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墙1982

剧情片英国1982

主演:鲍勃·吉尔道夫  Christine Hargreaves  James Laurenson  埃莉诺·戴维  Kevin McKeon  鲍勃·霍斯金斯  David Bingham  珍妮·赖特  Alex McAvoy  Ellis Dale  James Hazeldine  Ray Mort  玛格里·梅森  Robert Bridges  迈克尔·英塞恩  

导演:艾伦·帕克

播放地址

 剧照

迷墙1982 剧照 NO.1迷墙1982 剧照 NO.2迷墙1982 剧照 NO.3迷墙1982 剧照 NO.4迷墙1982 剧照 NO.5迷墙1982 剧照 NO.6迷墙1982 剧照 NO.13迷墙1982 剧照 NO.14迷墙1982 剧照 NO.15迷墙1982 剧照 NO.16迷墙1982 剧照 NO.17迷墙1982 剧照 NO.18迷墙1982 剧照 NO.19迷墙198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41

详细剧情

  本片用迷幻的影像和摇滚乐讲述了一个非典型乐队主唱的成长史。儿时,平克(鲍勃•吉尔道夫 Bob Geldof  饰)的父亲在二战中身亡,母亲与家庭医生关系暧昧,这让他幼小心灵备受创伤。在学校,他对呆板的填鸭教育深恶痛绝,时刻准备着绝地反击。成年后,他在泡吧时结识了风骚的舞女,并与之发生了关系。然而,性欲的满足感并没有维持太久,他就厌倦了这种不靠谱的感情,特别是他对于女人的怀疑和嫉妒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当对方再度示好投怀送抱的时候,他便歇斯底里地爆发了,仿佛要把全世界都砸碎了才算安心。在此期间,他还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情绪和愤世嫉俗的观念,在物质丰富的生活中,他的精神生活极度匮乏,在工业化大行其道的环境里,他还固守着梦想的断壁残垣……

 长篇影评

 1 ) 走(hu)近(shuo)科(ba)学(dao):为什么在One of My Turns中Pink会发飙?

因为Pink和水爷一样是个贝斯手,而dirty girl指着一把贝斯问这是不是一把吉他。贝斯手本来就没有什么人权(雾),结果自己心爱的贝斯还被喊错名字,这能不气吗?所以后来Pink精神崩溃把吉他砸了,而贝斯没有惨遭毒手。

详细说明如图:

图一 女孩认错

图二 Pink忍怒

图三 彻底崩溃!

所以说,请大家善待身边的贝斯手,多一个精神正常的贝斯手,世界上就多一个完整的摇滚乐队。

 2 ) 《人民不需要和平》

很多人都拿这部电影当成一部时间超长的mv来看,这样观赏这部电影会丧失一些乐趣也会多了一些轻松。非要带着严肃的艺术之心去看,反而显得这部电影不那么严肃。仅仅从留给我印象较为深刻的几个镜头来看,《迷墙》的精彩之处就颇多。那著名的从墙体上伸出的嚎叫的头颅、具象成军人的两把锤子、战争末日时飞舞的诡异的会变形的鹰、两朵象征性和暴力的花朵……电影的音量有时很小,音乐到了高潮部分音量又突然变大,能把你吓一跳。这电影的概念意义大于一切,所以想看乐子或者想找刺激的朋友看这部电影前还是要准备好提神的清凉油儿……
                    2010年5月8日

 3 ) 《迷墙》

      电影《迷墙》由英国敏感派导演亚伦.派克根据平克.弗洛伊德的音乐《The wall》改编的,它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经典之作,用意识流和超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制作,却给人巨大的震撼和心灵最深处的警醒。

  电影讲述了一个叫平克的男孩,在他幼年时,二次大战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他在母亲的过分呵护下长大,始终于着意气消沉的生活,最终开始吸毒,陷入疯狂状态。整部电影没有出现一句对白,更毫无任何贯穿全面的情节线索可言,影片只是不断的切换画面,在一个一个镜头中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者意图传输的精神意识。影片展示了人类三个永恒的主题:生与死,爱与恨,战争与和平,给人一种悲剧的苍凉之感。

  电影有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少年时代的心理历程,纪时性的讲述了年轻时的平克失去父亲的孤苦生活及学校生活的苦闷。第二部分,爱情的历程,记述了平克与他的妻子从相识到结婚的场面,中间穿插着年幼时的种种场景,最后他与妻子成了陌生人,他极度痛苦。第三部分,仍然是爱情的延续,不过这时的他“只需要一个下贱的女人”来满足和安慰,因为他被爱情伤害了,因为爱情成为了生活的全部。第四部分,疯狂中的人间,平克完全陷入绝望的境地,他靠吸毒来麻醉自己,精神处于分裂的状态;影片用戏剧化的手法荒诞的表演将一切呈现,使悲剧变的可笑,使滑稽变的让人深思。第五部分,毁灭中重建希望,主要通过动画的制作将人性贬低到了极点,象征着隔绝死亡的墙也倒了,新的世界等待着人们去创造!

  在我看来,“迷墙”有两层含义:一是象征着人个体所处于的迷惘,困顿的状态;外部世界的繁华让人眼花缭乱,物质的富足令人沉醉,还有战争种种的痛苦,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却没有答案。二是象征着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就像片中反复唱的一句歌词,“我们都是墙上的一块砖”。

 

  《迷墙》完全用意识流的叙述内容和剪辑手法,以一个年轻人的主观心理来表现欧洲人的“心理真实”,以及“现实真实”,即它表现的不是人的外部生活环境,而是内心世界,完全靠直觉去捕捉一瞬间的印象和幻觉。它打破时间的界限,使过去、现在、将来,在心理上进行新的组合,蒙太奇手法得到了最成功的运用。

  整部影片以平克的回忆联想幻觉等意识的流动来组织叙述,没有时间概念,没有真实与非真实的区分,没有完整的故事流程。同时这部影片还有众多形式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影片中有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如郁金香花吞食人的镜头多次出现,隐喻物质丰富的和平时期物欲横流。还有,如在平克小的时候父亲死了,而公园里的其他孩子都有父母带着,一个小孩在滑滑梯父亲将他抱下,牵着他的手走了,都是纪实手法的运用。影片还大量采用了荒诞的戏剧表现手法。如学生都被驯服成机器人,整个学校都是面具,排着队被送进绞肉机;再如平克与妻子的婚约就像一纸契约,像陌生人一样心理上完全隔离。片中还多处用了动画的表现,如一只象征和平的鸽子变成老鹰,似乎要榨取一切,拥有一切;他的妻子,一个理想的完美女人,变成了一个性欲的郁金香花等等。

  影片的另一大特色是使用了许多冲击力和表现力极强的特写镜头。如影片开头一个划火柴的特写,然后到一个大全景。一个手臂的特写镜头,上面的汗毛都清晰可见,推移到一只夹烟头的手,整个荧幕充满了死灰般的绝望;然后镜头又推到了一只眼睛,仿佛能够洞悉人类的一切。这是部意识流的影片主要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写镜头的运用就强化了这些情绪,胜过多组长镜头的运用和长篇的叙述。

  《迷墙》是平克.弗洛伊德所作的音乐,由逼人心魄的音乐和光怪陆离的声光效果组合而成,迷幻色彩浓厚,叙事手法前卫大胆、超越传统,传达了欧洲人经过二战后的痛楚情绪,音乐始终充满着沉郁,压抑,绝望,阴郁的情绪,让人窒息;比画面语言更具有穿透力,极大的渲染了人物的情绪。画面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部影片独具魅力,两条平行运行的线强烈深刻的剖析了意识的各个层面与思维的各类形式,体现了人物的复杂情感,让人震撼不已。

  影片将平克的孤独比喻成一堵墙,在墙的世界里平克完全的将自己封闭,他沉迷于自己的空间里冲不出精神的枷锁,他孤独绝望对人生没有希望。他在墙的世界里疗伤却要承受更多墙外给予他的伤害。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满是是伤痕。这墙其实并非平克仅有,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给自己建造的墙。墙是在他们人生历程的每一个阶段形成的,这种精神上的构成将他们封闭起来,变得麻木极端,并随他们的人生成长日益增长,到最后变得决裂。《迷墙》便是向我们展示了墙的形成全过程。它以内心的沉思为主,以“墙”比喻人性的枷锁,在经历种种挫折和失败后,不再沉沦,不再逃避,勇敢地打破“墙”的枷锁走向新的天地,这或许才是影片真正的意义所在。影片为我们建构了太多的问题,却没有告诉我们一个答案,需要我们去思考,抑或是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

  这样经典的影片出现在欧洲,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危机,反映求进的欧洲人对命运前途的反思与探索。

 4 ) 用心去感受

       其实有点看不懂,只能大概理出了一点线索。

       幼年缺少父爱的男主,期待有个“父亲”式的角色引导与保护,在寻找无果之后,他既对二战带走了亲生父亲感到愤怒,同时又对二战背后的某些东西感到……嗯,畏惧,或者某种敬畏?我猜测吧。

       少年期的男主在校园中受到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然而讽刺的是,那位严厉、古板的教师在家中,却受到自己母亲的严加管教,与此同时,男主在家中又似乎缺少母亲的关爱——男主的母亲对于他的处置几乎始终都是冷淡而且草率的,但男主反而对母亲有着非常微妙地眷恋。

       在这期间,出现了男主曾在极度精神压抑之下,在想象中展开了第一次反抗。画面让人非常不适,可见男主的深恶痛绝,不过可惜,一切都只是想象。

       在这段期间,男主对于“墙”的态度,应该是消极的,“墙”在他看来是一道必须打破的枷锁。

       成年后的男主试图从身边的年轻女性身上寻求来自母性的关怀与安慰,但事实上,他只在两性关系中得到了更多的迷惑——他既冷漠地对待情人,又试图和人亲昵,结果当然是呵呵的——他的情人心一横就跟别人跑了,于是在我看来一直都是自己作死的男主在一次次心灰意冷之后彻底绝望。

       与少年时相反,成年的男主试图用冷漠给自己建立一道“墙”,通过隔绝他人,来保护自己。

       然而压抑的最终结果是,男主在极度伤心之下出现了第二次失控,两朵诡异的花朵较量的结果,就是让男主在歇斯底里中把自己家给砸了……说到这里我还真是不能理解有钱人的心理,总之,我很心疼那些家具。后来仔细联想了一下剧情,这似乎仍然是在男主想象中完成的。

       再接下来,男主的三观彻底崩塌,相信那一刻他的内心是被极度的恐惧包围的,听说在极度恐惧的时候,人会试图通过愤怒或者异常的欢愉去补偿心理地缺失,所以男主从自己恐惧的根源找到了答案——他终于在精神上成为了自己以及他人的“父亲”,这一切美妙得让他得到了暂时但是极为充分的精神满足。剧情到这里,也近乎完美地和影片的开头形成了封闭的循环。但是最终,用我们家乡话说,叫欢喜打破砂锅,男主在荒谬的审判之后被处以极刑。

       此时此刻,某堵无形的“墙”好像被无情地打破,却又无声地重建。
       
       其实这电影里还有很多意象以及背后的隐喻,但既然主题是“墙”,所以还是拿它说事吧,不过,毕竟没有看懂,拙笔写下的理解十分肤浅,希望各位看官能够原谅。总得来说,我觉得这是一部很难描述给他人的电影,因为每个人用心去感受的结果绝对是不同的,不应该存在一个或者一类标准或者代表性的答案,不过,不得不最后说一句,平克佛洛依德作为一支乐队,它的伟大,不仅仅是这一部电影就能概括的。

 5 ) 《迷墙》中的反女权主义思想

“我们是不幸的公民,居住在缺乏人类情感,如此疏离如此漠视个人需要的世界上,以致于我们对情欲关系赋予无比的价值,冀望从情欲关系中寻获现代生活所找不到的一切。 ”
                           Morton Hunt,《外遇》作者Morton Hunt
摩顿.亨特书中的话是对理解《迷墙》无疑是有启迪作用的。
《迷墙》的导演艾伦.派克显然深受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在影片的动画中运用了种种意象如伊甸园的遮羞叶,迷墙中突然出现的毒蛇等来表达对七八十年代兴起的女权主义的不满。
西方男性文化传统中有两个基本的女性原型:一个是夏娃,一个是圣母。人类的女性始祖夏娃受到蛇的蛊惑之后,吃下上帝不许人吃的果子,又让人类的男性始祖亚当也吃下这智慧之果,使得人类最终被逐出伊甸园,并且世代背负原罪。这个故事中,女性是惹事生非的灾星。她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她自身容易受到撒旦的蛊惑,容易走上邪恶之路;二是她对男性富有影响力,能够使得无辜的男人走入歧途。
影片中的动画FLASH正是表现了夏娃的这两个基本特征。在PINK打完电话沮丧地倒在地上后,影片插入了这么一段动画: 两朵充满情欲鲜花互相吸引,慢慢靠近,其中的一朵慢慢收拢,而另一朵慢慢张开,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男性与女性的生殖器,随后也就是男女整个交合过程的演示,不过导演在此作了明显的夸张,象征女性生殖器的花似乎受到了撒旦的蛊惑,突然间膨胀,吞噬了象征男性生殖器的花。这一场景明显是对女性的妖魔化,把女性在情欲上的地位从客体升为主体。也许有人会对这段场景感到莫名,其实纵观全片,《迷墙》中的女性角色都充满恶的特质,PINK母亲对其几近病态的溺爱、老师妻子硬逼丈夫吞下难以下咽的饭菜、PINK妻子对他的不忠、还有片末动画中蛇变成女人等等其实都是夏娃的分身,是把夏娃身上各种恶性的再放大。
就一个普通男性来说,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性就应该是她的母亲和妻子。对影片中的PINK尤其如此,他从小失去父亲,母亲是他唯一的依靠。但是当我们听到:“妈妈会使你所有噩梦成真,妈妈会让你感受到她所有的恐惧,妈妈会让你躲在她的翅膀底下……妈妈会帮你挑所有的女朋友,妈妈不会让任何人伤害你,妈妈不会让任何人弄脏你”我们还能相信这仅仅是母爱吗?PINK已经成为了客体,成为了欲望的牺牲品和附属品。电影中在播放《母亲》这首歌时,还插入了几段PINK婚姻生活的段落,暗示了母亲的话如同诅咒,给他们的夫妻生活也打下烙印。而随着影片的进程,我们也终于看到PINK被他的妻子背弃!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的,当最后妄图从情欲中探寻生活意义的希望也毁灭时,PINK也彻底毁灭了。就像片末动画中的赤身男子,他赤裸裸地从母亲体内诞生到这个世界上,最终又是赤裸裸地被女性吞噬,陷入无穷无尽的黑暗中!
从根本上来说,夏娃这一个女性形象的设置,表达的是男性对人性自身某些破坏性因素的恐惧,同时也表达了男性把这种令人恐惧的破坏性力量归罪于女性的思路。这一种恐惧心理和归罪思路源远流长,形成了西方文学史中一系列个性强悍、凶狠狂暴、贪婪淫荡的女性形象。这类女性又被一些学者称为男性文本中的“妖妇”型女性。“妖妇”型女性的出现在《迷墙》中的出现,也不仅仅是对传统文本的延续,而是有其时代特点的,60年代性解放运动席卷西方,带动了女权主义的兴起,并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达到了宣扬女性主体性顶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解放”未必是个好字眼;它可以是性压抑旧枷锁的解开,亦可以是欲望消费新枷锁的套上。“主体性”不必然是更大的真理;它可以是被压迫个体的人格重建,亦可以是独我主义的代名词。艾伦.派克在这个时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无疑是泼了那些自以为是的女权主义的冷水。
最后,我想引用未来主义的宣言作为文章的结束语:
“对未来主义者来说,轻视女性是意味着轻视令人神魂颠倒的女人……轻视堕落的色情狂,轻视拈花惹草的风流浪子作风,轻视被理解为陷于浪漫情绪和淫邪欲念的罗网之中的那种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会阻碍男人的前进会扼制他和纠缠他,妨碍他成为‘顶天立地的男人’。”

 6 ) 如花的牛逼

除了伟大,不知道还应该如何评论这部电影和这张音乐。在没看这部电影前,我就觉得Pink Floyd的Wall三部曲实在不像是人写的,太他妈完美了。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觉得,现代艺术的巅峰也就不过如此了...
  
没有办法把音乐与电影分开来。Pink Floyd的音乐本来就是概念性的,一张专辑贯穿很强的主题性。1979年的专辑《Wall》根本就是一部摇滚歌剧,同名歌Wall分为三段穿插其中,更是演变成盛世摇滚的经典。三年后,Roger Waters发挥了他惊人的创造力,把这张专辑改编成了情节连贯但是几乎毫无对白的经典电影。
  
名导Alan Parker执导的这个电影,巨酷。听说有一个很有名的词叫做意识流,不知道可不可以拿来形容这个电影。蒙太奇在这个电影里面被运用到了风起云涌的地步,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穿插在这个电影中间的那几段动画,尤其是那朵名副其实 牛 逼 的花。
  
当然,真正能让我从内心世界里发出赞叹的,永远只能是一个电影的思想境界。墙代表的东西实在是太多——被压迫是墙,被管教是墙,社会规范是墙,现代文明是墙,爱一个人是墙,被爱太多也是墙,对物质的渴望是墙,对自由的追求又何尝不也是一道墙。冲出去——永远不麻木,永远不服从,这是Pink Floyd想要说的,这也一直是我价值观的最高级。 

 7 ) 愿上帝保佑Bob Geldof

他就坐在房间中哭泣,当愤怒无法压抑他的哀伤的时候,他歇斯底里的痛砸了房间中的一切,但这根本无法与他沉默在悲剧中痛苦的双眼相比,他折磨着自己,就那么折磨着,好象世界已然在父亲的死面前崩溃,与那巨大的高墙一起崩溃……
Alan Parker神奇的选择了这个叫做Bob Geldof的爱尔兰摇滚青年来演绎迷墙不是没有理由的,他看到了一个脆弱而温润的男人心里的爱,那份被蹂躏的爱,甚至被割裂得几尽粉碎的爱,82年伟大的《迷墙》就这样的将那个男人以及那个男人的一切迷墙化了,所有属于他的痛苦与挣扎都一股脑的奔腾在当时以及后来的世界上,每一个深埋在荒漠之下的男人、女人看到了Bob Geldof的身体和头脑,看到了他的嫉妒和他的爆发,人们流下了眼泪……
若干年后与其相遇时的我也流下了眼泪,《迷墙》的巨大的艺术贡献和它那痛入骨髓的震撼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和迷墙中的Bob Geldof一样的真正的Bob Geldof,无论他是不是被英皇册封的爵士,是不是伟大的摇滚巨星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以后的他从《迷墙》结尾的那座高墙的废墟中站了起来,站到了必将被历史铭记的那次演出的舞台上,站到了全世界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青年人的心中,是的,那就是——85年全球举行援助非洲义演摇滚演出,他粟色的头发迎风飘动在巨大的体育场舞台中央,他严肃的要求所有人举起双手,让所有人扪心自问自己的良心,是否能尽微薄之力拯救那些被困在饥饿高墙中的非洲灾民,能否拯救我们自己。他嗓音沙哑,情绪激动,他拼劲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来呼吁这个世界的良心。大概他忘记了Paula Yates(前妻),也忘记了她带给他的痛苦,就如同《迷墙》开始的时候主人公的妻子的背叛一样的痛苦?不,他没有忘记,但他还记住了爱。甚至还记住了Paula Yates与Hutchence的女儿,他毅然的当起了她的父亲,当起了已故情敌和已故前妻的女儿的后父。
2005年的夏天,当LIVE 8义演20周年的时候,54岁的他再次来了,来到全世界面前,向他们摆动着已经银灰色的头发和依旧严肃的表情,当他默默的看着前台的世界巨星们慷慨献歌的时候,他笑了,他笑得依然如同当年,再也没有了没落的神情和《迷墙》中的绝望,对于他来说,调动起全世界数亿人的良知才是他一生唯一真正重要和执着的。至少,“爱”已经变得不再奢侈,不再无人问津,不再吝惜给予,不再象他在《迷墙》中的时候麻木。
再回到《迷墙》的镜头吧,那个大字型躺在水中的绝望的男人手心中流出的鲜血染红了身体,染红了身边的一切,染红了整个屏幕内外的人,他暗示的举动和造型是在模仿上帝的受难,电影中的他是为自己的爱情和人生受难,电影外的他是为了全世界的良心受难,而现在他安静只要沉醉在全世界的仰慕以及感激中就可以了,愿他不再经受打击和痛苦,愿他永远幸福和平安,愿上帝保佑Bob Geldof。

 短评

Pink Floyd The Wall,大型魔幻秀MV。集权主义人肉工厂,花的交媾,恶魔母亲,肉肠、锤子、蠕虫,对纳粹主义的讽刺,颇具孤独逼格的中二宣扬,歇斯底里地,仿佛只有砸了全世界才能终止。关于墙的概念,古今中外皆然,一直在打破在向外翻。8.4

7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Pink Floyd乐队的超长mv,小学3年纪的一个深夜在中央电视台看到的

10分钟前
  • 张天师
  • 力荐

经典意识流式MV。1.严重妖魔化女性嫌疑,如恶魔母亲与胎化儿子、女巫形象等滥套。2.花朵交媾、吞噬与变形,想及乔治亚·欧姬芙的画作及[天生杀人狂]双蛇之舞。3.浸泡在血水泳池中的臆想。4.铁轨子弹,面具,工厂绞肉机,腐烂的皮囊,现代化商品之墙。5.铁锤游行与纳粹式集会,砸家具。(8.8/10)

1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一部后现代主义的超长MV。-13.08.10 → 17.06.19:初次观影是因为《迷墙》乃豆瓣电影TOP 250之一,那时候我还不认识「平克·弗洛伊德」,如今已成为他们歌迷。上影节重温的小感想:对动画部分的印象远超真人部分,So,是我当年还比较单纯没能看懂动画里的性隐喻?还是时间过了好几年而记不太清呢?……

1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直接导致我做了许多相关的梦。

18分钟前
  • shu
  • 力荐

音乐、画面都很棒!这部电影分开来看,每一节都是很出色的mv,意义深刻。但作为整部电影来看,形式虽然很棒,但多主题无法完美结合,导致结构脱节。还是那句话,一部电影是无法将每一主题都能深刻地表现出来的,而这也是电影的残缺美。

23分钟前
  • Comel
  • 推荐

战争、压迫、呐喊。一个摇滚乐手的混沌成长史。冰冷的大地,空洞的城市,用汽车电视机堆砌的迷墙,花朵化成铁丝网,孩子变成了暴徒。此刻,让我们拿起吉他砸毁时光。天空掠过的战机慢慢变成了十字架的模样,插曲与画面契合得无与伦比,这不就是一个BIGMV么,当然不是。这是乐队宣传片。

24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推荐

历史上最伟大的mtv

27分钟前
  • 老阿飞—故园
  • 力荐

世界是迷墙,我们是板砖,周围是一个个大大的工厂,我们是一个个产品被慢慢驯服。如果你打破这道迷墙,会发现外面是一个美丽新世界。PS:关于学校教育那一片段,所有孩子整齐踏步出来后成课桌前带着面具的无脸人,十分写实。对整部电影而言,就是一个搭配着批判和生活哲学的超长MV

28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要是我知道这只是一支超长版的录影带,打死我也不看,干嘛要看这种压抑装逼故作深沉假装内涵的东西啊。不过也好,现在连他们的歌都不想找来听了。

30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公映35周年。今天来看,太多画面有了指向。只要是个人就都有意识,只要是部电影也都能意识流,但只有少数意识流具备干扰意识的魅力。

34分钟前
  • Ocap
  • 推荐

9.25帕克声称羡慕库布里克拍片时的充分自由。这哥们不自由都造成这样了,自由之后绝对就疯了。将反映人生的歌曲改成如此叛逆的剧本,只能说,这B装得实在与众不同。

38分钟前
  • 小A
  • 力荐

扭曲的牛比!我不想再看第二遍~里面的音乐一响起来我就想把我自己杀掉。

39分钟前
  • 露娜peace
  • 力荐

超长的mv...

41分钟前
  • Ex
  • 力荐

#SIFF#;重看;All in all it was all just bricks in the wall.作为摇滚史上最伟大的概念专辑之一,足以留名青史,增加叙事性的影像化,剪辑眼花缭乱,插入动画更增强意识流效果;涵盖主题极广,具有时代意义。

4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非歌迷的影迷电影,纯粹喜欢这个导演。

4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长达95分钟的MTV,剪辑很有特点,部分场景有点重口味。片是好片,但罗水人品很烂。(另外本片是装逼犯必提的作品之一)

53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看的时候还很小,里面大部分场景画面都成了我当时的梦魇。我钟爱Floyd的吉他声,但这种混乱迷离的精神状态化作影像很恶心。一个孩子在电视上看到跟自己一般大的孩子们被搅成肉馅,你真觉得他长大后会离“反战”和“自由”更近?拼死拼活发泄自己的厌倦,这个世界怎么会好。

55分钟前
  • 麥爾斯
  • 还行

战后精神废墟;童年阴影欲返母体;上帝死了寄托丢失;工业化教育体制育人如同工厂制造机器,压抑带来反抗;华丽欲望与赤裸暴力,阴道成为他的恐惧;法西斯重生的想象,狂热人群又成傀儡机器……皆如墙般摧毁。动画很有意境,真人剧情部分也带有魔幻超现实色彩。音乐很大气。理解那年代,而那云烟已过。

59分钟前
  • 若汐
  • 推荐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垒进大厦不骄傲,砌入厕所不悲观。人肉火腿,花的交配

1小时前
  • 扭腰客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