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列车

喜剧片日本2022

主演:布拉德·皮特,乔伊·金,亚伦·泰勒-约翰逊,布莱恩·泰里·亨利,安德鲁·浩二,真田广之,迈克尔·珊农,桑德拉·布洛克,坏痞兔,罗根·勒曼,莎姬·贝兹,丘增,凯伦·福原,凯文·秋吉·程,明基·村上,武谷香织,吉姆·加里蒂,埃梅丽娜·亚当斯,詹森·郑,约书亚·萨达索,约翰娜·沃茨,胡里奥·加贝,安德烈·穆尼奥斯,阿诺德·陈,帕沙·D.林奇尼科夫,米歇尔·李,贾森·马修·史密斯,大卫·雷奇,艾恩,雷·巴佛,达伦·凯兰,莉昂·马苏达,伊戈·米基塔斯,瑞安·雷诺兹,查宁·塔图姆,哈里森·徐

导演:大卫·雷奇

 剧照

子弹列车 剧照 NO.1子弹列车 剧照 NO.2子弹列车 剧照 NO.3子弹列车 剧照 NO.4子弹列车 剧照 NO.5子弹列车 剧照 NO.6子弹列车 剧照 NO.13子弹列车 剧照 NO.14子弹列车 剧照 NO.15子弹列车 剧照 NO.16子弹列车 剧照 NO.17子弹列车 剧照 NO.18子弹列车 剧照 NO.19子弹列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21 10:09

详细剧情

  在东京前往盛冈一趟疾驰的列车上,有五名杀手,他们发现各自的任务其实有着关联。于是问题变成了:谁能活着下车?终点站又有什么在等待着他们?  影片改编自伊坂幸太郎小说《瓢虫》。

 长篇影评

 1 ) 《子弹列车》,屁话真多

就在最近几天,依然能看到关于这部《子弹列车》的新闻或宣传,说其票房有多少,明星有多少,什么多线叙事,难得的爽片等等等等。

不得不承认,这部影片中的明星很多,主演老皮特,快银,永远拿日本刀的真田广之,被超人拧了脖子的佐德将军,就连客串都是桑德拉布洛克,查宁塔图姆,黑袍纠察队那女的,当然还有死侍。

大概半个多月之前,我也是冲着媒体宣传看的这部影片。

可越看越不对劲,主角进入列车之后,就是各种自称为杀手的人自说自话的叨叨,没完没了的叨叨。

终于等到了动作戏,想着这些人不说是高手,最起码也都是杀手,干净利落的杀个人,简单粗暴的打一架总该有吧。

万万没想到,这部动作片的动作戏份,竟然也和片中的碎嘴演员一样拖泥带水,儿戏一般的打斗,竟是打半天也打不出个结果,终于等到打死人了,缅怀感动回忆啥的都整了半天,最后发现这人还没死,竟然还能站起来,看的人真是无语。

左思右想也不对劲,一看导演是大卫雷奇。

这位曾执导《死侍2》的导演,再看这部《子弹列车》,就对上号了。

两部影片的演员高度重合不说,同样的能叨叨,同样的打不死,这不就是没有超能力的死侍么。

但既然没有超能力,怎么还是打不死。

也有可能导演是想拍一部老百姓题材的死侍,只是这个日本的背景,科幻的列车,开篇那个窝囊的日本儿子,单凭一张脸就十分诡异的俄罗斯少女,喜欢卡通且幼稚的黑人胖子,一看就成事不足的墨西哥青年,还有这个看似人畜无害却总能化险为夷的老主角。

这些各式各样,却都碎嘴的杀手,怎么看也和老百姓不沾边。

多线叙事的故事,花费着不少篇幅介绍那些莫名其妙的古怪杀手,但人物角色依然单薄,动机单一。还有媒体宣传这部影片有着成龙式的动作戏,但动作场面看起来却像成龙电影的片尾花絮。

除了一帮明星过来摆摆造型露露脸,这部《子弹列车》就像片中叨叨没完的台词一样,空洞,繁杂,冗长。

在如今这个全球形势的大背景下,好电影好作品确实少的可怜,偶尔有一部所谓的大制作,各种流量号,媒体都想蹭蹭热度,这着实可以理解,人都要吃饭,不寒碜。

可是说车轱辘话一般,蹭着一部只会说车轱辘话的影片。

就像看完电影半个月后才有空写个影评,蹭都蹭不到热乎的。

 2 ) 差点看不下去

第一次看《子弹列车》,不到20分钟我就把它关了。

电影改编自伊坂幸太郎的畅销小说《杀手界疾风号》,当时IMDB 7.4,豆瓣7.9,对于动作喜剧类型来说属于拔群的口碑。

导演大卫·雷奇,手底下有《疾速追杀》,《极寒之城》,《死侍2》,都是又酷又骚又妖走在时代前端的漂亮好戏。

因此我对《子弹列车》的期待也高出大气层,满心期待却在开头看到的只是《两杆大烟枪》和《五路追杀令》等黑色喜剧的老花式,以及没完没了但似乎没什么必要的炫耀血浆。

得,又一次翻车,这导演才华到头了,我心里这么想。

之所以加个又字,是因为这时我想起选择性忽视了他上一部《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那次是在影院我不得不忍受到散场,而这次嘿嘿,我只要点一个叉叉就可以。

人生苦短,好片太多,通常我不会再去搭理第一次没看下去的电影。

但架不住这片最近热度实在太高,我也没法堵住朋友的嘴让他们不在群里评论。

“绝对是国庆假期最好看的商业大片”——陈腔滥调的好话。

“几乎可以冒充是一部昆汀作品”——这让我有了一丝好奇。

“布拉德·皮特的角色有点死侍的影子”——我开始有了真正的兴趣。

而最后戳中我痒痒肉的还是有人提了一嘴,“里面跟《迷失之城》的梦幻联动太惊喜了”

虽然那部连《夺宝奇兵》的脚后跟都摸不到的冒险喜剧我实在喜欢不起来,但对于一个强迫症,想拒绝这种非宇宙型电影还在玩古老有爱的联动把戏,实在是太难了。

事实证明那是个很有趣的联动,骚气十足且完全在意料之外。(瞧我说了什么啊,有查宁·塔图姆的地方有骚气竟然出乎意料?)

更好的消息是,在那个联动出来时,第二次看的这部电影已经开始让我觉得很有趣了。

我充分意识到开头20分钟的乏味只是个美丽的误会,此刻我愿意跟着布拉德·皮特一起,满怀激情把这趟新干线之旅一冲到底。

当你回头看,一部动作片全程发生在火车上固然是个巨大的噱头,同时也限制了场面的发挥。

我们看过太多火车电影了,它们能有什么大场面呢,撑死了不过就是彻底脱轨坠落山崖吧。

不管电影的风格多么荒诞夸张,毕竟还是有条常识的底线无法被跨越。《子弹列车》当然也没有超出常识的桎梏。

一列新干线上齐聚一群各怀绝技的杀手,大部分时间,他们都用手枪、武士刀、拳脚、毒药、随手可得的小玩意和威力有限的炸药互相攻击。

中间的插叙有一些飞车爆炸群殴多人斩之类的场面,放在好莱坞商业制作里属于轻车熟路的常规特效,创意和养眼程度有限,最大的作用倒是添加日式和中美的异域风情。

只有到了高潮,才终于有不到一分钟CG满屏摧枯拉朽的列车灾难戏。

本片8500万的预算,20年前也只能勉强挤进一线,放在通货膨胀的今天只是一桶例行爆米花的价钱。

所以,无论从台前还是幕后来衡量,第一眼无比豪华的《子弹列车》都不算通常意义上的大制作。

但这可不是坏事。想想《灰影人》那样贵到离谱的超级大片,根本不敢也不可能搞得多么离经叛道,你就知道成本不高有时候也是个优势。

大卫·雷奇的拿手好戏是在暴力和幽默之间的微妙平衡,血浆满屏但丝毫不觉得残忍,全员傻蠢粗萌中依然能祭出精明甚至偶有高智商的表现。

本片显然跟《死侍2》相比还是差了一截,但还是比较自如地挥洒滑稽幽默的笑料,牵扯浮夸混乱的角色关系,编排俗气放肆但高度风格化的剧情,已经足够让人享用。

之前我还疑惑,对一部次A级动作电影来讲,布拉德·皮特这样的巨星会显著稀释制作预算。

像他这样片酬高昂并要在近耳顺之年挑战大量动作戏份,难免让人质疑并不是一个合适的选角。

但看完电影你不得不承认雷奇的选角非常之妥帖。

诚如朋友所说,杀手瓢虫身上确实可以找到死侍的许多痕迹,那种被命运捉弄到遍体鳞伤啼笑皆非的荒唐喜感,以及他面对这种悲喜交加时的照单全收。

皮特很善于诠释瓢虫在身心受创和潇洒释怀之间,稍纵即逝的那份淡淡的忧伤感,这让他表现出凡人的痛觉。

所以不管他如何足智多谋,能打抗揍,俏皮话弹舌而出,你还是免不了对他充满关切,会关心每一次阴阳差错下车失败时他心里到底有什么滋味。

总之,就像网友会提名汤姆·克鲁斯出演90年代版钢铁侠,如果《死侍》真人版是在90年代开拍,皮特也会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选。

他的出色还在于能用一头乱发、黑框眼镜、故意邋遢的笑和时而脱线的体态,不失优雅又近乎慷慨地隐藏起巨星光环,让一众配角平等地分担我们的注意力。

柠檬蜜柑的黑白杀手胖瘦头陀双人组,化学反应强烈而流畅,这样诚意满满又不那么瞎基的双雄戏,单独出一个前传似乎并不过分。

洗脑的托马斯小火车梗又可以再编出一百个段子,放心吧没有人会听腻。

安德鲁·浩二遭遇到了演艺生涯混得最惨的一次,从上车就霉运不断,在被胁迫欺骗身受重伤病恹恹里演完全场。

他在每个镜头里都是一副怒气爆表无处发泄的憋屈小表情,像是连续通了几个宵赶进度又被告知周末要加班的打工人。

直到决战才找到怒气出口,象征性干倒了几个龙套。也许是他忙着拍《战士》第三季,没有多少时间在这个剧组排练动作。

真田广之讲寓言被众人笑场破功是另一个暗爽点,这老头演了许多次满口大道理的武术高手,谁不想恶作剧地看一次他老脸挂不住的样子呢。

最后这个张口就在训斥儿子的首领严父,还得靠儿子拿个小玩意搭救性命,也是一种更微妙的打脸,希望经此一役他的爹味能有所收敛,虽然这种爹味在外人看来其实还挺萌的。

原著的腹黑初中生改成了小萝莉,虽说这个角色的狡诈程度比起小说弱了不少,虽说餐车服务员喜美子的亮相抢走了我对她的注意力……

但至少她惨到鬼马的下场算个神来之笔,夺回了不少印象分。

而且这样的性转似乎没有受到女性观众的反感,也许看一个少女智谋周旋在一众男性高手间,毕竟是各个性别通用的享受吧。

总之,《子弹列车》是今年一次颇为奇妙的观影体验。我一度被劝退,又被诱惑重新投入并观感狂升。起初我对它有许多疑惑和刻板印象,又在过程中被纷纷打破,回归浑然自洽。

它坐拥奔放的底色,花哨的技巧,让人共情的角色,旋涡般的无厘头和不加节制又自成体系的暴力,让我津津有味看到最后。

我对布拉德·皮特的喜爱更加一层,也对从谷底爬回半山腰的大卫·雷奇重拾信心,他从《速激外传》的尬聊笨拙里挣扎出来,重回《死侍2》放纵过火的枪火play和开膛趣味。

就像新干线列车注定要加速再加速直到失控粉身碎骨,请让大卫·雷奇的过火也来得再呼啸一百倍。

 3 ) 万字浅析《子弹列车》:杀手的世界,可比电影有趣多啦!

大家好!《子弹列车》作为今年最成功的商业爆米花电影之一,获得了豆瓣和imdb网友极大的认可(与包容)。

这次,“什么电台”的影视主播宋老师就与“伊坂幸太郎老粉”沐见汐一起,聊聊在电影和小说中的杀手们的可爱之处。

在本期视频中,你将了解:

1. 电影好看吗?讲了什么?

2. 电影有何看点和槽点?

3. 伊坂幸太郎是谁?他和中国有何联系?

4. 伊坂小说中的杀手们和电影中的角色有何差异?我们最喜欢的是谁?

5. 全网独家小彩蛋:前作角色神秘返场+主要角色名字的致敬意味大公开!

如果喜欢的话,请给本视频点个赞吧^ ^

50分钟,万字浅聊《子弹列车》:杀手的世界,可比电影有趣多啦!_哔哩哔哩_bilibili

 4 ) 关于原作的安利、电影的异同和一些吐槽

首先改编版完成度很高,为了短时间逻辑成立而做的主线删改和人设变化都还算顺畅。我作为原作粉本来也做好了面目全非的心理准备,没想到一些关键剧情和flag回收还顺畅地保留了,虽然阿黑的部分我个人从情感和审美上还是无法接受……

一个预警:如果因为电影而对原作感兴趣,请做好风格完全不同的心理准备,如果说原作是轻巧调皮的爵士乐,那电影就像是强烈的速度金属摇滚。我担心某些吐槽可能会看起来像在打一些剖析电影剧情的影评的脸,但我个人认为两者是完全不必相提并论的平行宇宙。由于原作有着独特的作者个人风格和有趣逻辑,这里纯纯希望对偏推理味的群像剧有兴趣的新朋友跳进伊坂老师的坑里来w

+++

原作《瓢虫》(中文版叫《疾风号》)是比较有伊坂幸太郎中期风格的娱乐作品(伊坂老师的作品比较多类型,尽管早年被算进推理作家但现在我也很难认为这部作品能算纯推理,因为设定比较抓马所以前作的漫画化更符合作品气质),原作比较广为流传的金句是“ 我不允许宁静的疾驰,有刺激才叫人生。 ”。以下是台版的故事简介:

一列東北新幹線列車上,今盆洗手的「前」殺手木村、經常被誤以為是雙胞胎卻毫無血緣關係的殺手「水果二人組」、「偽」優質國中生王子慧、運勢其衰無比的「七尾」。一群殺手因緣巧合全搭上同台列車,展開一場奇妙、刺激的廝殺之旅。
家庭人倫悲喜劇外加黑幫火拼大亂鬥,帶你盡覽瘋狂世界的美麗與哀愁……

伊坂老师以昆虫命名的作品可以算是三部曲,按时间线是《蚱蜢》、《瓢虫》、《螳螂》(吐槽一下本土化后名字改成了《杀手界》《疾风号》《恐妻家》可见本国大众的读书品味多么直白……)

接下来是提及一些对原作的删改点和人设变化、相关的逸话。我只是顺着印象随讲随扯,只对改编部分有兴趣可以下拉到后半部分。因为阅读原作也有些年头,难免对一些配角和剧情记忆模糊,如果有兴趣或不怕剧透也欢迎看将近十年前(。)写的书评:「我们将会消灭,孤身一人」(剧透有)

首先,原作是非常有日系悬疑小品气质的精巧作品,人设很有漫画感,第一作《蚱蜢》分别有两次相关的漫画化: 井田博人版 GRASSHOPPER - 蚱蜢大須賀めぐみ Waltz 和评价不错的剧场版电影蚱蜢 グラスホッパー

其中井田版是中规中矩的漫画改编,大須賀めぐみ(港版译大须贺惠)则跟伊坂老师相当真爱数次合作,waltz是以《蚱蜢》里的人气组合岩西x蝉(在瓢虫中对应伪双子)为主角的故事(也可以当成平行世界),后来在大须贺惠改编的另一本伊坂原作的《魔王》系列也串联登场(我称之为伊坂宇宙)。同时大须贺惠大约是给伊坂某部文库本的《瓢虫》画过封面如图:

左伪双子;右上七尾;居中王子;背后木村……可见美版改编多么狂野…

当年书粉希望影视化的风格能像《两杆大烟枪》,导演的热门人选则是盖里奇(我个人持保留意见,不过电影版的导演我觉得和盖里奇确实算是殊途同归)

整体来说改编保留了各路杀手汇集在列车里交错叙事的主干,删改(简化)大部分人上车的理由,最后四分之一基本原创但片尾有些点没忘了回收原作flag。 电影版从头到尾都完全是米国人对立本的刻板印象,为什么一帮老外还要聚集在东京啦……不过归功于立本的文化输出比较强势,大多只是抓马了一点,不算负面。比如赛博色调的东京、好莱坞(美国横店x)日本区的标准花楼和看起来像鬼武者的黑道(有一幕女式和服的穿法还搞成了情趣大胸妹)。 后半鬼面还做半脸……拜托那些大哥本来下巴就是脑子一倍宽了好吗……我个人感觉米国人搞拼日本刀剧情跟拿水管也没太大的区别 ,不过爽到就行了这也不是我的关注点不展开了大家智者见智(x

人设方面, 原作木村他爸这个角色其实是他父母,看起来慈眉善目,在结尾的时候我们才会知道他们俩有多么牛逼(btw白色死神的名字真是标准的美式中二)木村也不是什么厉害角色,只是个颓废madao,老婆跑了,孩子被王子推到住院的部分还是前期主线。

王子(原名王子慧)则人如其名是一个中二美少年(货真价实国中生),满嘴诡弔逻辑的愉快犯,原作我最高血压的角色,实质上的boss。在原作里魔音穿脑的终极问题是:“为什么不可以杀人呢?”而每个角色都对此问题有着个人见解,也无怪乎有书评称伊坂幸太郎是描写“恶”的作家(但结局总是回归爱与希望)。王子在电影里被改成了奇怪的大龄萝莉,我不太懂米国人的审美, 要改干嘛不改成混血金发啦啦队长,我想看美女啊——很遗憾原作没什么像样的女性角色,七尾的联络人从头到尾没上车,毒蜂是个炮灰,本文最强女杀手是被删掉的老奶奶…… 既然要改为什么要找一个装嫩的大姐还梳着堪称东亚刻板印象第二名的齐耳短发!(第一名是单色挑染)只有片尾刘海凌乱的造型还好看一点。 最后把身份改成白死神的女儿算是巧妙简洁地替换了动机(我个人甚至觉得有些洗白意味),毕竟美国人不吃日式的暗黑堕天中二病ww

布拉德皮特的角色在书中对应的是“七尾”——超高校级倒霉蛋,名字暗含瓢虫的意味。原作有他小时候被绑架的剧情,绑匪打电话给他父亲索要赎金,他父亲回答是“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心有余而力不足)

由于小说前作是发生在列车事件七年前左右的故事,两部作品里基本所有角色都有隐含的对应关系。七尾(和木村?)对应前作的主角,而前作主角也以经历一切后变得通透豁达的活神父状态上了这趟车——原作里车子好好进站了,没有这么毁天灭地的结局——和七尾进行了一段点题的对话。

这里插一句。原作的日文名直译过来是《玛利亚甲虫》,相关典故如下:

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农民已经知晓蚜虫常会毁坏农作物的事实。为了让田地免受这些蚜虫的危害,他们向圣母玛利亚祷告以寻求帮助。也许经常是瓢虫飞来吃掉蚜虫从而拯救了庄稼的缘故,它们被命名为“圣母的甲虫”或“圣母的信使”。德国人使用的是类似的名字, Marienkafe,即玛利亚的甲虫。
——吉尔伯特·沃尔鲍尔 《当昆虫遇见人类文明》

在书中也提及, 瓢虫有一种以小小翅膀背负(见证)了他人悲苦的意味。也因此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本完全的群像剧,七尾与其说主角,不如说是所有人命运的见证者。这一点电影的戏份分布也很合理,虽然最后完全变成奇怪的日本黑道对决有点跑偏…… 伊坂老师给七尾另外有写一个短篇故事叫《倒霉蛋的笑》,依然是他苦难人生的缩影(笑

下面是我在原作最喜欢的伪双子环节,我要拿起我的意大利炮开喷了。

原作中的伪双子是非常时髦的原宿风青年组合,喜欢小火车的是柠檬,聒噪b型血的弟弟角色,会嘴上嫌弃却偷偷阅读蜜柑的严肃小说;蜜柑则是严肃认真a型血,一样言不由衷地记住所有小火车的细节。二人登场初期就立下了“我们就算死了也会复活”的flag,在结尾的回收是七尾拿小火车贴纸中了三等奖,奖品是满满一箱柠檬和蜜柑(这破彩蛋也很杀我);贴纸识破王子的点电影里有保留,但原作俩人是一起死在厕所里(重点)尸体被草率的处理掉,算不上善终。原作描写蜜柑发现柠檬之死而动摇的一段我大写摘抄,以下是最喜欢的一段:

柠檬的脸浮现出来。不是现在眼前合着眼皮,眼皮上被血迹覆盖的男子,而是总在一旁叽呱个没完的柠檬的脸。
「我也想要有人称赞我说,你是个有用的小火车呀。」
蜜柑想起那孩子般双眼发亮的表情,感到胸口破裂,被撕成片片,冰冷的风钻进里面,激起阵阵涟漪,而且这样的悸动是生平头一遭,令他大感动摇。 小说的文章在脑中响起。
「我们将会消灭,孤身一人。」
无论共有的时间有多长,消失的时候,总是各走各的,孤身一人。
引自 水果

“我们将会消灭,孤身一人。”是原作中蜜柑所阅读的伍尔芙小说《To the Lighthouse》内文(这本书还提到杀死瓢虫要利用勺子)。过了很多年这段还是痛杀我……所以无法原谅电影版中伪双子的改动并不只是因为替换了一个黑哥(和朋友zz不zq吐槽说为什么不干脆改叫黑加仑)而是为了zzzq完全篡改了二人前后赴死的结局变成了一人幸终,反而像个BE(但对结尾彩蛋竟然变相回收了复活flag的改编我还是认同编剧水准的)。

相比之下,毒蜂改成拉美裔倒不显得违和,但是太过炮灰导致我不明白电影里明明代号是毒蜂为什么要用蛇毒……因为顶着乘务员金发彻底变成搞笑角色,对唯一的巨乳姐姐好一点啊!(在大须贺惠版的《魔王》好像有客串过,原作定位姑且算是美少女吧)

恶狼的部分、奇怪壮汉0,还有布拉德皮特深爱的日本坐冲马桶等等,则是独属于电影的醍醐味了。

说到结局。我想对东亚作品进行西方改编往往会折射出二者的理念差异。浅显的诸如原作是“一切麻烦落幕,火车顺利抵达终点”,而电影“爆炸吧!毁灭吧!”。我个人便有一些没什么道理的解读。东方内核总会追求一种玄妙的象征。列车给人以“周而复始”感、进站则有一种开放式结局的意味:列车总会进站,也终将再次疾驰。这与全系列采用昆虫命名以象征某种“杀手的生态”一样,带着一丝深长的韵味。而西方人或者说比较简单直接的观众,则更希望故事有一个强劲的戏剧高潮,然后一切就此落幕。他们较难理解前者,需要明确的“终结”和“结束”的讯号。这两者并无高下,却是迥异的两种选择,以一部作品中体现出来,也是很有趣的现象。

那么乱七八糟的原作话题也就先说到这里,剧情的修改太过千丝万缕,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去看原作(随时安利)。回头看去这个系列伴随我度过了最精彩的人生阶段,“我不允许宁静的疾驰,有刺激才叫人生。”或许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我的诸多选择。没想到有生之年会改成美国电影,确实感到人生处处是惊喜。谨以此文小小表达对伊坂老师多年的爱和对此系列的钟爱。

 5 ) 《子弹列车》与“新好莱坞电影”

星期五言:近些年,好莱坞体系(或者说美国商业电影体系)下出了一些不太一样的电影,比如说亚当·麦凯的《大空头》与盖·里奇的《绅士们》,比如说拉娜·沃卓斯基的《黑客帝国:矩阵重启》与维伦纽瓦的《银翼杀手2049》,再比如说近期热映的《瞬息全宇宙》与《子弹列车》……这类电影总的来说没有偏离商业类型片的套路和框架,而且绝对的娱乐化在先,即便是意识形态,也多半没有摆脱“个人英雄主义”的身影。唯独,它们多了些“个性化”色彩,我把这类电影称为“新好莱坞电影”。

至于新好莱坞电影到底个性体现在哪,又特别在哪,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事情。

(注:本号不具“科普”职能。部分专业术语如本文提到的“新好莱坞电影”系作者本人杜撰,只起说明问题之用)

文:太不虚/编辑:Mr.Friday

图片:网络/封面:《子弹列车》海报

一、节奏与视觉

这类电影的局部戏份处理几乎都趋向于“MV”化的表现形式。

对于故事片,通常角色的动作是为其心理或叙事服务的,而这类“好莱坞电影”的动作却是为卡音乐节奏服务的,因此其节奏感观赏性极强。同时,它们也给了剪辑师、音效师、电影音乐人以及美术、摄影师等充分的发挥空间。

这其中不乏实验性的东西,比如说《瞬息全宇宙》中前卫的电子乐,比如说《大空头》里“波普”式的广告片剪辑,更不用说《黑客帝国》的“高科技摄影”元素了……

▲ 《大空头》电影剧照,2015

(其MV与广告片的剪辑手法,精彩至极)

▲ 《瞬息全宇宙》电影海报,2022(单看这张海报,就已充满实验电子味了)

这些元素在没有影响到电影整体叙事的情况下,让人感觉很酷,很流畅,像是看摇滚乐现场而不是交响音乐会。它们是凌驾于故事、主题与类型框架以外的东西。

二、“开幕+三段体”以外的东西

说到“类型以外”,那自然是欧式电影的特点。尤其MV式的剪辑在英国电影里更是家常便饭(如丹尼·博伊尔的电影)。但不可否认的是:好莱坞体系或者说整个美国电影体制从来就不抵触“拿来主义”,也不限制导演在一定底线内自由发挥。

▲ 《黑客帝国》电影剧照,2021

那么对于好莱坞电影来说,底线又是什么?从剧本角度来讲很简单——

所有商业类型片基本遵循着三段体(即开端建置、高潮、结局)+开幕(即电影开篇吸引你眼球的那5到10分钟戏)的结构。这便是底线,也是商业类型片吸引娱乐大众的根本。打破这种框架,观众就有可能看不下去,不买账。

因此,这类电影即便是涉及到“反类型”,也是在局部上反,而非结构上的反。这个“以外的东西”是有条件和约束的。

▲ 《子弹列车》电影剧照,2022

(它有很多反常规的东西,但终归还是在一列封闭空间里的打斗悬疑戏,终归还要抖包袱)

这里还得另外提一点:好莱坞类型片其“三段体+开幕”的框架越来越趋向隐蔽化(显然西方观众越来越挑剔了),它不会像国产《我不是药王》或《雄狮少年》那般明显与教科书化,它会让你神不知鬼不觉的迷失在视觉、听觉与“故事包袱”下从而忽略了那些约定俗成的东西(从今年奥斯卡的那部《国王理查德》便可窥见),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观者是稳坐在“三段体+开幕”这个封闭而隐秘的地基上的。

▲ 《国王理查德》电影剧照,2021

(这部电影看似反类型的文艺片,实则那些三段体、个人英雄主义、封闭大团圆式结局一个不缺,属彻头彻尾的商业类型片)

有没有例外,我是说在好莱坞这个体系下的例外,有,比如说李安的《绿巨人浩克》,比如说漫威出的《小丑》,再比如说亚当·麦凯的《副总统》,但这不在本文阐述内。

▲ 《绿巨人浩克》电影剧照,2003

(如果你看过李安的《绿巨人浩克》、《制造伍德斯托克》、《色戒》,一定不难觉察到他的编剧思维和典型的好莱坞商业片不太一样,电影节奏也跟主流片相悖)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再来看这类“新好莱坞电影”的一些更为个性化的东西。

三、荒诞、跳跃思维与反命运主题

荒诞风格最典型的要数“昆汀”了(包括演员台词、行为动作、故事桥段),但他的电影应划分到“欧式反类型片”体系里的,因此不列做本文范例。

然而从局部效果来看它们是一样的,比如说《子弹列车》里双胞胎杀手一边执行着任务,一边聊着“托马斯火车”;比如说“布拉德·皮特”一边执行着特工任务,一边跟自己的老板聊着人生哲学;再比如未成年女杀手细思缜密地复仇计划竟是因要让别人重视自己的幼稚动机引导的;更别说最后大boss苦苦等的杀妻凶手,竟因身体不好,找了替班去执行任务……

▲ 《子弹列车》电影剧照,2022(注意:荒诞是此片的重头戏)

荒诞情节之外又衍生出了一系列“跳跃戏”,比如说双胞胎杀手童年在家看棒球比赛的记忆片段,比如说墨西哥毒枭家庭宴会屠杀现场……

所有这些荒诞情节与跳跃戏份构成了这部电影的喜剧氛围(或者说黑色幽默),同时,又跟“命运”的主题形成了反向呼应。

什么叫反向呼应,很简单,每当你提命运的时候,它就调侃你一下,让这个“命运”变的轻松,不那么严肃。同理,这类电影对待爱情、亲情、和平、政治之类主题也是如此。它们具体表现在形式上便成了黑吃黑或黑色幽默。最典型的要数盖·里奇的电影了。

▲ 《绅士们》电影剧照,2019

再次提醒大家,即便是荒诞,反命运,但从框架上来讲它们还是附着于商业片框架与主题之上而存在的。

四、群戏、反社会与无政府主义

刚才提到“商业类型片之外的东西”,这其中也包括“群戏”。

通常商业电影的人设是“1主角+数配角+1反角”的模式(主角通常被无限挖掘,配角则趋于脸谱化),“新好莱坞电影”稀释了主角的概念,放大了配角的个人魅力与作用,于是我们看到了《子弹列车》里的几乎每个杀手其个人化的一面,背景的一面,甚至可爱的一面。

▲ 《子弹列车》电影剧照,2022

当然这在其它所列“新好莱坞电影”里也是如此。它们均趋向于艺术电影里的群戏化人设。但要注意的是,这仅仅是一种趋向,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个人英雄主义”这一潜在意识,这点最好的印证便是《瞬息全宇宙》与《黑客帝国:矩阵重启》,当然《子弹列车》也是如此。

▲ 《瞬息全宇宙》电影剧照,2022

(你会发现这些电影虽在角色出戏比例上均衡了,但最终还是依靠个人魅力以及能力打动观众)

那么,既然还是个人英雄主义,还是三段体封闭大框架,到底这类电影哪里让观众感到酷,难道仅仅是个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我觉得这背后隐藏着另一大类似于“暴力美学”的潜意识需求,那就是:“反社会”(或者说反叛意识或无政府主义)。

▲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电影剧照,2021

(电影里人物的朋克范儿十足,这种反社会情结从第一集就已经明确了!)

这一整体基调奠定了其受众群,从而奠定了其商业价值。

至于电影里的这种反叛在商业之外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影响?不得而知,也因人因环境而异。

五、打包在商业类型片之下的妥协艺术

本文之所以建立起“新好莱坞电影”这一概念,全因本人觉得这类片子再好不过地反映出了“电影是一种妥协的艺术”这一观念。

换句话说电影不会像绘画或诗歌那般做到纯粹,它终归是要建立在团队运作、资金投入、技术与设备支撑、观众买账这些基础之上的。因此,打包在商业之下也好,妥协艺术也罢,它们终归是我们所认知的较为典型的“电影”了。

然而电影从事者却仍可以在体制下的其它层面发挥自己的才能,毕竟导演和摄影师也算不上纯粹艺术家,毕竟电影是多元的。

最后一提:“新好莱坞电影”是相对于那些主流好莱坞大片而言的。主流大片包括《壮志凌云2》、《英雄者联盟》、《变形金刚》之类。毕竟,前者比后者高级很多,更值得我们讨论与研究。

 6 ) 好莱坞什么时候能拍成田良悟啊求求了!

不剧透,我可以给打个8.5分。 前三分之二看得我想给十分满分,可是片子终局有点拉胯,本来可以把风格贯彻到底,却非要在最精彩的阶段变回类型片,属实有点遗憾。 这年头基本没有几个人拍这样的片子,盖里奇发挥不稳定,上一部这种片子还是《绅士们》,昆汀更不好说,他想拍啥片子全看他心情,《无耻混蛋》后也没再见过他这样玩儿了,至于宁浩就更别提了,日本这边本来有个园子温也爱拍这种电影,可是现在他也没消息了,属实是出一部看一部了。 但即便这种片子稀缺到这种程度,我也没办法无脑打高分。《子弹列车》的缺点是没能cult到极限,本质还只是一个打着反类型片标签的商业电影,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作者电影,导演更像是一个被资方看中了擅长乱来的打工仔,贩卖的便是自己一部分天马行空的能力,而不是像我刚才说的另外那几个,他们才是电影真正的主人。所以说,哎,遗憾,最后一幕别那么蠢就好了。 不过我也有点执念,这个电影既然都日美合拍了,改编的还是日本小说,那……好莱坞能不能注意一下成田良悟? 同样是火车上的一系列乌龙,同样是充满了动作、鲜血和喜剧的黑色故事,《永生之酒》的列车篇不比这片子的故事精彩个十倍? 好莱坞啥时候把成田良悟搬上大荧幕啊?

我最喜欢的还是这对儿兄弟

 7 ) 原著党来聊聊这次改编吧

其实预告出来的时候我的心里真的咯噔一下啊,毕竟伊坂幸太郎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而这部电影的原著《瓢虫》(中文译名《疾风号》)也是他十分不错的一部作品。果然,当我看完预告后我错乱了——为什么每个选角都和我脑海中构想的完全不同啊!

后来出了资源后还是看完了全片,作为(应该是)最有资格愤怒的原著党,我反倒觉得可以接受,而且还可以好好聊聊电影对于原著的改编,或许还可以视作对如今类型片剧作的一条新赛道的探讨。

1.首先注意到,评论区很多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电影中的角色塑造。打斗过程中不忘劝对方与人为善的瓢虫、托马斯小火车迷蜜柑……这些杀手形象不再像传统类型片中那样凌厉严肃,而是有着各自鲜明的带有喜剧意味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存在本质上也为剧作增色不少,很多笑料就在这种角色的碰撞间产生。

在这一方面,电影对原著的取舍可谓是有优有劣。它为瓢虫增加了从心理医生处接受了治疗,于是始终希望和对手沟通打开心结的设定,我觉得这一点就十分巧妙。原著中的瓢虫仅有十分倒霉的属性,他像是被动被卷入到了这场混战中,无时无刻处于一种“我是谁我在哪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懵逼状态,这一点在小说中可以很好地由内心独白展现,却不适合搬到银幕上,因此电影对瓢虫话唠属性点满的角色展现,我觉得是一个亮点。

至于杀手双胞胎,电影保留了蜜柑喜欢托马斯小火车的人设,但有趣的是将兄弟俩的性格做了对换。柠檬在书中的设定是热爱文学,在愤怒的时候喜欢大段大段地引经据典,属于在平静的外表下隐藏杀意的类型,而蜜柑则更咋咋呼呼。电影做此改编,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出于类型片剧作设计的考量,柠檬英国绅士的外表和张口就来的粗口,以及蜜柑一本正经地介绍托马斯小火车里的角色,都有一定的反差感,更加具有外显的喜剧效果。于是对这一对,我的评价是无功无过。

还有一个安排上的不同,也让我有些可惜的地方就是,电影中对于木村爷爷派去保护孙子的杀手没有过多笔墨展开,而在原著中则是单独为他开辟了一个视角,当然,不是片子里面的护士,而是一个在前三分之二一直在一个十字路口看绿化带的普通男人。直到王子送去的杀手到达位置,他来到杀手身后,将其推到疾驰的汽车前面,伪造成一场交通事故后事了拂衣去,我们才能发现他以怎样的角色参与到了这场混战之中。在原著打打杀杀进行到最激烈的阶段,忽然插入一处有些莫名其妙的,他望着绿化带发出诗意感叹的描写,就像是为整个高速前进的故事踩了一脚刹车一样,读起来也别有趣味。

2.而到了王子这里,我觉得便是改编的重灾区了,这一点可以结合它的故事设置好好地聊一聊。

原著和电影都采用了相同的高概念,就是“如果一群杀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上了同一辆列车”。原著对这一高概念的展开是为一个主题服务的,也就是瓢虫一直在抱怨的,命运的无常。因此,到了最后也并没有什么幕后BOSS,只是这些人一次偶然的相逢罢了;而电影的剧作改编显然还是受到了类型片框架的局限,认为一定要为这一连串事件设置一个合理的原因,因此选取了“黑帮老大为了亡妻复仇决定把所有有关的杀手召集起来一起干掉”的反转,很cliche。

当然,这样的安排是可看的,也为这部电影增加了原著最后所没有的大场面,比如列车脱轨这种,但问题就出在了王子身上。在电影里,她被塑造成不受父亲重视,因此登上列车找棋子替她复仇的角色,而在原著中,他(没错,原著是个男生,不知道电影为什么要做此改编,硬蹭性别议题?)的角色显然要更加有深度一些。

他对木村并没有目的性的要求,仅仅是希望证明自己能够操控一个大人,甚至让他陷入崩溃,而他参与进这场杀手的混战,也是出于这种在智识上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他游走在每一个杀手之间,向他们每个人都会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可以杀人?”这一点其实像是对尼采主人道德的一个通俗文学化的展现,每个杀手的回答不尽相同,而他每次都会对回答嗤之以鼻,更加坚定自己的优越感,他认为既然自己比他们清醒太多,因此杀人也是完全合乎情理的行为。为了剧作的强行收束而浅化这一角色的可挖掘点,让他成为一个纯粹的反面角色,我认为是这部电影的可惜之处。

3.既然谈到了主题表达,其实我认为有一个角色的处理十分让我惊喜,就是里面向瓢虫复仇的豺狼。在原著中,他只是一个没有过多笔墨的小混混,和瓢虫有过过节,认出瓢虫后向他挑事阻拦其下车,而在电影里,竟然单独为他开辟了一个视角,交代了极为丰富的前史,我觉得虽然这种设计可能是为了与后面复仇的草率失败形成反差的喜剧效果,但这正暗合了伊坂幸太郎许多作品中的一个主题——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主角。

在伊坂的《瓢虫》和前作《蚱蜢》(中文译名《杀手界》)中,每个人视角均是严格地轮流出现,没有什么严格意义上的主人公,在他的处女作《华丽人生》里更是如此,四段视角几乎没有交集,每个人都是那一天的主角。这样的设定,我觉得真的是有着浓浓的伊坂味。

4.最后,在结构安排上,虽然同样采取了多线叙事,但并没有和原著一样,用多个视角相互补充展现同一事件,而这在原著中则是一个很大的亮点。比如柠檬追踪瓢虫来到列车最前端,瓢虫找寻逃脱的方法时,便首先采用了柠檬步步紧逼的视角,我们跟随他来到最后却没有发现瓢虫的身影,接下来再转到瓢虫的视角讲述逃脱的经过。这种写法很好地在故事进行的全过程都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紧张度,我能够理解编剧做此取舍的原因,但这也让剧作失去了一定的精致感,变得,嗯,更像是一部动作类型爽片了。

总结

其实动作类型片发展到现在,似乎已经进入了另一条赛道,不再是硬汉特工或高科技比拼,更多的是暴力血浆与喜剧的融合,从特工片里的《王牌特工》,到超级英雄片里的《死侍》,甚至韩国也有巴掌侠马东锡的《犯罪都市》,再到这一部,我们都能看见,动作类型片似乎不再高大上,而是致力于视觉上的鲜明冲击,或许在这个追求短平快刺激的时代,这种类型片的火爆,也能为我们带来某种启示。

 短评

要我说老美词汇缺乏呢 “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这么优美的表述到他们口中就剩“it’s all about your fate”

5分钟前
  • 丫呀吖鸭
  • 推荐

托马斯小火车衍生剧

7分钟前
  • Joker
  • 力荐

只要200刀就可以嫖到钱宁?!

10分钟前
  • 喧鸦
  • 力荐

久违地爽到了,好莱坞爆米花该有的样子。不过不得不说,这类电影总让我觉得人类真是生命力顽强,通宵打架一身伤,早上还有精力吐槽。PS三个疑问:奥迪是不是没给钱?Fiji到底给了多少钱?瓢虫念念不忘的心理医生,电话多少?

11分钟前
  • 宋夕
  • 推荐

谁能想到一瓶bo'oh'o'wa'er成就了两个反转

15分钟前
  • PepsiPussy
  • 推荐

永远都可以相信R级动作片导演的歌单,Stayin‘ Alive 开头到麻衣未稀的Holding out for a Hero推倒高潮,整个过程爽就完了。人物多但是编上号加性格分明故事解说都不用再想昵称了,瓢虫,酸口兄弟,狼人,小王子,大黄蜂,有些就算出场很短,但是很有记忆点啊。动作戏足够爽快,故事线笑点和悬疑都做得恰到好处,美中不足的可能就是演员都是老熟人了,桑德拉布罗克和查宁塔图姆是从迷失之城拉的壮丁吧。

20分钟前
  • 吃货F
  • 力荐

可能已经得了那个,恋老癖,最近的crush全部都是花甲老人,花甲老人皮特,花甲老人克鲁斯,我不对劲

23分钟前
  • 钙甜心
  • 力荐

一场昆汀+盖里奇的美籍演员主演的日本夸张动画风格的好莱坞《疯狂石头》版的《杀手疾风号》。 布拉德皮特就像《追凶者也》的张译,影片有着死侍风格的话痨类型元素,无厘头荒诞爆点的黑色幽默,各路杀手出其不意的送命方式,R18的视听效果,还有演员的轻松自如的表演都让影片加分,不过各种杂乱无章的元素汇聚在一起,却没能像昆汀和盖里奇早期作品那样玩得如鱼得水,剧情的拼接感和角色动机都没能顺滑进入下一章,原本不复杂的剧情还有些刻意玩得复杂但不高明。如果喜欢黑色幽默杀手类型爽片的,可一看。

25分钟前
  • 大聪
  • 还行

一开始差点撞到皮特的卡车和结尾撞飞女孩的卡车是同一辆!!!

29分钟前
  • 琼岛搓澡师
  • 力荐

只有蜜柑死亡的结局达成

33分钟前
  • .
  • 推荐

原本应该是个黑色幽默爽片,没找准自己的定位,缝合了很多风格。结果哪个都没做好。没好好制造悬念,有些揭晓得太早有些提到得太晚,一些意象意义不明。一些角色的窝囊死法喜感欠缺,搞得场面尴尬;R级恶趣味也有,但不密集不过瘾;高铁应该象征一个快节奏的密闭空间,被美式嘴炮硬拖慢了;刻板印象太多,俄罗斯人爱玩左轮、日本人只会用刀、死脑筋的墨西哥人、白男就是中年危机,关键这帮人隔三差五发癫突然满嘴人生感悟开始煽情。有亮点,但没做到扬长避短,可惜了。

37分钟前
  • Bryan·Mai
  • 还行

近期看过最好的片子了

39分钟前
  • 天山童姥
  • 力荐

比预想得好看耶,我在电影院大笑出声。就是除了皮特其他的杀手都好中二,爱恨也没啥铺垫,在整部片里横冲直撞。是不是换成日本卡司会更和谐一些?列车的风景也是典型的美国人眼中日本符号的堆砌,霓虹人偶高级马桶富士山……好奇日本人怎么评论这部电影。

41分钟前
  • 时间的玫瑰
  • 推荐

一个好爆米花电影,这年头也不容易了

43分钟前
  • 扰流
  • 推荐

好看 无尿点 搞笑又血腥 但是有的时候有点太搞笑了导致人真的g了我也想笑

48分钟前
  • 一颗蓝
  • 力荐

果然是霓虹背景板才能hold住的宿命論故事,好中二喔,看得好爽喔。多加一星for the old timer's 500 Miles and the hell yeah West Ham one Chelsea nil!就是一直覺得托馬斯小火車超creepy耶小孩看多了會做惡夢那種

53分钟前
  • El Guaje
  • 推荐

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就比如我在高铁上看这部电影,由于太精彩导致我差点忘了下车,急忙下车却忘了拿行李箱,第二天打电话告诉我行李箱找到了但却送错了城市……

56分钟前
  • Ann
  • 推荐

就妹有乘警管一管吗?!

1小时前
  • H.C.McTang
  • 还行

好乱 看的我好累…..(fiji水到底赞助了多少钱啊

1小时前
  • simon㍿
  • 还行

仅从娱乐片的角度,倒也还可以,起码很热闹。不过叙事确实问题不少,尤其是改编伊坂幸太郎的小说,原著线索非常多,很多关联也很精彩。电影版基本就是一锅乱炖了,很好奇如果没看过小说是否可以很顺滑地理解整个故事,因为不少细节交代得非常潦草。这片还有个遗憾就是,动作戏方面也亮点有限,失去了以往作品的光彩。最后还完全玩飞了。最有趣的就是跟《失落之城》演员之间的互动了吧。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