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机不要停!

喜剧片日本2017

主演:滨津隆之,真鱼,主浜晴美,秋山柚稀,长屋和彰,细井学,市原洋,山崎俊太郎,大泽真一郎,竹原芳子,吉田美纪,合田纯奈,浅森咲希奈,山口友和,藤村拓矢,岩合智史,高桥恭子

导演:上田慎一郎

播放地址

 剧照

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2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3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4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5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6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3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4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5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6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7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8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9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59

详细剧情

  郊外一座废弃的工厂内,一支摄制组正在拍摄一部粗糙简陋的僵尸片。导演日暮隆之(滨津隆之 饰)不满女主角松本逢花(秋山ゆずき 饰)的演技,因此暴跳如雷,大吼大叫。在工作人员晴美(しゅはまはるみ 饰)的建议下,剧组暂时停止拍摄。休息间隙,晴美向松本以及饰演僵尸的男演员神谷和明(长屋和彰 饰)讲述了这座工厂在二战期间的恐怖旧事。就在此时,不祥的巨响突然传来,未过多久,一名工作人员化作僵尸突然出现,对其他剧组成员展开疯狂啃咬。演职员们四散而逃,而疯狂的导演却举起摄像机,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电影的拍摄。  30多分钟的血腥屠杀,令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这还并不是这部恐怖电影的全部!

 长篇影评

 1 ) 《摄影机不要停!》有哪些精彩的细节?

1.第一部分为什么镜头在草地上,没有转换

2.为什么在天台上只拍女主尖叫的镜头那么长

3.为什么女主面对丧尸的男主好几次说不要,男主停止动作后又重新开始

4.女主躲进小仓库,突然的出现吓人的腿,女主吓得掩住的嘴

5.女儿骑在导演头上的照片和最后一个镜头摇臂的“成功使用”

6.妈妈入戏太深的原因

7.妈妈学习防身术的兴趣

8.女主用滴眼液才能哭出来

 2 ) 怎能不热爱电影

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拍啊。

这部电影一开始给我的印象,是《听说桐岛要退部》那样的。毕竟都有cult片情意结、都有讲拍电影,以及某种程度上的“戏中戏”设定,还都表达了对电影的热爱。

但其实两者的区别还是蛮大的。《桐岛》中,拍电影只是故事的其中一条线,而《摄影机不要停》则是将“拍拍电影的电影”这一主题贯彻了全片,它没有像前者那样探讨年轻人无处安放的心结,而是纯粹地表现对电影的热爱。

电影最为人称赞的地方在于开头那一段堪称片场灾难的37分钟长镜头,不过在讨论这条长镜头之前,我比较想讨论电影的其它部分。

除长镜头之外,电影对人物的塑造也是相当深刻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父女的故事线,这一条故事性的设置其实也涵盖了全片的主题,即对电影的热爱。

父亲是一个不算成功的电影人,拍过电影、访谈、MV,可以看得出来在繁琐的工作中,他对妥协是习以为常的,不强求演员真哭,不介意用眼药水,在对待剧组时也是尽可能的和颜悦色——就跟普通的中年上班族一样,被生活与工作磨去了棱角。得不到女儿的认可,包括妻子也不认为他会接下“现场直播长镜头戏中戏”这样的工作。

从父亲在接到工作时的反应来看,他确实是不太愿意接受这份工作的(想必也是因为他知道要拍好有多难),但是为了让刚刚被赶出剧组的女儿开心起来,他最终还是接下了这份工作。

在筹备的过程中,父亲一直周旋在不靠谱的演员、诸多要求的录音师、棱角分明的男一号还有不能被颜“哔——”的偶像女演员之间,这个时候的他依然是如履薄冰,焦头烂额于满足各方需求的。虽然此时的女儿并不会觉得他有多伟大,即便到了片场也还是会嫌他挡住了自己看男一号的视角。

女儿对父亲的认知是在直播过程中逐渐改观的,她发现原来父亲也并非总是那样的窝囊,他其实也不认可那些得过且过的技俩,也很烦自视甚高的艺人,只是为了生活和工作,他必须要将自己的愤怒掩盖在和颜悦色之下,只有到了镜头前,才得以毫无顾忌地将自己所承受的压抑宣泄出来。(虽然还未到中年,但我仿佛也能够理解这种不得不舍弃自己坚持的心态)。

因此,可以说,父女线是作为与片场线这条明线相对应的暗线所存在的,在明线遇到冲突时补充解决方法(从一开始的妈妈代替演员,到中间女儿直接补完中断的剧情,都是起到一个化解冲突的作用),明线提供笑点,暗线推动剧情发展。

而最终,两条线在电影最大的冲突点,即直播将要结束之时汇到一起。已经上头的父亲面对要求随意解决机位的制作人爆发了,女儿明白父亲也是真切想拍好电影的心意,也凭借着她幼时与父亲的经历找到了解决方案,在让电影完成拍摄的同时,也完成了与父亲的和解。这是电影在剧作上的亮点。

另一方面,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剧组各方是纠葛不断的,不管是诸多意见的男一号,还是向父亲施压的制作人。但到了最后一个镜头,所有人合力搭起了人肉机架,坚持到直播结束——

然后他们都疲惫不堪地,在笑。

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太多的突发状况与麻烦,有太多的争吵与矛盾,但到了电影杀青的那一刻,大家都在笑。

我想起自己在一次端午假期的时候有去过学姐的剧组(天台戏)帮忙做录音,五月的深圳日光毒辣,两天下来我被晒成了红色。但是我的心情还是比较愉快的——

因为拍电影是一件会让人热爱且沉醉其中的事。

讨论完剧情,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长镜头。

我很喜欢长镜头。

原因大抵是因为,拍摄一条优秀的长镜头意味着剧组全体人员的高度配合,过硬的运镜水平以及周密的机位及构图设计,很多时候还需要加上一些运气的成分。(这里是否要cue一下毕赣?)

不过在《摄影机不要停》中,它并没有给我们展现一条优秀的长镜头:能把人晃吐的手持、莫名其妙的尬演、还有将镜头对准上楼梯的女主角的屁股(这样真的没关系吗导演!)……电影开头呈现的这段37分钟的长镜头就观感而言实在称不上好,甚至可以说是“长镜头劝退教科书”级别的糟糕。

但当导演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戏中戏的设定时,一切就变了:这条长镜头的全部纰漏都被补上了,它的一切不足都可以被归咎到状况百出的拍摄现场,也就可以理解成刻意而为的设计——换言之,它是一条完美的长镜头。

这是取巧,没错,但除了取巧,我看到的是对电影的热爱。

没有成本(不到18万人民币)、没有卡司(演员几乎都是十八线)、甚至没有技术——我们只是普通人,没有杨索或是卢贝兹基那样的惊世之才,但我们还是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拍下影史留名的长镜头,告诉观众,即便是普通人,也能够拍出伟大的电影。

 3 ) 前30分钟,那晃动的镜头

《カメラを止めるな!》内地翻译为《摄像机不要停!》,香港上映时翻译为《屍殺片場》。我原本是抱着看惊悚恐怖丧尸片的预期在德福广场买的票,加之WMOOV上,该片评分高达9/10,所以对于一个神经麻木,对什么都不太感兴趣的人来说,肾上腺素的刺激或许可以引起一点生活的存在感。

不得不说,带着预期看电影,意味着你的预想可能会被打破。当剧情不会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无数个黑人问号。不管前面的情节有多么陈词滥调,制作多么粗糙,镜头晃动得多让人头晕,用女子擒拿术来当作兴趣爱好有多么的突兀,一镜到底的技术有多么让人生疑——到底是否有必要,“摄影师”丧尸张牙舞爪得多么夸张,总之,前30分钟,就是怀疑!怀疑!怀疑!即使影院中发生零星的笑声,我的警惕感也没有办法让我放松——眼前的这一幕,是虚构中的真实,还是虚构中的虚构——换言之,这是镜头前的真实,还是镜头前的镜头?

由于我没有办法预期到后来的元叙述喜剧效果,所以可以说,前30分钟,我一直是在批判和眩晕中度过的——如果一镜到底再继续下去,我将会像影院中其他几个观众一样,提前离场。是的,最大的质疑就是从一镜到底的技术开始的。当steadicam让摄影师的镜头路线更加灵活之后,越来越多的影片开始崇尚一镜到底技术——《鸟人》、《芳华》、《今晚玩救你》都是成功利用该技术的典范。同时,不得不说,一镜到底对于大部分电影来说,完全没有必要,毕竟长镜头的背后是叙述时间和时钟时间的重合,缓慢的节奏很容易让观众感到厌倦和疲惫,同时,还会让观众明显地感受到镜头前的视角是另一个人的视角——也就是说,摄像机的存在不能被忽视,而它的存在则意味着,观众无法悬置自己的质疑,而让自己相信这眼前就是真实。

但正是这奇怪的不适感,成为了欣赏这部喜剧的突破口。

晃动的镜头似乎在提醒观众镜头本身的存在(“哈喽,这是一个摄影师的视角,这个摄影师还不是很专业,修炼还不是很到家,请多包涵!”),根据巴特的摄影理论,观众被刻意地提醒着,镜头的存在意味着镜头背后那个摄影师的存在。而更夸张的是,前30分钟电影从未用稳定的镜头来弱化这第三者的存在感,甚至有一幕追逐戏,血溅在了镜头上,忽然,镜头面前还出现了拿着布不定抹血迹的摄影师的手。这明显的bug已经是在提醒观众,这遇上的并不是真的丧尸啊(不然,怎么能还不忘给丧尸特写呢!)。但是,女猪脚的演技提升,似乎又在暗示,可能女主并不知道那不是真的丧尸哦。外加女主躲藏到废弃仓库时,在她面前出现的正在蜕皮的大白腿,好像拍戏突然撞上真丧尸的感觉,让人并不能彻底摒弃真实感。而时不时跳出来喊action的导演,也让人怀疑他到底是痴迷真实感演技的妄人,还是喜剧效果的演员。最后天台男女主面对面的重温电影开头的一幕,由于完整的映射结构,更似乎在强调这是演戏。

其实,在这种真实和虚构的模糊边界之下,观众始终处在矛盾的猜测之中。我们都知道,观众/读者要与虚构作品产生成功的共情,往往需要suspend suspicion。但此刻,由于观众无法定位自己眼前这一幕到底是“虚构中的真实”还是“虚构中的另一层虚构”,所以,眼前的这一幕的类型(是惊悚还是喜剧)也无法确定。

可以说,如果没有后面的元叙述——关于拍电影的电影,关于虚构艺术的虚构艺术——这前30分钟简直就是大大的bug。但由于有了后面1小时的揭秘,将每一个bug都解释得圆圆满满,这才体现出前30分钟的趣味,也体现出了前30分钟制造的不适感的独特之处——这真是难得又难得的体验。

而回过头来,前30分钟的一镜到底真是不仅必要,而且惊为天人,同时,还把“真实与虚构”的模糊界限进一步往前推进。这30分钟的一镜到底,到底有多少是按照原本剧本进行的?机位和现场有多少次出现状况?奔跑中的跌倒是真的失误,还是有意为之?这一镜到底到底试了几镜头?

这一镜到底可能是一次完美的不完美的炫技。它的不确定性正是它最让人着迷的地方。

设想一下,这套电影的剧本,是完美剧本下套着的导演救急场景下拍摄的一部关于男女主角在拍摄丧尸片时遇到丧尸的故事。

用括号来表示:{ [ ( < > ) ] }

{1.电影院中的电影《摄像机不要停!》[2.拍一镜到底丧尸片《摄像机不要停!》(3.片场遇到丧尸<4.剧组几人在拍丧尸片> )] }

用摄像机表示:

{ 曽根剛的摄影机 [ 腰不好的男摄像师和新手女摄像师的摄影机 ( “导演”日暮大喜手中的摄影机 ) ] }

是的,很要命的是,这电影的名字和片中“导演”拍的一镜到底的片名还是一样的(都叫 One Cut of the Dead)!深怕你突然某一刻醒悟这到底是真实还是虚构。

后现代的元叙述用来拍博君一笑的喜剧真是太适合了。反正都是play嘛!还很高级呢!

 4 ) 这部成本18万、票房1.8亿的年度神作,连最苛刻的影评人都打了五星

终于,在2018年,我们等来了这部神作——《摄影机不要停》(One Cut of the Dead)。

有多神呢?

一开始,日本只有两家电影院愿意播放这部电影,播放后却因为口碑爆棚,不断被加映、再加映,最后加映到观众自愿成立后援队为这部电影摇旗呐喊。此外,这部电影的所有成本总共才18万,赢得的票房却有1.8亿元。

另外,某个经常出没于各种电影节的装逼影评人,这次也毫不犹豫地送出了“五星好评”,而在此之前,他已经连续两年没有给过任何电影五星了。

遗憾的是,这部岛国小成本神作,还没有被引进国内(不过网上已有资源流出)。

1、苦逼的导演

这部电影的导演——上田慎一郎,是个80后,今年34岁。作为电影爱好者,他之前只拍过8部短片。

不像其他导演动不动就得个奖、走个红毯,生活中的上田慎一郎非常苦逼:他没钱了就睡在公园里;好不容易打工挣来一些钱却被骗子骗走了.....

就这样,上田慎一郎凭实力活成了“苦逼慎一郎”。

唧唧复唧唧、苦逼又苦逼。

为了节省拍摄费用,上田慎一郎只能请他的狐朋狗友出演电影里的主要角色,因为请知名演员实在太贵了。上田慎一郎在公开场合曾说:“我也想请广濑丝丝来演,但是人家的出场费太高了,一天就要好多钱。”

《海街日记》中的广濑丝丝

为了节省制作费用,上田慎一郎把自己的房子让出来供剧组拍摄使用;就连演员们的服装,也是大家自己用剪刀漫不经心地剪出来的。

另外,上田慎一郎自己还身兼导演、编剧、剪辑多职,因为请人做要花很多钱。

但是,这么多的苦逼,拼凑出的却是一部创意满满、口碑爆棚的神作。

2、18万元能拍出啥?

《摄影机不要停》的剧情很简单,它既不烧脑、烧心,也没啥视觉上的观感,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段37分钟的长镜头视频+这段视频的拍摄过程。

这段长镜头拍的到底是啥子?

一个穷逼剧组在一个废弃的工厂拍摄一部丧尸片,拍摄过程并不顺利,因为女主角演技实在太挫,导演要求她表现出恐怖的表情,她却怎么都不能让导演满意,导演一边骂着,她一边忍着。

拍着拍着,工厂里出现了真的丧尸,于是演员和导演开始了暴走之旅,他们上蹿下跳:一会跑到车里,一会跑到房顶,与真丧尸大作战。

这他妈什么玩意儿?

是啊,看过这段视频的人都这样评价,有的人气不过,还在这句“这他妈什么玩意儿”前面加了一句“我操!”。

真的,我特别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理解这些观众,因为我也忍不住骂了一句“这他妈什么玩意儿”,这段视频别说是拍过8部短片的导演能拍,我觉得只要把身患偏瘫的吴老二扶起来,他也拍的不差。

坚持看不下去的人,转身去看《喜羊羊与灰太狼》,我能理解。但是能够坚持看完这部作品的人,我真心为你感到高兴,因为精彩的确实还在后面。

后半段是前面一段视频的拍摄过程,精彩之处就在这段。

为了拍摄前面那段长镜头,这个穷逼剧组出尽了洋相:

马上到丧尸大叔出场了,他却偷偷喝了酒并且喝得不省人事,“导演”用铁砂掌都打不醒他;

等到光头丧尸要化妆上场了,他却非要去拉屎,没办法,他只能一边拉屎,女化妆师一边给他化妆;

为了拖住太过入戏的大妈,不让她自由发挥,只能把她打晕,然后制造她被砍死的场景;

最后,摄影杆又被摔坏了,为了拍摄那个俯视镜头,全剧组只能叠罗汉,“导演”站到最上面手持摄影机来拍....

整个拍摄过程既艰苦、荒唐,又充满创意和笑点。

3、到底是不是神作?

毫无疑问,《摄影机不要停》是一部优秀的娱乐片,它的亮点有很多,首先是它37分钟的长镜头,其次是它让揭秘变得有趣好笑。

长镜头:很多导演都拍过长镜头,卡拉托佐夫在《我是古巴》里拍过3分22秒屋顶酒会;艾方索‧柯朗在《人类之子》中拍过将近4分钟的飞车追逐;我国内地导演毕赣在《路边野餐》中拍过42分钟内含隐喻色彩的长镜头。

《路边野餐》中的长镜头

无疑长镜头是让人着迷的,因为它“真实”且“控制完美”。

但是拍摄长镜头并不容易,它要求演员无时无刻保持投入状态,并且在表演、台词和调度上不出纰漏。说实话,我们大部分人,连续背诵10分钟的台词都已经不容易,更何况又要保持好表演状态,把它完美地表演(而不是说)出来。

另外,观众也需要进入导演的镜头,并欣赏这个不断发生事件的当下。

为了呈现《摄影机不要停》37分钟长镜头的最佳效果,上田慎一郎把所有调度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一呈现,也因为这样,它才笑料十足(比如给演员题词板),它在打破长镜头严肃感(真实)的同时,又保护了长镜头的完整感(控制完美)。

揭秘过程:后半段揭秘过程是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因为那段长视频是直播,所以就要求不能中断,即便导演、演员、道具出现了问题,也要保持所有桥段、剧情和台词的完整。

正是为了守护它的“完整”,这部电影才笑料不断。

在多数人的观念里,拍电影这项工作总有些“高端”,也正因为它的“高端”,才越引发大众的好奇:这么牛逼的特效到底是怎么做的?这么屌的枪战到底是怎么拍的?

人们的窥探欲就是这么强,当我们看到《摄影机不要停》前面的那段长镜头是如此辛苦地“糊弄出来”的时候,不禁大笑:为了拍电影,原来剧组这么能凑合,这么能苦中作乐啊!

就是这种与“高端”之间的反差,能够带给观众极大的娱乐性。

至于《摄影机不要停》是不是神作,等待时间来评定吧!

 5 ) 不会受到剧透影响的好电影

这部电影我是在2020年春节前一周观看的(爱奇艺独播)。在看电影的前30分钟时,我就想到如果提前告诉观众耐心等待,这样的剧透反而不会影响观影体验。确实有些观众对于前三十分钟一镜到底的直播毫无耐心,不知道电影后面藏着怎样的惊喜。反正我是看出导演埋下了伏笔,肯定会交代幕后的故事。这样我就自然对影片后面有了一个悬念期待,虽然导演并没有故意制造出悬念。

影片叙事的铺陈在戏中戏《One Cut of the Dead》开拍之前。正式开始一镜到底的拍摄直播之前,我们的想象都无法达到“这部电影是如何拍出来的” 。感觉的形成自然而然受到屏蔽,好像有一道“无知之幕”天然地将观看者与幕后拍摄者隔开。因此本片在30分钟过后就一层一层拨开了幕后制作的各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其实都超出了观众原来的想象。这时才形成感觉,会有“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的感觉。

影片最后三十分钟里有突发的事件发生,也是由于突发事件推动了整个《One Cut of the Dead》的拍摄过程变得惊险刺激。这也是无法剧透得知的。一定是观众对电影有了代入感,感同身受后理解了开头的三十分钟才会觉得后面三十分钟特别刺激。是刺激点把前面的铺垫给串了起来。

一部好电影是不怕剧透的,所以我在这里简单的分析一下《One Cut of the Dead》这部伪丧尸片:首先这是一部电视秀,受众是很有限的。其次这部电视秀表达的是个体的主观感受:在废弃的工厂建筑里遇到生化危机,然后逃离丧尸的攻击。至于为什么会有丧尸这种问题,则不予回答。电视秀这种节目形式不会浪费时间把相关的世界秩序向观众娓娓道来。观众通过特别的一镜到底的直播体验成为戏剧的经历者,观众的视角化身成为第一人称,与女主角经历一波同样的生化危机。这时的女主角就是这个有丧尸世界的对痛苦的反应者,观众是对痛苦者的反应的观察者。又由于观众是对着电视机屏幕进行观察,是安全的,并不会在视觉效果以外体验到血腥,观众其自身也不会指导女主角的行动。

直播《One Cut of the Dead》这场电视秀本身是把滑稽提高到了荒诞的高度。十万倍地放大普通的害怕到恐怖的程度:尖叫,尖叫,失控般的大声尖叫,砍头,断臂,血浆飞溅。急剧刺激人的视觉感官。而与之对应的又是嘲弄了在看观众的机智;突如其来的结局把怪异的追杀变为无法自圆其说的神秘。

在《One Cut of the Dead》的幕后制作剧情中,又进一步揭示了灵感,自发与个人情感都不是拍摄直播过程中的主导力量,而是导演的技巧与剧本在发挥作用。导演与剧组所有人都排练过多次,就算临时出了意外,导演亲自上阵,按照剧本的编排也可以完成直播的拍摄。而导演在幕后所做的一切幸苦努力也只是保证了直播拍摄顺利,给看到了直播的观众提供了乐子。

 6 ) 《摄影机不要停!》有哪些精彩的细节?

印象最深刻的是:开机前临时换演员,小鲜肉男主角表示不接受,导演安慰他“这是你的作品,没有你就没法开始”结果开拍后导演即兴发挥怒拽小鲜肉吼到“小屁孩不要插手!这是老子的作品!!”

这完全是在报复嘛 哈哈哈哈。。。。。

之前女主角表示不能接受呕吐物射颜,还要用眼药水助泪,结果开拍后导演怒骂女主角“你整个人生都很虚假,你这辈子都在撒谎!”

导演开拍之前一副老实人的样子。。。。。。。

 短评

谨以此片向李安从家里搬来被摔碎的餐桌,小津从家里拿来的红色暖水壶,抓走张艺谋的UFO,赶着杜可风摄影机跑的重庆大厦保安,被集体抓嫖载入县志的东邪西毒剧组,胡金铨写的书法对联,片场喝的醉醺醺的玛丽莲梦露,黑泽明等来的云致敬~电影是一场奇遇,摄影机不要停~

8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挺好笑的。看开场一镜到底的烂僵尸片,与NG42遍一样难熬,确实要冒出来诸多问题:台词是接不下去了该找手机了;导演怎么中二般闪现大叫又消失;包贝尔为什么坐在门口状况外;摄影机怎么拌蒜栽地上了;为何突然变成了手持推拉的廉价大特写;匪夷所思的抢戏女二;突然冒出来的一截大腿……《摄影机不要停!》美化了电影制作本身的乐趣,但事实上,在类型片的现场,内容本身并不会有太廉价的感觉,倒是真的跳到开始筹备过程,低成本的感觉更明显。说到底,再烂的电影,都有一个灾难的、大型车祸现场的拍摄过程,可观众只会(需要)看到成片结果。许多去过现场的,也都会觉得烂片有心血有苦劳的,那不如看看别人是怎么玩的,把拍烂片的过程还原 review 一遍。

1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为了一部真正的好片而拍摄了一部真正的烂片。

17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等了大半年,可能预期太高吧,非常失望。《糊涂戏班》的结构+对一镜到底的迷恋+新人导演+脱力丧尸+日式煽情,全都是意料之中的拼凑所得。除了喜剧效果,切换视点对电影中”失误“的解谜,跟听上映后导演大谈拍摄时的遗憾有什么区别呢?而且为什么一定要说这是献给电影的血浆情书?电视台、直播、流量小生、完成任务、会议间里的观众,每一个片中提到的设定都规避了电影,倒不如说是电影人的自我解嘲。

20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前半个小时:好烂哦。中间半个小时:(._.)无聊到看表。最后半个小时:我的妈呀原来是这样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21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D+ / 还是觉得更像是迷影向的一期综艺节目。虽然试图用并不新鲜的“虚假”嵌套来论证“真实”的意义,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嵌套同样是封闭的,影片最终的层次还是停留在致敬电影工作者,反而没有向“真实”敞开裂缝——这也是影片最薄弱最矛盾的一点。冷静下来还是三星,若若说得很对,这是一部《房间+灾难艺术家》,显然我依然很不喜欢《灾难艺术家》的部分。

26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推荐有条件的、以后出源了都看一下:将会载入cult电影史/迷影影史的电影,这一部就能让人对日影重新燃起信心。比吉田大八的《桐岛》更加彻底地用丧尸片表达出了对电影的爱。具体不剧透了。

28分钟前
  • 离净语
  • 力荐

哭不出来可以滴药水,背不出来可以配台词,在一个不专业的剧组,敷衍会像丧尸感染每一个演员。虽然一镜到底拍出的还是烂片,但男演员不再傲慢,去充当人梯,女演员不再矫情,肯被呕吐一脸。业余场务表演了什么是投入,临时导演喊出了心声。你的烂片是我的作品,你的敷衍是我的人生,我不要这样的人生。

3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今年日本院线电影里观影体验最酣畅淋漓的一次,后半段全场一起笑到昏厥,真的好久没有看一部电影这么愉快了!挑战观众的开头一镜到底37分钟,如万花筒般层叠镶嵌的剧中剧,糅合多种要素的创意构思……迷影之情溢出屏幕。感觉演员、导演以及所有参与制作的人都乐在其中,看到最后一定会被感动到。

35分钟前
  • 晴蘭
  • 力荐

这部必火!必须火!!!p.s.500一本的场刊里导演把剧本全给印上了,推荐购买

36分钟前
  • 意义不明
  • 力荐

后半部分有趣,最后甚至有些感动,写给电影的情书有那么多封,大概只有这一封最淳朴最古怪,也最“怡情”,不过,看完全片后还是觉得这不太像一部电影,而更像是满足观众好奇心的午夜档解密节目,正如电影开拍前制片人向导演阐述其即将执导电影的两个“卖点”,同样适用于本片,因为它胜就胜在牢牢抓住了影迷的猎奇心(丧尸、一镜到底),《摄影机不要停》的观众定位相当准确,只要你爱看电影、爱看丧尸片、对一镜到底怀有好奇、对电影幕后花絮怀有好奇,那么你就会是本片的潜在拥趸,与此同时,当你被前半段的“失误”弄得一头雾水时,导演又以一种合理且戏谑的方式一一予以解释。娱乐至死的年代绝大部分人当然会欢迎这类作品,但很难说嬉笑过后本片会为观众留下什么。以及,说句题外话:再一次为伍迪·哈里森去年那部无人问津的《迷失伦敦》感到惋惜。

38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4.5 一部难得的、毫无吹水感的“真·神作”,效果宛如《房间》+《灾难艺术家》连映,被彻底控制大脑、抓住笑穴。

39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是,我们拍的是假的,我们还告诉你为什么拍的假,甚至告诉你的这个过程都是假的。开头的一镜需要勇气,不然很容易十分钟弃。

40分钟前
  • 闪电标
  • 推荐

看前半小时真怀疑如此好的口碑究竟怎么得来的,原来“正片”之后的“花絮”才是重点,视点不同的互文揭示低成本电影是如何拍成的——一个状况百出的团队,艺术要求不高的资方,在捉襟见肘的人手调动下,发挥种种即兴表演和临场应对的能力,大家通力合作完成拍摄。“揭秘”过程令人爆笑,又不无艰辛,之前对“正片”中出现的第三方摄影机机位存疑,此刻才恍然。形式的创新,内容的丰富,以及充分利用电视台媒介的功能,都让人耳目一新。

4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4.5,你们要知道,烂片也是剧组上下几十口人拼了命才拍出来的

48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正常來說,30幾分鐘的長鏡頭應該是足以名留影史的炫技大師之作,但那AV級演技、稀爛鬼劇情、粗製濫造、純粹血漿與女體的賣弄的殭屍短片實在是……看到End Credit跑出來,只覺得我天還好結束了。但立刻被拉回來,不對啊才30分鐘而已怎麼就End Credit了?才發現自己原來被拉進了一場後設的狂歡喜劇當中,一般的plot twist只會用結尾5分鐘來搞「真相大白」,這裡給足滿滿的60分鐘的「真相大白」,才發現前面的所有不對勁都有跡可尋,就是放送事故豪華大禮包,能錯的全都錯上了。但看著他們用盡全力搶救這部電影,沒有人願意直接喊卡,居然也慢慢覺得開頭那東西爛雖爛,可是如果反過頭來看電影後面,願意一層一層的剝開攝影機,你在爆笑之餘,可能會發現自己也有點鼻酸,有些想落淚

53分钟前
  • 化學超爛男子
  • 力荐

还好身边的朋友都比较仁慈,没有给我具体的剧透,没想到结构变了三次是这样的,经提醒之后,有意在留意第一部分里那些突兀的点,没想到了最后一部分都成了临场的笑点,也成了凸显电影人精神的部分。互文下来之后颇有当下影视大环境下娱乐至死的速食作风,拍的烂有时候也是一再妥协下迫不得已的烂,再烂的片子背后也会有一些用心的地方,只是这一次导演先看了烂片,再让你看烂片背后闪着光的用心。这要是搁在平时,大家连烂片都懒得看,背后的闪光更是没人会看得到了。

5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开场前30分钟的那段长镜头,我看了10分钟就坚持不下去了……一路跳着看完的……然后等我看完后半段,又把开头的30分钟认真看了一遍,边笑边哭!

56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拍个av版吧,日本姜文自己演。

60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前30分钟比《小时代》还烂,结果最后30分钟比奥斯卡最佳影片还精彩,瞬间把一星烂片扭转为五星佳作。想象力天马行空,创意简直无敌,恶搞指数爆棚,诙谐程度无以复加,让人笑到癫狂,整部电影牛逼到无法用言语形容。为什么突然聊防身术,演员为什么突然想出去,摄影机为什么掉在地上不动了,三位演员为什么突然看向门外,为什么丧尸发现女主却不咬她,男主为什么一会儿走一会儿停……原来一切不对劲的镜头都是有原因的。毕志飞、郭敬明都应该好好学习,要是借鉴《摄影机不要停》的思路在电影后半部分加上拍摄花絮,《逐梦演艺圈》和《小时代》能成9分神作。

1小时前
  • 朝暮雪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