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2014

剧情片大陆2014

主演:郭晓东,秦昊,张磊,梅婷,黄轩,黄璐,黄军军,姜丹,穆怀鹏

导演:娄烨

播放地址

 剧照

推拿2014 剧照 NO.1推拿2014 剧照 NO.2推拿2014 剧照 NO.3推拿2014 剧照 NO.4推拿2014 剧照 NO.5推拿2014 剧照 NO.6推拿2014 剧照 NO.13推拿2014 剧照 NO.14推拿2014 剧照 NO.15推拿2014 剧照 NO.16推拿2014 剧照 NO.17推拿2014 剧照 NO.18推拿2014 剧照 NO.19推拿2014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09:55

详细剧情

  少年时代的一场意外让男孩小马(黄轩 饰)的双眼失去了光明,自杀未遂后,阴沉的小马辗转来到了由沙复明(秦昊 饰)所经营的盲人按摩中心就职。在这里,聚集了许多和小马一样的盲人,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生活在共同的黑暗里让这群盲人之间产生了深厚而坚实的友谊。  王大夫(郭晓冬 饰) 和女友小孔(张磊 饰)远道而来投奔沙复明,小孔充满了女人味的声音和气息令小马的内心产生了涟漪,执着而决绝的小马追寻着内心的声音,不断的向小孔靠近着。之后,一个名叫小蛮(黄璐 饰)的发廊小姐出现在了小马的生命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马竟然开始对小蛮产生了感情。

 长篇影评

 1 ) 设计再好,可螺丝和螺母根本不匹配



    上映前一阵在朋友圈看到了一些口风,影片被冠以“年度最佳”的称号。本来是想在独立影像展的时候去看的,但是错过了场次,问了问哥们,一片赞扬之声,紧跟着就是金马奖的赞誉而归,足足被吊起了胃口,总算赶上公映,看了一遍,自我感觉去并不是那么好,在这里随便聊几句。

     整体而言,《推拿》还是秉承了娄烨导演电影创作的习惯性质感,关于城市文化中的符号化碎片,对于雨水,河岸以及天空的影像强化,着重对人与人关系的探讨,以及人状态捕捉描摹,还有那斑驳的色调,摇曳的镜头,碎片化的剪辑和高品质的电影配乐,应该说,《推拿》在视听语言风格上保持了娄烨导演的一贯创作水准。比如表现小马视觉变化的段落中,视听效果的紧张和跳跃性让人看得心头一紧,血脉喷张。

     而且电影在演员表演上,除了沙老板这个御用演员外,动用了非专业的演员,以及对盲人生活细节的拿捏和刻画,不仅是题材和拍摄方法上的一种尝试,也带给了观众独特的观影体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推拿》也算是一次较为有趣的创作探索。不过梅婷的南京话说的假的一比哎。

     但是,《推拿》在故事上分歧或者说是争议是显而易见的,过于平摊的人物关系设置,缺少情节推进的小情节设置,以及穿插故事左右的旁白,让《推拿》的故事性比之前的《浮城迷事》《颐和园》《春晚》等影片都要脆弱,如果说故事以零散生活化的细节堆砌进行了开篇,那么到了故事快结尾的时候,几个人物各自命运并没能在一个点上堆积和爆发出来,让本该是电影高潮的部分瞬间崩落坍塌。即使用视听语言来极力弥补,滥用了鲜血和暴力去渲染,仍然是不够劲的。按摩店的解体用了沙老板的喷血作为收尾,简直有点国产鬼片中天降妖魔的怪力乱神式的粗糙,而尤其让我觉得难过的是最后的电影结尾,本来还有些悬念的小马竟然实实的出现了。让电影非常没有灵性,意境全无,还不如采取虚而实之,实而虚之的手段。可以说,《推拿》的剧本改编其实做的是不优秀的,甚至没有完成电影化的基本诉求,由此也可以看出金马奖的趣味吧,笑。

     那么问题来了,《推拿》这样一部有着较好文学基础的名家小说,碰上娄烨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最终却没能碰撞出绚丽的火花,究竟是为什么呢?我想答案显而易见,小说原作中成熟的固有的人物框架无形中对娄烨造成了一种束缚,娄烨无疑是拍爱情和情欲的大师,擅长表达的是那种半死不活的,无病呻吟的,心事重重的文艺边缘人物。而《推拿》中涉及到现实问题的底层边缘人生活状态,以及盲和健全人之间的深层智慧和哲学问题,无疑需要较深的思考广度。虽然《推拿》里当众激情场景,自残等段落单独拎出来还不错,但是裹挟在整体的基调框架上非常奇怪。一种是极端的自我的价值观,另一种是普世的广义上的智慧和哲学,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因此,《推拿》最终的效果是很有限的,虽然在局部上有亮点,但是整体乏味,假大空,宛如凤凰卫视的配乐纪录片,甚至是《舌尖上的中国》,归根结底,还是选材的问题。

      讲句俗话,螺丝和螺母根本不匹配。

 2 ) 《推拿》:把茅盾奖获奖小说改成了一部嫖妓片

《推拿》:把茅盾奖获奖小说改成了一部嫖妓片

看完了《推拿》,大失所望,急忙把毕飞宇的原著翻了出来,我不相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竟然是如此的苍白没有内涵。

对照着小说,发现娄烨的电影改编实在是其功夫无能为力的一种体现。

本来原著中富有性格发展的人物冲突,在电影里竟然成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怪异行为。

比如,影片里让人看了百思不得其解的小马为什么要非礼小孔的段落,其实在小说里交待的前因后果来看,本来是一个女孩为了讨好自己的爱人,而故意向小马发嗲的表示,从而引发了小马的性意识。有了这种前因,才会认可小孔为什么会主动地与一个陌生的男人小马发生那一段匪夷所思的肉体接触。但在电影里,镜头跳来跳去,晃来荡去,楞是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情境,给人的感觉,那些盲人都是一些色欲熏心的变异人。

出现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是导演采取的拍摄方法有问题。导演把大量的胶片时间耗费在一种貌似纪录片的动荡镜头风格之中,而不去铺展小说里人物性格发展的前因后果,导致了电影里只有一些冗长的看似纪录的形体动作,却没有人物的心理延展过程。

就此,我们不得不对电影采用的纪录片样式表达我们的怀疑。这样的一部在原著小说里本来表现了盲人丰润内心的小说,作者竭力写出我们相当陌生的一个残疾群体的丰润的内心世界,并且时刻与正常人的正常内心进行比对,作者的用意本来是很鲜明的,努力拉平盲人与正常人的人性上的距离,但电影在那种冷漠的镜头处理下,恰恰带有一种猎奇性的冷酷的窥探心态,把小说里的对人性深层的思考,重新复归到表相的皮毛。

在另外的段落,比如沙复明与都红的段落,同样看出莫名其妙的突兀。对两个人的关系,小说里还是作出了相当的铺垫的,从沙复明开始对都红的拒绝,到都红的好奇,到都红最终的出走,写出了盲人爱情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但电影里根本看不出沙复明与都红之前在进入推拿店时发生过的一段过节,当时沙复明是对都红怀有成见的,这些背景的删除,使得沙复明对都红的情感的变化,便变成了无本之木,非常突兀而怪异,把明明小说里相当明白的人间情态,表现得怪里怪气的。

同样,我们在金嫣与泰来的爱情段落,再次遭遇到莫名其妙。从小说里来看来,泰来有一段失败的爱情,导致情感受伤,封闭自我,而金嫣采取了强势的方法,介入到泰来的生活里,且小说把金嫣的心理动机揭示得相当的淋漓尽致,但电影却根本没有对两人的过去的来龙去脉作出叙写,只是凌空突然剪辑进了金嫣向泰来逼婚的段落,这个段落基本是照搬了小说中的这段场景,但是却没有像小说里那样有着前因的铺垫,所以就给人一种不得其解的感觉。

在另一场同样出现得莫名其妙的冲突戏中,高唯因为羊肉而发飙,电影里显得相当的突兀,根本不明白这一段落对于人物塑造有什么意义。其实在小说中,这一段落里,却揭示出推拿店里复杂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两个老板之间的派系关系,应该说这是相当接地气的,直面了盲人世界里必不可少掺合进的人际间的对立与纠葛,毕飞宇在这里较为深刻地表现了盲人生存里与正常人一样的合伙人之间的貌合神离的矛盾所在,反映了黑暗的人类群落中同样有着正常情境下的权力交锋。但在电影里,这一段为羊肉分配不匀出现的冲突,给人的感觉,只像是盲人的心灵丑恶的自然流露,之后,这一冲突又消失得无影无踪,根本没有后续的情节来予以展示后续的结果。

这些散片式的情节,对照小说,的确发现是小说里加以了描写,但是毕飞宇没有孤立地写这些事件,他还是交待了这些事件在一个发展过程中的链条段块,但到了娄烨的电影里,他砍掉了所有的故事的逻辑性,只是随机地把这些局部的冲突细节,胡乱地剪辑在一起,而且是用一种纪录片的样式剪辑在一起,导致了叙事上的不知所云。没有逻辑线串起的片段是否能称之为一部电影?是否有价值?我们只能表示谨慎的怀疑。即使是“人与自然”中的动物片里,虽然它是一部地地道道的纪录片,但它还尽量地在各个动物关系之间建立逻辑关系,令里面的本来呈散珠一串的动物个体之间建立起了逻辑关系,从而引起了观众的兴趣。而娄烨却把原著中的丰润的人物关系,打散了他们的微妙的复杂关系,仅仅是东打一棍西敲一棒地罗列出他们的散乱的片段,且纪录片的叙事风格,又导致了镜头的冗赘与杂乱,这样的影片,究竟是折射出导演的叙事能力的缺乏,还是一种糟蹋原著的别有用心的快意?

由于电影过分地采取了一种纪录片的旁观人物的样式,所以影片里的人物性格模糊,大同小异,王大夫与沙复明之间有什么不同?其实小说里写到沙复明本来有相同的文化,迷恋诗歌,但电影根本没有展现出这种爱好给予他的气质的影响,电影只是强化出了盲人的外在的特征,而却没有表现出他们在有了丰润内心之后所具备的正常人的微妙差异。记得有一部电影“闻香识女人”,里面也有一位失明的人,但是电影并没有在意他的外在的盲人的特征,而是努力表现出他的雷同于现代人的敏锐的捕捉能力。想到过去国内拍的一部电影“丑娘”,也把母亲还原成形体上的丑陋,根本没有借助镜头,幻化成外貌之丑背后的精神上的美丽。这说明我们的电影还是拘泥于现实的成份,而没有能通过镜头提炼出人物的精神上的魅力的幻影所在。

而奇怪的是,在小说里并没有处在重要位置的小马与妓女小蛮的段落,却在电影里被抽了出来,成了唯有具有前因后果的一个完整的叙事。所以,这部电影看下来,倒不如说“盲人与小姐”的故事。在这个段落里,娄烨找到了自“苏州河”之后一直欲罢不能的对妓女题材的兴趣,并且乐此不疲地娓娓道来,而这个段落,在电影里也恰恰是没有什么特征性的,无非是一个男人爱上妓女,而妓女也受上了男人,当男人发现妓女在另一嫖客身下的时候,醋意大发,寻衅闹事,终至被殴。电影在这一段浪漫主义爆发之后,竟然荒诞无稽地表现一个盲人经过殴打后竟然恢复了视觉,电影在这一段落,不厌其烦地表现了一个盲人的捕捉到微细光亮的过程,但这一切究竟是不是原著作者所感兴趣的?恐怕毕飞宇并没有多少兴趣放在小马身上,更不会去天真浪漫地假想小马这样的一个盲人会找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小姐共度人生。在小说里,毕飞宇对小蛮的界定是她的不漂亮,但在电影里,小蛮由于演艺训练出来的艺人的扮演,而明显地高出于洗头房里的那些资质平平的小姐们。而这样的一个非同寻常的女人竟然陪伴一个瞎子的生活,这在现实中是无论如何难以置信的。毕飞宇的严酷的现实的笔调,是不可能在小说里加进这样一段绯红的,这反映了毕飞宇的与生活的不妥协的深刻性与坚守来。但是这一切都被娄烨给想当然地给破坏了,影片虚构出一个八杆子也打不到一块的迷彩神话,把小说里的所有的盲人都推开到了一边,使得整个电影成了一个嫖客与妓女的颂歌,实在令人感到有一些滑稽与可笑。

从国内放映的段落来看,做爱戏显然是作了删节,而这种缠绵的镜头描写,可能在境外获奖的时候为最终的获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样的电影中,是否有做爱的镜头的必要?是不是出于一种获奖的动机而去设计的?我想只有导演知道了。

 3 ) 随笔

当时看着电影就被小马吸引了注意力,长得清秀温暖让人疼惜。电影真实地解剖每个人的心理和欲望,还都是一群盲人,看得心里很压抑沉重。

电影里很喜欢的两段话:

“如果有来生,我愿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对面走过来一个人,你撞上去了,就是爱情;对面开过来一辆车,你撞上去了,就是车祸。但是呢,车和车总是相撞,人和人总是相让。”

 4 ) 五维黑色电影《推拿》

在雨夜看完《推拿》回到家的第一反应是冲进马桶里去吐,干呕了几下,什么也没吐出来,漱完口,捧着开水躺在沙发里,过了十几分钟才缓过神,在刚才不到两个小时里,自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反应呢?娄烨是再熟悉不过了,他的晃镜头早就适应了,记得上次看片子有呕吐反应是多年前看《不可撤销》,那是一种生理上的痛苦,而这次并不觉得是受罪,内心不断对自己说:没关系,吐就吐吧,就像乘小船去海岛,知道自己一定会吐,但同时也知道到了岛上,吐完就好了,而且接下来一定会有胃口吃大餐,接下的景色也一定是值得的。记得有人说过:当你觉得自己所受的苦难有意义,在日后都值得拿来回味时,你就拥有了某种宗教的潜质:)

在所有的第六代导演(姑且这么称呼)中,最熟悉的莫过于娄烨和贾樟柯,他们的片子几乎一部都不落下,而对他们的态度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变化着,在2000年的头几年里,自己是更偏爱贾樟柯,因为那时候觉得贾樟柯更植根于广大的社会历史,他准确地抓住了正在进行的社会变革的脉搏,尤其是《小武》《站台》,有人甚至说是他发现了中国的小县城,而我觉得是应该加上时间限定---八十年代,因为自己八十年代小县城的生活经历只有在《站台》里才找得到认同感(同样有此认同的是吴念真的《多桑》)。而娄烨的《周末情人》,《苏州河》和《紫蝴蝶》似乎和整个社会背景没有太大关系,即使是那那部最具社会背景的《颐和园》也仅仅把那段敏感历史当作床单来用,当时是觉得娄烨之于贾樟柯是更“小”的。然而接下来的几部片子,贾樟柯的《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依然延续他的社会变迁史,但却发现他把的脉却越来越不准了,直到最新的《天注定》,完全不知道当下的年轻人在想什么,我不太相信所谓的“上位”和利益熏讨论,而更相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就像侯孝贤在《最好的时光》里现代那个片段的无力感。而反观娄烨,继续他的“小“,继续和时代和当下保持距离,远离政治纷争和意识形态,《春风沉醉的夜晚》《花》和《浮城迷事》,在这些避开宏大叙事而执着于个人情感和个体存在的历险中,继续一种”私电影“的东西,远离喧嚣,只有长夜的独行,撕心裂肺的痛也是无声的,入骨的。既然大部分人注定迟早被社会洪流所抛弃,还不如索性回归个体,这也更契合艺术乃是个别表达的本真,这也造就了娄烨的独具风格和不可复制,我相信娄烨会比他的同行者走的更远也更久。

看之前就知道这部片子是是关于盲人的,这种特殊人群的题材往往容易陷入猎奇的陷阱和献媚,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敢冒李沧东拍《绿洲》拿重度脑麻痹者当作主角的险的。当听到盲人特有的报时声音,秦昊、郭晓冬和梅婷混迹于一群盲人当中而丝毫不露痕迹时,悬着的心便放下了,因为根据自己四五年每个月一两次的盲人按摩经验来说,影片呈现的盲人的状态太准确了,张一光甚至像自己经常去的按摩的店的一个师傅。和有身体缺陷的人交流最好的尊重是什么?把他们当正常人看待,正常的交流即可,其实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一般的宅男宅女没啥两样,他们也上网,玩QQ,聊微信(只是他们用一种叫读屏软件的东西,要是你想体验,打开手机的辅助功能,打开一个叫TalkBack就可以知道那是什么感受)。每次按摩时,我们也聊天,聊八卦,聊新闻,也聊历史,医学,年纪稍大的师傅也有结婚生子的,老婆孩子在老家,自己在大城市努力,有的赚到钱还回家创业。甚至影片的饭厅都和自己的按摩店很像,用的饭盒,甚至饭香都像。仅仅是表象逼真还不足以显示功力,还在感情上,就像都红说的"对面走过来一个人,你撞上去了,那是爱情;对面开过来一辆车,你撞上去了,是车祸。但是呢,车和车总是撞,人和人总是让。"比如沙复明喜欢都红,都红爱小马,小马爱小蛮,这种爱情的错位并不分视力。再比如也有一般家庭对女儿期望而阻止女儿自由恋爱,希望女儿嫁更好的人,当然,私奔也是不分视力的:)并且,情欲也只和荷尔蒙有关,而和视力无关。

没有消费缺陷,没有博取同情,没有煽情。

如果仅仅拍出盲人和正常视力的相同和感同身受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循规蹈矩太不娄烨了,因为客观上“有眼睛的地方叫做主流社会”,这个主流社会和盲人的角落还是不同的,先看一段主流社会的幸福诉求:

“我想结婚,生小孩,旅游世界,买个房子,享受浪漫假期,整天只吃冰激淋,在海外生活,达到并维持理想体重,写一本很棒的小说,和老友保持联系, 我想种一棵树,从头开始准备一顿美味的晚餐,感觉非常地成功,洗冰水浴,和海豚一起游泳,办一个很特别的生日派对,活到一百岁,维持婚姻到死,寄一封很棒的瓶中信,也得到同样有趣的回信,克服所有的害怕和恐惧,整天躺着看云,拥有一栋装满小东西的老房子,跑完全程马拉松,读一本很棒的小说,一辈子都记得书里的话,画出惊人的画,表现出真实感受,墙壁挂满画和深得我心的字句,拥有我喜欢的节目的每一集,专注在某个重要议题,让大家愿意听我说话,玩高空跳伞,裸泳,开直升机,有一份每天都很期待的工作,有一个浪漫独特的求婚,睡在广阔的天空下,去爬巴萨岩,演出一部电影,或在国家剧院演出,中乐透彩,每天过着有用的日子,被人爱着。”

而沙复明说:“如果有来生,我愿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这便是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差别,有多少主流世界的愿望是黑暗世界中想都不敢想的,他们奢望的仅仅是独立,不依靠别人,倔强地有尊严地活着就够了,这种卑微的骄傲让人心酸,而这种无力感在于像普通人一样情欲高涨结束后,匆忙从上铺爬到地面上用手在地上到处摸着寻找衣服的焦灼,这在普通人几秒中就能完成的举手之举里被拉长了;在于心爱的人被别人追逐时明眼人一看便知的简单他们却需要用耳朵用心去倾听才能感受到;在于正常人面对强权和蛮狠时能够即使手无缚鸡之力也能赤膊上阵时,他们只能拿刀一遍遍地在自己的胸口上划着,用自己并不能看到的在传说中有威慑力的鲜血做无能的抵抗。

金马奖刚报出结果时,就有人说它是因为所谓的政治正确才给《推拿》这么多奖项,有这种看法的人多半没看过此片,或者看了也不懂得其中的好,纯碎是为了政治正确而政治正确。别的不说,光最佳摄影奖就实至名归,因为它创造了一种”盲视觉“的独特效果。这又得回到开头的吐,现在该是揭晓谜底的时候了。吐的原因即有客观因素,因为该片上映三天就没什么正常场次,只能到离家稍微远的陌生的影院,没想到小厅的屏幕那么大,像IMAX,坐在第五排显得特别大,加上身体状态特别才有此后果,多亏那么多意外造就了最终的吐。当然,更重要的是本片的晕眩效果,和盲人按摩师傅聊过,并不是所有盲人都是一点光都看不到的,有的人是能感觉到一点光线,有明暗交替的,还有的人是天生失明,有的人是光线记忆的。影评开头出完字幕还有画外音报字幕,让一般观众以为是看广播剧,而忘了导演的独特用心,因为影片照顾了盲人观众,就是说整部影片闭上眼睛也不影响观感,而如何让视力正常的观众“看到黑”呢?这种特殊的盲视觉是如何创造出来呢,先看摄影师曾剑的创作心得:

----在拍摄的中期,电影中的一段台词给了导演和我非常大的启发,“眼睛是有分工的,有的眼睛看的见光,有的眼睛看得见黑”,于是我们商量出,在一些涉及到“盲视 觉”的戏采用了一个特殊拍摄方法,白天的戏用正常的镜头拍摄,然后晚上再拍摄一遍,只使用移轴和lensbaby,并把感光度都放置在3200,增加颗粒。拍摄时我把手指放进了lensbaby镜头里,手指不成像,在一些情绪段落里,我手指微动,画面会有波动感,并有明暗的变化,并在镜头上方放置了一个 LED灯,对演员正面强烈的补光,原有场景里的灯,如台灯,日光灯管等,加ND1.2色纸,大大减弱原环境光,只让环境微微有些层次,让正面的LED灯成 为主光,这样,一场戏就有三种素材,正常的白天画面、夜晚移轴镜头的正面补光画面、夜晚的lensbaby正面补光画面,后两种并不是单纯的主观镜头,会增加更多的主客观转换。娄烨在后期剪辑时,他可以随意白天黑夜转换,从而建立了我们所认为的“盲视觉”。

如果说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那么《推拿》则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五维黑色电影“,上次对于黑白光线运用得当的是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因为它拍出了黑的不同层次,而《推拿》的盲视觉不但让正常视力的人体会了盲人眼中的视觉,和空间同步,和时间同步,更是和人物内心情绪的起伏同步,这点和《红色沙漠》的外界色彩主观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安东尼奥尼在世看到这部作品的话,也会露出赞许的微笑的。这种视觉巅峰的片段正是我最想吐的时候,小马在洗头房被打后满脸是血,在路上狂奔,那一刻失去光线多年的眼睛似乎重见光明,那是一种狂喜,对光线的狂喜,对这个世界的癫狂的热爱,像凡高画布上那种灼热的阳光,是一种沙漠中突然遇到绿洲一头跳进湖水的狂放,是在海市蜃楼中的狂欢,而我在那一刻是在睁眼和闭眼之间的徘徊,在虚实交替中的晕眩中燃烧,仿佛被小马拽着手一起在街上狂奔,那一刻我对自己说:好吧,尽情放肆,尽情舞动吧,哪怕短暂之后又是无尽的黑暗。

娄烨作品中视觉的晃动不同于王家卫在《重庆森林》中的凌乱,而是处处流露出一种影像上的自觉和自信,这一点在《春风沉醉的夜晚》中已经初见端倪,像在池水中游来游去的鱼儿,有一种随心所欲的境界,行云流水,收放自如,而且善于在适当的情景留白,有一种东方意境上韵味,尤其是在多处雨天的空镜头,使得影片有一种独特的宁静和温暖。这种视觉上的创新和炉火纯青,在世界电影范围内都是顶峰的独一无二的。

这部影片也同时带给我一个困扰的问题:美是什么?它是如何被感受到的?私底下固执地认为相亲是一件很傻的事,因为基于一种有点偏执的信念:心爱的人是偶然遇见,是遇见后的一见钟情,而这种一见钟情必须在极短的时间被验证,这种美是看见之后瞬间被确定的,是在十分钟之内的交谈中被就确认,从对方的眼神,说话的语气,腔调,眉宇中的一个闪动和指尖微小的动作。但这种自信很大程度是依靠视觉的,假如没有了眼睛这个武器,我还能那么自信吗?“美到底是什么?得了癔症了?天天想,夜夜想,没日没夜的想。”是的,只能靠想。假如视力突然恢复后,见到从没见过的心爱的人还会觉得是美的吗?如何在不依赖眼睛的情况上建立美的概念呢?这似乎是个严肃的问题,困扰着都红,也困扰着沙复明和小马,因为主流社会一再告诉用美来引诱你,它不像一盘红烧肉可以拿起来品尝,对于黑暗的世界,美是无法企及的抽象,就像沙复明和都红在舞厅的翩翩起舞给周围人带来了美轮美奂,他们自己却无法看见。

有评论中说本片的群戏调度不行,缺乏细节的呈现,这点上,我觉得是导演故意的,群戏精彩的比如柯西胥的《谷子和鲻鱼》,一群人一起吃饭的多人交谈同时进行的快速切换镜头有一种视觉上的快感,但问题在于本片的人物都是盲人,如果你去过盲人按摩就知道,他们的动作是迟缓的,需要凭声音和记忆来指导自己的动作,如果这时候精确的调度和走位反而和本片的氛围不合,过多的小动作反而弄巧成拙。有时候慢和笨拙也是一种味道,是一种美。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本片不像原著,很多人物缺少铺垫,缺乏细节推动情节,在这点上,除非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准备用4小时的长篇幅去通过复杂的人物线索去呈现背后广大的社会背景,否则面面俱到反而会拖累主要线索的呈现,破坏整体情绪和氛围的表达,简单一点说,就是包裹太多飞不起来,而且很多事情是不用交代前因后果,这是传统电视剧的繁琐。如果真这样,就不是情绪主导剧情的娄烨了。

最后一个问题,这部片子娄烨一反常态,过于温和了?前面提到很多雨天的空白镜头下的难得的闲适,盲人之间那种互助互爱相互支撑的融合,尤其是最后的结局,各个人物似乎充满光明的温暖的归属。在这点上,我猜导演是动了恻隐之心,是不忍。抑或是不去刻意残酷,就像影片中没有出现绝对的坏人,沙老板连办公室潜规则都不敢用的彻底:)当然还有都红留下的那封盲文写下的信,无声地在一个个人的手中无声地阅读。

一句话总结:这是一部很娄烨风格的不失水准的正常发挥之作。

jude_chen
2014-12-2 上海

 5 ) 场面虐心,视点凌乱

在王大夫一刀刀往胸口狠命割去,鲜血一股股溅满整个大银幕时,久经各类艺术片洗礼的我,也终于再难忍受这样的虐心场面,不自觉的将头拧向一侧。旁边的国外观众,又继续正襟危坐不眨眼睛的,又单手遮掩不忍瞥见的,也有低头看手机时间的,这样的大尺度刺激性场面还会再现吗?电影就此走向高潮该转入尾声了吧?

幸好,在开头小马割脖、中间王大夫切胸等超自虐场面过后,娄烨再没让这样的血腥场面来凌虐观众。而那些性爱场面,除了妓女小蛮一闪而过的露点镜头外,其他也就点到即止,甚至还有非常具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床戏风格的一幕。那个年代,我们常见一个男的将一个女的推倒,继而黑场,接着次日清晨池塘里,一滴露水从荷叶上滚落;而在新片《推拿》中,在急促的喘息和颤动的肉体过后,尾随而至的,是南京的大雨、褴褛的荷塘和迷雾的街头。不过,电影并没随着血腥的顶峰转向忧伤的收场。王大夫不过是这所“沙宗琪盲人推拿中心”技师中的一员,他的故事高潮了、结束了,别人的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而多角色叙事,或许正是造成电影剧情较为凌乱的成因,一位德国记者表示自己不喜欢《推拿》,因为“视点太多太乱”;而另一位波兰姑娘表示很喜欢,原因是可以“从多个人物以及他们围绕的推拿手艺,了解自己非常陌生的东方社会和文化。”

没有提前看过小说,让我对电影《推拿》的开头产生极大的好感。通过非常清晰明了的闪回手法,小马在失明、自虐、求学过程中建立起的完整性格被充分阐述,温柔的女声画外音抚摸着他,仿若整个盲人按摩院的故事,将从这个“完整小马”的视角开说。不久后,我形成不久的好感就被证明是一次误读,和王大夫一样,小马也不过是电影中着墨较多的另一个角色而已。视点的相对散乱,也就从大量角色的涌入开始显现。除了那个“完整小马”,包括王大夫、店花都红在电影故事中的一些行为都有些令人费解。譬如有盲人同事投诉三轮车公器私用,以及用餐时的分肉场面,就因省略过度,而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也无从知晓毕飞宇原著里为这个小社群带来的办公室政治,也就让结尾时按摩店的关闭来得毫无缘由。

我无从知晓电影的产生过程,但角色视点上的失衡,或也影响到了表现手法上的失衡。还是那个让我产生极大好感的开头,画外音竟非常具有突破性的带出一座“盲人电影院”,如若闭上眼睛,影院成了收音机里的广播剧,温柔的女声诵读着:“娄烨作品《推拿》,根据毕飞宇同名小说改编,主演……”我自己曾有着盲人影院的体验经历,和朋友一道被蒙上双眼,坐在漆黑当中,听着业已熟悉却突然陌生了的《闻香识女人》和《非诚勿扰》。闷,寂静的闷,是那次体验带给我们的感受。那么,如此创新的《推拿》难道具备着可供正常人和盲人同步理解和感受的野心?然而,画外音和仿照弱视者的主观模糊镜头,依然只是在为正常人欣赏这一独特题材而创造的新鲜技法,随之而来的大量晃动手持摄影,依然非常娄烨。在大多数的时间里,之前帮助盲人理解画面的那个画外音,在撂下一句“盲人不愿和健全人打交道,他们总觉得健全人是更高级的动物”后,也渐渐消失不见了。

相较娄烨以往的作品,《推拿》推进剧情的节奏更快了,却依然少不了他最拿手的那些大于叙事的情绪时间。这尤其体现在小马复明的段落,在洗头房嫖娼被警察抓走并释放后,小马又回头找小蛮,正与姑娘缠绵的一位客人一顿痛揍,竟奇迹般的给他带来了视力。在极为微弱的模糊光影中,伴着越来越强烈的声响,他在街上兴奋的疾走起来,跑回按摩店去体会那些同事所不可能知道的样貌,譬如都红的美丽。复明这一段落,是娄烨对小说改动最大的地方,可这番重见光明,却并未给影片抹上一丁点亮色。对于这群已经习惯了黑暗的角色们来说,世界永远以亦真亦幻的晦涩面貌存在着,如同电影里灰蒙蒙的南京街道、破败的深圳出租屋,以及时而压抑时而欢乐的按摩房与舞池。

不要指望这样一个既鲜血喷溅又露点压抑的电影能被嵌上伟光正的龙标,但如若为了过甚,而拿掉或大幅减弱郭晓冬自虐场面,似乎故事逻辑就将再一次大打折扣。

 6 ) 娄烨 如此温情,还能看吗

纵观娄烨之前的电影作品,摇晃的镜头,潮湿的影像,加上凌厉的写实,会让人的背脊阵阵发凉,抑制不住的压抑感让人不能畅快呼吸。然而这次,娄烨似乎不想重复太多,便拿出这部叫做《推拿》的片子,并告诉人们,他也有明亮与温情的一面。
《推拿》讲述的是发生在黑暗里的故事,一群盲人按摩中心的男女技师按照自己的方式触摸和追寻着爱情。这是一个对于健全人来说看似陌生的世界,盲人没有视觉,却凸显了其他感官能力,他们靠敏感揣度语言细节和感受气息质感来与这个世界沟通,常人对美与丑的判断逻辑,在片中变得行之不通,年轻按摩师小马在味道的吸引下,对长得不美的“嫂子”有了好感,情欲有了种令人好奇的味道,并一直弥漫在整个片中。但关乎爱情,观众会似曾相识,盲人有同样的七情六欲,并且,他们的爱恨更显激烈,这就意味着,《推拿》在阐释爱情时,答案更加直接明了。
这部电影中没有实际意义上的男女主角,正是承袭了原版小说的群像气质,也是导演娄烨的有意为之,他希望电影能充分地保留作者气质。不过,这也给娄烨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没有明确的男女主角,对于电影来说太反常了,片商可能会问,你都干什么了?”他的解决办法是:在影片中保留大部分群像的感受,并侧重了几组爱情关系,尤其让黄轩饰演的技师小马的故事成为导演宣泄悲悯和温情的地方。为此,导演给影片加上了一个原著里没有的结局——小马因为偶然碰到脑袋而复明,与心爱的洗头妹小蛮双宿双飞了;而其他盲人也在突围爱情纷争后,有了明亮的归宿。
娄烨不仅给故事中的盲人门安排了一个温情而明亮的结局,还在电影语言上给盲人们最多的关照。在影片开始,有声的开场字幕令人有惊艳之感;时不时出现的旁白有种盲人念着盲文时的平和;影片中用大量的移轴与虚化镜头模拟小马的失明与复明。此外,娄烨还特意剔除了原著中盲人的人性恶,盲人合伙人对推拿中心归属权的争执没有呈现出来,导演在妥善地表达一种倾向,即对人性的关怀。
而盲人演员的参与,是《推拿》能够恰如其分地还原小说气质的关键,娄烨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比如,桌子是不可能放在屋子中间的,都需要靠边,这样盲人才能精准地在屋子里活动”,为此,在拍摄时,娄烨要求电线不能进入拍摄区,不能看见轨道,以便制造出一个没有障碍的拍摄区。另外,非职业的盲人演员对于表演的准确呈现,是娄烨事先没有想到的,“在开剧本会议时,职业演员们看剧本,盲人演员读盲文,大家沟通起来竟然很顺利,表演也很到位,特别是饰演嫂子小孔的盲人张磊,特别有灵气”。娄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因为影片讲的就是盲人们的生活,所以他们只要真实地演绎自己,就是最好的表演了。
即将上映的《推拿》,即便还是有冷雨在不停地下,也可以窥见丝丝暖意,在爱欲纠葛之后,所有的盲人推拿师都有了一个不错的出路,这是在推拿中心的黄金时代不复存在后,导演最真诚的祝福。双眼复明的小马,最后在楼道里看到正在俯身洗发的小蛮,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暖笑,令人动容不已。娄烨说小蛮洗头的含义很多:她一开始是在洗头房拉客的小妹,现在却为自己认真地洗起了头,而且小马也是重新开始的状态。“对于这个世界,我们不比盲人知道的更多,我们也不一定比别人主流,命运是看不见的,所以盲人比明眼人更了解这个世界”,娄烨最终想说的,是这样一句话。


nothing&Lou ye

n:你觉得现在内地有所谓的文艺片档期吗?

L:要问我的话,我觉得,这个片子什么时间上都一样,对某个片子市场的份额,受众的影响其实没有多大的影响,文艺片的市场份额和受众群体比较固定,对于这种艺术片或者独立电影来讲任何时候上映都差不多。既然选择了这个放映时间,就希望大家能在贺岁档狂轰滥炸前,安静地看一部小片子。我觉的电影是丰富的可看一些不一样的电影


n:公映的版本跟柏林的参赛版有区别吗,过审还顺利么?

L:是有些不一样,就是把一些激烈的暴力的东西去掉了,划脖子的那一下和做爱的最直接的镜头去掉了,其他的基本上没变。审查过程其实也谈不上顺利,还跟以前一样,沟通了很长时间。关键是谁都拿不准主意,片子本身没有问题,而且在之前已经同意了通过了,就现在的结果,在没有分级制的情况下,暴力色情的减弱我是可以接受的,尤其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我是可以理解的。


n:那暴力色情对于片子来说不重要么?

L:其实也是特别重要的部分,还有小说里推拿中心的故事,都是很重要的。但是要我选择在上映和不上映之间选,我当然是选择后者,这和《浮城谜事》的选择是不一样的,这部影片我还是希望可以给更多的人看到,这其中也有这么多盲人演员的参与,我觉得我没法做这么一个硬性的选择。


n:在盲人世界里,他们的表达会更为激烈么?

L:色情和暴力,在健全人和残疾人的世界里都存在,并且在毕飞宇的小说中,触摸就是盲人的一种沟通方式,手就是盲人的眼睛,盲人门需要摸脸等等,那色情和暴力肯定有肢体接触,也是盲人世界里的一种沟通。就比如,王大夫的割腹,他只能选择这个方式去跟这个社会沟通,他必须要用这样一种方式去表达自己,只能用强烈的肢体动作。


n:你跟编剧老师在编剧时,达成的共识是什么?

L:其实这个小说改变成电影是很困难的,小说是一个长篇,在两个小时内完成一个群像有一定难度,电影承袭了这种感觉,也就没有明确的男女主角,对于电影来说更困难,太反常了,可能片商会问:你干什么了?保留大部分群像的感受,还有一些侧重点,则是落实到了人物的具体行为,以及几组爱情关系之中,小马的故事与原作相比也发生了改变。但总体的气质还是遵从于原作的。毕飞宇这部小说你读到最后会感觉到他并不是再讲一个盲人世界的事,而是一个世界的事。


n: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变?

L:我比较站在小马这边,他是推拿中心里没有被同化的一个人,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他没有被推拿中心的体制所吞没,他有自己的选择和态度。我觉得应该和小蛮在一块,重新开一个沙宗琪的推拿中心,在这其中也有一种轮回的过程吧。小说中,其他人最后的晚餐后,手拉手走在医院里,是一个开放的结尾,电影里都一个交代,我是想,以现在的视角来看,推拿这个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所以有必要给他们的一个结局。


n:你给了黄轩很大的发挥空间,他表现也特别好,你怎么看这个演员?

L:他在春风里也很精彩的,因为影片有自己的逻辑,从整体上看,放不进去,挺遗憾,他在那时候就已经非常棒了。当时刚毕业,试过几次戏,已经表现出很棒演技。不是什么演员都能参与推拿的,首先是一个好人,因为有几个盲人也参与了这部片子,在片场必须有足够的耐心,不是所有演员都能扛下来。


n:饰演嫂子的张磊有过表演经验吗?

L:她是南京盲校的学生,学中医,学推拿,没有任何表演经验。我们的副导演在开拍之前几乎走遍了南京所有的推拿中心,记录了很多推拿师的状态。在挑选演员时,第三天,她就出现了,非常符合预先的设定,觉得她特别有灵气,她对演戏特别感兴趣,而且是她们自己的生活。如果没有这些盲人演员,拍摄会很困难。


n:你觉得现在的风格更温情和阳光了吗?

L:怎么讲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吧,影片的结尾其实是在拍摄过程中,很偶然地写出来的,他们住的地方是一个废弃的学校,看景的时候,看到有一个女孩在洗头,我觉得特别好。所以,最后小蛮在洗头,含义挺多,小蛮一开始在洗头房干活儿,小马也是一个重新开始的状态。实际上,对于这个世界,我们不比盲人知道更多,我们不一定比别人主流,命运是看不见,所以盲人比明眼人更了解这个世界。







撰文:仇峻基 采访:纳森 、仇峻基 原文刊登于《精品购物指南Monday》2014期 部分内容有所改动转载请署名


 7 ) 给黑暗中的古怪观众

我想我是这部电影的一个古怪的观众。当旁白一一念出电影名、导演等电影开场字幕时,我差一点在满满当当的剧院哭到失控。

随后我意识到这只是表象。纵然这样的旁白做出一副盲人友好的姿态,毕竟只是形式。如果你试着闭眼“观看”全片,那么你会错过太多——这依然只是一部关于盲人的电影,而不是一部给盲人“看”的电影。

其实这几乎是一个有涉电影伦理的问题:即,电影虽是虚构的,却终究和现实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我们会说一部公然宣扬暴力、种族歧视、法西斯主义的电影是很坏的,再进一步,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带着“正常人”的居高临下的目光,去呈现贫穷、残疾、同性恋、失败者的生活,也是不妥的。

还好,在我看完全片后,我对这个问题释然了。道德和伦理是我们分辨敌我好坏的难舍标准,但在好的艺术面前,他们都是无力的,因为艺术根本不必探讨这个问题。相反,在这些问题上过于斤斤计较,反而会造就差的艺术、差的艺术评论。政治正确与否,抑或是否传递正能量,都是评价一部电影最糟糕的标准。

好吧,现在让我们抛开“盲人”这个标签给健全人带来的愧疚感,再谈谈这部电影。

这并不是一部“温情”的电影。我不认为电影中大量血腥的出现,是为了衬托结尾小团圆的难得。这种关于温情的脑补式的理解有一种强迫症性质,大体相当于吃了屎也要安慰自己,“屎能让正常的饭菜显得更香啊!”。不不不,血腥与残忍才更贴近这部电影的主题。温情只不过是若有若无的、日常生活化的点缀。

电影的中段,旁白说,健全人对于盲人来说是一种神灵般的存在,盲人对于健全人的态度就是健全人对待神灵的态度。这段论述大概是电影主题的直接描述。盲人本来可以是世界的主体,只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的“健全人”太多了,才使他们变得弱势而无助。眼瞎本不该是一种致命的无能,或者说,任何人都有无能之处,电影人物碰到的问题不是少数群体的问题,而是全体人类的问题。

盲人之盲,换到全体人类,就是对于这个世界的无知与恐惧。盲人看不见彼此,其实是所有人类彼此孤立、沟通失效的具象化。当我们失去对这个世界坚持信仰的证据,当我们无法和他人心心相印而陷于孤独,当我们无法确知这个世界的真正样貌,当我们失败、受挫、被骗、痛苦,我们便身处黑暗之中。

因此,我倾向于认为电影是走向残忍的绝望的,至少是依然停留在未知的恐惧中。推拿业衰落了,曾经走在一起的人群分散了,稀疏了;生活的不确定性没有结束,黑暗没有结束;沟通不仅失败、甚而被放弃了;对于这个世界的探索,回归到蜷缩在各自孤独的生活中。

从这个角度理解,《推拿》完美地将《局外人》、《变形记》中存在主义的命题,以中国的方式进行了诠释与再诠释。作为一部电影,它在保持形式感、故事情节与人物亮点的基础上回答了一个终极问题。它应该会是娄烨最好的作品,至少也是“之一”。

 短评

雨色苍茫里欲望像花朵一样无声地绽放,潮湿的阴郁的隐晦的不安的南京,在晃动的镜头中沉沦且沉醉;“让你措不及防,无法安宁,与你形影相随,挥之不去,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只能称它为爱情。”爱情是美,是气息,是危险,是光明;群戏略单薄,小马复明的戏真好,尧十三的片尾曲听哭了。

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看见的不一定真实,看不见的才都存在” 情节略暴力眩晕:割脖子、划肚子、断指、吐血...黄轩复明后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是被帅哭了吧?“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5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娄烨是大陆导演里少有真正通过镜头语言叙事的艺术家,他通过视角、画面构图和前后剪辑来树立人物、表达情绪。客观而言此故事的情节存在缺陷与牵强,但以人为中心的表达方式能跳过情节上的裂痕,直接建立一个可信而情感真实的世界。大量的细节让人不仅可以观察到,并能切实感触到这个残缺而美丽的世界。

7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眯着眼演王大夫的郭晓冬看着像李狗嗨,然后我就出戏了,告诉我不是一个人!

10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推荐

我真的觉得娄烨刻意用劲的地方都真的没用,从来做不到“四两拨千斤”。割腹、被打、喷血、突然不盲了……这都不需要这么多点这么多力,乖张。中国人绝对看得懂又理解又同情。娄烨在首映上啥也没说,估计自己也对这剪辑的参赛版不特满意……但这下用残疾人出牌,小说也不错,逃避了不少喷口水的人吧

11分钟前
  • 骨亠
  • 还行

好看,比春风沉醉和浮城谜事的故事讲的都要更好,娄烨,每一部都在进步,厉害,但真心想知道满场的德国人的观后感。

13分钟前
  • 左倾份子
  • 力荐

欲望可以将就,爱情却无法将错就错,因为——看不见的东西才是存在的。娄烨拍出了最世俗的南京,可惜群戏摊薄了每个人的故事,而且自残、吐血什么的太抓马了... 小马哥,可以有。

1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不知盲人能否真的无障碍观影呢?因为那些突兀的画外音本就是为他们准备的。太出色的摄影,过度虚焦打造的盲人视界。继续模糊环境与背景,去关注个体的人,以及他们的爱与欲。影片将书中太多线索揉在一起,看起来会不会有些慌张呢?以及强烈的个人影像风格。很难保证所有人喜欢,但确实是院线不同的体验

1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国产电影史上尺度最大的片子即将安然上映,黄璐要成为第一个在国内上映的电影里露点的女演员。当然,片子本事质量过硬,盲人也有七情六欲,和这个社会也有纠葛,最后,爱,无关身体是否有缺陷。

23分钟前
  • 海边长大的
  • 力荐

散点式群像剔除了小说中的铺陈,只截取最光怪残酷的一抹,隐去人物自我的隐蔽性,代之以关系的营建。大量直逼的近景有种生理上的痛感。封闭空间里的爆发更内向,更有力度。小马视角的几段摄影好得让人惊叹。潮湿晦暗的南京,无休无止的颤。

27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4.5星,非常好。娄烨已经练就了只要选好了剧本就不会差的本领了。这个片子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边看边唏嘘,无论是怎样的故事,都已经被娄烨讲述的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一定要看。唯一遗憾的是,德国人似乎不懂娄烨,估计必是无缘金熊了。

32分钟前
  • Spring
  • 力荐

藉由盲人载体,娄在视听语言做出了新的尝试,让观众更贴近盲人的生活与情感。尤其是摄影曾剑,虚点对焦变本加厉,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盲人视角。盲人群像的碰撞,正是那种“人碰人” 的微妙,但往往生活就是一种妥协,一种看不见或看得见的命。“散客也要做”既是小说开场白,也是艺术电影对观众的态度。

33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每次去电影院看电影,我都会产生犯罪的罪恶念头。左边的女生一直在问他男朋友,哎呀这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哈哈哈哈,这段笑死了。她男朋友一直在从一个塑料袋里呲拉呲拉掏吃的。我一点都不觉得这部拍盲人世界的电影有什么好笑,只想在这两颗脑袋上开一枪,然后安安静静看电影。

36分钟前
  • jiyun
  • 推荐

男女之事,妙在半推半就,一如安东尼奥尼。

41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我看的是国际版,国内版略有删减,主要集中在血腥和情色镜头上,删了一点点。

44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虚焦与手持是娄烨一贯风格,这部更重。且通过暗亮对比,配压抑的虚焦,让画面成了盲人眼中的世界,模糊、黑暗。加上旁白那种播报的语感,让我一阵阵心惊……推拿馆聚集了悲剧的个体,且相互把彼此的悲剧放越大。但各奔东西后,群体的悲剧很快被社会稀释,伴着那让人恍惚的,短暂的祥和。

49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哪能你们个个都喜欢黄轩,明明是郭晓冬招人疼,孬帅孬帅的,想睡。

52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娄烨依旧是最会拍电影的天朝导演,失明复明部分的摄影非常惊艳,还有还原盲人视角声音的处理效果,可惜这个剧本如果去掉了旁白,它就是一堆散乱苦逼情节的堆凑,旁白才不是为了照顾盲人观众呢,这分明就是在用旁白串联破碎的情节,只有黄轩一个人的角色算完整,其他人都像路人甲。★★★

5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盲人的耳中,光在走动。

60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一直让我头疼,搞不清他们究竟是在关注弱势群体,还是在消费弱势群体。

1小时前
  • 易老邪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