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罗宾

喜剧片美国2018

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海莉·阿特维尔,勃朗特·卡迈克尔,马克·加蒂斯,奥利弗·福德·戴维斯,阿德里安·斯卡伯勒,罗杰·阿什顿-格里菲斯,阿曼达·劳伦斯,凯蒂·卡迈克尔,特里斯坦·斯特罗克,保罗·查希迪,迈克尔·吉恩,舒雅德·法瑞斯,马特·贝里,西蒙·法纳比,麦肯锡·克鲁克,吉姆·卡明斯,布拉德·加内特,尼克·穆罕默德,彼得·卡帕尔迪,苏菲·奥康内多,托比·琼斯,李·阿斯奎斯-柯,罗伊·贝克,金塔雷·贝尼奥拉维特,贝恩·科拉科,托马斯·派登,库姆德潘特,理查德·谢尔曼,彼得·辛格,卡罗尔·斯蒂尔,艾薇·维

导演:马克·福斯特

播放地址

 剧照

克里斯托弗·罗宾 剧照 NO.1克里斯托弗·罗宾 剧照 NO.2克里斯托弗·罗宾 剧照 NO.3克里斯托弗·罗宾 剧照 NO.4克里斯托弗·罗宾 剧照 NO.5克里斯托弗·罗宾 剧照 NO.6克里斯托弗·罗宾 剧照 NO.13克里斯托弗·罗宾 剧照 NO.14克里斯托弗·罗宾 剧照 NO.15克里斯托弗·罗宾 剧照 NO.16克里斯托弗·罗宾 剧照 NO.17克里斯托弗·罗宾 剧照 NO.18克里斯托弗·罗宾 剧照 NO.19克里斯托弗·罗宾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4 10:02

详细剧情

  罗宾(伊万·麦克格雷格 Ewan McGregor 饰)曾经也是一个拥有着很多奇异朋友的天真无邪的小男孩,但如今,已经长大成人的他在旅行箱公司上班,在挖空了心思完成上司布置的任务外,他还得想方设法的挤出时间来陪伴妻子伊芙琳(海莉·阿特维尔 Hayley Atwell 饰)和女儿玛德琳(勃朗特·卡迈克尔 Bronte Carmichael 饰)。罗宾非常爱自己的家人们,但这样的生活难免让他感到有一丝丝的窒息。  一天,罗宾童年时候的玩伴小熊维尼(吉姆·库宁斯 Jim Cummings 配音)忽然再度出现在了他的眼前,并且请求他帮自己一个忙。很显然,维尼依然将罗宾当成是以前那个单纯的男孩,这让罗宾感到有些无所适从。

 长篇影评

 1 ) 这部美国人觉得“缓慢沉闷”的电影,东方人表示:你们不懂

自从今年四月发布预告片之后,迪士尼出品的《克里斯托弗·罗宾》(或译为《小熊维尼真人版》)就受到广泛关注。不过有意思的是,8月3日北美上映之后票房成绩并不理想,上映首周全球总票房才2000多万美元。

另一方面,电影的口碑也并不理想,目前烂番茄指数72%,爆米花指数86%。

“套路”、“公式化”、“缓慢沉闷”、“缺乏深度”是北美多数影评人对这部影片给出的标签。

《克里斯托弗·罗宾》讲述了少年克里斯托弗因为要到寄宿学校上学而不得不离开百亩森林,告别这些小玩具。

在经历了丧父、恋爱、结婚生子、战争和工作之后,已经步入中年的克里斯托弗一方面要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而疏忽了对妻子、女儿的陪伴;另一方面为了让女儿能顺利入读“顶尖”的寄宿学校葛福预备中学而煞费苦心地对女儿严格要求。

在一个原本打算全家去乡下度假的周末,克里斯托弗因为工作原因被要求加班,他的妻子无奈带着女儿两人去了乡下。而百亩森林中的维尼熊在误打误撞之下,来到了伦敦并见到了克里斯托弗,故事由此展开。

“怀旧”是我对这部影片最直观的感受。从影片一开始,经过作旧处理的手绘小熊维尼手稿缓缓铺开,浓重的怀旧色彩开始掌控影片基调。

在进入真人CG动画的正常叙事之后,影片的画面在暗淡阴沉的色调和舒缓优美而略显伤感的配乐以及人物克制的表情和语气中继续加强了这种怀旧的感觉。

有意思的是,小玩具们或灵动、或呆萌、或可爱的语言和动作与这种叙事基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既带来了意料之中的趣味,在氛围上也因为这种反差而极为出彩地加强了怀旧效果。

很多人认为这部影片的节奏过于缓慢,我觉得这其实更符合回忆的叙事特征。以正常的视角来看,童年时期的那些欢乐、喜悦、激动、痛苦和感动,在数十年光阴过后,能留下来的画面和情绪,可能正如影片中展现,略带忧伤而平静坦然。

对于这种情绪的表达,我觉得这部影片是相当成功的。比如离开百亩森林之后,影片用了一个六分钟的片段介绍了克里斯托弗的小半生:

克里斯托弗罗宾_腾讯视频

就像很多类似的片段一样,这种以对人生和往事的回忆为线索的蒙太奇叙述,从来都不难唤起人们回忆和伤感的情绪。在本片出色的配乐和极具英国古典审美情趣的画面中更是如此。

当然,相对于好莱坞模式的叙事特征,可能全片会略显缓慢。但《克里斯托弗·罗宾》的重点可能并不在于故事本身。

相对于北美市场的惨淡,这部影片9月16日在日本上映之后,反响却极其热烈。短短三周时间累计观看达到145万人次,累计票房突破19亿日元。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与西方习惯于矛盾和冲突的审美价值并不相符,但风格与基调却符合东方审美含蓄内敛的特征,这可能是造成日本市场与北美市场之间差异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这部影片对于中产阶级的中年危机作出了更符合东方社会现实特征的诠释,而建立于家庭和工作之间的矛盾的故事逻辑,可能也更容易获得东方观众的心理认同。

比如在克里斯托弗工作的公司中,上司不顾一切地要求降低成本或者裁员,强制要求克里斯托弗牺牲周末加班。而原本答应与妻女去乡下度假的克里斯托弗尝试拒绝时,却被老板一句话噎了回来:

在现代欧美国家,可能很多片中类似的场景以及克里斯托弗和上司之间的典型对话已不常有,但在东方社会,无论日本还是韩国应该都并不鲜见。这大概也能理解为北美影评人对这部片子并不买账的原因之一吧。

此外,为了女儿梅德琳能顺利入读葛福预备中学,克里斯托弗也是煞费苦心。当女儿发现他小时候藏起来的玩具并趣味盎然地把玩时,克里斯托弗对梅德琳说:“你就不能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吗?比如看书。”

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下,对于重重压力中“已经好几年没有笑过”的中年克里斯托弗而言,童年的种种乐趣和幸福已经是“没有意义的事”。

为了讨好父亲,梅德琳努力地读完了葛福预备中学书单上的书,期望以此获得一个“什么都不用做”的,能和父母在一起的周末。

面对失望的女儿,因为加班而不能去度假的克里斯托弗把老板对他说的话几乎是原样复述给了梅德琳:

“可是梦想要付出代价”,“为了梦想必须努力付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此深信不疑的克里斯托弗连给女儿讲睡前故事时拿着的都是厚厚的一本历史书大读“维多利亚时代是工业革命的最高峰”。

在他看来,“这样能让她提早面对现实世界,为未来做准备”。

想起来这段时间引起广泛讨论的“清单式育儿”,大概这样的故事桥段只有在东方社会才能引起更深刻的共鸣吧。

但是,工作以及女儿未来的压力和焦虑并不能获得妻子艾芙琳的理解,在艾芙琳看来,未来过得更好还是更坏并不在乎,“We don’t care,we want you.”

工作与生活的矛盾显然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的努力是为了将来过得更好”与“我们的生活就在当下”,这两种理念并不能简单地区分出来谁对谁错。

《克里斯托弗·罗宾》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借助于浓重而伤感的怀旧情绪,发现并捕捉了这种在现代东方社会更为典型的现实矛盾。

但面对这样的矛盾,影片其实根本无力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分析。在影片的最后,为了一个圆满的结局甚至不得不把这种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简化为克里斯托弗与总裁儿子之间的矛盾。

而贯穿全片的主题:Doing nothing leads to the very best something(什么都不做会带来最好的结果),似乎也只能在电影中获得成功,一旦放到现实面前,则苍白得近于可笑。

补充一个小插曲吧,在真实的世界中,童年的克里斯托弗因为父母把自己写成畅销书的主角并花费大量的时间推广“小熊维尼”的故事而失望难过。

为了推广这个故事,克里斯托弗的父母在媒体面前努力打造“完美”的亲子关系,但克里斯托弗对此十分厌恶。还因母亲在情感上对他疏远而备受伤害。

1948年,克里斯托弗结婚后与妻子搬到达特茅斯,开了一家书店。他在父亲病重时偶尔探访,在父亲去世后,他拒绝从父亲的版税中获利。

克里斯托弗与他母亲的关系始终未能和解,甚至母亲在临死前拒绝见克里斯托弗。

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出现吧。

 2 ) 苦后回甘

看得止不住眼泪。苦后回甘,正如人生的滋味。

一战后,英国著名作家的米尔恩在乡下与儿子比利的相处中,写出小熊维尼系列这闻名于世的儿童作品,为当时战后处于悲伤和无法排遣思绪而制造狂欢的人们带来欢乐,但做为书中人物的原型:比利,被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下,也因此失去了父亲,告别童年。但在参加战争后,与父亲重归于好的故事,是战后如何怀着爱与快乐继续生活的温馨之作。

从当初的小孩成长为敢于投入战争的男人。

战争也是父与子交流的重要的桥梁。

战争是他们复杂,混着悲喜的情感纽带。

 3 ) 克里斯托弗罗宾

看得止不住眼泪。苦后回甘,正如人生的滋味。

战争我们不应只困囿于那些绝望、悲伤,永远不要失去让生活变好的期盼。

以战争题材的文艺电影总能 触动心弦,如穿条纹衣的男孩,潘神的迷宫。“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细腻,情感深沉,有厚重的内蕴,也属这类题材的上乘之作,喜欢的朋友千万不能错过。

 4 ) 哭,都给我哭…

开头就看哭了好几次,维尼从树洞里爬出来直接到了伦敦用略带伤感的语气跟Robin说在天天想他的时候,我就觉得Robin真是个贱人把维尼他们都给忘了。

然而Robin忘得何止是维尼他们,而是整个自己。

所谓'Adult responsibility'常常让我们逐渐忘记了内心的纯真,忘了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到底在为什么而活。Robin就是这样。他忘记了自己童年跟维尼的约定,把维尼忘在了脑后,这本身已经让人觉得失望。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维尼他们只是衬托或者润滑剂,相比于维尼他们,我觉得影片最主要想表达的是Robin把家庭放在了工作后面而不自知。虽然他认为亲人十分重要,但是又觉得不得不拼命工作来支撑家庭。这种两难的决定在现实生活实在太常见了。影片里,维尼他们则就像提示板一样慢慢帮助Robin找到了自己的亲情。

影片里常用到的洗脑句式是'doing nothing is busy doing something'. 但是啊,'Doing nothing'并不仅仅是发呆或者丧一天,而是从所谓的'Efficiency'里面解放出来,陪伴自己最亲近的人,不要本末倒置。这样的主题是很好,我也理解。但是,为了体现这个主题,影片很多逻辑都要给这个让路,比如Robin必须不但要'do nothing',还必须在保证在'do nothing'的情况下歪打正着使得'do thing'成了'do best thing',把老板布置的任务圆满完成。这点可以说是有点牵强附会,因为在现实中基本肯定会因为完不成任务而被上司打脸,连吃饭都成问题,还怎么去爱亲人呢。这也是影片最大的致命伤之一。

但是整体而言,影片还是让人觉得内心温暖,适合在有压力或者繁忙的时候喝一碗的暖暖鸡汤。

 5 ) 两个细节

我觉得其实罗宾可能忘了百亩森林很久了 而维尼他们也沉睡了很久 如果不是罗宾女儿给他看了画 也许他们会一直沉睡下去 和不存在一样 因为世上只有罗宾与他们有过羁绊 他的女儿给他翻出画时他才突然想起还有维尼这么个小时候的伙伴 当蜂蜜罐子摔碎时 维尼适时醒来 可罗宾对其他伙伴没太多回忆所以维尼找不到其它伙伴 且此刻百亩森林情况也不乐观 应为罗宾随时都有可能再次忘记他们 所以里面的烟雾很浓 维尼找到罗宾既是对罗宾的拯救也是对自己的拯救

再说说罗宾掉坑里那个片段 水化成长鼻怪带走罗宾正对应着长大后的罗宾被夺走了快乐 当他惊醒时 外面天空已然放晴 预示罗宾在此趟旅程中觉悟了某些遗失已久的东西

 6 ) Hollywood所談的Do Nothing哲學

不知何故,近年荷李活興起把毛公仔放入真人電影,從Ted到Paddington到今天的維尼熊等。其實本來我對此類電影興趣不大,但看完故事簡介後卻被《維尼與我》(Christopher Robin)吸引。近日工作壓力大,選擇在週日早上去賞影,我不得不說,這是本年度最令我驚喜的電影之一。我尤其喜歡這部電影的氛圍,它讓觀眾在戲院中放鬆近兩小時,暫時忘記生活的苦,好讓人再有動力繼續走下去。它的故事簡單,不深奧,卻非常值得人深思。

《維尼與我》的故事老套,其實就是一個成年人因工作忽略自己身邊事和夢想,然後兒時玩伴出來喚醒他內心的已封存的童真,讓他再有生活的動力。老套到不行,同一橋段迪士尼和彼思已用過無數次,但橋不怕舊,每一次拍出來,新電影總能給人驚喜。

Hakuna Matata和Do Nothing的真諦

維尼熊一路放在口的Do Nothing哲學,其實也不是新鮮事。

電影金句「Doing nothing often leads to the very best kind of something」多次出現,理解這句話時,難免會讓人以為是消極甚至是逃避問題和責任,若果只從字面理解Do Nothing,恐怕讀者會錯誤理解電影的信息。

早在《獅子王》中出現的Hakuna Matata其實某程度上與Do Nothing一樣,是一種鼓吹無憂、減少深度思考的無煩惱生活哲學 (♪ It's our problem-free philosophy…)。這種生活方式絕對是理想的,簡單生活、沒有工作、沒有責任、沒有紛爭,甚至帶點無政府主義,只想玩樂和生存,這當然是讓人可以放鬆心情。不過理想歸理想,這種生活哲學在現實中難以實踐。在《獅子王》中,Simba也因為對國土和子民的責任而放棄Hakuna Matata式生活,回去重奪領土。

在《維尼與我》如是,Christopher Robin並沒有Do Nothing,在冒險後他仍然要回去面對工作,仍然要負起照顧家庭的責任。但面對工作和學業壓力時,Robin(和我們),其實都需要學懂Do nothing for a while,即是Take a break,放空一下,放自己一個假期,把時間留給家人和最愛。「Doing nothing often leads to the very best kind of something」換句話說,Do Nothing不是叫你不做任何事或逃避現實,而是叫你讓自己喘息。Do Nothing的最終目的是讓自己放棄Do Nothing,再有動力去Do Something。

蜜糖與啤酒

維尼熊不用工作,每天只管吃蜜糖、玩耍和睡眠。但現實中人有工作和責任,不可能把這套全收。Do Nothing這種間中放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折衷,把理想和現實盡量取得平衡,亦即是我們現在說的Work-life balance。現實中很多人也喜歡放假時去旅行放鬆一下,把旅遊渡假當作生活的蜜糖。當然,有不少中產或以上的家庭可以做到。可是,對不少人而言,現實或者更殘酷,對於不少收入不高的人來說,渡假的代價也很高。

《維尼與我》中Robin幸得老闆支持其最終的方案,而且自身經濟條件許可,才可以實踐Work-life balance。但若果上司不同意他的做法,最後決定裁減員工呢?若果Robin被解僱,出現經濟困難呢?

現實中我們又有多少時候真的可以渡假?尤其是對於低收入家庭,扣除生活費後要有時間和金錢渡假絕對不是容易事。因此對不少人而言,《Ted》中主人翁面對問題時與小熊一起飲酒呼麻,其實似乎是一種更貼近現實的放鬆方法。

說到底,工作歸工作,人總需要放鬆。不管你選擇放鬆的方式是吃蜜糖、旅遊或喝酒,你也需要一段安靜的時間,把自己從工作中抽出來喘息一會。腳步慢下來,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從電影院走出來,收到的第一個短信是朋友說香港歌手盧凱彤跳樓自殺身亡。面對壓力,每人也有不同的解決方式。若果生活困苦,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橡皮繼續拉緊,否則終有一天壓力會爆煲。找你的摯友談談,他們可讓你暫時忘記生活的困苦;假日去看一部好電影,它可以讓你驚喜、思考和放鬆。

要學會放空,自我放鬆一下。

Do nothing for a while. It often leads to the very best kind of something.

願逝者安息。

 7 ) 18.08.18@Jena

今天看了克里斯托弗罗宾虽然我怀着当初对维尼最纯洁的那份喜爱但我还是发现我似乎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年人

我变得并不喜欢这种不以工作为最重要要陪伴家人朋友要珍惜小时候的这份喜爱的理念

不是不喜欢而是已经变得认同它的反面

现在的我喜欢这个结局但不能认同它是现实

中间有一段看得很难过因为觉得我们总是要和一段人生告别

曾经珍视的东西会留在我们已经离开的心境里

我知道我热爱如初

我也知道往事在某个节点戛然而止再也无法接续

我不相信长大了的克里斯托弗罗宾可以把数十年光阴里百亩森林和伦敦的间隔抹去

克里斯托弗罗宾说他已经是成年人了维尼说Du bist Christopher Robin. 当时的虚假感动

维尼说有人吃光了蜂蜜有个小朋友说Das machst du selber. 可爱之处不在与接话而在于用了du而不是er

我以前是一个什么都想抓住的人,害怕自己对某个东西感情冷淡下来,就像克里斯托弗罗宾说他就算一百岁也不会忘记维尼,现在我比较无所谓,恨不得抛开一切过往一切从此刻重新开始

但我还是喜欢着海绵宝宝派大星和维尼吖

 8 ) 想要说教却缺乏说服力

不是故意要唱反调,在和朋友看了之后是想认真讨论一下存在的问题。

大概是我衰老了,没了“童心”也没有情怀,成为了让人讨厌的大人。除了最开始男主成长史逐渐过渡到阴暗萧瑟这段,以及女儿踏上拯救爸爸工作这两段好看之外,我一直在尝试思考,这片想传达的情怀和思想。

能承认,在色调和布景上确实挺有氛围感,但台词和剧情逻辑方面有很多地方觉得行不通……

一个被家里人强行送进寄宿学校,被送上战场,被上司剥削的,很有可能还有PTSD的男主,让部分观众产生了“他是不是得了精神分裂?”的感想。如此现实的情景一定要强加在异世界空间上反而觉得别扭了起来。

当维尼在家里非刻意捣乱,当所有小动物都吵吵嚷嚷甚至私自动罗宾的文件时,即使知道问题会解决但也会产生不舒服感…… 很多时候我都在内心里求他们 “Leave him alone please” 。思考了一下这种不舒服感大概可以用女儿的戏份来弥补衔接,然而太少太隐晦了。我记得男主的小盒子是在老家床下,男主也告诉维尼“是我选择放弃你们的”。从女儿发现这个盒子到男主的蜂蜜浸透了幼年画作再到维尼的传送到后花园,一切过于刻意不自然了………

再说doing nothing这个理论吧,其实三角倒过来想削减预算理论是:带薪休假+ 内部营销+ 降低市价。这并不是do nothing吧,一种营销策略也没有给出之前14%到20%的统计数据。更甚之,大老板会在集会上这么不给自己儿子面子吗?对不起我是世俗的大人,正因为前半段的铺垫太沉重太阴郁了我无法直接用魔法和情怀去释怀内心的怪异感。

再谈谈男主的梦想,男主最重要的事情…… 男主被问到这个问题,其实到影片最后都没有回答。男主最重要的是“家庭”,但实际上小布偶们一直在问谁最重要的时候,从气球和公文包比较,公文包和被子比较,女儿和公文包比较,男主的回答都是十分得模凌两可和犹豫…… 不得不说感情线实在太弱,而感情线又是这部电影的主旨。我想问题是“家庭责任感”由维尼他们介入才让男主醒悟,而女儿妻子戏份实在太少让整个连接失去了说服力。

如果说是拍给大人看的,那我这么较真的大人会因为逻辑的问题而失去被感动的能力。比起在阴郁繁忙的生活中寻找童年初心,我只会越来越在意这样的百亩林是否只是男主内心一片净土。他不在的时候狂风暴雨,他来了就晴空万里。

如果说是拍给小孩看的,那又太晦涩了……想象到大人要给小孩子解释我就一阵头疼。

我懂这部片子想要讲什么,可是这样的说教无法引起我的任何共鸣。我没经历过这样严酷的寄宿学校,没经历过这样的战争,或许艰苦的工作环境,但坚持下去的信念大概不会是源于20/30年前玩伴带来的温暖。

正因为叙事逻辑的薄弱,回归家庭回归童年玩伴也无法完全驱逐现实中的阴翳。太过现实的背景和太过理想的主线只会放大不舒适感。

最后想到致敬《猜火车》里苏格兰最差的厕所,可能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做选择吧。

 短评

Pooh每次一讲话我就想哭。他孤单的身影,他天真的语气,他缓慢的步伐,一切都那么让人心疼。

8分钟前
  • Griet
  • 推荐

非常道家无为的Pooh

13分钟前
  • 嘿哈
  • 推荐

真人版《玩具总动员》+《头脑特工队》,你长大了,不再需要童年的伙伴,但它们却始终盼望你的回归,同样的,你也怀念着童年。片头太赞,罗宾的前半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他从失去父亲无依无靠,到遇见生命的另一半,以及第一次见到女儿时无法掩饰的喜悦,迅速转变为沉迷工作,本以为他要去拥抱妻女,然而却关上房门,因为他觉得妻女打扰自己工作了。只花了短短十多秒,他就从热爱家庭变为只顾工作,失去情趣,褪去激情。唯有小熊说:你一点都没变,里面的那个人还是你。它是唯一懂你的,而你却伤了它的心。我们总是对外人太好,却对家人太差。生活的确不只有气球和蜂蜜,以快乐为食的怪兽也的确存在,它希望我们忘记我们的家人、我们的好友、那些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但只要我们和家人、朋友并肩作战,我们就再也不怕长鼻怪和闻死鼬。

14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看电影的时候高唱着不想长大,在现实生活中却还要做回大人,真的好累。

19分钟前
  • 羚羊的灵魂
  • 推荐

太伤感了,想到真正的成人世界根本不可能如此喜剧收尾,就更伤感了。

23分钟前
  • 帽匠HatterWei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