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贝之灯

剧情片法国2019

主演:罗什迪·泽姆,蕾雅·赛杜,莎拉·弗里斯蒂,安托万·赖纳茨,贝蒂·卡图,菲利普·杜克斯纳

导演:阿诺·戴普勒尚

 剧照

鲁贝之灯 剧照 NO.1鲁贝之灯 剧照 NO.2鲁贝之灯 剧照 NO.3鲁贝之灯 剧照 NO.4鲁贝之灯 剧照 NO.5鲁贝之灯 剧照 NO.6鲁贝之灯 剧照 NO.13鲁贝之灯 剧照 NO.14鲁贝之灯 剧照 NO.15鲁贝之灯 剧照 NO.16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4

详细剧情

  巴黎鲁贝区的圣诞夜。警队队长德奥在区内巡逻。目睹被烧坏的汽车,暴力打架…… 每日面对的都是贫困、欺诈和求救等状况,德奥一眼便知道谁是谁非。路易刚从警察学院毕业,加入了德奥的小队。路易年轻又没有经验,很容易被人误导,经常误解所遇到的人和事。德奥和路易接报调查一名老妇被谋杀的案件。老妇邻居的两个年轻女子歌迪亚和玛莉被捕。她们是瘾君子、酒鬼和恋人……

 长篇影评

 1 ) 正义是一种伤害,让她孤苦一人。

就说说我看到的一些东西

鲁贝是一个法国最贫困城市,电影开片就从刚来的年轻警察嘴里说出,城市里贫困,人们生活水生火热,各种暴力滋生,人性复杂难明,警局案件不断,喷火的假案件侧写了警长的断案高明,也点出了一个好人为了生活骗保,依照大众的思路嫁祸给伊斯兰群体,这里也是导演的一种反抗吧。

这城市里面人们生活艰难到何种地步呢?在圣诞节,为了20欧元就会为了要人命,为了生活骗保,这只是展现这个警局好多案件其中两个而已。

新来的年轻警察,带有悲悯之心,关心社会安全、努力上进、积极进取,正因为带有这些耀眼的特质被警长赏识,关心让他只需查案即可,不要夜间巡逻,治安太乱,也是保护年轻菜鸟的安全。

电影前期散乱侧写城市腐败,曾经的光荣与现在的耻辱,这种也算是欧洲现在的状况,然后双线进行,年轻警察接触杀人案件,深入警长人物,用一个女儿失踪案件、少女强奸案、警长侄子对他的憎恨加深警长这个人物的立体感,他爱鲁贝这个城市,为了这个城市付出很多,这里有意思的是警长与年轻警察之间在天台的对话,年轻警察问“他们应该为你骄傲吧”老警察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回答你不应该这么问,想想为啥只有我留下来。在这段对话里面,可以看到,年轻警察有还停留在正义感层面,不知道的东西很多,觉得警长断案高明为这个城市做出了好多贡献,警长家人及那些在警长“正义”的帮助下的家庭应该为他感到骄傲,他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里还有一个可能是意思就是警长是老一辈的人物,他是欧洲老一辈的辉煌(欧洲的辉煌),其他人都离开了他们从小长大的地方(欧洲),去了其他地方(北美、东亚)。

看这电影的时候年轻警察的这种感觉很向《愤怒的公牛》里的德尼罗,只是在这电影里面很隐晦。

警长生活在这个暴力的城市,从女孩失踪案件和少女被强奸案件侧写出了警长在这个暴力滋生的城市里面知道最受伤害的是女性,在这社会生活被伤害的底层,他怕失踪女孩最终被社会吞噬,同情、理解各方走访最终找到女孩子,让其回到父母的身边。在强奸少女案件里强奸犯被抓捕归案时候他说了“太好了,非常好”,并没有对抓捕到杀人案件的两女性感到高兴,这里我想他是痛心的。

内心os:多么令人伤心的事,这是个好消息

这里要说点的是,双男主进行的时候,年轻警察为了查案,走访了一百多的家庭知道了这个城市里面女人是被施暴、虐待的群体。处于德尼罗式崩溃的边缘,但是这里导演处理得更隐晦,把这种情感压下去了,支撑年轻警察下去的动力是怜悯之心。

好了,前面差不多都说完了,现在开始到影片的后半部分,进入杀人案件,两女孩子生活苦闷、撩倒还被男人抛弃了,一女孩养有一小孩,生活糟糕透顶,两女孩子有爱情吗?应该是没有的,只是两个孤苦伶仃的人相依为命而已,在被社会腐败欺压男人,男人欺压女人的现状下,被社会推着做了些悲剧性事情,衰败的社会滋生罪恶的人心,人性失衡,社会道德失衡。

这里就要得出来一个疑问?她们两为何要杀这个83岁的老太,是失手误杀还是有意“谋杀”?但我们可以从警长去检查老太遗物中猜测,老太是个可怜人,年轻的时候为了一个男人疯狂过,也许是被抛弃了(不排除和前面的男人结婚后男人已经死亡,但是这样前面为爱情疯狂这段就是多余的,所以猜测为被男人抛弃独自一人生活,敲门的男人也许是她孩子?),老来孤苦伶仃一个人,死亡后几天没有人在家知道,两女孩作为邻居具有同理心,也知根知底。一说是有预谋杀害一个说是没有预谋杀害,两个人已经说不清楚了,个人认为是导演的巧妙安排,有预谋就会显得她俩这个杀人成分重一点,是《爱》里面的为他人动手,多少有杀人的嫌隙,无预谋就太圣母话。这里的两个人说辞彰显了人性的矛盾挣扎现实化。

社会的腐败滋生的罪恶是一种悲剧。全片里面女人是社会的最大受害者显现的也直白是“施暴”者,男人在这里是最大的施暴者,却没有直接的正面展现,体现一种强大的施暴之所以能强大那是因为它没有在“现场”。女性在这里面最后的尊严,最后的活路都被剥夺殆尽,在寻找失踪女孩的路上,女孩的朋友对于警长帮助的回答“这帮不了她,只会摧毁我们的友谊”。这话也是对杀人案件两女孩的,警察的正义破案也帮不了她们这两个孤苦伶仃的相依为命女孩,倒还剥夺了她们仅有的对方。

这里就再回到刚开始天台上年轻警察问“他们应该为你骄傲吧”这句问话,也回到了警长如何关心失踪少女案件、强奸案件上。

并不骄傲,个中缘由只是太复杂难言罢了,留下来的是谁?向山峰进发的是谁?向前跑的“马”是谁?

 2 ) 观后

之前追蕾雅赛杜的电影,这部最新的《鲁贝之灯》资源也悄悄上线,评分不高,只有6.4分,但为了女神还是看了一下这部电影。去年5月在戛纳主竞赛单元首映,是金棕榈的提名。影片讲述了在法国鲁贝—当代法国最贫穷的城镇,警察局局长与新警员调查一桩命案的故事。全片一共两小时,在我看来有一些割裂。片头打出一行字,本片中出现案例皆为真实案例,在让我全神贯注的同时,也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影片中不止预告中一件命案吗?事实果然如此。电影前一个小时零零碎碎,为我们勾勒了鲁贝这个充满酗酒、吸毒、嫖娼、盗窃等犯罪的小地方,孤身一人仍然前行的警察局长,初来乍到的萌新警探。而预告噱头中的命案参与方,一对同性恋,在第二个小时才正式展开,且案情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扑朔迷离,老妇人死的也过于突然。案件更强调局长的光辉审问和凶手两人的无奈配合。情绪在审问中蔓延。蕾雅的演技仍然突出,我到最后都在怀疑到底是谁主谋了这次凶案。电影看似平淡,但我也不觉厌烦地看完了。它更像是一个糅杂各种社会现象的大杂烩,我的感受就是电影情节的布局有一些分裂,一些情节的安排的意义我还不是很能理解。另外,被普罗大众诟病的一点,就是警察局长形象过于光辉了。只身在贫穷暴乱的鲁贝,警察局长受人爱戴,在黑暗的鲁贝城中寻找真相,维护正义,形象饱满度还欠缺。当然这些只是我的个人看法,以及加上女神滤镜后,后一小时审问环节表演的确让人沉浸其中,不觉关注着二人的结局。

 3 ) 小城之冬

鲁贝之灯

Roubaix, une lumière(2019)

导演阿诺·德斯普里钦(Arnaud Desplechin)就是鲁贝人,主演蕾雅·赛杜(Léa Seydoux)、罗什迪·泽姆(Roschdy Zem)都是法国一线演员。本片是基于收录在07年的纪录片《鲁贝中心派出所,日常事务》的真实事件改编,在影片上映时事件女主角之一还在监狱服刑。本片获得第72节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罗什迪·泽姆(Roschdy Zem)获得第25届法国卢米埃尔奖最佳男演员。

既然是讲述在鲁贝(Roubaix)发生的真实故事那我们先来看看这是个怎样的城市,Roubaix位于法国北部的北加莱地区,是一个毗邻比利时的边境城市。起初Roubaix只是一个农业小城,在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以发达的纺织业闻名,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当时工厂林立,更有“千烟囱之城”的美誉。但是到了20世纪Roubaix的工业活力慢慢衰退,仅靠里尔的扶植维持生机。失业率高居不下,据2013年的数据,已经高达30%,导致居民大量外迁。由于地处边境,它也渐渐成为法国比较敏感的城市,毒品交易,盗窃等犯罪率猛增,这也就导致鲁贝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片中提到现在这里的贫困人口竟然高达45%,也就是说几乎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贫困人口。

片头这样说:“这里所有的犯罪,微不足道或者悲剧的,都是真实的。受害者和罪犯皆存在。” 一开始我以为就是个刑侦剧,有案情发生、警察找线索、破案……这之类的,结果发现是在同时发生的几件案件里面主要讲述老妇被杀案,但是几乎都是和女性相关的罪案:少女失踪案、地铁强暴案、老妇被杀案和女性合伙杀人案。影片旁白是一个新来的青年法国警察,尽职、自律、有着初出茅庐的青涩和热情,另一个是警察局长,半辈子都在Roubaix生活的阿尔及利亚人,心思缜密、经验丰富,这两人共同处理这一个棘手的案件。

最让我感动的情节是警长在案件水落石出以后分别去两个人的牢房和她们对话,其实那个时候都已经招供,他没有这个义务和责任做这件事情,但是出于对职业的责任心和弱势群体的怜悯之心他还是去了,没有苦口婆心的规劝也没有义正言辞地大道理,轻声细语却宛如重锤,每一句都敲在她们的心上,震颤着这可怜可叹的灵魂:“你一生都在受苦,我希望你别再受苦了……”

和一般刑侦片不一样的是它着重在这一案件的细枝末节,也就是说把警察发现老妇身亡到最终罪犯招供中间的所有步骤都拍了出来,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包括拘留前一切安检工作、艰难的审讯过程和最后的案件还原经过……估计这一方式会有些考验观众的耐心。但如果静心看完你会发现导演这样安排的巧思,只有完全了解这一过程才能更好的理解罪犯的犯罪缘由、动机和方式,更重要的是对警察如何在这样一个罪恶之城、贫困之地艰难的维持治安和惩罚恶行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而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犯罪事件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受害者和罪犯都是极大的伤害,而让这盏鲁贝之光长明不熄的是人们心中慈悲又正直的心。

 4 ) 这位陷入瓶颈的导演,拍了一部失控的犯罪片

作为“戛纳零时差”单元的其中一部,《鲁贝之灯》从上个月刚刚结束的戛纳电影节直奔上海电影节。坦言说,无论是不是戛纳的新片,《鲁贝之灯》作为德斯普里钦(豆瓣翻译为“戴普勒尚”,但笔者更爱其旧译名)的新作已经足够让人期待。

相对于导演以往赫赫有名的大作《哨兵》《伊斯特·康》《现代法国艳情史》《国王与王后》而言,德斯普里钦似乎越来越被绕进了创作的瓶颈期,2017年《伊斯梅尔的幽魂》已然备受争议,在创作上落入失控。

《伊斯梅尔的幽魂》

而今年这部《鲁贝之灯》同样在戛纳首映后评分两极化;如今来到上影节,同样也受到不少冷遇。

喜欢的人认为德斯普里钦在呈现细碎的法国社会细节上还保留着骨子里的精英式探讨,不喜欢的人无疑是将重点放在《鲁贝之灯》的主题上。事实上,这两种看似背道而驰的评分都在说明德斯普里钦电影技巧上的特点。

在笔者看来,《鲁贝之灯》可以看做是带旧立新的作品,探讨命题之深与手法之浅,抑或两者反之,恰恰可以用来对比德斯普里钦在创作上的转变。标志性的絮絮叨叨在《鲁贝之灯》中表现得更有效率,但同时也降低了言语间的指代性。

德斯普里钦导演一向都善于通过个体空间的扩张和退缩,去讨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之处。比如《伊斯特·康》中伊斯特从情感的萌芽、发展到涅槃实现自我意识觉醒;《哨兵》中人物心理空间的退守与社会宏观背景下的历史阴影;《国王与王后》中怪诞浮夸的戏剧探索,又或是《现代法国艳情史》中在虚构记忆中的自我重建。

《伊斯特·康》

《哨兵》

《国王与王后》

《现代法国艳情史》

他的电影通常以手术刀一般冷静的剖析,在优雅中展现法国知识分子的思考方式。从作者电影的角度来看德斯普里钦,我们甚至能发现格里耶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气息。其作品结构之复杂,让笔者一度认为,如果不拍电影,德斯普里钦也一定可以成为出色的作家。

新片《鲁贝之灯》的故事主体是以2008年法国的一套电视纪录片《Roubaix,Commissariat Central》为蓝本,纪录了这个城市的“法制在线。正如影片的开场白所言,影片中的“犯罪故事”都是从现实中提取出来的。

导演回到了他出生、成长、生活了十八年的城市,鲁贝城。在德斯普里钦以往的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鲁贝城的身影,带着历史印记和社会伤痛的反思,关于战争、关于集中营、关于死难的记忆与话语俯拾皆是。但在年轻时的德斯普里钦眼里,这至少是一个自足、体面的地方。

在《鲁贝之灯》的开场,一段低沉的独白交代出鲁贝城今天的现状,衰老、颓败、步履蹒跚。中产阶层的消退,繁华闹市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经济的颓败和永无止境的犯罪。影片便是从暗夜中的一场探案正式拉开序幕。

黑暗冰冷的城市街道滋养着阴沟中的罪恶,失踪人口案、纵火案、抢劫案、强奸案、保险诈骗案接踵而来。这些接二连三的案件悄然打开了解鲁贝的一个切口,充斥着不同族群的少数族裔移民和底层法国白人,冒险踩着法律的边界,努力挣扎在贫困线上。用影片中主角达乌德警探的话来说,就是“留下来的都是痛苦地挣扎。”

在影片前四十五分钟里,镜头跟随达乌德警探和新晋警员路易斯在城市中游走,在一个个密集而紧张的案件中疲于奔命。而随着事件的推进,影片逐渐从城市切片式的览景收缩到微观视角,在两起看似毫无关系的命案和纵火案间发现蛛丝马迹。

影片的后半部分几乎完全就是对两个嫌疑同性伴侣克劳德和玛丽的审问。更确切地说,那是长达一个小时的犯罪现场调查,充满了司空见惯的侦探剧情,以及对犯罪心理的突破。

然而,就戏剧的分布而言,这种比例相当的双重布局,其实很难激发观众的观影快感。甚至在内容上,德斯普里钦也只是选取了“现成”的社会素材。影片后半部分更明显地套用“囚徒困境理论”,让人有种生搬硬套的不高明的感觉。

从城市与社会的宏观讨论,切换到微观的个人犯罪的抽丝剥茧,很容易让人误解德斯普里钦是否要亲身演绎一遍戈达尔曾经在《水的故事》中阐释过的离题艺术。所幸,导演并没有打算这样来折磨他的观众。看似完全断裂的两个叙述方向,实际上其中的关联还是有迹可循的。

德斯普里钦在《鲁贝之灯》中想要呈现的,正是在这无序、混乱、颓败的环境下,人的生存环境被无限挤压后所形成的扭曲折面。克劳德与玛丽在囚徒困境中,不断地虚构记忆、打破记忆,在周而复始的戳穿、悖论下重新建立真相。

对于个人在困境中的解构与重建,德斯普里钦的表达维度其实不算新鲜。但不同于以往的是,导演在影片中鲜有地坚定了自身态度,达乌德警探事实上也是导演参与其中的一个化身。永远冷静地善诱嫌疑人承认犯罪事实,孤身一人在鲁贝与老城共浮沉,以寻求真相的心点起鲁贝黑暗中的一盏灯。

影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注入了德斯普里钦对于家乡的情感。冷雨黑暗的夜中总有暖黄色的路灯,不时透过玻璃窗照射进来的夕阳同样有着被包裹的温暖。导演借达乌德警探的努力来告诉所有人,只要努力地凭着善意去改变,谁能说鲁贝不能点亮照见光明的灯?

无独有偶,在五月的戛纳和六月的上影节,两部法国犯罪题材的影片都紧挨着亮相。但相比之下,法国新晋导演拉吉·利的新作《悲惨世界》在国内外的口碑,无疑都要比《鲁贝之灯》更高出一大截。《悲惨世界》所营造的现代法国下层社会的族裔冲突和罪恶时代化场景,无疑比《鲁贝之灯》要更具冲击力。

《悲惨世界》

从表达手法来看,《悲惨世界》标准的起承转合、稳定的主题非常容易被观众接受,其悲观主义的色调似乎也更受“知识分子”们的欢迎。更不用说,这仅仅是拉吉·利的长片处女作。多方面相比较之下,德斯普里钦的新作似乎要落于下风。

《悲惨世界》

新片《鲁贝之灯》在表达方式上,其实和德斯普里钦以往的标志性技法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大量复杂而自如的变焦运动镜头,细碎繁杂却又能自圆其说的剧情,依旧事无巨细如肥皂剧,同时设置大量倒叙、插叙、假定去构筑复杂的文本解构。

但这一次,德斯普里钦没有再延续以往的关于“人”的探讨,而是转为对于城市社群活力萎缩下的现象描述。这种对于社会情感上的探索,本质上违背了其一贯的创作模式。

在笔者看来,《鲁贝之灯》中最大的悖论便在于德斯普里钦表达上的转变。纵观他以往的电影,总能在哲学式讨论与复杂电影结构的配合下运转自如;如今却反而成了转变的制约,更加讲求绵延性、延续性的情绪表达,在细碎而复杂的结构中最终被消解得一干二净。

但不得不说,德斯普里钦在文本的把控上功力依旧。零碎而密集的台词,形成旋涡一般的引力,看似稀松平常,但我们又总是被吸进其中。可惜,过多的信息堆叠难免使观众注意力从情绪中挣脱,倒显得结尾忽而出现的情绪高潮尤其突兀。

作者| 小飞侠;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5 ) 一座堕落城市里尚未泯灭的人性颂歌

每年戛纳竞赛单元总会有一些被忽略甚至无视的电影,没有好莱坞明星的加持,也没有骇人听闻的噱头话题,更没在颁奖台上亮相的机会,但这些都不能否定影片的优秀品质,像去年这部法国电影《鲁贝之光》就是典型例子。作为戛纳的嫡系导演,导演阿诺·戴普勒尚(Arnaud Desplechin)几乎每部作品都能顺利入围戛纳,先后总共有六次入围竞赛的超高记录,不过至今为止还没碰上好运气。他的作品大部分围绕知识分子为叙事题材,具有高度复杂化的影像文本,绝对是名符其实的作者导演。而且他的作品时常出现回忆的情节,透过讲述个人历史来完成自我认知与存在的价值。这种典型法国知识分子的思考方式自然形成一种极为稳定的文学感与令人难以消化的哲学思辨色彩,这似乎也是他的作品没能获得广泛观众熟知或喜爱的原因。

从2015年《青春的三段回忆》开始,他似乎一改过往深沉的电影作者面貌,换做更为观众所容易接受的类型片叙事来继续书写他的私人回忆录。上一部《伊斯梅尔的幽魂》是爱情和惊悚类型的混合体,而这部新作《鲁贝之光》也是借用纪实风格和犯罪类型文本,继续抒发他对出生成长地鲁贝的一往情深。这表面看起来是颇为标准的犯罪类型片,讲述一名警长带领新成员去调查发生在鲁贝的几桩案件——纵火、强奸、少女离家出走和老妇惨遭谋杀。虽然有着类似美剧破案的类型架构,但是这个绝妙的剧本却不断打破观众的期待,流露出导演的野心。前半部分不断冒出纷乱的线索,情节在几个案件之间穿插跳跃,转到后半部分,情节逐渐汇聚在老妇谋杀案这条情节线上,到最后却又不忘返回交待先前另外两件罪案的结果,这种极为巧妙的剧本结构令人浮想联翩,不禁揣测导演的真正用意。

前半部分透过几件罪案的调查过程,从侧面刻画出鲁贝当下这个城市破败萧条的环境,日益严峻的治安和北非移民涌入令城市逐渐失去昔日的光辉,家庭暴力、欺诈骗保、青少年失业、吸毒、离家出走卖淫等尖锐的社会问题此起彼伏。如果说前半部分让人感到对这座城市的寒心,那么在后半部隆重登场的谋杀案审讯过程则又将我们从绝望深渊的边缘拉回来。

这个部分颇有争议,甚至导致观众评价严重的两极分化。镜头不厌其烦地对准两个谋杀案嫌疑人,分别对她们采取各种手法套取口供:分开审问、威逼利诱、心理战术,直至彻底攻破两人的心理防线,最终迫使她们认罪。然而,这对同性恋女子却在审讯过程中流露出极为复杂的情绪和表现,从彼此包庇到相互指责,人性中的自私和感情的牵绊出现剧烈冲撞,一个想要全身而退,另一个想为爱牺牲,彼此暗示的眼神和神情堪称一场扣人心弦的心理拉锯战,这在案件重演的压轴一幕里最为激烈,而两名女演员的精湛演技让我目不转睛,一度相信蕾雅·赛杜可以拿下戛纳影后的桂冠,尽管后来这份殊荣旁落外别人手中。

面对无情冷酷的法律和国家暴力机器,人性中感性温柔的一面尚未泯灭,在这对同性恋人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其中一人企图用认罪的方式来换取两人在狱中双宿双栖的心态令人感慨不已。相比之下,“鲁贝的光辉”不仅残存于犯罪嫌疑人身上,男主角警长的观察视点也饱含着对这个城市和人性的悲悯之情。在前半段里,我们透过他与新警察的对话,得知他孤身一人留守鲁贝的原因,还有他一眼看穿别人是否有真正犯罪的卓越能力,全都跟鲁贝这个城市的过去有关。

这一点又回到导演一贯钟情的主题,透过讲述个人历史完成自我认知和存在价值,个人与城市享有共同的命运,个人发展与城市历史密不可分。从案件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与小混混、离家女孩这些边缘群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此他能够突破执法者的身份,用亲人般的心态去平衡这种关系,带着怜悯的目光去对待误入歧途的年轻人和犯罪嫌疑人。因为在他看来,这个城市并非已坠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冷酷无情的法律无法剥夺最坚韧的人性,这便是影片主题和片名的核心所在。

有趣的是,影片中先后三次出现赛马的情节,与破案情节毫无关联,给观众带来迷惑不解的观感。而事实上,这一点同样在侧面刻画警长的怜悯之心。大多数人玩赛马为的是赌博和金钱,而他更喜爱亲近赛场上的马匹,而非关注赛事结果。他与马匹柔情的目光对视与他对待边缘群体的心态如出一辙,将社会法律和赛马规律对应来看的话就清晰多了。他并不关心这个激烈竞争的外部运作机制,他更关注的是在这个机制里的动物,因为它们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而不是被剥夺了自由的比赛工具。

 6 ) 可怕的对峙

我觉得豆瓣分数低主要是因为国内观众不太能习惯法国人叙述的方式…包含在两个人之间几乎惊心动魄的相互指责,失望,暗示,自私和爱,和解和包容,悔恨和哀求像一根根刺一样扎到心里,从影院里出来时候心里都是木的。扣掉一分是因为莫名其妙从探长那里流露出来的导演悲悯和忍不住祈望光明的情绪,明明是可以做到冷静到绝对客观的满分的……因为对老妇人之死的无感和不能掩饰的给蕾雅赛杜的喜爱之间描述的差异,莫名其妙的拉低了整部电影的档次……

 7 ) 悲惨世界鲁贝篇

前不久,有刚学法语的朋友想要了解法国文化问我有什么书籍推荐,脑子里立刻蹦出雨果的《悲惨世界》。真巧最近以巴黎郊区警民冲突为背景的同名电影《悲惨世界》上映,豆瓣上也是好评如潮。看了这部《鲁贝之灯》,满眼都是上面两部作品的影子,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法味”。

融入(L’integration)是法兰西最正确(政治正确)的价值观,任何提出反对意见的人都被视为罪大恶极。一个合格的移民,一个合格的法国公民,应该是拥护法兰西大民族、坚决执行融入政策的积极分子。即使法国存在庞大的移民及少数族裔人口,存在大量诸如鲁贝区的遗忘之地,存在事实上的种族聚居和隔离,由精英阶级组建的法国政府是不会动摇象征着自由、平等和博爱的融入政策的。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雨果的《悲惨世界》,我选择博爱。因为博爱所以悲天悯人、感化人心、战胜苦难,展现人性光辉。雨果作品里的博爱被用来拯救苦役犯、拯救失足女、拯救残酷的人、拯救一切需要拯救的人。这份博爱的眼光如今被投射到移民群体,便有了《鲁贝之灯》、《悲惨世界》这样的作品,同时也带来了深刻反思。

鲁贝,位于里尔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老工业区,是如今法国最贫穷、治安最差的市镇之一。电影漫不经心的实景镜头,真切地反映出这个遗忘之地的落寞萧条:年久失修的房屋,寂静的商业街,脏乱的街道,夜晚楼顶上俯瞰的一片阴沉昏暗。警察局长是土生土长的北非移民二代,人脉广泛、业务能力强,也只有这种背景的人才能够胜任鲁贝区警察的职缺。调岗来的新手警察自己查案,不是方向偏离就是对罪犯无从下手,还不如局长手下几个老油子,至少威慑力还在。警长虽然身为伟光正的国家公务员(爱好赌马),消息倒是灵通得很,果然是出自底层移民可能年轻时候还混过,拿他的话说就是“用他们的方式思考”,虽然后来上了警校,还是能黑白两道通吃。

这片子吸引我的是支线剧情(距离看电影已经半年,剧情记不清或记岔了莫怪)。因为新手带错了方向,警长顺便查探了好多行走在违法犯罪边缘的少数族裔小青年。老妈很机智,早早跟坏儿子恩断义绝,所以警察上门直接扑个空,一问三不知。警长经验老道,知道你不在家就去你混的地方蹲,百发百中。这一段也是非常有喜感,桥洞、隧道、铁路,视线死角又方便做买卖和逃跑,老江湖了。另一段追踪离家出走的少女,也是警长侄女,一会听说去比利时打工,一会又追查到跟男朋友跑了。回家是不可能的,哪怕是吃饭。年轻一代很多人想要逃离毫无生机又无可留恋的家乡,困在被隔离的社群里根本没有出路。

至于主线剧情,倒是挺直白:俩白蕾丝犯罪,因财起意杀害邻居老太,口供串得不错,甩锅甩得飞起,故弄玄虚通报假警情,反正警察也不会先怀疑她们,最后栽在经验丰富的老警长手里。片中出现多次审讯场面,嫌疑人的心理防线是真的强,警察工作不好当。此案能破,也算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法语片的细节拉满,局长年轻时去布兰肯贝尔赫酒吧因为移民脸被驱逐,嫌疑人家里各种廉价和来路不明的小物件,没有身份证的各种人等等,很法国,很欧洲!

看得出来,这部片子还是挺想严肃探讨下移民的出路和遗忘之地的未来。局长作为二代移民的精英,是融入政策的成功范例,当然可能有职场天花板,或者付出了背叛自己族群的代价(毕竟抓的多是熟人)。然而他很清楚这个区已经没有未来,辛勤工作其实也换不来长治久安、老区复兴,所以咖啡啤酒侃大山外加赌马找找乐子,跟个普通法国上班族一样过过眼前的小日子就好。至于移民年轻人,家里即使有产业也未必愿意接手,出去闯荡又只能在底层,混社会干非法行当就等着被整治。至于底层白人,自己素质高不到哪里去,还要怨被移民抢了工作、怨移民让一切变糟糕,吸收了法式抱怨的精华却忘掉了精英的奋斗意识,生存空间也被日益挤压。

如果雨果活在当下,现代版本的《悲惨世界》应该怎么写呢?鲁贝区警察局长沙威调查芳汀之死顺便追查非法移民冉阿让的犯罪生涯?芳汀之女珂赛特和移民二代马吕斯老区爱情故事?请允许我作不正经的猜想,哈哈。

 短评

“你从小一直受苦,像个男孩子一样脏兮兮,直到你遇到了克劳德,她非常有魅力,但是不好相处。” “克劳德她睡在哪个牢房?既然我们都认罪了,能不能不要把我们分开。” 只有我看到了爱情吗?文艺片里面色苍白的蕾雅真的比好莱坞商业片里耐人寻味多了。这真的不是LGBT电影?

4分钟前
  • 朽木立夏警部殿
  • 还行

戛纳主竞赛级别的CSI犯罪现场。用调度区分前后两段并形成前后互文,镜头也始终在寻找“鲁贝之光”。安托万的演员选择或是一个败笔。

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年度十佳候选。其实跟《我青春的三段回忆》相去不远,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通过口供,现场重演来追寻逝去的时光,以及确证爱情。重访的现场是个想象的空间,在此当下的自我和过去的自我相遇弥合。“警察”是时间的缝合者,它在德普勒尚的电影中还可以是间谍,导演,或者主角本人。而片尾的赛马是一种真正的解脱,因为警察可以放下所有逝去的时间,和一个跳动的当下同在。这也是对鲁贝,一个被浪漫化的罪恶之城,最深情的宣誓:“吾往矣”。

11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力荐

莫名其妙喜欢,抱着“烂片”的预期,收获了“烂得有趣”的观感,一度怀疑自己:难道是因为烂才喜欢?在哀愁、感伤与麻木共存的矛盾影调中流动的鲁贝,“藏污纳垢”了一部行进奇异的黑色电影,眼及所见,一座破败地无可救药却又令人沉溺的犯罪之城。看似无聊的案件被前所未有地拆解——似乎从来没有一部电影会如此拍摄审讯和现场指认。漫长的、无意义的堆砌,细微而敏锐地回溯并表演“自我”,是通向现实的捷径。

12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siff2019🔹蕾雅赛杜连眼袋里也都是戏。

16分钟前
  • Captain_C
  • 还行

无限伤感的求真之旅,从当众孤独开始。一旦尝试进入角色,便再也脱不开身,抹除记忆,消灭自我,我们是在扮演谁,还是在成为谁。理智将我们锁住,但情感绝不会轻易放手。这不是一部罪案片,戴普勒尚拍的是存在。

1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街边的霓虹灯被拆下,法兰西鲁贝脏乱差。本片野心大,前半段通过纵火案、失踪案、强奸案等管中窥豹,后半段聚焦一对女同的审讯,两位女主表演高能,照亮全片。不过真正照亮鲁贝的则是阿拉伯裔警长,洞悉一切真相,镜头对着他脸孔推拉,颇有仪式感。

22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真是《今日说法》了,电影后半段的伦理大戏简直是浪费时间啊🙄🙄🙄🙄🙄🙄

2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较差

2.5 星,整体一般,表演还行,就是不知道内核是什么,没什么惊喜!

25分钟前
  • 基本一视同仁
  • 还行

5.5 搞半天是个三流罪案片+二流爱情片,戴勒普尚明显找不到拍悬疑片的节奏,配乐塞的太满,主线支线不仅毫无关联还没有区分,蕾雅赛杜全程一个表情。我明白导演想通过特写捕捉警察/嫌疑犯神态的焦虑和混乱以及背后潜藏的情感,可是文本实在是太薄,看了第一眼就知道每个人的内心想法却活生生吵了一个小时,无意义的糟糕。建议戴勒普尚去找拉吉利学学如何拍“法国没救了”

28分钟前
  • KID Y
  • 较差

“你从小就是个美人吧。十岁的时候从没付出过代价,裙子从天而降,男孩环绕,多么嚣张的小姑娘。而当你蓦然回首,自己已经三十了,有孩子,在酗酒,身边有一个你不知怎么爱的人。你才知道一切都有代价。生活本应像童年一样美好,但事与愿违。”//很平的本子,但台词喜欢。用光也好。

32分钟前
  • 私~川流
  • 推荐

能理解《暴雪将至》为什么在法国受欢迎了,这也能有国内片商引进,对老板深表同情。

35分钟前
  • 黑狗成
  • 较差

最私人的一部德斯普里钦。电影中的鲁贝如一头奄奄一息的巨兽,阿诺沿着记忆中的“解剖图解”穿梭在巨兽骨骼和脏器组成的庞大迷宫中。案件侦破如疾病诊治,电影探寻解救这头垂危城市生命的方案,即便它的癌细胞早已扩散在每一寸街巷。寒夜中,收起眷顾之心的神都沉睡了,不愿放弃的人们举起火把守候在希望的尸体旁,一出可悲与可敬的现代寓言。

37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对照组拍法夹杂浪漫主义私货,一种意义上的反类型,很纯粹,很有趣

41分钟前
  • 顗礼
  • 推荐

4.5 时间切片。依旧的多兰式歇斯底里。简直是神一般的审讯戏,视线、神态、语调下每一次拉锯后细微的人物状态变化。看到警察和罪案就把片子当悬疑片看到底是啥毛病?

44分钟前
  • Welp
  • 推荐

3.5。这就是电影呀,一个天真率性的浪漫主义者拍出来的电影。这次的调调跟着主角一起变得沉着了,的确观影乐趣不及从前。主角是动人的,一个罪恶之城里善良而沉着的英雄。两个女人间的情感关系在案件审理的不同阶段中被逐渐揭开,她们暧昧的作案动机和说不清的复杂心绪,岂能是强情节的刑侦电视剧能展现的?

49分钟前
  • 2miao
  • 还行

B / 散乱中见规整的“多组对照实验”结构,速度与力量的控制收放自如。

50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72nd Cannes# 又是一部配不上主竞赛的。多加一颗星给蕾雅赛杜。万万没想到《鲁贝之灯》竟然是一部主旋律……而且还是英模人物这个路子的,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影片比较好的地方是跟《悲惨世界》呼应的、关于鲁贝工业凋敝,失业严重、移民聚集、犯罪猖獗的社会环境的描述;同时把全片的力气不是集中在查案,而是审讯上。有着对法国警察工作流程和审讯技巧的详细描述,而最精彩的莫过于如何通过各种技巧行程心理压迫,让两名犯罪嫌疑人供述罪行的过程;同时也将这对拉拉的关系写得非常有张力。但是!!实在受不了的是,警长和新来的警探这俩人形象被塑造得各种伟光正,若不是讲法语我真要以为是国产片了……

54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前半段直面法国治安现状令人惊喜,谁知道后半段突然就跟着两女主突然变成事无巨细的审讯纪录片。典型的法国导演作品,一边被各种惊人的细腻细节震撼打动,一边被整体的毫无章法气得半死。

55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还行

德普勒尚还是一身法国知识分子的臭毛病——琐碎絮叨漫无边际永远抓不住重点

58分钟前
  • Qtn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