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朱迪 剧照 NO.1朱迪 剧照 NO.2朱迪 剧照 NO.3朱迪 剧照 NO.4朱迪 剧照 NO.5朱迪 剧照 NO.6朱迪 剧照 NO.13朱迪 剧照 NO.14朱迪 剧照 NO.15朱迪 剧照 NO.16朱迪 剧照 NO.17朱迪 剧照 NO.18朱迪 剧照 NO.19朱迪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9 00:05

详细剧情

  故事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14岁的朱迪(蕾妮·齐薇格 Renée Zellweger 饰)因为其甜美的嗓音而被经纪人梅耶(理查德·科德里 Richard Cordery 饰)看中,就此走上了星途,但此时的朱迪并不知道的是,等待着她的,除了功成名就所带来的的名声和财富之外,更多的是痛苦。 时间来到几十年后,已经40岁的朱迪同丈夫西德尼(卢夫斯·塞维尔 Rufus Sewell 饰)离了婚,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罗娜(贝拉·拉姆齐 Bella Ramsey 饰)和乔伊(勒温·劳埃德 Lewin Lloyd 饰),经济状况十分的糟糕。无奈之下,朱迪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将两个孩子留给前夫,自己前往英国继续打拼事业,可是此时的朱迪的健康情况已经非常的糟糕了,更糟的是,她早已经失去了粉丝们的信任。

 长篇影评

 1 ) #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这是一个关于Judy Garland的传记类电影。Judy,作为LGBTQ的 icon拥有短暂坎坷戏剧化却极其多彩的一生。本片聚焦的是她在人生暮年,最后一次登台演出,一场为期五周,远在异国他乡——英国伦敦的演唱会。她是一个过气的演员,在美国寻遍机会却仍然无法得到大众像当年一样的赏识与认可;她是一个妈妈,为了一双儿女,在各种酒吧摸爬滚打登台献唱,赚尽了最后一分钱却还是无法将孩子留在自己身旁好好照顾;她是一个演员,在孩子们面前装作若无其事,实际内心如千刀万剐;她是一个歌手,在英国剧院舞台上一首接着一首,让观众沉迷,让所有人醉心;她是一个酒鬼,每天表演都会迟到甚至醉到与观众起冲突而罢演;她是一个失眠者,整夜整夜地睡不着只好靠酒精来麻痹自己痛苦又脆弱的神经;她是LGBTQ🏳️‍🌈团体的icon,以一首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抚平了多少同志心灵深处的创伤......历史赋予了她多种多样的角色,好的坏的一起咽进肚子里;生活为她涂抹上了很多色彩,不管哪些是她喜欢的,哪些是她不愿意的。殊不知,在她心中,她一直渴望的,或者说她一直就是,《绿野仙踪》里那个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桃乐丝。 1939年,Judy迎来了事业巅峰——绿野仙踪里的Dorothy,从此开启了她在好莱坞里自带光环的演员生涯。所有人都看到了Dorothy单纯可爱的百灵鸟的形象,却看不到荧幕背后制作人用药物对这只小百灵鸟的摧残,饿了,两片药片,困了,两片药片,没精神了,再来两片......她已经分不清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黑夜了,她所知的只有工作和不工作,拍戏和不拍戏,睡不着和...睡不着。仅仅是为了让她在拍《绿野仙踪》时保持身材,就毁了她的整个身体,她的噩梦也从此开始。Judy这一辈子必须要靠药物才能睡着,可以说除了钱包,药片是她必备的“包里揣”。她放下自己最牵挂的一双儿女只身一人来到伦敦街头,只为能赚够钱做一回自己。她像小女孩一样任性,开心就唱,不开心就酗酒罢演,她爱着那个聚光灯下的舞台,爱着那个清清楚楚地让自己遍体鳞伤的职业,最后一场演出,她眼里满含不舍,对于她割舍不下的观众,对于她满怀歉意的乐团,对于她享尽荣华最后却身败名裂的演艺圈。她想做回一个普通人,过一个平凡的渺小的,不太危险,不太刺激,本本分分的家庭主妇的生活,或者是一个出纳员,一个小学老师,一个农夫的妻子,像其他女孩那样去看电影,像其他女人那样看着自己的皮肤因家务活而粗糙。可她是Judy,是演员,是歌手,是全美国的邻家女孩,她就像美人鱼爱丽儿,为了心之所向放弃鱼尾换来了人类的腿,每一步都像走在刀尖上却仍然向大自然贡献自己美妙的歌喉,向生活歌唱。她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同志icon,她是这首歌的原唱,这首歌也被认为是彩虹旗🏳️‍🌈的灵感来源,但是大多数LGBTQ的人生都跟她一样并没有《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那么美好。 《Judy》献给所有勇于与命运抗争的人,就像她最后说的: "It isn't a song about getting anywhere. It's about walking toward somewhere that you've dreamed of. And maybe,maybe the walk,is every day of your life. And the walking has to be enough. It's about hope. And we all need that." 朱迪·嘉兰,全世界第一个同志icon,她是这首歌的原唱,这首歌也被认为是彩虹旗🏳️‍🌈的灵感来源,但是大多数LGBTQ的人生都跟她一样并没有《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那么美好。 The Wizard of Oz: A heart is not judged by how much you love; but by how much you are loved by others. 君心澄澈不以君爱多少而判, 但以他人爱君之广深而断。

 2 ) 莫名的删减,莫名的线上电影节

这次爱奇艺的北影节线上展映赶上五一假期,只看了一部,就是蕾妮·齐薇格夺得奥斯卡影后的《朱迪》,看到中间一段台词感觉生硬,前言不接后语,去豆瓣一看时长果然少了一分钟。仔细对比发现(删减从“otherwise engaged”到女主唱歌前结束),被删减的这段并无露骨画面和过激内容,全片内容表达含蓄,内容克制,演员表演收放自如,已经很主动地把题材侧重于表现女性在舞台和生活之间挣扎的艰辛,主角关于同性恋群体的生平连暗线剧情都算不上。不知道审核人员是收到了何种小心翼翼的指示去删除这一分钟的台词,还是已经对于自我审查熟练到一种浮想联翩的程度了。如果以后主办方或视频网站都这样来引进电影的话,也大可不必过这个节了。 感兴趣的来这看下被删的部分吧 //www.bilibili.com/video/BV1mK411574P/

 3 ) 整容、过气、爱嘟嘴,为什么她是奥斯卡影后?

当地时间2月9日晚,奥斯卡获奖名单揭晓,蕾妮·齐薇格凭借《朱迪》拿下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这并不令人意外,毕竟在此之前,她已经在整个北美颁奖季大杀四方。这位以《BJ单身日记》中大龄女青年的角色为人熟知的演员如今也已经年过半百,而距离《BJ单身日记》第一部上映也过去了17年。朱迪·加兰是怎样一个人?蕾妮·齐薇格是如何演出了这位歌手的灵魂?为什么一个“过气”女星对另一个“过气”女星的演绎能得到北美标杆奖项的认可?这是观众和电影人都想了解的。

1.

要明白为何朱迪这个角色出神入化,首先要了解蕾妮·齐薇格的表演方式。一般来说,表演派别分为两种,即方法派和体验派。前者注重通过特定的动作、肢体语言、语气等方法来代入角色,后者需要的是沉浸式的体验,即演员需要完全把自己代入到角色当中,体会剧中人的所思所想,来感受情感的爆发,此时规定动作显得不那么重要。然而很少演员是纯粹的方法派或体验派,大多数人都是将两种方法糅合在一起,或者稍有侧重。当然,这其中也有非常典型的演员,比如好莱坞超级女星梅丽尔·特里斯普就是名副其实的方法派。她把非常微小的细节密集而连续地注入表演当中,就像密密麻麻的水光针打入脸中,让剧情容光焕发。比如在《大小谎言》中她与妮可·基德曼的对手戏,有很多的小动作:一会儿摸一下十字架项链,一会儿甚至把十字架放在嘴唇上亲吻,这都是设计好的。

但是蕾妮·齐薇格不是这样的演员。她在这部电影中有非常多的小动作和个人的习惯,甚至和《BJ单身日记》中是一样的。比如她笑的时候把嘴努起来的的样子——由下图可以看出,没有丝毫改变。更不用说,蕾妮对面部的调整非常明显,她的表情幅度如果过大会显得非常不自然。因此,她的表演是更偏向体验派的。这些的特征和习惯,她并未在电影中进行改变。恰恰相反地,她为自己的个性找到能与角色相契合的点,并充分利用起来。比如说,齐薇格的嗓音非常柔软,甚至有一种撒娇的意味,她就把这种语调和朱迪性格中一点点的矫揉造作融合在一起;再比如她知道自己年华不再,甚至50岁的她比去世时的朱迪还大三岁,因此那种在欣赏的人面前掩饰老去容颜的动作非常自然——当她在派对上见到一位英俊的年轻人时,说话时就总是微微侧着脸,又在每句话的结尾转过头来,露出一个经典的微笑。

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梅姨那样把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这种浸入式的表演就显得十分重要。它要求演员仅在一开始的时候做一些改动,也只是为了剧情的流畅——因为这种表演的发力点不是在剧情的前段,而是随着故事的深入而逐渐变得铿锵有力。因此一开始也许观众会对演员和角色持有怀疑态度,但是会逐渐地震撼和感染,这种方式非常动人。

2.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微妙的表演方式已经很困难了,更难的部分在于一段段的舞台表演。在其中,这种“体验感”的作用会被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首先舞台表演不同于电影表演,没有镜头特写,最远处的观众可能与舞台有几百米的距离,需要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能力,这种表演是单纯的技巧很难达到的。更何况,朱迪·加兰两岁开始登台,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舞台是她安放灵魂的地方,是她孤苦人生中的唯一慰藉,要完成一场“朱迪·加兰”式的演出,需要巨大的能量。

看看这位奥斯卡影后的表演吧!朱迪到了伦敦之后,内心紧张十分抗拒演出,是助手把她拖了出来。在从酒店到后台的途中,面对着红毯、粉丝和媒体,她神奇地表现出一种迷糊而老练的本能。在车停在门口的一刹那,她好像被按下了“朱迪·加兰开关”,立即展示出一种随意而迷人的姿态,这种姿态并不是几个设计好的动作传达的,而是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一种气场,仿佛半个小时前在酒店厕所发抖的人已经完全不见。

等到登台的时候,她已经完全呈现出最光彩的状态。那时候的话筒全都拖着长长的线,她知道如何优雅地捋着线走来走去,边唱边跳,即使转很多圈也不会被绊住或摔倒。在舞台上,朱迪像被充上电一样亢奋,她的身体抖动着,仿佛真的有电流通过,她的强磁场吸住了所有人的心。她非常奔放,非常热情,时而坐在乐队的钢琴凳上,时而走上第一排观众的桌子,接受他们的崇拜和喜爱。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电影中几乎所有的演唱都是由齐薇格的真实声音呈现的,这样整体的表演更加真实自然。事实上,从现存的朱迪·加兰的演出视频中就能看出,她的确是那样一个人,在舞台上唱着“他们说我疯疯癫癫毫无逻辑,但是我不屑一顾”,她手舞足蹈,唱到兴起甚至跑下去拉着柱子转了一圈。这就是朱迪·加兰,按一个一个的片段去拼凑不出来她的绝代风华,齐薇格对她的再现可以说是淋漓尽致。

3

如果说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状态是朱迪的“皮相”,舞台上的明星是朱迪的“骨相”,那么亲情的流露就是朱迪这个角色的灵魂。因为舞台表演再出众,也只是朱迪的一面,个人生活中的脆弱无疑让她表演的维度体现出来。挤在电话亭里,她非常温柔地告诉女儿,即使想和爸爸在一起拥有稳定的生活,也完全可以,然后得到了令她心碎的回答。在这里,齐薇格将一个问句变成非常长的从句,犹豫了很久才问出口,把最残忍的问题放在最后,来一字一字地表现她的不舍和温柔。母亲部分表演是对悲惨童年回忆的反思,也是聚光灯下的舞台与枯黄的人生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点。此时演员将自己代入到了朱迪的角色里已经不够了,她必须比朱迪更像朱迪,将自己想表现的气质嶙峋地凸显出来。所以如果说蕾妮·齐薇格只是与朱迪·加兰经历相似,才能有这样精彩的演出,笔者是难以认同的。演员必须高于角色,像一把解剖刀一样以一种绝对冷酷的姿态明晰角色的痛苦和桎梏,才能将表演发挥到淋漓尽致。这却又是技术了,然而那种历尽世事后的了悟,却仍然渗透在《朱迪》的每一个镜头里。

这里的表演让人很容易想到同届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的杰昆·菲尼克斯,他入戏太深,不仅减重四十多斤,甚至这一个角色精神状态受到影响,至今仍没有完全恢复。有时候深刻的表演需要付出代价。

这部电影也引起了笔者对于演员的反思。在朱迪生前,并没有一个人真正地爱过她,那些在舞台上劈啪作响的火花是燃烧她的生命得来的,没有人向她美丽的灵魂中灌注爱,她只是日复一日地透支自己,最终陨落;然而在她去世后,人们又如此热爱她的歌曲和气质,甚至一场关于纪念朱迪·加兰的活动引发了石墙运动,拉开了一个世纪以来同志运动的帷幕。甚至今天,一部关于她的电影得到了电影界最高奖项的肯定和赞美。

这一切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人们会喜欢一个过气的女明星的故事?为什么人们喜爱她、抛弃她,又在她死后为她的故事流泪?只有对待一个物品,才能如此反复无常——这正是好莱坞所要创造的。提到相对论,我们崇拜的是爱因斯坦,提到《绿野仙踪》,人们却只知道桃乐丝,而不是那个十几岁就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少女。这是表演行业无情的本质决定的。不必说朱迪了,就是齐薇格这位奥斯卡影后,在《朱迪》之前又有多少人还记得她呢?

在这个故事中,一个不幸的人飘零一生,最终在她悲剧的根源中获得着唯一的幸福,人的命运原来与悲剧的本质缠绕得如此紧密,这令人叹惋。然而在戏外,因为悲剧的深刻性与揭示性,人们永远地残酷地热爱着悲剧。这个故事无法告诉我们什么哲理,但是在看过《朱迪》之后,笔者不禁有一点思考:从前我们说电影反映人性是通过情节展现的,也许表演也有一种类似的作用——就是让人们忘记表演,而更去关注人类个体本身。通过观众所看到的“表”象,看出“演”的痕迹,从而以一种共情的态度去关注真正的人,不管是虚构还是真实的角色,还是做到这一切的演员。我想这就是表演的真谛。

 4 ) 令我潸然泪下的不是朱迪·加兰,而是她

如果不是因为这部《朱迪》,我几乎都快忘记Renée Zellweger到底有多好了。

当然这句话并不是真的,如果让我评选心中最精彩十个的cinematic moments,其中一个肯定是《BJ单身日记》的结尾,Zellweger踩着Ain't No Mountain High Enough副歌的鼓点,穿着内衣在大雪中奔向科林叔的场景。

2001年,《BJ单身日记》横空出世,这部改编自《傲慢与偏见》现代畅销书版的英式喜剧,为Zellweger挣得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奥斯卡提名。

在那之前,她最有名的作品是和阿汤哥合作的《甜心先生》。在男人喜剧中担任女配,我们都知道这类角色留给女演员发挥的空间多么有限。

而在《BJ单身日记》中,她终于有机会大显身手。她塑造的大龄单身女青年Bridget Jones虽然丧但是善良,虽然酗酒但是有责任心,虽然无法控制体重但是却能以一片真心感动达西先生。并且,来自德州的Zellweger奉上了近二十年内美国演员能达到的最完美的英国口音之一。

紧接着的第二年,她又带着《芝加哥》席卷归来。

这部曾经被认为是《红磨坊》跟风制作的电影,却成为近些年来最为经典的音乐剧改编歌舞片。导演Rob Marshall是百老汇出身的导演,《芝加哥》在原音乐剧的基础上,对编舞进行了符合歌舞片特色的影视化改编,尤其是开场的All That Jazz一鸣惊人。在《芝加哥》获得奥斯卡奖的十年后,2013年的奥斯卡舞台上,Catherine Zeta-Jones被邀请重新演绎了一次电影中的开场舞。

在《芝加哥》中,Zellweger一改《BJ单身日记》中那个胖胖的善良女孩形象,减肥化身成为想要出名却一事无成的女演员,Roxie和Nowadays两首歌再次惊艳全场,也为她带来了第二次奥斯卡提名。

《芝加哥》在当年奥斯卡所向披靡,获得了十三项提名,并最终拿到了最佳影片的桂冠。至于Zellweger,很可惜的是,她当年的对手是百年一遇的《时时刻刻》中的Nicole Kidman,因此也与影后的宝座失之交臂。

虽然如此,但是两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足以让她成为好莱坞最炽手可热的明星。

2003年,《冷山》。她与去年的对手Kidman搭配Jude Law,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美国南北战争爱情史诗。当年这个组合有多火,或许可以贴上我看过最棒的《冷山》的短评:

“那一年妮可基德曼拿完奥斯卡正直颜值巅峰风头一时无两,那一年瑞妮齐薇格是最卖座的女演员演女配角拿和女主角一样的片酬,那一年裘德洛刷屏好莱坞奥斯卡颁奖礼都要揶揄他两句。后来,这些风光都散了。

终于,那年的学院没再让Zellweger失望,给了她一尊最佳女配角奖。奥斯卡一直有个说法,叫补偿颁奖。有人说02年Kidman拿的奖是补偿她01年没拿到的《红磨坊》的那尊,11年Colin Firth拿的是他10年《单身男子》没拿成的,12年Meryl Streep拿的是06年《穿普拉达的女魔头》没拿成的。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那《冷山》这一尊应该是学院一次性奖励她连续三年出色表演的奖。

除了事业上的成功之外,Zellweger还是传说中的男神收割机,维基上有一个她前男友的列表,乔治·克鲁尼、布拉德利·库珀、金·凯瑞都在榜上。

然而,正如短评所说,那些风光后来都散了。当年奥斯卡还没有那个“保障演员五年饭碗”的说法,而是让人事业与爱情走下坡路的奥斯卡魔咒。04年的《BJ单身日记:理性边缘》,05年的《铁拳男人》和07年的《波特小姐》虽然口碑都不错,但是已经比不上当年风光无限的气势。

2013年的奥斯卡,Zellweger和《芝加哥》剧组的几位演员重聚登台,为当年的最佳原创配乐和最佳原创歌曲颁奖。多年未见的Zellweger让我几乎已经认不出来了,可她的声音仍然很动听,带着BJ那标志性抿着嘴才能发出来的音色。

2016年,《BJ单身日记3》终于来了。戏内,BJ需要面对高龄产妇这个身份所带来的挑战;戏外,Zellweger也失去了BJ最标志性的圆脸。

我记得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我去电影院看了两遍。我一直很喜欢《BJ单身日记》系列,它们陪我走过了高三压力最大的时候,因此能在电影院再看一次Zellweger和科林叔总是很开心。

我能感觉到,Zellweger多少有寄希望于这部电影来为自己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但事与愿违,无论是Zellweger本人还是曾为她打下天下的英式喜剧,都已经不再享受聚光灯下的掌声了。

2019年,Zellweger出演了《朱迪》。

和所有讨巧的传记片一样,《朱迪》没有费力地去展现朱迪·加兰的完整人生,而是选取了她生命中最后的一次演出,伦敦演唱会期间发生的事情。开头是年轻的朱迪在片场的风光无限,镜头一转就是中年的加兰为了一百五十块的演唱费唱歌,在被酒店拒绝入住后投靠到前夫门下安顿两个孩子。那一年,朱迪四十七岁了,而现实中的Zellweger也已经五十了。电影给了朱迪很多的面部特写,而Zellweger有一双令人无法抗拒的眼睛,这也是为什么她在胖瘦之间摇摆那么多次却仍然能捕获人心的原因。

同样地,大量的特写也在时刻告诉观众,告诉我——她的粉丝,她已经老了,我想起她曾经在科林费斯和休格兰特之间摇摆可爱,想起她在漂亮的镜子布景中摇曳生姿妩媚动人,想起她在美国南部的山村里为Kidman守夜时的坚毅果敢。

当朱迪最后一次拿起麦克风,唱起Over the Rainbow这个代表作的时候,那一瞬间,她不再是朱迪,而是Zellweger本人,或者说此时的Zellweger和加兰合为一体,回望过去,他们都曾有过如此辉煌的过往,放眼当下,周围又是如此地寂寥。当她唱到中间语塞的时候,台下的观众为她合唱唱完整首曲子,银幕外的我也想告诉她,我们仍然记得那句经典的“Titspevert”,那条丑到极点的老奶奶收腹裤和那本惹事的日记,我们也想为她唱一次Ain't No Mountain High Enough,让她能够再一次跑过下着雪的伦敦街道,朝着更好的未来奔去。

最后,加兰插着腰,泪光闪闪地对台下的观众说:“你们不会忘记我的,对吗?”

那就让我再对你说一次:“我们从未忘记你,Renée Zellweger。”


恭喜Zellweger拿下金球,离奥奖更进一步了,分享一下她在金球奖领奖台上的一句感人至深的话:

“...the top doesn’t matter. It is the journey that matters and the work that matters.”


美国太平洋时间 2020年2月9日晚,杜比剧场,Renée Zellweger在凭借《冷山》拿到最佳女配角奖的十六年后,凭借《朱迪》获得了第92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5 ) 从《玫瑰人生》到《朱迪》,她们将生命献祭舞台

大概有人天生就是带着使命降生的。

「朱迪,你得让他们有梦可做。」

电影一开始,经纪人路易·B·梅耶就在给少女朱迪浇灌这颗使命的种子。

这颗种子一旦开始发芽,此后的一生,就会是他们燃烧自己去完成使命的过程。

燃烧尽了,一生也就结束了。

1. 从《玫瑰人生》到《朱迪》

今年2月,阔别银幕多年的芮妮·齐薇格凭借新作《朱迪》,让自己终于站上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领奖台。

以真实人物为背景的音乐歌舞片一直都是广受欢迎,成功率很高的影片类型。但看《朱迪》的时候,脑子里很难不回想起另一部从故事到叙事都很相似的奥斯卡经典——《玫瑰人生》。

法国香颂天后艾迪丝·皮雅芙(Édith Piaf),和美国女演员及歌唱家朱迪·嘉兰(Judy Garland)隔空呼应——同样出身卑微,同样少女时期靠天籁之音的歌喉进入演艺圈,同样常年饱受药物依赖带来的身心痛楚,对舞台有着同样深重的执念……

面对故事背景高度相似的两个人,《朱迪》的导演甚至也有些偷懒地袭用了《玫瑰人生》里镜头多次时空闪回的方式,来讲述她的故事。

如果拿两部电影本身的质量作对比,当然毫不犹豫就得票给《玫瑰人生》。毕竟珠玉在前,《朱迪》在故事本身无甚新意,获奖只能归功于芮妮·齐薇格精湛的演技。

戏剧的是,这二位都只活了47岁。

(也不晓得演艺圈是不是有类似大佬活不过47岁的诅咒,我又想起了张国荣。)

2.「我这不是巡回自杀」

两部片细微的不同是,艾迪丝·皮雅芙的故事更多聚焦在了歌手本人。

对于这位香颂天后,影片从童年到末年的故事都讲述得非常完整,全程充满温情,能看到传奇歌手一生跌宕起伏的全貌。

艾迪丝的母亲一直以艺术家自居,纵然天赋不俗却只能街头卖唱维生。父亲是一个游走的马戏团杂技演员。她童年跟着父母颠沛流离,一度被寄养在祖母开的妓院里。

虽然生活环境混乱,但妓院里的女人们给了她如同女儿般的照顾。以至于被父亲强行带走时,年幼的艾迪丝跟妓女蒂迪内都哭得简直如丧考妣。

父亲脾气执拗,一言不合跟马戏团主起争执,开始了父女俩独自卖艺的生活。意外地,父亲发现自己费尽力气摆杂技造型,还不如小女儿唱支国歌吸引人。

虽然贫穷,但父亲却会在小女儿驻足橱窗巴望的时候,给孩子买下一只精致的玩偶。这成了艾迪丝临终回望一生时都还忆起的幸福时光。

无论在台下她内心如何破碎酸楚,站上舞台,她永远是那个法兰西香颂天后,是巴黎的代名词。影星玛琳·黛德丽评价说:「那晚她演唱的时候,我就彷佛身在巴黎——在街上,在巴黎的天空下。她的嗓音就是巴黎的灵魂。」

疾病缠身时,艾迪丝拒绝听从劝告就医养病。她努力让自己放松振作,一次次打止痛针强行上台,跟记者们戏谑着「我这不是巡回自杀」,唱着「不,我不后悔」,终于倒在舞台上。

感谢玛丽昂·歌迪亚,活灵活现地演绎了这位对舞台有着与生俱来的狂热,不死不休的艾迪丝。

3. 「我连自己名字都记不住了」

而朱迪·嘉兰的故事,则更多是从朱迪个人角度切入,展现好莱坞这座造梦工厂,以及整个娱乐圈对于人性如同绞肉机般的碾轧。

朱迪的童年在电影中只有一句十分粗暴的交代。

因服用药物和长时间工作,朱迪精神状态极不稳定。在她一次情绪爆发时说「我连自己名字都记不住了」的时候,经纪人梅耶恶毒地告诉她:

「你的名字是弗兰西丝·古姆,是个从小地方来的乡巴佬,脚踝粗壮、牙齿不齐。你爸是个同性恋,你妈只关心我怎么看你。现在你记得自己是谁了?」

一丁点温情也没有。虽然也热爱舞台,但朱迪的人生其实别无选择。

童年的不幸让朱迪对儿女的关系一直有执念,所以后来她事业低迷流离失所的时候,甚至宁可带着孩子们一起在出租车上过夜,也不愿意将孩子交给离婚的前夫。但恶劣的经济状况,让她一次次无奈低头。

她的身材,她的精力,她的睡眠,全都依赖药物维持。以至于失眠、暴躁、焦虑、神经质伴随了她的整个人生。

跟艾迪丝心甘情愿的自我透支相比,朱迪的自我燃烧是被迫的,是被剥夺的。

她是《绿野仙踪》里的桃乐茜,背负着让所有人「有梦可做」的使命,傀儡般地扮演着一代人的梦想,连一丁点正常人的自由和快乐都没有剩下。

也许是为了中和这个悲情的故事可能导致的观感不适,电影虚构了一个温情的片段——朱迪与一对同性恋粉丝的互动。

这段虚构来源于朱迪作为第一代顶级gay icon的历史。她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我,反抗命运,对于小众人群抱有难得的包容和友善,这成了她受到同性恋人群持续追捧的原因。

甚至在影片结尾,朱迪最后一次登台唱那首金曲《Over the Rainbow》的时候,都是靠这对虚构的同性恋粉丝的配合,才得以圆满地收了场。

4. 透支生命铺就星河璀璨

站在高台之上,享受着万千目光的聚焦,就免不了遭遇诋毁和怀疑。

艾迪丝是这样,朱迪是这样,朱迪的扮演者芮妮·齐薇格也是如此。

常常好奇:古今中外这些星光璀璨的人,到底是靠什么才敢于挑战身体极限,透支灵魂,才能走到如此高度。

这两部电影的答案是:靠药物和精神执念。

最后的演出上,朱迪问观众:「你们不会忘记我的,对吗?答应我不会。」

如同张国荣在《明星》里唱:「当你见到星河灿烂,求你在心中记住我」。

也一如当年梅艳芳身患重病,告别演唱会上穿着婚纱唱「夕阳之歌」,缓缓走上阶梯,再转身跟观众郑重道别的样子。

被观众记住,被舞台记住,是他们每个人的向往。

艾迪丝和朱迪都在舞台生涯谢幕后不久即油尽灯枯,这似乎也是许许多多老一辈艺人们的归途。是他们燃烧生命,才铺就了人间仰望的星河灿烂。

好在,芮妮·齐薇格们选择了另一条路——跟抑郁症和解,跟自己的身体和解。

毕竟,用死亡来献祭舞台,实在太令人心碎了。

- THE END -《玫瑰人生》到《朱迪》,她们将生命献祭舞台

 6 ) 朱迪.嘉兰:在永恒中凋落

前天毕业论文开完题后回去看了之前下载后一直没有看的电影《JUDY》,之前觉得自己已经很了解朱迪.嘉兰(Judy Garland)这位女演员了,本科时痴迷老电影的我翻遍了当时图书馆与黄金时代影星有关的资料。但当我看过这部电影后对她还是比较震惊,我知道这位女演员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过的不顺利,但我记忆中看到的她最后一段时光的影像资料——像朱迪.嘉兰秀中与芭芭拉.史翠珊(BarbraStreisand)合唱(下面有音频的名字,大家可以搜索一下,这一版本合唱很好听),还有纽伦堡大审判中的表演都还算很体面。当电影中将她对于药物的依赖真实地还原后,还是忍不住为这位女演员的人生感到遗憾。

Get Happy/Happy Days Are Here Again (Duet with Judy Garland)

专辑:Barbra Streisand - Duets

因为本科论文是写的有关明星的论文,从那之后一直很关注明星研究,之前也在公众号发过一篇关于明星的小讨论《一个明星的陨落》,朱迪.嘉兰又是好莱坞明星制的一个重要缩影,于是今天想稍微对她有所提及。并且好久没专门写一点东西,今天是平安夜加上我的农历生日,打算动一动笔,今天在这里稍微对她进行简单介绍。

一、歌舞片与同志偶像:朱迪.嘉兰的特殊符号

朱迪.嘉兰是世界著名(也是第一个)同志偶像,著名的石墙事件来自于对她死亡的纪念活动。有趣的是,实际上,早期朱迪.嘉兰并不支持同性恋,虽然JUDY这部电影中描述了她与一对同性恋粉丝的交往,但这很有可能来自于电影作者对她的意识形态想象。至少她在一开始并不支持同性恋,并且明确表示过她这一观点,这个史实很少有人知道。而她最后却变成了第一代同志符号,这一符号的来源很值得去关注,其中的巧合性很多。为什么更具中性色彩的玛琳黛德丽(一般认为玛琳是双性恋)、嘉宝没有与此意象连接,是很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另外,朱迪.嘉兰在影史上的地位很高,AFI在20世纪末评选的最伟大女演员榜单中,她排名第八,在费雯丽、玛琳.黛德丽、芭芭拉.斯坦威克等人之前,鉴于她从未拿到过奥斯卡的正式奖项,可见她的影响力非凡。一般认为,她就是好莱坞黄金时代歌舞片最重要的代表性女演员,她的历史地位与好莱坞对于自身鼎盛时期的想象有关。还有,美国人票选的20世纪最伟大的歌曲也是她在《绿野仙踪》中所演唱的《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绿野仙踪》在影史中的地位为她增色不少。

二、明星制的缩影:朱迪.嘉兰的悲剧起源

朱迪.嘉兰是早期好莱坞明星制阴暗面的重要缩影,关于她的死因,大家普遍认为是因为她从小便被米高梅所控制,常年服药控制体重、睡眠,最终对药物产生依赖所致。同时期去世的玛丽莲.梦露人生最后的时光虽然也很差,但好莱坞明星制并不是她死亡的直接原因。2011年去世的惠特尼.休斯顿(Whitney Houston)虽然也是因为药物所导致的昏迷而溺亡,但她的死因并非直接来自于体制的直接作用。这些人之中,朱迪.嘉兰的悲剧恶果埋的最早。

从她的身世我们可以联想到当下,尤其是近期韩国演艺圈发生的一系列悲剧。实际上,古今中外娱乐产业对于明星的剥削早已有之,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其造成的结果都是明星个体能动性和自我认知的丧失,这在我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

惠特尼.休斯顿去世的年纪和朱迪差不多

虽然有人说韩国娱乐公司被人诟病的问题在于其通过法律手段剥削明星的权益。但实际上,“明星”这一身份背后的核心问题绝对不在于此。就算他们赚了很多钱,其作为劳动者的身份仍然处于被控制之下,明星作为符号、作为“生活方式”的背后存在着一套批判性话语才能够揭示的问题。表面上明星的身份要比马克思口中的工人或是最近谈的比较热的996公司员工的生活方式更加自由。但实际上,明星作为一种“身份”,其异化的方式更为隐蔽和特殊。之前看到的《社会学研究》中的一段话我特别认同:

(文化产业中的劳动者)制造同意背后的意识形态运作逻辑不再是传统的马克思—阿尔都塞式的,即管理者通过劳动过程塑造某种观念,以虚假意识的方式来掩盖真实存在的劳资关系,而成为拉康—齐泽克式的,即劳动者藉由特定体验进入了一个真实的幻象,在意识形态化的现实中追求着自己的剩余快感。最终,劳动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劳动之中。

《另一种娱乐至死?——体验、幻象与综艺娱乐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劳动控制》贾文娟 钟恺鸥

其实这种认同的制造就是我之前提到的“明星身份的殖民化”背后的运行逻辑。JUDY这部影片中所描述的路易斯.梅耶对她进行控制的这个过程也是如此,虽然这部电影中的少年朱迪.嘉兰展现出了很强的反抗意识。但我个人认为,这依然是电影作者的一次意淫,她若是那么早便觉醒,也不会在之后人生中遭遇如此悲剧。也就是说,在被控制的过程中,朱迪.嘉兰的明星身份早就将其自己的人格被吞噬,“明星”成为了一种信念、一种想象,就像《景观社会》里说的:人把自己个体的权利赋予到景观身上了,景观操纵了个体。

三、永恒中凋落:被掩饰的悲剧

现在,当人们想起朱迪.嘉兰这位女演员时,大家一般会想到她在《绿野仙踪》最可爱、动人的那副面庞,她是永恒的。这既是明星的一个悲哀也是一个幸运。幸运在于,存在于银幕、相片中的明星是永恒的,尤其在朱迪.嘉兰生活的那个明星占据电影工业主导地位的黄金时代,黑白媒介造就出了最伟大的一些演员,本雅明也将这一时代的明星比喻为“永恒的脸”。朱迪是一位永恒的“女神”。

黑白电影这一媒介很容易凸显明星的“女神”特质

悲哀在于,人民永远记住的是她们最光鲜亮丽的时刻,没人愿意探究“景观”背后的一切虚假逻辑,高以翔的死与浙江卫视背后的“失职”体现了当代文化工业何种价值观与经营逻辑?悲剧结束后,“造星”的神话还将继续。

四、结语

当然,这篇文章又是我在午睡时间喝了咖啡没睡觉这一个小时内的“激情之作”,很多内容只是想给大家一个启发,并没有花时间去深究。但很多问题绝对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

关于《JUDY》这部电影,如果很关注演技部分的同学可以去看一下,女主角Renee在颁奖季很有希望笑到最后,拿下奥斯卡,但电影整体叙事一般,没在之前了解过朱迪的人很有可能看起来很乏味。今年女主角另一大热门人选露皮塔.尼永奥我也很喜欢,黑人女演员和惊悚电影也值得再拿一座奥斯卡,至于斯嘉丽.约翰逊的《婚姻故事》,我不确定其在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中的表现如何,因为另外两位本身就是演技派出身,各自也拿过一座奥斯卡,斯嘉丽虽然表现也很不错,但我估计按照评委们所关注的演员生涯的惯性来看,另外两位女演员可能更有希望一些。

最后,祝大家平安夜加圣诞节快乐。

原文发布于本人公众号:二狗狗

补充一下,最后奥斯卡提名尼永奥没有进入,我自己是觉得她是一个非常大的遗珠。另外两人拿奖我也很开心,虽然我对齐薇格有更多的感情与期待。

 短评

难堪,难堪,难堪到不忍看。去世前的潦倒凄凉、自轻自贱、自暴自弃,那种如影随形的“残花败柳”感,让人心酸也辣眼睛,连撒娇都带着摇尾乞怜之气。纵然全世界都爱她,也不曾令她幸福。才华呐,从来都不是生存的加分项,更像是上帝的诅咒。

3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从头哭到尾,最后的over the rainbow直接哭到崩溃。演员选的太好了(就是美化了Mickey Rooney)Renée Zellweger‘s performance is truly astonishing!Judy短暂悲惨的一生都在唱开心鼓舞的歌,让人心碎。

4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力荐

全程都被戳在泪点上,朱迪·加兰呐,成也米高梅败也米高梅,如果不是明星制和LB,我不信她会变成unpredictable和unstable的万人嫌。这部把朱迪生命最后时光里破碎的美抓得太准了,她对舞台的无比执念,和对自己的无能掌控,像两股互相顶撞的力量,一定有一天会积累到令她崩溃,只是这个过程被电影一再延展,就显得非常残忍。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之于朱迪多像一个诅咒,这首歌让她被万千人记住,可她终此一生,到底也没能找到彩虹之上的奥兹国。看这部的时候一直想到My Week with Marilyn,但愿蕾妮·齐薇格能比当年的小米奖运好一点

8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力荐

片子很平庸,剧本很糟糕,一条伦敦演唱会的主线,中间穿插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最后一次婚姻,同志icon和童年阴影等好几条有料的支线,但都成了主线之外的辅料,被编剧浪费不了了之了,支线的逻辑也很跳脱,节奏也不流畅,不管女主角的表演怎么优秀,这个角色也很难通过电影视听语言或者角色本身打动人,只能靠观众自己去脑补蕾妮·齐薇格和朱迪·嘉兰类似的星途经历来自行共情自我感动了。

1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一部我总觉得还可以更动人,但现在这个程度也能让我意难平的电影。用很古典的视听语言表现这位传奇女演员韶华已逝、风光不再、充满麻烦和遗憾的最后时光,Judy Garland人生中所有的激情与平淡,都伴随着一首首经典歌曲永存于我们的记忆。我最初一看到卡司就把本片列为本届影展必看电影:也许没有谁比拿过奥斯卡达到事业巅峰,之后又经历“变脸风波”的Renée Zellweger更适合出演这个角色,她演得很好。

15分钟前
  • 小A
  • 推荐

虽然剧本非常之弱,角色非常之浅,但Renee Zellweger 真实演技爆炸

16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看Judy小时候,反叛地大口啃汉堡 大家都急着记录这个时刻 却没有人问她有没有吃饱 执拗跳下水箱后湿漉漉地出来 经纪人和老板都责备她 却没有人在她冷得发抖时给她披个毛毯;长大后了 在台上失态摔倒 大家都讥笑看她笑话 却没有一个上前扶她一下 晚上睡不着靠吃药喝酒度日 却没有人关心她这些夜晚到底都在想些什么。她的一辈子因为她的歌喉被压榨被消费被错误地爱 却没有人认真问过她 你到底爱不爱这个舞台。电影真的看哭了好几次 特别是最后两首歌 那个魅力四射的她 完完全全出于本能去热爱观众真心想给大家展示自己的她 好美。47岁就过世了的确可惜 但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她辉煌过灿烂过 让大家铭记了有过欢笑有过泪水 也是值得了。最后 这奥斯卡最佳女主请给芮妮齐薇格吧 求求们了!

21分钟前
  • 黄悦_
  • 力荐

能在大制片厂时代非人的规则和激烈的竞争下存活下来的一定拥有最夺目的星光最扭曲的人格和对舞台最原始的热忱 影片本身格局很小只截取了朱迪加兰传奇一生落幕前最后的段落 却未做到小而精 重果轻因 在其诸多涉猎中也仅选择了较为保险的家庭线 无甚波澜 靠演员的表现一力支撑 同性情侣歌迷的支线和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是为数不多的亮点

22分钟前
  • Zeit9eist_
  • 还行

当过最高片酬女演员,连续三年提名奥斯卡并无悬念拿奖,名利场的绯闻中心,记录和话题的缔造者,芮妮·齐薇格。起家于新千年之初,近期暗淡了十余年,如果今年拿到那樽影后,也算是纷纷扰扰潮起潮落的10s,一个完满的顿点。

24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第92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Renée Zellweger

25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除了女主演的精彩演绎,可得最佳表演奖外,编剧过于单薄,全片乏善可陈。

30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最后一首Over the rainbow唱得我哭崩,Judy Garland的最后时光是这么的惨淡,年少成名,一生都在被消费被利用,最终却也无依无靠。

31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芮妮齐薇格自身的影子和Judy的人生重叠在了一起,这大概是让影片变得很好哭的一个砝码,看预告片时你几乎不相信这个苍老的皮囊就是当年芝加哥里那个性感小尤物。童年的嗑药梦魇以及聚光灯下的不自由和中年颓唐双线交织,可惜当中总觉得欠缺关联和逻辑,更像是对年轻观众的脸谱化科普。 “评价人这辈子是否幸福不是看她有多love这个世界,而是beloved。”

35分钟前
  • 朽木立夏警部殿
  • 力荐

被嫌弃的朱迪的一生。

37分钟前
  • 发条橙
  • 还行

为了那一点点爱,我们上刀山下火海。

41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力荐

Renée Zellweger 的表現太感人,給電影大大加分。分分鐘把《婚姻故事》的女主拋出幾條街,完全不在一個層面。

42分钟前
  • norris
  • 推荐

剧本普通,拍的也很一般。虽然蕾妮·齐薇格贡献了十分出色的表演,更是凭借着个人表现将影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就算是这样也依旧掩盖不了片子整体给人的枯燥乏味。

43分钟前
  • 飞侠式拼搏
  • 还行

她的存在曾经带给世界欢笑,她的离开引发了一场石墙风暴——这就是朱迪·加兰,全世界第一个同志icon。复杂的童星成长经历塑造了独一无二的她,也让她在人格缺陷中饱受毁誉滋扰。齐薇格演活了这个不完美却注定属于舞台的巨星,让她在落魄尘埃中也能开出花朵。“心的评判不在于付出多少爱,而在于别人爱你多少。”当全场起立合唱“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的那一刻,她是真正的被爱着...

4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快乐有时,悲伤无期,用影像刻度时间的残忍与命运的飘零。落入庸常的是好莱坞传记片惯用的展示-观赏视角,拒绝提供触摸本体的窗口。朱迪的笑容与小丑的笑容在某一时刻重叠,是时代的剪影,是在僵化社会的训练过程中因偏差而迸发出的生命力。齐薇格演的很好,她的喜剧天赋,恰成为她的抑郁之源。

5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艺术家的人生总是令人感叹,年轻时像商品一样被人消费,年老时孤独到无人可依。一首首经典老歌把情绪逐渐推进,只是距离把一切推向高潮还差一口气。

51分钟前
  • Rocrw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