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拉·德雷克

剧情片法国2004

主演:艾美达·斯丹顿,理查德·格拉翰,埃迪·马森,吉姆·布劳德本特,莎莉·霍金斯

导演:迈克·李

播放地址

 剧照

维拉·德雷克 剧照 NO.1维拉·德雷克 剧照 NO.2维拉·德雷克 剧照 NO.3维拉·德雷克 剧照 NO.4维拉·德雷克 剧照 NO.5维拉·德雷克 剧照 NO.6维拉·德雷克 剧照 NO.13维拉·德雷克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0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1950年的英国,战争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在一片混乱中,一个名叫薇拉(伊梅尔达·斯汤顿 Imelda Staunton 饰)的女人与丈夫和儿女们勉强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表面上看来,维拉是一个清洁女工,但一个秘密被深深的隐藏在她的心底。在空余的时间里,薇拉会通过好友莉莉(鲁斯·西恩 Ruth Sheen 饰)提供的手术室,帮助在战时怀孕的妇女堕胎,而之一举动在当时的英国是违法的。  雷吉(埃迪·马森 Eddie Marsan 饰)的加入为薇拉的家庭又增添了一份快乐,他和薇拉的女儿埃塞尔(Alex Kelly 饰)的婚礼让所有人的面孔上都蒙上了喜气。在婚礼进行之时,门被敲响,可是,到来的并非友好的祝福,却是警察的逮捕,薇拉的所作所为被公之于众。

 长篇影评

 1 ) 历史小叙事中的小人物

正在看三联新刊《我们与历史的距离》,里面讲到大历史、小历史叙事。

此片后半段,警察在法庭事无巨细描述维拉的堕胎工具,影片结束字幕出现“警局顾问、二战顾问、医疗顾问“,我就知道,这是一个无一字无出处的“历史小叙事”。再回味所有场景美工,人物设置,对话,无不异常严谨具有历史代表性。此处下的硬功夫,堪称一篇高水准历史学术研究。在此基础上如何表现历史及人物的“真实生动光晕”,以及创作者的当下价值观,就看TA如何“带着镣铐跳舞”了。

这是一个西方语境里异常复杂的议题。尤记得第一次亲身经历这一冲突,是在2012年美国俄亥俄州奥巴马竞选现场。血淋淋的堕胎图片被疯狂的反对者呐喊着举着堵在会场入口,让来自“计划生育”习以为常国度的我,瞠目结舌,赶忙补课。

导演将这一难题转换为“帮助女孩儿们”。一个不知道父亲为何人苦出身朴实善良苦已有些神性的女主,加上她的典型的英国底层渐渐走出二战阴影有信仰价值观清晰的幸福家庭,凸显了她的行为面对不同阶层、不同状态女性共同困境时的正当性。要知道,同时期(1950年代)的巴黎,丈夫再施虐,妻子也无法独自获得离婚,只能采取极端手段但结果却是入狱(见本次电影节《曼妙旅程》的描述)

整体表演非常NTLIVE,英国戏剧表演范儿。历史背景下不同阶层的身体、口头语言,即是他们源远流长的生活传统,也是他们源远流长的表演传统(嗯,我们这里这一传统一再打破),个个都是一流表演,导演也是在各个细节,于无声处表达了清晰的态度。

 2 ) 小妇人大无畏

Vera Drake的笑容是简单的.

只是每当这个矮小的老妇人露出那样愚忠,谦逊小心,并有点无知无畏的善良表情,企图去园说一切的不合理和悲剧时,我很难过.

有时候,欧洲的早上跟中国差不多,年老的母亲们会在清晨去市场买新鲜蔬菜和早点,穿着保守整齐,走在石头路上,总被喧哗而过的单车吓一跳.有风的冬天会戴上好看的头巾,脖子上仔细地别一个结.Vera就是其中一个.每一天安排得满满.上门照顾乱七八糟的邻居,带无父无母的流浪儿回家吃饭,免费为可怜的穷女人们非法堕胎.直至一天,她差点断送了一个年轻女孩的生命,并发现好友一直在利用她中饱私囊.在一家团聚的雪夜,她被冰冷的警车带走...

我想起泰戈尔说的一个故事. 一个将军在战中杀害了一个无辜的人, 他找到死者唯一的孩子, 把他养育成人. 孩子长大后, 将军说出真相, 对小孩说,现在你可以亲手为你的父亲报仇了.

在这些奇怪的故事里, 伦理颠覆了, 仁义也扭曲了. 将军是自私的, 为了洗去自己的内疚, 不惜假手于一个孩子, 一个无辜被摆上了忠孝道义的神台,日后得用自己的一生来自圆其说的孩子. 而Vera, 竟敢用一颗简单的心一些简陋的工具试着弥补社会阴暗角落里的疮疮孔孔. 用背叛了她还厚颜无耻的朋友的思维来解释的话:她以为她在行善在救赎,我们有这个能力吗. 冷酷不合理的法纪和那些已经习惯了出卖良心和无辜来抵御黑暗的人都会嘲笑她, 因为Vera的世界是他们已经摈弃并变得陌生不可理喻的世界.

 3 ) 拉一拉我喜欢的部分,以及一些不成章的话

那场戏,全家人和大女儿的男友的对话戏,1h39min30s,镜头、台词和表演都很值得学习。 “dirty”那句对德雷克太太的控诉是由儿子说出来的。

“如果你们养不起,就爱不了,不是吗”(if you can't feed them you can't love them,can you)这句话是由男友说出来的,他家里六个孩子,以身说法。这句话触动了儿子。

儿子在后面两场戏用和父亲的对话解释了他这一行为——他十三岁就参军了,他当然黑白分明,不理解世事。父亲则说,我要求你原谅她,你原谅她这件事,她会原谅你所有事(年少孟浪啊啥的),而且法律已经惩罚过她了。潜台词,在我看来是,好的,你不是军人吗。那我就像你十三岁那年一样,要求你,那时你答应我了,抗下来了,现在你也必须抗住这些你最厌恶的东西。

夹在这两场戏中间的那场戏也很好:夫妻俩在床上说,可怜的孩子,他还太黑白分明,不问世事。寥寥几句,那种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无奈都出来了。最后德雷克太太还是很难过地哭了,和丈夫抱在一起——这段戏之后,你就知道丈夫背负着什么,下一场戏,你就特别希望儿子原谅母亲。

然后,儿子去找母亲和解了。这段的台词也特别好。

1h47min的圣诞节戏也很好。前面垫了两场那个金发女人的对维拉的糟糕反应,她甚至还哭得很委屈,所以氛围其实很糟。但大女儿的男友却说,这是最好的圣诞节,谢谢维拉。他吃了一颗维拉递过来的巧克力。这场戏就结束了。

最后的判决,“对他人起吓阻之效”,判了两年零六个月。

真的拍了监狱戏……另一个温和的阿姨问德雷克太太,那个女孩死了吗?德雷克太太:死了还得了?另一个阿姨:我的女孩死了。而且还有一个冷硬的太太,和那个温和的阿姨都是再犯。所以这个女人会再犯的吧,会再犯吗?

感谢这个结尾,我的娘啊。

题外话环节。

因为最近看的快节奏的东西太多了,一些同理心和伦理感确实有所消亡。而这部电影,这种节奏缓慢的、人物丰满的电影,就算讨厌其中某一个人,都不会说出来,我不愿意伤害他们其中的每一个人。

当然你看,这故事里的一些元素可以用到商业故事里。一家两个孩子,姐姐那样,弟弟那样,其实是英式的喜剧效果,可以拿去用。但是那些人物坏的地方,真的必须要给解释,而不能随便拿去用。

我没有那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更多时候我还是需要一些强刺激的东西。但这部电影大概会成为我反复反复反复观看的电影之一。

反人类发言:我觉得对于一些电影来说,从结尾看,往开场找原因,比从开场看更能领会其魅力。

德雷克太太真的是一个特别好的银幕形象:圆圆的脸,一双又蓝又圆的眼睛,温润,通透,会说话一样。皮肤白白的,“娇小的女人,手很小”,柔软。

另一个对于法理问题的思考:欧美法系愿意从“善因论”来思考问题,是不是由于他们的善意真的是从圣经上批发下来的,然后圣经的解释又可以随着时代做出不同解说啊……我这样说可能过于偏颇。但我的意思是,他们需要有个东西在那里,才能去反另一样东西。如果没有一个东西在那,他们想象不到好的也想象不到坏的。他们其实会被一些抽象的“善”打动,所以才出现“善因”这么个东西。

 4 ) 人的精神魅力是怎么来的

【题外话】 有的人资质本不差,受过不错的教育,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志向远大,鉴赏力优于常人,经常思考人生,但是总把生活过得一团糟,当他们到了可以回忆人生的时候,往往感叹“我怎么就把生活过成了这个样子呢?我明明可以过不一样的人生,或许是我运气不好,或许是我生错了年代。” 维拉身处的时代很糟糕,经济萧条,物资匮乏,就连天气都经常很阴沉。她是社会底层的一个平凡的老太婆,估计也没受过啥教育,工作就是给人打扫清洁卫生。她特别勤快,身材矮小矫健,一天到晚忙忙碌碌,除了工作外就是缝缝补补,影片的前半段,她就是在不停的忙活这个忙活那个。这到也没什么,这种勤劳的妇女,我们随处可见,我们的姥姥、老妈、隔壁的阿姨,都是这种典型。维拉不仅勤劳,心肠也是极好的,周围的人由于各种原因,过得都很艰辛,她习惯性的照顾着他们,像个火把似的走到哪里照亮哪里。这个也没什么,这种善良,我们见得也不少。 维拉最让人喜欢的是勤劳善良之上的生活态度。 她那个矮小的身体里仿佛有无穷的力量,干活干得又快又好,从来不抱怨,总是生机勃勃,小眼睛里总是闪耀着光芒,在那种世道,都能把家庭经营得温馨美好。我见过很多中年妇人,边忙碌边抱怨,明明是勤劳善良的人,但总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或许叫人敬佩,但不愿亲近。她们像老黄牛一样,压抑又悲情,别说我们的中小学课本里经常出现劳苦式受难式的母亲形象,那个在生活中太常见了,而我们的文化往往倾向于欢迎歌颂拔高这种将苦难当崇高的悲壮形象,仿佛不如此,便不能显现母性的伟大。其实谁都知道,我们需要的不是苦难,而是苦难之中积极向上的健康力量。身在泥淖当中却能开出花,散发香气,触及旁人,这才是精神力量的伟大之处。 当一个人身处底层,每天湮没在无穷无尽的繁琐之事当中,还能尽力去帮助别人的时候,这人是完全配得上伟大二字的。 看过好多伊梅尔达斯汤顿的片子,她最擅长出演那种穷乡僻壤没见过世面又特别八卦的小老太太了。

 5 ) 可笑的“法不容情”

    每次证人出庭,都有手握圣经宣誓自己的坦诚之举,如此说来,道德难道不是法律的最终底限吗?如果强言法律是约束行为的最佳律条,那道德不正是审判灵魂的戒尺?……行为本没有对错,看是否出于本心的帮助了他人,更何况是无偿而为。法律无非是国家机器的武器,专门对付那些以各种形式挑战自己“权威”的道德高尚者。 蝇营狗苟之徒罪有应得,坦坦荡荡之辈只能祈求上帝和心灵的宽大……法律,国家的这个伪善面具,如同单色的打印机,只有它自己才能把道德高尚者的“污点”一点点印染到国家的那面从没有光鲜过得旗帜上。

 6 ) 《维拉·德雷克》:悲悯生命或是悲悯生活?

文/故城

夜雾凉凉的,试着伸手往虚空里一抓,只感觉手臂冰冷。维拉是在和生命拔河,抹去时光无法褪去的颜色,我噙住眼泪,眼前浮起一股淡淡的荒凉,抑或是悲悯,悲悯那含苞未放的生命,还是悲悯维拉•德雷克的遭遇?很难说清楚这是出于天性的多愁善感还是归于对人性的幡然醒悟,至少从身旁浮起一种失落和惶然失措,在感受众叛亲离的决绝同时又被周遭的温暖唤醒了知觉。

姚斯说:“阅读经验能使人们从一种日常生活的惯性、偏见和困境中解放出来”,其实这种解放不止文字可以带给我们,去年威尼斯电影节的两部奇葩兀自来到世界,“安乐死”与“堕胎”像是给传统与卫道士的组合拳;“顽固派”,像我,在犀利面前的昏厥,如同逢到知音般恋恋不舍这点情愫。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恶之花》卷首称读者是“虚伪的读者”,我愿意继续背负这俗名,读英国人迈克•李的这部作品——《维拉•德雷克》。

在《维拉•德雷克》的影像中,英国人的矜持与固执,以及掩藏在其中依稀可辨的朽败感都让我厌恶;古老的街廊间,湿润的空气中有种泥土的腐朽,这块屡屡出现影响人类进程的思想家的土地上,却散发着一股森森的阴冷,从维拉脚步缭绕浮起。从战后废墟上崛起的城市中,很难想象处于其中的维拉身上却焕发出修缮一新的模样,是种“吞古纳今”的宽容。她善待残疾的乔治,无微不至的关怀病床上的老母亲,她勤劳、知足,精心经营着平淡的生活,也享受家庭生活的其乐融融,小惊喜与小喜悦就会让这样一个女人满足。老两口在床上相拥驱散彼此身上的寒冷和获知女儿即将出嫁整个家族的欢呼雀跃是两场尤为突出的戏,它们共同为这森森的阴冷注入温度。与王家卫一样,迈克•李也是不需要剧本的导演,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他拾拎琐碎的生活片断,似乎在梳理伦敦的“蓬头散发”,不仅建构起维拉感激生命,享受生活的恬淡气息,更是显现出中产阶级与底层人民的对峙,那是冷漠与热忱、物质与精神的对峙。

导演对生活的惊鸿一瞥并没有结束,维拉生活中不为人知的一面也逐渐露出端倪。她熟练地用自己的方式“解救”深陷困境的女性,那些她所操纵的堕胎场景触目惊心,虽然导演并没有安排我们注视嚅动的生命如何枯萎,用鲜血横流刺激我们毛细血管的膨胀,但正是这种留白的做法让我们对生命肃然起敬,这种惜墨如金掩饰了背后的残忍与痛苦,也为即将来临的悲怆积蓄了力量。《旧约•约伯记》中提到“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庇覆我”,在尊重生命的同时,意味着它也尊重从胎儿开始的生命的萌芽。英国古老的维多利亚式建筑与森严的法律制度共同在维护着传统、伦理和道德,在战后的废墟上散发着磁力,它吸引一极,却也排斥另一极,堕胎便是这另一极,背负大逆不道的恶名。维拉冒着天下之大不韪,逆流而上,却也无法避免地“自食恶果”。无论是隔案相坐的警长还是大堂之上的法官,都用冰冷和固执阐述着那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无论是在审讯室还是审判大厅,审判词与宣判词都掷地有声——我们努力谛听生的气息,却被越来越深的卷入与之相反的深渊。

不管你是否容纳堕胎,这个在今天仍争议纷纷的命题还在展现着两面性。堕胎这个矛盾结合体上,“生命权”与“选择权”惨烈的冲突着,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物体上容纳着如此的针锋相对,若是常物早已伤痕累累,而它却愈演愈烈,矛头直指脆弱的伦理道德。伦理这个有先验主义的东西浸入我们的文化,根深蒂固,可是哪个年代它不都是当权者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古希腊崇尚同性之间的爱,而现在呢,很难说百年之后我们不会返璞归真;克隆在当今世界再一次诱发伦理困境,可是百年之后呢,是否新的等级制度也派生于这种转变,像《Gattaca》?

影片《维拉•德雷克》的成分非常复杂,好似我们穿行于疏星残月的夜晚,既沉浸于独行,却也期盼晨曦的熙攘。迈克•李说过,“我的任务是提出问题,而不是作一些简单而肤浅的结论。”本片其实并没有纠结于伦理道德问题,更多的笔墨则是放在日常的生活,它构造了充满人情味的生活,也构造出一种“放诸四海的隐喻”。整个影片的气氛被构建为一种不修边幅的冷淡,伦敦阴冷的气氛似乎感染了周遭的一切,这种影像上的浓墨淡彩与充溢着温馨与欢乐的维拉家庭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维拉的景遇牵连着家庭的悲欢,也牵引着观众的同情脉脉流动,我们感受着一个女人的生命如何坚韧而又脆弱地与自己的文化禁锢周旋,这种力不从心在结尾那个步履蹒跚的老人身上凸现出来,不得不说是导演巧夺天工的着墨。当然这种女性的无力在影片也有更为隐晦的暗示,维拉打工的那个中产家庭中,女主人的女儿却被心仪的男人强奸,不幸怀孕后四处寻找堕胎的可能,可处处都是阻拦、限制;年轻时候的维拉也有着同样难以抹煞掉的遭遇,她不计报酬、无私地帮助那些可怜的女人寄情于女性的自我挽救,却又一次被男权社会主宰了命运。

这悲悯生命与悲悯生活的双重矛盾,似乎矫饰了良知,却诱发更深层次的良知讨论:是谁种下种子却仓惶逃脱?他逃离一刻是否有过浑身颤抖?是谁用推开沉重的包袱,一个小生命从下腹流走?她是否获得解脱也在陷入困顿?她是否有正在剖开一个鲜活的生命的罪恶感?抑或她镇定冷血,抑或她为了完成夙愿,完成救赎?是谁在高堂上定制规则,惩罚己所不容的行为?慈悲与怜悯何在?真的法不容情?是谁又在一次次推翻久制,焕然一新我们的价值观、道德观?评判的工具就能如此别有用心的改变?

……于是,我投下沉重的铁锚,暂做停留,做一回“虚伪的读者”。

05/03/30 13:22

 7 ) 「Quotes」

「What is it that you do, Mrs. Drake? → I help young girls out.」

「You perform abortions, don't you? → That's not what I do dear. That's what you call it. But they need help. Who else they got to turn to? No one. I help them out.」

「Whatever she done, she's done it out the kindness of her heart.」

「It don't seem fair. Look at my mom: six of us in two rooms. It's all right if you're rich, but if you can't feed them, you can't love them, can you?」

 8 ) 郫县标记第1000部影剧:一位朴素善良的英国老妇人的陨落

#第25届SIFF#

在美国部分州严禁堕胎的当代再看上世纪的英国社会,历史真是场循环往复。

拿1861年的法条来判1950年的案子,所谓发达国家,法条不会与时俱进嘛?(不过欧美堕胎违法有牵扯到基督教的教义,迷信真不行啊)

老两口还蛮温馨的,这样的婚姻生活真幸福,作为后盾永远支持理解

典型的英国式表演,很生活化的表演看得不会很爽,但情感共鸣则细腻到位

明明那么善良朴实的老妇人,她的确是在行方便救那些姑娘们,可惜她从小认识的朋友却靠她赚钱,最后令她身陷囹圄,也没有搭把手救她。不过好在维拉有爱他的丈夫,关键时刻陪伴她,并且始终相信她。无论她做了什么,她都是充满善心的

富人阶层有的是办法在法律边缘试探起舞,穷苦大众互帮互助难逃牢狱之灾,制度的问题却要善良的穷苦人民去买单

电影整体不是我的菜,不过艾美达的确配得上影后之桂冠

 短评

3.5 Mike Leigh的女人韵事,Imelda Staunton极好,充满意味的群戏,但整个片子好像多了太多枝节。

6分钟前
  • vivi
  • 还行

影片拍摄手法传统而克制,仿佛新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品。妻子、母亲、罪犯,维拉·德雷克的三个角色,前两个角色她无疑做得非常好,最后一个角色,她认了罪,内心其实坚持自己只是帮助了别人——她的愧疚只是对家庭。当维拉·德雷克与同类罪犯相遇,她们都说她是用最安全的方法“犯罪”。

9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不带任何技巧悬念,全靠表演立起来,而好演员和好导演总是相互成全的。

12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电影院看的。。先前看过迈克李的无忧无虑,甚是喜爱。这部影片依然是描述了一个善良的灵魂,但这个灵魂面对的却是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导演把矛盾带来的痛苦刻画的入木三分,让人感同身受。。。

13分钟前
  • bay135
  • 推荐

AnotherYear+TheReader, shot self-contained, to the point, de-dramalizing, so the narrative and acting. Reality is never too cruel or fair.

15分钟前
  • V_Lachesis
  • 推荐

Imelda Staunton再次让我刮目相看。

19分钟前
  • 小艺
  • 推荐

经典之作。不知道那年戛纳为什么拒掉这部片,那年戛纳金棕榈是《华氏9/11》。Mike Leigh独特的电影制作方法学,帮他成功再现1950年代英国社会底层穷苦人家的人情冷暖,再在水面上投下一颗石子,引发此起彼伏的涟漪。Dick Pope的摄影也帮助营造了古早的质感。可惜Sally Hawkins那条线多少有点半途夭折的感觉。

22分钟前
  • 小A
  • 推荐

迈克李创造的是一个有人居住着的真实空间。哪怕戏多短,人物多次要,每一场都透露着他对世界的观察。

26分钟前
  • 黄小米
  • 推荐

这是看过的Mike Leigh最有剧情,最戏剧化的一部电影,与其他几部master-piece作品相比风格差异还是较大,时间设定和影片主题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作品依旧将目光对准中下层人民,以德行待人未必能得到肯定:良心的拷问和法令的冷漠,摧残的不只是一个Vera Drake。

30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女人韵事》是那个时期的法国,《维拉德雷克》是那个时期的英国,前者收钱判了死刑,后者义务判了2年6个月。前者是无知的,后者是善良的。前者是家庭不幸福的,后者是家庭美满儿女双全的。前者为了金钱的诱惑,后者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认为那些女孩需要帮助。两部片子都很出色,《维拉》在另一个富人世界的对比更胜一筹,虽然穷人和富人都会因为被迫怀孕寻求帮助,但富人花了比穷人贵50倍的钱,做了精神科鉴定,就可以在法律漏洞中安全的堕胎,做手术的医生可以理所当然的拿到钱财也不用坐牢。

34分钟前
  • 大象姐姐KK
  • 推荐

迈克·李果然不是我的那杯茶

39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What is it that you do, Mrs. Drake? → I help young girls out.」「You perform abortions, don't you? → That's not what I do dear. That's what you call it. But they need help. Who else they got to turn to? No one. I help them out.」

41分钟前
  • Q·ian·Sivan
  • 推荐

17/4/2006 6:00pm Cultural Centre

44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结合当下热点事件,真的应该让去那几个红州的法律制定者好好看看。”Ban of abortion will only ban safe abortion”, 无论是何种结果受苦受难的都是女性,而她们是社会哪怕在最残缺脆弱的战后重建时期最坚忍最无私互助的人呀。真的是视角决定一切,迈克李的电影或许很多被归为“厨房水槽Drama”,充满着琐碎的人物和生活的细节,但是他发自内心的对人对女性的关怀再朴素的制作和镜头语言都掩盖不了,是真正的大师。好久没在电影院看胶片了,今天看得鼻酸酸

4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不是迈克李最好的作品,但依然是其典型风格。因为越来越喜欢他的电影,以至于我对英国工人阶层也日益爱的不行了(当然可能只是想当然):好听的口音、礼貌、助人、艰难亦相互扶持,配上每次都犹如涓涓细流的节奏,爷爷你建造的真的不是一个美好治愈的乌托邦吗?

49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迈克·李代表作,2004威尼斯金狮奖。1.又一部堕胎题材杰作,迈克·李拍得平实克制,细腻动人,毫无说教与煽情。2.艾美达·斯丹顿的表演入木三分,威尼斯影后实至名归。3.影片完成度极高,前半部分既刻画出了人物群像,又将当时土法堕胎始末及多种堕胎原因(意外怀孕、孩子太多养不了、出轨偷腥与性侵强暴)分散展示出来,后半部则聚焦于罪与罚。4.尽管堕胎的伦理与法律至今争议不断,但本片亦足以引发深入的思考与质疑,影片同时塑造了儿子这个花心浪荡、性侵他人而不自知自省、对母亲毫无同理心的角色,父权体系与父之法对女性的戕害昭然若揭。5.色彩搭配亦可圈可点,比如房屋内往往笼罩在暖黄色之中,壁纸装潢也古朴、素雅而温馨,但飘雪逮捕、雪夜迟归、警察局审讯、法庭判决、监狱对话等场景均为冷抑枯涩的冷调。PS:修订洗版了中字~(9.0/10)

5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维拉是个父不详的孩子,现在做清洁工,丈夫年幼失去父母,负责的照顾弟弟,现在在弟弟的修车厂工作,两人知足而幸福,儿子开裁缝店,女儿做工人。维拉对邻居都很热情,她还很热心帮助女性堕胎。偷尝禁果的小情侣,不想要更多孩子的中年妇女,难免意外的妓女,远离家乡来打工的黑人女孩,出轨的年轻少妇,有母亲陪同的少女。少女发生危险住院,母亲不得不说出全过程。没有亲人的小伙和维拉女儿订婚,小叔子老婆也怀孕了,庆祝之际,维拉被逮捕。另一条线是维拉雇主的女儿,富贵单纯,却在约会时被花花公子强暴,她通过伪造精神病来申请堕胎,花费100英镑。维拉不收分文,而中间商却收两尼。事发后,儿子和弟媳看不起维拉,从小饱受饥寒却没有爱的女婿却完全理解。维拉被判刑。不管堕胎是否犯法,就算堕胎不犯法,无证行医也是重罪,没什么争议。

56分钟前
  • 赫安
  • 很差

典型英国电影~ 质朴+人物+生活……演技派 …… 对哦 粉红教授 怪说不得这么眼熟~!!!!

58分钟前
  • YoyoRan🤍
  • 推荐

1. 1950 年啊,还没有避孕套,女人只要怀了孩子就要生出来,如果不堕掉,那么养个7-8个孩子,也都是女人的事儿吧!2. 想象这100年来,人类还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时候也会倒退,所以,眼光应该放远些,大概就能够活过一些苦难。3.Vera天性善良,有非常稳定、朴素、阳光的内在,就是助人。

1小时前
  • Sabrina
  • 推荐

背景是二战后物质资源紧缺的英国,资料介绍说那个时候的英国城市规划还以满足功能为主,的确,影片大部分的室内背景是逼仄的政府平民公寓,阴暗粗砺的街景,室内摆设陈旧简陋。二战物资的稀缺更包括安全套,因此就引发了太多意外怀孕的个案。vera是个再熟悉不过的温良和善的老太太形象,一生乐于助人。可矛盾就在于那时候私下堕胎是重罪。堕胎这个爆炸性问题,到了现在也没有个温和的定论。老太太的无辜表情令人通彻心扉。

1小时前
  • hilly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