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莉

剧情片美国2020

主演:伊丽莎白·莫斯  罗根·勒曼  迈克尔·斯图巴  奥黛莎·杨  史蒂夫·维诺维奇  瑞恩·史帕恩  阿德莱林德·霍伦  Molly Fahey  Thomas Racek  Emily Decker  Ava Langford  Edward O'Blenis  Allen McCullough  Lexa Hayes  Tony Manna  罗丝玛丽·霍华德  

导演:约瑟芬·戴克

 剧照

雪莉 剧照 NO.1雪莉 剧照 NO.2雪莉 剧照 NO.3雪莉 剧照 NO.4雪莉 剧照 NO.5雪莉 剧照 NO.6雪莉 剧照 NO.13雪莉 剧照 NO.14雪莉 剧照 NO.15雪莉 剧照 NO.16雪莉 剧照 NO.17雪莉 剧照 NO.18雪莉 剧照 NO.19雪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5

详细剧情

  影片改编自苏珊·斯卡夫·梅瑞尔小说,背景设置在上世纪60年代,讲述了一对年轻夫妇(勒曼、杨饰)搬去与美国哥特惊悚小说家雪莉·杰克逊(莫斯饰)及其丈夫(斯图巴饰)同住,他们因此卷入一场心理惊悚事件,而这也为杰克逊的下一部小说提供了素材。

 长篇影评

 1 ) 电影《雪莉:现实的愿景》

孤独、松散、疏离、美好、干净又充满生机是看完《雪莉:现实的愿景》的感觉。 其实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名画展。导演用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的13幅绝世名画构成了美国社会历史的现实风景,展示了一个美国女性的缩影。 “过去已逝,未来尚未发生,遥远的一道亮光,其实在梦中谁也看不到太阳,只是经常意识到远方有更亮的光”,电影中强烈的光影明暗对比传递情绪,在空无一人的空间呈现单独的人物,视觉冲击力真的很强。看完真的有一种心意相通的透彻感

 2 ) 十三個雪莉 (HKIFF 2014)

【十三個雪莉】的特別之處,是將畫作轉化成電影。奧地利導演 Gustav Deutsch 選了美國畫家 Edward Hopper 的十三幅油畫,幻化成銀幕上瑰麗的影像。他又借一位紐約女演員 (Stephanie Cumming 飾) 的故事,串連起這十三幅作品,讓觀眾一窺美國在 1931 到 1963 年間的變遷,期間該國經歷了經濟大蕭條、二次大戰、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等。導演在故事中間穿插電台廣播,以帶出這些歷史事件,算是頗為特別的嘗試。

欣賞電影時,頗能感受到製作團隊的用心。銀幕上的影像顏色鮮明,構圖獨特,十分賞心悅目,無奈進場前對 Edward Hopper 這位畫家,或是對美國近代史毫無認識,所以最終是在半睡半醒的狀態下把電影看完 (電影晚上九時四十五分開場~)。栗明白,身為負責任的觀眾,進場前應該先讀讀簡介,可是,若一齣電影要觀眾看大量資料才能看得懂,這是否合理?如果導演是想介紹美國史的話,這又是否最合適的表達方法?

參考資料:
http://www.hollywoodreporter.com/review/shirley-visions-reality-berlin-review-420118
http://www.cine-vue.com/2013/02/berlin-film-festival-2013-shirley.html

 3 ) 阳光如此易逝,反而比在黑暗中更孤独

1942年,珍珠港事件的第二年,爱德华·霍普画出了那幅最著名的《夜鹰》,金鱼缸一般的酒吧暴露在深夜黑暗的街角,每一个观众都是这个世界上的窥探者,也许不止是酒吧中那几个人的孤独,也许是整个美国对明日的未知。那酒保,一身水兵服。

《雪莉:现实的愿景Shirley: Visions of Reality 》用霍普的13幅画作跨越了从1931年8月28日到1963年8月29日的欧美时空,奥地利导演古斯塔夫·德池很节制的,没有拍出那幅《夜鹰》。而是将霍普画中的种种孤独化为一人——Shirley ,也许是车厢中的乘客,也许是旅馆中默念 Robert Desnos诗作的旅人,也许是电影院中的领位员,也许是报社主编的秘书,也许是大动荡大萧条又或大繁荣时期中的anyone,也许是女性,也许可以模糊性别而将最后一点光线投射到每个观众的内心。如她在剧中所说的“她的哲学”:“不要问为什么或未来会怎样,冰激凌还在你盘子上就及时享用。”

拍这样一部片子向霍普致敬,没什么好挑剔的,布景也许并不很难,因为霍普的画作本身就有极强的舞台感,像一个个风暴眼,画面越是宁静,观众可以感到那窗外、林中、画外的紧张感越强烈。也有人吐槽剧情的浅淡,但我觉得如果在画家之外,导演去强加叙事,反而不够高级吧。

今年在上博看到了《夜鹰》,又看了劳伦斯·布洛克组织霍普粉作家群写出的《光与暗的故事》,正好又断断续续重读十年前的老杂志《万象》第十卷,封面也全是霍普的画作。巧了,管他呢,先把冰激凌吃了再说。

 4 ) Visions of reality 的距离

印象最深刻的一句 traveling on the train like live in a dream ... I like to dream on the train :) 期待下次旅行 ••• 没有怎么听懂 上世纪的播音员腔 cuz 英文水平not that good 结尾有被触动到 一个女性的心路历程 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 我也不想待在一个地方吧 呵呵

 5 ) 说是看了一部电影,不如说是看了一场画展

电影的名字叫做《雪莉:现实的愿景》,也有的翻译为《13个雪莉》,因为电影中有13个场景,每一个场景都以Edward Hopper的一幅画作搭建起来,又将画中的女人作为故事主角,进行了十三段讲述。

《雪莉:现实的愿景》官方剧照

电影迷人的地方,不在于故事情节,注重剧情的人会觉得它拖沓冗长毫无意义,但是喜欢看画面的人就毫不在意,再加上B站的资源连个字幕都没有,听力不好的人如我其实只听懂了少部分的台词。如此也有好处,就是我能专注于欣赏画面,感知构图、光线、色彩搭配。

在我没有停顿的观影过程中,做了很多截图工作,当时我并未想到要去找原画对比,只是单纯觉得,“嗯,这个太好看了”。或者说有些镜头,你会觉得,“嗯,再拍人像时可以借鉴一下”。

看完电影之后,我把一部分截图发了朋友圈,一位朋友说她很喜欢这个画家,这激起了我的兴趣,然后就搜索了一下相关资料,发现在很多地方见过的一幅画《Rooms by the sea》就是Edward Hopper的作品。

Edward Hopper《Rooms by the sea》

伦勃朗的光用在人物上,霍珀的光用在风景上。如果你查资料,会看到类似“光影对比”的关键词。一些艺术理论的描述诸如流派、风格、主义,对我这个门外汉来说像是听不懂得咒语,但是引起我共鸣的有这样的句子:他偏好住宅、旅馆、街景的主题,着力表现光影下的色彩及情绪变化,善于利用光线明暗的强烈对比,空无一人的空间或单独出现的人物,暗示现代人生活的冷感和疏离。

说到现代人的冷感疏离,似乎可以有一点点联想到所谓的“性冷淡风”,家居装饰可以性冷淡,穿衣服可以性冷淡,这种不知道谁想出来的鬼风格通常色调单一,但就像上文说的,霍珀的画作色彩其实非常明亮丰富,但是你就是觉得清冷孤独。这就是我现在更想多了解他一点的原因,好像在告诉我一个道理:这世界非常丰富多彩,但你永远孤独。

 6 ) 创意很新颖,电影很小众。

当娜姐说她最喜欢的画家是霍珀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这个画家,更不要说看过他的画了。第一幅看的就是午夜街边咖啡馆的“夜莺”,竖直的线条,巨大的色块,呆板的人物,除了寂静真的没有看出来什么。只是觉得似电影海报,人物很假,有线条没肌肉,有装饰没情节。当时我还调侃到我们小时画电影院门楣上广告牌都是画大头的,要把人物的面部表情摹出来。听到这,娜姐习惯性用手指在上嘴唇蹭了一下,而后是那种完全察觉不到的点点了头。她早已不同我争论,只是叙述了自己的想法便是,听也罢不听也罢,特别是当两个观点相异的时候,更加的不会说第三句,通常第一句是她说一个观点,第二句我同意反对或者质疑,第三句,噢,没有第三句。

但是,看的多了,便读懂了那些呆板的身板,僵硬的表情代表了都市里的孤寂。可我也没有同娜姐讲过,只是收集霍珀各个画的图片,不时地推送给她,她也不会指责我当年的错误,更不会得理不饶人的嘲讽一下,只是看每一幅我送的画都简单的说一句谢谢。但有一天我告诉她说看霍珀的画想起来句唐诗: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我觉得在屏幕那头,她还是“飘”了一下。

这次看的电影就是讲霍珀的画,电影是将霍珀画的场景复现了一下(可能是十三幅,因为影片还有一个名字叫十三个雪莉)。靠时代背景和人物独白来串起个情节,电影的感觉没有什么特殊的,只是觉得导演的创意很有趣的,反倒是看霍珀的画还看出了舞台剧的感觉,这一点没想到。

我们看画,会更多的关注画本身,线条人物构图等等,而看电影却会忽视、略过那些画面,更关注里面的人物与故事,很少有人去理解那里的构图、色调。(如果看照片的话,更加会关注照片里的场景与人物,偶尔关心一下色温,饱和度,却更加的忽略那些“图”的要素)。

另外整个电影中,没有摆拍“夜莺”的场面,只在独白中提到雪莉与头儿出去,应该是描述的那个画面。

结论是喜欢霍珀的人可看,喜欢电影的人不必看。

 7 ) 别开窗,闭上眼

趁着黑夜,躲进你的影子里

随着你的脚步

你的影子来到了窗前

窗前的倩影,是你

并非他人

是你

别开窗

闭上眼

———————————————————我当时不知道我未来要说出来

把我眼前看到的化为言语

连接我的眼睛和大脑、舌头

但我若是把眼前的景象化为言语

一切就会改变

眼前所见再也不会一样

———————————————————

他能看到的最后一样东西

是太阳

——————————————————— 中场休息

仿佛突然从梦中惊醒

怎么会醒来就毫无记忆

不知道是谁、是什么、从哪里来

没有过去,没有朋友可以问

只是个没有过去的躯体

———————————————————

史蒂夫躺在我身边

我听到他呼吸

我闻到他的气味

对他有记忆

想象

或许是那个房间、那些家具

整个环境在保有这些记忆

很庆幸我明天要搬走了

———————————————————

坐火车旅行

宛如活在梦中

往来各州之间

过去已逝

未来尚未发生

遥远的一道亮光

其实在梦中谁也看不到太阳

只是意识到远方有更亮的光

———————————————————

其他旅客

和我在同一个时空、同一个梦境

如此靠近,却又如此疏远

———————————————————

这部电影以绘画为基础有着极致的美感,我更想把它当成一部美学的实验性作品。与韦斯安德森不同,画面没有强调对称性而是三等分点的妙处,再加上添了酸奶般的色彩在夏天看格外清凉。但这种清凉也只是外部的,越看就越能感受到它一直透露着的一种忧伤气息。电影的故事性不强,在时间轴的顺势转动中缓慢流转。色彩以红绿为主,一直保持着一种画面的平衡,里面考究的构图可以运用到平时的每一次摄影中。除画面外,Shirley的内心独白也一直饱有文字的美感,上面截取了一部分,留给自己时不时看一看

 8 ) 如何住进艺术品当中

这部作品至少要看两遍:第一遍没字幕,第二遍带字幕,先欣賞,再細品。

1.给墙壁刷上颜色

2.挂一两幅画

3.装个大大的玻璃窗

4.使用纯色极简窗帘

5.使用纯色极简床褥

6.使用纯色极简家具

7.一个吊灯,一个台灯

8.你穿着纯色的裙子

9.你就住在了艺术品当中

10.成为主角

这部作品至少要看两遍:

第一遍没字幕,第二遍带字幕,先欣赏,再细品。

因为字幕的出现会影响观感,这也是为什么片中出现字幕的地方也只有黑屏及片尾。

看完依然不了解其中的内涵没关系,但我希望你再去了解一下爱德华•霍普,以及他的作品 :

《旅馆房间》(Hotel Room),1931

《纽约房间》(room in new york),1932

《纽约电影院》(New York Movie), 1939

《清晨的太阳》(morning sun),1952

《哲思之旅》(excursion into philosophy),1959

《空屋内的阳光》(Sun in an Empty Room),1963

《客车厢》(Chair Car),1965

香港地区把该片译名为《十三个雪莉》,可想而知,里面蕴含了十三幅画作。

 短评

画面真的好舒服,没有字幕一直平仄仄平地讲话根本就很难听进去好吗!喜欢表现形式但不喜欢叙述的形式。散场后遇见一朋友,他第一句话就问,“睡得还好吗?”

5分钟前
  • 小溪笑嘻嘻
  • 还行

独坐蹙娥眉,凭栏海风吹。人美画也美,画在人已非。

6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哎⋯⋯局外人应该沉默才对

8分钟前
  • bulevelvet
  • 还行

对Hopper还原度简直神了。用力平均,欠主次详略区分,PPT感也是这么来的吧。

13分钟前
  • 竹官碧
  • 推荐

画面太美了,一点也不真实,Edward Hopper的色彩搭配美绝了。(尽管如此剧情一塌糊涂。)

17分钟前
  • ibelieve
  • 推荐

1.一个又一个固定长镜头让我们窥视着雪莉的一举一动,自然的/闲散的/性感的种种模样,再通过雪莉的独白窥伺着她的内心与想法,一个普通的女性赫然纸上;2.巴黎旅馆的第一个镜头,灯光、色彩和背景音便彻底征服我了;3.似是静止的画作,亦是变化的生活空间,时间在期间流逝。

2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1.如果这不是电影而是十三张照片的摄影展,我觉得非常不错。2.这导演专职做电影美术师会很有前途。4.Edward Hopper善画美国民众生活,越平凡越柴米油盐越有Hopper的情调,导演把女人的小生活换成了大历史,幸或不幸?3.老头子Q&A时讲话非常肉且没内容,导演性格在自己的电影上倒是表现得很好。

21分钟前
  • 桥山小野姬
  • 还行

(1) 副标题visions of reality+大量的内心独白对应着Hopper的艺术是内心生活的外在表达的理念。(2)很好地还原了Hopper画中的场景,包括对长腿的迷恋,阳光、窗户、影子和色调都很准确。(3)虚构的叙事是弱项,全片更像13段会动的instagram。(4)8月28日的选择=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讲话日期

25分钟前
  • btr
  • 推荐

精美绝伦的幻灯片。

26分钟前
  • 黄悦_
  • 还行

技術是做得充足,畫面也很美。只是在叙事上成為了女生的喃喃喃自語,厭煩,但其實這部電影crossover得算是有新意、心思。劇本三星,hooper一星。共四星。

30分钟前
  • Dorothy
  • 推荐

天啊,为是那么我会好喜欢?!和豆瓣的口味第一次有了如此大的分歧,哎~~~~~~

31分钟前
  • 个人资料
  • 推荐

Edward Hopper是一个很贾木许的画家,人与人的疏离是充斥在他画作永恒的主题。把独立的画串成完整的故事,以Shirley视角见证了美国时代变迁, 这部片比真人表演加个Prisma滤镜的挚爱梵高完成度高多了

32分钟前
  • 叫我RP李
  • 推荐

3.5

35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因为爱德华霍普看的,很喜欢他的《夜鹰》同样是特殊时代背景下通过一个小人物的缩影描绘历史航线,律动的人物和静置的背景看似疏离,却也能通过精巧的构图形成拉扯。不过即使疏离又怎样呢,在整个世界纵深发展进程中,我们都只是局外人,大环境所造就的人无法割裂或驳斥与世界的对辩,但到最后总能得到一个解释。看他的画时,你能感觉到那种快要溢出纸张的孤独和寻求认同,于是我对这个结局很满意,想起诺神的一个开头,“你在等一辆火车”,一辆通往未知世界却使人怀有无限憧憬的火车。每次低迷的时候,第一艺术或第五艺术是最好的解药

37分钟前
  • Elanor
  • 推荐

还原太美了,笔刷都看得见哈十三。

41分钟前
  • edie
  • 推荐

对Vintage的喜爱无法抵抗

44分钟前
  • 虎折
  • 推荐

流动的画展,美而无用。电影区别于画作,是因为它除了视,还有听,它不必在一帧之内讲完故事。霍普的画作变成摄影作品的同时,竟然从寂寥的美国生活变成了朝鲜苏联东德式社会主义风格,秩序井然又麻木。

45分钟前
  • Syfannn
  • 推荐

通常我们会在喜欢影片之后才去关注幕后花絮导演访谈或者热门影评之类。但也有一种电影是你对它本身没有太大兴趣,只是好奇为何要这么拍?

48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一開始不得不為燈光佈景神乎其神的精確而讚歎,等新鮮勁一過就掩飾不住影片的空洞,不加詮釋地將Hopper的畫照搬還原只是技術流本身就缺乏創意,硬要把畫面串成一個故事,還要加上大段抒情獨白,更是毀滅性的破壞,幾乎與Hopper作品的意境背道而馳,越到後面越是言之無物純粹在拖時間。

49分钟前
  • 小能七九西
  • 较差

是精致又美丽的,置景与布光都相当讲究,开机前的工作量必然非同一般,然而对Hopper作品里光影及情绪的捕捉,远不如Richard Tuschma致敬Hopper的摄影作品Hopper Meditations,有趣的是Hopper作品里的女性,本质也是其妻子常年作为其模特的内在缩影,这也让Shirley一角的构成,蒙上了更具传奇色彩的意义

50分钟前
  • 阿奇波尔德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