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血五人组

战争片美国2020

主演:德尔罗伊·林多,乔纳森·梅杰斯,克拉克·彼得斯,诺姆·刘易斯,小伊塞亚·维特洛克,梅兰尼·蒂埃里,保罗·沃尔特·豪泽,加斯帕·帕科农,阮明智,Y·兰,阮·拉姆,桑迪·范佩,让·雷诺,查德维克·博斯曼,吴青芸,阮英俊,德文·鲁默,亚历山大·威特斯

导演:斯派克·李

 剧照

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2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3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4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5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6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3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4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5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6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7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8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19誓血五人组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31

详细剧情

  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斯派克·李为我们带来了全新作品,这个故事讲述了四个非裔美国退伍军人返回越南的故事。他们前去寻找死去的队长(查德维克·博斯曼饰演)的遗体和埋藏的宝藏。在对抗人与自然的力量的同时,我们的英雄们还要面对越南战争中的残暴行径所带来的持久破坏。

 长篇影评

 1 ) 时间够长。

3星,故事平庸,但这时间可够长的,基本当短电视连续剧看了。内容也算是丰富。就是感觉很东拼西凑。《现代启示录》加《夺宝骑兵》加《黑色党徒》,战争反思的内容不少,平权的社会问题也不少。配以黑人式的幽默,插科打诨的情节挺多。卡斯阵容挺强,拍摄很有质感,观影感觉还不错,但是像炒冷饭,没什么新意。

 2 ) “黑莓之夏”的预言片

先解释一下什么是“黑莓之夏”,就是指2020年5月25日米国“跪杀黑人事件”后,带来的全美骚乱与抗议活动。这个名词是俺仿照“XX之春”生造的,“黑莓”的寓意就不用多说了。

如果今年5月前看到《誓血五人组》这部电影,也许还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是,在米国警察跪杀弗洛伊德后,全美掀起轰轰烈烈的“黑莓之夏”运动,就会让人突然一惊,心思这部《Da 5 Bloods》怎么就像是为“黑莓之夏”拍摄的。

俺曾经去过越南,从南到北走过,在以前的西贡、现在的胡志明市待了好些日子,在影片中看到西贡河、战争纪念馆、胡志明市街景等,都觉得非常熟悉。还有几位黑人老兵在《女武神》的音乐中坐船去的两旁满是丛林的小河道,俺也去穿行过。这一切多少有些故地重游的感觉。此外,俺曾经写过一部中篇小说《美山塔》,写的恰好也是一位越战老兵回到越南南方重温旧梦的故事。应该说,这些都是让俺对这部影片格外感兴趣的原因。

影片一开始采用的纪录片,展现了米国黑人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遭受歧视、迫害以及黑人组织反抗、抗争、参加越战等的历史,其中有些镜头让人特别震撼。比如近距离枪杀越共那段视频,以前只看过那张照片,这次看到现场视频,真的是相当震惊。

片中说到,当时米国黑人占全美总人口11%左右,但参加越战的黑人士兵,却占整体的30%左右,可见黑人真是“同军不同命”。这几个越战老兵还算命大,战后多年终于回到了越南。他们可不是只想故地重游,他们是想拿回越战时掩埋在战地的一箱金砖,并找到战死的兄弟遗骨。

寻找金砖和遗骨的过程还算顺利,找到遗骨那段拍得也很感人。不过,金砖得手后,故事的走向有些出人意料,出现了误踩地雷、当地人来抢金砖以及让-雷诺扮演的法国大佬带人来与黑人老兵火拼的情节,倒是十分精彩,让整个故事越来越有看头。

这其中反复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就是一顶写着“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红帽子,被人换来换去,这其中有什么寓意呢?从后面的情节来看,戴着红帽子回到越南的米国老兵,一心想找到并带走那些留在战场上的金砖,说白了就是一直想几个人独吞这些财宝。如果强行解释一下,似乎可以暗喻特朗普那种“米国优先”的想法,就是想独霸世界的财富。

不过,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可是在一个雷区,踩雷的风险不说,还有当地人也想分一杯羹,另外看似与他们合作的法国人也毫不手软,也想拿走一份。其实,这就是米国现在的状况,米国佬为了拿走金砖,也是毫不留情,大开杀戒,连法国大佬也照样往死里整,一点也没有盟友之情。

当然,影片最大的预言还是揭示了米国黑人的骚动,连最后喊的口号和标语“Black Lives Matter”都跟现实中“黑莓之夏”运动中出现的一模一样,不知道是不是斯派克-李一开始就算好了2020年5月要出“黑莓之夏”这一幕,还是“黑莓之夏”运动的参与者观看了《Da 5 Bloods》这部电影受到了启发。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部电影值得一看,也值得好好琢磨琢磨,其中几位黑人演员的表演也非常精彩,影片对《现代启示录》、《第一滴血》等几部越战片的致敬或嘲讽也都蛮有意思。当然,最重要的是可以捎带了解一点米国黑人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抗争历史。

 3 ) 这电影还真就不差

电影应该不同于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糟。

首先, 查德维克·博斯曼究竟是什么?在电影中画幅分为两种,似乎预示着过去与现在。但是除了结尾出现的一张照片,其他照片中除了查德维克·博斯曼之外的四个老人仍然是衰老的形象。再结合片中某处画幅的变换中,4:3画幅的人跑到了另一个画幅,这绝非是制作商的疏忽,而是一种两个通道的打通:这是过去与现在,也是现实与幻想,事实与隐喻。查德维克·博斯曼所代表的的应当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与操守。

所以,保罗打死了他,实际上也就是抛弃了这种操守,在片中不得不忽略“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帽子,他从保罗头上摘下,戴到了法国商人(也是白人)的头上。现实中是谁提出了“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是川普。这实际上是从奥巴马到特朗普的一次交接,奥巴马背弃了黑人兄弟,奥巴马任上黑人的情况不仅没有变好反而更加恶化。直到川普引燃了这根导火索。

当然,把保罗单纯的解释成奥巴马是有点过了。保罗更像是一个结合体,是越战PTSD,是受害者……他背叛了自己的黑人兄弟,但是最后反而用自己写给儿子的信体现自己温和的一面:他是矛盾,是影片用来质疑越战,质疑黑人地位的一个角色。

关于斯派克李是否用力过猛这件事,其实还真不好说。曾经跟一个朋友聊过如今的女性运动,我曾问过为何会变得如此激烈,甚至出现了田园女权,难道和平的过渡不好吗。女性朋友是这样说,美好的幻想是谁都有的,但是当平和的声音不能使现状变好反而引来嘲弄,自然只能强硬回击,成为“田园女权”了。

以上。

 4 ) black lives matter

没有太多深度的流水剧。

用黑人老兵的视角来反思越战,比起以往白人越战影片的那种空虚和痛苦,跟多的是幽默和风趣,只不过影片没什么深度。

几个黑人老兵是越战时期并肩作战的好伙伴,参加了一场稀里糊涂的越战,意外藏了一箱黄金,打算战后回来发一笔横财。

美越关系恢复后,四个老兵外加其中一个的孩子一起回越南战场寻找黄金和战友尸骨,结果又卷入了一场和当地雇佣军的战斗。结果虽然赢了雇佣军,但三个黑老头阵亡。最后,很大一笔钱被捐给了美国黑人运动和国际地雷受害者援助组织,也算是个有正义感的结局了。

越战就是各种无厘头的混乱,包括卷入其中的黑人,一面是美国国内黑人为了争取民权发生的各种黑人运动,另一面是不得民心的越战中黑人士兵的大量参战。

四个黑人老兵寻找战友尸骨和黄金的过程,也是在寻找他们当年参加越战的意义,只不过,除了黄金,依然啥都没找到。

反观影片里的越南,已经基本看不到越战时期的影子了,国际化的城市里,到处是曾经要拼死抵抗的侵略者美国佬法国佬和当地人开心的玩成一片,还有各种美式快餐店,就连当年的越共老兵都可以在酒吧里和黑人老兵互饮作乐,所以黑人老哥说:他们当年需要的不是军队,应该派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过来,一周就打败越共了。这话对美国卷入越战的讽刺。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军做不到的事情,被美国商业文化轻而易举的做到了。

顺便想想当年我们全国勒紧裤腰带支援兄弟般的北越越共各种物资和武器,帮助他们击败法军美军占领南越。结果现在呢,越共政权对曾经的“兄弟”邻国敌视程度远超美帝国主义。

影片最后的 black lives matter 是后期加上的吗?否则就太有预见性了。。

 5 ) 动作冒险类型剧情与Spike Lee的‘越战反思’和种族议题

本文首发于 奇遇电影

当Spike Lee把影片的背景板架设到了越南这片土地,并且落脚五个越战中非裔美国军人的故事时,熟悉Lee的观众应该不难揣测到,单单一个‘由遗失的金矿而展开的探险与争夺’的类型化故事肯定无法满足他的创作企图。

于是我们不仅看到Lee在故事行进中以不同的媒介形式(不同的宽高比、数字/胶片)编织穿插了这‘誓血五人组’的越战记忆,还能看到本片和《黑色党徒》如出一辙的‘序言和尾声’(首尾框架)——Lee在开片以纪实的历史影像素材组接出关于越战的一段蒙太奇并在影片终了以金的演讲片段划上句号。

Lee试图以这样五个非裔军人的形象为定位,以纪实的历史影像、不同角色的政治观点和故事背景(记忆中的越战场景和现下的越南环境)这些元素的串联为语境,在表面探险故事的行进中Lee其实是想将观众的情感拉扯进这几个黑人的内心世界以及越南从过去到现在因为战争所遭受的变迁中,进而达成在主题上关于越战的反思和对其中涉及的种族问题的追问——“Why fight for a country when they lynch you?”(为什么要为一个会对你动用私刑的国家而战)

当誓血五人组的四兄弟重新聚首,伴随着俱乐部中黑人音乐的律动,镜头跟随四人的齐舞缓慢地推拉;

并且,待四人坐下后又从Paul(Delroy Lindo饰)的个人政治观点展开了对于特朗普的讽刺(逃服兵役)——前者让我联想到Lee镜头下所特有的对于黑人身体及黑人文化的魅力的表现(《为所应为》之中是开片Tina(Rosie Perez饰)的独舞以及她和Mookie(Lee本人饰)在亲热时对于身体的特写;《黑色党徒》之中是酒吧中配合黑人音乐的群舞);后者则既作为Lee个人的政治观点,延续了和《黑色党徒》中一样对于特朗普的讽刺立场,又可以放置在影片中作为后续Paul与另外三兄弟产生分歧而分道扬镳的铺垫去看——可以说,Lee在影片伊始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既贴合他个人风格又恰到好处的入口。

但当影片随着Lee以一段可谓载入了影史的配乐——《现代启示录》中的Ride of the Valkyries(女武神的骑行)——奏响这一行人的丛林探险之旅(据Lee在采访中回应,虽然这一段可能会因为和画面有些违和而让观众会觉得有些幽默,但他只是在向老友科波拉以及他的经典之作《现代启示录》致敬),进而展开主线的剧情时,影片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到了视野中。

——戏剧性设定模糊了角色的身份对位,关于战争的反思无法与种族议题衔接

随着探险的行进和金矿的寻回,五人组的黑人团体内部在其间也逐渐产生了分歧,除去找回埋藏的金矿和诺曼的遗体,Paul还带着不同于其他三人的另一目的重新踏回这片土地——与被自己误杀的队长诺曼达成精神的和解、摆脱长久以来笼罩着自己的阴影

但Lee或许出于戏剧化的考虑而将Paul的这个秘密一直悬置到临近影片结尾才揭晓给观众,所以从观众的视角代入,很容易将Paul古怪的性格和激进的言行归咎于他对于金矿的执念;或是他对于误杀诺曼这件事采取的回避和自责的态度,而模糊了他非裔美国士兵的身份以及越战对他造成的内心创伤和巨大阴影。在我看来,对于这样一个重要起因的悬置不仅没什么必要,而且干扰到了本片的主题表达。

除去这点,毫无疑问,‘誓血五人组’中的其他三兄弟(Otis、Eddie和Melvin)对待战争、肤色以及他们之间兄弟关系的态度适合Paul截然相反的,他们秉承了诺曼的理念——即信奉马丁路德金所倡导的爱与和平,并且他们时刻坚守着内部的团结(从多处Otis和Melvin之间带有特殊含义的击拳手势中能够看到)。当然,Paul也同样将诺曼作为自己的信仰且因为他与诺曼之间的‘秘密’,而使得Paul与诺曼之间的精神连接又附带着些许愧疚感从而显得比其他几人更为紧密。但就像影片中的这句台词:

没错,他(诺曼)就是我们的马尔科姆和马丁路德金

了解黑人运动或是看过《为所应为》的观众都清楚地知道,哪怕是黑人种族之内(对应到本片可以理解为‘誓血五人组’这个团体内部)其实也分着不同的派系,从《为所应为》以马尔科姆和马丁路德金两人各自的言论作为影片的结尾中,马尔科姆的理念:

Because this is the situation,you and I have to preserve the right to do what is necessary to bring an end to that situation,and it doesn’t mean that I advocate violence,but at the same time I am not against using violence in self-defense.I don’t even call it violence when it’s self-defense.I don’t even call it violence when it’s self-defense,I call it intelligence

不同于马丁路德金完全摈弃暴力,并认为暴力最终会引导向自我毁灭,马尔科姆在一定程度上认可暴力能够为黑人维护住自己应有的权力。当我们试图将Paul和五人组中其他四兄弟代入一个黑人共同体内部两个拥有不同理念的派系去看待时,又随着主线的推进发现:除却‘退伍美国士兵’的身份,影片中还能清晰地看到Paul排斥法国人Desroche(Jean Reno饰);排斥越共分子;排斥墨西哥移民,甚至不断以‘nigger’称谓自己和四人组的兄弟

所以我们又无法把《黑色党徒》中带着激进主义和种族主义的黑人形象与他对位,从他戴着的那顶标有‘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帽子,充其量只能将他理解为一个认同‘美国至上’的激进主义者。

正如Lee在面对采访时谈到Paul这个角色的意义时,他的原话是:

So I thought that would be dramatic, and maybe add some tension.
...
It just opened up a lot of possibilities. That’s why I did it.
(我觉得那样会充满戏剧性,并且可能会增加一些张力...它会带来很多可能性。所以有了这个角色)

的确,从Lee在这个角色身上所花的笔墨以及配合Delroy Lindo个人精湛的演技去看,这个人物的确有完整的弧光并且为影片的剧情增加了很多戏剧张力。但显然影片除去主线的动作类型故事之外,还有着‘反思越战’的框架以及Lee个人想在这个框架下去完成的对于战争中种族话题的探讨。

可这两个主题的衔接在整个剧情设定模糊了角色身份对位的过程中,最终并没能通过人物弧光与情节发展顺畅的完成,这个‘重任’最终只能通过零星的几处细节得以展现——也就是马丁路德金遭遇暗杀的纪实素材、诺曼和四兄弟的对话以及河内Hannah的广播所提及的‘美国国内黑人所处的境况’和‘越战中黑人及白人所占的真实比例’。

显然,光凭这些,观众是难以清晰地透过表面这个关于‘探险、寻宝、抢夺’的主线故事,同时以这几个黑人兄弟的情感以及身份作为切入,把战争的反思和相关的种族议题衔接起来的。

所以,即便像Lee在采访中提到他在影片中放置了许多关于越战和种族的历史素材与话题,包括影片在开片纪实影像的蒙太奇段落里选用的Marvin Gaye配乐也是关于种族与平等,他希望以电影为契机让大众尤其是一些并非经历过这些历史的新生代去关注这些内容,但在我看来是遗憾的,最终影片的呈现与主题框架并没有能统一起来。

最后,关于影片形式层面:

Lee在本片多处仍旧沿用了他个人的技法表达——‘打破第四堵墙’的一段Paul的自白;Otis和女儿相认后两人微笑着的双重滑动变焦镜头;对于纪实性影像素材的引用

Paul直面镜头的自白

双重滑动变焦镜头

除去这些他的个人标识,他也根据剧情做了基础元素性镜头设计——即在五人组的现实与闪回的不同片段交替中分别选择了数字/胶片两种不同媒介以及不同的画面宽高比。但如果我们要把《誓血五人组》与去年帮助Lee在奥斯卡上达到新的突破的《黑色党徒》放在一起去看的话(形式上,两部影片在首尾框架及采用的纪实影像素材这些地方有所共通),不得不说,《黑色党徒》在技法上与影史经典《乱世佳人》(以其中的一段俯视镜头作为影片开幕)和《一个国家的诞生》(以3K党集会和历史上黑人演讲的一段平行蒙太奇批判格里菲斯)产生的互动其实是服务于影片在内容上Lee想要完成的政治讽刺以及对于现实中美国正在发生的种族主义的修正的。

3K党集会 观看《一个国家的诞生》

从这样一个角度我们再回看《黑色党徒》结尾记录了美国现实的一段影像素材,Lee成功地把观众从主线的一个犯罪/喜剧故事中引导向了现实,有力地在向观众阐释种族主义是如何发生的以及他个人对于如何修正种族主义的看法:人们必须联合起来对抗种族主义的演进,先锋的技法和主题反思形成了统一。

而当相同的形式框架被再次放到《誓血五人组》之中时,多少只能从阿里和马丁路德金的影像和一些纪实素材中捕捉到一些‘反战’的影子,而要说到与主线剧情的相辅相成以及向种族议题的牵引,就显得乏力并且要逊色许多。

【注:Spike Lee关于《誓血五人组》的采访引自Sight & Sound《“Why fight for a country when they lynch you?” Spike Lee on Da 5 Bloods and American lies》——//www.bfi.org.uk/news-opinion/sight-sound-magazine/interviews/spike-lee-da-5-bloods-black-american-soldiers-vietnam-war

 6 ) 本以为是USA版《喋血街头》,结果是弗洛伊德版战狼3

本以为是USA版《喋血街头》,结果是弗洛伊德版战狼3,有几个点看糊涂了:

1.老兵的战争时间是1969-1971,去寻宝的时间2017-2020左右(川普露脸),50年了,最年轻的都得70了,儿子看起来才20多30?

2.妓女阿仙是那哥们越战时期的相好吗?保养再好也得奔7了吧,女儿也是看着才20多30?孩他爹离开越南50年,难道中间又回去啪的?这个情节完全没交代,也可能是我中间出去撒尿没看见

3.那个被乱枪打死的老大爷,本来为了一己私利才冒险自己走的,摔了一跤就大彻大悟,金子也不要了,还让人莫名其妙的抓苦力自掘坟墓了呢?战斗力精神力都堪忧啊

4.都2020年了,越南还能随便拿枪突突突吗?又不是金三角。让雷诺到底是黑社会还是什么官方背景的负责人?轻飘飘就能搞一帮武装分子杀人越货?虽然法国妞提了一嘴,还是有点懵逼

5.cc家给了200万,黑人组织200万,排雷组织300万,还剩下差不多八九百万是自己分了吧?本来分了也正常,一把年纪翻山越岭过去不就是为了钱吗?可演着演着已经美版战狼了,那就和影片主旋律不符了啊,有点牙碜~~

*最后让我想起了《喋血街头》,人李子雄不顾兄弟情义非得要金叶子的时候,你梁朝伟义正言辞的一顿臭骂,等人拼了老命带回HK了又理直气壮的去跟人要钱,感觉有点婊,当然不代表杀张学友就是对的~~~~(这段纯属画蛇添足,不同意此观点的也别分神,俺们主要还是聊五人组)

 7 ) 活在过去里的电影

对于美国黑人受到的种族歧视我真不知道该不该同情,但我确实不容易被他们的电影所感动了。因为我看到了这样几点:1,美国黑人是所有美国种族中贫穷度最高犯罪率最高的,他们认为这是因为歧视,但美国有很多种族,他们只是受歧视的种族之一;2,他们中除马丁路德金从未有一人为其他的种族发过声,尽管他们口口声声说自己反对的是种族歧视;3,他们提出的平权法案其中有的法案比如教育平权法案其实损害了其他种族的权益。

而他们的电影对上述吊诡的状况却从不表现。

这部电影从某种程度上能代表所有的美国黑人电影:怨妇电影。就像祥林嫂,逮着个机会就对别人诉说他们的不幸。他们受过苦,他们受过伤,他们受过罪,白人欠他们的,所有人都欠他们的,全世界都应该向他们赔罪!

假如种族歧视受的伤能遗传,相信我,他们绝对会天天脱光膀子将他们的伤口像面大旗一样在你面前晃来晃去。

他们是否有权利这样做,我不好做评判,但我对他们是否有资格却非常怀疑。只因为他们对待别的种族的态度。比如这部影片中对越南人的态度。

你们注意到了吗?这部影片虽以越南为背景却几乎没有一个正面的值得尊敬的越南人形象。

他们要么是妓女,要么是强盗,要么是他们的仆从。从头到尾只有最开始的两个老爷子的形象稍光明一些:他们在另一个酒桌上给几个黑人老头子敬酒,因为他们是胜利者,他们就像我们在朝鲜战场打败了美国人一样在自己家里打败了美国人。他们用敬酒的方式向这些美国侵略者表示:他们是赢家,这些美国人是输家,所以现在他们不再把对方当成一回事了。当然,这也有挑衅的意味。

除此之外,所有的越南人几乎都是负面形象。

最典型的就是那名越南妓女——阿仙。

中国人都知道一个词吧:洋垃圾。它是指少数西方人(有白人也有黑人)来到中国后骚扰中国女性,被拒绝后不满甚至愤怒,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比中国人更高一等,中国人应该感恩被骚扰。这些洋垃圾的自信从哪里来,这类电影就是一个源头。我们在这类电影里总能看到一种套路:一战或二战时期,西方人在东方历险,与某个东方女性发生感情,后来将其抛弃回归西方,那名女性因此受尽了苦,但多年后西方人旧地重游,遇到那名女性,女性非但不责怪他,反尔仍有情于他。这类东方女性角色表现的态度就是西方人臆梦中傲慢的源泉:东方人只会对西方人感恩戴德,因为他们低西方人一等。

还有那名越南导游,美国黑人当着他的面大骂他的同胞是猪,我关注他的表现,一直到影片最后。因为我心里总是有一个疑问:你为什么不愤怒?他确实没有愤怒,相反他始终都在以一种莫名其妙的顺从与忠诚支持着他的美国客户的行动。仿佛他没有血性,仿佛他是美国人的仆从。

西方人为什么总以傲慢的态度对待我们亚洲人,东方人,因为他们的心里最好的东方人就是这个德性:忠诚的仆从。甚至影片里那名黑人骂完越南人是猪以后还激愤地要和所有人碰拳头以示兄弟,最后硬要加上那名越南导游,一副主人赏脸升格其平等地位的样子。

老天,你们这样看待别的族裔,还有脸谈种族歧视?

影片的最后,越南人俗套的再次成为了西方人利益争夺的忠犬或帮凶:法国人与美国黑人争抢金子,越南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帮法国人,一部分帮美国人,自相残杀。这就是西方人的态度吧:多少年前越南因为西方主导的秩序分成南北自相残杀,多少年后越南人独立了,本应有自己的主张和尊严,却仍在为西方人效力,自相残杀。

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假如这部片子让越南人看,你觉得他们会怎样评价?

拍这类影片的人也配谈种族平等,也配反种族歧视?他们的眼里只有自己,只有自己以前受到的伤痛,除此他们把谁也不放在眼里,他们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平等?

 8 ) 一部正确但又有些勉强的片子(附录片头详解)

#做了一个片头照片和视频的详解,来系统的讲越战。放在影评后面。

网飞上新了,是斯派克·李的片。我看《The Atlantic》给了本片很高的评价。自己看完,觉得兴味索然。

片子讲述了4个黑人老哥去越南寻宝的故事。越南战争期间,他们作为参战军人,找到一箱黄金,然后偷摸的埋了起来。如今,垂垂老矣,重归旧战场,要把宝贝挖出来。

除了宝贝这条线,还有老战友线。4人小队原来是5人,还有一个队长诺曼,原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队长英年早懂,早早明白了帝国主义战争的邪恶性,经常向他们宣讲美国不值得他们黑人送命的道理,毕竟本土白人都歧视他们,策反能力堪比越南播音员。

只可惜,队长被其中一名队员误杀,忠骨流落异乡。此番寻宝,也是救赎之旅。

除了两条故事线。可以清晰的看出,斯派克李的两个大致主题:黑人平权和越战反思。

电影一上来,就咔咔一顿美国历史课PPT。越战,美国参战,算起来应该从肯尼迪上台的1961年开,结束,则到尼克松任上,1973年撤军。之后,南北越还打了一年多,到1975年,北越完胜,之后南北统一,美国在越战是彻底失败了。

越战其实是个很复杂的主题。它不像其他局部战争,各方都打得那么理直气壮。越战里面有大国博弈,有反人类屠杀,有残酷的丛林战,有超长待机的时长,还牵扯了反战运动,种族平权运动,越战老兵回美国后还遭遇了不公正对待。

但也许正是这个主题太大了。所以,能把越战拍出深度的电影,好像还没有。斯派克·李很有野心,但我还是得说这片不成功,不成功到只剩下野心了。它啥都想聊一聊,但啥都没聊出来。所有主题的表达,都非常“强行”。

勉强的越战反思:

在反思越战这个主题上,本片相当生硬。斯派克·李找了个漂亮白人妹子,妹子组了个“用爱扫雷协会”。结果,这几个人彻底沦为花瓶,看完电影,我实在没有想起,这几个人出来对剧情有什么意义?!!!

一个扫雷组织,全片没扫出一个雷,扛着个探测器漫山遍野跑,还偷窥别人挖宝。好不容易雷来了,他们说“这个没救”,只能靠飞。我……

艾迪要表演个踩雷

这个踩雷的过程也相当滑稽,十足跳戏。艾迪拿着个金条,和保罗拌嘴,为了踩到雷,煞费苦心,边走边退,最后来了个不是惊吓的惊吓。大哥,连我都知道越南丛林里到处是雷,你们参过战的,居然走的这么六亲不认。

大卫也要表演一个

艾迪被炸后,所有人都看向前方被炸的艾迪身上,保罗的儿子大卫不服气了,突然向后转,走两步,自己也踩一个。看到这,我真的没办法不笑出声。太刻意了点吧。那么大个雷,还不是埋在土里,明晃晃,黑乎乎在眼前,居然都能踩到,这恐怕连埋雷的人都想不到——这也行?

斯派克·李为了突出越战的残酷性,真是煞费苦心。看了他们的风骚走位,我严重怀疑,斯派克·李偷看了黄圣依在《海娃》里的精彩表演。后面的剧情也槽点满满,解救的方式居然是“跳起来”,顺带穿插了一页埃德温摩西的PPT。“跳起来”?……好吧。

最后,保罗突然解开心结的过程,也是强行感满满。几十年没解开的心结,摔了一跤,在越南丛林里走两步,突然就解开了。中间出现危机的父子关系,也随着一期《朗读者》节目,以温暖念信草草收场,黄金也如诺曼队长所愿,献给了黑人平权的正义事业。

勉强的“黑人平权”:

就拿黑人平权来说,斯派克·李似乎自己都没想清楚“平权”的价值是什么?

看电影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分裂。一方面,他们是越战老兵,是开枪杀人的人。另一方面,他们是美国社会的弱势方。平权运动,本身是宣扬“人人平等”的信念,说白了就是把人当人看,但战争不就是不把人当人看吗?战争,是暴力行动,本质就是要实现一方对另一方的不平等。所以,六七十年代的,宣扬平等的“平权运动”基本都和“和平运动”联系在一块,因为平等理念,本质是人类的同理心作祟。“士兵”和“黑人”这两个身份是有巨大张力的,两个身份是撕裂的,前者是要加剧不平等,后者是希望平等。

但在这4兄弟里,我还真没看他们表现出这种深度。他们都好像是无脑的,一方面觉得自己没被平等对待,另一面又好像对自己的战功还蛮陶醉的。让我觉得挺分裂的,所以观影的时候,我一直无力共情。尤其,四兄弟里,个性最鲜明的是“保罗”。他同时是个“Trump”支持者,头戴“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小红帽,出口成章,对越南人说“gook”。“gook”是种族歧视用语,专门骂东南亚人的,拉仇恨程度和“nigger”有的一拼。

独腿小孩在乞讨

一开始,那越南小孩,来乞讨,保罗一副嫌弃样。看那孩子少了一腿,估计就是地雷炸的。

当然,最后保罗强行一波“爱与和平”,他本人也深受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折磨,斯派克·李想用这些反战,但这升华,升的好机械,作为观众的我,最后只看到了一片思想混乱,我是彻底糊涂了。

保罗讨厌越南人,可能是因为正因为他们,导致了小队长诺曼之死。但身处越战中的那些普通越南人,不也是受害者吗?

理念大杂烩

美国的BLM如火如荼。斯派克·李在片子里,算是为黑人兄弟们出了口恶气。我看到崔娃采访斯派克·李的片子。崔娃问为什么要突出“黑人”这样一个主题。

斯派克·李说,为美国独立战争献身的第一个人就是黑人,他在1770年波士顿屠杀中被害,当时很多民众对跋扈的英军丢石头,最终酿成惨案。斯帕克·李说,从美国建国开始,黑人就为它而战,为一个不爱他的国家而战。

我同情黑人的遭遇,反对不公平对待。但斯派克·李,在表现这个主题上也失败了。这样一个故事,是很难把观众往那个深度上引导的。大部分观众看到的,恐怕就是一个“夺宝”游戏。这个故事,缺乏深度。他用了太多理念,太多标签,太多PPT,雷区,PTSD,反战,平权,但没有一个表现出深度。电影,要用叙述去让观众共情,而不是把标签罗列出来,然后告诉大家,嗨,你们该共情了,该思考了。这太生硬了。

由于越战拖得时间实在太长。所以美国国内反对声浪后来越来越大。黑人也反战,白人也反战。黑人反战,是国内歧视他们,他们不愿意卖命。白人反战,就是不想打,到处都是学生抗议。越战也给越南人带去了苦难,光参战的南韩军,在越南强奸和买春,就造出成千上万的私生子。对,本片中老兵欧迪斯也留下一个私生子。越南有大量不知道爹是谁的战争儿童。

要平等的黑人,本应该在这个主题上走的更远,因为他们所呼唤的也是人类的同理心。但我在这里,没有看到真正把人当人来看待的故事。那么多苦难,只不过和那些歇斯底里的越南小贩和独腿小哥一起沦为了背景,造出一片不知道该如何理解的模糊影像。

本片某种程度上,真是紧扣时代主题,还黑了一把“Trump”,戴他那帽子的人都被枪毙了。天下滔滔啊,但越是滔滔的时候,越需要一点让人克制的艺术。就电影来说,本片及格,但也谈不上好。我们不能用“正确”与否来衡量作品的好坏。

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看到一部关于越南战争的片子,我真渴望看到一部,能真正展现复杂性的越战电影,来真正展现越战里的那些更深刻的纠缠,看完那个片子,能让我长长叹息。

#片头详解

1、阿里拒服兵役

1960年,罗马奥运会,阿里拿下拳击冠军。之后,越战爆发,从小饱受歧视的阿里拒绝为美国服兵役,被判服刑5年。虽然最后没有真正服刑,判决被撤销。但正值巅峰的拳王暂时中止了拳击生涯。1970年,才获准复出,其后的四年里,因为长时间不打拳,体重和竞技水平下降,多次比赛败北。但终于在1974年,重夺拳王金腰带。1978年,结束职业生涯。

2、阿波罗11号发射

这两张照片可以放一块看。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成功发射,历时4天,于20日终于登月,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时刻。但就在发射前一天,发射场外有一场抗议,抗议美国当局把钱投给了NASA,在光鲜的航天科技下,美国数以万计的贫困人口还在为填饱肚子发愁。下面那张照片拿着牌子的是Ralph Abernathy,再后面一个是Hosea Williams。这两人是马丁路德金的助手和好友,著名民权领袖,当时马丁路德金已经被暗杀了。

其实,肯尼迪在任上对航天计划还是比较犹豫的,确实发钱太多。但1961年,苏联送加加林上天了,航天竞赛一开始是美国落下风,为了提振资本主义阵营士气,他才狠下心搞这个。登月以后,美国逐渐占上风,以后,NASA的航天活动在很多反对声中,逐渐削减了。

3、马尔科姆·艾克斯

马尔科姆和马丁路德金是同时代的人,同时代的黑人民权领袖。但两人又不同,马丁路德金是基督教的,马尔科姆是伊斯兰教的,前者主张和平运动,后者主张暴力斗争,两人生前只在1964年见过一面。1965年,马尔科姆被一个他曾经供职的伊斯兰组织暗杀,原因是他批评他们的内部腐败。马尔科姆的争议比较多,早年是混混,还入过狱,思想较激进,早期是反向歧视,而且和黑人运动比起来,他在传教上花的精力更多。他名声刻意被压低了,低于马丁路德金。但美国在逐渐正视马尔科姆。他还是很有魅力的一个人。

4、这是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汤米史密斯和约翰卡洛斯,代表美国队分别拿下田径200米的金牌和铜牌,然后在放美国国歌的时候,举起一只带黑色手套的手,向“黑人民权”致敬。两人没穿鞋,穿一双黑袜子上台,代表很多黑人还处于贫困困境之中。史密斯带黑色围巾象征黑人骄傲。澳大利亚的银牌得主对他们表示同情,也和他们一起穿带OPHR徽标的上衣(就那个胸口的圆)。OPHR是奥林匹克人权组织。

后来两美国运动员遭停赛,被逐出奥运村。但这个行为成为一次很成功的行为艺术,为遭受不公待遇的黑人发声。当时,阿里被剥夺拳击执照,他们也是在声援他。

5.哈莱姆区是纽约曼哈顿的黑人聚居区。此地住房条件差,公共设施差,学校教育质量也差,导致黑人小孩受教育水平低。在民权运动的年代,还爆发过多次骚乱。马尔科姆·艾克斯就在离哈莱姆区不远的剧院被暗杀。1970年开始,大量人离开此地,剩下走不了的,就是最贫困的人。

6.Kwame Ture是另一位当时的民权运动领袖。这个名字是他后来改的,原来叫Stokely Carmichael。发表这段讲话,是在马丁路德金遇刺后一天,之后全美爆发骚乱。他本人一开始是偏非暴力的,但后来入狱的次数多了,见得针对黑人的私刑和暗杀多了,就转向赞成暴力了。他学业非常好,学生时代就参加运动,最大的贡献是帮很多南部黑人争取到了选举权。以密西西比为例,占40%人口的黑人只有6%的人是登记选民。黑人投票还是受到相当大的社会阻挠。1965年,林登·约翰逊签署《选举权法》,才以联邦力量压制各州保障黑人选举权。在越战期间,他还参与了反征兵运动。

7,.美军在扫雷。北越在越南丛林里放了很多雷来防御,雷多到,最后连放雷的人都不知道雷在哪,越南丛林里现在还有大量的地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炸死人。

8.“fuck the draft”意思是“去他妈的征兵”,成了越战期间很有名的标语。海报上面的人是保罗·科恩。1968年,这哥们出席洛杉矶法院的一个听证会,他去做证人,穿着一个印有“fuck the draft”的夹克,在走廊里被警察撞见,之后警察以“扰乱治安”逮捕了他。加州法院根据州法判他有罪,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结果加州法院的判决被联邦法院推翻。最高法院认为这属于第一修正案保护“yan乱码lun乱码zi乱码you”,不是“行为”,原判决无效。

9.1961年开始,应南越要求,美国开始大规模向越南丛林喷洒孟山都等公司做的除草剂。除草剂之所以叫橙剂是因为装农药的那个桶上有橙色条纹。美国的目的是为了让灌木等植物枯萎,让北越游击队无处藏身,同时迫使农民迁徙向美军所在的大城市,也能切断农村和游击队的联系,让游击队无法获得补给。孟山都原来说橙剂对人无毒,但多年以后,回国老兵却有很多得了癌症,于是怀疑是当年橙剂的作用,双方打了很久的官司,后来,美国政府出钱赔偿患癌老兵。整个越战期间,有9000万升的橙剂洒向了越南丛林。据越南方面说,有一百多万人因此产生健康问题,还有大量农民因为灾荒而饿死。美国不承认这是化学武器,认为除草剂不是直接针对人的。

橙剂中有少量剧毒二噁英,这可能是患癌原因。本片中大兵保罗得癌就和橙剂有关。

10, 安吉拉·戴维斯,她是共(乱码)产(乱码)党。也是六七十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黑豹党成员。前10里面,出现了4个黑人民权领袖,但可以看成他们是有分歧的。有马丁路德金是盾,马尔科姆偏剑,Kwame偏中间,是以盾做策略,但也赞同剑,他们的信仰也不同。安吉拉,实际上偏共,共的观点一般都是国际主义的,左的很厉害,和当时黑人运动只着眼于提高自己种族地位的种族主义氛围实际上也是不同的,像马尔科姆都宣扬黑人独立建国,和白人分居。他们不是一路人。

她认为黑人受压迫,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她是马尔库塞的学生。后来到UCLA当教授,1969年9月,因共的身份被解聘,但法院判决学校行为违法。这个讲话应该就是她被解雇后的讲话。我好不喜欢她,她和萨特一样白痴。

1970年,有3个黑人在监狱反抗狱警对黑人的暴行,最终杀死一个狱警。其中一个的弟弟出来劫持该案法官,最后法官身死。劫持用的枪就是安吉拉买的。她因此被捕,但最后无罪释放,那一年名声大噪。连马龙白兰度都声援过她,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好像还写了一首歌叫《安吉拉》。

11.这三张是一系列事件。尼克松上台后许诺让美军逐步从战争泥潭中撤退,但1970年4月30日,越南战场有对美有利的转机,柬埔寨亲美政府上台,尼克松想抓住机会一举打掉柬埔寨的北越君据点,所以出兵柬埔寨。这个扩大战争的举动立马引起国内民意反弹,从5月1日开始,肯特州立大学举行游行反征兵,之后纵火烧掉预备役军官训练营。5月4日开始国民警卫队清场,驱散人群,在没人下令的情况下,开枪射杀4名学生,就是中间第二张照片,当年得了普利策新闻奖。11天后,杰克逊州立大学发生冲突,这是一所黑人学校,学生抗议白人压迫,向白人丢石头,警察介入,一阵混乱后,两民黑人学生被害。这两起事件,都上了法庭,但开枪的警卫队和警察都被无罪释放。

15.这两个也可以放一块看,释广德和胡廷文分别在1963年6月11日和10月27日自(乱码)焚。因为美国支持的南越当局总统吴庭艳是天主教徒,一直迫害佛教徒,他们不堪忍受,为表抗议,舍身证法。释广德之后,南越发生多起同样的行为。后来吴庭艳被暗杀。肯尼迪原来是支持政变的,吴庭艳的行为,也导致国内面临民意压力。但后来又同情他的遭遇。肯尼迪自己也信天主教。

16.1968年对美国真是多事之秋。先是马丁路德金4月遇刺,之后是罗伯特·肯尼迪遇刺。罗伯特·肯尼迪,是约翰肯尼迪的弟弟。约翰1963年被刺,1968年,他弟弟也要竞选总统了,但他6月遇害。当年民主党非常分裂,肯尼迪遇刺后,约翰逊作为副总统上台,但党内支持率太低,宣布不参加下一任总统大选。党内,一部分人反越战,反冷战,一部分人支持冷战,还有的人支持黑人民权运动,聚在一块,抗议骚乱不断,乱的一塌糊涂。这彻底撕裂了民主党,所以之后大选共和党大胜,尼克松上台。

17.胡志明是北越领导人,六一儿童节和小朋友在一起。这里能看出斯派克·李的倾向,他是想说敌人一天天好起来,我们一天天烂下去,是同情北越,把北越搞得很高尚,把美帝说成是邪恶代表。胡志明是共,但莫要以为和我们亲,都是塑料兄弟情,此间,不宜多论。

18.LBJ,林登·约翰逊,在1968年宣布不参与之后的总统大选。他任内是开足战争机器,但同时,约翰逊也推动通过了很多民权法案和福利政策,民权法案,打击了对黑人等群体的歧视行为。后因反战声浪太大,支持率太低,他还是没能连任。

19.这也是斯派克·李倾向性很明显的一张照片,这照片1969年拿下普利策。南越军官阮玉鸾当街枪杀北越俘虏,看了的人,无不痛斥南越和美国的不义。但这其实是片面的,因为就在不久前,被杀的这个人杀死了包括阮玉鸾下属全家在内的34人。被杀的人领导的是一个罪恶的暗杀组织。阮玉鸾后去美国,因为这张照片,在美国遭到歧视。

这张照片加剧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国内认为是不义战争。

20.这是当年南越的一个村庄被北越占领,南北双方要发生冲突了。南越士兵和一些村民往更安全的南越区域逃,然后南越飞机看到一队人跑,以为是北越人,扔了个汽油弹。中间的小姑娘被烧伤了,衣服着火了,所以都扯了下来。记者很快给小姑娘背部洒了水来降温,之后送往医院,小姑娘活了下来。小孩确实惨。当年这张照片也得了普利策奖,反战情绪更高亢了。

21.尼克松,不说了,水门事件,窃听民主党总部。1974年下台。在他任上,于1973年,美军撤离越南。南越后来独木难支,西贡沦陷后南越瓦解,于1975年,整个越战结束。

22.鲍比希尔,黑豹党创始人。黑豹党在1966年创立,鲍比希尔受马尔科姆影响很深,黑豹党是激进黑人民权团体。

23.西贡在1975年沦陷。美国派中途岛航母撤侨,行动叫“常风行动”,在4月29日,用直升机、运输机撤走近7000人,包括美国人和大量越南难民,南越的官员。撤退过程异常混乱,时间短,飞机多,甲板上到处是直升机,后来装了难民的直升机根本无法降落,美国人索性把甲板上的空直升机推到海里,让天上的降落。还有一架直升机没法降落,燃油耗尽后撞上甲板边缘后坠海。大使馆撤退时,大量南越人涌入,差点没撤出来。

还有其他船只从南越撤下10万人多。总的来说,撤退很成功,但这对美国人来说,是最伤感的一刻,一个时代结束了。越南战争结束了。

总的看来,斯派克·李选的素材基本还原了越战,但依然表达了他的倾向性,他是在批判美国。但这不是个完整的论述,因为这些素材涉及北越的很少。论犯罪,北越也不遑多让。总之,越战好复杂,看了让人不知道该说点什么。

 短评

黑惨。要不是他拍的。也只有他能这么拍。

2分钟前
  • 果樹
  • 还行

无耻混蛋式黑版现代启示录,今年最糟糕的配乐

4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还行

不是 大伙儿都一道来的 怎么你拉个屎就能发财 我走个路还把自己走没了呢

6分钟前
  • bbotonmi
  • 推荐

道理我都懂(BLM、反战等),可这片子真的让人很迷惑,满脸大写的迷惑。

10分钟前
  • 飞侠式拼搏
  • 较差

无语,抢金子说成黑人应得。。。328

13分钟前
  • 西西里的朗读者
  • 还行

越战时期的那段复杂历史,在斯派克·李的戏仿闹剧下反而被简单化了。主线实在太“国产烂片”向,一不留神就会出戏到“低配林超贤”,两个时空拍得都和玩似的。不过片中对各介质素材的挪用拼贴还是有可圈点之处,虽然远远达不到重构历史的境地,但至少能做到言之有物,这个PPT还算能给及格分。

18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抛开结局去看吧。压根就和种族没太大关系,而是讲述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战不复存在,剩下的是更加赤裸的金钱、资本关系:不再关乎你站哪边。越共还是美国,在大主角眼里都是一个样(典型的美式批判,不会站美国政府一边,更不可能站共产主义一边),他不在乎道义如何,“我承认我就是杀了无辜者,又如何”,也不是种族歧视链(白鄙视黑,黑鄙视黄),黑人之间也会相互算计——真正的“黑吃黑”,资本能够将所有人卷进来,无论肤色。五人组最后只剩下一个,而他是唯一一个与越南人结合的,两人的后代隐含着更为复杂的跨国资本主义关系;余下的一行人只剩下下一代的大卫活了下来,标示着一个美国人真正想翻过越战这一页,想洗清手上的血污,只能等到一代人的消逝。而五人组仍有一人活下来,也说明一切并未翻页,而是以更复杂的形式出现了而已。

20分钟前
  • LiM
  • 还行

三个字:很糟糕。技术上,满满的电视感,丝毫看不出是《为所应为》的导演手笔。冗长,乱加戏,台词尴尬。最要命的其实还不是以上吐槽,而是,披着一个反战的外壳,执行毫无章法不讲逻辑的黑人平权内核,刻意和做作,引起不了观众的丝毫共情,反而徒增反感,这是最致命的私货贩卖。而且放在美国正处于肤色纷争的困扰时期来播出该片,还适得其反。

23分钟前
  • 老珂
  • 较差

不能忘记斯派克·李的另一层身份,作为一个黑人导演的行动家身份,政治性的标签是斯派克·李电影中的最突出元素,很大层度上,电影就是他发声、示威、行动的方式。越战电影作为一类特殊美国战争片,担当了美国反思反战精神的重要题材,当然依然还是白人主流意识形态所阐述的话语,斯派克·李所要做的就是拍摄一部属于黑人的越战电影。闪回视角的五人组营造出的是一种虚假的、矫揉造作的电影感,还包括毫无紧张感、如同在表演般的枪战情节,这种虚假情境设置正是斯派克·李对传统白人视角的越战片的反讽、戏谑、嘲弄,用这层虚假抵达历史记忆的真实,重申黑人历史的重要性,还包括其中穿插的演讲、照片、配乐表明导演毫不掩饰的政治立场。不必拘泥于电影本身,其实可以把本片看做斯派克·李借电影所撰写的一本黑人宣言书,重申马丁·路德·金的坚定信念。

26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趣味十足。

31分钟前
  • 李霁琛
  • 力荐

文本的平庸与可预料性反而创造出了更多的表述空间,“窄画幅越战回忆”从一开始就是Paul的脑内剧场,其情节甚至情绪牵引层面的有效性都被遮幅格式(现在时间线)下的“淘金之旅”完全打碎与抽离,这就是一种对经典好莱坞电影之时代局限性的高级逆反;而当两种画幅最终交汇,斯派克·李为打破次元壁的Paul和他的心魔 —“早已逝去的、如麦格芬一般存在的Norman”安排了相拥的镜头,并在后文中以相同的视听语言拍摄了Otis与女儿的相认,这就是战争与种族问题的一体两面,属于个体的磨难被永远局限在了过去,而属于集体的伤痛却被延续到了未来,横向对比《为所应为》时期,斯派克·李的作者表达体系绝对没有退化

34分钟前
  • 顗礼
  • 推荐

仿佛如天启,算准了现时世界这一卦;形成了精准到过头、甚至会被误认为在“蹭热点”的互文。如若按最初愿景在戛纳上映,顺带两家破冰,怕是得几十个头条才覆盖得完所有讨论,没见到这幕“热闹”过于遗憾【。从带有年代符号的各种意义回溯出发,电影一直在中小规模的动作片和偏“高级”的时政历史片中游走,合格的“热带惊雷”气息与PTSD对诸个角色们的冲击与随意的时间跳跃组成了属于前一种类型的闪光点;但某些时候不加掩饰的“带货”与《黑色党徒》后走得还要远的刻板印象与事实混淆则让落笔变得更为致命。给四星赞扬Spike始终拥有的“个性”,但也更多是种保留。PS 媒体综评板块和用户得分的各自“表演”也十分精彩,甚至成了观影之外最神奇的“花絮”。

37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以黑人运动自身的反射,以及通俗影像上的互文/对照(几乎是明喻针对《现代启示录》)来重审黑人自己的价值与存在,前半段趋于经典而后半段沦为平庸,后期的斯派克李也越来越半吊子。

38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在一个PPT里插一部电影也挺不容易的。这不是夹带私货啊兄弟们,PPT才是正片,那个所谓故事是附送的……所以胡编乱造刻板印象根本不是个事儿,本来导演也没上心不是,要不怎么连个年轻版的演员都舍不得请(我其实一直以为整个故事都是Paul的YY,但是看到最后发现并不是)。Netfilx给的自由让这些大牌都变得挺任性的,无论是老马丁还是斯派克李……当然视听上还是有点想法的,以及用电影写影评/提供非裔士兵的越战视角也算是一个不错的idea,但是完成得实在是糟糕……就这还要戛纳展映呢?得亏今年戛纳取消了……

43分钟前
  • 胤祥
  • 较差

又臭又长,但还是要给斯派克李点赞,黑老美政府的同时,主要还是黑自己的同胞,容易情绪化,被煽动,智商低,没有主见出尔反尔,以至于最后马丁路德金那段演讲也被我理解成警示黑人,这个题材虽然不讨喜,但对非裔黑人应该起到警醒意义!

45分钟前
  • 怂囧小赫
  • 还行

给人的感觉是Netflix拿了一个大数据写的商业片烂剧本找到了斯派克·李,这位刚拿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大导演对剧本很不满意,就找来自己的编剧,一起往里加私货,为黑人群体发声,为剧本增加主题的厚度,呐喊的同时也想要要兼顾反思,无奈Netflix给的这个类型片的主线故事实在是太糟糕了。

4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乃飛的東西也估得出大概。聖胡安奇蹟至少能看完,這部的戰時場景都拍的比較出戲。

53分钟前
  • Die Katze
  • 还行

观影之前先看了评分,当时只有6.1,现在只剩6分了,觉得疑惑,斯派克·李拍了烂片?观影过程中不断的质疑自己是不是不会看电影?这片明明这么牛逼!可能我对影史了解太浅,但李在本片的画幅调动、政治隐喻、人物间矛盾的处理上都让我眼前一亮。不知道最后那句“BLACKLIVESMATTER”是后来加的还是本来就有,如果本来就有那真的太牛逼了。还有缅甸丛林河流上挂着的AJ13“MELO”,完全彰显了李的属性。

58分钟前
  • 草间赤鼠
  • 力荐

真正的cinema,很开心斯派克李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得电影。不过有一点说来好笑,这部献给黑人的电影,对亚裔的描写倒是充满了偏见。

1小时前
  • 银河系系主任
  • 推荐

在一个破缺的容器里努力填补着自我沉溺的话语,拼凑起的冗长内容时刻将你我带离出这个过往与当下都难以消解的枯燥表意,掺杂了社会性话语后的叙事似乎只能依靠画幅的变化来掩盖其疲软的原貌,只是支撑着我们的始终是未知的要素。那些控诉早在照片的记载里展现的更加真实,褪色载体里的个体回忆早就比拟定中的集体共情更有意义。

1小时前
  • NanSLi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