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的滋味

剧情片法国1997

主演:赫玛永·厄沙迪,阿卜杜拉曼·巴赫里,阿夫欣·呼罗希德·巴赫蒂亚里,沙珐·阿里·莫拉迪,米尔·霍森·努里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剧照

樱桃的滋味 剧照 NO.1樱桃的滋味 剧照 NO.2樱桃的滋味 剧照 NO.3樱桃的滋味 剧照 NO.4樱桃的滋味 剧照 NO.5樱桃的滋味 剧照 NO.6樱桃的滋味 剧照 NO.13樱桃的滋味 剧照 NO.14樱桃的滋味 剧照 NO.15樱桃的滋味 剧照 NO.16樱桃的滋味 剧照 NO.17樱桃的滋味 剧照 NO.18樱桃的滋味 剧照 NO.19樱桃的滋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01

详细剧情

  巴迪(Homayoun Ershadi 饰)驾驶着自己的汽车,在遍布工地的郊外漫无目的的行驶,他搭载了一名入伍不久的新兵,和他讲述当年从军的经历,而后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出钱要新兵掩埋自己自杀后的尸体,新兵惊慌失措,跑掉了。巴迪继续寻找埋尸人,可工地上的流浪汉、神学院的学生,全部拒绝了他的请求。一位在博物馆工作的老人巴格里(Abdolrahman Bagheri 饰)登上了巴迪的车,巴格里曾经自杀,但最终为樱桃的甜美滋味所挽留,巴格里为了治疗儿子的病,应承下了巴迪的请托。巴迪在博物馆外踯躅,心中似乎产生了动摇……  本片获1997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998年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长篇影评

 1 ) 生活的滋味

    想象一下吧,如果有个陌生人突然找到你要求你帮助他自杀,你会怎么做?在伊朗导演阿巴斯的《樱桃的滋味》中便有个这样的男人,寻求他人的帮助自杀,却寻得了生活更深的意义,在这部以对话为主显得平淡无奇的电影中,却因其充满哲理的隽永味道而让人看的津津有味。
    片子的一开始,就见一个男人挂着淡淡的表情开着车请人搭车,因其显得过分殷勤让人以为他是神经病或图谋不轨。终于,他载上一个刚入伍不久的小兵,一阵谈话后把小兵往一个偏僻的地方拉,让小兵紧张不已。到了这里我都不会想到这个男人是个想自杀的人,倒更像一个要拐骗小男人的变态杀手。终于,他说出了他的目的,想要小兵第二天来到这个地方,对一个深坑呼唤他的名字,如果他应答就将其拉上来,如果他不应答,就将他埋葬。是的,这是一个寻死的男人,一个感到人生并不快乐的男人。在整部电影中都没有具体交代他为什么自杀,其实交代一个人自杀的原因对旁观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一个人自杀总是发生了在他看来无比令其绝望的事情,而这样的事情在非亲身经历者看来都是不值得寻死的。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社会新闻,无论怎样交代一个人自杀的原因,在很多他者看来都是不值得的。所以,既然自杀的原因在他者看来都没有意义,还交代它干什么?阿巴斯将对本片后来阐述的生活哲理无关的部分直接带过,也多少让片子带些小小的悬念,让人带着这个看上去有头有脸的人为什么自杀的疑问,有了往下看到的劲头儿。
    送走了被吓得不轻的小兵,我们的自杀先生只好接着找帮手,这次他找到了一个神学院的学生,他一样向他求助。与小兵不同的是,这位从不安定的阿富汗来的神学院学生不是被吓跑,而是从宗教的角度告诉自杀先生,自杀是一种罪过。而自杀先生说,人不快乐就可能伤害他人,难道不伤害他人寻求自决也是罪过?映射现实,这无疑令人深思,我一直主张尊重自杀者,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往往对一个自杀者贴上懦弱、神经病、对亲人不负责之类标签,仿佛一个人自杀是很深的罪过。当然,自杀是不值得提倡的,生命是值得珍视的,可是如同自杀先生这样的人因为某种原因希望了却此生,而不是拿枪冲入某个商店或是学校枪杀几十人就值得受到谴责吗?事实上,尽管“罪过说”出自一个神学院的学生之口,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世俗的普遍看法。可以说,前面的小兵代表的是对自杀者的不解、漠视、躲避的一种态度;而神学院学生代表的是一种对自杀者的谴责的态度(当然,片中那位神学院学生是温和的、而非激烈的);难道就没有第三种态度?有的,接下来,自杀先生就将遇到第三个人,也是本片的一个转折。
    终于,自杀先生碰上了一位愿意帮助他的长者,到了这里我们可以发现阿巴斯安排的自杀先生遇上的三个人是层层递进的,第一个人是没甚人生阅历的小兵,所以对话中一直是自杀先生在说,小兵只能听;而第二个人是有些阅历和知识的神学院学生,所以对话中我们发现他和自杀先生有对等的交流和争执,处于一个水平线上;而到了这个长者,我们发现就只轮到自杀先生听的份上了,这位长者的孩子贫血,所以当听到有丰厚报酬的一个自杀帮助工作的时候,欣然应允了。但是,他上车后就表现出了令一个层面的帮助,也是对待自杀者的第三种态度,理解他们、帮助他们,丰富的阅历使得长者的话充满哲理,他也曾碰上生活一团糟的时候,他甚至也曾经准备上吊自杀,但是正如他说,因为偶然品尝一颗甜美的水果,就让他发现了生活的美妙。事实上,自杀先生完全可以选择无需他人的方式寻死,而他却希望死后能在自己制定的地方被埋葬,这也充分说明了他对生命的珍视。所以,与其说他求助他人帮他自杀,不如说他潜意识的在求助他人帮助他活下去,他渴望交流,渴望找到生活的意义。试想,如果人人都不帮助他,人人都斥之为疯子,他难道就真不会自杀?恐怕他会更绝望的自杀而去。而这位慈祥的长者帮助了他,也点出了片名“樱桃的滋味”的意义,事实上,樱桃的滋味就是生活的滋味,樱桃是很小颗的普通的水果,但是它又是甜美的,而生活就是由这样普通而甜美的事物组成。正如长者举的那个土耳其人看医生的例子,当病人对医生说他用手指碰身上的任何地方都感到痛时,医生告诉他,实际上是他的手指破了,是手指在痛。当我们觉得生活中一切都出了问题时,往往不是生活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感觉、思想出了问题。长者表示会信守承诺,但是他也相信他会在呼唤了自杀先生的名字之后,听到回应,将他拉起。
    自杀者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帮助,一种理解,一种支持,所以,自杀先生找到了生活的价值,他甚至又找到长者说,请他到时用石头砸他,以确保他没有睡着,这个细节实际上已经表现了他希望活下去。而即使这样,他仍要晚上去深坑躺下也是要体验一种生活,也是信守承诺,既然你叫别人到这里来帮你,总不能失约吧?阿巴斯在这部电影中很好的把握着节奏,事实上,片子没有什么复杂的剧情,完全单线进行,而大部分都是人物的对话,但是于平淡中又将故事逐步推向高潮,从一个简单故事的人物对话中阐述生活的哲理,这确实是了不起的本事,本片能荣获1997年的戛纳金棕榈也是实至名归。除了隽永的台词,本片值得一体的还有画面的色调,一种金黄色的暖色调在电影中很能表现生活的一种温和的感觉,也表现着生活的“暧昧”之感,你可以拥抱她,投入进去,尽情品尝生活的滋味;你也可以远离她,在无聊、痛苦中彷徨。“你是否丧失了所有希望?当你早晨醒来是否曾仰望天空?在拂晓时分,你难道不想看着太阳冉冉升起?金鸿相映的余晖,你不想再看了吗?你见过月亮吗?你不想再见到星星吗?那满月之夜,你不想再看一次?你向就此阖上双眼?选择正确的路吧!……你要拒绝所有一切?你要放弃所有一切?你要放弃去品尝樱桃的滋味,千万不要,作为你的朋友,我恳求你!”长者对一个想要自杀的人的发问,也值得当我们感到生活出了问题时去细细体会。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72f418dfceb214126227985c.html

 2 ) 开路虎揽胜,你为何还要自杀?

戈先生曾盛赞阿巴斯: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如果电影真的有生命,那可能的确没人比阿巴斯更懂得生命的意义。

记得两年前看那会儿正处浮躁和矫情的人生阶段,觉得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么?当你思考多了些,经历多了些,这时反而开始觉得,就是道理太简单了,才变得这么难以表达,难以理解。日新又一日,一切皆改变。之前给了四星,现在是五星,这是一部需要用时间熬出的鲜汤,一壶用经历窖出的佳酿。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品尝,会品出不同的滋味。建议每隔三四年,重温一下本片。

嗯,豆瓣藏龙卧虎,关于宗教之上关乎自杀的讨论、生命的意义已经谈的够多了,就不瞎凑合了。我只是觉得本片的重点是借探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讨论这颗能令人起死回生的樱桃,到底是什么?就像片中所言,这也只是观察的角度问题。


1.开路虎揽胜,你为何还要自杀?

一辆揽胜在贫瘠不堪、沙石横飞的盘山公路上绕行,对比着实鲜明,在这样几乎民不聊生的土地上,开着价值几百万人名币、路虎系列最拽的揽胜,还心系黄泉,令人匪夷所思。本以为巴迪想死,是因为穷得只剩下钱,无法忍受空虚的生活。后来才被告知,是因为自己郁闷、悲伤,而且自己的悲伤也伤害到了别人,巴迪认为这是罪,是胜过自杀的重罪。片子没有详述这“罪”的内容,只是轻描淡写,因为它看起来如此荒诞可笑;同时却又发人省思:如果自杀是为了别人的幸福,这,还算荒诞吗?

不仅荒诞,而且虚伪。这里的巴迪先生,我们是不能将之作为正常人看待的,至少从心理上而言。有自杀倾向的人,一定是体验到了难以忍受的绝望,而一个绝望人心中的爱已经冰洁为冷漠,只是其不愿承认。他其实早已丧失爱的能力,却要不停让别人认为是别人不懂他的爱,是上帝没有看到他的爱而让他受苦。我一直坚信一个人最在意的东西,就是其从未拥有过而为此自卑的东西。巴迪看到别人冷漠,不帮助他,为他们的冷漠感到忿忿不平、不可思议,其实是他自己内心冷漠,却不曾知晓,也从未承认。他觉得他还是在爱着别人,爱着这个世界,直到决定自杀,还找了个近乎无私的理由:我死了,最主要解脱的不是我,而是那些被我伤害的人。

这种内心问题的外化,片中多出得以印证,比如巴迪对第一个人说:自尊心不要这么强!其实是他自己自尊心很强,一个寻死的人,看似怯弱,实际是抱着自己不与世妥协的尊严而去的。巴迪不停的说,我能给你们钱,我是在帮你们,但事实上最需要帮助的是他自己,不管是帮他填土埋葬,还是帮他走出困境。但是我们也能看到,随着巴迪遇见的人越来越多,发现人们以他难以理解的方式在享受着这个世界时,他也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冷漠。


2.这颗起死回生的樱桃,到底是什么?

自杀源自内心的冲突,巴迪却对此视而不见,怪罪于这个世界的错。而让他觉得生命无意义的,其实是其观察世界的角度。阿巴斯用滤光镜将画面呈现为毫无生机的土黄色,但是绿绿的樱桃树依旧醒目,而在巴迪的眼中,樱桃树是其通向死亡的祭坛,而非勃勃生机的象征。在接受最后一个老头的点拨之后,先前巴迪眼中预示着不祥之兆的乌鸦,却在樱桃树下嬉戏,这时它们又成了巴迪体验生命狂喜的窗口。此时阿巴斯也将画面处理的更为明朗、宽敞,多以开放式构图呈现,怕也是出此用意,甚至最后干脆出现“戏中戏”,还原真实画面,这种夸张的处理,是想突出重生之后生命本真而狂喜的一刻?还是暗示生命应该像拍电影、玩游戏一样绚丽多彩?

好在这些巴迪最后都体会到了。而这颗让巴迪起死回生的樱桃,可以理解为全新的观察视角,但更重要的是其从未得到的全新体验。我想到了小窗童鞋推荐给我看的影片《金氏漂流记》,男猪脚因为发现自己生前从未品尝过炸酱面而产生了生的动力。我们总以为自己体验了太多、经历了太多,活得有些腻烦,但是却发现自己连大自然的曼妙都没细细品味过。在这条生命旅程上,我们错过了太多沿途的风景。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他的讲演中,都要以一段大自然的柔美描述开场,令人心动。当我尝试着放下内心的纷争,不带任何经验、过去、偏见、观念、理想而只是去观察周遭生活的一瞬间,那种从未体验过的生命的狂喜,就如同巴迪静静欣赏城市喧嚣之上的夕阳一般,令人神往。

解释问题的方式加上生命狂喜的体验,让巴迪重生,冰释了其内心的冷漠,让他找到了爱这个世界的方式。他意识到一个人如果如此热爱生活,能习惯于整日面对土石堆和铲土机的生活;一个人如果如此热爱生活,只是捡破烂也能笑容满面。他也最终意识到,有更多的人在受着比他更沉重的苦痛,而他们自己却全然不知,乐天安命。他的生命其实不属于他自己,每个人的生命都交织着其他人的生命,也包括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只有跟随这些体验,才能洞察自己。

从现在开始,好好品尝生命中每一颗樱桃的滋味。

 3 ) 《樱桃的滋味》电影剧本

《樱桃的滋味》电影剧本

文/〔伊朗〕阿·基亚罗斯塔米

译/单万里

1.伴随着一段音乐,出现黑底白字的字幕:西比发行公司发行,西比2000影片公司出品。

2.白色的阿拉伯语字幕在黑底上现出。

德黑兰街道·外景·白天

3.一个男人的近景镜头,他驾驶一辆中型轿车行驶在街道上。他就是本片的主人公巴蒂先生,四十多岁,穿着灰色的布上衣,像是在注意寻找什么,在靠近人行道的路面上开车缓慢地行进。他再次放慢开车速度,一辆公共汽车超过他的车。

一个男人(画外):是在找工人吗?您是在找工人吗?

巴蒂先生没有理会,继续开车。

4.摄影机在车内左移,透过打开的车窗拍摄人行道上的行人。一些工人在街角的一辆蓝色卡车前等待着。巴蒂先生开车穿过一条街道,看到另一条街道的人行道上还有一些工人在等待工作。轿车来到人行道旁停下,另一个男人来到巴蒂先生的轿车跟前,隔着窗户跟他说话。

另一男人:要工人吗?您需要工人吗?

巴蒂先生(画外):不。

轿车再次启动,那名男子回到他的等待工作的同伴当中,他们站在一个酒吧前面的人行道上,看着巴蒂先生离去。在离他们不远的一个公共汽车站旁,还有一些人坐在那里等待工作。

5同3.巴蒂先生的近景,他驾车缓慢行驶,以这样的速度开了一会儿,再次将速度放慢。

6.镜头左移,又一群找工作的男人站在店铺前面看着巴蒂先生经过。他停下车,一个老年男子跟他打招呼。

老年男子:要工人吗?要工人吗?

7同5.巴蒂先生的近景,他没有回答问话,便开车离开了。他来到一个广场上,广场中央有喷泉,喷泉周围有草坪。这里也聚集着一群找工作的青年人。他们当中的一个微笑着迅速来到巴蒂先生跟前。

青年男子:你需要工人吗?需要吗?

其他青年男子也都拥向巴蒂先生的轿车。

另一名青年男子:您要多少工人?

巴蒂先生撼车喇叭,重新启动汽车,又一青年人笑着靠近他的轿车。

第三个青年男子:要两个吧。

巴蒂先生加快车速甩开了他们,迅速离开了广场。

8.透过汽车的挡风玻璃拍摄的巴蒂先生的近景,他继续驾车行进,并且不停地朝窗外看。

9.巴蒂先生已经来到另外一个街区,行驶在一条林荫大道上。巴蒂先生驾车紧贴人行道行驶,这条人行道边上有草地和茂密的树木,附近是一处建筑工地。他放慢行车速度,然后停在一个正在给草地浇水的男子面前。男子看着巴蒂先生。

10同7.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他也看着男子,然后转过头重新开车。他沿着一段高高的围墙继续开车,路边长满了花草树木。

德黑兰郊区·外景·白天

11.摄影机从轿车内左移拍摄,轿车通过一座桥梁,桥下的河水已经干涸。画外传来几声沉闷的敲击声。车向右转,路边是一道铁丝网,铁丝网后面有一个蓄水池,附近的树下有一座木屋,木屋旁有个男人蹲在地上在铁砧上敲击着什么。

12同8.巴蒂先生的正面近景,他透过轿车的挡风玻璃看左边的男人,然后他向右转头。男人在铁砧上敲击东西的声音减弱。

德黑兰高地·外景·白天

13.摄影机在轿车内向右移动拍摄,这里是德黑兰郊区的一处高地。远处,一个男人看着巴蒂先生的轿车驶过。移动镜头框入堆放在地上的许多建筑用的管子,管子躺在草丛里。后景是一组高耸的高压线铁塔通向远处的城市,巴蒂先生的轿车驶过放置管子的地方,他放慢速度,围着一个报废的卡车绕了一圈。一个小女孩和一个小男孩正在里面玩耍。

女孩:你好,先生。

巴蒂先生(画外):(对女孩)你好。(对男孩)你好吗?

轿车在两个孩子面前停下,他们冲着巴蒂先生微笑。

男孩:很好。

巴蒂先生(画外):你在干么呢?

两个孩子将脑袋伸出已经没有挡风玻璃的卡车架。

男孩:我在汽车里玩呢……

14.巴蒂先生驾车离开孩子们。

15.从汽车里向前移动的镜头,巴蒂先生沿着土路行驶,路的左边有两个小女孩迎面走来。轿车朝路左边的黄色电话亭开去,远处是城市的轮廓。

16同12.透过轿车挡风玻璃拍摄的巴蒂先生的正面近景。他继续沿着下坡路行驶,超过了一个在路上行走的工人,他用两只胳膊夹着东西。巴蒂先生通过后视镜看这名工人。然后,他向右转弯。

17.巴蒂先生的轿车继续沿着下坡路行驶,路边有一座木板屋,木板屋前面堆放着砖块。

18同10.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他已经经过那座木板屋,但是他还在透过反光镜看木板屋。他继续开车,逐渐放慢速度。

电话亭里的男人(画外):你知道吃一顿饭得花多少钱吗?(巴蒂先生开车缓慢地经过电话亭,注视着它,逐渐离开)……(巴蒂先生将车倒回去,停下来)可是十万tomans(注1)不算什么呀!(巴蒂先生听着电话亭里那个男人打电话,眼睛却看着高处)怎么还钱呢?(巴蒂先生的目光转向前方,咽了一口吐沫,然后重新转向电话亭里的男人)好,他们都要求什么?(巴蒂先生注视着男人)财产证书在哪里?你别挂电话!(对巴蒂先生)先生,您要打电话吗?

巴蒂先生(抬起头):什么?

男人(画外):您想打电话吗?

巴蒂先生:不。

他重新发动汽车,离开电话亭。

男人(画外):是的,我听着呢……

巴蒂先生开车再次经过堆放管子的地方,到刚才两个孩子玩耍的那个报废的卡车架子附近转了一圈,然后他掉头再次沿着下坡路行驶。路边长满灌木的斜坡上还有一些管子堆放着。远处有一些低矮的房舍。巴蒂先生在快到电话亭时放慢了车速。那个男人仍然在电话亭里打电话。

男人:哪里?在博物馆前面?(巴蒂先生停下车,看着后景处的男子打电话)什么时候?好吧。好。再见,再见。

男人挂上电话,快步离开电话亭朝右边走去。巴蒂先生一边摇下车窗玻璃,一边发动汽车。他赶上那个快步走路的男人。

巴蒂先生:先生上车,我送你去。

他紧挨着那男人驾车。

男人:谢谢,我不在那里干活。

他微笑着,边说边向巴蒂先生摊开两手,表示不接受他的邀请。

巴蒂先生:我经过你要去的地方。

男人:谢谢,我在这里干活。

巴蒂先生:你想想办法……

男人:我说过我在这里干活!

巴蒂先生停车,男人从右边出画。

19.镜头透过汽车前挡风玻璃右移,男人从汽车前经过,注视着巴蒂先生,快步走向路边的一排白色木板屋,在进入其中的一间屋之前,他又看了巴蒂先生一眼。

20同16.透过汽车前挡风玻璃拍摄的巴蒂先生的正面近景,他看着画左的男人。

21.透过汽车前挡风玻璃以中景拍摄的木板屋。木板屋门前停放着一辆低座小摩托车,后景可见远处的城市。巴蒂先生轻轻按了几声喇叭,男人从木板屋里出来。

22同20.巴蒂先生的近景,他向男人打手势示意他过来。

巴蒂先生:先生,请您等一下。

23同21.中景,木板屋门口的男人朝巴蒂先生的轿车走来,全景镜头跟随他移动,他走上土路,来到巴蒂先生的轿车的车窗前。

巴蒂先生(画外):你好(男人耸耸肩膀)。你好吗?

男人:好,挺好。

他有些气喘,看着巴蒂先生。

巴蒂先生(画外):要是缺钱的话,我可以帮你。

男人:不。

巴蒂先生(画外):你不缺钱吗?

男人:不。

巴蒂先生(画外):我可以帮你的……

男人:你滚蛋,要不我就揍你!

24同18.巴蒂先生的侧面近景,他转过头。

男人(画外):你走吧!

巴蒂先生叹了口气,重新发动汽车,驾车离去。他先是沿着下坡路行驶,路边堆放着许多白色的砖头,接着向左转。

25同22.透过轿车挡风玻璃拍摄的巴蒂先生的正面近景,他刚刚转过弯,正调整方向盘。

26.轿车沿路而下,向左行驶。右后景还有一条土路,路边是一些房子。

27同25.透过轿车挡风玻璃拍摄的巴蒂先生的正面近景,他朝右边那条路驶去。

28.在轿车里面拍摄的移动镜头,巴蒂先生驾车朝右边行驶。

干涸的河床上方的土路·外景·白天

29同27.他慢慢地将车停下,眼睛看着左边。

30.全景俯拍下面的一条很宽的壕沟,它在干涸的河床里。一个身穿红色圆领长袖运动衫的男人沿着陡坡向河床走去,他是个捡破烂的。拄着一根木棍,他下到了这条宽敞的壕沟的底部。他弯腰捡起一只塑料袋。远处传来孩子们的喧闹声。男人朝画右走去。

31.巴蒂先生缓慢地驾驶轿车,边开车边看这个捡破烂的。

32.在轿车里以缓慢右移的镜头拍摄壕沟的全景。捡破烂的朝右边走去,在两块大石头中间停下来撒尿。

33.镜头左移全景拍摄巴蒂先生的轿车,这是一辆白色的厢式罗弗牌轿车。巴蒂先生沿着河边的土路缓慢行驶。他的轿车前方有几个孩子跑来,其中的两个沿着斜坡跑下河床。巴蒂先生开车向左边驶去。

34同29.透过轿车挡风玻璃拍摄的巴蒂先生的正面近景,他已经将汽车转过弯来。

35同24.车已经转过弯,继续沿着下坡路行驶。以上几个镜头始终伴随着孩子们的喧闹声。

36同34.透过轿车挡风玻璃拍摄的巴蒂先生的正面近景,他又在转弯。

37同35.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他继续在壕沟附近兜圈子。然后他放慢车速,将车停在路边。后景,壕沟另一边的路旁停放着一辆卡车。孩子们叫喊着跑向右边的卡车。透过巴蒂先生的轿车的车窗拍摄的中景镜头,捡破烂的男人沿着斜坡向上爬。

巴蒂先生:你好!你好吗?

男人:很好,谢谢(将一些小塑料袋放到一个大塑料袋里)。

巴蒂先生:你在捡什么?

男人:塑料袋。

巴蒂先生:你捡它们做什么用?

河流对面的卡车上几个人正往路边卸土。

男人:我把它交给附近的工厂。

他抬起一只胳膊,用手指着画面的右边,然后转身看着巴蒂先生。

巴蒂先生:这么说,你是卖给他们喽?(捡破烂的男人看看包扎着纱布的手指)你的手指怎么啦?

男人:我今天早上把手弄伤了(伸开一只胳膊,看着下面的壕沟)。

巴蒂先生:是在这儿弄伤的吗?(捡破烂的男人一边摸着包扎好的伤口,一边看着远处)你的运动衫挺漂亮!是从哪里弄来的?

男人(再次抬起头,微笑地看着巴蒂先生):上个礼拜在那边捡到的。

巴蒂先生:颜色很好看,非常适合你穿!(男人低头看看自己的胸前,运动衫前面印着几个白色字母:UCLA)你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吗?

男人:呃?

巴蒂先生:你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吗?(男人耸耸肩,看看那些字母,然后抬起头看巴蒂先生,不知道该这么回答。河对岸卡车卸土的声音盖住了巴蒂先生的问话)你从哪里来?

男人低下头。画外传来孩子们的叫喊声。

孩子们(画外):臭尿,臭尿……真羞人!

男人看着右边身后画外的孩子们。巴蒂先生又问了一遍刚才的问题。

巴蒂先生:你是从哪里来的?

孩子们(画外):你是一头畜生……

男人笑笑,看着巴蒂先生。

巴蒂先生:他们没什么恶意,你别在乎。

男人:他们在闹着玩呢。

巴蒂先生:你是从哪里来的?

卡车鸣笛,朝右边开去。

男人:从罗里斯坦那边来。

巴蒂先生:就是说你不是这儿的人……是从罗里斯坦来的。

男人:您也是罗里斯坦来的吗?

巴蒂先生(耸耸肩):可以这么说吧!(男人弯腰捡起他的木棍)你一天挣多少钱?

男人(边摆弄伤口处包扎的纱布边回答):二百,三百,四百……(抬起头看着巴蒂先生)七百……

巴蒂先生:你都用这些钱干什么?

男人:我寄给家里人。

巴蒂先生:你可能是想结婚吧?

男人:不,我是帮助我的家人。

巴蒂先生:你帮助家里,是吗?我要是请你做件事,你会去做吗?

男人:做什么?

巴蒂先生:一份报酬不错的工作。

男人(系好那只大塑料袋):不,我不知道怎么做……我只会捡塑料袋,再把它们卖掉(将大塑料袋扛在肩膀上)。

巴蒂先生:为什么?

画面变黑。

片名及演职员表

38.黑色的画面上,画框上方现出红色的阿拉伯语片名。画外传来轿车在土路上逐渐远去的声音。然后,画面上出现演职员表,轿车的声音越来越近,轿车的声音伴随着整个片头字幕。

画面转黑。

德黑兰郊区·外景·白天

39同37.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他手握方向盘驾驶轿车。他已经来到城区,穿越一条大街,大街两侧是围墙和低矮的建筑。然后他转过头,放慢车速。

40.一名年轻士兵的远景,他身穿制服,头戴军帽,站在路边。他朝巴蒂先生的轿车走来,向巴蒂先生耸耸肩,准备上车。

巴蒂先生(打开车窗问):你去哪儿?

士兵:(指向左边)回营房。

41同39.巴蒂先生手握方向盘的右侧近景。

巴蒂先生:上来吧,你好。

42.近景,士兵上车。

士兵:你好(拉上车门)。

巴蒂先生(画外):你好(士兵看着身边的巴蒂先生,轿车启动)。

43同41.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他向右,沿着一排房子行驶。

巴蒂先生:你好吗?(他看了一下路,又看看士兵)你要去哪里?

44同42.士兵的左侧近景,他坐在左边。马路的另一边是一个公园,公园里有一些小树,地上长满野草。

士兵:就是那儿……(他看着巴蒂先生,用手指着前面)前面不远的地方。

45同43.巴蒂先生的近景,他放慢车速,看着士兵。

巴蒂先生:是前面那座军营吗?(他抬起下巴朝前面示意)就在水库附近?

士兵(画外):是(看着前面)。

巴蒂先生:看起来你很疲劳……

46同44.士兵的左侧半身景,他神情疲惫。

士兵:是的!

巴蒂先生(画外):你很疲劳吗?

士兵:是的。

巴蒂先生(画外):当兵的永远不会疲劳!

士兵(微笑着耸耸肩):随你说吧,(比划着)我是从达拉巴走回来的。

巴蒂先生(画外):你是达拉巴人吗?

士兵(点点头):是。

47.巴蒂先生的特写,他看看路,接着转过头来看着士兵。

巴蒂先生:可是今天是假日呀……

48.士兵的左侧特写。

士兵:今天晚上我值班,一直到明天早上6点。

巴蒂先生(画外):值完班之后你干什么?你去哪里?

士兵:去我姨妈家。(他转过头,又看一下巴蒂先生)她已经去世了,我到她丈夫那里去,他是保安(眨眨眼睛,看着路)。

49同47.巴蒂先生的特写,他看着路,然后转过头看士兵。

巴蒂先生: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服役的(后半句被噪音淹没了?)

50同48.士兵的特写,他看着路,瞥了一眼巴蒂先生,又垂下眼睛。

巴蒂先生(画外):你服役有多长时间了?(士兵耸耸肩,看着巴蒂先生,由于没想到巴蒂先生会问这样的问题,感到惊讶)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士兵:两个月了。

巴蒂先生(画外):上过学吗?

士兵(耸耸肩):上过。

51同49.巴蒂先生的特写,他继续看前方。然后抬起头看士兵。

巴蒂先生:你是哪个地区的?

52同50.士兵的特写,他抬头看巴蒂先生。

士兵:古尔迪斯坦(从巴蒂先生身上移开目光)。

巴蒂先生(画外):你在这里服役吗?

士兵(耸耸肩):是。

53同51.巴蒂先生的特写。

54同52.士兵的特写,他看着巴蒂先生,然后垂下眼睛。

巴蒂先生(画外):以后呢,想留在这里,还是想回家?

士兵(抬头看巴蒂先生):回家。

巴蒂先生(画外):什么?

士兵:我想回去。

巴蒂先生(画外):是回到古尔迪斯坦吗?(55同53.巴蒂先生的特写,他看着前面的路)很好。(56同54.士兵的特写,他看着前面,来往的汽车的噪音和鸣笛声盖住了巴蒂先生的问话,画外)你在古尔迪斯坦是做什么的?(士兵没有听见问话,耸耸肩看着巴蒂先生。57同5.巴蒂先生的特写,他看着前面的路)你在古尔迪斯坦是干什么的?

58同56.士兵的特写。

士兵:种地。

59同57.巴蒂先生的特写,他看着士兵,然后低下头看路。

巴蒂先生:种地?(看了士兵一眼)你学过吗?(60同58.士兵的特写,他没有回答)上过学吗?

士兵(边回答边做鬼脸):上过几天。

61同59.巴蒂先生的特写,他看着前面的路。

巴蒂先生:是吗?(稍顿)辍学了?(62同60.士兵的特写,他看着巴蒂先生,没有回答。63同61.巴蒂先生的特写,看着前面)为什么(转向士兵?)

64同62.士兵的特写,他在思考着。过了一会儿,他轻轻地回答——

士兵:您是想……

65同63.巴蒂先生的特写,他看着前面的路。

66同64.士兵的特写,他低垂着头,若有所思。

67同65.巴蒂先生的特写,他转向士兵。

巴蒂先生:家里几口人?

士兵(画外):9口。

68同66.士兵的特写,脸上挂着微笑。

巴蒂先生(画外):9口?

士兵(耸耸肩):是的(看着前方)。

巴蒂先生(画外):他们都有工作吗?

士兵;是,都有工作。

巴蒂先生(画外)在德黑兰你有熟人吗?

士兵(目光转向巴蒂先生):有。

巴蒂先生(画外):成家了吗?

士兵:是的。(69同67.巴蒂先生的特写,他看着前面的路。画外)有两个哥哥在德黑兰。

巴蒂先生:为什么不去他们那里(转向士兵)。

70同68.士兵的特写,他看着巴蒂先生。

士兵:他们都结婚了,有座小房子,有孩子……(71同69.巴蒂先生的特写,眼睛看着路。画外)我不能去他们那里。

75·巴蒂先生:你有钱吗?当兵的只领一点津贴(72同70.士兵的特写,他没有听见问话。画外)你能领到钱吗?

士兵:能领到一点儿……不多。

73同71.巴蒂先生的特写,看着前面的路。他看看士兵,又看着路。

巴蒂先生:这些钱够花吗(看着士兵?)

74同72.士兵的特写,他微笑着看巴蒂先生。

士兵:噢,不,不够花……

他从巴蒂先生身上移开目光。镜头持续了一会儿。

75同73.巴蒂先生的特写,看着路,然后又看看士兵。

巴蒂先生:你该几点回到军营?

76同74.士兵的特写,他转向巴蒂先生。

士兵:6点。

77同75.巴蒂先生的特写,他看着士兵。

巴蒂先生:现在是5点。(78同76.士兵的特写,他看着巴蒂先生。79同77.巴蒂先生的特写,他看着路)提前一个小时到军营……(80同78.士兵的特写。画外)你乐意呆在那里吗?

士兵(看着巴蒂先生):不,不太乐意……不。

81同79.巴蒂先生的特写,看着路。

巴蒂先生:现在我们有一个小时的空闲,我们能去兜一圈吗?(瞟了一眼士兵)我可能会给你推荐一个报酬不错的工作,(82同80.士兵的特写,看着巴蒂先生。画外)这些钱可以用来补充你的收入。

士兵:我得在6点回军营。

巴蒂先生(画外):什么?

士兵:我得在6点回到军营。

巴蒂先生(画外):我送你回去。(83同81.巴蒂先生的特写,瞟了一眼士兵)别担心,我肯定6点钟把你送回军营。(84同82.士兵的特写,看着巴蒂先生,稍顿。85同83.巴蒂先生的特写,他看着士兵,然后将汽车开到一个十字路口,左右看看,向士兵)我们这就去,好吗?

士兵(画外):好吧。

86同84.士兵的特写,看着路。

巴蒂先生(画外):你放心吧,我保证在6点钟把你送回军营。(士兵瞟了一眼巴蒂先生,然后垂下眼睛。过了一会儿,他又抬头看了一眼巴蒂先生,垂下眼睑,努嘴,做了一个怪脸)刚才你说……(士兵的目光转向巴蒂先生。87同85.巴蒂先生的特写,脸上现出微笑)你在军营里过得不开心?(看着士兵。88同86.士兵的特写,他转过头。89同87.巴蒂先生的特写,他看着路)可是我当兵的时候,我们过得很开心。那是……(瞟了士兵一眼)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我在部队里遇到最好的朋友,尤其是在刚入伍的半年时间里。我记得那时我们是早上4点起床……(90同88.士兵看着巴蒂先生。画外)吃完早饭后,我们擦鞋……(91同89.巴蒂先生的特写,他看着路)……参加演习,军官和我们在一起。(微笑地看着士兵)我们连有四五十人,连长开始点名。(他清清嗓子)他让我们报数:1——2——(92同90.士兵看着巴蒂先生)3——4——(93同91·巴蒂先生看着士兵)你们也报数点人吗?也是这样做的吗?(巴蒂先生看看路,又看看士兵)是不是?(94同92.士兵微笑,看着巴蒂先生。画外)你们怎么点名?(士兵微笑着转过头。95同93.巴蒂先生看着路,然后看着士兵)你是害羞吗(96同94.士兵微笑,垂下眼睑)?

士兵:是的。

巴蒂先生(画外):什么?(97同95.巴蒂先生微笑着看士兵,然后看着路面)为什么?在军营里,你不重视交朋友吗(转向士兵)?

98同96.士兵的特写。

士兵:重视(垂下眼睑)。

巴蒂先生(画外):可是你没有把我当朋友……

士兵(微笑,看着前方):我把你当朋友了。

稍顿。

巴蒂先生(画外):没有,你就像不认识我一样。

士兵(转向巴蒂先生):没有啊,我没有那样做。

巴蒂先生(画外):是吗?

士兵(微笑,目光转向别处):我没有那样呀。

99同97.巴蒂先生看看他,然后看着路。

巴蒂先生:听着,我们来这样:1——(100同99.士兵垂下眼睑。画外)2——3——4——(士兵转向巴蒂先生。101同99.巴蒂先生看着路,提高嗓门)1——2——3——4——(102同100.士兵垂下眼睑。画外)1——2——3——4。来,跟着我报数,1——(士兵看着巴蒂先生,跟着他报数)

士兵:1——(看着路,微笑着继续报数)2——3——

巴蒂先生(画外):你在军营里也这样做吗?当兵的不是这样报数的吗?

士兵(低着头,微笑)我能怎么做呢——(103同101.巴蒂先生的特写,他冲着士兵微笑,然后看着路,这样过了一会儿。104同102.士兵的背部特写,他看着窗外,然后转向巴蒂先生。105同103.巴蒂先生的特写,他看着路,神情严肃。106同104.士兵的特写,他看着巴蒂先生)您带我去的地方太远了!我该知道您想干什么。

巴蒂先生(画外):你是想知道你要做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吗?

士兵:是。

107同105.巴蒂先生的特写,他看了一眼士兵,然后看着路。

巴蒂先生:你看,孩子……(108同106.士兵的特写,他低垂眼睑。画外)假如我是你,就不会问是什么工作,而是问能付多少钱。(109同107.巴蒂先生的特写,他看了一眼士兵,以坚定的语气)对于你这样的人来说,重要的是能挣多少钱。工作就是工作。(110同108.士兵的特写。画外)你要是这样看,事情就简单了。(111同109.巴蒂先生的特写,他看着士兵)这份工作很不寻常,报酬也不寻常。在10分钟之内,你能挣到半年的工资。

112同100.士兵的特写,他看着路,接着,转向巴蒂先生。

士兵: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

巴蒂先生(画外):是什么样的工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工资。

士兵:必须跟我说是什么工作!

113同111.巴蒂先生的特写,他向左右两边看看路面。

巴蒂先生:你听着,当有人要求工人给某个工地打地基,他们会问打这个地基是为了建一所医院……(114同112.士兵的特写,他看着巴蒂先生),还是为了建一座疯人院,或者是一座清真寺……(115同113.巴蒂先生的特写,他看着士兵)还是一所学校?他们只管干活拿钱。(116同114.士兵的特写,他看着路。画外)你参加过军事演习吗?

士兵:参加过。

巴蒂先生(转向士兵):人们会告诉你为什么挖沟吗?

士兵:没有,他们没有告诉我们。

巴蒂先生(画外):那你为什么要问我是什么工作呢?(士兵转过脸去,皱皱眉)你帮我干活,我付钱给你。(117同115.巴蒂先生的特写,他看着路)你看,这没什么难的。(他转向士兵)你同意吗?

现在,他们行驶在一条土路上,两人都沉默不语,车窗外传来其他汽车的噪音,汽车摇晃得很厉害。

118同116.士兵的特写,他轻轻耸肩,垂下眼睑,然后转向巴蒂先生。

119同117.巴蒂先生的特写,他看着路,过了一会儿,他瞟了一眼士兵。

120同118.士兵的特写,他转过头,垂下眼睑,然后抬眼看了看巴蒂先生,又转过头看窗外。

121同119.巴蒂先生的特写,他看着士兵,然后转向路面。

122同120.士兵的特写,他的眼睛微闭,显然是为了避免看巴蒂先生。

德黑兰城边的山岗上·外景·白天

123.镜头右移拍摄的全景,巴蒂先生的轿车行驶在一条弯曲的土路上。开始时在画面左边的后景能看到山谷里的一些贮藏塔。

士兵:您要去哪儿?我得在6点回到兵营。

镜头跟随轿车移动,前景的一个小土丘有一会儿挡住了轿车。

巴蒂先生:我会送你回去的,再呆一会儿。

轿车从土丘后面出来,镜头跟拍轿车,随着它右转弯,继续右移跟拍。

士兵:我想下车!我想下车!

轿车重新被前景的小土丘挡住。

巴蒂先生:你想下车?

士兵:是。

巴蒂先生:你要撒尿吗?

士兵:不,我觉得我可以走了。

巴蒂先生:我为什么要让你来呢?你把我当作精神病人了?我像吗?

轿车从土丘后面出来。

士兵:我觉得我该回去了。

镜头跟拍轿车,轿车沿着弯曲的土路远去。

巴蒂先生:我向你保证过,我会在6点送你回到兵营的,我会送你的……再等会儿。

轿车沿着上坡的土路向左边开去,然后向右转弯,消失在一个土丘后边,后景是城市的轮廓。

124同122.士兵左侧的特写,他避免去看巴蒂先生。

125.从轿车里面拍摄,轿车沿着弯曲的。下坡路行驶,几只乌鸦在车前飞离地面,鸣叫着。

126同121.巴蒂先生的特写,他停下车。

127同124.士兵的特写,他看着巴蒂先生。

巴蒂先生(画外):来,你下来一下。

士兵:我得回兵营。

巴蒂先生开车门的声音。

巴蒂先生(画外):下来,听我解释。(士兵垂下眼睑。128.从轿车里面透过前挡风玻璃自左向右移动拍摄的中景镜头,巴蒂先生一边搓着双手,一边从车前绕过来。后景是城市。他转身向坐在车里不愿下来的士兵)你看,这里有一个坑……(指着右下方的一个土坑)就是这个坑……(再次指着画外的土坑,朝轿车走近。129.士兵的右侧特写,他坐在车里,车窗半开着。画外)你好好听着……(士兵看着巴蒂先生,然后垂下眼睑。130.巴蒂先生的特写,他将右臂肘靠在轿车上,对画面右边的士兵说)明天早晨6点,你到这里来……(边说边做手势)你喊我两声:“巴蒂先生!巴蒂先生!”(看着画面右边低处的土坑,然后,再次转向士兵,边说边喘着粗气)要是我回答你,你就抓着我的胳膊把我从土坑里拉出来。(稍稍靠近轿车)这辆车里有二十万里亚尔,你把钱拿去,然后离开这里。(又看了一眼那个土坑)要是我没有回答(再次向士兵示意那个土坑),你就向坑里的我填上20锹土……(131同129.轿车里的士兵的特写。画外)然后,你就把钱拿走,离开这里。

士兵(避免看巴蒂先生,说话时低着头):我请求您带我离开这里,我不想要这些钱。带我离开这里!

132同130.巴蒂先生的特写。

巴蒂先生:我不想给你带来麻烦。

13同131.轿车里的士兵的特写。

士兵:麻烦?什么麻烦?(瞟了一眼巴蒂先生)我不想这样做。太晚了……(134同132.巴蒂先生的特写,他看着画面右边。画外)我想回去了。我不想被牵扯进这样的事情里。

巴蒂先生叹了一口气,转身看着那个土坑。然后他又叹了一口气,转身向士兵,耸耸肩。

巴蒂先生(激动地):你不想朝这个坑里填20锹土?(稍顿。他的情绪变得更加激动)现在,我真的需要你,否则我不会求你的……(语调升高)你想让我求你吗?你想吗?

士兵(画外):噢,不,您凭什么求我?

过了一会儿,可以听到风声。

巴蒂先生:那是为什么呢,是“有需要”吗?“帮助”人是什么意思?“帮助”人并不是非得要报酬的,可是我还是给你钱的……(边说边做手势),我帮助你……你不是需要钱吗?不是这样吗?

士兵(画外):是,可以这么说。

巴蒂先生:是吗?二十万,这还不够吗?

135同133.坐在车里的士兵的特写。

士兵:不是这个意思……我是不想为您做这件事……(136同134.巴蒂先生的特写,他看着士兵。画外)不是钱的问题。

画外传来狗叫声。巴蒂先生转身看了一眼那土坑,然后转向士兵。

巴蒂先生:你就不能向坑里填20锹土吗?

137同135.士兵的特写,他依然坐在车里。

士兵:不是不能……可是我不能向人身上填土,不能把土撒在人的脑袋上。(垂下眼睑。过了一会儿,向巴蒂先生)怎么能朝人身上撒土呢?

138同136.巴蒂先生的特写,他看着士兵,没有立即回答。

巴蒂先生:要是他还活着,他就会起来反抗。现在,我确实需要你的帮助,我不是个疯子。(又朝土坑看了一眼,艰难地叹了一口气。环视周围,然后转向士兵)你往他身上撒土的那个人不会是个活人……(加强语气)不然的话他就不会呆在坑里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吗?(139同137.轿车里士兵的特写,他的目光避免与巴蒂先生的目光接触)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140同138.巴蒂先生的特写,他看着士兵,士兵迟迟不答复。

士兵(稍顿,画外):是。

巴蒂先生:要是你明白的话就下车,过来看看……(巴蒂先生离开轿车,朝那个土坑走去,他边走边用手指着土坑,镜头跟拍,他转身看士兵)你明天早上6点再来这里的时候……(转过身,指着身后远处的城市)你的兵营是在那边,不是吗?(转身向士兵,做手势)从兵营到这里只用20分钟就行了……你叫我两次:“巴蒂先生!巴蒂先生!”(朝轿车走去)要是我回答,你就抓住我的手把我从里面拉出来。(将胳膊肘放在轿车上,看着士兵)你就能得到那笔钱。(同士兵的右侧特写,他坐在轿车里,目光避免看巴蒂先生。画外)要是我不回答你……(士兵微微转过身,朝巴蒂先生看了一眼。142.接镜头140,巴蒂先生的特写,他看着士兵,过了一会儿对他说)你下来。(将一只手放在嘴边,向路边走去,镜头随着他的运动跟拍。143同141.士兵的特写,他先是看着巴蒂先生,然后又垂下眼睑。144.接142.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他站在路边,用手指着土坑)你下车!下来,到这边来看看!(又回到轿车旁边)真主让我需要你,可是你却不想帮助我!(145同143.士兵的特写,看着巴蒂先生。画外)你不想帮助我吗?(士兵转过头。146.接镜头144.巴蒂先生的特写,将胳膊肘放在汽车上)你不会去埋活人的!(147同145.士兵的特写,他抬起眼睛。画外)现在,人们在这里埋葬了……(148同146.巴蒂先生的近景,他边说边挥舞着两只手臂)几十个人。就在我们谈话期间,(他转身看远处的城市,一只手指着城市)人们已经埋葬了好几十个人。你从来没有见过掘墓人吗?

149同147.士兵的特写,他看着巴蒂先生。

士兵:没有,从来都没有见过。我也不是掘墓人,我也不去埋人。

150同148.巴蒂先生的特写,他转过头,又看了一眼士兵。

巴蒂先生:我知道你不是掘墓人……(语气平和了一些)我要是想找掘墓人的话,就去找他们了……现在,我需要你。(151同149.士兵的特写,低垂着头。画外)你就像我的儿子一样……(他抬起头看看巴蒂先生。151同150.巴蒂先生的特写)帮助我吧……(停了一会儿)你要我求你吗?(153同151.士兵的特写,低着头。画外)你想吗?(士兵朝巴蒂先生这边看了一眼)你想让我求你吗?

士兵:不,不,有什么好求的?

154同152.巴蒂先生转过身去,将一只手放在嘴边,朝一边走了几步,他在路边停了下来,使劲地跺了一下脚。轿车的车窗玻璃和反光镜在前景左侧,镜头右移,框入巴蒂先生,他指着那土坑。

巴蒂先生:你下车吧,过来看一眼。也许这对你来说……(稍顿,将一只手指向空中,另一只手插在裤子口袋里)二十锹土……只要二十锹……每一锹土值一万里亚尔。(将举起的手放下来)你是从哪里来的?

士兵(画外):古尔迪斯坦。

巴蒂先生:(向轿车走来)你是古尔迪人喽!古尔迪人是非常勇敢的。(停了一会儿,逼视着士兵)你们参加过那么多战争,忍受过这么多痛苦……你们的村子里也死过人。(155同153.士兵的特写,他低垂眼睛。156同154.巴蒂先生的特写)你肯定打过枪,是不是?你知道枪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要给你枪?(157同155.士兵的特写,他看着巴蒂先生。画外)是为了让你……(158同156.巴蒂先生的特写,边说边挥着一只手)在必要的时候去杀人的。(看了一眼土坑,接着说)我不想给你枪让你把我杀死……我只给你一把铁锹,一把铁锹……你不是当过农民吗?(将一只手放在嘴边,向土坑走去,并向坑里走去。159同157.士兵的特写,他看着巴蒂先生,然后低头,画外传来巴蒂先生沿着斜坡走下土坑的脚步声)你就当自己是正在种地……(160.巴蒂先生的中景,他站在斜坡上,前景右侧是一棵树,他将一只手放在胸前),而我就是那肥料……(一只手指着土坑),你就把肥料撒在树边,这有什么难做的,啊?(161同159.士兵的特写,他将头转过去。162同160.巴蒂先生的中景,他站在土坑的斜坡上。然后他走上来,走到轿车旁,绕着轿车转了一个圈)你的命运是拿枪,而不是拿铁锹!(他来到前景处轿车的挡风玻璃旁)人们不能将铁锹交给农民(巴蒂先生从左边出画)!

163.巴蒂先生的近景,他钻进轿车,关上门,发动引擎。突然转过头——

164.士兵的近景,他已经打开车门下了车,沿着斜坡跑去。

165同163.巴蒂先生的近景,他打开车门,从车里出来,镜头跟拍,他绕过轿车的前部,来到另一个车门旁,将这车门关上,倚在车门上,双臂交差抱在胸前,看着远去的士兵。

l66.士兵快速地奔跑,遇到路边草多的地方他就连蹦带跳地跨过去,他上了另一条路,继续奔跑。

167同165.巴蒂先生的近景,他先是看着远去的士兵,接着仰望天空。

168.镜头右移,全景跟拍阴云蔽日的天空中结队飞行的乌鸦,成群的乌鸦叫着在山岗上方盘旋。

169同167.巴蒂先生的近景,他看着跑向远方的士兵。

170.山谷的全景,士兵朝左边跑去,现在他已经变成两座山岗之间的一个小黑点。

171同169.巴蒂先生的近景,他依然看着士兵。远处传来鸟叫声,他轻轻咬着嘴唇,从右边出画。

172.全景俯拍山岗的一侧,山岗上的一条路占据画面的三分之二,路旁树边的土坑处在画面上方与地平线等高,土坑在山岗上。巴蒂先生驾驶轿车沿着弯曲的土路行驶。

173.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同镜头45),驾驶轿车在土路上快速行驶。

174同123.自左至右全景跟拍在弯曲的土路上行驶的轿车。

175.从轿车的前挡风玻璃拍摄的巴蒂先生的正面近景(同镜头36),他表情严肃,车依然沿着土路行驶。远处传来士兵们报数的喊声。巴蒂先生的目光转向左边,车继续行驶了一段,然后停下,他看着左边的士兵们。

176.山谷的全景,几队身穿制服的士兵沿着通向山岗的土路跑步。后景左侧是工厂的储藏塔,远处可以看见城市的高层建筑。

177.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他看着士兵们。画外传来士兵们报数的声音。巴蒂先生叹了口气,重新发动轿车,朝画右驶去。

178.镜头左移全景俯拍,轿车在山坡的土路上转弯,然后沿着一条较为平坦的土路行驶,路边有一些工人在用铁锹挖坑,画面后景的山坡上是成排的矮灌木。轿车向左沿着坡路行驶,路边的地里仍有许多挖坑的工人。轿车继续行驶,消失在另一个转弯处。

179同175.从轿车的前挡风玻璃拍摄的巴蒂先生的正面近景,他将轿车转过弯,这里仍然可以听到士兵们报数的声音。

180.轿车行驶在山岗之间弯曲的土路上,凡经过之处,路边的鸟儿纷纷飞离地面。

山谷低处的土路·外景。白天

181同173.巴蒂先生右侧近景,他沿着土路行驶,路两边长满了草木,他转向右边。

182.从轿车里面拍摄的左移镜头,巴蒂先生将车开进一片地里,前景是几棵树。一个男人躺在草地上,右后景处,另一个男人躺在堆起的树叶上。

183同181.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他驾驶轿车,看着画右的两个人。

184同182.从轿车里拍摄的左移镜头,巴蒂先生调转车头,放慢速度。躺在草地上的男人在镜头运动结束时处在画面后景中部。

185同183.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他将轿车停下,看着右边。后景有一些树,传来鸟鸣声。

186.半全景,躺在草地上的男人现在处在中景,前景是两棵树。另一个男人从左边来到躺着的男人身边,他边走边提裤子。左边远处有人叫他们,他们一起回答叫他们的人。

187同185.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画外传来几个男人说话的声音。

188.从轿车里拍摄的左移镜头。一个男人肩上扛着一把铁锹,朝坐在草地上的两个工人走来。

189同187.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他驾车来到一个交叉路口,向右边转弯,看着远处。

190.从轿车里拍摄的左移镜头,路两边的景色,路边有一个水塘,水塘四周长满了树,旁边是农田,画面左边的远处是另一个山丘。

191.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他驾驶着轿车,看着右边。远处传来几个男人唱歌的声音。

192.从轿车里拍摄的左移全景镜头,路边的景色,山坡上的农田,后景是另外一座山岗。一个男人牵着一头骡子朝画面左边的那几个聚集在树下的男人走来,他们一起唱歌,一起欢笑,水塘在他们的左边。

193同179.从轿车的前挡风玻璃拍摄的巴蒂先生的正面近景,他驾驶着轿车,看着左边,突然,轿车偏离路面,差点儿掉进路边的壕沟里,他吓了一跳,赶紧倒车,可是车轮被卡住了。他只好熄火,打开车门。

194.全景,巴蒂先生的轿车处在画面的底部,轿车的右前轮已经陷进壕沟里。后景上方,山坡上有几个工人在挖坑,右上方有一个蓄水罐。巴蒂先生到车前看陷入壕沟里的右前轮,几个工人拿着铁锹从左边跑过来。他们从山坡上下来,有个人身后还跟着一条狗。巴蒂先生回到车上,工人们围在他的轿车旁,准备帮他推车。

195同193.从轿车的前挡风玻璃拍摄的巴蒂先生的正面近景,轿车周围,工人们喊着号子一起推车。

196.身穿绿色服装的工人们近景,他们微笑着用力帮他推车。

197同195.从轿车的前挡风玻璃拍摄的巴蒂先生的正面近景,他发动引擎,在工人们的帮助下,轿车终于驶出壕沟,他朝工人们招手表示感谢。

巴蒂先生:谢谢!多谢你们!

采石场·外景·白天

198.全景右移,镜头跟拍,巴蒂先生驾驶轿车与一辆停在路边的卡车交错而过,卡车上的工人们正在将车上的土卸在路边的壕沟里。巴蒂先生来到一个采石场,将车停下,鸣响喇叭。躺在路边的男人从地上爬起来,朝轿车跑来,跟巴蒂先生说话。一辆蓝色微型卡车从左边入画,经过巴蒂先生的轿车时鸣笛。那男人又朝卡车跑过去。他登上卡车,卡车继续朝右边开去。

199同197.从轿车的前挡风玻璃拍摄的巴蒂先生的正面近景,他看着微型卡车远去。一辆大卡车从他右边开过去,然后他发动轿车向左边开去。

200.从路边的观察哨所向左移动拍摄的全景镜头(哨所的栏杆在画面前景),巴蒂先生的轿车沿着土路行驶。他将车停下,看着左边的画外。

巴蒂先生:您好!

采石场的看守(画外):您好(传来收音机里播放的音乐)!

巴蒂先生:您好吗?

看守(画外):很好,谢谢!

巴蒂先生(朝右边看了一眼):那边的机器是做什么的?

看守(画外):做水泥的。

巴蒂先生:噢,是这样,它为什么不运转了?

看守(画外):这个地方已经关门好几天了,工人们都回家了。

巴蒂先生:您在这里做什么工作呢?

看守(画外):我是这里的看守。

巴蒂先生:就您一个人吗?

看守(画外):是。

巴蒂先生:就一个人……您觉得好玩吗?

看守(画外):您是受欢迎的。

巴蒂先生:我不想打扰您。

看守(画外):您上来吧!

巴蒂先生将轿车熄火,拉上手闸,镜头跟拍,他下车,关上车门,慢慢向画左走来。

巴蒂先生:是从这个梯子上去吗?

看守(画外):是。

全景镜头跟拍巴蒂先生爬梯子。

201.观察哨所的半全景镜头,看守坐在阳台的右边。巴蒂先生沿着梯子爬到了阳台上,后景处有一个蓄水罐。一阵阵风吹动着阳台上的盆栽花草,也吹动着看守头上的头巾。

巴蒂先生:爬这可真够费劲的!

看守:我都习惯了。

巴蒂先生:您习惯了……

看守:是的。

巴蒂先生:您好!

看守(站起来向巴蒂先生问好):您好!

看守坐下,巴蒂先生站在阳台的左边,看远景。他搓搓手,看看四周。

巴蒂先生:这地方真舒服。

看守:舒服?可是这里的风沙很大,土也不少。

巴蒂先生:土不是很舒服吗?凡是好东西都是从土里出来的!

看守:照您的说法,凡是好东西也要回到土里去。

巴蒂先生:我觉得您好像是……?

看守:我是阿富汗人。

巴蒂先生:阿富汗的什么地方?

看守:马扎尔·沙里夫。

巴蒂先生:这个地名好奇怪。是“马扎尔”什么来着?

看守:那里有伊曼·阿里的墓地,是圣徒们朝圣的地方。

巴蒂先生:伊曼·阿里的墓地不是在纳甲夫吗?

看守:是在那地方,可是也有人认为是在马扎尔·沙里夫。

巴蒂先生:奇怪……你在干什么?

看守:我在煎蛋卷,您是不会爱吃的……(他端着盘子站起来)我去给您泡茶。

202.看守的全景,他转身走进四周都是玻璃墙的宿舍。

巴蒂先生(画外):多谢!

透过朝向阳台的玻璃墙,人们看到看守将盘子放在一个茶几上。巴蒂先人左边入画,他看了看守一眼,然后转身仰望天空。

203.中景俯拍一座由土石混合组成的小山包,画面上方,小山的顶部有一台斗式提升输送机,输送机升到顶部时,将斗里的石块倾卸下来,四周顿时尘土飞扬,然后输送机后退出画。

204.透过玻璃拍摄巴蒂先生站在阳台栏杆旁的背部近景,他在看后景处沿着山坡下滑的石块。然后,他转过身,倚靠在阳台的铁栏杆上,看着玻璃房舍里的看守。

巴蒂先生:您一个人独处不觉得烦吗?

看守(画外):我习惯了……也习惯了孤独。

镜头右移跟拍巴蒂先生,他朝宿舍走来,他转身看着看守,接着朝右边远处做了一个手势。

巴蒂先生:您认识那位先生吗?

巴蒂先生搓着手,看着画面右边远处。

看守(画外):认识,他是我的一个老乡。

巴蒂先生(看着看守):他也是阿富汗人吗?

看守(画外):是,他是神学院的学生,来这里度假的。

镜头左移跟拍巴蒂先生,他走到门前。

巴蒂先生:神学院学生来这儿做什么,他应该呆在神学院里的。

看守(画外):他感到孤独,就来看我……已经来这儿两三天了。

镜头右移跟拍巴蒂先生,他来到阳台上,看着远处的神学院学生。

巴蒂先生:他打算在这里永远住下去吗?

看守(画外):不……他只呆三个晚上。

镜头左移跟拍,巴蒂先生走到阳台左边。后景的土路上有卡车在行驶。

巴蒂先生:我不太明白您刚才说的……这是他留在这里的最后一天?

看守(画外):是的。

镜头右移跟拍,巴蒂先生回到阳台的右边,看着远处的神学院学生。

巴蒂先生:那你并不是完全孤独的。

看守(画外):噢,我没有感到太孤独……

巴蒂先生站在阳台栏杆的拐角处,看着神学院学生,然后走向左边,镜头跟拍他的运动。然后,他再次来到门口,看着看守。

巴蒂先生:他也是阿富汗人吗?

看守(画外):是。

巴蒂先生:这地方阿富汗人可真不少!

看守(画外):自从阿富汗发生战争以来,很多人都到这里来了,差不多有两、三百万阿富汗人在伊朗生活。

镜头左移,巴蒂先生又回到阳台的栏杆旁。

巴蒂先生:可是这里也有战争,他们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看守(画外):对伊拉克的战争跟阿富汗人没有多少关系。

巴蒂先生:可是那边的战争跟我们是有关系的……(站在栏杆的拐角处处的神学院学生)我们的战争怎么会跟你们没有关系呢?

巴蒂先生又回到房舍前面,镜头跟拍他的运动。

看守(画外):我们也关心你们的战争……可是在阿富汗发生的战争更厉害……对我们来说更痛苦。

巴蒂先生搓搓手,朝远处的神学院学生看了几眼,向画面右边走来,来到宿舍门口。

巴蒂先生:今天是假日……(边说边做着手势)你为什么单独呆着?你感到伤心,我也是这样。来,跟我去兜兜风,换换空气,聊聊天。

看守(画外):我是这里的看守,我得对这里的安全负责。

巴蒂先生:你是这个地方的看守?

看守(画外):是的。

巴蒂先生:可是……谁会偷走这么笨重的机器?(指着画外)今天是假日,没有必要看守,走吧,我们去换换空气,聊聊天。不会出什么事的!

看守(画外):可这是我的工作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我不能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巴蒂先生用拳头打了几下木质的窗框。

巴蒂先生:你真的不能离开一会吗?

他走向阳台的栏杆旁,镜头跟拍。

看守(画外):不能,抱歉。

巴蒂先生:我以为我们可以一起去换换空气的……(他来到栏杆的拐角处停下来,看着远处的神学院学生)那我就去看看你的朋友,那位修士。(看了一眼神学院学生,向画右走去)也许我们可以一起去散散步。

看守(画外):我在煮茶呢。

巴蒂先生:呆会儿再煮吧。再见。

巴蒂先生开始小心地走下梯子。

看守(画外):您可以从另一边下去……

镜头左移框入站在阳台上的看守,他看着巴蒂先生下梯子。

巴蒂先生:这个梯子摇晃!很危险!你好好修修吧,找点儿电线把它栓好。

看守走向画右,靠在阳台的栏杆上,画外传来巴蒂先生关车门的声音。

205同镜头200,全景俯拍巴蒂先生,他抬起头,看着画面左上方阳台上的看守,招招手,发动轿车,镜头跟拍。他把车倒到路口,然后沿着右边的路去,镜头跟拍轿车。轿车绕过一架生锈的混凝土搅拌机,然后向左拐,来到神学院学生旁边停下,他坐在路边的两棵大树之间。神学院学生站起来跟巴蒂先生打招呼,然后,他绕到车的另一边,转身朝远处的看守招了招手。

206.看守的右侧近景,他站在阳台上看着巴蒂先生和神学院学生去散步。

山谷里的路上·外景·白天

207同191.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他手扶方向盘,看看坐在身边的神学院学生,又看看前面的路。

巴蒂先生:您好吗?(208.年轻的修士的左侧近景,他看着巴蒂先生。神学院学生穿一件夹克,夹克里面穿一件白衬衫。209同207.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他看着学生)您是阿富汗人,对吗?

神学院学生(画外):是的。

巴蒂先生:您来这里做什么呢?

210同208.神学院学生的近景,他看着巴蒂先生同时也看着路,以温和的语气回答他的问话。

神学院学生:我有三天假期,我一个人独处,心情有些不好。我的朋友阿麦德也是一个人,我就来这里看看他。

211同209.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他看着路。

巴蒂先生:我是说你在伊朗做什么?

神学院学生(画外):我在奇萨尔神学院学习。

巴蒂先生(过了一会儿):阿富汗没有神学院吗(看着学生)?

212同210.神学院学生的左侧近景,他看着路。

神学院学生:阿富汗也有,可是那里发生了战争。(转向巴蒂先生)而且那里的神学院也很一般,我父亲对我说,到伊朗或者纳甲夫去上学吧。这样,我就来了伊朗。

213同211.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他看着山谷里弯曲的土路。

巴蒂先生:那……学费呢?是你父亲给你寄钱吗?

214同212.神学院学生的左侧近景。

神学院学生:不,我父亲也没什么挣钱的办法……(看看巴蒂先生,然后又转过头)学院发给我两千里亚尔(又看一眼巴蒂先生),暑假里我打工……(215同213.巴蒂先生右侧近景,他看着路。画外)这样……我就能挣些钱。

巴蒂先生:你都干什么样的工作?

神学院学生(画外):我就像一般的工人那样,做一些简单的工作。

巴蒂先生:我还不知道神学院的学生可以像工人那样工作。

216同214.神学院学生的近景,他看着巴蒂先生。

神学院学生:人在需要的时候就会工作的。

巴蒂先生(画外):那……要是给你介绍一份工作,(217同215.巴蒂先生右侧近景,他看着路)你会去做吗(转向学生)?

神学院学生(画外):我会的。

巴蒂先生:你也不问问我为什么让你上我的轿车吗?

218同216.神学院学生的近景,他微笑地看着巴蒂先生。

神学院学生:我问过自己……(舔了舔嘴唇,看了一会儿对方)。

219同217.巴蒂先生右侧近景,他看着路。

巴蒂先生:我知道,你的职责是向人们布道和引领众生。可是,你还年轻(看了一眼学生)……你有很多时间,你可以以后去做这些事情。(220同218.神学院学生近景,他看看巴蒂先生。画外)现在,我需要你的帮助。(他看着路。221同219.巴蒂先生右侧近景,他看看学生)我需要的既不是你的语言,也不是你的精神……(222同220.神学院学生的左侧近景。几名士兵从路边经过轿车。画外)能够得到一个忠诚的人的帮助是我的运气。(223同221.巴蒂先生右侧近景,他看着路)就像人们教导您的那样,只要有耐心,有恒心,有吃苦精神(他转向学生),您就是能够完成这项工作的最佳人选。

神学院学生(画外):您没有诚实地告诉我……(224同222.神学院学生的近景,他看着巴蒂先生)我应该做什么……

巴蒂先生(画外):我知道我的决定跟您的信仰是冲突的,(225同223.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他看着路,不时看一眼学生)……您相信神将生命赋予人,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将这生命收回。(226同224.神学院学生近景,他看着巴蒂先生。画外)可是,有时人会被推向绝路。(227同225.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他看着路,不时看一眼学生)他筋疲力尽,已经等不及神的行动……(228同226.神学院学生的近景,他看着巴蒂先生。画外)于是他决定自己行动。(229同227.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他看着路)这种行为,叫作“自杀”。(他转向神学院学生。230同228.神学院学生近景,看着路,画外)……再说,“自杀”这个词儿……(神学院学生转向巴蒂先生。231同229.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他看着路)也不光是为了收进字典里的。(瞟了一眼学生)在生活中它应该有所运用。喏,现在我就在运用。(又瞟了一眼学生)人应该自己决定怎样运用。

232同230.神学院学生近景,他看着巴蒂先生。

神学院学生:我没有完全明白您的意思。您跟我解释一下我该做什么。要是可能的话,我会为您做的。

233同231.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他看着路。

巴蒂先生(稍顿):我决定使我的生命得到解脱……(他的情绪变得激动起来,开车的速度也慢下来,转向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稍顿)这对你来说没有什么意义,而且我也没法解释。(再次转向学生)就算给你解释,你也没法理解。(234同232.神学院学生近景,他看着路。235同233.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他看着路)。或者说不是你没法理解……(他转向学生。236同234.神学院学生近景,他看着路)……而是你无法感受到。(学生转向巴蒂先生。画外)。你可以同情我,可以理解我,(237同235.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他看着路)可以向我表达你的同情。可是,你能感受我的痛苦吗?不能。(238同236.学生近景,他看着巴蒂先生。画外)你有你的痛苦……(239同237.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他看着路)……我有我的痛苦。我理解你的痛苦,你理解我的痛苦,可是,你无法感受到我的痛苦。(过了一会儿,他的双眼被泪水湿润了)这就是为什么……(他有些呜咽。240同238.学生近景,他看着巴蒂先生。画外)我请求你像伊斯兰教徒那样行事,请求你帮助我。你能做到吗?

241同239.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他看着路面,双眼饱含泪水。

神学院学生(画外):好吧,我理解您。(242同240.神学院学生的近景,他看着路)不过,自杀可不是件好事,因为根据《圣训》……(看了一眼巴蒂先生)……我们的12个伊玛目(指某些伊斯兰国家元首的称号或伊斯兰教教长——译者)以及《可兰经》都批评了自杀行为,认为人是不该自杀的。(他将一只手伸向空中)人的身体是神赋予的。(243同241.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他看着路。画外)人不应该折磨自己的身体。(244同242.神学院学生近景,他看着路)我理解您,可是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自杀都……

巴蒂先生(画外):你说得对……(245同243.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他看着路)……可是,我跟您说过……(一辆卡车鸣笛从轿车旁边驶过)我不需要说教。(他转向学生。246同244.学生的近景,他看着巴蒂先生。画外)要是想听说教的话,(247同245.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以坚定的语气)……我就去找一位巳经完成学业的、经验更加丰富的人来对我进行说教。我只是请求您用您的双手帮我一个忙。

248同246.神学院学生的近景,他看着路,稍顿,他转向巴蒂先生。

神学院学生:我这双手是为执行神的正义之举的。而您想做的事情(249同247.巴蒂先生的右侧近景,他看着路。画外)……我感到不是正义的。

250同123.从山岗高处拍摄的向右移动的全景镜头,轿车沿着弯曲的山路行驶,朝山坡上一棵树下的土坑开去。

巴蒂先生:我知道自杀是一种重大的罪孽。(轿车转了一个弯,镜头向左下方移动跟拍,轿车又朝右边的路开去,镜头继续跟拍)……可是,活得不幸福也是一种罪孽。(镜头右移跟拍轿车,有一段时间,轿车被镜头前景的山丘挡住)当人活得不幸福的时候,他就会给别人带来痛苦,这难道不是罪孽吗?给别人带来痛苦,这不是罪孽吗?给家庭带来痛苦……给朋友带来痛苦……给自己带来痛苦(轿车绕过山丘,重新出现在画面上)……这难道不是罪孽吗?(镜头向右上方移动跟拍,轿车沿着弯曲的土路远去)我给你带来痛苦,这不是罪孽,而我要自杀,这难道是罪孽吗?

神学院学生:您说得对,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带来痛苦确实也是一种罪孽。

轿车沿着上坡的土路向左边驶去。

巴蒂先生:我认为神是宽厚的,他如此伟大,以致于不忍心看到他的造物痛苦。(轿车右转,消失在路旁的山丘后边。251.以路基的高度拍摄的半全景,前景左边是一簇小灌木,轿车在一个右转弯之后重新出现在画面上)上帝是如此宽厚,他不可能强迫人活着。(轿车向左转弯)这就是为什么他赋予人这种可能性的原因。(轿车消失在后景下坡的路上,前景是田地)你从来没有考虑过人生的意义吗?

252.全景镜头,俯拍轿车向右行驶。

神学院学生:我考虑过,可是跟您考虑这个问题的方式不一样。

巴蒂先生:总的来说,我们的讨论不会给我带来任何结果,现在,既不是讨论这个问题的地方,也不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时机。(轿车停在路边的那簇矮小灌木旁边,这个镜头的结束时同172景。253同249.巴蒂先生坐在轿车里的右侧近景,他看着学生)现在,请你下车。那棵树旁有一个挖好的土坑……你去看看。呆会儿我会向你解释的。你去吧去那边看一眼。(254同248.学生的近景,他看着巴蒂先生,然后下车。255同253.巴蒂先生右侧近景,他看着学生。然后,他转向前方。过了一会儿,他的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再次学生。256.接镜头254.神学院学生向前弯腰看看那个土坑,然后回到轿车旁边。画外)好,上车吧,(学生走近敞开的车门)……听我跟你说。(学生手扶车门准备上车。257同镜头252.从山岗上俯拍的全景镜头。神学院学生已经上了车,并且关上了车门。巴蒂先生发动引擎,轿车沿着土路向右边行驶,镜头跟拍)我已经决定今晚吞下我所有的安眠药,来到这个土坑里躺下……睡觉。(轿车向左转弯,消失在一座土丘后边)我希望你帮助我做的事情是:在黎明的时候……(258.全景拍摄沿着弯曲的山路下坡的轿车)你像一个仁慈的兄弟那样来到这里,用土把我埋葬……就这样简单。

轿车朝右边开去。

神学院学生:我,当然……我是按照《可兰经》的训喻行事……

轿车左转弯,消失在土丘后边。

采石场·外景·白天

259.半前景镜头向右移动跟拍并且镜头向后拉,轿车行驶在采石场了望台附近的林荫道上。

巴蒂先生:要是你帮我做了这项工作,你就不仅可以得到老天爷的报赏,而且还会得到物质上的奖赏,有了这笔奖赏,这个夏天你就不用打工了。

神学院学生:《可兰经》上说……你们不应该自杀。(轿车的中景,它向左边转弯,镜头跟拍)杀死别人跟杀死自己有什么区别呢?(轿车朝左边开来)自杀也是杀人。

轿车沿着弯曲的土路远去,转弯向左,朝采石场的了望台开去。

巴蒂先生:好吧,我们达成协议了吗?

轿车消失在前景的那台生锈的搅拌机后边。中景处画面上是一些金属结构的机器和一段石头砌成的矮墙?

 4 ) 樱桃的自慰

1

女朋友问我,你在看什么片子啊?

我回答说,樱桃的滋味。

她很奇怪,说:樱桃怎么还能自慰啊?

我真是笑的噗嗤了出来,我说,人家是滋味,不是我们的自慰。

女朋友又问:那樱桃的滋味是什么样子的呢?他要表达什么呀?

我想了半天,好像确实回答不出来。

这片子自从我1999年上大学的时候就看过,如今过了20年的2019年,我还是不知道他想说什么。

真好比是自慰啊。

2

一辆开着路虎豪车的男人,想要找人把他给埋了。

但至于自己要自杀的理由,整个片子也没有透露。在一开始和库尔德人的兵哥哥,谈到了自己曾经当兵的生涯是最快乐的,当时喊号子的样子现在还记得。

在影片临了的时候,我们看到他有一个不错的公寓。他开着车子在满是沙土山的德黑兰开车的时候,很多人都问他要不要招工,因为他看上去就像大老板。

然而他对自己的生命十分漠然,好像人们的生活和他本人没什么关系。

于是我们知道

,一个人为什么要活?为什么要死?完全是一个谜。

3

这个人是个很操心的命。

死的时候都那么不干脆。非要在自己服用过量安眠药、躺在山上挖好的土坑里时,找一个人付他20万元的雇佣金,让他第2天来看看自己死了没有。

故事就这么简单。

前面说的库尔德人没答应,阿富汗的神学学生也没有答应,直到找到了一个快退休的老头,他在动物园里的解剖室工作。老头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治病,答应了他的要求。在车上苦苦劝。

而我们的主人公巴迪突然想起了什么,还跑到动物园找到了老头,让他第2天一定要带两块石头在他身上砸一下,看看死了没有,害怕自己万一还活着。

他就是这么不放心。

4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兄弟教派,都反对人的自杀。其实中国的儒家讲究尽命,也是反对自杀的。

自杀便是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

而巴迪不知道遇上什么事情,可能“自己的情绪伤害了家人”,对于人世没有一丝留恋,感到绝望。

但是,他的坑挖在了樱桃树旁边。

突然想起了老头说的,在万念俱灰的时候,吃到一粒桑葚,又是第2颗,又是第3颗,突然觉得周边的生命也都可喜起来,觉得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可能。

想起我采访过的老革命,他经历过抗日战争和内战,还有自卫反击战,他说能捡一条命回来,你不知道有多幸运,他看过那么多战友的离去,但心里面保存了那一丝希望。我们看到他时,看到他拄着拐杖散步时,就是看见那一缕阳光,一片绿叶,一片云朵,都是那么的满足,露出喜悦的笑容。

我想到了花道大战这部电影当中,一个小女孩快要想自杀的时候,突然听到了莲花噗的一声张开的声音,于是产生了生的希望。

人在找不到自己生命的理由时,被自然的事物所鼓舞。

生命与生命之间是可以相互鼓荡的,即使是在山连山岭连岭的伊朗这样的国家,看不到大片的水。

突然想到了西班牙电影《天地悠悠》,也是要自杀,也是在黄土一样的山堆里。还有我们如何接受凡高的自杀,还有路易·马勒的《鬼火》。

但是都不如阿巴斯反映的那样扎实

,生命的真实感!

5

全片用类似真实电影的长镜头,就在阿巴斯后来的《10》这部电影当中也出现,让我们对这一个神秘的生命事件来进行反思。

我们在苦苦追寻着什么?

人为什么会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

我想阿巴斯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它的开放性,把电影归零。

这既是我们聊以自慰的方式,也是此片安慰绝望人类的方式。

6

劝君自杀之前,想一想樱桃,想一想自慰。

 5 ) 樱桃的滋味:超越生死的二律背反

当4月7日重新回到德黑兰时,整个伊朗之行即将进入尾声。虽然Lonely Planet提供的参考信息已经不太实用,而大部分伊朗机构的官网都没有英文,所以导致我们对大多数博物馆的开放时间一头雾水(比如4月1日和4月2日是国家公共假日,除了历史博物馆之外的大多数公共机构都不开放),但我们还是想去伊朗电影博物馆碰碰运气。

电影博物馆坐落在德黑兰偏远北部厄尔布尔士山脚下,如果不想和贪得无厌又不通英语的伊朗出租车司机打交道,最好还是乘坐1号线在终点站Tajrish下车。越是接近德黑兰的北极星厄尔布尔士山,越远离它喧闹拥挤杂乱无章的南部中心,能深入到这个城市中产阶级的社区。四月份的初春时节,山顶仍为积雪所覆盖,弥漫城区的汽油味在这里有所减轻,拥堵的车流在北部路段似乎也得到疏解,干净现代化的街道两侧开着售卖西式家居商品的店铺、颇有情调的咖啡馆和装修精致的糕饼店,这一场景几乎要让人有种身在欧洲的错觉。

沿着Valiasr Ave步行十五分钟左右便达到电影博物馆所在的花园,主建筑是恺加时期(18世纪至20世纪初)的一幢宅邸,可惜的是当天电影博物馆并没有开放,但是博物馆所在的花园可以进入参观。所有恺加时期的建筑,包括位于设拉子的几座花园,都无一例外有着伊斯兰化的巴洛克风格,特点就是伊斯兰图案的密集对称和欧式的浮雕线条的大融合。


LP的描述中,电影博物馆内“井井有条地陈列着代表伊朗百年来电影工业地设备、照片和电影海报,并有详细的说明”。没能有机会进到馆内参观很是遗憾,但从博物馆外围一圈所装饰的海报来看,它并不是一个适合伊朗文艺电影爱好者的朝圣之地,而是恪守本分记录伊朗电影的发展史的展馆,那些在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光彩的文艺导演并没有那么受到推崇。

在主建筑后的Movie Gallery展示墙上,我才找到熟悉的几张海报——《一次别离》、《小鞋子》和《樱桃的滋味》——兴许以后会挂上《推销员》也说不定。根据对当地音像店和电影院的观察,法哈蒂不仅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在国内也颇受欢迎,他的电影都启用了伊朗最当红的演员,碟片和海报都被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就连在伊斯法罕返回德黑兰的大巴上,前排的电视都会播放《推销员》,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而阿巴斯的地位,则显得有些尴尬。他仍是大多数文艺青年的心头好,在伊朗也是一样。在市中心的音像店和电影院,都少见有关他的踪影。但在类似于艺术家活动中心的艺术家之家,即将在伊朗艺术电影节上映的一部阿巴斯的纪录片的海报和售票信息被摆放在显著位置。

每次乘坐大巴经过伊朗高原的荒漠时,最容易想到还是阿巴斯的电影。那些绵延起伏的红黄山脉、干燥裸露的贫瘠土地、以及荒芜一片中茕茕孑立的一棵绿树都是阿巴斯电影中最常见的景。蜿蜒曲折延伸向无尽远方的山路上似乎随时会出现电影中那些奔跑的身影、风尘仆仆的旅人和随时准备停下载客攀谈的汽车。阳光直射下的在尘土飞扬让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偏暖的黄色,思绪一下子回到了那部著名的《樱桃的滋味》。
第一次看片时,只觉电影谈论自杀时的高深和晦涩。而从伊朗回国重温本片时,才醒悟电影与表面意义上的自杀毫无关系,它所探讨的关于人类生命与死亡的问题既是社会性的,也是神学性的,更是哲学性的。
《樱桃的滋味》的故事,看起来更像是一则意味深长的寓言。Badii先生驾驶汽车想要寻找一个合适的人选帮助他完成自杀的最后步骤。他打算服用安眠药,躺在自己挖好的墓穴中等待死亡。Badii需要这个帮手能在第二天早上确认他的生死。如果死亡,那么用土掩埋他。如果他还活着,那么把他拉上来。他先后遇到士兵、神学院修士和博物馆标本制作师。士兵在了解到他的意图后,感到害怕而拔腿就跑。神学院修士因为这一要求违背他的信仰而好心相劝。只有标本制作师答应了这一请求,但他讲述一番自己年轻时的自杀经历来试图说服Badii不要轻易放弃生命。Badii先生最后还是躺入自己挖好的墓穴,此时雷雨交加,屏幕陷入一片漆黑。

只有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自杀 —— 加缪《西西弗斯的神话》
电影对于生命和死亡的讨论充满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议题,这种哲学意义在于Badii先生的自杀并不是社会意义上的自杀。他为什么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终结生命?究竟是患病、负债、失业、失恋还是抑郁症?还是因为家庭、宗教或者是集体组织而做出的崇高牺牲?从头至尾,电影既没有让我们窥见自杀者的生活,也没有对自杀的原因做出解答,主人公所给出的只言片语只能透露出他觉得活着“不快乐”的状态。这般的讳莫如深,使得自杀行为被切断了一切和社会的关联的可能性,而成为一种纯粹的生存与否的选择。
如果只是为了自杀,Badii先生大可以选择在家吞服安眠药了结一生,但他无意这么做。他也不想引起过多注意,只是想找到一个可以确认自己死亡把自己悄无声息埋葬起来的人。电影开头,他开着车缓缓驶过市场,目光扫过那些急于寻找雇主的待业工人,这些人中不乏为了钱而什么都愿意做的趋利之徒,但他并不想要一个这样的帮手。他宁愿奔波辗转于城市山区之间,与各色人等攀谈聊天了解他们的身世,从而物色他心目中的合适人选——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和那些被迫的、冲动型、抑郁型的自杀者不同,Badii先生几乎是以一种冷静、自觉而又置之度外的方式从容计划自己的死亡。他如此大费周章,给自己生命的终结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条件和规则:时间、地点、方法、死亡认证和葬墓人。关于死亡的条件和形式越细节化,也就说明他对未来命运的预知就越准确。在生物科技解决不死难题之前,人类生命旅途的终点仍必须是死亡。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人类所面对的未来生活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终结就是死亡,无论人是否认识到这一点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在掌握着自己死亡的信息后,Badii先生再也不是盲目地走向未来,而是清醒而笃定地向死而生。
排除自我牺牲,现实生活中的自杀者大多被认为是自私的,因为他们只考虑解决自身问题。然而这种自杀,只是肉体层面上的隐遁和逃避,无论是一时冲动或是抑郁已久都酝酿着一股孤注一掷的混乱激情,然而肉体地消亡却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Badii先生选择死亡,并不受这股混乱激情的煽动,也不是为了个体解决矛盾,而是探索一种存在的可能性。私人信息和自杀原因的架空使得这个人物被抹除个体特征和社会背景,从而肩负起人类追问自身存在的寓言意义。这使得他的行为更像是一种躬行实践的问道仪式,由此证明人的本质并不是既定的身体而是一种选择。

自杀者的问道仪式,也是对神性的试验
有关生命的意义,周国平有这样一条哲学语录:“维持和繁衍生命是人的动物性,寻求生命的意义则是人的神性。”对于《樱桃的滋味》背景中的伊朗,我们不得不考量的一点是这个国家深入骨髓的伊斯兰信仰。伊斯兰的信徒们认为,真主安拉全知全能,可以轻易创造每一种可能存在的事物,使之毁灭和整顿它。真主具有至高无上性,驾驭所有事物,而任何事物都不能驾驭他,他使人生存、死亡、富裕、贫穷、高贵、卑微,他的命令不被驳回。信徒也不能因为遇到困难或者磨难就绝望,因为绝望是对真主失去信心和希望,所以是大罪。
设拉子的圣陵中,我们曾被穿黑纱的英语老师问及宗教信仰。她想知道在中国的清真寺是否也供奉圣陵,人们是否也会前来忏悔赎罪祈祷。当被告知大多数中国人都是无神论者的时候,她颇为震惊:“那你们的灵魂呢?你们的灵魂在死后会怎样?”一时语塞的我只好拿孟婆汤和生死轮回的故事搪塞过去,对于伊斯兰的生死观则陷入更深的迷思。
阿巴斯在采访中曾经说过:“在自杀地决定中有一种自由地形式,这是我们惟一可以扮演神或自然地时刻。生命是痛苦地总和,只有这个行为还能成为一种选择。我们不能选择出生地时间,不能选择地点,不能选择我们的国籍,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宗教,我们的肤色,我们的种族。惟一一个让我们在自然或神的面前进行反抗的时刻,就是当我们所处‘我是否应该继续活下?’的时候。这是一种暴力,但伴随着一种反叛,一种挑战。”
自杀者Badii先生不是一个虔诚信徒,他很显然不信死后灵魂上天堂下地狱的那一套自欺欺人的说辞。但他也不是一个绝对的无神论者,他萌生自杀念头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模仿神的角色,这就是片头“以上帝/真主的名义”所暗示的悬念。对于死亡的选择是在追求作为人存在的绝对自由,而他辗转寻找葬墓人的过程既是对于神性的挑战也是对神或自然的追问。Badii先生并不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踏上自杀的旅途,他给自己生命的延续留存了一线开口——他要求葬墓人在他服下安眠药的第二天早上在山头呼喊他的名字,如果有回应那就把他拉上来。与其说Badii先生因为厌倦人生而自杀,更不如说他希望能通过忤逆生存和繁衍的制约引起神注意力,召唤神的聆听和回应。
与年轻士兵的交谈中,Badii先生是咄咄逼人的命令者,他以军人无惧死亡和杀人的职业天性试图说服士兵克服帮助他自杀的恐惧。在搭载修士兜风的路上,他又变成了一个机智的辩论者,寄希望于说服尚未修成正道的修士从真主仁慈的角度宽恕他的自戕。博物馆老人出现时,电影不再铺叙Badii先生如何邀请他上车的前因后果,他甫一出场就应允自杀者的请求。在送他去博物馆的路上,老人刻意选择一条颠簸曲折的路,让他有充分时间娓娓道来自己自杀未果的经历——因为他在准备吊绳的时候被树上的桑葚所吸引,甘甜的桑葚滋味让他一时忘记自杀的念头,一颗接一颗地吃下直至太阳升起,于是他放弃自杀回归到自己的生活。老人出场的毫无征兆具有一种神启式的姿态,而他所讲述的故事更像是来自先知的寓言。在他决定自戕的那一刻,突然被桑葚的滋味所打动,这是来自于自然的感召,唤起他对于人间的留恋和感受力。水、阳光、明亮的大地和孩子们的嬉闹,是让他不肯放弃生命的理由。虽然人间生活有黑暗的死亡作为终点,但其旅程究竟还是可以充满欢乐的。老人的故事让自杀者坚定的念头出现了一丝松动,于是出现了这部冷静理性的电影中最感性的一幕:Badii再又找到老人,希望他在确认自己是否死亡时,不仅要呼喊两遍他的名字,更要扔石块以防他只是昏迷过去。看似心灰意冷的Badii在此时第一次流露出对生命的恋恋不舍。
若此刻Badii放弃自杀、电影就此收尾,对生存的探索就仅被局限于对生命礼赞的意义上。只有经历了繁琐复杂的程序,聆听了先知的教诲,却仍然决定一试死亡才是追索生命意义的伟大之处和悲壮之处。当Badii平静躺入自己挖好的墓穴之时,云层掩映下雷声作响,大雨将至,画面陷入虚无的黑暗,并且超越了生和死的二律背反,这是最接近神的时刻。

尽管对于Badii先生的来历我们一无所知,但电影却不遗余力地展现那些被选中的“过客”的身世背景。他们大多都面临经济困境,而内心真诚。他们看似简单的职业标签背后,各自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身世、民族归属和精神信仰。年轻的士兵收入微薄,却还要供养家庭,出身于没有统一国家的库尔德族的他从小耳濡目染战争的血腥和残酷;神学院修士从战乱中的阿富汗背井离乡在伊朗求学,他声称不受两伊战争的困扰,却时时为自己的国家感到担忧;土耳其裔的博物馆标本师因为贫血生病的儿子而急需用钱,在前往博物馆的途中唱起了家乡的歌谣。他们既是三个个体,也是伊朗社会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的现实。库尔德是渴望独立自由的内部势力,阿富汗是陷入原教旨泥淖的邻国镜像,而土耳其则是世俗化的一种可能。电影情节从头至尾都是在公路上展开,因此汽车这一载体,让这些人物的在公路上的出场具有了看似无意识的随机性,巧妙的攀谈层层揭开他们身上被家庭、社会和历史所打上的烙印。
阿巴斯的超脱在于他在展现这些人的受难和贫穷时,将所有感性的因素拒之门外。他并不想用这些人的经历引起旁观者的同情和怜悯,因为那样的强烈感受是既廉价无用也稍纵即逝。老人关于手指痛和身体痛的故事则成为电影内在的隐喻,成为另一个观看视角的启发:与自杀者交谈的每一个人事实上都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危机四伏的生活中幸免于难并且尝试迎难而上,展现出勇气和希望。拍摄场景出现在片尾,也暗示着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活继续的一个符号。

 6 ) 《樱桃的滋味》——樱桃树下的深海

一、 八百万种死法
      多少年来,坟墓比活着的人更能了解死人。在无数个难以成寐的夜晚,压在沉重的墓石下,埋藏在阴冷潮湿的土地中,倾听着灵魂交错的窃窃私语。1961年,海明威用一把长筒猎枪把自己的头部打碎,丧钟为他而鸣;茨威格和妻子在二战中,“出于自愿和理智的思考”双双服镇静剂死于巴西;川端康成是唯一一个目睹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的人,之后他也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任何遗书;梵高一生穷困潦倒,枪击腹部自杀未遂,后重伤不治不久于世;舒曼跳莱茵河自杀未遂,精神崩溃,在精神病院里去世。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几乎全是以自杀结束生命:马雅可夫斯基、茨威塔耶娃、叶赛宁、勃洛克。
 
      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人一生下来就被抛在这个世界上经历各种磨砺,有人体味到生如夏花的香甜,有人只看到永劫不复的痛苦。他们认为,上天剥夺了他们选择生的权力,但无法再夺去他们结束生命的选择,再活着对谁都无异于是一种折磨。“忧郁的星期天”(Gloomy Sunday)中,那首魅惑的钢琴协奏曲陪伴着许多人步入生命的终点,召唤着那些奄奄一息的生灵。而实际上,这只是首动人的乐曲,将死的人听到的是死亡的呼吸,坠入爱河的人也能听到恋人的私语。很多人只是需要一个理由,哪怕微不足道,也足以支撑他们完成在很多人看来不可理解的举动。
 
     在“深海长眠”(The Sea Inside)中,雷蒙·桑佩德罗一生中的26年都在为自己死亡的权力而斗争。他四肢瘫痪并萎缩,平日里都是躺在床上,只有头可以微微转动。他不坐轮椅,接受轮椅就像鸟儿接受面包屑,微不足道,却失去尊严。
 
     雷蒙经常会回想起那一天,改变他命运的那天一直都在记忆的隐秘之处徘徊。他站在沙滩上,沙子钻进了脚趾缝,大海平静地酣睡着,充满了危险。海风吹拂着头发,岩石上有他的倒影,他摸了摸脖子,还能看到不远处沙滩上的女郎,镜头从天空低下头俯瞰着宝石绿色的水面。身体飞在半空中的时候,他才发现退潮了,然后一头扎进了那个浅浅的水滩折断了脖子。生与死不过都是一瞬间,大海给他生命,又拿走。
 
      死亡,不过是生命的一部分,最终都会到达。别人问雷蒙为什么想死时,他总是简短的回答说,我觉得活着没有价值。虽然这也许会冒犯其他四肢瘫痪的人,但他并不是想审判谁,他只是在说自己的人生。他一直不解,死是大家都会到达的地方,为什么他说出来人们会那么惊恐,好像会传染一样。而对死,他从来没有犹豫过。
早晨,如果有风,并开着窗子,就能闻到大海。偶尔会有几只鸟雀在窗台上嬉闹,其余的时候景色都一动不动的凝视着他。家人对他的照顾无微不至,但这样的生活对他毫无意义,他甚至不能触碰三英尺之外那个美丽的女律师朱丽娅,对于别人可以忽略不计的距离,对他来说却是一个妄想,一种梦。谁都看得出来他为那个女律师着迷,她的出现让屋子里的时间慢了下来,但是爱不是问题的关键,而是他拒绝去爱。那个夜晚,他听见了朱丽娅在身后晕倒,却无法翻身下床扶起她。那一刻,他惊恐的叫着马诺拉的名字,一遍又一遍。哪怕面对死亡他都不曾如此惊慌失措,他从来不怕死亡,他只是害怕无助的活着,一生都在这地狱不能动弹。
 
      死亡也许才是他唯一的舞蹈。
 
      不光是雷蒙·桑佩德罗,身体健全的人也在追寻死亡,因为夺去他们生存意念的不是身体的残缺,而是精神上的绝望。
 
      远离西班牙的海滩,在满是泥土和黄沙的伊朗,因为对伊斯兰教的信仰,自杀是有罪的。于是,在“樱桃的滋味”(The Taste Of Cherry)中,巴迪先生在山坡上的樱桃树下挖了个坑,开着车到处寻找可以埋葬他的人。他遇见了工人、收集塑料袋的人、从达拉班步行来的士兵、搅拌水泥的工人还有还在神学院学习的见习神父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巴迪谨慎的和他们攀谈,重复着他的诉求。很简单,他们只要第二天早上来树下看他是否还醒着,如果他不再醒来,就用铁铲掩埋他。不多不少,就二十铲足矣,每铲一万元,他们就可以得到二十万元的报酬,哪怕在首都德黑兰这都是笔丰厚的意外之财。
 
      人们絮絮叨叨的诉说着自己不太如意的生活,他们无一例外的都生活拮据,收入微薄。但听到巴迪的要求,人们还是用自己的方式劝说巴迪不要放弃生命。巴迪只是一语不发的望向前方,深深的眼窝中透露着让人难以忘怀的悲伤。之后,他用略微颤抖的语气平静地说,一个人不会理解另一个人的痛苦,自杀并非是不珍惜生命,而是活着对他来说太痛苦了。
 
      不过,死亡对于巴迪来说并不是如雷蒙那样的义无反顾,也存在矛盾和挣扎。雷蒙不愿意回忆过去美好的时光,不愿想起当水手时环游世界的快乐,对他来说,那些快乐已经溺毙在那个浅水滩中,一一消失了。在和士兵聊天的时候,巴迪还愉快的想起自己服兵役的岁月,那个时候有朋友,一切都很快乐。早餐之后,擦亮皮鞋,等着少校点名,“一、二、三、四……”他们陆续报数。除了这些很少听巴迪提到自己的过去,或者自杀的理由,他通常不作辩解,因为没有人会体会。最后,终于那个博物馆的老头巴格荷肯帮助他,在听完巴格荷一路上对于自己自杀的一次体验后,巴迪突然调转车头飞奔回博物馆,仿佛丢失了贵重的东西,气喘吁吁。实际上,他只是希望巴格荷在早上去埋葬他的时候,能用几颗石子敲打他,确认他真的没有睡醒。多敲几次,再多敲几次。
 
二、 樱桃树下的深海
      是什么让樱桃树盛开白色花朵?花朵虽然不大,却很密集,一簇簇的晃动着。樱桃树既不耐旱也不耐涝,如果水太多了,树就会因为窒息而死。生命也是如此,需要精心呵护,怀着坚定的心。
 
       在电话亭里被债务缠身的男人,和通话的对方僵持不下。当巴迪询问他是否缺钱时,他却毅然的拒绝了帮助,仿佛钱只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他生活得很好。还有那个收集塑料袋卖给工厂的外地人,都不知道衣服上写的字是什么意思,也拒绝了意外之财,甚至都不询问是什么样的工作,他说自己只会收集塑料袋。言语之间丝毫没有自我鄙薄的意思,只是很满意的安于现状。巴迪问那个独自看守工地的搅水泥工人,一个人在这里不闷吗?他想都不想就回答说习惯了。
 
      在这里,你会发现,每个人都不富足,但是却很快乐。导演阿巴斯小时候一直觉得大人们之所以这样,是“屈从于权力,拒绝承认苦难的社会现实”,明明次日就有可能揭不开锅了,还在高兴的唱歌,这是逃避现实的表现。在他眼中的世界,就像电影中投射在滚动的沙石中的倒影,虚无、遥远、没有尽头,这一切都多么绝望!不过,当他长大,渐渐也变成了大人,连思想也是,会从无奈的现实中寻找积极愉悦的东西。
 
      当巴迪先生的汽车,一个轮子掉出土路的时候,他还在犹豫如何把车抬出来,唱着歌的农民就像从土里冒出来的绿色精灵,一眨眼的功夫就都聚集在了车的旁边。用纯朴的笑容对他唱着、说着,喊着口号一下子就把车抬了上来。巴迪先生似乎还没回过神,只是呆呆的说了句谢谢。生活虽说不是充满了奇迹,却也不是那么糟糕。
 
      电影的画面一直很苍白,颜色陈旧而不饱和。阳光在车外很刺眼,惨白的洒在每个角落,以致看不到阴影,越往山上走,土地就愈发的红,仿佛被阳光点燃烧尽的颜色。樱桃树的枝丫三三两两的伸出来,看不到有树叶在上面,树旁边总会飞绕着一群乌鸦,“啊、啊、啊”地叫着。天空中悬挂着几朵云,干枯得快要掉下来。这就是巴迪希望死去的地方,荒凉,没有人打扰。
 
      我喜欢在电影的开始还未出画面,却已经有人在讲述。“深海长眠”的开头就是,想像一个喜欢的地方,既然无法控制,就让它自由来去。阿斯纳斯海滩。湿润的空气慢慢溶解,色彩饱满得有些迷离。仿佛一种呼唤。
 
      面对雷蒙的选择,社会上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反对的人大多认为,生命是神圣的,不属于自己,自杀也是杀人。同样高位截瘫的教士,自誉为上帝的传教士,指高气昂地不请自来。坚持认为生命是上帝给予的,不能轻易放弃,还指责雷蒙的家人没有给他足够的爱。每个人都对生命有自己的看法,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草率的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很容易伤了别人的心。马诺拉的反应毫不出乎意料的愤怒,她努力维持平静地说,我不确定到底谁对谁错,但是您真的很多嘴!事实上,他们一家人都非常爱雷蒙。作为农民的哥哥对于他的自杀反应最激烈,他总是自言自语的咒骂雷蒙的无情,絮絮叨叨说着一家人有多么爱他;作为嫂子的马诺拉,默默的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尽量让雷蒙过得舒适,如果问她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她只会沉默半晌,辛酸而无奈地说,这是他自己的选择;雷蒙一直视侄子哈维尔为自己的孩子,倾其所有的教导他,哈维尔也当他是自己的朋友,愿意帮他做很多事情。最后当车子把雷蒙接走时,哈维尔欲言又止,没有说再见,只是轻轻把车门关上,追着车跑了很久。
 
      这些指责雷蒙的人,把他想象成自私、违背道德的人。可雷蒙却是个温暖真诚的人,即使不能动弹却仍旧魅力十足。他很善良,即使刚受完打击,仍然耐心安慰哭泣的罗莎;他很幽默,经常自我解嘲,初次见面,他会说原谅我不能和你握手,难以入眠的深夜,他笑称自己的腿太痒痒搞得自己睡不着;他总是微笑,这是他唯一能回报别人的方式,只能依赖他人的生活让他学会了微笑,而不是无用的哭泣。父亲苍老的身体佝偻着,对于儿子的一心求死,别人或者出力支持或者严词反对,只有他是始终一言不发。最后,他守在雷蒙曾经躺过的床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屋里冷清极了,卷起的被子把头埋在皱褶的阴影中,床上还有躺过的痕迹,仿佛仍留有余温,父亲呆坐在床边,低沉着头。比丧子更悲痛的,莫过于儿子自己想死。
 
      最后,法庭再次剥夺了雷蒙死亡的权利,他再也等不及这无止境的宣判了。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喝了掺有氢化钾的水。对着镜头说了最后的话,“尊严是什么?至少不是有价值的生命,我宁愿至少死得有尊严。”雷蒙厌倦了制度的倦怠,大肆的报道和没完没了的指责。生命本应是一种权利,不是义务。绵延了28年4个月零几天的痛苦,本该死于那次溺水的雷蒙终于如愿以偿。看着他被氢化钾烧灼痛苦的死去,是件无比残酷的事情,却让人无法移开视线,深深感到生命的无助,坚韧与脆弱共存。
人们说,溺水的时候一下子吸入海水,就会死掉,没有痛苦。回光返照,一生中的时刻再次呈现,那些雷蒙不肯回望的过去。这次再也没有谁把他拉出水面,可以安静的睡了。
 
三、 我就要飞离,你是我的翅膀
       “我的爱人,我要飞走了。我在朋友的花园里,来吧。
      在快乐的日子到来之前,我得经历苦难,来吧。
      我们彼此不太认识,你离开与留下,我都是你的朋友。
      不管怎样,我都是你的朋友。”
 
      阿巴斯认为,生活和经验带给他的结论是:“尽管我们是悲观主义者,但是我们活着不能没有希望”。
 
      与其说巴迪一直在寻找死亡,不如说他在倾听他人的生活。1960年,巴格荷说他也想过自杀,挑了棵樱桃树准备上吊。忽然他摸到了手边柔软的浆果,就顺势塞进了嘴里,樱桃的滋味甜美无比,他一口接一口的吃,完全忘掉了自杀。后来,太阳升起来,壮观的景色美得让人心悸得快要晕倒。人活着就会有问题,生病了就去看医生,不能总想着以死解决。如果失去希望的话,先问问自己,你看过清晨睡眼惺忪的天空吗?傍晚嫣红的落日呢?满月之下的河流呢?有没有注意看过四季,是不是看到每一季都有不同的果实?那个生病的土耳其人告诉医生他用手指碰到身体的哪个部位,那个部位就疼,觉得自己病得很严重了。医生检查之后告诉他,他只是手指破了。所以说,得换个角度看人生,自然会有不同的光景。
 
      巴迪先生坐在博物馆的公园中,一只小黑猫从他的脚边溜过去。天上飞机滑过,拉出牙膏一般细长的白色喷气,山坡下是个学校,孩子们在绕着操场跑步玩耍,落日伴着正在兴建的德黑兰缓缓熔化成朦胧的玫瑰红。不管怎么样,深夜他还是来到了樱桃树下,灯光照得樱桃树渐渐发亮。躺在土坑里,他看到了皎洁满月,在雾气腾腾的乌云中露了一下脸,雷声阵阵,巴迪先生在闪电的间隙闭上了眼睛。
 
      影片的结尾意味深长。正如阿巴斯一直说的,他不喜欢控制观众,而是希望观众自己体会。早晨,潮湿的气息还没有在空气中散去,红褐色的土地变成了满眼的嫩绿色,观众这才明白导演在之前的拍摄中特意撤去了画面中的绿色。樱桃树上点缀着白色的小花。巴迪先生叼着烟卷和正在拍摄的剧组攀谈了几句,扮演阿巴斯的演员对着工作人员说,今天只是来收集声音的,不是拍摄。晨练的士兵坐在路边,有些人摘了几枝花很开心的摇来摇去。结尾字幕也由一开始的红色变成了绿色。
 
      有人说,巴迪先生并未吞下安眠药,睡了一觉又爬了出来;也有人说,巴迪先生确实死了,摄制组拍完了电影,导演让演员走出来,告诉大家电影并非现实。导演并未说巴迪先生的选择,他是否死了,或者这个摄制组是否与这个电影有关。这样精巧的设计让电影有了更多的维度。按照阿巴斯惯常的习惯,巴迪先生只是在坑里睡了一觉,醒来后看到一个摄制组,他习惯的上去聊了几句。摄制组的人和这个电影无关,他们只是来补拍的。阿巴斯总是喜欢找一个和自己很像的演员扮演自己来模糊意图,制造更多种可能。
 
      在“深海长眠”中,雷蒙虽然真的死去了,但是在他对死亡执著以求的过程中,仍旧可以看到他对生命的热爱,导演对生命的赞美。
  
      玛丽娅曾经问雷蒙,他对大海到底是如何的感情。他说,他仍旧热爱大海,想看海的时候就集中精神,向大海迈出一步。
 
      影片中最美的一幕便是雷蒙飞向大海的画面。这是一个催眠般让人窒息的长镜头。唱机中放着歌剧“图兰朵”里“今夜无人入睡”的男高音唱段,风从遥远的海边吹了进来。雷蒙的眼神闪了一下,手指蠕动,拨开床单,行动敏捷的翻身下床,拉开阻挡窗户的床,后退到走廊里,加紧呼吸,助跑几步,从窗子一跃而下。风声开始在耳边呼啸。他仿佛长了双巨大的翅膀,用力飞翔——飞过院子里的花圃,盘旋过高高低低的山坡,穿过峡谷,速度得比水流还要湍急,在猛地跃过一个山丘后,笔直上升,满眼都是湛蓝的天空。下面就是金黄色的海滩。“他们告诉我你在这里,我就飞过来了”,他抚摸着朱丽娅金色的发丝,夕阳在他们的头顶轻轻吟唱。导演用冥想中华美的飞行表现了雷蒙对大海和生命的热爱,只有对生命充满热爱的人才能看到如此令人晕眩的壮美景观。
 
      雷蒙不是个丧失意志的垂死之人,他活得忙碌而积极。他制造机会让那对争吵不休的祖孙俩相处,告诉侄子不可以对爷爷不尊敬,总有一天会因为说出的那些伤人的言语而后悔,只想让大地吞没自己。他的小屋成为了单身母亲雷莎的庇护所,听着她的抱怨和喋喋不休。有的时候,志同道合的朋友把这里变成了一次聚会,举杯庆祝。
朱丽娅在还未见到雷蒙的时候,曾对马诺拉说过,她能理解雷蒙。那时候,谁都以为是一句安慰的话。后来,大家才知道,朱丽娅患上了复发性中风,这个绝症随时都能夺去朱丽娅的生命,或者让她在一次又一次不可预知的晕倒中变成植物人。她躺在医院中的时候收到了雷蒙的来信,“现在我知道生活在那种痛苦中,有时是值得的,如果这是唯一预见像你这样人的方式。值得和他们分享一根香烟。或者,像现在这样,即使是些可笑的字句,也会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及谈论一些滑稽的事情。我宁愿保持我小天地的井井有条,直到你的出现令我振奋不已。……飞过巴塞罗纳,到达海上,直到看到地平线,在地球的某一角,也许可以和你相遇。”他以前觉得没有权利去爱,但现在他和朱丽娅相互许下誓言,要相伴走完最后一段路。
 
     雷蒙不相信有来世,就像出生之前一样两手空空的离去。但是有些事情不能忘记,爱他的人不会忘记。死亡在这里并不悲伤,反而充满了熠熠生辉的生命力。就像他最后一次上路看到的风景:坐在草垛上的妇人,教训孩子的母亲,忙碌的农民,交欢的小狗,牵手的情侣,还有转动的风车,先是一个,渐渐露出整个景观,紧接着是一大群一起在风中跳舞,生命的活力满满的几乎要溢出眼眶。如果不是这样的遭遇谁会对死亡如此执着?如果不能站起身在沙滩上奔跑,不能拥抱亲人,不能亲吻心爱的女人,不能亲手写下动人的诗句。不如永远沉眠于浩渺的大海。
 
     生命不是无病呻吟的痛苦,而是面对这些苦难仍能微笑,不论选择是什么都要认清自己的方向。人们将死亡抱在怀中,更加看清了生命的光辉。
    
     “大海深处,大海深处
     在失重的尽头,梦想在那里成为现实
     两个意愿合而为一,让一个愿望得以实现
 
     你看,我看
     像回声阵阵,默默无语
     越来越深,越来越深
     穿过血与肉,而超越一切
     但我一直醒着
     我一直希望我已经死了。”
                 ——雷蒙·桑佩德罗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413093/

 7 ) 对于《樱桃的滋味》的一些思考,以及巴迪为何最终没有带上20万?

2021年阿巴斯回顾展,在美琪看到了传说中的《樱桃的滋味》。

整体而言,这是一个伊朗中产中年男人巴迪,因生活不如意而考虑自杀,开着路虎在路途中寻找“埋葬者”的故事。

前半程可以说肉眼可见的索然无味:黄沙的盘山土路,偶尔几只鸟飞过,连植被都是黄黄的不知生死。如果说北野武从台词上剔除了电影中不必要的杂质,那么阿巴斯就是从镜头语言上剥离了一切华而不实的装点——当然,这里要申明,绝对不是对同导演们进行比较,只是从电影拍摄的角度联想到一些。 巴迪选中的“埋葬者”们呢?不管是拾荒者,还是士兵、神学者,语言和表情中都呈现出一种害羞,或者说木然。「1」穿着捡来的,印有UCLA卫衣的拾荒者。他当然不知道UCLA代表什么意思,更是对“新的工作”“丰厚的报酬”完全不抱有希望和进一步的好奇,因此他甚至没有上巴迪的车。「2」士兵。这位与姨夫一起,住在死去姨妈家的新兵,是巴迪第一次与邻座隐晦地切入谈起“可能会自杀”的人,第一次进入了他对生命规划的议题。全程是巴迪在说,掌握着主动权。到了目的地时,士兵彻底明白巴迪的意图,显然非常抗拒。他不愿意下车,甚至不愿意把头别过去看一看巴迪说的埋葬之地,就落荒而逃。「3」神学者。从阿富汗来伊朗旅行——守卫的朋友,是巴迪退而求其次的选折——因为主动邀请巴迪上去坐坐的守卫,最终因为坚持在假期看守一块无人来往的工地,而拒绝了他一起去兜风的邀请。神学者与巴迪有交谈往来,却彼此无法说服。虽然神学者下车看了那个“坑”,但由于信仰,他始终坚持“自杀是不对的”,而被巴迪载回上车的地点。 我们来重点说说「4」,最后答应巴迪要求的老人——在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的老人巴赫里。当他上车的时候,镜头甚至没有拍他。几分钟的镜头里,只有一位老人的声线在提醒我们:神学者下车后,巴迪又邀请了一位老人上车并已经告诉他自己的意图。这次,生活经验丰富且健谈的老人完全掌握了话语权,巴迪从头至尾只是静静地听着。很多影评人都提到了两人的一段对话: “我不认识这条路。” “我认识。” “更长,但也更美好更漂亮。” 的确很有指向性,仿佛就是老人在告诉人生经验没有他丰富的中年人:选择生,虽然要走的路会更长,但所获得的风景也会更美好更漂亮。这也许就是他曾经也试图自杀,却因为桑葚的甜美而选择活下去所获得的感悟。直到老人出现,阿巴斯的镜头里才出现了更多的风景:绿的树、缤纷的花、嘈杂的人声、用照相机记录美好的情侣。

我认为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对生死选择不断深入的过程: 拾荒者代表在日常中,甚至不会去思考生死的人;士兵代表畏惧谈论生死,不愿正视它的人;神学者代表一直在宗教中吸收生死知识,却照葫芦画瓢,刻板定义和传扬它的人。只有博物馆工作人员巴赫里,用几十年的人生经验、一次企图自杀的经历,甚至一个土耳其故事,变着法劝说巴迪不要选择,但仍尊重巴迪最终决定。

在另一篇影评中看到,原来导演曾在接受专访时提到:“《樱桃的滋味》不是在讨论自杀,而是在讨论我们对于生命的选择权。” 我醍醐灌顶,顿时对自己第一反应跟士兵和神学者一样而懊恼:是啊,从一开始,巴迪说的便是有可能会因为“埋葬者”的呼唤而走回来,或者被20铲土填埋。为什么我们只想到自杀本身,而忽略了他的犹豫和未抉择呢?他的确想到了死——尸首完整,有尊严地死去;但他也并没有下决定,也许他会从同一个地方被呼唤回来。只有老人尊重了两者,并且巴迪在“最终时刻”前也认真的感受着老人说的,自然和生活的美好。

对于结局,的确有一些困惑。与其说是对巴迪生死的困惑,不如说是对导演在一些设置上的困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巴迪告诉每一个人的都是:他在下坑前,会把20万留在自己的车上,“埋葬者”无论是喊回了他,还是填埋了他,都能在事成之后从车里拿走这20万。但实际情况是:夜晚,他没有开自己的路虎走,而是叫了一辆的士,在的士到达时,他拉开窗帘看到了的士,随后关灯离开家,前往目的地。并且当他坐在樱桃树边一阵子后,镜头还出现了山脚那边的远处,的士远去的画面。

钱呢? 他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带钱? 他最终决定不死吗? 因为不死所以认为不需要给老人报酬了吗? 但他最终明明躺进了坑里。 不是说无论A或者B可能,都会给老人报酬的吗?

我不知道在雨打落下来之后,巴迪会不会服下安眠药。或者说,我甚至不知道他有没有带着安眠药。但更让我困惑的是以上一些导演设计。欢迎有想法或者说有答案的小伙伴留言。

以上有部分观点灵感来源于其他豆友们的影评,其他均来源自己与旁人讲述、思考和书写中产生的新想法。

 短评

真心是好片。车窗=银幕边框,人物之眼=摄影机镜头,又是循环结构,又是装置艺术。结尾真心翻得太好了。mk2DVD里收了傅东老师的介绍和三段评论,以及阿巴斯访谈。

9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实在看不出来什么好,阿巴斯第5部这届的金棕榈大失水准,不论是阿巴斯的樱桃,还是今村昌平的鳗鱼,都是平庸之作。因此与其说颁给单独这两部电影,不如说颁给这两位导演之前的成就,加成。结尾出现阿巴斯拍戏的场景,阿巴斯电影一直以来的母题,就是致力于模糊电影真实虚构的界限

13分钟前
  • 江寒园
  • 较差

很严肃地讲,这其实是一部性社会学田野调查。男主角是S,他想找个M,并且这个M要甘愿让他做S,在相继遇见了一个处男、一个性冷淡和一个比他更强势的抖S之后,他忽然觉得其实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M。所以说,无所谓生死,到底是要心力交瘁掌控自己的人生,还是一身轻松被现实推着走,这才是真正的dilemma。

16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我曾经站在樱桃树下吃吐过。

18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每一个人,孤立在大地上,裸露在阳光下,瞬息间即黑夜——夸西莫多

20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1997年戛纳金棕榈奖。1.私以为配不上金棕榈,待看[鳗鱼]和[意外的春天]后再论;2.车内浅景深与远景长镜头搭配,声画分离,平实至简;3.说教味太浓,这点严重不喜;4.真正要自杀的人,怎么可能被这点稀松平常的廉价乐观主义鸡汤所劝服?主角从头至尾不似决死之人;5.泥土的暧昧黄色笼罩全片。(7.0/10)

2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还行

2021-9-4重看;完全不觉最后一段说教了,时间真的能改变一个人,只觉余意无穷——当人生中大大小小的事反复冲刷着无常无语的生活,最终选择生或死,或是否可能真的有「樱桃的滋味」之一瞬产生通透顿悟,已然不重要;我们缺少的,希冀的,恰是一记击中心坎的重量。满目黄色光线迷蒙压抑,暗合生命秋季的丰实与萧瑟并存;曲折山路是迄今已走的路,路上所遇或如流星过客,或在你生命中刻下印痕,冥冥中启示你的人亦如樱桃之味,可遇不可求。环境部分暗示心境,尾声黑暗中一缕光线下的树木好美,喜欢博物馆外一段——天色澄澈温柔,天光明媚,一切似乎还有希望,回望那烟火人间也是生机蓬勃;重要的谈话或动作都发生在中远景里,还原现实主义本质;行驶在蜿蜒路上的对话如画外音,台词之外留白;几个人不同反应拍得真棒,开放结尾想象无穷。

2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08年和妈妈一起看的片子,看完觉得心里很宁静,开着DVD机睡着了,老爸过来关的~

31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6/10。巴迪与他人交谈时总是铺垫很久,才道明找人埋尸的真意,少年兵对巴迪的生活询问带有强烈的戒备心,屡次提出要回军营,长镜头细腻地捕捉到巴迪回想在军队喊口号的时光,眼眶湿润,在少年兵下车奔逃后俯拍余晖下喊口号的军队,表现军队是他心心念想的归属。采石场是一个具有巨大精神危机的隐喻空间,巴迪长久停留在这些大机器中,随后搭载的神学院学生从人道主义出发,批评自杀念头,可以解读出现代性工具的异化难以用宗教藉慰。老人的故事教导巴迪不要被暂时的挫折蒙蔽,结尾巴迪躺在樱桃树下挖好的墓穴,仰望明月当空的静谧,最终露出平静的笑容,虽然没有说明巴迪自杀与否,但场景由荒原转向绿意盎然处休整的军队和摄制组,暗示生命与希望。车内空间成为了一个辩论场,但由于辩论的部分琐碎繁杂、像听过太多遍的浅显道理,让观众很难跟着做思辨。

33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当电影只是作为讲述道理的工具,它便失去了滋味~~

35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说实话,作为被商业片惯坏了的我,对于那些“看看我是个艺术家我的影像多么富有艺术气息”的电影,总是带有本能的警惕与排斥感,比如说《枝寒雀静》或者是老塔这一类抽离生活的长镜头。但我从来没有对阿巴斯有过任何的排斥,他镜头的注视是如此的深情,如此的温暖,他的艺术表达完美地隐藏在了现实主义的影像之后,隐藏在了质朴的故事与同样质朴的人物中。汽车在想要了结一切的地方一圈又一圈地徘徊,载上了一个又一个乘客,剧本抽离了痛苦的原因,画面抽象出了挣扎,最终在黑暗里,面对生与死。太牛逼了。有意思的是,从心理学角度,老人的那番话对重度抑郁症患者是没有用处的,只会对大部分观众起作用,所以电影实际上是通过一个极端的心理困境阐述面向大众的哲学命题,而不是心理学研究。

40分钟前
  • 逆光剪影
  • 力荐

十年之后资料馆再看,居然哭了。此片的主题是如此宏大,满满都是对生命的爱。星空灿烂,晚霞绚丽,泉水清冽,樱桃甜美,就连隐隐雷声、沥沥雨声,都是生之可念,还有什么理由去死?我想内心越丰富的人越不会轻易寻死吧,因为有太多有趣而美好的东西值得留恋,诸如对真理的追求,对美的体验,比如电影。

43分钟前
  • 微分流形
  • 推荐

阿巴斯确实很碎碎念,给我留下台词不够深刻的印象。。当然了,片子虽然慢,但不闷(这几天确实看了很多这样的片子,睡眠细胞大概是这几天不在状态?)。“清晨我带着自杀的念头出门,晚上我带着桑葚回家”人的奇妙在于想法的彻底改变或许连一瞬间都不需要。

4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后来发现,阿巴斯的电影重在后调。

49分钟前
  • 账号弃用
  • 推荐

《生生长流》是开车在路上寻找地震后幸存的人。《樱桃滋味》是开车在路上寻求埋葬自己的人。简单到只有一个人一辆车和一条条的山路。它们最后都没有答案,是活着还是死去。

53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文艺电影的教科书,美、漫长、气若游丝。淡疼的男纸,必死的决心,惜命的结局。

56分钟前
  • 57
  • 推荐

全程都在注意边上的姑娘被冻得搓手搓脚,最后一咬牙把外套给了人家,才开始专注地看电影。。。资料馆的空调实在太坑。

57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通篇苍茫的土黄色环境和促狭的车内场景营造了一种逼仄沉闷的效果,因而竟使得最后的暮色、月色如此开阔明亮、余味悠长,不仅仅是在色调和空间的先后对比犹如《呼喊与细语》,就连对于斡旋于死亡与生存之间的虚假的希望(在此即具象化为樱桃的滋味)所产生的疑惑也与之相似(“泥土把所有的美好事物都赐予了我们”“所有的美好事物也都要归于尘土”),自杀真乃唯一的哲学问题,这是劝慰向死者要为樱桃之味而活吗?我觉得不是,车内那段被诟病为说教的台词并非在灌输鸡汤,而是先验地放置了一套作为人类大多数的乐观主义者(可能是用以麻痹自己)的说辞,然而结局的悬置状态说明阿巴斯也并未给出自己的答案。

58分钟前
  • Alain
  • 力荐

电影基调还是很明亮的,个人觉得还可以再晦涩一些,再多留一点白,不要让标本师老头把道理讲得那么明了。

1小时前
  • 艾小柯
  • 推荐

假如你真的能看懂,你一定会爱不释手。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