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剧照 NO.1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剧照 NO.2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剧照 NO.3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剧照 NO.4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剧照 NO.5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剧照 NO.6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剧照 NO.13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剧照 NO.14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剧照 NO.15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剧照 NO.16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剧照 NO.17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剧照 NO.18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剧照 NO.19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54

详细剧情

检察官哈维·登特(艾伦·艾克哈特 Aaron Eckhart 饰)死后的八年间,哥谭市在戈登警长(加里·奥德曼 Gary Oldman 饰)的努力下有效地遏制了犯罪活动。而蝙蝠侠布鲁斯·韦恩(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饰)因为背负谋杀登特的罪名,被 警方通缉,在哥谭市销声匿迹。然而,这看似平静的状态被恐怖分子贝恩(汤姆·哈迪 Tom Hardy 饰)的出现打破,他利用猫女(安妮·海瑟薇 Anne Hathaway 饰)偷取布鲁斯的指纹,致使韦恩集团面临破财,布鲁斯被赶出董事会。为了保证韦恩集团投资的能源项目不被坏人利用制造核弹,布鲁斯帮助米兰达(玛丽昂·歌迪亚 Marion Cotillard 饰)成为董事会主席。贝恩接下来一连串精密设计的计划将哥谭市陷入孤绝之境,毁灭之日指日可待。布鲁斯只能再次肩负起拯救哥谭的重任,然而至亲的...

 长篇影评

 1 ) Nolan的收官战,Batman的最终章~

    看完TDKR回来,就看见丹佛首映式上枪击案的消息,14人在这起案件中身亡。现在我们无法揣测枪击案主角的犯罪动机是什么,到底是对TDKR这个Batman系列本身有意见,还是只是纯粹的找一个人多的场合来报复社会;同样,我们也不知道这起事件,会不会给TDKR冲击各项票房纪录以及对《复仇者联盟》完成复仇(前者票房正是踩在了Batman系列第二部The Dark Knight的尸体上成为影史票房第三)产生障碍。相比这起真正的黑色事件,电影本身反而没有那么暗黑了。




    关于Nolan

关于Nolan,我们不是说得太少,而是说得太多。豆瓣影评里面很少能看见这么一种景象:大部分的影评都没有仅仅专注于自己所评论的影片,而是多多少少会谈一谈这个导演曾经拍摄过的一系列的影片,然后大家比较、掂量,甚至试图描绘出一幅“Nolan是怎样炼成的”的流程图。

如果大家谈论的是一位艺术片导演的话,也许并不奇怪,因为寻找电影作者的印记是这类艺术片影评者所钟爱的活动;如果是詹姆斯卡梅隆这种的话也不奇怪,毕竟他的多数电影都极具话题性或是代表了某个时代的特色;当然如果这位导演是陈凯歌或是张艺谋的话,也同样不奇怪,毕竟大家每次都要在他们新片上映的时候讨论一下,为什么他们的片子变得越来越烂,并且烂得愈来愈出类拔萃了(——相反,冯小刚电影就很少会被拉出来一部部进行盘点,因为他的烂是一贯的,没有比较的必要——)。但是大部分商业片导演并不享有此项“殊荣”(如果这能被称为“殊荣”的话)。其实每拍一部片大家都会重新盘点你一遍,也是蛮尴尬的一件事。以下的话被广泛且经常地说道:“Momento是打破线性叙事神作啦”,“《失眠症》要平庸一点啦”,“《致命魔术》又是如何如何”,以及“早期的Following已经显示出了Nolan非凡的才华”之类的(注意,一定要加上“早期的”,这样你对Nolan的前世今生的盘点才显得够范儿~)。

最让人抓狂的就是基本Nolan电影的每5篇影评里,你就要看到一次“Nolan的电影叙事非常独特,打破了一般的常规顺序,blahblahblah(此处省略100字)”的话。这话当然也没啥不对,但是如果你看完一部他的影片之后,想随便翻翻网友评论,结果每3分钟就看到一遍类似的话的时候,也确实够累的。

其实Nolan所玩的那些叙事陷阱反而没有那么多稀奇,这东西以前也不是没人玩过,相信以后也还会有人继续玩。Nolan真正强的地方在于,他在大部分时间,都保证了电影的精确、清晰和力度。就算是叙述顺序再怎么诡谲的片子,Nolan都基本能精准的在每个场景中完成至少一样任务,或是要立起一个性格比较复杂多面的人物,或是制造悬疑或紧张气氛,或是推动故事情节;不要以为这个很好做到,看看最近上映的几部国产片吧,能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用一场戏来完成至少一项叙事任务,对于中国商业电影貌似已经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难题。

在编剧上,Nolan和他弟弟也基本能做到在几线交织的情况下,线索清晰,目的性明确;大部分镜头也都是常规镜头、常规机位,但是Nolan基本都能让镜头本身或是剪辑有意义;剪辑方面,也确实手法凌厉,没什么拖泥带水或是让人感觉明显不适的地方——毕竟这是好莱坞专业大制作。但其实最提纲挈领的成功之处还是Nolan一以贯之的暗黑风格,主角的胜利并不是廉价的大团圆,而是充满了残缺和无奈的ending;英雄本身并不被理解,哪怕到了最后都不被理解,遑论谅解;并且可以预知的是,哪怕就在结尾处,潜在的危机还是没能解除,主人公还要忍辱负重,背负着来自看不见敌手的压迫、自己所保护民众的恐惧、身边亲人的质疑。这么说来,Nolan镜头里的英雄,貌似是美国英雄里面最憋屈的一个。但也正是这种不断拷问主角的编剧方向,使得Nolan的英雄电影在美国英雄电影这个大序列里面那么卓尔不群。总而言之一句话,Nolan真正的成功之处不是那些花哨的东西,相反是他在最基本的事情上做得最扎实;然后其暗黑系的个人风格,画龙点睛地激活了电影本身。如果非要再加一点的话,就是Nolan是如库布里克和李安一般的追求完美的偏执狂。

插一句,其实是Nolan拉我去看这类“爆米花-美国英雄电影”的。我生平看电影只有两次睡着过,一次是前阵子大果子同学跟我在London的BFI看费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说实话,这片是我自己吵着要去看的,怎奈我当时上午四小时要开学术会,下午四小时要抓紧时间旅游,外加那阵子因为自己身边出事心情巨糟,所以看到一个小时后就实在是很困倦了,而且费里尼嘛,你懂的……第二次就是看《蜘蛛侠3》,那次是同学聚会,吃完饭被同学拉过去的,大家都要看好莱坞大巨片,你总不好落落寡合地说要找部装逼的文艺片来看……结果观影过程简直是灾难,蜘蛛侠一开始上蹿下跳,我就各种头晕想睡……然后居然就真睡了…….如果不是Nolan的话,我当真不会去看一部关于什么美国队长、超人、蜘蛛侠之类的英雄电影。

(闲扯了这么多,主要是怕大家不小心看到剧透,下面开始可能就有剧透部分了~)

其实全片看下来,直接的感受是,这一部TDKR显然没有前一部TDK那么抓人,虽说Nolan在几乎所有电影硬性技术的方面保持了一贯的水准——吹捧他的话上面也都说过了,就不照搬了——但是整个片子看下来却显得多少有些冗长。Nolan似乎在操控节奏方面很用心,但是这种用心换来的确实等待了将近40分钟,才感觉故事真正开始展开。而Batman身陷囹圄想要跳出天井的段落又多少有些跟叙事主线若即若离。很多细节上,比如身陷地底的警察N多天后被从地底拯救出来时候,还警服光洁、黑发浓密、体力充沛也让人理解不能;Gotham保卫战基本没有什么波澜,就是轰了几个小型坦克,然后警察和暴徒开始近身肉搏,接着就直接转到了Boss对话,而Boss对话也就是先抑后扬了一小下,然后就开始有真正继续推动剧情和紧张气氛的“反转”;等到电影最后快结束的时候,那厢看上去本来势均力敌的Gotham保卫战已然鸣金收官,暴徒们一个个都缴械投降了,也不知道这是怎么赢下来的。前面几部好歹是蝙蝠侠跌跌爬爬带着警察、市民搞定了雪域武术大师和小丑,这部里面基本就是Boss打Boss的,群众打群众的,Boss战中Batman如何反败为胜我是看见了,群众战中警察如何取胜的基本就被忽略了。不要小看这一点,以为这是爆米花商业片就可以这么省事儿,Nolan的蝙蝠侠电影序列中一个重要的矛盾点就是“阶级矛盾”,身为亿万富翁的Bruce Wayne和作为仆人的Alfred以及CEO的Fox以及这部片子里面的慈善家玛丽昂•歌迪亚;作为城市中坚之一的检察官Dent & Rachel、警察、商人、股票交易员;作为城市中坚之二的普通市民,其中有些是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劳动民众;被关押在监狱和藏匿于城市角落里面的暴徒、歹人。Batman在第一第二部中,都相对明显地强调了不同阶级之间的一些隔膜,这些隔膜所造成的冲突也制造了矛盾,推进了整个故事(可以回忆一下BB里面Rachel在宾馆门口几年未见碰到Wayne时的场面,Wayne的父亲在想拯救腐朽Gotham时候跟儿子说的话,管家Alfred引导Wayne时的言辞;第二部里面的双船博弈)。结果第三部里面,在Gotham保卫战这么重要的段落里面,基本的战斗故事起伏是单向度的,市民消失了,斗争场面仅仅剩下了武斗和主角戏,这直接削弱了Nolan所独有的那些直指现实残酷的张力。

此外,很多细节上也着实难以令人满意,比如Gordon写的关于Harvey Dent真面目的信被Bane拿到之后,就小小演讲用了一下,然后囧瑟夫质疑了一下Gordon警长;到了下一个场面时,老少警官又和好如初开始并肩战斗了;你这个至少要表现一下年轻的理想主义警察的某些幻灭吧,就算囧瑟夫一直很笃信Batman是好人,所以开始就有质疑Batman有没有杀Dent,但至少也要表现一下Gotham市民们的信仰崩坏、道德上无助的段落吧。可是本可以很有料的《Harvey Dent的真实面目》(written by Commissioner Gordon)就被这么轻轻松松给带过去了。而最后结尾处Batman驾驶着改良版的战机带着核武飞向远方,牺牲小我拯救Gotham不就是《天使与魔鬼》的拯救方式的翻版么?虽说我承认这么结尾很有看头,很古希腊悲剧(甚至还真搞出了个很有范儿的纪念Batman的雕塑,让我一下想到了那些古希腊雕塑),也很悲情,但是好歹是4年酝酿的作品,可以搞些不一样的东西嘛,没必要复制Dan Brown的梗啊~虽说可能这种拯救方式也许并非Dan Brown首创就是了。

当然,老实说,Nolan的基本水准还是维持住的,但是在一些还蛮重要的关节点上,也多少有些对付。按照着Nolan的那种控制度和精确度以及偏执程度,不应该这么马虎的。自然商业片不要求做到情节100%严密毫无缺憾,也不是说对每一点或是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定点打击般的到位;观众只要在观影时候能够爽到就okay了;但至少我觉得商业片不能让观众在影院还在看片子的时候,就对很多东西满脑子问号。比如我看到Gotham保卫战打得很激烈,然后Boss战,然后再转过头来就发现警察们就赢下了肉搏战;我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我看漏了什么;Bane拿到检察官Dent真面目的信的时候,我也预想了Bane可能会怎么充分利用这封信来摧毁击垮Batman和Gordon苦心经营的市民们的理想和法治信仰,结果也就念完就算了,既没有能真正击垮本来还想反抗的市民,也没造成群众对Gordon警长的不信任,这个很好的道具和情节线索就这么瘸腿了。虽说Boss肉搏场面音响足够震撼,天井部分也很有戏剧张力,但是这些细节上的缺失真的挺扣分的。




关于演员

Bruce Wayne大少爷,其实没啥好说的,维持了基本的完成度,留胡子的时候真的让我觉得是不是玉墨就要出现了,然后Anne Hathaway就在对切镜头中站在了他的对面;这种脑补对照现实真的好滑稽。不过总体来讲,Bale还是完成度蛮高的,无论是拐杖男,还是蝙蝠侠,还是卧床男,还是健身男,都还是蛮到位的。

Gordon警长,也一样是维持了基本的表演水准;也一样有卧床之类的戏,虽说Gordon到后半部分时候戏份蛮重,但基本也没什么需要特别去诠释的地方。Gary Oldman大叔只要发型是正常的,基本不怎么用演,一副老好人的样貌就呼之欲出了。当然如果发型变一下,就各种奔放了,这是他话。

Tom Hardy的Bane。电影还没上映就已经被各种影迷嘀咕了不下5万多遍 “超越Heath Ledger基本是没戏了”。这也许能打进“史上最被事前看衰的演员角色”榜单的top5吧?虽说Heath Ledger的珠玉在前仰仗了很多电影本身的因素(角色本身就性格多样、多智近乎妖、神神叨叨、化妆、独特的无政府主义世界观),以及不可抗力的非电影因素(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样——这点同样被影迷叨唠了不下5万遍),但是如果用心去营造一下的话,也未尝没有希望剑走偏锋来创造一个unprecedented的银幕恶棍。结果搞来搞去Bane不仅不是最腹黑的大Boss,甚至连死法都平庸无比,一下就没了。能看出制作团队制订这个人物的时候还是蛮用心的,昆虫嘴的口罩足够变态,开场时候Bane作为一个高智商的悍匪也基本用一场戏就被“立”起来了,虽说带上了面罩不能在表情上做文章,那么在声音和肌肉上面Bane也确实挺令人印象深刻的(哪怕前者让我在他每次开口前,都有种考托福听力的紧张感,但是不得不承认,在声音塑造人物这一项上,Nolan的团队做得不错)。可是除此以外,在剧情里面的Bane基本就是靠卖肉装狠在生存,基本不见事前所预告的Bane是个高智商和体力男的复合体这一点。我本以为Bane会是一个“雪域大师Ra's Al Ghul+智力超卓的Joker”的混合体。结果Bane只能强抢银行和陷住地下警察时能够算无遗策一把,其余絶大部分时间要么就是在装狠,要么就是在肉搏,每次一出场,我就在想,这次不会又要分筋错骨掉谁的颈部脊椎吧,结果令人振奋的是,每次他都按照惯例的这么做了,其手法之单一,估计Joker都耻于与其齐名。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剧情部分,不过这个等会儿再说。

Alfred,老管家这次戏份超重,而且重的戏份都是重在感情上面的。Michael Caine驾驭这种程度的角色,还是小Case;外加本身观众就积累并且投射了很多感情在老管家身上,而老管家在中途诀别主人的时候,也说了一些很动人的桥段,所以这个人物在前一个小时基本还是成功的。为什么说“前一个小时”呢?因为后面导演和编剧基本就让他消失了,直到最后在Wayne一家的墓前才再次出现,老管家声泪俱下,觉得愧对老主人和少主人。我本以为,在Bruce Wayne最困难的时候,老管家能适时出现一下,就算不是救危难于水火,也至少是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及时归队,跟Bruce小少爷“上阵父子兵”地并肩作战……结果Alfred的功能基本就是突出一下Batman不被自己人理解的苦处,以及他不愿放弃Gotham的无畏和勇气,然后这个重要角色就基本消失了……那为什么还要在演员表里面把他排在Bale之后的第二个呢?

Fox,摩根大叔基本就是消失了。这部里面他大体就是个彻底地功能性角色。虽说以前几部他也是戏份不多的功能性角色,但至少还是个挺有棱角、并且说话有趣的迈向大爷的大叔。但是这部戏里面,他就真的只有功能性了,基本任务就是按一次电脑识别系统的掌纹,主持两次股东会,然后提供一两次新式武器,然后其台词的总长度堪比《新概念第二册》的单篇课文,让摩根大叔打这种程度的酱油,真是大材小用。那摩根大叔的戏份跑哪儿去了呢?

跑到囧瑟夫那里去了。得说实话,囧瑟夫的影迷要爽翻了,这次囧瑟夫的戏份快赶上二号男主角Bane了。而且就人物设定来讲,囧瑟夫这个人物其实性格啊、层次啊还蛮单一的,但是囧瑟夫这次真可谓是不负众望了,一个理想色彩挺重的新警察,偏偏被他演绎地细腻而丰富。他在危机四伏时候第一个发现了Bane的阴谋,挺身而出想拯救深埋地下的警察同事,直面死亡时候懊悔后立马又有点无奈的坦然,穿梭在城市之中联系起了Batman和Gordon警长,高潮段落的过桥戏和扔掉警徽的细节,也让人觉得这个人物是能立得住的。编剧几乎是迫不及待想要推出Gordon的接班人了,然后,电影最后,囧瑟夫终于化名成了Robin,成了原漫画系列中Batman的助手,而且也开始了自己迈向新一代Batman的道路——当然是否也预示着两三年后,新版Robin版蝙蝠侠要为华纳兄弟赚的盆满钵盈而重出江湖。可以说囧瑟夫诠释的这个平民警官,是TDKR中真正为数不多的亮点,这个人物有血性,有韧性,够倔够犟,有担当。

歌迪亚和Hathaway可以放在一块儿说,因为这俩人基本是反过来的。Hathaway从剧作上讲,稍微处理一下,本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但是偏偏因为其本身就是“有故事的人”兼具着打戏的相助,所以超级有存在感。歌迪亚扮演的慈善家真的是没啥存在感,但是如果想完成最后剧情意义上的反转和整个故事逻辑上的通顺,这个人物的设置还是必要的。Hathaway版的猫女除了叫猫女之外,看不到多少猫的那种习性,只有她和Bale的第一场见面戏里面,有出彩的段落,别的地方基本乏善可陈;而歌迪亚在最后反转陈述自己其实才是雪域大师Ra's Al Ghul的后人的时候,我甚至觉得Nolan是不是把Inception里面最后没用的胶片移植到了TDKR中,歌迪亚基本从表演到说话方式都像极了Mal,我甚至有种镜头一反打就能看见万人迷Jack和Ellen Page的错觉。从技术上讲,歌迪亚和Hathaway都表现得极为正常水准,问题是出在编剧,而不是她俩身上。




关于编剧

下面我的讨论基本都base在这篇非常不错的影评之上《封闭环境下的人性博弈——长文纪念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381441/),因为最近网络抄袭貌似很严重,为了避免idea抄袭的嫌疑,我先声明我的讨论是基于LastVC这篇对于Batman系列第一部和第二部非常有趣的评论之上,而对第三部做出的评论。

先简要介绍一下LastVC这篇评论里面的一些核心观点,稍许掺夹一些我自己的评论。其实主要就是编剧中的反派人物的世界观的问题。VC兄认为,第一部的Ra's Al Ghul想要毁灭Gotham来reshuffle这个世界的想法还是比较简单的“创造性毁灭”的想法(这是我自己借用熊彼特的概念做的总结),他希望通过彻底毁灭掉一个旧世界,这样就可以重新塑造道德和精神都比较完满的新人类了。这种reshuffle类型的反派偏执狂其实在类似的电影中也不算罕见,而蝙蝠侠第一部BB走的路线也是比较传统的路子,虽说加入了很多Bruce Wayne如何破蛹成蝶的心路历程的刻画,但是主要的敌我矛盾还是1)那种体力上见高下的武打和2)一个残缺的反人类世界观与Batman大爱无疆的心之间的角逐。最后解决问题之道,也无外乎武力解决,加上一点高科技的解药,一切都可以在物理世界中完成的最后一分钟营救。

相比Ra's Al Ghul残破的反人类世界观(用VC兄的原话说,这种世界观没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相比,小丑的无政府主义理念结合其“多智近乎妖”的行事作风,就立马把这个反派2.0版搞得摇曳多姿,倾倒众生。貌似除了“名为反派实乃情种”的Snape教授,还没那个反派能像Heath Ledger的小丑一样集万千影迷宠爱于一身的。小丑强就强在他有非常逻辑完整且严密的世界观,煽动民众情绪、制造恐慌和操控人类心理方面简直就是手法奇谲,算无遗策。轻轻几句话,就能撩拨的我们Batman大英雄心襟荡漾,特别是其讲出了自己作为化妆下的Joker其实和戴上面具的Batman只不过是一体的两面,唯一的区别就在于自己“从心所欲不逾矩”,而Batman却身背一系列责任和使命,而且有一些自己的坚持(比如不杀人,比如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但是作为法外之物的这两个化妆男,他们的精神内核其实却是高度一致的——这让Batman甚是如坐针毡。Nolan还通过老管家Alfred的口来告诉观众,Joker这个人做事并不符合惯常的逻辑,他不要钱,也不迷恋权力,更不贪图名声,所以他做的一切都不符合一般罪犯的常规逻辑;相反,他的所作所为如果非要总结的话,就是“for fun”,用太祖爷的话说就是“人与天斗,其乐无穷;人与地斗,其乐无穷;人与人斗,其乐无穷”。所以小丑在黑帮大会上承明厉害,因势利导,恩威并用,游刃有余;后面又就算自己要身陷敌营,也要拼了命地把光明骑士Harvey Dent检察官给拉下马,让其成为双面人;然后制造双船博弈,企图摧毁Gotham的良知;似乎只有让人人都变得跟他一样邪恶才是他存在的唯一理由;小丑也不是没有直接杀掉Batman和Dent的机会,但是他就要留着这俩陪他玩,他的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正是通过这些难缠的对手而实现的。相比于只会凭借武力和高科技气雾剂的雪域大师Ra's Al Ghul,小丑就是个玩弄人心的、具有混乱型人格的邪典人物,把人物设定到这种境界,TDK一下就完败大部分爆米花英雄电影啊!

LastVC版复盘以及少许掺夹我个人评论的部分结束,下面开始讨论TDKR的剧情上的问题。

首先就反派设定上来看,Bane应该是一个具有Ra's Al Ghul武力和Joker的智力的反派3.0版。但是看完全剧,Bane超乎常人的武力是得到了很好的展现,甚至牛到了子弹都打不进的异次元世界,但是无论是他的世界观还是智力水准,都很难与Joker相提并论,特别是他毁灭Gotham的计划,其实基本就是copy了作为伪Bane爹的Ra's Al Ghul的想法——reshuffle。这次的核武器跟BB里面的高科技气雾剂其实基本都是一回事,在这个方面,TDKR比起第一部来,真的进步有限;而跟第二部比起来,更是失之千里。

此外Bane在剧中基本没有怎么斗智,大部分时间,都是Bane一个人在展现其自身智力,无论是Batman还是Gordon们,都鲜有跟Bane斗智的回合。第一次Bane打劫证交所,根本很难算得上是智谋,基本就是抢了,逃了,然后二逼警察贪功想抓Batman而不是Bane,于是Bane一个人骑着摩托消失在黑暗中。第二次Bane让猫女把Batman骗进来,但是这个骗术很肤浅好么?一点都没有Joker的那种智性愉悦,基本属于比较纯粹的使诈,接着就是一通狂殴Batman,直接把Batman打成Bruce,血条只有一丝的状态。第三次是控制城市,炸橄榄球场外加埋葬警察,这是唯一一次比较有斗智的成分。第四次就是Gotham保卫战上拼武术,基本跟智力无关。通篇看下来基本Bane在Gotham玩Bane的,Batman在天井玩攀岩和立定跳远,然后Gordon和囧瑟夫在考虑对付核武,猫女不停地“谁狠我跟谁”的变换阵营。反观TDK里面,小丑基本从一开始就给警察和Batman处处设套、步步为营,一直走在他们前面,让正派们很是左右支绌、疲于应付,连反击都要“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整部戏150多分钟,基本没有冷场,各种智斗武斗、虐心虐身,有网友在影评里面甚至划分了32个情节段落(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521638/),来展示TDK是如何环环相扣,让故事跌宕起伏,最后达到高潮的。而第三部TDKR里面,人物的矛盾就限于打打架,斗斗嘴,然后各自在各自的领域开拓奋进,最后Gotham街头来相会,这也未免太不劲道了吧?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这片感觉有点“冗”的一大原因。

没有环环相扣的智斗戏,在世界观上还是第一部BB那种翻版,最后解决问题纯是靠武力部分,TDKR在编剧方面不能让人满意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而这个完成度相对较低的编剧也使得电影失色甚多。试想,Bane干着跟伪老爹Ra's Al Ghul一样的镇压民众的事儿,然后一身蛮力的肌肉打法(跟他的伪老爹的路数也相若),然后妄图摧毁城市的核武器(这个能炸出蘑菇云的东西,还不如气雾剂来得有那么一丁点儿优雅和优美);所有这一切,就是我们心爱的主人公Batman要在电影里的大部分时间所面对的;这一切自然跟小丑操纵民众、使得蝙蝠侠与警官们腹背受敌、限于两难的那种斗智斗勇不可等量齐观。结果一个应该结合了雪域大师和诡谲小丑的“反派3.0”成了“反派1.0升级版”,这自然让我有些失望。

同时,电影很多矛盾点也没能很好的展开。比如白宫对于处理Gotham的态度,就值得大做文章;囧瑟夫的历练和成长也还有铺陈的余地;至于Harvey Dent的真实一面如何展现,Gotham民众在混乱中的反应,这些通通在电影里都没有。我自然没有求全责备,认为导演应该把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设想的场面全都拍出来,但是这些东西没有好好表现,而只是让Bane不停卖肉的话,我确实多少有点想不通。




关于优点

上面貌似骂了这么多,好像我恨极了这部电影似的。其实不然。

就像前文所说的,TDKR仍然是一部完成度极高的电影,Nolan也在大部分时间里面做到了精准和到位的电影技术工作,音乐虽说有点儿太满,但是还不是不可接受。特别是Batman甩掉拐杖驾驶着加宽轮胎的摩托出场的时候,Hans Zimmer著名的Batman主题曲响起,还是很令人振奋的。在大桥上燃起Batman的logo的时候,甚至全场响起了叫好的口哨声。电影结束时,掌声虽然不够狂热,但是也持续了10秒的样子。从观众的反应来看,至少第一天的观众还是满意的;但是一般早上6点就起床去看超早场的人,估计都是蝙蝠侠迷吧,所以反应成这样也不是不可理解。

影片在处理很多细节方面也同样出色,比如证券交易厅一场戏对美国金融海啸的某种影射性的处理;在已经排得很满的段落中,仍然试图突出一些阶级之间的矛盾;囧瑟夫扔掉警徽代表对于政府方面的失望;等等这些细节还是很有容量,也看出来是用心过的。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天井那场戏(貌似是印度哦~若是不是的话,我事后改~),虽说有点游离主线的样子,且过于浓墨重彩了些,不过确实非常精彩的段落。从开始在剧作上设置天井逃离的方法,到后面囚徒们为越狱者能顺利逃出天井的齐声助威,都非常有戏剧张力——破衣烂衫的囚徒们齐声助威的场面,像极了威尔第的著名唱段《飞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出自歌剧《纳布柯》)里希伯来奴隶大合唱的场景——非常振奋且好看。而最后歌迪亚反转的时候,勾连出她小时在天井被Bane救出的回忆,处理手法当真做到了前后呼应,且前因后果交待得干净利落,非常漂亮。

也许我这8800多字对于Nolan以及他的新片确实贬多褒少;但是我得说,我当真是个Nolan粉,才会这么爱之深恨之切的指出TDKR的诸多问题。我也是因为觉得作为Nolan,不应该在那么多的剧作上(这应该是他的强项)和细节上没有臻至完美的地步。也许换个导演(比如Michael Bay),我根本懒得这么去一一指出那些问题,甚至费心费力地拿它来跟前两部作品对比,来分析优劣得失;当然如果是Michael Bay导的也许我根本都懒得看了……

不过Nolan粉和Batman迷们也不用失望,TDKR本身还是非常精彩的,160多分钟,我没看手表(一般看到无聊的片子基本5分钟就要看一次手表),没犯困(哪怕我早上5:40就起床准备去电影院了),大部分时间还是能被剧情给带动起来,片中的大场面(比如轰塌橄榄球场)还是非常好看的——所以我也给了4星的评价。想到会有无数的铁杆导演粉和蝙蝠侠迷们一定会口水般地称赞这部电影,溢美之词无需多说,我才会略微有些挑刺的讲了这么多。

最后希望大家观影愉快。

 2 ) TDKR是一部"反革命“的电影么?(严重剧透)

通过奇峰突起的起始篇、惊心动魄的转折篇、与深沉磅礴的终结篇,诺兰完成了他的“蝙蝠侠”三部曲。
这当然是一个关于蝙蝠侠的故事。这一点在第一部与第三部体现得尤为明显。在终结篇中,观众看到了蝙蝠侠的归来与结局,看到了罗宾与猫女,看到了这位黑暗骑士如何以强大的意志力成就为一个伟大而动人的英雄,也看到了一部好莱坞大片必不可少的幽默桥段、跌宕剧情与暴力奇观。
但是,这又是一个不止在讲述蝙蝠侠的故事。诺兰的特殊与伟大正在于此。他在刻画蝙蝠侠的同时,构建出一个“西方文明危机三部曲”。
BATMAN BEGINS讨论的,是西方文明社会内个人的选择与信仰危机。主人公布鲁斯•韦恩的人物设定充满极端性:上亿家产、双亲被害(丰饶的财富和贫瘠的情感是人们对西方物质文明的主要批判)。故事的主线是,布鲁斯的人格最初被仇恨与愤怒挟持,随后,他在“东方”接受了从灵魂到肉体的残酷训练(一个非常东方主义的叙事),最终通过道德的自律选择回归到西方自由主义之路。
DARK KNIGHT显然要复杂得多。该剧的灵魂人物JOKER,通过对道貌岸然者的揭露、对秩序与混沌的诠释,对“reciprocity”的层层解构,将观众一步步逼向道德伦理上的困境、乃至绝境。影片延续了西方世界千年以来有关“正义”的争论,同时也详尽地阐述了无政府主义的政治观。
到了TDKR,蝙蝠侠/西方文明的对手,呈现为一种“他者”的异质力量。不错,这种意识形态是在西方文明的内部诞生的,但显然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力量。蝙蝠侠系列由此则从个人—道德层面,完全进入了社会—政治层面。

请大家思考一下电影两处有些诡异的安排:
1. 为什么比起JOKER,这部电影的反叛角色“贝恩”如此无趣?
2. 为什么哥谭镇的普通市民在影片后半部集体缺席?
在我看来,诺兰对这两个情节的设计与处理,暗含了解读这部影片政治内涵的密码。

首先,说说JOKER与贝恩的差别。
我怀疑,很多观众之所以认为第三部不如第二部,主要原因是因为贝恩不如JOKER。相比于JOKER的邪光四射,贝恩毫无个人魅力可言:其形象,在绝大多数好莱坞大片中,通常只是一个在镜头前一晃而过的打手;那个造型不明的面具,也让人接受无能。
怎么会这样?凭借诺兰的编剧和导演能力,再推出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反角应该不成问题;希斯•兰杰再好,汤姆•哈迪与之的差距也不至于如此之大。
那么,究竟是为什么?
答案恐怕是:那是诺兰刻意为之。他故意、存心,塑造出这样一个完全“祛魅”的反角。
JOKER是邪恶的,但这种邪恶属于一种西方文明内部派生的邪恶。他是害得人类被驱出伊甸园的蛇,是在荒野中诱惑耶稣的撒旦,是哄骗浮士德出卖灵魂的梅菲斯特,是让福尔摩斯疲于奔命的莫罗亚蒂。正如一切西方传统文化叙事中的经典反角,JOKER智商超群、足智多谋、出奇制胜、且有一套总能自圆其说的价值观。他与正值盛年的蝙蝠侠,是棋逢对手、天造地设。
贝恩与JOKER完全不一样。JOKER拷问蝙蝠侠的道德原则,同时带着"you complete me"的暧昧;而贝恩对蝙蝠侠的情感是纯粹的仇视,仇视的具体对象则是蝙蝠侠的出身与财富。他也邪恶,但这种邪恶属于一种革命的邪恶。
而既然有关革命,那革命的主角,就应该是乌合之众,而不应是个体精英。因此,贝恩不会拥有个性化的言行风范,也不可能单独出现。发现了么?不管是蝙蝠侠还是JOKER,都擅长、甚至强调单枪匹马、孤身涉险(个人主义),而贝恩,即使在与蝙蝠侠“单挑”时,旁边也有同僚在场(集体主义)。
事实上,贝恩几乎可以被看作是JOKER的相反(The Opposite);相比之下,蝙蝠侠只是JOKER的反面(The Inversion)。JOKER身形瘦削(记得他穿护士服的那一幕戏么?),贝恩雄壮高大;JOKER能言善辩,贝恩语言模糊;JOKER有一个咧开的大嘴,贝恩的这一部位被面具遮掩;JOKER只动脑不动手,而贝恩能把蝙蝠侠揍得稀烂……既然要建立关于他者的对立,东方主义叙事自然而然地引入其间,并将贝恩成功地“去现代化”,牢牢钉在了“东方/革命/阶级”的叙事逻辑中。
说实话,这部电影鲜明的“阶级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和很多人一样,我以为“阶级”是一个已过时的概念;但或许,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占领华尔街”等新近事件的发生,与此相关的讨论又浮出水面。这又一次证明,马克思的一些理论,是不能被轻易抛弃的。
影片中的哥谭镇,显然是一个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社会。在此举一个我个人最喜欢的相关表征为例:“复出”的蝙蝠侠驾驶无比拉风的“蝙蝠”坐骑从天而降,解救身陷困境的猫女。贝恩(不出所料地站在一群暴徒中间)瞪视着这一切,目光中透露出讶异与艳羡;横膈在他与蝙蝠侠之间的,是由阶级决定的科技、资源、财富、才能、魅力、及其它种种不可逾越的差异。

那么,诺兰的政治立场究竟如何?这部电影是否真如某些人所批判的那样,是一部“反革命”的影片?
毋庸置疑的一点是,显在或潜伏的革命意象遍布全片:慈善晚会上的猫女在布鲁斯耳边吐出的警告“一场风暴就要来了”,是过去几百年来重复过无数遍的革命宣言;贝恩率人侵入证交所的段落,是“占领华尔街”的戏剧性表达;“地上都市”与“地下世界”的分野,是老生常谈的阶级修辞;放出政治犯的情节,是活生生的“攻占巴士底狱”重现;审判给出的两种选择——死刑或流放,以及展现流放时出现的冰天雪地,让人无法不联想起苏联30年代的“大清洗”……
我本人尤其欣赏全城大爆炸的那段戏。导演没有使用慢镜头、大特写等好莱坞大片描绘同类场景常见的电影技巧,也没有以伤亡场景进行任何煽情的叙事;相反,他给出一个长时间的大远景,让观众以一种俯瞰众生的视角观察哥谭镇的遍地开花。发生爆炸的范围如此之广,但单个爆破的力度又不是太强,没有末世景象,也没有恐怖氛围,有的只是连环的、密集的、“自下而上”的爆破——赤裸裸的、影像方式的革命定义。
但是,从影片的中段开始,诺兰干了一件事:偷梁换柱。随后,通过种种隐喻和明示,他努力提醒观众:蝙蝠侠所对抗的,并非真正的革命。
诺兰的提示包括:
其一,与贝恩一起闹革命的,并非那要占领华尔街的99%社会公民,而是他的地下军队和千余名罪犯。革命的主体,成了马克思本人不愿承认的“流氓无产阶级”。
其二,那位审判席上的法官,竟是第一部中的“稻草人”——影武者联盟派往高谭镇的第一位代言人。这是对此后剧情的铺垫,亦在讽喻大革命中的篡权。
其三,诺兰通过FOX之口告诉观众,那棵中子弹是无论如何都会爆炸的,而贝恩对此显然也心知肚明。 于是那颗核弹就不能被解释为一种威权主义的符号,而所谓的共产主义到此也被极端的恐怖主义完全替代。毕竟,革命的目的,是毁灭旧世界、创建新世界,而不是“你死我死大家死”。
而最重要的提示,关系我先前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人民的缺席。
哥谭镇普通市民的退场,出现在全城大爆炸之后。在贝恩的武力威慑下,前来报道的媒体记者(中产阶级的代表)四散逃窜;橄榄球赛的观众席上那些惊慌失措的人民群像,在此后的篇章中也难觅踪影。事实上,在影片的最后一个小时,观众看到的只有,以官员、警察为代表的国家机器,以贝恩为代表的反动暴民,以及以蝙蝠侠为代表的第三方独立力量。除此之外,唯一出现的“普通市民”是一群孤儿和一位神父——那些可以被轻易去政治化的人物。提醒大家注意一个细节:布莱克/罗宾挑出几位孤儿,让他们挨家挨户敲普通市民的房门,带他们一起逃生;但影片后来并没有展现这些市民,一个都没有——相信这绝不是导演/编剧的疏忽。
而没有人民的革命,又怎么能被称为革命呢?

故事终于走向终点。通过一个出人意料的剧情反转,这个所谓的“革命”被剥去了最后一层外衣。原来,终极的黑暗力量还是第一部里的影武者联盟,其意识形态体系并非基于《共产党宣言》,而是直接来源于《旧约》中耶和华的声明——如果一座城市已经腐败到一定程度,就应该让它毁灭。原来,“革命”只是一场伪装,更确切的说只是一样工具。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反转虽然狗血,但不仅是诺兰讲圆这个蝙蝠侠故事的需要,更是一种理论和逻辑上的必须。
到了这儿,我们的蝙蝠侠终于可以出场拯救世界了。他的敌人是他早已熟悉的;他敌人的价值观是他可以坚定反对的。更重要的是,他终于拥有了击败这类敌人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如果对手是真正的人民革命,他作为一个个体则绝无可能与之对抗。别忘了,诺兰来自英国,那里诞生了亚当•斯密与凯恩斯,也酝酿了马克思与恩格斯。
因此,诺兰并没有“反革命”。他揭露了阶级分层带来的社会不公,批判了暴力革命的血腥,也对被利用的革命与革命者施以真切的同情。他的立场是相对中立的,一如他在第二部中对JOKER所表达出的态度:一方面,他以两艘客轮中乘客的选择粉碎了JOKER的阴谋;另一方面,又以“光明骑士”的坠落宣告了JOKER的胜利。
这就是为什么,我如此喜欢、佩服和尊敬诺兰。这位新一代的好莱坞票仓导演显然不同于以斯皮尔伯格、卡梅隆为代表的上一代。他不再以传统的美国价值观进行单向度的教化,而是在好莱坞所能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呈现出多元的价值观,让观众可以讨论、争辩、思考。期待诺兰的下一部、以及之后的很多部作品,也希望中国的导演能早日尝试在商业电影中加入严肃叙事。

 3 ) 长文分析为什么看TDKR必须选择70mm胶片IMAX版本?

长文分析为什么看TDKR必须选择70mm胶片IMAX版本?

电影制作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影放映技术被不断革新。纵观电影发展史,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每一次的电影技术革新都成为一个里程碑。而目前最主流的电影放映格式分为三种:2D、3D、IMAX。其中IMAX包括IMAX 2D、IMAX3D。2D电影与3D电影的区别想必大家都很明白,而IMAX就不是那么被大众所熟知,在这里,普及一下。

IMAX,即Image Maximum的缩写,直译过来就是影像最大化的意思,是一种能够放映比传统胶片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电影放映系统。整套系统包括以IMAX规格摄制的影片拷贝、放映机、音响系统、银幕等。标准的IMAX银幕为22米宽、16米高。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IMAX意味着更宽大、更清晰的电影屏幕。

电影屏幕的解析度,类似于手机屏幕的分辨率,越高则意味着影像越清晰。我们平时在电影院里,普通的2D屏幕,最高也就2K的解析度,而普通的3D屏幕,解析度还将低于2K。而IMAX屏幕,数字IMAX有着高达6K的解析度,是普通屏幕的3倍。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胶片IMAX屏幕,它有着高达8K的惊人解析度。

但是,比较遗憾的是,相对于数字IMAX,胶片IMAX的放映设备造价则要高出很多,这导致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状,几乎所有的IMAX影院使用的都是数字IMAX放映设备。中国大陆地区目前仅有5块胶片IMAX屏幕,北京占了两块,其中在中国科技馆以及中国电影博物馆,重庆科技馆占了一块,位于广州的广东科学中心占了一块、东莞万达国际影城占了一块。这5块胶片IMAX巨幕,长年用于商业放映的仅有东莞万达,而其它4家则属于国家事业单位的。2010年初,《阿凡达》国内公映时,国内只有不到20块的IMAX屏幕,而目前,已经超过60块了,数量上翻了至少三倍。可惜的是,这些抠门的影院怎么不购置胶片IMAX放映设备。

前期直接用3D摄影机拍摄的是真3D电影,后期转制成3D的是伪3D电影,关于真3D与伪3D的区分,相信绝大多数观众都已知晓。但很多人也许不并不清楚,IMAX电影也有真伪之分。所谓真IMAX,是指前期使用特殊的65mm胶片及其IMAX专用摄影机拍摄,后期冲印成70mm胶片格式的电影,相比传统的35mm胶片,65mm或者70mm胶片在成像质量上有着质的飞跃。

那么,这几年打着IMAX旗号的好莱坞大片有多少部属于货真价实、完完全全的IMAX电影呢,答案是一部也没有。因为IMAX摄影机十分笨重,拍摄时噪声大影响录音,并且专用胶片成本高昂,目前还没有好莱坞大片全程采用IMAX摄影机拍摄。不过,2008年的《黑暗骑士》、2009年的《变形金刚2》、2011年的《碟中谍4》都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了部分场景,其中《黑暗骑士》的IMAX片段接近半个小时,而《变形金刚2》、《碟中谍4》的IMAX片段都不到15分钟,相比其他完全靠后期转制IMAX的大片,这三部电影可以称得上“真IMAX”。

而此次《黑暗骑士崛起》,有着超过一个小时的IMAX片段,影片中所有的动作场面全都采用65毫米胶片IMAX摄影机拍摄。由于此前几乎所有的伪劣IMAX电影都是靠坑爹的转制完成,所以,选择观看时,胶片IMAX与数字IMAX没有多大区别。而《黑暗骑士崛起》不同,最佳观看方式,必须选择70mm胶片版IMAX,否则,就无法体验到最震撼的效果,因为,如果把65mm胶片拍摄的真正IMAX电影转换成数字IMAX拷贝放映,势必损害影像的质感。

相对于坑爹的3D电影,2D电影绝对有着明显的影像优势,除了《阿凡达》以外,所有的3D电影对于我来讲都是糟糕的观影体验,是个挥之不去的恶梦,听到3D电影,我就想到了,平庸的3D效果、昏暗淡光的影像,被数倍缩小的画面、该死的笨重3D眼镜。3D电影对电影公司来讲,意味着更高的票价,更大的商业潜力,对于影院来讲,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基本上,某部电影有发行3D版本,那么,基本上就不排映2D版本了。而目前的情况是,3D电影也就算了,是真正的3D还可以忍受一下,而问题是,90%的3D电影都是由2D电影转制而成,绝对的假冒伪劣3D,而非3D摄影机拍摄。所谓的IMAX3D就更为坑爹了,因为,目前为止,全球还未出现一部电影,是使用IMAX 3D摄影机进行拍摄的,你所看到的所谓IMAX 3D电影,全是后期转制的,全是伪劣的,包括《阿凡达》在内!不过,《阿凡达》是全程采用3D摄影机拍摄,而非伪劣3D,它只是伪劣的IMAX而已,而很多电影,既是伪劣的IMAX,也是伪劣的3D,比如《复仇者联盟》,你说这不是严重坑爹嘛。据说詹姆斯-卡梅隆将用IMAX 3D摄影机拍摄《阿凡达》的多部续集,就让我们试目以待吧。

对于为《黑暗骑士崛起》投资2.5亿美元的华纳兄弟公司来说,如果诺兰向他们拍摄3D的建议妥协,那公司的高层绝对心情大好。无奈诺兰执拗得很,在他的坚持之下,《黑暗骑士崛起》终究没用3D拍摄而成。对此诺兰解释道:“如果我用3D拍摄的话,公司会很高兴,但我想用IMAX建立高品质的画面,让观众看到最震撼的影像,《黑暗骑士崛起》有着歌剧式的质感,必须IMAX。立体成像的尺寸太小了,在效果上很受限制,而“3D”这个词也有一定误导性,因为3D的意义在于它在摄影上是三维立体的,每一个观众也会有一个独立的视角。它更适合电子游戏或者其它使人产生代入感的技术,但对于电影观众来说立体的东西很难有亲近力。我还是更喜欢大银幕,抬头看着一块巨大的屏幕,会觉得影像比生命还宏大。而3D影像看起来就要小很多,就好像面前的一扇小窗户,一点都不过瘾。我认为IMAX是目前最好的电影制式,是使其他任何技术都相形见绌的黄金法则。每当我看到用数字技术拍摄和放映出来的画面时,那种影像效果都要比胶片或者IMAX逊色很多。人们渐渐弃用胶片,放弃2D电影,那将是电影史上的羞耻。胶片的画质是数字影像无可比拟的,它拥有最广的色域,最高的分辨率,用胶片拍的电影才是真的电影。但是现在,胶片的优点却没有人在乎,大家都开始用数字摄像机,因为它便宜,经济上非常划算。但对于拍电影来说,数字不是最好的选择,对观众的视觉体验来说,数字同样不是最好的选择。”

诺兰说,华尔街大战那场戏调动了一千多名临时演员,我可以保证你们能在IMAX银幕上看清每一个人的脸!我们毫不怀疑,他的预言将百分之百实现,他会用震撼无比的视觉奇观向观众证明,IMAX是制作电影不折不扣的黄金守则。

65mm IMAX胶片摄影机是迄今为止最佳的2D摄影机,70mm IMAX胶片是迄今为止最佳的电影放映格式,而《黑暗骑士崛起》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可见,他的视觉效果将强悍到何种地步。绝对超乎你的想像!跟所谓的数字3D电影对比,真正的胶片IMAX 2D电影,才是绝对的牛逼至极!才是体验最佳画质的王道!

所以,如果你有选择的话,切勿错过70mm胶片IMAX版本的《黑暗骑士崛起》!

 4 ) 想说的话已结束,想看的风景正开始

本着导演and电影真爱粉高标准严要求的心态,先说不好的地方。

之前看到有人喷这部完结篇拍得太过平淡无聊中途想睡觉,还有些疑惑,事实证明恰恰相反。诺兰本就是省镜头的人,比起某些超级英雄片前面大段大段的背景+生活化铺垫,TDKR算是上来就先暴力一把,之后偷抢抓掐各种冲突不断,完全没有松懈之处。但也正因为如此,给人一种小高潮过于密集,大高潮反而不明显的感觉,峰回路转的巨大震撼是没有的。这一点上,它真心做得不如TDK可观。
而因为这一部的角色太多,群戏太分散,导演想要了结和表达的信息和情感份量太大,整个电影都在一种隐忍的厚积薄发中进行,后期反击远比前期压抑时间要短。当然诺兰的长项就是控制电影节奏,如此调度也并未失控。只是对于没看过前两部的观众来说,情感共鸣的力度上难以适应,对这些密集的交代未必有兴趣;对于看过前两部的观众来说,最后一部的风格变化又略有落差,没有叙事的迷局也没有成长的时髦——如果说Begins是紧促激昂的战歌,TDK是黑暗悲凉、繁复迂回的交响乐,那TDKR就是带着过往回忆娓娓道来的叙事诗,不紧不慢地映照到哥谭市的每处角落,告诉我们旧事的湮灭和新生的开始。论三者观影快感,对不同人来说差异会非常大。
更多结构上的吹毛求疵不提,推荐这篇:http://www.douban.com/note/233758013/
时隔数年的期待,到底会充满各种苛求与比较。

然后想说的,是这三部曲系列中我所理解诺兰探讨的东西。
第一部Begins是非常典型的超级英雄炼成史,除了batman被真实系普通化外,最大特色是导演在主角的成长中探讨了“战胜自我”的命题。正义理想许多人都有,但贯彻理想需要觉悟,应觉悟到何种地步,至少先战胜自己最恐惧的事物——布鲁斯韦恩站在蝙蝠洞中接受黑暗的洗礼,感受耳边风声卷起无数悉悉索索挥动暗翼的生物气息,那一幕的象征意义给我印象真的很深,童年的阴影和记忆的拷问扑面而来。这些都是常人终其一生无法克服的东西,而英雄注定要能人所不能。
而第二部TDK的网状叙事更悬疑也更紧张:白骑士哈维邓特所代表的人性两面,正邪其实就在一念之间;小丑所代表的极端化混乱,对人心带来无法停止的腐蚀;蝙蝠侠代表的希腊式悲剧,隐藏自我背负他人换来理想的实现。这些都是已被影迷们讨论过无数次的命题,足够有趣又不失通俗。
小丑之所以是无数人怀念的反派,在我看来并非这角色多么有个性魅力。观众向往他,因为他象征的混沌、疯狂和无目的性之恶,曾在短期内具有开外挂一般摧枯拉朽的破坏力,刷到了足够的时髦值——没有章法的对手往往最难对付,任何时代都无法避免看到规则被粉碎、信仰被颠覆,但心中一切皆不存在也就无所畏惧。
可这样的力量终归要被卷回人类社会集体的漩涡之中,回到它的正轨。小丑为什么失败?他真正的失败不是被蝙蝠侠擒获,而是直到最后,他也没能在那两艘船上空看见梦想中的焰火——有人觉得这样的安排是诺兰太甜了,我却觉得再合理不过。借用网络上一位影迷的设想来举例:如果当时小丑的装置安排,是在每位乘客的座位下都安装一个起爆按键,一旦按下开关的人超过半数,对面的船就会爆炸——这样一来,必定会看到他想要的人间炼狱。可惜他还不够聪明,不够了解人类。
没错,人性中皆有恶之一面,尤其自保的生死关头,谁也无法预料。可人也是群居的生物,被规章所限制,被道德所束缚,被秩序所统一,他们早已习惯用各种法则来约束自己,他们很难脱离社会而生存。那两艘船上都只有一个起爆器,需要有人在众目睽睽之下站出来,成为另一条船所有人的刽子手——谁肯只身冒这样的险?谁会想做这样的出头鸟?死亡固然可怕,但世上多得是比死更寒冷的东西,单是社会舆论就能毁掉一个人的一生,当众作恶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如果说冷静的囚犯设计扔掉起爆器是人性两面中善的一方得以闪耀,那么懦弱的市民把起爆器拿起又放回去就是社会意识给他套上的枷锁最终阻止了他泯灭道德。不是谁都像蝙蝠侠或小丑,以一己之力对抗群体习惯和社会准则,即使在体系严重崩溃的时候,曾建立起的秩序也残留着它的桎梏力量,总会再度让人们团结起来。小丑的失败,是只知自私之恶,不知自律之本。一度我也觉得爆炸必然会发生,但细细想来,才更确信混乱之力无法稳定的根性。这是整个蝙蝠侠系列中我最喜欢的主旨表达之一。(真不愧是在心理测试中做出“守序中立”属性的自己啊)

到了TDKR,也许是前作高度太难跨越,我原本以为这一部大概会彻底将拯救的重担交还于市民群众,突出整个集体反抗的力量,batman不再是孤胆英雄。但果然我忘记了这终究是部super hero电影……在高谭被贝恩掌握之际,蝙蝠侠依然是唯一的希望之光,必须由他先冲破前路,那些拼命的警察和灵巧的孩子才会前赴后继。这种空白感很是遗憾,感觉高谭终究是个令人放心不下的城市。好在这是部庞大的群戏,不少角色都有相当的存在感,他们作出的努力也不会被轻易忘怀——倒是警察副局长的逆转和牺牲让我意外,最终章果然比想象还要更温柔些。
总觉得这次,诺兰彻底放弃了去着意探讨某种“深度”,整个故事就是一位迟暮英雄执着于理想发起最后冲锋的历程,既不拷问人性,也不嘲笑正义,虽然加入了些对体制的影射和讽刺,但一切最终都为蝙蝠侠形象而服务。整部影片叙事平稳,一切顺理成章的老套,最精心准备的心理高潮必须是batman领悟到“你抛弃恐惧,加速成长,但恐惧会带给你力量”,与前作呼应,伴着张力十足的BGM作出新的理念诠释,由洞口爬出生天,镜头煽情至极。
至于交还权力于群众的弊端、贫富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偏执正义还是回归自我,这些主题很可惜都是蜻蜓点水,一闪而过,最终成为英雄传说的点缀。TDKR的意义,在于为诺兰的蝙蝠侠系列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正在老去的他、陷入绝望的他、不肯放弃的他,如何死灰复燃,如何所向披靡,如何找到新的继承对象,如何为自己执念的城市付出全部,如何与挚爱的人们沉默地告别,如何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我们喜爱蝙蝠侠系列,不仅仅出于电影本身的优秀,还因为它给予了世人一个最可想象和触碰的、近乎真实的、凡人蜕变为super hero的梦想。正义是多么虚无的东西,成为群众的保护神是多么可笑的想法,不用杀伤性武器保护世界是多么天真的原则,重视他人多过自我安危是多么荒谬的高度。没有谁能拯救每一个人,没有谁能满足每一股欲望,没有谁能做到让一切都完美。但总有一些人,明知不可能而能,明知不可为而为,明知将赴死而死。他们向着永远也无法到达的巅峰攀越,而这样的他们,或许能挽救生命,或许能贯穿历史,或许能改变世界——因而,被唤作英雄。
那么,回归batman这个人物本身也许是描绘结局唯一的也是最好的方式。没有错综深邃,却是细腻丰富,或许蝙蝠粉们会有缺失,但也足以感受到影片中浓浓的诚意。

好,从现在开始,掉书袋部分结束,花痴赞美模式ON。

导演大人坚持不做3D这一点真是很感动,以我的印象来说,进过电影院的此类电影除了《阿凡达》和《驯龙记》外3D技术几乎都是鸡肋,哦,忘了还有《龙门飞甲》……TDKR那胶片镜头感美得要死,真没想到高谭市能拍得如此苍凉而绮丽。
略微发福的小指头叔、愈发像猴儿的Owen、依旧妖娆的赎罪洛丽塔、还有好多熟人脸。连稻草人墨菲都莫名地现身跑了一回龙套,让我忍不住喊一声诺兰大手你真是太大手。
贝尔的容颜,即使沧桑残损也有种让人心疼的孤傲和冰冷窒息的英俊,演这种天煞孤星真是再好没有。不过这部没有他花花公子掩饰外皮的表演,略可惜。
我知道很多人都觉得超级英雄那些紧身衣装备不是太难看就是太喜感,其实我也这么想(抓头)。但老爷是个例外,我真心实意的说是个例外。灯光熄灭,警员轻呼,蝙蝠侠第一次重回夜幕之下,死神旗帜一般的披风,闪烁着黑铁般华丽光泽的护甲,夜色中凌厉张扬又低调奢华的线条,谁、敢、说、不、时、髦。
蝙蝠战车和摩托,和复联那帮人一比多么穷酸的装备,可放在诺兰这里就是能拍得无比拉风无比狂霸酷帅拽。看猫女的小翘臀跟着车身一起旋转,闪不死你。
老爷这次其实福利很多,美女一个接一个投怀送抱,主动推倒,你之前几时见过贝尔有这等好运气。当然天生一张反派or精神分裂女主角脸蛋的玛丽昂姐姐告诉我们,女友总是别人的——好在这次老爷很渣地同时一人把俩妹,于是还有位漂亮又能打的备胎。
这部的感情戏互动其实相当不够深入,一个像是感激+sex的催化,一个像是进展良好的对手兼拍档。不过本版的猫女性格跟老爷倒算互补,安妮海瑟薇没有演出真正的妖娆与媚气,却演出了倔强女人堕入情网的瞬间,以及足够的干练敏捷聪慧狡黠。Batman的灵魂永远是孤独的,瑞秋不能真正认同他,猫女也还未真正理解他。但一个真正爱他并适合照顾他的人,总会给予他可以停泊的幸福吧。就当是导演慈悲。
本片的最大萌神还是各种爷爷们。老爷你真的很有爷爷缘啊招到的每一个都是极品,还天天操心你娶不到媳妇生不了娃。老黑人的调侃冷感谐趣,管家的关怀细腻隽永,还有渐渐衰弱的戈登警长,oldman大叔不管怎样都英俊得一塌糊涂,虽然被虐严重也在医院耍了把时髦动作戏,好感动。凭什么说诺兰根本不会塑造角色,明明一个个特色各异,令其行为完全为剧情服务,创作重心不在他们性格剖析上就叫不会塑造角色吗?哼!
对囧瑟夫同学的爱终于又回来了,这个扑克脸演得意外妥贴,眼睛里有被体制压抑的冷漠,与行动力展现的热情同时存在,和戈登的互动间火花蹭蹭冒。罗宾诞生的那个刹那真是不能更燃,虽然好像没留下啥钱财了,孩子你自个保重啊。
反派当然是没有前作棒的,两个感觉本质都是实心眼+死心眼。但是那个监狱里的故事还是编得相当不错,与前作衔接起来更有感染力,米兰达和贝恩是个有趣的CP啊,要不是戏份太少估计也可催泪一把。爬出洞穴的那个小姑娘演员选得真好。
贝恩和老爷的水下拳击赛看起来真疼,真的好疼。动作确实……略喜感,但背上那一下看着还是好疼。老爷你的喘息声各种意义上都是对人类的折磨。
忍者大师还魂的时候我笑了。这是系列最后的嘉年华,就像稻草人一样每个家伙都要出来露一露脸的嘛。
还有黑夜与星空、街灯与城市、崩裂的地面与昏黄的烟尘、潮湿的雨与漠然的雪、老爷伫立在高处沉默的视线、蝙蝠战车腾空而起的轰隆声、披风在空气中划出遮蔽一切的结界、猫女和摩托一同飞舞的优美身姿、幼小米兰达回头望向保护者的一眼、没有家门钥匙的布鲁斯韦恩少爷、球场上孩童稚嫩的歌声如旗飘扬、离开监狱洞穴前身畔飞出的蝙蝠群、两手空空冲向人群的制服警察、大桥上用火焰炼制的蝙蝠标志、一句告别“Not everything,not yet”、目送传奇在水面逐渐远去的面具脸青年、新的影子启动水下沉睡的钢铁壁垒、管家爷爷墓前悄然决堤的泪水、回忆中为少年韦恩披上衣裳的温和探长、以及佛罗伦萨那个明媚的午间,老者看见的男人和女人。
这是结束,也是开始,rise or die。

 5 ) 混蛋,你们考虑过这一部Bane的感受吗!!!

除去原著漫画、和之前几部Bane的背景

这一部Bane开始也是一个中东波斯范儿的小帅哥

不知道什么缘故吧,在监狱做了女神Tate小跟班小保镖。从此,花光了这辈子所有的运气,能摆满一茶几

为了帮女神逃出监狱自己被一群西非的老流氓揉虐成木乃伊

盼星星盼月亮穷人盼来GCD,女神老爹来救他时被纱布包扎,在外面露着的就TM剩一双眼睛了。。。。。

救出来后不受女神他爹待见。西非老流氓们手真黑,取了纱布但今后要戴上个类似S&M塞口球的口罩要不然好像不能喘气儿(那配角就只配露半张脸啊~!)。也算是报答对自己闺女的救命之恩女神他爹教几门手艺就立马打发走了

随后和女神在外面风风雨雨的几年,暗地帮助女神从一个爹不亲娘不在圆寸小土逼逆袭成金融界上层白富美;自己从波斯小帅哥变成一个带着塞口球的光头土肥圆

各种努力把自己对手高富帅蝙蝠侠整破产,结果自己女神和连电费都交不起的穷逼蝙蝠侠滚了一夜床单

自己赤手空拳把一身橙装的蝙蝠侠打成狗,吃板刀面还是馄饨你自己选吧,又把蝙蝠侠关到了自己当初的监狱。然后释放监狱犯人组建一群喊着“Tate万寿无疆,Bane身体健康”吃大户、斗地主、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民武装。眼瞅着能和女神没羞没臊的好日子就要来了,谁知道加着主角光环的蝙蝠侠先来了,被拔了塞口球,虐成了狗

最后蝙蝠侠的拳头离自己塞口球0.01公分时候女神出现一刀相救,但还是当了女神的炮灰,被白富美猫女一炮给轰了。。。。

最TM可气的是女神当着曾经一起滚过床单的高富帅敌人的面,说自己这辈子最大错误是爱上了女神。。。。。永别前连TM好人卡都没发一张,给TM糊弄一张朋友卡。。。。。我擦

  今天电影院里的姑娘们感叹Mr.Wayne的豪宅和兰博基尼时,她们想过在下水道里默默为女神实现愿望的Bane了吗?你们考虑过Bane的感受了吗?

哎、、、、不说了。。。。。
这撩乱的城市
容不下我的痴
是什么让你这样迷恋这样的放肆~~~~

 6 ) 吐槽贴 向诺兰竖起中指

      当年看完《盗梦空间》后,就调低了对诺兰同志的期待值,那部其实已经失去了黑暗骑士和致命魔术两部神作的风采。 进电影院之前想着蝙蝠侠这种正邪对抗套路的电影,他应该不会失手,快节奏对抗和战斗场面交替加上激昂的音乐,至少会值回电影票,让我舒舒服服地坐上164分钟的时间。但是……但是……尼玛的,这是一部多无聊的电影啊。

   (有剧透)

      你有必要铺垫那么多狗屁剧情吗,你的快节奏叙事去哪里了?黑暗骑士NB的就在于不拖泥带水,有事说事。160分钟完全可以精简掉一个小时的戏份,中间别说去嘘嘘,就是去借卷纸去上个大号,回来也完全跟的上剧情。
     我实在搞不懂那个蒙着面的悲恩同志到底是想要干嘛,从头到尾狗屁叨叨地说了N多废话,说到底就是为了地下挖个洞,把城市搞成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然后……然后就准备用个大炸弹炸死所有市民,再然后呢……没了,多么无聊的一个反派,你丫没长大啊,就喜欢点炮仗玩啊。我朋友看的时候一直在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我哪里知道他为什么。
      小丑的经典除了希斯的完美演绎外,主要是剧本塑造出了一个具备邪恶理念的人,他利用人心的恐惧制造出了真正的恐怖,让整个城市失控,让每个人在善恶间抉择,这才是反派的王道。
      有人肯定要说悲恩同志有追求,他制造了革命,他煽动了人民,他发动了文革……我要对那些所有装B的所谓影评人竖起中指,文革尼玛啊,就几个破镜头审判了一下,这也叫文革,还动不动解读这么多含义,说过审如何惊心动魄。你们全都有迫害妄想症,巴不得广电把文字狱玩到极致才爽啊。

      反派的乏力和剧情交织的疲软直接导致了整个电影的无聊,这部里面,编导压根就是在应付观众,诺兰你缓两年拍,多打磨下剧本,你会死啊。最操蛋的是蝙蝠侠被猫女骗了后,被贝恩打败扔到了那个破洞里面。
      说到这个洞,看的我那叫一个窝火。这简直就是编导的一个偷懒洞。演到一半把主角朝洞里一扔,然后反派就在城里点火杀人,最后主角爬出去与反派决战,主剧情就结束了。这还能这么糊弄的,我要看蝙蝠侠和反派的智勇对抗啊,这部电影里蝙蝠侠的戏也太配不上主角了,不是消沉着就是在洞里唠叨,瞬间让我想起了倚天屠龙记里面的张无忌,蝙蝠侠在洞里找到一本九阳真经也好啊。别和我说风格不统一,前一部里面的风格是十分统一的,漫画电影的现实主义彻底更新了漫画电影的未来。这部电影里这个破洞监狱实在让我跳戏,你这是哪里挖出来的,是波斯王子里面穿越来的吗。
    
     好吧,我就不说剧情了,当时我想着来看场面的吧。结果……从头到尾除了炸城市让我激动了一下,整部电影里面的场面和动作都是无聊到爆啊,钱都花哪里去了,别提那个天上飞的蝙蝠飞机,星球大战里面随便拉个飞行器都差不多。
     中间一度我在怀疑诺兰是找枪手导演的。动作场面那叫一个差劲,除了无聊的格斗(大哥,骇客和伯恩都出来了,您能请个动作指导吗),就是那些无聊的枪战。导演的场面指导够差劲了,要不是强大的工业体系撑着,估计都能不及格。那个警察和暴徒对战的场面,你能拍得再烂一点吗?南非刚出现镇压矿工的屠杀事件,那场面才是对抗。整部电影里的人都患上了开枪恐惧症,不管是警察和暴徒开枪都是慢半拍的,直直地端着枪,也不知道在干嘛。这就是导演和剪辑的问题了,板子还是要打在诺兰屁股上的。

      其实整部电影的吐槽点不计其数,几千个警察呆在下水道里面几个月,吃喝拉撒睡怎么办,敌人给他们送?即使出来了,是不是也会畏惧强光(参考我们的矿难事件),还能直接参加战斗,战斗力依然满血?
     悲恩让三组人拖着炸弹在城里到处跑的意义在哪里?捉迷藏?为什么不好好派人守着,哪怕绑几圈市民做盾牌也可以啊,难道就为了好玩?
    还有演员的表演,这是大银幕啊,什么都放大的,最后死在车里的那位姑娘,你还能死的在假一点吗?
    …………(此处省略一万字)
      
     我看的那场上座率应该在七成左右,但是没有出现伟大的鼓掌现象,也没有出现散场后大家恋恋不舍,眼中含泪的留恋情景,那都是因为这部电影太无聊了。最后,严重鄙视那个微博女王的品味,什么中国拍不出这样的电影,就差跪在那里膜拜了,有点品味好不好,至少投名状就比这部无聊电影好看,场面、人物和剧本都强好几个档位。

    我是看了众口一词的赞誉,多年潜水实在忍不住了,特意注册一个来一吐为快的!
     


——————————————————————————————
      我始终觉得一味追捧喜欢的导演或者其他创作者,是最有害于创作者本人的。一味叫好只会让人失去创作方向,不会纠正错误,相反从我自己的经验出发,创作者最想听到的是批评,那是真正能帮人进步的阶梯。
       不论什么作品,全是赞美的谗言,听不见一丝的反对声音,这正常吗?
      穷则思变,困而学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复 dased:
   说明一下,侠影之谜我看了三遍左右,黑暗骑士我看的次数我都说不清了。我没看出这部所谓的崛起怎么就崛起了。
   首先情感上没有铺垫,第一部的时候他的父母死了,他是从孤儿的阴影中走出,击败了训练自己的师傅(也可以解读为击败了父辈之人,从男孩彻底成长为男人,这是西方戏剧的常用主题),才变成了侠者。主题其实是成长。
       上一部他心爱的女人死了(爱情),他托付重望的检察官变成了恶魔(事业),成人世界的两大主题被毁,可见小丑对他的摧残有多大啊。最后虽然赢了小丑,于情于理最后都只能坠入黑暗中。
   两部的设定理清后,其实发现每一部都有重大的变故(虽然很狗血,但是有效才是王道),这一部里面什么都没有(玛丽安最后的反水算不上变故,你根本不关心她),他最关心的人是管家老爷爷,其实最应该把老爷爷用来摧残蝙蝠侠的,是打击他的最好武器。同时我本来期待的猫女应该变成最懂他的女人(因为都超越法律),加重两人的情感,然后在最后发生变故等等。有了让蝙蝠侠牵挂的情感,故事的对抗才能出彩,才能在最后击败反派时,有激动人心的力量,这是激荡观众情绪的最好办法。
     其实这部隐隐透出主题是家庭,这是中年男人的主题,但是戏写的太差(甚至还借来第二部瑞秋的信来凑戏,想推动情感,但是又不发展)
  
  回复Cataclysm:
   1和3的联系我明白,但是对不起,我没看出有太大帮助。
   贝恩和玛丽安的所谓刺客联盟计划(具体的计划内容我就不细说了),基本停留在原地(1的水平),说白了,就是要炸掉哥潭市。1里面因为重心在于蝙蝠侠的成长,所以最后反派(师傅)的计划不用太宏伟和复杂也没有问题,戏够。但是经过两部锤炼,蝙蝠侠什么样的人大家知根知底,160多分钟的电影,你就重复一下1里面的炸城市计划就说不过去了,这也是为什么无聊的原因。
   综合我对两人的回复,应该明白3的软肋主要是没有情感和强大的阴谋推动,才造成了戏软的结果。(里面我最担心的戏是匪徒去杀警察局长,因为我对他有情感,希望救他)
   好了,该说的差不多了,此贴我不再回复了,到此为止,觉得电影NB的继续吧。






 短评

四星半。鸡蛋里挑骨头:配角形象不够丰满,转折欠缺说服力,三个月的时间没有拍出维度,感情戏有点进展太快,井底戏有点抽象。虽不是诺兰最好的电影,但比起其他电影仍甩N条街。英雄故事结尾虽然有点老套,可当尘埃落定之后,所有人缅怀过去、继续生活时,仍落下泪来:传说终会终结,英雄永远不死。

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难道我是第一个看的吗?墨尔本crown village cinema, 所有人都鼓掌了,绝对是今年最伟大的电影!

11分钟前
  • 午安君
  • 推荐

英雄挥别,正气永存;史诗落幕,传奇不朽。漫长黑暗过后,终迎黎明曙光。

12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我绝逼无法忍受四十天的剧透所以果断去小破岛看掉了!OH MY GOD!Kneel before the Nolans!之前不看trailer采访TV花絮什么的果然是对的,不然惊喜都没了!I just can't find even one appropriate word to describe it. The epic ending of the Batman trilogy!!!这么一比较妇联好幼稚≧▽≦

17分钟前
  • 叉叉
  • 力荐

为了给哥谭带来光明和希望,他不惜撒一个弥天大谎,为哈维·丹特背锅。哈维·丹特成为了哥谭的光明骑士,他却成了恶魔。当法律和道德不完善的时候,它们不但无法伸张正义,反而成了枷锁,约束了好人,让罪犯逍遥法外。但他愿意替他人承担罪责,让他人保住名誉和清白。因为他不仅仅是想当一个英雄,他想比英雄做得更多。《黑暗骑士》的立意和深度已经是超英片中的佼佼者,在你以为《黑暗骑士崛起》很难有所创新的时候,诺兰又玩出了新花样:谎言能隐瞒一时,但永远是隐患。哥谭暂时的和平是建立在谎言之上的,迟早会成为反派攻击人们的武器。阿福何曾不是英雄?他的言行的确会让布鲁斯·韦恩因此而恨他,但同时也能让他继续活下去。戈登也是如此。谁都能做英雄,即使他做的事很简单,比如给一个小男孩披上外套让他安心,让他知道生活还在继续。

19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拍出了黑暗英雄的铁血丹心,但没能超越《黑暗骑士》。配乐超赞!

22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疯,诺兰究竟把蝙蝠侠系列拍到了怎样一个高度啊,弥漫始终的黑暗感几乎将人吞没,我甚至觉得其它英雄电影可以不要再拍下去了,复仇者联盟二剧组也赶紧解散吧,即使你搞来一万个超级英雄乱斗,也不比高谭市大楼顶上熊熊燃烧着的巨型蝙蝠那般凄美孤傲。四年的等待值了。

26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超过TDK不敢说,但永垂影史是扛扛的.

27分钟前
  • 无殇
  • 力荐

算不得神作,但诺兰的黑暗骑士依旧轻松甩出其他的超级英雄电影几条街,对照着美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别有一番滋味。最大的优点就是情感力量充沛,依旧有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牛X台词,中段角色的口才个个了得,情节确实有点散,剪辑有点审美疲劳,配乐很棒却也有点刻意煽情,小囧差点成好基友罗宾。★★★★

2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完美的终章。这是一部可以让我回忆起当初我是怎么喜欢上电影的电影。

31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整个蝙蝠侠系列所讲的故事一言以蔽之不过就是:高帅富会武术,谁也挡不住!这部自然也不例外。与前两部相比只是变得更加冗长乏味而已,整体乏善可陈。全片无高潮,能淡出个鸟来。真有点替那些枪击案的死难者感到不值,为了看这么个鸟片而断送了自己的性命,真是死不瞑目。

36分钟前
  • 易老邪
  • 较差

解释了英雄以及英雄精神,蝙蝠侠终于找到了他的答案,无论是伤感或是其他情绪,这个黑暗系列终于结束了。汉斯·季默的配乐很棒,激昂或忧伤,很好的推动了情绪,很大一段时间都是被配乐震得热血沸腾的。合格的大片,场面、气势以及紧张感都有。最喜欢的还是猫女,Bane的发挥空间太有限了。三星半

4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雙手合十,十指緊扣,我和一場的毒撚淚流滿面,如此蒼白的心,既視之溫柔,只有真心愛過的人,會照單全收,It really doesn't matter,燃燒有時,道成灰燼也有時,在話語把我們逮住之前,我知道我已轟轟烈烈的,真心愛過。★★★★★★★★★★★★★★★★★★★★★★★★★★★★★★★★★★★★★

44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当你一个人行动时,戴上面具,这不是为你自己,而是为你心爱的人。" 影片前一个半小时略显平淡冗长,还好最后一个小时各种决战、逆袭反转和揭秘,非常提神和过瘾,高潮一直持续到影片最后一秒…Nolan, Rise!!!

4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三部曲,都是关于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庞大的人物线索和故事,诺兰已经构造出自己的世界观——我觉得,他是相信黑暗的。Gotham doesn't deserve a hero like this, but he'll still give everything to them. 另,小丑有且只有一个。(用打一星来表达对脑残粉的蔑视的人可以省省了,你们配吗?

5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所以那场床戏的作用就是为了证明蝙蝠侠这十几年还是有性生活的……

56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失望到爆!反派为什么反的设定,最后反转的设定,最后拯救的设定,都是那么的普通乃至无趣,甚至连打斗都毫无新意,那些反派配角就是一个个等着轮流给蝙蝠侠打。诺兰导演水准没差,只是这次的编剧编得真的弱到爆炸!

60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贝恩真的太可怜了。。。。知道真相的瞬间我原谅了他做的所有坏事!老湿的眼睛真的会演戏!不戴面具的一秒镜头好帅 好虐 好凄美 好想哭!本以为这次我会改邪归正彻底爱上大蝙蝠,搞了半天我还是个悲催的反派控 。。。Goodbye, My Friend. 此去便是永别。(轻微吐槽:马良挂掉的那一下有点囧)

1小时前
  • A L E X
  • 力荐

孤立地看,这是一部无可争议的五星电影;但和第二部《黑暗骑士》比起来,它只能拿四颗星。

1小时前
  • 胡天翼
  • 推荐

Anne Hathaway美得足以把全世界的基佬都掰直,但刚被掰直的基佬们马上又会被囧瑟夫萌弯。

1小时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