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尔曼夫妇

剧情片法国2017

主演:多莉亚·蒂利耶  尼古拉斯·贝多斯  德尼·波达利德斯  安托万高尔友利  

导演:尼古拉斯·贝多斯

播放地址

 剧照

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2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3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4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5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6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3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4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5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6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7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8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9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7:44

详细剧情

当著名作家维克托·阿德尔曼逝世时,一位记者联系上了他的妻子莎拉,希望能抢先报道这位伟大作家的一生。随着记忆的帘幕被缓缓拉开,维克托和莎拉这场近半个世纪的爱恋过程终于呈现在世人眼前。然而在甜蜜生活的背后,这对世人眼中的模范夫妻究竟埋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丈夫背后的神秘女子又究竟是谁? 当浪漫的爱情遭遇不忠的背叛,当真爱背后是熊熊燃烧的野心,他们究竟该如何解决婚姻的种种危机?

 长篇影评

 1 ) 爱是需要能力的

莎拉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人,她的才华甚至一开始让维克托害怕,但是这样一个女人,为了爱放下了自尊,电话打到让人害怕,甚至为了接近维克托和他的哥哥在一起。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如果她仅仅是一个没有自尊,失去理智的女人,维克托会爱她吗?她放下的自尊,跟她眼神里闪烁的自信比起来,算什么呢。

她给维克托的不止是爱,是对他人生的帮助,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本身。她一直是付出的那一个,但是最后被留下的却是维克托。被爱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甚至沉浸在别人爱你时对你的好的人是可悲的。爱的能力才是珍贵的,这不只是指你能去爱,更重要的是你有能力去爱,去给予所爱的人所需的,最好是一切,不然,总是会辛苦的。

阿德尔曼夫妇,分分合合,不就是这样简单的原因,分开时总是某个人失去了爱的能力。

而现在有的是连爱的能力都没有,还自诩深情的人。

我们对爱如此渴望,只是希望被爱。

我以前以为无法爱,是因为自我意识太强,太过自私,现在猜想,也许恰恰相反,不能爱是缺乏自我意识,把自己活在了他人的期望里,甚至不敢伸手去要自己真正渴望的。

 2 ) 阿德尔曼夫妇

随着年龄的增长,爱情的模样趋向独立、理智、成熟、克制,还 有…..权衡与博弈。 这部电影是有关男女以相识一相恋一婚姻一死 亡,跨越45年的十四章节故事,像一部慢慢翻阅 的书籍,写尽了婚姻生活的种种。 从艺术角度来说,电影值得一看。只有了解过婚姻生活可能的残 破与不堪,却依然能坚定地走入婚姻人,才是 真正的勇者。但是三观不合我。

 3 ) 张棋超影评

这是一部太令人沮丧的电影,靠毒品刺激维系情绪亢奋、用金钱物质掩盖双方的厌倦麻木、在废物后代面前为父母者的无力、个体自卑堕落猜忌对爱情造成不可修复的创伤、更有间隔不断的出轨操作…… 然而恰恰如此丧的电影,展示曲折的人生经历,演绎了一份浑厚深沉的爱情。 我可以看着你逐渐遗忘整个世界,但我不接受你开始逐渐遗忘我。所以,你来作我们爱情之中的祭品吧。因为在我们相遇的那一刻,我已经献祭了自己。

 4 ) 爱情是一种幻觉

不知不觉整个五月就这样过去了,我没有更新,两份工作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每天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挤不出空隙,感觉高估了自己。

我负责运营的其中一个号,定位特别垂直小众,领导可以说完全不重视,以往的历任编辑也大多敷衍了事,在我入职之前,阅读从未上万。上个月,我在这个号上写出了一篇10w+的文章,忍不住为自己鼓掌。

员工大会上我拿到了奖金,被热切的HR敦促发表“得奖感言”,我只说了一句,“好好干吧”,同时在心里默默觉得“在座各位都是垃圾”。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是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小心思,支撑着人继续做自己在做的事情。

言归正传,今天主要是向大家推荐我最近看的一部电影。

《阿德尔曼夫妇》,豆瓣评分8.7

虽然被很多电影公众号冠以“年度最佳爱情片”“45年相爱相杀”“法国人的爱与性”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这部电影到现在标记“看过”的,还是不足3000人,也许大家都很忙吧。

看完之后,我花了很长时间来想,到底应该怎样形容这部电影,但说实话,我到现在也没想出来,所以只能竭尽所能,描述我观看时及观看后的感觉了。

电影的开头是一场葬礼,棺材里躺着的是一位著名作家,许多不相干的人为他痛哭流涕,曾与他共度大半生的前妻却面无表情。

一位传记作者找到前妻,想从侧面了解这位作家的传奇生涯,却从前妻口中,得知了一个又一个足以惊动世人的大秘密。

(从这里开始会有大量剧透)

如果把影片剧情上的一些关键词,用时下流行的网络小编语气罗列出来,应该可以说是相当有噱头、有看点了,拍网大一定赚钱。

“女子为追求心上人,竟勾引男方亲哥哥”

“妻子分娩,他竟然在和别的女人啪啪啪”

“担忧丈夫对自己失去兴趣,她在孕期染上毒瘾”

“作家写书影射生母,逼亲妈跳楼自杀”

……

那些整天把“三观”挂在嘴边的人,估计看不完全片,就会七窍流血原地爆炸。

你可以说这部电影堆砌了一段情感的多种可能,也可以说爱情本身就是一种幻觉,很多时候与所谓的“真实”毫无关联,我更倾向于后一种。

女主形容自己第一次见到男主时,觉得他身上“散发一种天然的魅力”。

而在我这个观众眼里,对方只不过是个不成器的、头发乱糟糟的、自以为是的、喝醉了的文学青年,女主对他完全是“色迷心窍”。

男主初识女主时,告诉朋友自己觉得她“太高”,“太懂文学”,向心理医生透露,她的强大会“削弱自己的男性特征”,不愿和她产生太多交集。

所以一开始,这是一段看起来女主占下风的关系,而女主一点一点征服男主的过程,在这部章节体的电影中,占了十四章(含尾声)中四章的篇幅。

为了得到男主,她的策略包括吻男主的朋友、睡男主的哥哥、顶撞男主的父母、忍受男主糟糕的床技、以要带男友见父母为由挤走男友的炮友……几乎是连哄带骗才当上男主的正牌女友。

当然了,这些策略说起来也都是营造某种幻觉,假装“我没那么在乎你”,假装“我很有趣,而且是你喜欢的那种有趣”。

好不容易忍辱负重上位,凭借自己的才华扶持男友登上作家圈一把手,却依然要面对男主的水性杨花拈花惹草。

自己生头胎时,她的丈夫却在和书迷乱搞。

以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日子就会好过,男主却开始嫌她“无趣”。

女主回忆,自己是因为“一直担心他会离开自己,所以爱了他很久”,也是这种对方比自己优越的“幻觉”,支撑着她忍受他不堪的一切。

斗转星移,权力关系倒置,男人开始显老,女人却越发气质出众。这个心理上从未断奶的大龄儿童,开始嫉妒妻子的美貌,阴阳怪气地为妻子准备了一份“生日礼物”……

也许所有的幻觉都在这一刻崩塌,那个曾粗鲁地挂断她电话的英俊男子,用丝巾蒙住她双眼领她共舞的浪漫爱人,早就在时光里灰飞烟灭了,虽然我们往往只能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东西,但当现实非要踩在你脸上时,好像除了转身离开也无计可施。

然而故事到这里还没有完,远远没有。

片子我是上周五看的,刚结束了一周的两份工作,困得要死,原本只是想随便看点什么放松放松,所以挑了新出资源的片子里豆瓣评分比较高的一部。两个小时的时长,我有很多次想暂停去眯一会儿,却被峰回路转的剧情走向勾着,一边打哈欠一边往下看,一直到片尾曲播完。

托两位主创的福(影片的男主也是这部电影的导演,他和女主共同完成了剧本),在关于这部电影的某一种幻觉中,这个故事是活的,而我是死物,在那两小时里,时间只从我身边经过,并不会产生任何后果。

写这篇文章花了我两小时的时间,和电影的时长差不多。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了我关于这部电影观感的形容,当然,也有可能是另一种幻觉。

想象你一点一点地往气球里灌水,直到某一个节点,气球里的水超过了乳胶伸展的极限,气球爆炸,水花滋啦溅你一身,然后你把气球拎起来,看到里面还有残存的水,顺着你的手流下来,然后想象你就是那个气球。

我贫瘠的语言无法到位地描述这种平缓累积之后突然释放的震撼,也许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也没办法。

回头想想,女主在回忆过往时,明显有意向传记作家粉饰了一开始自己完全处于下风的那一段,也许是为了在外人面前保留一点尊严,也许只是为了让自己更好过一点。

明明是对方只想来个一夜情,却非说成是“一见钟情”。

明明是对方还没来得及脱裤子就醉得不省人事,却说成是“你要学会抵抗男人的兽性”。

男人死了,他们的关系当然也荡然无存,但这些幻觉留了下来,而且也许比当时要更令人着迷。

然而对于传记作者来说,这次对话中出现的众多“大新闻”里,最具有爆炸性的并不是大作家的淫乱性事,而是那些为他赢得巨大声望的作品,作者另有其人,甚至连让他一战成名的获奖作品、他的名字,都有弄虚作假之嫌,人们眼中的大作家,也不过是一种集体幻觉。

“我跟你说的这些,你一个字都不能写,就算写了我也会否认”,选择性地抖完包袱之后,阿德尔曼夫人轻松地说。

“可读者有权利知道真相!”传记作者抗议道。

“读者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只需要一个读者,那就是我爱的男人”。

在我看来,这不是什么女权电影,也不是什么情感大戏,而是在讲述一个牛逼的人如何从容不迫地和她的幻想、和她触手可及的世界相处。她的真实是唯一的真实,她的幻想与他人的幻想完全无关,这种高度提炼的从容不迫使女主莎拉这个角色几乎带有一种传奇性。

我并不想评论她的价值观或是选择,借由这部电影“看”这个角色,已经给我极大的满足感,也许还滋生出了一些瞻仰般的崇敬。其实要我说,在这段看起来是“倒追加倒贴”的关系里,女主比男主实在强太多,《阿德尔曼夫妇》的片名,“妇”应该摆在“夫”前面。

如果爱情本身就是一种幻觉,那么爱情的美好程度、强烈程度,跟构建这种幻觉的人的幻想能力必然是直接挂钩的,更唯心一点来说,你允许自己多纯粹,你的爱情就会有多纯粹,生活、工作也是一样。

说起来,最近炒得很火热的崔永元手撕范冰冰事件,也给我类似的感觉。

我小时候也许也崇拜过这个一脸坏笑的叔叔,听说他后来过得很惨,但只在近期尝试炮制热点文章时,才仔细看了他过去和现在的一些事。

“我就是要公报私仇,我不想当什么民族脊梁,我就想当个好丈夫,好爸爸”,且不论他的做法正当与否,我也无意站队,只是相比对得起xx对得起x,对得起自己的人,更让我佩服。

《阿德尔曼夫妇》的最后,传记作者问莎拉,“既然你不让我写,又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么多?”

“因为想知道真相的人,都很努力啊”,她有所保留的“爆料”,是一种倾诉,或是一种施舍,再或者,只是无所谓,也都是别人的难题了。

自我的极致,是既能内心强大到足够应对所有质疑,又能在能力范围之内只做能说服自己的事。

与诸君共勉,晚安。

如果这部电影被我形容得不好看了,请原谅我,因为真的很好看。

要资源可关注“电影渣”,后台回复片名吧。

 5 ) 性爱与女权

一部颠覆我三观的影片,从时间线上讲述了男女主角长达几十年的爱情。用女主视角来写两个人从一见钟情到恋爱到结婚生子到暮年的故事。带有浪漫主义的同时极具女权主义,导演将性与爱完全剥离开讲,最后影片的反转也是令我措手不及,引发深思。女主身为犹太人,是非常聪明的人,爱情中身为智者,她希望完全掌控男主,一但发现男主逐渐脱离她的控制,她就会利用其他的事情重新掌握主动权。到最后,甚至男主连自己的死亡都决定不了,而女主永远站在上帝视角,站在制高点上,看她自己这一生所做的成功结果。

 6 ) 一部有灵魂的爱情片

本片是写实风格的电影,丰富的细节流露着真实的情感,浪漫极了,几乎写尽了爱情。 记忆很容易流逝,当莎拉深情地说:多希望看到从前的你,那该多好啊!每次都能和他(她)再重来一遍,应该就是爱情不灭的真理了吧。 正如势均力敌才会相爱相杀,而相濡以沫是智慧,根本不是爱情。 莎拉是古典文学博士,维克托也是得到了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奖)的。影片中莎拉的智慧在于看见了维克托的简单,而不只是才华。 至于30页手稿,可能表达的是彼此看见了对方,也因为同频,才将两人维系了一生。 遇见真正的爱人,会激发出一种想用整个人生去探索彼此的激情,发掘自己究竟爱什么,为什么爱他,爱他的什么...有意思的是,如果自己也不全明白为什么的话,这种吸引力会延续终身。 当对方是爱的本身时,才可能遇见爱情(看电影时一直纳闷,怎么导演这么了解女性,原来男女主角都是该片的编剧)。 有了婚姻的约束,爱情密度的维系则更需要本能或灵魂深处的力量。而且在婚姻场景中,爱的各种表达方式,也是需要通过不断升华去感悟的。 维克托在刚认识莎拉时怕被阉割的桥段,是符合法国独立女性的女权价值取向的。是智慧式的融入,还是阉割式的榨取,就是本片灵魂的样子,而另外一种模式则像《消失的爱人》。 当下主流的爱,其实就是别人来爱自己。而真正的爱是需要有能力输出的。如果在心理、思维都不具备独立性,也只能嗷嗷待哺了。还好,爱本来也是需要学习的。 女人是活在回忆中的,当维克多连名字都记不起来的时候,对莎拉来说他已经离去。接下来的一幕,也是影片的巅峰,浪漫到达了极致…… 当带着最爱的人的鼓励与陪伴,踏向终点,该有多幸福! 而独占最爱的人的信任与记忆,到永远、到唯一该有多满足呢! 男人真爱的表达为升华,女人真爱的表达为融合,因为吸引的本质如此。 戛然而止的收尾密度太低,只是激发了人思维中的自然完成系统,而本片却未入俗套。 最后,爱情中男人主动是一种假象,女人才是真正的猎手……

也不知道这算不算影评,欢迎大家指正。

 7 ) 和作家谈谈情、说说爱、上上床

要拍一部写意的电影,镜头要对准作家。

其是对生活最具感受力的人群,他们把握比生活本身还要清晰的细节,同时又追逐比情绪更要缥缈的浪漫。

无需刻意营造,自带气质已让电影芬芳。

[阿德尔曼夫妇]是两位作家谈情。

其细节体现在他俩在酒吧第一次相遇,莎拉移不开的眼神里,投射出维克多吐出暧昧烟雾的侧脸。

©一见钟情第一眼

浪漫具化在圣诞夜,维克多不计后果拉起莎拉离家夜奔时,天空下起瓢泼的雨。

©到达旅馆的两人拥吻

作家又充满矛盾,对待生活,无比感性,对待文字,却异常理性,时常处于神经质的自我解构之中。

而这意味戏剧化,作家其人,一不小心,便成一出电影。

虽然书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古巴比伦就有了,但作家并没有与之同时出现。

©人类文明的第一本书是《吉尔伽美什》,记录的是苏美尔人的英雄史诗,作者不详

这里存在作家和编辑的差别。

远古的史诗记载的是众口相传的故事,作者的任务是负责将这些故事收集加工,其工作更接近当今编辑,而非作家。

法国作家米歇尔·福柯曾坦言,所有的作家都是作者,但并非所有的作者都是作家”其中便包含编辑和作家的辩证关系。

©米歇尔·福柯

不想当作家的编辑不是好编辑,没做过编辑的作家行文太糙。

文豪鲁迅当了一辈子的作家,也干了一辈子的编辑,这让他文字愈加锋利,一针见血。

另一位大家茅盾,刚从北大毕业,打的第一份工是在《小说月报》当编辑,这也是茅盾写作水平上升最快的时期。

而编辑不只锻炼基本功,还兼伯乐功效。

剧作家曹禺进入大众视野,是得益于编辑巴金

©在靳以那里,巴金看到曹禺落灰的剧本《雷雨》,读完后被深深吸引,稍加润色后发表在《文学季刊》

也是托编辑的福,巴金处女作《灭亡》正是在叶圣陶编辑下改了又改,此后巴金开始平步文坛。

《狂人日记》发表后,鲁迅写作进入高产期,但他并未钻到创作的怪圈中,比起在文学上追求更高造诣,鲁迅更喜欢为青年作家尽编辑能事,为其铺路。

萧红便是受其恩惠的作家。

©[黄金时代]中,鲁迅不仅编辑了萧红的《生死场》,还给其做了序

[天才捕手]中也阐明了编辑对作家伯乐作用,两者既能对立,也可统一。

©[天才捕手]讲的是天才作家托马斯·沃尔夫和美国“大神级”编辑珀金斯之间既惺惺相惜,又互相冲突的故事,这位编辑还曾挖掘出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

回到[阿德尔曼夫妇],莎拉看似维克多的缪斯,实则是其编辑。

古典艺术毕业的莎拉,水平自是在维克多之上,第一晚相识过后,莎拉改起他的稿子,自此开始对维克多一生的私人编辑。

而也正是因莎拉,维克多成为著名作家。

©[阿德尔曼夫妇]中,莎拉第一次编辑维克多的小说

作家创造念头,编辑打磨思想,二者中间差了一对阿德尔曼夫妇,一位巴金,一位鲁迅。

文字长城道阻且长,千里之行始于编辑。

灵感是什么?

是初春河流化冻冰块的碎裂声,电流炙烤钨丝后灯泡亮起的光晕,天空鸟儿欣快的啼鸣,是作家的命。

著名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为求灵感,跑去深林嗅草木,啖露水生活了两年,写出代表作《瓦尔登湖》

©梭罗《瓦尔登湖》

同样,倘若不是因拜伦聚会的鬼故事消遣,人们可能永远不知道写《西风颂》珀西·比希·雪莱还有一个同样才情的妻子玛丽·雪莱

©科学怪人是影史上著名的怪物形象,其源于玛丽·雪莱1818年创作的小说《弗兰肯斯坦》,而玛丽·雪莱灵感是来自在拜伦日内瓦湖别墅聚会时的鬼故事消遣活动上,玛丽·雪莱因此被尊称“科幻小说之母”

还有[阿德尔曼夫妇]中多次提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代表作《罪与罚》里主人公犯下的罪行,灵感来自一桩三十年前的法国凶杀案。

©[阿德尔曼夫妇],《罪与罚》

灵感虚无缥缈,不可定量,它在刻意的找寻中,也在无意的际遇里。能等来自是爽快,但是作家不经等,这样无异于给其碗筷,却让人来喂食。

杰克·伦敦有云:“你不能坐等灵感,你得拿根棒子追寻它。”银幕上作家们趋之若鹜,为灵感极尽手段,电影桥段也因此生面别开。

[永无止境]比较实在,灵感被物化成可见可吃的药丸,饭后嚼一粒,才思泄了洪。

©[永无止境]中的药丸NZT服用后,可极大提升大脑潜能,落寞又没灵感的作家莫莱重启了人生

但药丸过于科幻,大部分是通过环境追寻灵感,然而若择地不慎,也会误了卿卿性命。

[闪灵]的男主是个典型,在进驻酒店之前精神状态已令人堪忧,闹鬼酒店给的灵感,化为崩溃的理智和砍向妻儿的利斧。

©好在作家比较文弱,杀人这事儿比拎起笔杆沉重多了,最后落了个冻死的下场

[1408幻影凶间]的麦克属于偏向虎山行,作为无神论者兼恐怖小说作家,追寻灵感的麦克偏要去1408一试凶险,不过却再未能走出房间。

©[1408幻影凶间]最后男主放了把火,和房间同归于尽

而同样是找灵感,[午夜巴黎]显得既柔和又凶猛,一架午夜马车,带男主梦回文学黄金时代的巴黎。

其柔和处在于无需嗑药,也无牛鬼蛇神,只有可随时抽身的穿越。凶猛在于,2010年的作家,可曾想过与格特鲁德·斯泰因(“迷惘的一代”的发言人和引路人,海明威导师)和海明威高谈阔论,让其修改手稿?

©[午夜巴黎]里吉尔是个幸运儿,穿越后与黄金年代各路文豪觥筹交错,纸迷金醉,灵感原汁原味,跨越时间

灵感来时如山如海,去时如烟如雾,飘忽不定间,找寻故事的作家,成了电影的故事。

一个作家肯定也是个好的情人。

感性给了浪漫气质,文字凝练出性感淬成看客的精神鸦片,同时给读者编织张无法自拔的网,作家从不缺仰慕者,或者说是潜在情人。

尤其对于颜值文笔均在线的海明威。

©年轻的海明威

海明威前后总共迎娶了四位妻子,这其中还不包括那些连名分都没有的情人,这些女人被他才气吸引,因他风流离开。

©风流史太过丰富,被伯尔尼斯·克特写成了《海明威的女人们》

同样快活的还有莫泊桑,这位小说界的巨匠,短短43年的人生中,农家姑娘、餐厅服务员、寡妇、黑人、老太太均有尝试。

可惜,雨露均沾的莫泊桑,死在了梅毒和精神病的折磨中。

©莫泊桑好友左拉的给其的悼词中称其“充分的享受人生的欢乐”是谓对其荒淫一生的叹惋

回到1858年,凯瑟琳·狄更斯不会想到,自己四十六岁的老公出轨了个17岁的演员,当分手信寄到手上时,她才幡然醒悟。

©凯瑟琳·狄更斯的老公便是写《双城记》的查尔斯·狄更斯,右为分手信

遥想当年,凯瑟琳也是因其才情,陷入对狄更斯狂热的爱恋。

现实里如此这般,银幕上同样意乱情迷。

[心之全蚀]里,兰波恃才傲物,生性自由,活似象征派里诗歌。迷人的气质让同为象征派诗人的魏尔伦沉浸不已,抛弃妻子,与其私奔到了伦敦。

©[心之全蚀]讲的是法国两位象征派诗人魏尔伦和兰波的禁忌之恋,魏尔伦为兰波背叛了家庭

[王尔德的情人]中也有同样的故事,王尔德家中红旗不倒,外面还有个同性情人。

©王尔德和他的情人,而这段恋情终被撞破,王尔德也因此妻离子散,胜败名裂

作为英国最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的情史自然也不落人后。

[莎翁情史]里,一边是家庭,一边是别人的未婚妻,同时还是他灵感的缪斯,莎士比亚两手都要抓。

©虽然这段婚外恋无疾而终,但莎士比亚因此写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

而[阿德尔曼夫妇]里,维克多显然也是个渣男,妻子尚在产房分娩,却跑去隔间和护士偷情。

©但法国人的过人之处在于,性和爱泾渭分明,即使维克多在外如何偷腥,莎拉依然是他唯爱

知情者道德上谴责作家,殊不知,那些零零总总的韵事,依然只是隐藏在文字背后,他们喜爱的作家复杂形象里某个投影。

而爱上作家,也就爱上了他的全部。

时代需要作家,其是思想的先驱,激昂文字,针砭时弊,紧握历史的舵轮。

电影也要作家,观众能洞悉那些文字搭建的围墙里,关着一个怎样鲜活的生命。

-

作者/夭夭酒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8 ) 男性自我阉割的恐惧,女性主义...太多太多可以说的了

1.首先台词贼有趣,可能是伍迪艾伦之后为数不多一直逗乐我而修辞又高级的电影之一了。

摘抄了一些精彩台词:

a.不得不说,他经常引起女人的欲望,就像是一个有纵火癖的消防队员。

b.她笑起来就像一台自动点唱机,让人想要不停地投币播放

c.我不需要喝酒了,这个女孩就是伏特加。

d.她靠一场辩论就能让我硬起来

e.为什么要送礼物

我不知道,似乎人们相爱的时候,总需要用物质形式来表达,用一种资产阶级的方式说我爱你

f.看看这两个女人(妈妈和女儿),你不知道哪个更美,你根本可以写一本五卷厚的书来比较这两个人的美

文学化的表达所暗含的幽默仿佛重现了好莱坞黄金时期那种台词的精雕细琢,也包含着无处不在的法式幽默。

2.文学爱好者的福音,他们在其中的谈话,如果你看过其中的书,肯定会会心一笑。《暗店街》的吐槽真的xswl

3.男性对自我阉割的恐惧。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男人对女人的感情很复杂:同时包含着恐惧和痴迷。恐惧是因为男人害怕自己终将成为一个不完整的男人—女人(是被阉割的男人的形象),而因此男人需要对女人进行掌控,从而压制自己内心对女人的这种天然恐惧。

在这部电影中通篇充斥着弗洛伊德的这个理论,在男主角和心理医生(心理医生或精神分析师是后精神分析时代“救世主”形象之一)的多次谈话中都可以看到。他对于性的看重。当男主刚开始认识这个女人时,他是有掌控力的,因为他的知识和幽默令女主产生了崇拜(或者说他自认为如此)。女主比他高在一开始就令他有些不安。这是男性对自我性别焦虑的开始。而当男主开始走向“阳痿之路”(更恰当的说“男性气质”的缺失时(生理上秃头,老去,不能勃起或者精神上衰弱:写不出东西or气势压制不住女主的时候),他便更加有了自我阉割的冲动。他在见到了女主的家人之后彻底拜倒在犹太文学之下,甚至给自己取了一个女方的姓。而姓氏本身就是一种男权社会的象征,在家族中的姓无论东西方,均是以父系为纽带相传,而男主则主动放弃了自己的姓氏(在片尾的翻转中是女主建议他换掉的,但他还是接受了),以此进行了自我阉割。而他飞黄腾达,也是在他“归入阿德尔曼”这个举动后开始的。这意味着他从此的命运其实有意无意的,都已经掌握在女主手里了。在片子中点的时候,他甚至找了一个年轻小伙Pablo来“献给”妻子,而弥补自己所缺失的男性气概。

这部片的名字就叫做阿德尔曼夫妇。女方家族姓氏为名。可以看得出来,编剧深谙精神分析的概念并把它化用到了影片之中。

4.女性主义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说,女主一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特别是最后的一下翻转,女主原来是男主背后的枪手这一概念的确立,更是标志着对男主气概的彻底否定。我们甚至可以看出,在真实版本的故事中,男主不是被“阉割”的,而是他本来就“不存在任何雄性气质”——如果按照真实故事版本,可以很轻松地推断出女主靠近男主的时候,可能是近乎于挑选猎物一样的方式进入了男主的生活。

她什么都不求,只求爱,男主其实是个没什么天赋的蹩脚作家,而她正好可以帮助男主打通工作的坦途,男主追求的更多的是“女人对他的崇拜感”,也就是原始的力量—-雄性气质。而她所要的回报一辈子都只是爱而已。最后男主女主在悬崖边故地重游,她最后一次回忆了他们两个人的温馨甜蜜。那是两个人爱燃尽的最后一次升华,当男主拥抱过后再次忘记女主,女主瞬间做出了一个决定——最后一次控制男主,就像她“控制”(或者说帮助)男主工作一样,只不过是以控制其生命的方式,完成对他们一生感情之路的埋葬。

妻子在真实版本中(即结尾翻转后重读故事),果断,有才华,对爱有着狂热而又孜孜不倦的追求。只不过这种追求并不是对男主本身的追求,而是对“爱”的追求。在索绪尔的语言学指认中,即女主追求的不是男主这一“能指”(指认对象的表象)而是男主所代表的,能够提供给女主的爱的这一“所指”(指认对象的实质。这一点可以从结尾女主在葬礼上狡黠地和新情人眨眨眼睛可以看出。她对男主是有爱的,但不是那种非他不可的爱,而是对爱情本身的爱。用弗洛伊德弟子拉康的话来说,恋爱中的人不仅仅在爱着对方,也在爱着恋爱中的自己与恋爱的状态。

女主对男主的爱更多的是一种“掌控”,类似于—我给你灵感,帮你事业步步上升,我心甘情愿当你的小迷妹对你崇拜,让你获得“我有男性气概”这一感觉,而我索求的,是你忠诚不逾的爱情。可惜根本求而不得,男主在每次获得/(或者拥有)男性气概后/(时),都会自我膨胀,选择沾花惹草或者对女主蔑视(比如瞧不起她如今“无聊”的贤良淑慧,而希望她能够变得像以前一样青春活力)

以往这样的题材到最后都是悲剧走向,女主被抛弃,男主找到了新的妻子,原配则会孤注一掷复仇或者开始新生活,而这部电影中的女主并没有这样做。编剧虽然安排她“吸毒讨好丈夫”的桥段,但她在后面却依然掌握着主动权:他们有了一个健康的女儿之后,女主真的变得更加年轻优雅了,而男主则变得衰老,肥胖,秃头,此时男主的男性气概再次衰落,甚至不能勃起,他急需要证明自己,便有了Pabli小鸭子的故事。而在女主再婚后,她虽然和男主再次私奔,但却在车上给男主签订了一份早已准备的契约。其大意指向男主不许过问自己这几年的再婚生活,而只能接受之后好好生活的决定。女主再一次,(其实也是每一次),控制了男主的气质。

而这部片中的翻转,也使得女主的地位或者气势得到大幅的加强,可以说,这部片子表面上是一部描写婚姻成长的片子,但其实本质上是新时期女性主义的一种体现。女性有智慧,有金钱,有掌控力,有身材,有外表。以往这些只有在完美男性角色上才能有的标配,在这部电影中悄然地完成了对女性的“女王角色”的转移。但这部片子是那么地谨慎,似乎是在最后一刻,观众才悄悄发现皇冠戴到了“女人”头上。这和那些飞扬跋扈的伪女性主义(女性角色标榜自己的权力或能力,什么都硬抗,最后还是需要依靠男性角色安放自己的温柔的刻板角色)不同。可能是我观影量还不足,但起码这是我观影以来第一个见到的,我自己认为的,完全觉醒的新女性角色。

5.对婚姻生活的寓言

好多啊..写不下了,下次想到再补充吧。

只是自己的一些拙见,欢迎各位讨论分享哦。

 短评

最后几章,反转层层,情至深则爱无言。哪怕爱人不在,将爱情与回忆留在书本里发酵,哪怕无法辨识爱人面庞,像第一次见面时那样。说了无数次再见,像下次重逢时那样。只是目送他,将回忆留在最美好的时刻,霎时间泪如泉涌。黑莫迪亚诺和萨冈我还是不厚道地笑了。。。

5分钟前
  • Deepsea Baby
  • 力荐

很聒噪的一部电影,基本不是关于作家,而是关于他的妻子,当然故事是出自她的口。片中有鼓励吸毒的嫌疑,没吸毒生的娃是傻的,吸毒生的娃是正常的;粉饰了一生的爱情和婚姻,谋杀了老年痴呆的作家,最后还不忘告诉观众一切成就都是妻子做幕后写手斩获的,好吧作家死了你怎么说都行。可怜那个心理医生。

7分钟前
  • 瑶瑶
  • 还行

男主 一辈子到底有几天是清醒的啊

9分钟前
  • 大 蜹 蜹
  • 推荐

比起《阿德尔曼夫妇》,《魅影缝匠》就是一坨SHI

12分钟前
  • 桥本夏人🍤
  • 力荐

女权个几把啊女权。“长久”是两个蠢人或两个智者之间才能发生的事。我不认为一个聪明人会热爱一个蠢蛋,终生与之纠缠不休。就像你不会爱上大猩猩一样,物种不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女主和男主蠢得势均力敌。而真正的女权,是精神和人格的独立,不是花一辈子工夫控制一个蠢男人,把他当玩具,而是远离他,去度过自己有意义和价值的一生。这种所谓的对“两性政治”的阐释,还停留在“欢喜冤家”“亲密敌人”的抖机灵层面,毫无新意。

17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维克多是萨拉的作品

18分钟前
  • 路c
  • 力荐

在才能上,在爱情上,都被这个女人超越了。她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在谎言、秘密之上,堆积起了只有自己和丈夫的秘密城堡。比起妻子,丈夫简直进化的不完全,太过于脆弱又感性了。但她也说了,这个男孩很简单,是我需要的。

21分钟前
  • 纯Jun
  • 力荐

一部严肃讨论脱发与婚姻关系的电影,尤其最后一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你有考虑过植发吗?虽然贵,但值得。

22分钟前
  • 朱熠
  • 推荐

维克托两次和莎拉在一起都是在莎拉和别的男的在一起之后,嫉妒心作祟。莎拉可以因为维克托觉得自己变得无趣了而彻底改变生活方式,反过来维克托却做不到。这么一个男的,莎拉还默默在背后支撑他的事业几十年…如果这是爱,那爱真的是荒诞的。但还是荒诞不过婚姻,现实版的恐怖片。

27分钟前
  • 懒躺乱翻书
  • 还行

尼古拉斯·贝多斯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十分惊喜!当你以为这是一对高知夫妇的复古又浪漫的爱情回忆录时,错!看到结尾你以为是哈内克的《爱》式的绝望的爱意,错!最后五分钟告诉你,其实这是文学版的范霍文的《她》式的角色转换!莫迪亚诺等作家梗神吐槽,甚至还要吃勒克莱齐奥的醋哈哈好的

28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持久的爱,只属于一个智者和一个蠢货。

31分钟前
  • Dao里个Dao
  • 力荐

这个电影各个年龄段的妆简直润物细无声,法国化妆技术这么牛逼吗

34分钟前
  • 毛病小精灵
  • 推荐

女主角在片末最后几分钟的揭秘也没有知道男主是导演给我的冲击大…

37分钟前
  • 圆山中庸
  • 推荐

结束后前排的情侣热吻三分钟 边上的monsieur也深情地吻了他的madame

42分钟前
  • 墨鱼
  • 力荐

这地球上估计真找不到第二个像法国人那样,清醒的时候把性和爱剥离得如此哲学,晕厥的时候把爱和性馄饨的如此艺术。一面如胶似漆的云雨,一面针锋相对的撕扯,高潮的时候都夹杂着兽性的原始和人性的光辉。词穷了,真的不知道还能怎么形容~

4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作为法国的通俗片类型,随随便便聊得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莫迪亚诺,布莱希特,索尔贝娄……我们的电影怎么办?

49分钟前
  • 蟹眠眠
  • 推荐

“大多数人只在乎成名,而我喜欢秘密。”与读者无关,她用一点幽默和想象力,去为她唯一的读者、她爱的人写下一生的故事。深情、浪漫、狡黠,还有法式文学闲聊,两个极有魅力的人物。作为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太棒了!

50分钟前
  • 蜉蝣
  • 力荐

竟然是导演处女作?真·才气逼人。整个气质是诙谐、浪漫、狡黠的,意趣盎然却并不肤浅,点点滴滴都在揭示爱的深刻与复杂。关于我们的事他们统统都猜错,照理说这结尾是该毛骨悚然一下的,我却悲伤地嗨了起来。浓郁的长篇小说味儿,各种文学梗玩儿得溜溜的。女主角太正!秃顶会会员必看【喂】

51分钟前
  • 某四
  • 力荐

这才是「你一生的故事」,用坚韧和耐心,用深情和冷酷,用漫长的告别,诠释什么叫做爱情;为了那个人,我可以蒙上眼睛不顾脚底悬崖,可以全身毛孔张开只等他来接我再次奔逃,可以消耗掉自身所有能量,可以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他的文字;无数峰回运转,结尾「真相」还重要吗。

5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虽然是三流小说的质地,但抵不住时间是翻云覆雨的手,万语千言尽在不言中。法国人当真是用一种理解政治的方式面对爱情,时刻开战,永不放弃,全情投入,保持体面。

56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