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爱

记录片大陆2021

主演:李桃,董家琪,红梅,月儿,谈婧

导演:董雪莹

播放地址

 剧照

“炼”爱 剧照 NO.1“炼”爱 剧照 NO.2“炼”爱 剧照 NO.3“炼”爱 剧照 NO.4“炼”爱 剧照 NO.5“炼”爱 剧照 NO.6“炼”爱 剧照 NO.13“炼”爱 剧照 NO.14“炼”爱 剧照 NO.15“炼”爱 剧照 NO.16“炼”爱 剧照 NO.17“炼”爱 剧照 NO.18“炼”爱 剧照 NO.19“炼”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38

详细剧情

  本片真实的记录了生活在都市的五位单身女性:有人想谈一场不分手的恋爱,有人 则相信冻卵才是“最有价值的投资”, 有人在家人催促中往返于各个婚恋活动,有人则 是把希望寄托在社交软件, 还有人肩负起单亲妈妈的重任……不同的成长背景、迥异的价值 体系,但她们正在面对人生中同样的 情感命题———在城市化,网络化的多元时代里,我 们面对情感失去了什么?抛弃了什么?忽视了什么?

 长篇影评

 1 ) 21世纪的独立女性,为何仍在流下向往婚姻的泪水?

昨天和两位女性好友一起去看了《“炼”爱》。或许是我对本片的期待过高,看完之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先来说说本片的优点,那就是生活化的场景中流露出的幽默感(比如红梅和哥哥关于物质对婚恋有多重要的辩论),以及对相亲现场剪裁得度,重点突出的抓取,让本片的观影体验比同样题材的《剩女》(Leftover Women)要轻松愉快不少,现场屡次响起观众的阵阵笑声。

影片跟拍的五个女性中,反差最大的是Maggie和红梅,两个对婚恋的态度截然不同的人。Maggie是一个清华毕业,事业很成功的女性,她决定去美国冻卵,并爱上了航海。而红梅积极相亲,火车上也不忘学习关于亲密关系的理论知识,无论是村里耳背的媒人还是北京的大型相亲活动,她都会留下姓名。

比起Maggie的洒脱,红梅的爱情观确实有些天真而矛盾。她一方面想要依附男人,不认同自己哥哥说的“只看感觉,不看条件”,一方面又坚信如果自己深深依赖、相信丈夫,他就绝对不会出轨。

33岁却依旧热爱hello Kitty的Kitty有个控制欲很强的母亲,她脱单的意愿强烈,但却觉得参加的相亲局越多越失望。

文艺女青年月儿曾经是个玩乐队的朋克,现在仍在寻找一个能玩到一起又专一的男人。她丰满妩媚、自信潇洒,但三十岁还没结婚,就成了母亲需要求神拜佛的心病。月儿新的约会对象是APP上划到的,很符合她的期待,但看到对方在酒吧里和别的女生亲密地跳舞,她又皱了皱眉头。

单身妈妈李桃曾经是个女演员,有孩子以后转型做了女主播,虽然38岁了,看起来却依旧年轻貌美,干劲十足。只是她不知道如何给女儿讲述爸爸的事情,又担心她的成长中少了父亲这个角色。

这个几个女生条件都不差,想要一个硬件和自己匹配,或者有趣又专一的男人也合情合理,可惜正如相亲活动主持人说的,“北京(愿意出来相亲的适婚)男生太少了”,没法分配给她们一人一个。

农村出来的红梅和家境殷实的Kitty主观上热切希望脱单,但又都有着自己对爱情的坚持。在相亲市场上,30岁上下的女性已经不占优势,而她们交际圈似乎又比较窄,还是需要通过相亲来认识异性。

看到Kitty和红梅在别人婚礼上默默流泪的场景,我不禁感到有些尴尬:21世纪的独立女性,为何仍旧在把婚姻当做幸福的唯一归宿?

或许人们能想象到的女人幸福的可能,实在是太少了,而单身女性被剥夺的权利则太多(譬如很难单身生育或领养孩子,只能去美国冷冻卵子)。

婚姻这一纸契约,在婚庆主持人重复了无数次的煽情中成了幸福、爱情与永恒的象征,但这种神圣的光环并不能保证人的幸福。好的亲密关系是两个可靠的人愿意共同维系的爱,而在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中,幸福的形式似乎却被婚姻垄断了。影片中类似的婚礼流泪场面还用了两次,着实有些重复而老套。

本片名为《“炼”·爱》,英文名叫hard love,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Love is hard to find. 真爱难寻,片中女性的择偶困境也很真实:越对爱情有要求,单身的就越久。相亲的男人,找的是一种平等的爱情,还是一个年轻温顺,工作稳定,原生家庭家庭无拖累,适合生孩子的老婆?条件和她们一样的男人甚至不用去思考这些,因为“黄金年龄”的漂亮女孩,愿意迎合这套婚恋观的也很多。

本片虽然拍了几个相亲的男生,但他们的话并不多,对于女性择偶困境的思考,仅仅有Maggie朋友几句类似“现在的男生都不想追女生了”这种概括,至于他们的年龄、职业、经历,对女性的择偶要求、物质条件期待和内心的焦虑则表现的较少。

唯一着墨较多的男性是月儿的约会对象,他知道自己条件不错,所以不急,先玩着。

和她们同等条件的同龄男性可以从容不迫,“成功男人”的挑选余地就更大了,而Maggie这样的女性高管却要去冻卵,让肚子上扎满针眼。Maggie说过去的自己太理性了,但为什么女人理性、注重事业就是问题?是她太清楚自己要什么,所以一般男人hold不住?

从Maggie的经历来看,自我实现途径越多的女性眼界越广,婚姻已经不是她们人生的必选项。因此的她的单身生活可以上天入地,不必在尴尬的相亲活动中被人衡量作为生育载体的价值。

遗憾的是,我期待在影片中看到对女性婚恋问题更深层的分析,但并没有看到什么独特见解。不知导演是为了使影片传递的价值观更温和,还是并未深入挖掘的缘故,未婚女性的几个典型是有了,但我并未从中看到太多打动人心的精神力量。借用一位朋友的话说,“感觉(本片)不太能代表30上下的女性对爱和婚姻的思考”。不知是否和所选人物自身对婚恋问题没有太多成熟思考的缘故(也许和一半角色感情经历太少/浅有关),一部电影只有表象的串联,还是太浅了。

其实这几个人物身上还有好多可以讲的,譬如月儿的职业是什么,红梅、Maggie和Kitty有过什么情感故事?从农村到城市,红梅经历过怎样的蜕变?是什么造就了她们的爱情观?那些向往婚姻的,仅仅因为结婚是一种主流的生活方式么?相亲对象的权衡是否与她们向往的爱情相去甚远?个人认为Kitty这个人物的看点较弱,可以删掉,在其他角色存在的事业与家庭、物质与精神的冲突上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或许审查制度决定了一部婚恋题材的院线电影不能太犀利,虽然是女性视角的故事,但回避了女性在婚恋关系中面对的不公,毕竟导演在映后谈就说了,她拍这个片子不是为了“叫嚣女权”或者“挑起性别对立”(我关注这个片子就是因为女权群里多次提到,但是或许因为女权二字现在太过敏感,导演甚至要与之撇清关系),而从片尾字幕来看,最主要的赞助商就是世纪佳缘和百合网。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影片很少触及当代女性在择偶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男性凝视、爹味说教、骚扰、欺骗(只在李桃那里一笔带过),以及让人不悦的性别刻板印象(这些在几位外国导演拍摄的《剩女》中有直接而清晰的呈现)。一部作品如果因为害怕被指责“挑起对立”就去回避尖锐的东西,那么它也很难深刻。

有时会感慨,能上院线、得到投资对导演必然是值得庆贺,但对女性题材影片的思想性、真实性则可能带来大幅减弱。或许在提倡生三胎的大背景下,对婚恋关系更进一步的反思只能期待独立电影了。

 2 ) hard love—爱情也是一件需要努力的事情

这是关于五位女性等候爱情的故事。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导演选择的这五位小姐姐,第一位叫周红梅,是普通家庭出生的人大高材生,目前是一名白领。第二位是职场女精英,谈婧。第三位是看起来外放的朋克女,杜友月。第四位是Kitty粉、大公主,董家琪,第五位是极力坚强的美女妈妈,李桃。这五位小姐姐极具代表性,基本涵盖了当前大多数单身女性的主要特征。当然这种特征化的差异不是绝对的,也许我们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好几位小姐姐的影子。

“怎么就把自己剩下了呢?”

这是董家琪小姐姐在参加完一拨拨相亲,做完一遍遍自我介绍后的感叹。她说,“如今见的人一拨不如一拨,我怎么就把自己剩下了呢?”是啊,怎么就剩下呢?从纪录片里看这五位小姐姐都各具闪光点,到底是什么原因,就剩下了呢?

消失的男性

在纪录片的开头,有个老大爷说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里90%都是女生。一转镜头,在北京周红梅小姐姐参加的相亲会上,主办方说北京男生太少了,费了老大功夫才找到场上这些男士。我看完觉得很震惊,平时听惯了我们这种小城市没什么优质男青年,得去大城市看看,有能力的男生都去大城市闯了。怎么现如今大城市也没男生?那么男生都去哪了?虽然根据最新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22年男女比例是2:1.6,但是适婚年龄段的比例,再加上地域因素,可能也会影响具体的男女分配比例。

当然男女比例这是一个前置条件,因为并不是说有两男两女就一定能凑成2对,大家心目中还是都有自己的标准。而且还有存在一个情况,就是工作之后的交往圈确实太窄了,这两男两女不一定能够遇到对方。

虚高的条件

很多小姐妹肯定都听家里亲戚讲过“不要眼光别太高”,可是为什么不能高,在没有爱情冲昏头脑的情况下,这种关系的起源实质上不就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商业谈判嘛,当然得优先找条件合适的。我认为下限就是董家琪小姐姐他爸爸讲的,找一个条件跟你差不多的人。条件其实是缺乏感性时纯理性的产物,简单的说,也就是不喜欢的借口。

事实上,这几位小姐姐真的有明确的条件嘛?也许她们并说不出来自己要什么。她们对爱情抱有最纯真的期待,期待着“终有一天,我的意中人终会脚踏七彩祥云,然后坚定的跟我说你就是我的老婆”。大家对爱情都怀有命中注定的向往,相信有缘终会相遇。可是这个缘真的存在嘛?有多少缘是事后我们人为加工后的定义。

这世界变了

有点难过,因为发现——原来爱情也是一件需要努力的事情。我们女生大多数习惯于等待,但是如今世界变了。谈婧小姐姐的朋友提到,“现在男生已经不追女生了”,然而大多数女生的观点还没有转变过来,还在继续着等待的传统。所以,真的姐妹们,遇到中意的一定不要含蓄。不要等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再也找不到可以主动的人,那可就晚啦!

敢于面对真实想法

李桃真的不需要吗?她在医院独自抹泪的样子真的让人心疼。六一儿童节,她说要找一个男性来陪女儿,可就像李桃妈妈指出的,你真的是找个人陪女儿,还是想找人陪自己。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想法,不要给自己圈上一堵墙。人大小姐姐的朋友说,你不是想成为独立女性嘛?为什么还要找个人依靠?小姐姐说到最后都奔溃了。哎,说真的,我当时看到这里第一反应就是,小姐姐应该是在对方男色中丧失了理性,卸掉了外壳,冲动了。依靠不是依附,依靠可以是相互的,我们需要的是并驾齐驱,共同前进的伙伴。

总之,需要就是需要,喜欢就是喜欢,千万不要连自己都骗。

需要一点点的勇气

谈婧朋友在分析她为什么还没结婚时,说到是因为小姐姐过于理性。是理性的错吗?就我浅薄的理解,在爱情里,感性与理性并不是对立面,它们应该是始终存在于全过程中,并且处于不断在切换的状态。但是这位朋友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我也是同意的。恋爱叫fall in love,对于我来说最缺乏的就是一头扎进去,或者放任自己掉入爱情的那种失重感。我们过分强调预想结果的完美,所以迟迟难以走进一段关系。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结果看得越重,也就越难迈出第一步。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尝试转变观念,给自己一点点勇气,尝试着在过程中切实去体会,再判断。

无法回避的生理年龄,那就去主动破解

董家琪小姐姐的朋友说,随着时间的推延,年龄就越发尴尬。因为它会跟生育联系在一起,结婚也就面临着生育的问题。确实,时间是自顾流逝的,生理可以延缓但终将衰老。对于这个问题,谈婧小姐姐说她之前也有过焦虑,28岁时着急想要把自己嫁出去,可后来发现其实不应该受到外界的干扰。如同谈婧朋友所说,工作会有回报,而男人却像刮彩票,结果是未知的,工作才是最有投资价值的。最终谈婧小姐姐回归自己的步调,继续投身于工作,同时选择赴美国“冻卵”,去破解生理时间的困境。

纪录片片尾,导演将镜头越拉越大,最后定格整个城市密布的建筑,让人不经心生一丝苍凉。叹口气,想起杨坤的《空城》。咱就是说,怎么就这么难。虽然有点难过,但也越加发现爱情也是一件需要努力的事情。就让咱们共同修炼,尽力去享受爱情吧!

祝愿各位早日脱单,觅得良人!

 3 ) 与其“关心”她们,不如心疼她们

差不多十六年前,我开始“求偶”的时候,“剩女”的这个概念也开始走入公众视野。十年前我结婚的时候,“剩女”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议题,至今如是。

在我看来,“剩女”的出现,是女性解放与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所谓“剩女”,其实是有能力(经济独立)、有个性的优质女生或独立女性。由于“剩女”是一个富有歧视性的词汇,下文将不再“引用”。

《“炼”爱》中的五位女生,都是能够在阶段性的人生中“自洽”的女生。她们努力寻找真爱或可靠的伴侣,期待进入另一个阶段的人生,这无可厚非。但是,“值得的”爱情与婚姻,很大程度上是可遇不可求的,她们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够“邂逅”到,也可能终身与之无缘。就算是后面的结果,我相信她们也可以优雅地度过一生——爱情与婚姻并不是定义一个人的一生是否幸福的必备指标。

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影片中的五位女生在生活中没少得到长辈乃至同辈的“关心”。这些“关心”大部分是善意的,但大部分的“关心”除了徒增她们的压力与焦虑外,恐怕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而一些来自社会的“关心”,实际上是在伤害她们。比如,有人把她们归类为某个边缘群体,并以歧视性的词汇命名之。又比如,一些键盘侠在网络上见缝插针、借题发挥地往她们身上泼污水。在生育率日渐走低的今天,还有所谓的专家提出以征收“单身税”或“不生育税”来刺激她们的结婚意愿和生育意愿。这样的“损招”除了进一步打击年轻一代的结婚意愿和生育意愿外,更是赤裸裸的歧视与剥削。

红梅,积极、上进、至真至纯的女生。她的爱情观、婚姻观有点理想主义,她在等一个懂她、珍惜她的男生。看她在火车上读那本鸡汤书,我觉得她在“求知”上有点用力过猛了,与其纸上谈兵,不如勇于实践。

谈婧,商业精英,一个没有为男人哭过,却为工作哭过N次的“大女生”。据说和她约会的男生,不少被她“镇”住了,恭恭敬敬地叫她“谈老师”。也许,她并不需要一个霸道总裁来与之携手共创辉煌,一个愿意做她背后的男人的男生,一个在她需要的时候献上胸膛与肩膀的男生足矣。

李桃,坚强、独立的单亲妈妈。她是到目前为止五个女生中唯一一位已经“脱单”的——她和一位小她十五岁的男生结婚了。真是一个勇敢的女生,我希望这样的勇敢,可以成为更多优秀女生的常态。但愿她已经可以坦然和女儿谈论“爸爸”。

Kitty,可爱的北京女孩,一直没有放弃公主梦的女孩。也许你会觉得她的公主梦有点太虚无缥缈了,但看了她姥姥、姥爷相濡以沫的日常,你会了解到她的公主梦是有现实的土壤的,只是,这样的土壤在今天已经成为“稀土”。

月儿,极具文艺范的能玩、会玩的女生。她的姨妈说,年龄不是问题,她六十多了,在美国照样有年轻的小伙子向她求爱。年龄不是问题,能玩到一块就行。

影片中的五位女生可以说是当代都市女性的优秀代表,她们因为个人的际遇与运气错过了“求偶”的最佳时期,她们身边的人应该更加心疼她们,而不是以“关心”的名义抱怨或谴责她们。给她们时间,帮她们创造机遇,让她们去经历爱情之“炼”,等待她们的成长,也许有一天,她们会带来皆大欢喜的“HAPPY ENDING”——在“HAPPY ENDING”到来之前,她们都是值得你们去心疼的。

同样地,社会也应该“心疼”她们,立法保护她们在职场上获得公平对待的权利;在生育问题上,对高龄产妇给予更多的支持,这样才能够真正刺激她们的生育意愿;社会保障方面,应该根据她们对社会的贡献来赋予相应的权利,而不是以是否生育来区别对待,这才能够让她们更无后顾之忧,勇敢追求可期待的婚姻。

当一个社会不再污名化她们,不再歧视她们,接纳女性的多元化,这个社会才是一个更文明、更健康的社会。

 4 ) 写于电影《“炼”爱》上映之际

各位豆瓣的网友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纪录电影《“炼”爱》的导演董雪莹,很高兴能通过豆瓣跟大家沟通交流。

今天是3月18日,在经历了上影节、北影节和大大小小近百场点映后,《“炼”爱》终于在国内院线跟大家见面了。

在映前的点映和首映礼上,现场观众的反应远超我的预期。一次次的笑声和掌声,让我确信我拍了一部可以走进公众视野、能让普通大众喜欢的纪录片。但我也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残酷,疫情之下,接近一半的电影院暂时关闭,《“炼”爱》的首日排片只有可怜的1%,我只得感慨纪录片在院线市场的弱势,但同时也无比感谢所有为这部片子呼喊的亲朋好友和所有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片子的可爱的观众朋友们。 不管这部电影最终票房如何,我都愿意跟大家分享陪这部电影走过的这3年多中的一些点点滴滴。

这部影片的缘起,是我自己匪夷所思的相亲经历。这个经历让我思考,中国有数以千万计的城市单身女性,作为这个庞大群体的一员,我相信大家都面临着一些共同的情感困惑和问题。所以,我举起了摄影机,决定以一部电影的方式,来记录这一无法也不应回避的社会现象,也记录一些女性的情感变化。

我很清楚拍女性题材,不管拍成什么样,一定会众说纷纭。展映过程中,我就听到了正反两面的不同声音——

有人说,

没想到纪录片能这么好看!

作为男性我有了更多反思,看到了当代都市单身女性的挣扎和坚强。

不强加作者观点冷静的去展现多元婚恋观。

作为父辈,看完更了解孩子们这一代为什么找不到对象了。

也有人说,

主演活该单身!

导演畸形婚恋观!

为什么还这么幼稚的去相信童话?

其实看到这些评论,我是开心的。让本片激起大家的讨论和沟通,本身就是片子的初衷之一,不过在此我还是想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首先,有关“女性主义”。

我不赞同男女对立,也希望这部影片给男女之间提供一个对话的机会。我看重的是女性为什么变得独立,而不只是标榜“我要话语权,我要独立。”

我想传达的是“女性主义”“我是女生,我很强大,但我内心仍然有柔软的地方,仍然珍藏着童话。”就像片中的寓言“我像龙一样强大,但我内心也住着一只兔子”,这则寓言故事就是《“炼”爱》的精神内核。

其次,有关我的婚恋观。

我本人渴望一生一世的爱情和婚姻,我也一直在追求长久真挚的爱情,但《“炼”爱》里没有植入我个人的爱情观,我也没有做婚恋观的价值定义者。影片中有人向往爱情,有人看重事业,有人坚信从一而终,但要抛开片子问我自己,我依然认为相信爱情不是传统老套,而是在当今多元婚恋观中的一种坚守,一种理想主义!

对于我个人而言,作为一个30多岁,经历过情感和生活的锤炼之后的女人,我认为被现实教训之后随波逐流、圆滑世故,看似老成、实则麻木,把所有的事都放在横轴竖轴上归于算法,是一种妥协和苟且。与其如此,我情愿做一个幼稚的人,去勇敢地相信童话。

再次,这部电影是脱单宝典嘛?

肯定不是,从决定做这部电影的第一天起,我就没有想过教大家怎样去“谈”恋爱,也没这个资格。我记录的中国都市里光怪陆离的婚恋现象,我想探究的,是单身背后的社会成因,我想呈现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彷徨。

现代化的进程谁也无法阻挡,我们未来会更加富足,交通更便捷,我们会更方便地结识更多的人……但是,为什么单身男女仍然感叹真爱难寻?为什么“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可以打动这么多人?

物质的富足,沟通的便捷,并不意味着人世间不再有真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真正要关注的,应该是我们自身。我们是否还相信真爱,我们是否还向往真爱,我们的内心是否已经迷失?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又失去了什么?

作为纪录片导演,我的本份是记录,真实的记录。忠于生活并且客观呈现,是我的天职。对我所记录到的人物、拍摄到的故事,不做任何价值评判,这件事情,我更愿意交给观众,交给所有对它们感兴趣的人们。如果我的作品可以获得大家的共鸣,引起深层次的思考,或者是争议,我也是乐意见之。因为自由的讨论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就像纪伯伦所说“一场争论可能是两个心灵的捷径。”

最后,感谢。

感谢我可爱善良的拍摄对象,你们无私的展现自己最隐私最真挚的情感和故事,这真的需要勇气;

感谢影片相关的所有公司和主创和同事朋友们;

感谢参与讨论和观影的观众朋友,谢谢大家对这个社会问题的关注。

今天影片公映, 希望有更多的朋友支持独立纪录片,支持理想主义在这个多元纷杂的时代永不妥协,永不随波逐流。愿每个人理想不灭,真挚如初!

我也会在评论区跟大家互动,谢谢!

电影《“炼”爱》剧照 kitty姥爷&姥姥

董雪莹

2022年3月18日

 5 ) 对她们几位的人格解读

我写得浅薄,有冒犯的地方,有些地方可能精准直白的过分并残忍,承受能力低的朋友,深入中国典型社会的女孩就不要往下看了。真的,没开玩笑。

我感觉是反面教材,除了冻卵那位和直播那位。

第1位:Hello Kitty那位是个现实主义表演家,自我中心,精致利己。其实她父亲说的已经一语中的了:你挑剔别人之前,要拿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第2位:敲钵那位,抽象直觉型的社交花蝴蝶,逐渐遁入空门。这类型还能感到受伤是我不太能想到的,说明应该还留了点善良底色,她烦恼的样子抽烟的样子对我来说反而是唯一吸引我的地方。我观察她们那类型通常是忙碌于周围人事,一秒钟也不抽离出来的,哪怕她们最大的困惑也跟局内有关,这个姑娘我看得到有局外的东西,我看得到她不是没有思考的。人际场游刃有余,可以处理及其细腻长久的错综复杂的社交关系,本质重利益算计,但单纯的朋友第一眼绝对看不出来,你会以为她好说话好接近,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知人冷暖,真的以你感受为感受,以你需求为需求,那怎么可能嘛。最终还是为自己。你看完了整场玩偶表演,发现有线在操纵,你说是玩偶厉害,还是看戏拍手的你厉害,还是幕后操纵那人比较厉害呢?

第3位:北京工作那姑娘,我感觉她的意志是极端分裂的。她用象牙塔的对话方式提世俗的要求,又在拎着赤裸世俗的男人面前表演她心有象牙塔,这个人太撕裂了。我只能看到贪,不是指物质。而是,她既需要象牙塔带给她的白莲花的形象,不屑与世俗为伍,维护她那种“我跟别人不一样”的自恋;又不敢拒绝世俗的好处,甚至掷地有声地辩驳纯粹的功利,如此大比重追求物质的价值观没错。哪一个她都舍不得扔,鱼和熊掌她要兼得,太贪心了。也许她明白如果纯搞世俗,她是绝对搞不过那些真的玩转、自由游走在感官意欲的女人:今天买了包就是老公哥哥,明天钱包一空你他妈谁呀。她其实知道自己玩不了这种游戏。于是, 在见识了灯红酒绿以后,作为一个不能降低身段的内向的现实主义卷王,她决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有样学样,她内化了世俗女人的标准:选一个物质基础好的有什么错,我想过好一点有什么错。但是,她可能有点天真,她说她要把金融、会计、法律那些都捡起来,且不说跨度这么大学术能不能精的问题,她好像真的认为执行这种替代性可复制性如此之高的“手艺”,动动嘴皮说要掌握几门谋生的技术的行为,可以给她提供一些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价值观,能让她和别人区别开来,能让她不一样。那恐怕只是一种能给人带来希望的假象我想,戳破也许很痛苦,但结痂你就健康了。

后三个恐怕是广泛分布在我国女性中的,她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没脱离要围着男人转的核心思想。

活着的意义就是围着男人转,不能太久没有爱情,要不就是没有安全感查手机不尊重隐私,靠入侵他人边界获取自身安全,让男的表面围着她转,核心还是围着男人转,男的说啥就是啥,反正就是不给你搞平等搞独立。

这三位身上,我看不到女性的力量和自信。都不如搞直播的那个朋友,处理事情的能力一流,对小孩也负责,不钝感,不只能照顾到小孩的生存,小孩的心理也是有求必应。还能赚钱,情商也高,真是全能选手。

直播朋友给我一种什么感觉,她直播的时候是用谢娜、沈梦辰的人格,拿捏氛围,在台上疯疯癫癫,有点像丑角,上蹿下跳逗笑别人。但是关了镜头,你能看到她是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她是非常有意识非常有掌控权的,她知道直播的受众是哪些,你做些什么能留住她们,她知道自己每天都像在做连续的慷慨激昂的演讲。

这就是我夸她的地方,苦难不见得是不好的。她不像谢娜,好像除了聒噪就真的没有另一面和更深的东西了。也不像沈梦辰,这姑娘更精明也更周到,但是可能因为收入高,也老干出一些莫名其妙把鼻子整毁了的事,而且至今我没明白她跟海涛哪里配,太硬凑了这一对也……

我老听到别人喜欢这么评价人:这个人成熟得让人心痛。这种话听多了以后我也就不心痛了,我反而意识到一个40岁的女人如果还看起来停留在13岁少女的心智,真的可能不萌,不可爱,也不少女感……真的不见得是什么好事,这件事对我来说和我第一次听说金刚芭比的感受一模一样,过分违和,丧失美感的杂交,胃里东西止不住地上涌。比如许晴,我明白她心里也许如明镜,比谁都明白,但是她展现出来的那个外在,那种讨好强权、讨好男性、永远小女孩的姿态,转头又能看见一些她对女性的刻薄和无法相处。她好像就是为那种,对女性有着过分理想的、不现实的假想和期待的男人量身定做的某种产品,我个人总结这类男人不是恋童就是恋尸。我没看出来她身上有什么成熟的性感的魅力,我只看到她打着天真浪漫童真美好的旗号展示出来的,压抑过后的无攻击性和无害性。真的,可能是我的问题,我欣赏不了。

另外,我还期待能看到故事线之类的东西呢,感觉有点单调,好像就是单纯地反映社会问题?是不是我对纪录片理解有误啊,主要它在电影院放,我就会有点对电影的期待……

苦难不见得是不好的,可能痛苦,但电闪雷鸣过后,如果你有幸活下来,你会比没见识过暴雨的人更不容易抱怨,更愿意珍惜,也更愿意拥抱彩虹🌈一些,太阳对你来说,会看起来更熠熠生辉一些。可能那种东西就是意义。

这个炼,真不知道是修炼的炼,还是炼狱的炼。

 6 ) 这道路车水马龙,和自己相拥

本片中的五位女主角是完全不同的五类人:严于律己、仍期待爱情、向往婚姻的真诚单纯的女孩儿,生活和精神世界丰富开阔最后选择冻卵的精英女神、家庭合睦幸福、幻想爱情、喜欢帅哥的“公主”,还有美丽坚韧的单亲妈妈……他们都不同程度上困于恋爱、婚姻和生育,未婚者和离异者被世俗定义为“失败者”,但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非常真实的是,她们内心也有焦虑、迷茫和怀疑,从他们身上好像看到了几年之后的我的影子。要怎样克服这些障碍、坚定信念,排除一些消极的情绪,好像只有去干更多喜欢的、有趣的事情,像Maggie一样。

每次看到单亲妈妈那一part,尤其是看到那个小女孩儿,她们啥也不说,咱就要流泪。难道妈妈天生就更有责任感、更爱自己的孩子吗?从她身上又看到了我妈妈年轻时候的样子,她们也是从小女孩儿走过来的,怎么会这么强大!结尾,李桃开着车唱着:“这道路车水马龙,谁能和我相拥……alone……”北京的道路、高楼、城市俯瞰画面紧接着跳了出来,伴随着忧伤的音乐,压迫和失落感一股脑袭来,最后又剩下些什么情绪呢?关上电脑,擦干眼泪,点击播放《一个人的北京》,生活继续稳步地向前。

P.S.看完依然,或者说更加排斥相亲!

 短评

大概看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以上帝视角在看这几位女性的生活挣扎,觉得有些不可理喻,但也许这是大多数中国女性所经历的,我们个别解放了,也许很多人并没有,只是没被我们看到。溢满屏幕的焦虑。

7分钟前
  • 是 Moon呀!
  • 还行

7分不能再多,怎么说呢,期待满满,失望而归,每条线都浅浅,隔靴搔痒,表达散漫、拖拉,失焦,优点也就剩下贵在真实了——然而这是个纪录片。都不如伪纪录片风格的《珍珠》,承认焦虑但不着眼于焦虑,生活于世俗但不屈服于世俗。20220319北京槐房万达影城

12分钟前
  • 我来我征服
  • 还行

从零关注到超出预期,一部纪录片居然能让全场爆笑不下10次。符合当下女性语境,展开社会多方视角,5个主角都性格鲜明有记忆点,她们的情感和故事就是你我的生活和经历,女人就应该很绽放。“我自己一个人已经很有趣了,没必要再多一人” 英文片名Hard Love耐人寻味。24th SIFF第一部。

1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IDF的确从来都不会让人失望啊,状况不断简直到了习以为常的地步,片子放到一半才发现没有字幕,接着换了有字幕的版本。当然最精彩的还是映后了,导演直接对一个观众发飙了,那个观众只是觉得片子没有触动他罢了,也并没有言辞激烈地批评电影不够好,导演居然说在这个场合不想听到任何负面的评价,更夸张的是,后来导演竟然问那个观众哪儿的,叫什么名字,难不成还要约架?导演让那个观众离开,人家离开了又要让人家回来接着跟她怼,可以看出导演心态彻底崩了,最后竟小声说了一句傻b。客观来说,电影拍得蛮有趣,但是有一两个人物看过之后就没什么印象了,而且有些段落也过于日常化了。

17分钟前
  • 炎冬
  • 还行

女人多可爱啊 被伤害过的 被宠爱着的 被质疑的 被敷衍的 都在奋斗 都在成长 都心怀梦想 憧憬着美好的爱情与未来 现在的男人看不到她们 听不懂她们 更配不上她们 对不起 男的不行 是我吼的

20分钟前
  • t0psh1t
  • 力荐

1.山东女生身上集中了传统和现代、村镇和都市、理想和现实的碰撞。所以在山东老家,她是新潮和现实物质的化身,回到北京,她又变成了保守理想的符号。2.不管这些女性对婚姻是不是还存在渴求,很开心的体验是她们没有停止自己给自己提供乐趣,自己为向上在探索。3.冻卵也好痛苦,不管选择什么样的生育方式和过程,生育相关环节都避免不了痛苦。4.女导演镜头下的女性力量还是不一样的、动人的。单身妈妈有一种破土而出的生命力,会很容易联想到见过的一些女性。不存在为母则刚,她们不管看起来是菟丝花、牡丹或藤草,当生活推到某个不幸的境地,她们实际上拥有藤草一样的生命力和韧性,去撑起自己或者家庭向前走。莫名其妙想到阿莫多瓦电影里的女人。5.观影体验是非贬义的,男人一说话,观众就发笑。

25分钟前
  • Edi🐈
  • 推荐

大齡女青年們的相親故事紀實,題材乍一看挺沈重,卻被拍得相當輕盈,記不清多少次笑出聲來。電影輕盈又不停止思考,說的是相親又不只是相親,更是對世界的認知方式,有人感性,有人理性,有人現實,有人理想,世界上值得開心煩惱的事情那麼多,婚姻算老幾呢?女人們,開心點,男人不值得。#SIFF2021#

26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关注点没问题,但是表达都挺浅的,算是个完整的产品,在纪录片宇宙里,只能是个合格的专题片。

29分钟前
  • 白T自己洗
  • 还行

群像做到这个程度已经蛮不错了,不评判是最基本的要求,将不同阶级、不同性格的未婚女性并置,天然就形成了观点的碰撞。抓到了几处男女争辩的妙笔,后半段还有一些顺滑的过渡,借议题或是画面完成人物的切换,看得出打捞素材下了功夫。不过看CNEX的片子从来不能期待太多,他们永远不乏议题,但追求情节化的剪辑思路、面向大众的制作诉求,似乎都在阻止电影向更深处挖掘。婚恋问题自然是无解的,可片子最后松散的收尾,进而造成情绪的悬置,更像是创作层面的捉襟见肘。

32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siff2021# 沉重的题材处理得轻盈灵动,虽然有一些让人拳头听硬的观念,但至少所有的人物都是鲜活的真实的,也因此是会让人共情的,即便你可能根本不赞同她们/他们的观点。而且女性导演的那种对于人物的关怀,是能从镜头里感觉到的,不至于冷冰冰。就我看来,问题可能在于,五个对象或许是有点多了,时长还是有点没撑起来,导致所有的记录都是很碎片式的情节,缺了点流畅的连贯感,但还是挺有可看性的,三星半。

37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SIFF03# 非常非常真实,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但这就是当代男性女性真实写照。红梅和他哥的battle太精彩了,台词绝对写不出来的程度,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再加上红梅她爸的点睛一句,一发入魂!!

41分钟前
  • 小仙猪猪子
  • 推荐

红梅爸爸:“两个失败的人还吵吵啥啊”电影院爆发出了最大的笑声。

42分钟前
  • 包包儿
  • 推荐

这种多主角交叉剪辑式的人物纪录片,也许都需要“人生七年”级别的持续捕捉才会爆发真实能量,林鑫导演近乎同题材的《单身女人》集中在单个城市去研究此话题,威力更大一些。

47分钟前
  • 黑狗成
  • 还行

相亲角90%都是女性在征婚,可见年龄带来的婚嫁焦虑首先是女性。长辈们说现在的男孩子都不追女孩了,也没有长情了,不像以前爱的死去活来非她不娶了。有个被采访者的阿姨说在美国我都快六十岁了也有年轻小伙子上来跟我搭讪表白,中国人就是对年龄观念特别重,阶层观念也特别重,家长们东奔西走操碎心,但子女也没有心仪之人。哎,作为一个不婚不育的人,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对异性动过心了,我觉得生命中有太多比爱情和婚姻重要的东西,但是生在了这个国度,永远无法度过这一劫。【bilibili】

52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11届北影节 三里屯美嘉 922 一男性一边心虚的咳嗽一边在给小姐姐洗脑说让女人对男人出轨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时候,后排有人喊了一句“男人不行!”全场鼓掌,今日最佳~

57分钟前
  • kanu
  • 力荐

对婚育率逐年递减问题的五份样本观察。其实我看到的更多是阶层问题,五个看似都是大城市里30岁左右的独立女性,但导致她们始终不恋爱、不结婚的原因却并不相同。有的是快乐富婆,有的是北京土著,有的是文艺玩咖,有的是经历过、破灭过的单身靓妈。最值得玩味的是那个山东农村出来到北京工作的姑娘,对另一半的物质、精神要求都非常高(要求男方物质条件要比自己强,片中未表现她要找同一信仰的人)纪录片选题很有社交话题度,贴合当下,但素材比较偏跟拍采访,被拍摄者配合感较强。作者意图是有的,几处镜头衔接有小设计,但最后草草收尾,看不出作者本人的态度倾向。

5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样本还是集中在上层女性,底层女性的故事是难以采访是吗?遗憾。

1小时前
  • 阿朽
  • 还行

最搞笑的就是放映结束后一个当猎头的大哥爹味十足的指点每个女性的未来。戏里戏外完美的契合,电影里已经有爹妈了,外边就别再当爹了。

1小时前
  • 苏西克
  • 推荐

纪录片本身可能并无意去划分阶层代表,但单身浪潮的核心可能并不是两性的信任问题,而是对于这个日益固化体系的自然反应。因为太过恐惧因婚跌落,反倒不如自己待着安全,而试图以此跃升的机会也同时消失殆尽,还是因为上蹿下跳成本太过高昂啊。里面的单身母亲则不巧成为这个悖论的佐证。

1小时前
  • 水怪
  • 推荐

很适合情侣去看,看完可以从很多方面吵很多场架

1小时前
  • 馆馆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