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优的日常

动漫大陆2020

主演:阿优

导演:阿优

 剧照

阿优的日常 剧照 NO.1阿优的日常 剧照 NO.2阿优的日常 剧照 NO.3阿优的日常 剧照 NO.4阿优的日常 剧照 NO.5阿优的日常 剧照 NO.6阿优的日常 剧照 NO.13阿优的日常 剧照 NO.14阿优的日常 剧照 NO.15阿优的日常 剧照 NO.16
更新时间:2023-09-16 18:26

详细剧情

《阿优的日常》故事点的设立围绕2017年浙江省教育厅颁布的《浙江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二十二条行为规范展开。该规范特别针对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制定,分别从“安全意识”、“健康生活”、“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和“学会学习”五个方面对小学生的日常行为做出了细致的要求,旨在于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和行为训练,在此意义上,这份行为规范其实是每个小学年龄段的孩子都应该遵守的准则,具有普遍性,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一地区。所以,《阿优的日常》以此为本,挖掘出符合全国小朋友都受用的案例故事,希望能让小朋友们在轻松的观看中养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为成长加优”。

 长篇影评

 1 ) 人生海海

这部片子的镜头语言太赞了,非常治愈,配乐直击灵魂,让人头皮发麻,剪辑与音乐的配合无可比拟。

马原篇: 人为什么不能是原本的样子呢?人为什么非是猴子变得呢? 我得了不治之症所以我就不治了。 达尔问是谁,说的乱七八糟的。 作家是模仿神的职业,在更高的维度上看待人类,就像是一个人类看待那些虫子。

马家辉篇: 人一定会碰到烂牌,可是把烂牌打好,把你手上能做的事做到最好,那就是生命里你唯一能够做的事情。| 墓地里的对话。

麦家篇: 这一期是我看的感触最深的一期,因为我悲哀的发现,我和麦家是同一类人。史航说,最终麦家也没有和这个世界和解,我想我也是这样吧。 一阵风吹过去,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皮肤吹过,感觉叫凉。但是对于有一些他没有皮肤的人,他直接就神经裸露在这的人,风吹过叫疼 。 雨后的荷叶里,他孤独的隔离开众生,盛着最多的露水,却无人可敬。 无法真正放松下来,更无法真的体会快乐。 我希望我身边有一个史航这样的朋友。 我更希望我能够有所改变。

人生之间就是有“一句”和“一万句”两种交情。就是说——诶,老王,咱俩在办公室桌对桌,三年说过一万句话,但是呢,我一调走根本不联系,咱互相那句话都不记得了;然后有另外一个人呢,可能十年见两面,总共说了六句话,但是每句我都记得。 一万句是不顶一句,一句能顶一万句。人生的荒谬就荒谬在这,但人生的这个珍贵也珍贵在这了。

阿来篇: 人对于死亡,就是哭,哭累了晕过去,醒过来继续哭。连续下了几天的雨,突然有一天夜里云开雾散,星星出来了,于是,我想找个音乐听一听,于是就找到了《安魂曲》。 “我到过许多城市,许多国家,但没有养成世界主义的习惯,相反,我保持着一个小地方人的谨慎。”——米沃什《不出鞘的心灵》 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学,然后去旅行。 成都不是只有吃吃吃。 苹果胜利了?还是人胜利了? 人们对自己遇到的生命不感兴趣,不关心。不关心植物,不关心动物。 学会读一些你不喜欢读的书,啃一些难啃一点的书。 我们也需要关注下半身,难道说关注了下半身,就忘记脑子了吗? 人的悲剧来源于你的出生是个偶然,你无法选择来与不来,无法选择生在哪里。另外,人发现无论你喜欢与否,都只有几十年。 换个角度讲,我们应该把人生看成一种奇迹,我们可否让生命创作更多的意义。

小白篇: 每个时代的人对疼痛的感知不一样,如今的人们五感越来越退化,今天的一百条新闻,明天就会全部消失,这样的环境里,人变得越来越迟钝和匮乏。 小说通过讲述影响别人。 表演和偷窥。 蟪蛄不知春秋。

看完以后,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2 ) 一点观感

文学的日常,实际就是作家的日常。作家有哪些日常,我猜猜看。老是独自一人,闷着头看书,敲键盘,颈椎病,烟把指头熏得黄黄的。和一大波人聚会,出去采风,自己一个人就走了,老是不合群。遇见一小事物,一屁股蹲下来,就像发现了二里头文化遗址。遇上一个健谈的,就两个人神神叨叨没完没了,差不多每次错过饭点,惹得东家一脸不高兴,但还得屁颠屁颠迁就着。一喝酒,就喝大,喝大后,就两眼放光,把身边的美女都吓走了。瞎猜的,就这样了。但这些都没拍出来,因为,拍出来不好看。

说说这个片子,拍摄手法肯定受了《十三邀》的影响,《十三邀》的手法逼格比较高,访谈节目才显得有乐趣,就像《舌尖上的中国》掀起纪录片热一样,文艺访谈类,这种做法很有效。和《文学的故乡》比,这片稍微能好一点,因为里面的谈话很随意,没有那么多刻意。总得来说,中国当下的纪录片,比电影好看,这是一定的。

 3 ) 只道现在是寻常

最喜欢的是马原和阿来的两集,不过马原老师令人羡慕的归隐田园生活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持,不如像阿来老师那样“ 抹去偶然性的特征,我把生命看成一场奇迹 ”。


1 云上的日子

  • 马原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开拓者 《姑娘寨》
  • 小说家是模仿神的职业
  • 这个时代还需要严肃的精神产物
  • 我是我啊,我是我
  • 树葬太好了
  • 大家别想了,这得有钱才有这种生活
  • 对本质的任何探求,比不上从头顶轻轻飘落的一片树叶,比不上墙角偷偷开放的一朵野花

2 香港故事如何讲

  • 马家辉 香港作家 《龙头凤尾》
  • 文武庙
  • 江湖就是互相帮忙
  • 现实比小说更荒唐
  • 一定会碰到烂牌,可是把烂牌打好,把你手上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好,那就是你生命里唯一能做的事情
  • 跟你对赌的并非其他,而是命运,只是命运

3 独在故乡为异客

  • 麦家 《人生海海》
  • 青春期就是你苦的时候不知道别人也苦,你以为只有你自己苦;你苦的时候不知道以后不苦,你以为永远这样苦。
  • 贵人语迟
  • 老饕
  • 人生海海 潮落之后是潮起 你说那是消磨 笑柄 罪过 但那就是我的英雄主义

4 长歌当哭

  • 阿来 《云中记》《草木的理想国》《大地的阶梯》
  • 美籍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一句话: 我到过许多城市,许多国家,但没有养成世界主义的习惯,相反,我保持着一个小地方人的谨慎
  • 写作需要一个扎根的地方
  • 李劼人 四川
  • 认真书写过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
  • 迎合意味着难度的某种消失!
  • 抹去偶然性的特征,我把生命看成一场奇迹

5 重建一个上海

  • 小白 《租界》
  • 城市生活就是有人表演,有人偷窥
  • 租界就是一方舞台,有人在上面表演,有人隐在幕后偷窥

 4 ) 文学就是日常的生活

记录片浅层上是两位好友共同到作家的创作故乡以及日常生活的地方,展示文学家们日常的生活,深层次上面通过对话阐述对于作品,自然以及社会的价值观和看法。每一期都有几个地点几个主题,作家也会朗读一段自己的作品。整体上就是一种记录,有时候嘉宾可能对镜头有些敏感,表达的没有那么自然,但是镜头的画面,配乐以及滚动的场景都非常有艺术气息。

第一期作家马原与画家的对话,镜头以及人物活动所呈现出来的就是马原的日常生活点滴细节,是最简白的回扣主题。马原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身患肺癌后决定隐居姑娘寨,并为自己和家人建造了理想乐园,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 第二期马家辉,这头湾仔的狼,幽默诙谐侃侃而谈,从这期开始跟多的就是文学背后的故事和意义了。第三期麦家和史航的对话,2个人情投意合,全程很流畅,没有一个人是完全输出的一方。通过麦家的经历和描述,我们也懂得了那个时代带来的伤害。从伤痕文学到寻根文学,文学在随着历史前进。第四期阿莱和谢有顺的对话,更多的是对文学的探讨了,相对于《云中记》,《尘埃落定》背后的历史以及土司制度更吸引人。看小说时候以为描写的是西藏,实际上四川也有土司。第五期小白和高翊峰关于租界中特工的谈话,历史不长的上海租界,却拥有如此多的传奇历史。跟有意思的是揭示了书封面上代码的含义。

每一期2个嘉宾,有的是挚友,有的是普通的朋友,或许是他们本身的思考就有深度吧,看他们对话总是有收获的。想起《和陌生人说话》有几期特辑里面2个完全陌生不在一个领域的人对话,看着就有些尴尬,可能是一种实验,但是结果表明,陌生人的对话是带有猎奇的本心的,远不如这种嘉宾的呈现形式。

 5 ) 文学的日常、太过日常

不满写在前面:每一集节目两天的时间太短,访谈又没有明确的主题,我感觉节目组是想以每个作家的书作为纲领来串一串日常,但书的纲领性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嘉宾们基本上都是自身经验的碎碎念,涉及的观点,比较多,但探讨不深入。有些经验听起来有道理,也作了记录,有空看在生活上做的题能不能对上他们的经验之答案。 ①在第一集中我感受最深的是“老一辈的价值观”,马原的表现跟我以前或在节目中或在日常中能接触的一些年纪稍长(45+)的价值观有很多共性的地方,所以我把它概括成老一辈的价值观,概括的不是很准确,也不方便认识了解一个人,对只是浏览节目、大概也不会再相见、只此一面的这种情况就暂作此处理吧。 概括的原因是因为老一辈中多数人的价值观共性,他们生活哲学乍一听有不符合现代学科逻辑的地方,如马原的肺癌,换个地方换个水来治。但这里面有很深一种质朴感,与现在很多人聊起天来摆脱不了“西方科学逻辑”、工业化等影响相反的质朴,我想我的这种概括可能与余华眼中马原是幼稚的,有相同的意味。 其间我偶然觉得马原说话很无聊很无趣。现在觉得自己自大了,那或是节目剪辑的锅或是不善口头表达或是镜头前的不适。 总之第一集最大启发是受“老一辈价值观”教导的,摆脱现在社会的大部分束缚(说到摆脱,我是想彻底摆脱出来进行一次乡村失联旅行,但不现实,现在的思维已深受影响)去长时间地感受下质朴、幼稚的状态,这的确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很多不同。

②这一集我是比较投入的,被焦元溥的“可爱书包”吸引,被马家辉带逛的几个景点(文庙墓地餐馆),虽然聊天主题仍然不明确,书的纲领性作用不强,但我挺沉浸的,我想有对锵锵三人行里嘉宾的心理拨高,也有对焦元普马家辉对话亲切,节奏柔和的适应。

③史航、麦家。谈伤痛是一个明显感到的想表达的主体,但不深很浅,虽然我拾得几句他们的经验之谈,但作为文化节目有点失败。

④第三集之后觉得有点杂乱,浪费时间而不想看下去,但打开第四集一开头学院派老师的出现,让我多看了一集。之后仍然不愿意看第五集,还是因为太杂太乱,比前三集好一点,仅一点,尤其是在谢有顺在中途突兀地插入了花的部分。

⑤未看。

 6 ) 远去的文学,隐居的作家

大部分作家,在镜头前是拘谨、羞涩且防备的,很难打开内心世界的大门。王圣志导演的解决方案是,借由一位文艺界朋友的拜访,在谈笑间思想碰撞。 首期节目的第一位嘉宾是马原。马原和朋友吴啸海前往寻访小说《姑娘寨》原型之地的过程中,让观众看到了诗意地栖居在云南西双版纳的马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如何模仿“神的职业”,用想象力书写普通的事物;“印在书上面的知识和我们每天生活的体验,其实是互相碰撞”。博尔赫斯曾说,如果有天堂,那它就是图书馆的模样。南糯山下,城堡样式的九马路书院令人羡叹,尤其是全木结构的八角屋书房,每个方向有一个窗,每一个窗外都是不同的风景。书院的每一间房屋都用文学大师来命名,似乎让每一位写字之人都有了终老之所。在自家林地,看着立于此地数百年的参天古树,马原感概“人类应该学会和众生和平相处”,人并非万物的灵长。在自家林地,看着立于此地数百年的参天古树,马原感概“人类应该学会和众生和平相处”,人并非万物的灵长。现在,他为了10岁的小儿子重新开始写作并且是写童话。面对老友,他流露了自己的隐忧,小儿子对一切事物的评价价值尺度只是搞不搞笑,严肃的精神生活对下一代,到底还意味着什么? 和马原的隐居山林、回归家庭不同,马家辉是喧嚣的香港城市文化代言人。他的小说《龙头凤尾》就发生在湾仔,那个他从小长大的香港一角。生于斯、长于斯,现在又创作于斯的他,混杂着香港电影里的江湖义气、香港本地的市民文化以及东西方交融碰撞的特有气质。和好友焦元溥相约的第一站,就是文武庙,一座1847年就已矗立在香港土地上的庙宇,这座小庙见证了香港开埠史上的“无间道”戏码,后来更成为香港文化的重要象征,直到今天,如果家里有人要考试升学,家人都会来这里上香拜祷。面对镜头,带着一幅墨镜的他,毫不讳言自己的生活隐秘,在祈愿时也是希望自己的新作大卖,着实有两分“英雄本色”的率真洒脱。如果说马原的生活是问道者的归园田居,那么马家辉的日常就是游侠般的市井江湖。文武庙、运动场、书店、饭店、甚至是墓园……节目中,马家辉走过的地方都充满了香港独有的气息,沿途他讲述着这座城的过往,也回顾着自身的成长,畅想未来时也感叹着归宿的玄妙。街巷之中的菠萝包、宵夜档都是他回味过往的私家珍藏。那个需要靠典当东西贴补家用的童年早已远去,但却为他的人生留下了一层底色,“人总会抓到烂牌,但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把烂牌打好。”如今风霜染鬓的老顽童依旧在香港这个充满着烟火江湖气的地方,真正享受着自己每一天的日常。让人们感受到,马家辉的作品《龙头凤尾》其实是在香港的独特文化和其成长环境的共同浸润下而获得启发的。 第三集编剧史航来到杭州西溪,寻访好友作家麦家。下着小雨。烟幕笼罩下,一切变得柔和。史航一见到麦家,就先拿出两幅夏目漱石的书法复制品,麦家毫不犹豫地选了那幅布局饱满的,理由是:“我这个人内心比较孤独,我特别希望不孤独”。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在这样的开场中,开始了这次“文学日常的旅行”。史航称这样的组合为“没头脑和不高兴”。他说《人生海海》这本书,让他完成了对自己、对童年、对故乡的和解。那个承载无数悲痛记忆的祠堂,也是《人生海海》这部小说里反复提到的祠堂。父亲曾在这里被批斗。少年曾在这里被人瞧不起。多年后,这些痛苦在时间里浸渍,生根,成了少年回忆里的怪兽。所幸,时间也会带来仁慈与宽容,文学能慰藉心灵。如今的祠堂 有人在歌唱,有人驻足观看,有人投来好奇的目光……这些人在时间中老去,他们或许历经了一个少年自尊心的破碎,也可能只是一个旁观者。童年的自卑,跟随了麦家一辈子。 他觉得自己像这荷花叶,斟满了水,却只能孤独站立,无人可碰杯。在三天两夜的造访中,麦家始终以一种惊人的勇气剖析自己,他严肃地谈论着痛苦和孤独。“人的一生,总是在寻找一种平衡,忠贞的人永远会得到忠贞,勇敢的人最后也是用勇敢来结束。” 第四期,当代小说评论界的知名教授谢有顺先生,来到成都,面见中国当代文坛的知名作家阿来。阿来的《尘埃落定》从1994就已经创作完成了,接连给了十几位编辑,都被退稿了。更是有负责任的老编辑给阿来写信,提出了很多的修改建议。阿来认为,如果这么修改,《尘埃落定》也就不是《尘埃落定》了。也有编辑表示,就是因为这部小说太好了,肯定不会畅销的。后来,阿来老师自己也做出版社。在他的出版社里边,是禁止编辑们谈论读者的。有一次,一位编辑认为,正在谈论的那个出版项目,读者们会不喜欢。阿来老师拎着这个编辑的衣领,拉到窗前,问他街道上的芸芸众生,哪一个是他说的读者?显然,阿来老师是性情中人。但他的努力,似乎也是杯水车薪。大家在阅读上,确实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人的阅读,还是应该去读一些艰涩的内容,不能老读自己喜欢的,不然,就只能在一个水平线上滑行,无法求取更向上的进步了。阿来与谢有顺在杜甫草堂交流文学、植物、生命,来到废墟遗址前,畅谈生死契阔。阿来老师不无感慨地讲,自己也喜欢看三级片,也是有下半身的欲望追求的,但是,自己知道,还有大脑带来的上半身思考。大脑的需求,更为强烈。 在作家小白与台湾友人高翊峰探访《租界》等谍战小说的原发地上海浦江饭店等地时,大上海的幽暗、壮观、华丽渐次呈现,1931年的故事样态:暴力、阴谋、爱情、信念、谎言,在黄浦江畔一一上映,让人在日常生活中有种文学的身临其境之感。“我会阅读很多英法外交部解密文件;各种电函、情报我从档案馆打印回来的许多文件原档;我会去阅读像茅盾丁玲的三十年代小说,上海新感觉派的三十年代小说,研究这些人的语调、视角、他们小说里人物的动机、他们面对事件的反应,叙述者对如何选择场景的判断货币,对将要叙述的事件他们如何剪裁,在他们随意渲染的过渡段落里寻找时代的气息。”在小白看来,小说是门表演艺术,“你虽然是一个人躲在书房里写作,但你始终会意识到有读者在看着你”。在节目的最后,小白又以他独特的方式结束了对话。高翊峰在小白的忽悠下(小说人物所来自的档案号)在纸上写下了《租界》封面上有一组数字,可如果你懂得四角号码,就明白这只是一个小骗局。节目中还存在非常戏剧化的一幕,他们发现了一块写着个人想法的小黑板,随即展开联想,认为黑板就如同个人微博,“是一个原生态的讲述”,“是想把一些事情告诉别人”,而写小说正是这样的过程。两人正感叹着,路人大爷却入镜,表示这块黑板上的句子“不是我们生活需要的东西”,而且“写的人脑子有病”,场面一度变得非常尴尬且讽刺。 从作家的日常走进他们的创作,由纪录片的真实性与作品的虚构性共同营造出一个特定的影像之场:每个人在这个场里,更准确地被认知。这部纪录片的价值,也正在于向观众提供一种文学家的日常生活态度,以及对这些人更为开放的解读。

 7 ) 文学的日常

文學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為什麼看書、讀詩?

如果人類需要的只是生存,那就不會感受到鳥語花香的美好,不會為自然的鬼斧神工讚嘆,更不會有感情。

紀錄片最後一集裡,一個上海巷子的大爺對著一段創作的文字說,這是神經病才做的事情。他真是可悲與可憐。彈幕裡說「這就是現實」,可多少人又是把「現實」當作自己庸俗的藉口呢?欣賞文學的美從來不是一件費錢費力的事情呀!

對人世間多少的留戀是因為《但是還有書籍》,那群在島嶼上寫作的人們《他们在岛屿写作:姹紫嫣红开遍》承載了厚重的歷史與帶著情感跨越海峽。

我們不一定成為詩人、作家,但他們創作的作品滋養著我們,使得人類跨越時空得以共振。

讀過很多書的人與進行創作的人是最富有與最能拓寬生命維度的。

努力成為一個人多讀書、愛讀書的人兒,尋找那些共鳴的靈魂。

 短评

单推荐马家辉这一集。马原那集也还不错的。其他真的多少有点奇怪的疙瘩。也期待有女作家,或带入女性视角的作家。

6分钟前
  • 伊夏🪀
  • 推荐

感觉麦家和自己一样。

8分钟前
  • Talent
  • 推荐

马原和阿莱终于见到了本人,最喜欢阿莱,文学天才,发现写东西有灵气的人绝不可能在大城市中长大,甚至偏离主流文化,因为钢筋水泥和集体意识无法滋养人的想象力和灵魂。

10分钟前
  • 龙小姐
  • 力荐

一个写小说的人,他的世界很大,生和死对他而言,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13分钟前
  • 张兮兮
  • 力荐

文学的日常不是作家的日常。建议改名叫向往的生活之富人篇。往后再看看吧

18分钟前
  • 太阳看起来圆圆
  • 还行

我原以为,像我这种身无长技、家无恒产、一事无成、钟情文学的人,文字工作可能是我最后的归宿。直到这里我看到马原,和他这个云南的大寨子,我深深痛骂我自己,还是好好当个废物好了。5集:马原在云南半修仙,马家辉是商业都市里经营着江湖气,麦家的家乡童年情结,阿来的历史伤痕,小白的上海弄堂情调,记载的文学分别是云南情意,都市江湖,人生多舛,灾难反思,乱世租界。他们都很巧妙地以某种妥协与当局共存,这已经是这个时代这个环境文人的极致了,倒是不正经的在写日迹,就盯着阴暗面,奔着诺奖,天天给人递刀子。

23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史航与麦家在雨中观荷,调侃雨水溢满的荷叶仿似在推杯换盏,而那最中央的荷叶积水最多却孤零零矗立,好像酒杯虽满却无人可敬……这就是麦家口中那种被孤独、被歧视、被不认同的“生来有罪”啊!不得不承认所谓的“一句顶一万句”只存在于同样“神经裸露”的人之中,门槛是相当高的。

28分钟前
  • 琉心
  • 力荐

看到了马原妻子这个海南女人的悲哀,深深的悲哀。她没有正面面对镜头说过一句话,做为一个著名作家背后的女人,没有话语权的丧子之痛与可以预见不会太久后的独自一人,她的婚姻幸福吗?

29分钟前
  • 荷心
  • 还行

这时候,就会发现许知远还是厉害的。哈哈。

31分钟前
  • 魏小河
  • 还行

写作者是一项近乎于神的职业,他们用笔墨创世纪。在辞章垒起来的世界里,我们知道一切都是虚构的,却还是忍不住沉浸其中,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34分钟前
  • 慕容兔兔
  • 力荐

胡闹!!!哪个作家活着的时候给人家拍纪录片???

38分钟前
  • 尚安公子
  • 还行

作家一旦当众剖白,再来个什么人生真谛的感悟或暗示,真的比推销员还难看。三星都给家辉,谁让我爱他,希望他不要再参加这种鸡肋综艺了。

41分钟前
  • 布卤
  • 还行

马原出世,家辉入世,麦家避世,阿来愤世,好的作家都很敏感,就像撕开身体表层的皮肤,让肌肉直接触碰世界,很痛的。但是不经历这种痛,又无法成为很好的书写者。所以说,写作能力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惩罚。

42分钟前
  • aaron
  • 推荐

宝藏纪录片。制作团队好棒,把看起来严肃的话题,拍得轻松亲切,在日常场景中用老友聊天的方式来启发。内容很好,形式很棒。即使我对马原不了解,但是在云南诗意质朴的环境中,看他们对话,看他们孩子们的真实反应,在浮躁中慢下来,像喝了泉水一样舒服。马原说“人生可以有很多磨难,但结局要好”。解释了他解患癌症后,选择去云南生活的原因。通过作家们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正应了节目的slogan“思想反刍生活”。制作团队很真诚,很用心,喜欢看这种闪光的内容和真实真诚风格的纪录片。期待后面马家辉和焦元溥的对话。继续关注。20200419

43分钟前
  • cynthia
  • 力荐

很喜欢马原和麦家那期。苦可以成为甘露吗,你会怎么选。

48分钟前
  • 不忘
  • 推荐

“如果没有聂鲁达,我跑到他妈智利去干什么?”他妈两个字没有被哔掉,于是一句话喜欢上阿来。我觉得片名起的太大,怎么就好意思把几个作家的日常恬称为文学的日常,首先那几个人,算不算文学家都不好说,其次,在某些人可以展示的生活里,只看到了欲望和急于向世人展示的炫耀,又怎么谈得上是日常。反正除了麦家和阿来,其他真的没法看,既不喜欢那几个人,也不喜欢他们嘚瑟的日常。反倒是麦家,我看着他局促不安的柔和,我可以理解他写出黄依依那种角色和结局的原因了,在他的世界里,美好的近乎完美的,都最终会被毁灭,且是最不堪的毁灭。想给麦家和阿来五星,却要给片子3星,打脸他们不认真选择采访对象,打脸他们妄言文学。

50分钟前
  • fish
  • 还行

五个作家:马原、马家辉、麦家、阿来和小白;五个来访者:吴啸海、焦元溥、史航、谢有顺和高翊峰。五本小说(作品):《姑娘寨》、《龙头凤尾》、《人生海海》、《云中记》和《租界》。关注点跑偏:为文从艺需要强大的自律和勤勉;马原儿子的无为教育VS吴啸海儿子的京城牛娃教育;作家二婚都需要一个保姆和地母的妻子,马原的运动员妻子和麦家的助理;阿来活得太有个性了,成都也是一座有个性的城市;麦家一直被高估吧,史航需要减肥;小白只是不善言辞,他小说的信息量和密度做得特别好,推荐。如果还有其他作家人选,希望能够对谈格非和韩东。

54分钟前
  • 樱桃小阮子
  • 推荐

真正的文学艺术创作者,都有一种全情、偏执、牺牲、理直气壮、斯德哥尔摩的无名疾病。文学艺术是风月宝鉴一般的河流,创作者顾影自怜,窥见世界,流连忘返,投河献身,抵达彼岸,终究轮回。

55分钟前
  • 王恶
  • 推荐

活着城堡,有亲密的爱人可爱的孩子还有一只叫马加的狗,马原没说错,他就是活在童话中的作家,山林和淳朴的民风应该给了他很多创造素材,才能写出姑娘寨那样的作品。

58分钟前
  • 书影斜横
  • 推荐

第一集:马原作品《姑娘寨》生活需要静下心来。日常是那么美好,可惜媒体时代已经忘记了生活本身。第二集:马家辉作品《龙头凤尾》书本的知识和生活本身有一种碰撞。江湖就是互相帮忙。第三集:麦家作品《人生海海》我只要旁边一有人,他就会影响我。第四集:阿来作品《云中记》尊重生命的死亡。第五集:小白作品《租界》租界就是一方舞台,有人在上面表演,有人隐在背后偷窥。

1小时前
  • 知行合一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