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

剧情片法国2017

主演:路易·加瑞尔  斯塔西·马汀  贝热尼丝·贝乔  米沙·莱斯科特  格莱高利·嘉德波瓦  

导演:米歇尔·阿扎纳维西于斯

播放地址

 剧照

敬畏 剧照 NO.1敬畏 剧照 NO.2敬畏 剧照 NO.3敬畏 剧照 NO.4敬畏 剧照 NO.5敬畏 剧照 NO.6敬畏 剧照 NO.13敬畏 剧照 NO.14敬畏 剧照 NO.15敬畏 剧照 NO.16敬畏 剧照 NO.17敬畏 剧照 NO.18敬畏 剧照 NO.19敬畏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7:45

详细剧情

影片由奥斯卡最佳影片《艺术家》的导演米歇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执导,聚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法国影坛,要讲述戈达尔和女作家/演员安妮·维亚泽姆斯基之间真实的爱情故事,由路易斯·加瑞尔出演五月风暴时期的戈达尔。

 长篇影评

 1 ) 重要的是我们在敬畏号上,而不是结果

革命从来不是抽象的东西,但艺术却是高度概括性的存在。

艺术家真的能逃过政治化的命运吗?或者说政治化后的艺术是不是只能成为一种propaganda?看完Le Redoutable,我不禁想起这个话题。不是什么新颖的题目,但在这部影片里,则成了一切的始与终。

“不选择政治,也是一种政治化的态度,”电影中的戈达尔如是说,一语击中要害。要么选择政治,要么选择电影,要么用创作取代革命,要么用革命取代创作,这在如今是多么可笑的观点,在六十年代的巴黎,甚至世界,却是那么强有力的表达。无论合理与否,那是一种态势,一种急于改变一切的热忱。每个人都被卷入,没有局外人,要么左脚穿鞋,要么右脚穿鞋,可最终我们渴望的或许不过是赤脚。我喜欢这个关于革命的比喻,幽默,顽皮又不过分傲慢。

戈达尔个人艺术生命的转折点是以一种大多数艺术人难以理解的方式进行的,他想要使艺术成为真正革命性的东西,不为任何阶层说话,不代表任何一派,因此他才那么欣赏发动运动的学生身上的那股子年轻的热情。“值得赞美的是学生运动,是运动,不是学生,”这句话由戈达尔说出来,恰如其分。最终他自己杀死了那个从前的戈达尔,却忠于了自己,虽然这个站在“敬畏者”号上的自己显得尖酸、刻薄、冷漠而且愚蠢。但是深彻地了解自己的愚蠢难道不是一种智慧吗?

然而,戈达尔绞尽脑汁想要摆脱的阶级身份却是他无法抗拒的,在那个凡事都需要划分阵营的年代,你不可能做一个旁观者,你的生活不是拍电影,没有人会为你念旁白,被误解似乎是正当的,也应该习以为常,电影中每次戈达尔眼镜摔碎都是他在革命中尴尬身份的暗示。他所热爱的学生们鄙视他,觉得他是敌人,而戈达尔自己既无法认同以前自己所属的那个肤浅愚昧傲慢无知的中产阶层,却也根本不理解工人阶级为何物,他成了被孤立的人,成了那个真正“赤脚”的人。他的革命注定不同寻常,因为他即背离了原先的群体,也无法适应新的集体。他终究还是一个浮浅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罢了。他把自己置于两者的夹缝之间,既不能往前,也不能后退。这样的身份尴尬性似乎是知识分子在革命中最容易形成的状态,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托马斯·曼《魔山》中的汉斯·卡斯托尔普多多少少都有与这部影片中塑造的戈达尔相似的地方。

而我们也都知道,戈达尔对自己艺术的改造注定是会失败的。这种改造是杜绝私欲的,要求人成为一个圣人,去关切那些苦难中的人民,人民不获救,所有人都没有资格享乐,更不容许逃避和自我麻痹。回想中国当时的现实,所谓权力斗争不过存在于权力内部,而那些无数被鼓动的人,则更多的是相信了、迷醉在了这个“成为一个真正高尚的、不愚昧肤浅、不自私自利的人”理想里。

戈达尔在寻求摆脱一种对主流政治的媚俗的同时,却被另一种激进的构想吸引了。当时谁也不知道革命会不会成功,有的人敢于以行动呼应他们内心真实信仰的更好的可能,有些人却也因此备受伤害,但更多的人对此嗤之以鼻。结果是这场革命忽视了人性的幽微之处,忽视了绝对民主带来的暴力和对知识的践踏,但它行进过程中的生命力和抗争精神,那种不满足于现状的的反叛者的勇气却值得敬畏。这也便是影片最后一幕戈达尔拍摄《东风》所表达的观点。

无论是艺术还是社会,在“敬畏者”号上,便意味着永远执着于改变和挑战现有的格局,为了更好。这是出于好的意图和正当的目的,无论事实证明它是对是错,是有效还是无效,都不能掩埋运动本身所揭示的东西。

而当我们回到艺术本身,或许摆脱政治性是可能的,因为惠特曼、T.S.艾略特、庞德,甚至艾伦·金斯堡都这样做了,用纯自由的文本,不让语境代替语境。但是他们本身却无可避免地卷入政治中,即使政治不认同他们,他们也无法回避,这同样也可以用来解读Le Redoutable中的戈达尔。

片中还有几个亮点值得提及。戈达尔、安妮一行人乘车从康城返回巴黎途中的争吵配上欢乐的背景音乐,讽刺效果一流,戈达尔在革命中身份的尴尬性再次凸显。而戈达尔回到巴黎后,突然的反色调的处理和背景中不断卡顿在最后几个音的肖邦夜曲,则像是一场冰冷的自我透视,使狂热瞬间冻结沉淀,效果类似于自我审视。

 2 ) 谈不上致敬,只是让你更了解戈达尔

1968年2月的某日,戴高乐的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宣布解雇法国电影资料馆创始人亨利· 朗格卢瓦馆长的职务。当天晚上的《电影手册》杂志社接到了数百份反对这一举动的抗议,这场怒火很快燃烧到了整个电影、娱乐和文化界。从法国到美国,从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再到希区柯克,全球的电影人在这一刻互联,来声援这位伟大的“电影国际主义”者。朗格卢瓦所代表的是电影的精神,美国电影协会随即宣布支持这位世界上第一个电影档案家,并声称如果不恢复他的职务,美国八大电影公司将停止向法国输送影片。有关电影的抗议也不再仅仅是电影人的专利,索邦大学的学生最先聚集,抗议随后迅速的延续到了全法各地。那一年,全球的电影人宣布抵制“戛纳电影节”,而那一年的戛纳电影节也在开幕仅仅九天之后,就仓促结束。 而在今年5月20日的戛纳,米歇尔·哈扎纳维希乌斯的新作《敬畏》在电影宫举办媒体首映。这部回忆1968年戈达尔和他当时的妻子安妮的影片在首映前也因为“恐袭”的威胁而推迟将近50分钟。当一九六八年五月的精神重回戛纳电影宫的时候,电影宫似乎还没有做好迎接它的准备。 《敬畏》以戈达尔前妻安妮-维亚泽姆斯基所写的《一年以后》这部书为蓝本来讲述戈达尔,书中的故事发生在1967至1970年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戈达尔经历了五月风暴、《中国姑娘》的拍摄、“维尔托夫”电影小组的成立以及与安妮恋情的终结等等。米歇尔·哈扎纳维希乌斯2012年凭借 《艺术家》拿下了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敬畏》是他再一次去将镜头对向大师的作品。而与其它回忆录式和致敬式电影不同的是,《敬畏》从头到尾都充满了喜剧的元素。《敬畏》并不是一部向戈达尔的致敬,而是一部喜剧电影。电影通过玩弄众多戈达尔的经典语录和他标志性的特征来达到喜剧的效果。而在美学上,也神似戈达尔的《轻蔑》,无论是话痨式的戈达尔、或是戈达尔与安妮之间的关系还是整个影片的剪辑节奏。 影片首先展现的是一个固执的戈达尔,五月风暴以后的戈达尔坚持电影的集体创作应服务于政治诉求,他的观点渐渐与身边的所有人背道而驰。影片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幕,戛纳电影节流产以后,戈达尔在返回巴黎的车上与六名乘客就电影的意义和作用而唇枪舌剑。面对所有人的不认可,戈达尔开始憎恨除了他妻子之外的所有人,甚至开始否定雷诺阿、弗朗茨-朗、约翰-福特这样的电影大师。戈达尔反对越南战争,关注巴勒斯坦。然而,当坚守五月精神的戈达尔试图走进革命的学生之中时,他却一次次被学生们所抛弃。最初是因为他被认作是美国消费主义的代言人,接着他的今天的“犹太人”是昨天的“纳粹”的言论又引起了全场的轩然大波。 电影的第二条的线索是戈达尔与前妻安妮-维兹曼斯基的私人生活。艺术家的私人生活一直是众多导演所关注的题材,从塔可夫斯基的《乡愁》到费里尼的《八部半》再到安东尼奥尼的《放大》,无一不外的展现了艺术家在面对所爱他们的爱人时不羁的态度。《敬畏》同样展现了戈达尔面对安娜时艺术家式的作风,电影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走向终结,而艺术同样无法拯救他们的爱情。直到安妮答应意大利导演费里尼去拍片的那一刻,戈达尔才恍然大悟。之后,戈达尔试图在酒店中自杀,幸好安妮及时发现才避免了不幸的发生。 回溯戈达尔的生平,在五月风暴以后直至七十年代末这些年间,戈达尔试图将社会运动思想注入到电影当中。他与高林一起成立了“维尔托夫”电影小组,在这期间,戈达尔制作了一系列政治题材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也诞生了像《一切安好》这样优秀的作品。回看戈达尔的过去,他像是一个复杂而让人无法捉摸的未知体,但谁都无法否认他对电影所造成的影响。 原载:凤凰网娱乐 http://ent.ifeng.com/a/20170523/42936825_0.shtml

 3 ) 安妮眼中的戈达尔

1.安妮

安妮的祖父父亲都是作家,她的出道作是布列松《驴子巴特萨》的女主。本片改编自安妮写的一本关于戈达尔的回忆录,所以片子始自女主介绍戈达尔的旁白,结束于戈达尔在她心中的死亡。

2.片名

片名《敬畏》,就像是戈达尔《轻蔑》的反义词。戈达尔曾经说过,他让演员干什么,演员就要遵命,所以难免产生蔑视。戈达尔自己天天说革命,可安妮却生活在他男权对女权,导演对演员的双重压迫之中。

3.新浪潮

新浪潮当年之所以能够成功,“双低”也是原因,即低成本,低年龄。新浪潮的导演们之所以能拍得成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低成本(这里特指处女作)。之所以低成本还能言之有物,做出高水准,是因为由新理论导致的新拍摄方法。当年的制片人只需拿出普通电影十分之一的成本,就可以刮到一张不错的彩票。新浪潮之所以能卖座,也与战后一代的大量年轻观众有关。《筋疲力尽》和《法国康康舞》的观众平均年龄差个十几甚至二十岁,都是有可能的。

4.对戈达尔的致敬

本片有大量对戈达尔旧作的致敬,比如《轻蔑》和《已婚女人》片头对女主的特写,比如《随心所欲》一片中女主在电影院中看德莱叶版的贞德,比如在《美国制造》中大量写在墙上的标语。导演通过刻意模仿戈达尔1968年之前的几部作品,打造出了一种廉价的戈达尔风格。这也成了电影可以从头笑到尾最大的因素。

5.革命狂热

戈达尔对于资本主义的不满早在《随心所欲》,《轻蔑》中就已经展现的淋漓尽致了。《随心所欲》里面一个女孩由怀揣演员梦的售货员到妓女的转变,《轻蔑》里导演面对制片人,已经与娼妓别无二致。《我略知她一二》,在剧情上与上述两部电影一脉相承,并明确了政治指向。在戈达尔眼里,他眼中的旧电影已经变成了现有秩序的一种麻醉剂,维稳工具。正如片中司机所讲“电影就是为了娱乐”。现实充满了如此多的丑陋灾难罪恶,观众不但不正视现实,改变现实,反而跑到一个避风港,消费美梦,自我欺骗,真是岂有此理!

6.自我革命

面对激进学生的指责,戈达尔自然不愿意像其他导演一样,生产虚假的美梦,做欺骗观众的帮凶。这也就是为什么他说自己以前拍的电影已经死了。本片中的戈达尔正在经历这辈子最大的转型期。

7.推轨镜头

所以当戈达尔于片尾成立了电影小组,开始追求一种比新浪潮更低成本,更具有革命性而不再是消费品的时候,组员们对于推轨镜头的抗议也就可以理解了——一方面出于更加激进的理念,一方面也出于成本的局限。

8.革命在他国

文革对于法国的影响之大是超出很多中国人想象的,在2016年,法国还有一个很大规模的文革50周年研讨会。戈达尔知道革命要杀人,却在警察面前唯唯诺诺。他知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未必知道引蛇出洞,一网打尽。

 4 ) 何必较真

不了解戈达尔的生平 只是觉得看着蛮好玩的 调侃和情绪的控制也恰到好处 我觉得不错 看到评分这么低 评论里也不外乎都是说导演没资格调侃戈达尔 电影与戈达尔本身经历不符之类的 我只想说 呵呵

你们选择把戈达尔摆上神坛是你们的事 但你们不仅自己要对着他上香磕头还不许别人说他一句半句的不是 这就不太好了吧

毕竟这片子只是个喜剧片 符不符合事实也并没那么要紧吧?人家也没打着纪录片的名号啊~到底戈达尔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是怎样 也不是每个观众都想要真正去了解的 大多数人不也只是想看个热闹而已嘛 因此导演极尽调侃 突出一下戈达尔的自我 戏说一下戈达尔的情事 到底又有何不可?我倒也没有想说这片子有多么多么好 只是想说 个人崇拜情结还是稍加收敛比较好🙃

还有 说导演想拿这片子来黑戈达尔的…也真好笑 人家至于这么费尽心机的专门拍一部电影出来黑你们家男神戈达尔么 少在那边阴谋论了 导演也最多不过就是耍个小聪明 塑造了一个自我矛盾冲突明显 观众喜闻乐见的剧中人物罢了 只不过这个人物碰巧跟史上某位导演的经历雷同 碰巧也叫戈达尔 也许换换思路 这么想想 大家的精神洁癖就会好很多了

 5 ) 一部具有恶搞讽刺意味的浪漫爱情喜剧

今年戛纳电影节上,有两部电影都不约而同地涉及到新浪潮活化石导演戈达尔,一部是阿涅斯瓦尔达的纪录片《脸庞,村庄》,另一部则是这部《敬畏》。新浪潮祖母瓦尔达在那部纪录片里亲身前往戈达尔家里,却无奈遭遇闭门羹,她老泪纵横的样子不免让人心酸,同时也让人猜测戈达尔私底下的性格与为人处事。而这部改编自戈达尔前妻安妮·维亚泽姆斯基自传《一年之后》的新片里则充满了不少关于戈达尔本人一针见血的刻画。

总觉得要拍摄一部人物传记片,导演对尺度的把握相当重要,尤其对象是一位尚在世的重要人物。不知戈达尔有没去看过这部揭自己老底的影片,也不敢猜想他看过后的复杂心情。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尽管片中刻画的戈达尔是一副刚愎自用、桀骜不驯的形象,以及最终众叛亲离的下场,然而他在电影革新及推动电影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仍是首屈一指的,而在影片中导演也充分交待出戈达尔在经历《中国姑娘》失败之后逐渐向政治实验电影转变的艰难过程。

与其说是人物传记片,我觉得更像是一部具有恶搞讽刺意味的浪漫爱情喜剧。这位奥斯卡导演依然采用戏仿的方式来重现电影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一段历史,准确地说,应该是带有鲜明戈达尔标签的新浪潮作品。这里的革命性应该有两种含义,其一这种电影流派彻底颠覆了在它之前的叙事手法与美学风格,其二则较为逼真地还原了法国60年代所经历的革命时期。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要数1968年五月风暴时学生上街游行,以及戛纳电影节被迫中止的两段。尽管导演运用的是比较戏谑的手法,比如先后多次让男主角的眼镜摔破营造出喜剧不断的效果,但是服装与美术设计做得相当到位,时代感强烈。

另一个令我深思的部分,则是男女主角共同经历的那段感情,从甜蜜融洽如胶似漆,到裂痕出现难以沟通,再到最后无法挽回,让人觉得不胜唏嘘。原来大导演心目中爱情的地位远不如狂热的电影梦想来得珍贵,这很可能也是由戈达尔本身的性格造成。他过于自信与盲目自大的做派,导致事业失败后性格突变,破口大骂周遭的朋友,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唯独太太一直身边默默支持力挺。然而他倔强和不留情面的性格也令她陷入两难处境,最后她得以脱身去意大利拍电影后,更成为两人分道扬镳的契机。

感觉导致两人最终分手的原因并非表面上所描述的男强女弱,女演员配不上天才横溢的导演,而是两人所追求的理想出现了分歧。到后段很多场景里,观众都可以看到太太对丈夫的主张和观点茫然所措,形同陌路的感觉开始冒出头。没有共同理想往往是关系中难以维持下去的致命因素。

谈到演员选角,不得不对两位男女主角的演技赞赏有加。路易·加瑞尔的造型跟戈达尔年轻时相当神似,加上他故意模仿的口音,令这个角色的真实度倍增,而出演过《女性瘾者》的斯塔西·马汀更让我刮目相看,那种复古味十足的发型和面容,让人恍如时光倒流至六七十年代的影片里。她的侧脸特别耐看,有数个两人在家中打情骂俏的场面拍摄得相当有新浪潮韵味。

相信戈达尔的忠实影迷会在这部迷影之作里感受到接连不断的趣味与惊喜。形式上来看,导演不断抄袭并重新演绎戈达尔的拍摄手法:配标题的段落、跳跃剪辑、让演员对观众说话、负片效果、诗朗诵对白、奇怪的字幕等等。而当中最为瞩目要数模仿戈达尔名作《周末》和《一切安好》里的超长平移长镜头,摄影机对准男主角和他几位朋友聊天漫步走过大街,身后的墙上写着一句戏谑的法语,可惜在香港电影节上看的版本没有翻译出来。而从情节来看,这部恶搞细节纷呈的喜剧也正好在致敬新浪潮电影之余,用高级的手法讽刺了戈达尔一把,正好为《脸庞,村庄》里老泪纵横的瓦尔达奶奶报了一箭之仇,有点大快人心。

 6 ) 666

回复一下评论前几那位除了骂人就拉黑封评论的人:

安妮拍这个,说明这部电影主要就是经验性的电影,你却要偏偏执着于戈达尔本身对于电影或者政治上的建构性,来讥讽别人没有拍出你心中的戈达尔。你心中的戈达尔是历史的还是经验的还是符号的?既然瞧不起这个编剧的表达方式又干嘛引用别人对于戈达尔的评价显得你很高深?她能说出这话你说不出来说明还是要比你强一点,你凭借自身想象所构筑的戈达尔形象,不比别人在日日夜夜与当时事件的时刻接触下所感受到的高贵。金庸写的是小说,照你这么说是不是金庸的小说笔下所有人都要跟戈达尔一样不能改编了,而且人家金庸是东邪西毒编剧我又没有喷:这个电影好得真烂,完全破坏了东邪西毒的伟大形象!

P.S.

戈达尔在68年五月风暴后的业界形象可以说是两头不讨好,一方面他想搞完美化的毛主义,一方面中方不买他票,而且走向了极端,跟当时文化革命与日常生活批评的综合走向格格不入,具体怎么样你可以去参考一下《东风》这本书。

@比耶侯

以及,戏仿不等于嘲笑。

随意

 7 ) 电影、还是政治,谁是戈达尔的谬斯?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迷失了自己
有些东西一去不再复返
或许这就是革命吧
我杀死了戈达尔、杀死了让.吕克
但我也因此成为了我自己
这并不是因为我过去做错了
我确实令很多人失望了
有些人感觉我背叛了他们
但你知道吗?
到最后
这些都不重要
这就是“敬畏号”上的生活

注:“敬畏号”来自原文片名Le Redoutable的直译
台译:情陷高达 港译:革命性改变 中译:敬畏

导演米歇尔.哈札纳维西乌斯最传神的地方,倒不是如何将戈达尔这位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拉下神坛;如何地将这一位激进的改革分子、电影大师,变成了另一位刚愎自用、善妒、夸夸其谈的普通中年男子。

电影巧妙地运用了戈达尔式的长镜头、跳接、变速、负片,间离式的旁白;几乎将戈达尔的电影,与其本人(或戈达尔口中那一位饰演戈达尔的演员)放入一个与世界分崩离析、情感婚姻生活触礁,甚至内心纠结、过激的高知识分子日常剪影里。

《敬畏》不是我不曾熟悉的那一位戈达尔;仅是在透过作为他第一任妻子安娜.维亚珊丝姬(Anne Wiazemsky)的眼里,那一位曾令她生活大开眼界的男人,与一个极其自恋自负的天才,如何走向两人婚姻的尽头,如何变成众矢之的的让.吕克.戈达尔。

饰演戈达尔本人与安娜的两位演员,路易.卡瑞、史黛西.马汀,都是个人非常喜爱的法国中生代演员;我甚至认为路易.卡瑞所扮演的戈达尔,比戈达尔本人更加戈达尔。善妒、自私、歇斯底里、迷恋、软弱,却又极度自负的天性;或许是维持这位电影大师高度与其作品的必要元素。

也正是说,少了以上种种;那就不是高达了。(你也不会看到《断了气》、《轻蔑》这些电影)

电影里的戈达尔,左翼的戈达尔,社会主义的戈达尔,可能也有点令人“敬畏”的戈达尔;基本上对于迷恋戈达尔初期电影的影迷而言,仿佛是一个不曾存在(或被忽略、跳接)的漏网镜头。

米歇尔.哈札纳维西乌斯或许并非真正拍摄了一部“最佳”的戈达尔纪录片;却意外地提供了新浪潮底下,特别是1968年学运后的新浪潮,戈达尔与其社会氛围,是如何从一个戈达尔口中:“电影已死”的桎梏中,重新返回到大众生活的生活里。

的确,戈达尔的革命、戈达尔的电影,是令人“敬畏”的。
而他本人也很乐意扮演这么样的让.吕克.戈达尔。

 短评

有一点做得好,就是影片的自反性:将叙事嵌入了这次叙事本身所描绘和记录(或恶搞)的现实中,因此呈现的效果是超过了简单的布景模仿,而稍稍触及到了戈达尔本人。同时,如果观众能够看到最后能产生厌恶——戈达尔自相矛盾摇摆不定恰如我们每个人——电影其实就及格了。但整体还是有些肤浅。

3分钟前
  • Derridager
  • 还行

满屏全是小聪明,却无任何可回味的智慧。愈发觉得Michel Hazanavicius是个饶有趣味的投机主义者。

7分钟前
  • Amelie
  • 还行

一个傻了吧唧的戈达尔。

11分钟前
  • Xao
  • 还行

黑的漂亮,仿的漂亮,Stacy Martin更漂亮。你问我资辞不资辞,批判1968我怎么能不资辞?(导演Q&A说戈达尔艺术上天才政治上he sucks简直太对了,Stacy Martin真人比银幕上还漂亮!

12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非常轻浮、浅薄、符号化,装B之作,摄影布景演员美则美矣,毫无灵魂。

13分钟前
  • 浅蓝大肥猫
  • 较差

关于戈老头中年时期的纯爱故事:从“我一开始就知道她会离开我”,到最后“我那么努力让全世界其他人都不喜欢我,然而你居然也抛弃了我”。细节各种致敬,导演特别特别懂,夜车反光、唱片卡带、裸戏吐槽、潜台词字幕、与观众对话都是神一样的梗,太可爱了。作为被戈老头嫌弃的影迷的一员,表示满足。

15分钟前
  • Nouvelle
  • 力荐

形式玩儿出花样的小品喜剧,比起主竞赛更适合作为开幕片或者70周年献礼,斯塔西马汀比原型好看太多了,简直理想型。

20分钟前
  • 郭连凯
  • 还行

庸俗化革命也是时代症候之一

25分钟前
  • 妖灵妖
  • 还行

作为狗蛋儿黑慕名前来观影。其实各位看完愤而给低分的朋友的评价已经让我感到乐不可支了。我很少干这么狭隘的事,但今天必须快乐地狭隘一回(更新,在被戏仿手法恶心了数次后突然能接受并看下去了,看佢自黑太好笑了,满意(我对狗蛋儿的心理阴影实在是太深了

30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开心就好

3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本届戛纳个人最佳。手法复杂多样,花式间离让人目瞪口呆。戈达尔、伍迪艾伦都成为哈扎纳维希乌斯的食材,包裹在一个爱情的外壳里,简直外香里嫩。路易·加莱尔奉献了顶级表演,把戈达尔这个智商超高情商超低的怪咖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尾对电影制作探讨极深刻,也是一次历史回望。

37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創作者當然可以「笑」當時的Godard,連他在80年代尾也要來一次重構自身,但抽空了各種問題,難道Godard 只是一個和戀愛、生活過不去,陷入中年危機的藝術家嗎?(這就是回到平凡人的方法?),正如我不明白電影為何要「戲仿」他的電影裡各種片段,一個以「主流」製作成功的電影導演,真的能去拍Godard嗎

39分钟前
  • 何阿嵐
  • 还行

本来困得不行,笑精神了,太搞了。从头到尾一脸丧的戈达尔,哈扎再次把形式玩出了新花样,用疙瘩的方式刻画出一个自私刻薄、大男子主义、可怜可爱的疙瘩形象。“政治就是左右脚,最终都会想光脚”、“我连疙瘩都不是,我只是扮演他的演员,而且是个烂演员!”、“谁TM会去戛纳这种电影节?”女主真美呀

4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馬汀的肉體,在我的眼裡真是完美~構圖、配色佳。加瑞爾真會‘毀’自己⋯

45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人有轻蔑你有敬畏。基本就是个恶搞喜剧,导演在迷影复古以及喜剧方面的才能尽情发挥,一方面完全复原戈达尔作品的形式,美术、剪辑,间离……另一方面则是尽可能的恶搞和吐槽,比较嗨

4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导演用戈达尔风格的影像构建戈达尔的影像(新闻、漫画随意插贴,超长推轨横摄,音画非完全对位,红蓝黄色块铺张,打破第四面墙),影片展现的是一个走下神坛,醋意浓浓的戈达尔,这让那些用散落碎片捏塑起一个他们自己一厢情愿想让其成为那个戈达尔的影迷们感到了侮辱,但这可能就是真实的戈达尔。

52分钟前
  • titwo
  • 还行

哈哈哈哈哈,实在太搞笑了。片子又可以叫做《戈达尔和他碎了无数次的眼镜》。用戏访戈达尔的风格,塑造了一个又丧又蠢、大男子主义、自我中心、还有点小可怜的戈达尔。听说导演拍完电影,第一时间寄给戈达尔,请他提提意见,但戈达尔没鸟他,还好戈达尔没看。。。。

56分钟前
  • 余小岛
  • 还行

看好70周年纪念大奖。全场欢腾。阿扎维修斯真是戏仿吐槽高手,这片子模仿戈达尔的手法,比他「艺术家」模仿默片的完成度还好。黑戈达尔之余顺手黑了五月风暴,最后连带着把68年戛纳电影节黑了个透。看样子可以发个个人年度十佳了#2017个人观影十佳#

60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他需要一副不会碎的镜片、一双不会滑倒的皮鞋,以及一位知己般的女人。现实却是他粘了一手指胶水、废了一整卷胶片,带着一份注定破碎的爱情上了敬畏之船。潜艇下沉到艺术的深海,他的生活也置于密闭的真空。戈达尔的刚愎变成爱情中的毒药,自负成为创作里的独裁。他为爱情死过一次,又因电影重获新生。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还行

带领的人和跟随的人都洋洋得意;创造的人和重复的人都满心欢喜。

1小时前
  • 战将波舰金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