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格勒

战争片俄罗斯2009

主演:加布里埃尔·伯恩,米拉·索维诺,欧嘉·苏图洛娃,亚历山大·拜尔,亚历山大·阿卜杜洛夫,弗拉基米尔·伊林,朱利亚·鲁特伯格,米克哈尔·弗里蒙弗,Mikhail Trukhin,叶甫根尼·希迪金

导演:亚历山大·布拉夫斯基

 剧照

列宁格勒 剧照 NO.1列宁格勒 剧照 NO.2列宁格勒 剧照 NO.3列宁格勒 剧照 NO.4列宁格勒 剧照 NO.5列宁格勒 剧照 NO.6列宁格勒 剧照 NO.13列宁格勒 剧照 NO.14列宁格勒 剧照 NO.15列宁格勒 剧照 NO.16列宁格勒 剧照 NO.17列宁格勒 剧照 NO.18列宁格勒 剧照 NO.19列宁格勒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8 00:38

详细剧情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肆虐时期,德国纳粹入侵苏联。在经历长达4个月的攻坚战无果后,希特勒决定用饥饿和围困的方式夺取列宁格勒。纳粹围城三年,尸横遍野的列宁格勒成为一座死亡之城。  英国女记者凯特·戴维斯(米拉·索维诺 Mira Sorvino 饰)在前线采访时,与她的爱人美国记者菲利普·帕克(加布里埃尔·伯恩 Gabriel Byrne 饰)失散,被困列宁格勒。孤立无援的凯特幸得列宁格勒义勇军女警妮娜(欧嘉·苏图洛娃 Olga Sutulova 饰)的帮助与庇护。两人坚守在冰天雪地的战火之中,与饱受饥饿折磨的苏联军民一起,为生存而战。

 长篇影评

 1 ) 牛仔们那个意味深长的笑话

列宁格勒牛仔乐队是一个有明显特征的家族:烫着尖利的飞机头,蹬着尖利的火箭鞋,黑色西服大墨镜,都不怎么说话,生活在北欧的冻土地上,贝斯手还因为夜晚练琴而冻死了。这是一个有很强传统的家族,摇篮里的娃娃和桌脚边的狗,都烫着飞机头发型,墙上挂的祖先肖像,是亚伯拉罕·林肯(也烫着飞机头),虽然他去了美国之后就音信全无,但他已经树立了这一传统,这不仅是家族性的,更是“民族”性的。

乐队决定去美国发展,他们开着拖拉机,驮着贝斯手的尸体穿过冻土地,迈步走通松树林来到国际机场(对,从森林走出来到了机场,而不是坐车来到),坐飞机到了纽约,与经纪人谈好了发展计划,然后被要求演一场试试看。他们面无表情地演了一场,结果被十美分打发去墨西哥给一场婚礼做演出,因为他们的音乐太“古典”了,而现在流行的是迪斯科和摇滚乐。

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将这个面瘫冷幽默风格的荒诞故事一路讲下去,融入了对流行文化、政治和文化歧视等等世界现象的讥讽、调侃,直到结尾时,受美国人冷落的牛仔乐队在墨西哥获得三个结局:音乐大获成功,复活一种民主主义团队关系,利己专制的小胡子经纪人黯然离去。

这部《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不到80分钟长度,风格强烈,短小耐看,情节就不多介绍了,这里说一说片中我很喜欢的三个内容:

第一个,是乐手们坐在户外围栏里围着桌子喝啤酒发呆时,看见几个人拉着一台汽车发动机从面前走过,小胡子经纪人开了句玩笑“是从哪个傻瓜那里偷来的”,然后乐手们开始笑,笑了半天,一直到回到车上准备开车走的时候还没有停。这时候发现汽车启动不了,打开车盖,发动机没有了,他们才停下笑。

这出戏极具张力。首先,那个玩笑让人觉得一点也不好笑,但是乐手们却乐成一团。这是一种狭窄的共情,这群面瘫乐手从北欧一路板着脸到美国,操着蹩脚的英语和异乡人的身份被孤立在文化、生活和社会之外,处境本就狭窄。这极罕见的乐趣愈发突显他们荒诞而真实的孤独。

其次,笑的主体和对象在这里有内外三层嵌套。那个笑话让乐手们发笑,乐手们这段傻瓜经历变成了电影里一段笑料让观众发笑。笑的接力,乐手们不笑了,观众开始笑。如果观众傻呵呵地开始笑,接下来,导演该笑话观众了。但考里斯马基当然不是为了笑话观众,而是在讽刺产生于鄙夷的讽刺性的笑,这三层笑,应该仅仅是笑本身,真实的情感,可以消解其根源性的鄙夷的情感。主角、观众、导演,应该保持笑的一致性,才是真正的平等、民主。观众需要警惕自己的笑变成了社会主义的笑、意识形态意味的笑。

第二个,是尾随牛仔们去美国、墨西哥的哑巴。哑巴是电影里形象最丰满、生动的角色,而失语也是一个关键的表达。哑巴是一个象征,所指为牛仔们不自觉的乡愁,是与孤独制衡的必要情感,是与消失的祖先亚伯拉罕·林肯、偶遇的加油站表弟呼应的连绵的乡愁传统。哑巴头发太短,但很想烫一个飞机头,成为和乐手们一样的人,成为不了,他就成为伴随之人。哑巴不能说话的道理在于,在异国的语境里,乡愁是无法说出来的,因为孤独失败时说,没有人会理会,成功喜悦时说,没有人会同情。在牛仔们饥肠辘辘的夜晚,哑巴献上了他捕的鱼——乡愁是一层情感地基,挽救了牛仔们的失望。

第三个,是连同冻僵的贝斯装在棺材里被牛仔们带着穿越美国的贝斯手的尸体。这具棺材上有四个洞,一个露出飞机头发型、一个露出竖立的贝斯、两个露出火箭鞋,这具毫不严谨的棺材很轻,一个人就可以扛它在肩上走来走去。这个轻也是死亡的轻,属于喜剧所能承托的重量范畴,如果它反而重,比如像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的棺材那么重,这部电影就会被压垮了:它的语调和形式,承受不了。但电影的喜剧风格有它自己重击人心的方式,这是考里斯马基的方式,或者源于贝克特的方式,是现代的也是古典的方式。

多说两句,第一句,好电影必须要着调,就像牛仔们想改变他们“太古典”的音乐而去玩摇滚的不着调状态给自己带来的狼狈结果一样,找自己的调子去表达很重要。第二句,据说这支牛仔乐队在现实中本就是一支叫做“Sleepy Sleepers”乐队,这部电影成功后,乐队好像找到了状态,就以飞机头造型火了起来,在1994年,他们与俄罗斯红军合唱团(160人)在芬兰赫尔辛基上演了一场由诺基亚赞助的“牛仔撞红军超级演唱会”,现场有七万人观看(感兴趣的可以在土豆上搜索到部分现场视频)。

 2 ) notes 列宁格勒牛仔这个乐队

This is a movie of make-believe. The band is born out of Kaurismäki's collaboration with his friends, who later became members of the band. Together, they made a concert documentary ("Total Balalaika Show"), music videos ("Rocky VI" "Through the Wire" "LA Women") and two feature films (this one and "Leningrad Cowboys Meet Moses"). The movie was a hit and the band started touring as a result. (The singer in the film who joined at the gas station, though, is Nicky Tesco from a British punk band, The Members.)

cite: wiki, http://www.notcoming.com/reviews/leningradcowboysgoamerica/

 3 ) 小飞机头的头发也会长长的!

这部片子已经二十岁了,实属相见恨晚。就仅仅是奇装异服和怪异举止都已经够吸引人了。还有那么多种类的音乐类型。从摇滚到乡村、爵士、甚至还有披着镰刀斧头旗放声歌唱。

整个片子幽默诙谐,又好玩又热闹。那个年代的流行元素处处可见,是怀旧人士不可多得的收藏品啊。不过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个不舍不弃一定要加入到飞机头团队的哑巴(应该是不会英语)。他只有一戳毛,鞋头也不够尖。可是他一直努力着,从田野里被揍到偷偷的搭运货机到纽约一直跟到墨西哥。在途中最后用一条鱼捕获了大家的胃一起去到墨西哥。最后唤醒了那个早已冻僵荒野的吉他手。带着梦想实现的征兆和他们一起融入到墨西哥炫彩斑斓的夜色中。

影片最终他们在墨西哥一炮打红,经纪人大概是良心发现离开了。看到这里不免心酸,征美却在墨西哥红了。皆大欢喜的结局总是蕴藏着更多的无奈。导演用着轻松幽默,公路片特有的沿途美景的陪衬的手法,讲的却是一个简单的追求梦想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只要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或者始终擦着边。终有一天,你的梦想会实现。

生命总是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而展开的,或许迷惘,或许止步不前。就算格格不入,但只要还有梦,就请一直走下去吧。

是的,小飞机头的头发也会长长的!

 4 ) 隐喻 音乐 幽默

电影出现苏联的logo 以及林肯的头像,无疑和政治联系密切了。 所以,我看的版本,少了哪里的十分钟??? 公路片,黑色幽默,政治隐喻,民主与革命,婚礼与死亡…… 其实,单从他们的打扮来看,已经赢了不少了。哈哈哈。 自身不懂音乐,只能看剧情了。但是,阿基考母斯基,这个导演可真是会玩,人文关怀,反讽信手拈来,还有画面低饱和度高对比度的隔阂 冷酷 以及画面安安静静的“绅士风度”? 最后,想提一句老大哥。以及那个远去的背影。 抄个人家的评论: 把旧车唱没油了,把酒吧唱倒闭了,把死人唱活,把活人唱疯。头顶怒发冲冠,脚下鞋履戳人,没事多晒晒太阳,偶尔相认个表弟。林肯是他们的祖先,音乐是他们的信念,棺材用来冰冻啤酒,胖鱼用来获得授权。台下的观众喝着倒彩,说这是看过最烂的表演。他们全然不怕,你听他们唱着,不喜欢摇滚的人多可怜。

 5 ) #

阿基·考里斯马基多数作品关注底层人的生存状态,对消费主义、文化霸权等现象持坚定的批判态度。字里行间流露出夺目的人道主义光辉。风格冷峻,善用反讽、形式极简,标志性的“呆照风格”营造出疏离凝滞的电影效果。 这部荒诞、幽默、深刻的作品,虽然与多数他的现实主义作品风格上有所区别,但其核心部分却是一致的。《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用一则极富戏谑意味的故事,解构了权力结构的建立与演进,更是对当时苏联现实的揶揄。这部电影还是对“集体与个体关系确立”的一则寓言,秃头年轻人缺乏某种形象上的特征而被某一集体拒之门外,一种维系亲近性的关键性因素便露出了真容。集体的凝聚力并不是建立于人性的、天然的本能,甚至不受血缘因素的影响,它是被规定、被意识形态化的结果。但我们只是把这部电影当作一则激烈的“ZZ声明”的话,那是对它内容丰富性的无视。 在这部作品中,与尖锐伴生的是温情,秃头年轻人最终是用爱和热忱唤醒了同伴们的良知,他们更是在一个乌有之乡式的地方摆脱了控制与自我控制,并在音乐这一层面上寻求到了认可。这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是对冷酷现实的批判,更是对人类困境的超越。 《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完成了对公路片这一经典类型的戏仿与解构,现实旅途是一则文明演进寓言,也对应着心灵的蜕变。这部只有78分钟的电影野心是惊人的,他用身体的造型、精妙的视觉场面设计制造喜剧感,摈弃多余的场景和语言,用悲喜剧的方式展现现实的荒诞冷暖,并借用这些手段把作品引入崇高的境界。这种电影样貌和精神发源于卓别林,考里斯马基的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稀缺的,是必将在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个篇章的。

 6 ) 是脱力的一种,

弹出来的第一条:A promising start

以为是章节标题,结果发现是画外音而已。

看到快结束真的有些撑不下去了,没什么情节,公路电影的格式,但符号学又不知道想揭示什么政治意义、社会意义。

这淳朴的歌词,笑出声

后面还真的就,深情凝望这张照片

追忆不曾发生的似水流年

【疑惑】

这个偷渡客究竟是什么意思,拿着鱼又是什么意思?

结尾说这个男人再没回来又是为何呢,穿越整个美国国境,发现梦想其实在墨西哥这片沃土?

貂皮袄和仙人掌,这。。。是哪个季节?给了你这样着装的勇气

片子里最喜欢的一个梗,

然后发现,这不就是poster么。

 7 ) 对热爱以外的事物保持一定的木讷

非常幽默轻松又好看的公路电影。

造型夸张但是真的审美高级,每一帧都想截图下来做海报。

影片给我一种很强烈的冲突感,并不厉害的乐队,怪异孤僻的性格,但是唯有的几场演出又着实让人开心。突然就很羡慕这群人,对人际关系不敏感,对于演出的商业属性毫不关心,吃什么不重要,住哪里都可以,只要能到达想去的地方,同伴去世了就想办法带上,对于演出以外的所有事情表现出一定的木讷和忽视,才能体现热爱的意义吧,才可以如此纯粹而幸福吧。

虽然影片竭力表达了这个乐队的不靠谱和不专业,但是他们的演出,真的很好看。

在热爱面前,窘迫不值一提,一切都只关乎于心,关乎选择。

 8 ) 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传播

深入人心的民族传统鸟嘴发型、尖嘴鞋,黑色外套加白色衬衣,让他们看起来像群企鹅,呆萌、滑稽。家族从里到外包括小孩,宠物都继承这一特色,像是这个民族与生俱来的显著特征,也是他们辨认同类的根据。而失语的脱发流浪汉则天然被抛却,但他一直紧追不舍,从未放弃融入,像极了在异国被遗弃的乡愁和民族气节,在雪中施以援手,也拯救了统治者乐队经理。

经理的作派令人扼腕,他不生产任何贡献,而最先享受所有生产的得益,并掌握分配大权,在资源与无产阶级之间竖起高墙。在整个团队走向下坡路,下层苦不堪言,战略方向完全不适应社会实情的情况下,自己依然大鱼大肉,坐享其成,还提出各种不合理的改革意见,劳民伤财,例如海滩上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的傻逼做法,是不折不扣的剥削阶级。在社会主义、生产群体滋生这种剥削阶级的情况四处可见,企业管理层与生产团队之间也常常出现这种隔阂。可喜的是最终无产阶级发现了问题,打破僵局推进民主改革。但是无产阶级自身个体也容易被腐朽,缺乏高远的视野和自控能力,缺乏管理才能,得到经理指派去乞讨并购物的两个牛仔很快自己便耽于玩乐花钱喝酒,得到团队信任去购买食物的牛仔只想着给自己办一身行头。眼看无产阶级被剥削时大家都给予同情,哀其不幸,其反抗上层得到权力时不是迅速腐化成剥削阶级就是耽于玩乐,自我浪费,观众又只能怒其不争。素质水平低下的无产阶级在有提高自身素质水平的觉悟之前,似乎只能是傻乎乎无价奉献自身劳动的一群愚民,只能眼巴巴地求着一个毫不生产的管理者同情施舍。

牛仔们的演奏水平甚好,音乐风格更偏向古典,奏出吉普赛风味、田园风味,摇滚、墨西哥风味也能适应,却在资本主义的土地难以生根,得不到认同感。却在第三世界拉美土地发扬光大。美利坚地区冷酷的工业烟囱与墨西哥人的辣椒人文热情对比明显。在拉美得到异族的认同,又温暖的土地和热酒美食,乡愁得到满足的急冻牛仔复活过来,整个过程中他们对自己的音乐风格作了多种探索,改进吸纳现代摇滚迪斯科等各种风格,在异域作出了成功的改进试验,第三世界的土地果真更适合共产民主吗?

 短评

结束美利坚的那折磨,荒漠已然变成了绿洲。哑巴旁有一群飞机头,仙人掌里张出水龙头,喝了一口我就全明白。

7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推荐

残酷到柔软

10分钟前
  • ❤sissy❤
  • 力荐

山炮乐队不好带啊

15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阿基这列宁格勒牛仔系列果然不是盖的,简直要笑死了,光这造型我就能看着笑半小时,更何况他们还连唱带跳的吃遍美国所有音乐类型(那个红色乡村音乐真是。。。霉霉不学着点?)!而且更吃不消的是,里面仍旧有对劳动人民的关怀。。。哎我不行了,我再去笑一会儿。。强。

2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一只老土摇滚乐队傻乎乎的表面下是淡淡的忧伤和乐观的精神

24分钟前
  • mdld
  • 推荐

个人最喜欢的芬兰影片(目前没有之一),以前在央视第一次看到时就很喜欢了。片中的列宁格勒牛仔乐队,和本片同一年发行专辑,但不同于片中的各种搞笑的囧境,现实中列宁格勒的发展很快得到了突破,并于90年代中期在德国达到顶峰,还曾几度与俄罗斯红军乐队一同在柏林演出。

27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轻松幽默的公路摇滚电影

32分钟前
  • 醉舟
  • 推荐

【B+】看的第一部考里斯马基,开场五分钟的林肯就直接笑抽我,棺材上的洞,黑人伸出的乞讨的手这种细节冷幽默太讨人喜欢了,连偷工减料的插卡字幕都变得有意思。基调是现实的,可牛仔们身上又有种不现实的纯真。

35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人民音乐家们横跨美国处处碰壁到了墨西哥才最终又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40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Leningrad Cowboys倒是翻唱了一些很热的英文歌曲,不错这片子实在太欢乐了,他的荒诞喜感又和黑色喜剧不一样,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再怎么谈阶级政治,他的故事的背后也总能让人感觉到温暖和悲悯,整部电影的故事都像上帝掷骰子一样,各种让人难以预料。★★★☆

4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阿基的荒诞音乐喜剧,一场北欧/苏俄乐队横穿美国征服墨西哥的卖唱之旅。囊括多种音乐风格,从俄国民歌到乡村音乐,再从水土不服的爵士到狂热流行的摇滚。政治隐喻主要分布于片名、拍摄时间、听众反应与乐队独裁经纪人的浮沉之中,苏联的虚伪守旧与美国的文化工业都被婉转地揶揄了一番。酷炫到没朋友的乐队家族装扮:夸张滑稽的大飞机头(连林肯照片与狗狗都梳着此头型)、长尖头鞋、墨镜与黑西服,配上阿基电影标签式的慢半拍与演员面瘫木然的神色,冷感与冷幽默便浸透银幕。热血而滚烫的摇滚追梦题材竟也能与如此冰凉冷寂的风格融贯到毫不违和。贾木许的客串太惊艳。喜感十足的场景:后备箱敞篷兜风,喂狗吃牛排,秃头哑巴想理飞机头,滚出车外的一地啤酒罐与狱中酒罐打击乐,蹲装侏儒的乞讨,对偷发动机者笑到抽,爱人照片—拖拉机。(8.5/10)

4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堪称冷幽默的极致——整齐划一的队形永远保持高冷表情而开口即崩的笨蛋言行,头可断发型不可乱的强迫症,为抵梦想的卑微/强大之对比,莫名其妙的灵光台词迸发,种种细节铺设的奇怪笑点;亦堪称阿基夹带“私货”的最高级——完全满足其以公路片形式演绎音乐风格的流变(路上捡到的亲戚成功转换heavy metal笑死),贾木许客串过于应景(两位是我心目中最有音乐品位的导演)。zz隐喻不仅是东西方宏观方面的所指,也在这个小团体内部有所体现。

5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不是我想過的那種生活,卻是我喜歡的那種電影。

54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把旧车唱没油了,把酒吧唱倒闭了,把死人唱活,把活人唱疯。头顶怒发冲冠,脚下鞋履戳人,没事多晒晒太阳,偶尔相认个表弟。林肯是他们的祖先,音乐是他们的信念,棺材用来冰冻啤酒,胖鱼用来获得授权。台下的观众喝着倒彩,说这是看过最烂的表演。他们全然不怕,你听他们唱着,不喜欢摇滚的人多可怜。

55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阿基把以往自己作品中未施展尽的喜剧才华一股脑地抛给了这部电影,光看片中人物清一水的飞机头配尖皮鞋其笑果就可见一斑。当然纯粹搞笑从来不是阿基的宗旨,背后流露出来的淡淡哀伤才是影片的基调。列宁格勒牛仔乐队就像是万千追逐音乐梦想的人的化身,虽然苦涩但依然在路上。

56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人民需要艺术家,并不是经纪人。

60分钟前
  • 影观
  • 力荐

社会主义公路乐队也需要啤酒和爱

1小时前
  • 坦克手贝吉塔
  • 推荐

走向摇滚,走向世界尽头。8

1小时前
  • 巴喆
  • 推荐

总之导演有自己的一套语法太重要了。哈哈,贾木许演的车行小弟太紧张了,看片子的时候都没认出来,光觉着这个白头发小伙儿长的挺像孙悟空的……

1小时前
  • 撕撕撕
  • 力荐

真心给五星,感觉给的还是少!

1小时前
  • 张百万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