情节感人,剧情不拖沓,主创人员的演技无可挑剔,小演员的演技更是堪称完美,电影的情怀所在,让我回想起自己在校学生大合唱比赛中所选的曲目就是《黄河大合唱》。

33分钟前
  • 哆啦A蓝
  • 力荐

金逸 历史氛围还原还可以,风光、音乐都不错,就是剧情差点,胡军难有发挥。

37分钟前
  • Crazy Ivan
  • 还行

意义很大,感情真挚,但是没拍好,有点流水账。

42分钟前
  • 发条J
  • 还行

作为北影节的开幕影片,看见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字幕出了很久后才慢慢离场。听到走在前面的观众这样说:没想到是这样的冼星海……确实,除了黄河大合唱之外,我们似乎对这样一位音乐家知之甚少,更别提他音乐家般细腻的情感过往,以及不为人知的家国深情。游子的离愁别绪,回家之路的种种艰难,直至片尾时空交错的《黄河大合唱》响起,每个人应该在心里默默的响起掌声。一个男人最好的年华,最浪漫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或许出于某些原因,故事线的表达有些碎,但我遵从内心,能让观众共情的主旋律影片真的不多,《音乐家》算一个。

45分钟前
  • 明净是只猫
  • 力荐

cctv6看完 还可以

47分钟前
  • FerraZun
  • 还行

真的流泪了,小时候学过的冼星海故事没有白学!

51分钟前
  • JoeyLu陆柏宇
  • 推荐

百老汇东方广场店打卡。北影节开幕影片,胡军主演《音乐家》,以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为原型创作,非常主旋律,正能量的一部片子,作为开幕影片再适合不过。俄语和国语对白,胡军的表演够扎实。片子不光有战争的残酷更有艺术的震撼,黄河大合唱一响,顿时肃然起敬。喜欢片中的哈萨克斯坦小姑娘,有一幕像极了辛德勒的名单。片尾煽情,戳中泪点。期待公映,高分预定。

53分钟前
  • zuoren
  • 推荐

“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故事大多都是悲剧”,独特的选题和视角,让我们看到家喻户晓的冼星海 那段鲜为人知的岁月和触不可及的家国情怀。

57分钟前
  • 慕溪
  • 推荐

真的超级震撼,我向来不喜欢这一类题材,但是朋友推荐了,看完之后回味无穷。演员都非常朴实,用真心在演戏,在讲故事。总之推荐大家看,真的很让人思考。

58分钟前
  • 菠萝
  • 力荐

新闻联播滚动着与哈萨克斯坦的会谈,电影频道播放了这个电影。音乐,电影,那些展现着人类共同美好情感的东西,终究还是要服务于情感之外的东西。

1小时前
  • 望仔放弃减肥了
  • 还行

纪实风格的电影,用浪漫主义手法来拍。对称式构图、全画幅空镜头、富有舞台效果的布光……真的漂亮。摄影给人以空灵感,厚重的配乐低沉悲怆,整部电影用颇具美感的视听语言缓缓讲述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个人牵动两个家,一串音符谱写一整个时代。触动最深的两个镜头,第一个是小女孩茫然地在广场上走着,喃喃自语着一个得不到回答的提问“大人们为什么要打仗?”接着镜头逐渐拉高,一个高大、坚硬、冰冷的列宁雕像赫然出现在画面中央,与两侧的石柱组成了对称构图,列宁的手伸向远方,好像在说:奋斗吧!祖国的儿女们;第二个则是冼星海被如临大敌的苏联边防士兵用大大小小的枪指着,他无助地跪倒在友邻的土地上,像是嘶吼又像是哀嚎地无力说道“那边,就是我的祖国……”镜头一转,血红色的夕阳隔着铁丝网在广袤的地平线缓缓落下,最后消失不见。

1小时前
  • 极圈里的燕鱼
  • 推荐

//2019 9thBJIFF2019北影节的开幕影片 美嘉三里屯首映打卡3.5 虽然知道冼星海这个人却不知道背后的这么多东西 故事讲的还不错 但有点过于工整 有些地方的渲染很刻意 少了些音乐家的灵气 不过几位主演的表演功底很深厚 虽然略显平庸却也很适合作为开幕影片

1小时前
  • Éphémèr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