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也疯狂

喜剧片其它1980

主演:马瑞斯·威尔斯,Sandra Prinsloo,历苏,Louw Verwey,Michael Thys

导演:加美·尤伊斯

 剧照

上帝也疯狂 剧照 NO.1上帝也疯狂 剧照 NO.2上帝也疯狂 剧照 NO.3上帝也疯狂 剧照 NO.4上帝也疯狂 剧照 NO.5上帝也疯狂 剧照 NO.6上帝也疯狂 剧照 NO.13上帝也疯狂 剧照 NO.14上帝也疯狂 剧照 NO.15上帝也疯狂 剧照 NO.16上帝也疯狂 剧照 NO.17上帝也疯狂 剧照 NO.18上帝也疯狂 剧照 NO.19上帝也疯狂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2 10:02

详细剧情

  广袤无垠的非洲大陆,现代文明与原始社会和谐共存。在离现代大都市六千公里的卡拉哈里沙漠腹地,生活着仍未受到外来文明影响的布须曼人。他们刀耕火种,狩猎农作,过着与世无争、敬畏自然的平静生活。某天,一支来自现代文明的可乐瓶打乱了他们一成不变的日子。最先发现瓶子的基(N!xau 饰)将其带回部落,族人惊叹可乐瓶子的完美构造和繁多的用途,认为这是上帝赐予他们的礼物。可是兴奋的心情很快为别样的情绪所取代,习惯了平等共有的族人开始想要将瓶子据为己有,矛盾悄然而生。基不愿看到族人发生争吵与殴斗,于是决定将可乐瓶还给上帝,只为恢复曾经平静快乐的生活……

 长篇影评

 1 ) 充满智慧和机敏的幽默

这部电影太经典了,它的幽默的境界恰恰合我的口味。不是令我目瞪口呆的英国黑色幽默,也不是日本动漫的囧式搞笑,更不是美国视觉搞笑剧的粗俗无聊。它是充满智慧和机敏的一种幽默。许多地方都用了快镜头,也大大增加了幽默之处。光是最后一段男主角向女主角告白时丑态百出,在一旁观看的朋友的无奈的表情和动作就已经让我不能自已了。

好笑也仅仅是它的表象。本片讲述的是在非洲的博茨瓦纳的沙漠里,生活着一群被时间遗忘的布希曼人。他们生活在最原始的状态,没有所有制的概念,也没有罪的概念,简单纯朴得令人吃惊。而离此仅仅六百公里处就是一个大城市,人人过着压力下繁忙的生活。旁白说得好:人类把自己搞得太复杂了,以至于年轻人要花20 年时间来学习怎么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生存。

有一天,天上掉下的一个可乐瓶打破了布希曼人宁静的生活。在布希曼人看来,“这是一个如水一般,但是坚硬无比的东西。它是上帝赐予的。”然而,上帝只赐予了一个圣物,原本在部落中从未出现的争夺和不和睦发生了。布希曼人终于发现这是一个不祥之物,于是派希去把这个不祥之物带到世界的尽头还给上帝。一路上,他遇到各式各样的人,有西方国家来的援助人员,动物研究者,相对文明的村民,军队,反政府武装,甚至汽车,衣服,全都是他没见过的,他觉得自己见到了好多上帝。当然还有他熟悉的犀牛、大象、蛇……

旁白是站在这个布希曼人的视角来讲的,可以想象多么有意思。非洲国家简陋的道路、边境检查站,动物研究者的烂汽车,喜欢灭火的犀牛,粘人的树,到处都透露着智慧的幽默。在这充满智慧的幽默下,我们看到了人类文明之间的对比,引发对文明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的思考。光是一个可乐瓶的出现对整个部落人际关系的影响就很值得研究。

本片超越《王牌任务》和《你丫闭嘴》,成为我最喜欢的喜剧片。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2 ) 一场有想象力的文明碰撞

看着轻松,尔后深思的喜剧电影。最后几个场面真的很好笑 我觉得导演很有想象力,巧妙地安排了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和解。 凯本生活在原始文明中,没有复杂的人类情感(如,嫉妒,羡慕,自私,占有等),因为一个可乐瓶被打破(可笑的是可乐瓶竟只是来自于一个飞行员“乱扔垃圾”的不文明行为,是不是还挺讽刺)。为了维护家庭和睦,凯义无反顾想要走到世界尽头扔掉the evil thing,然后误打误撞闯入了现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发生的各种有趣的事情。最后还是走到“世界尽头”(虽然只是一个悬崖),扔掉了邪恶的东西,回归家庭。 几个名场面,

(1)电影开头不断在原始部落生活和现代文明生活的场景转换,然后选取凯和汤普森小姐分别跳出自己的文明世界,然后靠着斯坦和修车师傅作为两个世界的连接,发生碰撞,连起来整个故事 (2)斯坦和汤普森小姐初次见面的各种尴尬场面,我愿称之为各种“社死”场面,不忍直视。谁会喜欢冒冒失失的人,但谁不喜欢善良聪明的人 (2)凯被派去用迷药迷晕歹徒,看得出凯是如此聪明,虽然没有受过现代教育,但能够非常有逻辑地有条理地完成“艰巨任务”,非常可爱

(3)不怕坏人“坏”,就怕坏人“笨”,恐怖分子的老大和小弟都如此可笑吗,总统大楼是这么美容仪就进入和出来的吗,或许是导演的讽刺吧。现代文明人都不如来自原始文明的人来得诚信,聪慧和相互信任。

 3 ) 听朋友说土著人死了,太可怜了。想哭。这是我看过最快乐、单纯的电影之一。

中文名:历苏
英文名:N!xau
  
  
    本名有人认为是Gcao Coma或Gcau Coma或者Gcau。艺名中的感叹号是非洲母语的一个点击子音的象征。
  演艺生涯历苏的名字N!xau是当地土著语的音译写法,这种语言里因为有类似“咔嗒”的音,所以找不到对应的罗马字母来代替。在被导演发现之前,他对现代生活和外面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总共见过3个白人,所见过的最大的建筑群落是当地土著居民的小村落,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会有被风吹跑了工资的传闻。他所属的土著又被称为“桑”、“布希曼”、“布什曼”,是丛林人的意思,是南非和纳米比亚等地仅存的特有的土著族群。他本人会说好几种土著语言,能流利的运用的是Juǀʼhoan, Otjiherero, Tswana这三种,但是官方语言之一的Afrikaans他却会的不多。
  在历苏以N!xau之名走红之后,其经理表示其原艺名应是G!kau,因打字疏忽而打成了N!xau。
  历苏的出生日期并不明确,因为当地人没记录出生时间的习惯。

-------------------------------------------------------------------------------------


演艺生涯

  历苏意外地被导演jamie uys发现后,出演1980年上映的电影《上帝也疯狂》的主角Xixo。其自然大方的表现深受观众喜爱,获得了三百元美金的片酬,但由于其对纸钞完全没概念居然让风把钞票都吹跑了……后来他知道了纸钞是怎么一回事,就在续集拍摄前为自己进行了争取,要求摄制组预支他80万南非兰特,最后实际拿到了超过50万南非兰特的片酬。他说这些钱是用来给自己的家人们盖一个通水通电的渣煤砖屋子的,但是又据说因为仍然不习惯钞票,更没有理财的观念,所以大部分的钱都不知道怎么就花掉了。
  历苏经过《上帝也疯狂》的爆红后时隔九年再度演出了《上帝也疯狂续集》,虽然口碑不如首集,但一年后与港星林正英合演了《非洲和尚》风靡亚洲。此后甚至远赴亚洲拍摄了《香港也疯狂》及《非洲超人》等卖座强片,结识了刘青云、刘嘉玲、叶童等多位知名港星。演员雷宇扬曾称赞历苏为人个性随和且敬业的优秀演员。
  《上帝也疯狂》电影系列总共拍摄了6部,历苏出演了其中5部,包括《上帝也疯狂》、《上帝也疯狂II》、《上帝也疯狂III》、《香港也疯狂》、《非洲超人》。历苏被纳米比亚人称为“最有名的纳米比亚演员”。曾经一度谣传他在日本拍摄了一部电影,但不过是谣传而已,至今没有证据显示真的有过这么一部电影。

------------------------------------------------------------------------------------


薪水状况:


《上帝也疯狂》: 1980 $300
《上帝也疯狂II》:1989 600000南非兰特 (约8万美金)
----------------------------------------------------------------------------------


退休生涯

  在他的电影生涯逐渐逝去之后,因水土不服返乡回到农夫本行,靠种植玉米南瓜豆子以及养牲口来活自己和3个妻子以及6个儿女。又据说,他养的牲口每次总数都不能超过20,因为高于20的数他就不会数了。


------------------------------------------------------------------------------------


逝世

  2003年7月上旬的一天,喀拉哈里偏远地区的纳米比亚地方官员证实了历苏的死讯:“历苏于2003年7月1日出门寻找木材不幸暴毙草原,死于多重抗药性结核......”关于死亡原因,有报道说他长期患有结核病,所以可能是由于这种耐多药结核病,也有报道说他是自然死亡。至于他死亡时正在做什么,有报道说他正在狩猎珍珠鸡,也有报道说他家人证实他是出门捡柴禾。由于历苏本人也不清楚自己的生日,所以只能猜测他享年58岁。
  唯一能肯定的是,2003年7月12日,在特桑克维,他的家乡,人们为他举行了半传统的葬礼,让他安息在了已经去世的二夫人身旁。
国内关于历苏逝世的报道
  当年凭《上帝也疯狂》风靡香港的非洲演员历苏,(2003年7月1日)前日经该片监制证实,于日前在纳米比亚郊区被发现暴毙于草原之中,享年约59岁(因未能证实实际年龄),死因暂时未公布。历苏家人遭遇噩耗一脸茫然。一去不返暴尸草原据发言人称,历苏的家人以“一去不返”来形容历苏的去世,且透露历苏于上周二出门到郊外拾柴,迟迟未见他回来,便四出寻找,赫然于草原发现他的尸体。土著形象深植人心曾接拍港产片的历苏当年在《上帝也疯狂》片中饰演非洲土著,广受观众欢迎,其后一连开拍续集和第三集,及后获香港导演钱升玮邀请拍摄以香港为题的《香港也疯狂》。稍后又拍非洲版僵尸片《非洲和尚》,该片由周星驰和吴孟达担任配音。历苏一生为不少人带来欢乐,但他却不渴望一直做演员,拍罢上述几出戏之后,便回家乡过他爱过的生活。工作敬业令人怀念曾跟历苏合作过的演员闻噩耗都感到很难过。刘青云、刘嘉玲、叶童跟历苏拍摄电影《香港也疯狂》时成为好友。另外,雷宇扬1993年曾与历苏往北京、四川及云南等地拍摄电影《非洲超人》。他昨晚获悉历苏死讯后,即说:“好可惜,这么友善、随和的一个人。因为他是非洲人,在中国拍戏觉得很冷,但他披一件衣服就开工,又不穿鞋,毫无怨言。我和他用身体语言沟通多,他很会玩闹,加上当时在内地已有知名度,好多小朋友争着要和他合影。”

-----------------------------------------------------------------------------------

 4 ) 上帝也疯狂?或是导演也疯狂

在开始看这部电影之前,由于老师“人类学电影”的描述,我产生了一种最初的预设:这会是一部客观记录的记录片。(当然这也反映了我内心对于客观性描述的一种偏见)

但实际上,这却是一部以非洲为背景的喜剧片,一部经过精心设计、编排剧本的现代电影。

看完后,我将其归纳为一种“坦率的不真实

怎样坦率?

最初的旁白的确会使得人有着纪录片的感觉,因此会给人一种真实记录的错觉,但随着剧情的展开,这种感觉便逐渐弱化了。在拍摄镜头时并没有刻意地去弱化电影感,或是强行塑造成类似于纪录片的呈现方式。

怎样不真实?

电影中夸张的影视语言,两位男主屡屡出现的不合常理的行为,都在告诉我们其中充满了虚构。但恰恰由于观众与所描述的非洲生活的距离感,这种不真实又并不显得荒诞。非洲草原、抛锚的越野车,都在描绘一种异乡生活的同时满足了观众对于这里不真实的幻想。因此,这是一种合理的不真实。

但除却这种坦率的不真实以外,为什么这部电影还可以被称之为“人类学电影”或者一部“具有人类学意义的电影”呢?

我觉得关键在于两点

其一,演员历苏本身即来自初民社会,虽然在与西方电影界的大量接触中逐渐接收了部分现代生活方式,其长期的生活经历无异于一场大型田野调查。而出演这部电影就是将这种田野调查转换为影像民族志的过程。

其二,“不完全的真实”本就是无法避免的过程。就像《写文化》中所说,作为赫尔墨斯的民族志学者保证不说谎,但绝不保证会说出全部真理。民族志是部分的真理。所有的翻译都只是各种语言的陌生性达成妥协的一种权宜之计。民族志本身也是属于各个文化和社会的语言达成妥协的一种近乎权宜之计。

因此,尽管导演尤伊斯在拍摄电影时并没有深入思考电影背后人类学或社会学意义,但在后人看来,呈现一种“有偏见”的影视民族志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一个有启发和有人类学意义的作品。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另一种文明形态的简单一撇(虽然只是一个成员),导演也让观众看到了另一种生存方式,构建了一种被称为“单纯”“简单”的生活想象。而开启这一切交织的,仅仅是一个可乐瓶。

 5 ) 被时间遗忘的人

有两种电影会让我看过之后十分高兴.一是未经别人介绍,没有看过宣传,不经意看到然后发现惊喜连连.还有一种是一开始看一会觉得很不好看,耐着性子逼着自己看却渐入佳境,一发不可收拾的好看.这种感觉像是捡来的喜欢.

昨天看的属于第二种情况.《上帝也疯狂》,是经师妹介绍的,片子年代久远比本人还老些,因此画面还很粗糙,刚开始看还以为是纪录片,尤其是看到一批非洲土著人的时候偶绝望了,心想又是诸如关爱第三世界之类的无聊片。可是看到大约十几分钟,介绍完这批与世隔绝的土著人,故事有了转机,一只从天而降的可口可乐瓶子,打破了土著人平静的生活。故事情节曲折有趣,结构不乏精巧,以偶啰嗦滴笔调不知道几时能写完,只是有几个片断让我印象很深。导演用他独特而另类的视角给我们勾画了一个不同的非洲。

富饶的沙漠
首先是拍摄地选在环境恶劣的非洲大沙漠里,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贫困与痛苦这种主题,可影片恰恰就完全没有提到环境给人们带来什么痛苦,相反,这群乐天知命的土著人非常感激上天赐他们的点点滴滴的水源和少之又少的食物,他们只因饥饿而捕食,从不贪婪,他们捕杀到一只羚羊,认真的跪在它面前,废一大堆话,向它道歉,告诉它并不想杀它,是为生活所迫……

当野蛮遭遇文明
尽管他们不懂得什么叫文明,可土著人凯比文明人显得更文明,他懵懂的捕杀了牧羊人的羊,还大大方方的招呼牧羊人过来一起分享, 在他看来,牧羊人喊来的警察把他所猎的羊独占了,他很生气,可他并没有争执,而是转身去另外捕一只.警察把他送上法院,尽管也许他认为他受尽委屈,可他仍然保持微笑的面对那些文明人,可惜没有人给他回应.

滑稽的战乱
这是被称为非洲国家贫困的根源,可导演好像并没有对此进行什么深入的思考,严肃的政治在这里只是成为令人捧腹的笑料,被着实的讽刺的一把,一群又蠢又丑的恐怖分子,几枪就了结了一个国家一半的要员、火箭炮打落一把香蕉,战斗间隙偷空打牌的一对活宝……很有非洲版无厘头的味道。

世界尽头
经历千辛万苦,凯终于来到了一个断崖边,他深信已经到了世界的尽头,毫不犹豫的扔下了那个象征邪恶的可乐瓶子,瓶子在空中划了一个优雅的抛物线。凯圆满地完成了这次重任,回到了族人身边,重新过起快乐的生活。

看完电影,被这群光屁股滴土著人感动了,他们因感恩而富有,因无知而快乐,因善良而可爱,他们是幸福的,只希望老天不要再跟他们开玩笑,什么时候又来个不讲道德滴飞行员,从飞机里乱扔垃圾又刚好砸在这片净土上……

 6 ) 凯特是他见过的最丑陋的人了!- 浅谈审美标准的差异

电影里印象最深的是科伊桑人“奇”第一次见到白人女生凯特时的感受:“凯特是他见过的最丑陋的人了。她皮肤白的像从腐烂的木头中爬出来似的;她的头发又长又白,感觉应该岁数很大;她个子很大,你需要花整整一天的时间才能找到足够的食物喂饱她;这么热的天,她还(傻乎乎地)用(废弃的)蛛网遮盖身体。” 从这段可以看出,科伊桑人和西方社会的审美标准很不一样。

审美标准是极具时效性且主观的。在不同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不同,审美标准会有相当大的差距。

让我们看看国外不同时期女生审美标准的变化:

石器时代:理想的女生是特别丰满的(可参考维伦多尔夫的维纳斯雕塑);

古埃及:美女是瘦削的,有着很窄的肩,腰线高;

古希腊时期:大家都喜欢身材丰满、浅色皮肤、两根眉毛连到一起的女生(女生会特意把眉毛留得很浓密);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好看的女生是丰满、有小肚子、浅色且薄的皮肤(能看见血管的那种)、浅色头发、大脑门的;

伊丽莎白时期:浅色皮肤,涂口红的女生是最美的(那时候的人认为口红能赶走死亡);

维多利亚时期:完美的女生是瘦削的,有着很细的腰;

1890年: 流行吉布森女孩那种皮肤白、束腰、会展现真实曲线的样子(这样的形象最初不是来自现实中的女生。它来自美国著名插画家Charles Gibson的一幅画);

20世纪: 大家喜欢瘦削、短发、英气十足的女生(女生开始在美国有投票权了,想身材也能像更有权力的男性一样);

30年代:流行正常体型,开始穿男装(因为经济大萧条,顾不上减肥了);

50年代(好莱坞黄金时代):开始流行曲线美(参考玛丽莲梦露),女生们都希望自己是沙漏型身材;

60年代(伦敦时尚事业变得繁荣): 最美的女生是高高瘦瘦的,有细长的腿的;

80年代: 健美苗条且有曲线的身材最受欢迎。最受欢迎的是个子高挑、健康肤色、有健美手臂线条的女生(这段时间得厌食症的人变多了);

90年代:非常瘦削的病态美开始流行(参考名模Kate Moss);

后现代美的标准:平坦的小腹、健康的瘦、沙漏型身材(参考金卡戴珊);

我们国家不同时代美女的标准如下:

先秦:高挑;

春秋战国时期:柔弱顺从;

汉朝:秀外慧中、面如凝脂、樱桃小口、浅色皮肤、体态轻盈、大眼睛、细腰、小脚、唇红齿白、长长的黑发;

魏晋南北朝:崇尚个性美、自然美;

隋唐五代时期:华丽、唯美、以胖为美;

宋元时期:淳朴淡雅、文弱清秀、削肩、柳腰、纤足;

明清时期:内外兼备;

民国时期:以林徽因为代表的留洋女文青引领了中分的发型、流行细长的弯眉;

5、60年代: 身材要健壮、精力充沛的;

7、80年代: 甜美的(参考邓丽君);

后现代:美的标准变得多元一些了。个性的、温柔的女生都可以很美。虽然大多数女生目前还是追求白皮肤,但深色皮肤的美女也逐渐被认可,审美观念包容性变得更强了。

审美标准本来就不是固定的,它是跟随着不同环境逐渐变化的。在互联网时代,有人曾预测审美标准会变化得更加快。与其一直费力追逐美的标准,不如多照照镜子学会接受且欣赏自己本身的样子。

*我的微博(aka爱读书的丸子)上有更多电影/电视剧推荐,欢迎大家关注!

//weibo.com/u/3179898575

参考资料:

http://www.51meixue.cn/archives/713

//eladies.sina.cn/wzx/news/star/2018-04-03/detail-ifysuwzn4957999.d.html?from=wap

//zhidao.baidu.com/question/1668942543840759747.html

//kknews.cc/health/42b85kg.html

//www.scienceofpeople.com/beauty-standards/

//www.thelist.com/44261/womens-perfect-body-types-changed-throughout-history/

//www.thelist.com/138325/surprising-traits-men-found-attractive-throughout-history/

//www.cnn.com/2018/03/07/health/body-image-history-of-beauty-explainer-intl/index.html

 7 ) 给心灵找一个居所

看完电影我真的非常震撼,在捧腹之余,我觉得人类很有必要审视一下现在的“所谓文明”.“这里看起来像人间天堂,却是世界上最奇怪的沙漠.”开头这句话看似像是在给人们介绍这片沙漠的神奇、与众不同.其实不然,接下来的一系列片段讲述了住在这片沙漠的布依人.他们十分知足、非常和善、甚至不懂得什么是文明.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上帝的恩赐.更可贵的是他们没有所有权意识.但这一切被飞行员投下的一个玻璃瓶打破了,他们认为那是上帝在跟他们开玩笑,是不祥之物,由历苏送到“世界的尽头”扔掉
这部影片很巧妙的利用了对比,在南方600里的城市,这是一个现代化非常发达的城市.但这里的人们并不快乐,他们过着死板的生活,周一早上八点去上班,中间十点半有十五分钟的休息时间.他们像是时间的奴隶,这里的学生被迫接受十几年的教育,这里的上班族受到上司的刁难.而在北方2000里的地方发生了一场政治刺杀,他们为了权力宁愿舍弃生命
其实,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住着善意,只是在追逐名利中、在征服自然中失去了本性,造就了所谓的现代文明——现代文明的背后,是对资源的疯狂掠夺,是硝烟弥漫的战争,是追逐名利的勾心斗角,是篡改历史,是强权霸权主义的盛行
当历苏站在那个美丽的悬崖边上,一扬手,可乐瓶子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抛物线,然后不见.当时我就在想:或许,人类真的需要给心灵找一个居所,让它能够得到净化的憩居.像布依人那样随心所欲的生活,与世无争,与自然和谐相处.哪怕是回归原始,又有何不可?

 8 ) 自己的上帝

当历苏站在那个美丽的悬崖边上,一扬手,可乐瓶子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抛物线,然后不见踪影的时候,我总是在想,这会不会意味着一轮新的涅磐?

广袤的卡拉哈里,那么神秘的一方空间。一群被时间所遗忘的土著人生活在那里。他们对现代化的事物一无所知,相信他们所不了解的一切事情都是上帝的手笔。没有近邻,亦没有仇敌,他们安然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和睦而融洽,与世无争。人们彼此相爱互助,共同分享。那里虽然资源贫乏,环境恶劣,但都并不曾给他们的生存造成压力,反而使人们更加珍惜和感念上天的馈赠。
而在距卡拉哈里几千公里的城市里,人们正被高科技、高节奏的生活所驱赶,利用很多“高级”的工具,如汽车,如电脑,在繁华的街道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匆忙穿行着。逼仄的空气无处不在,压榨了他们脸上的笑容。

影片开头的几分钟内,时空轻易地完成了这样的转换。并在第一时间揭示了导演的意图:强烈的对比,让看电影的我们不得不展开思考。

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样的片断:历苏带着瓶子离开了卡拉哈里,在路上感到饥饿,忽然看到一群羊。于是他用浸了麻药的箭射了其中一只;然后走过去抚摸着小羊,对它道歉,解释自己的伤害并不是出于本意,只是生存所迫;看羊的小孩发现了,对他大喊大叫,历苏非常自然的邀请道“你也一起来吃吧!”;小孩跑了,他以为是去叫他的家人,反而更加高兴了;小孩带了警察回来,警察二话不说将羊抢走,历苏觉得这人想独吞,真没有礼貌,但是也并不生气,而是自己去找另一只羊……

非常简单的一个过程,将历苏所代表的土著人的纯良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对自然有最大程度的尊重,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融入自然的一分子。他们没有私有的观念,只有朴素的共享意识。他们无条件的帮助别人,因为他们觉得这理所当然,他们相信平等互爱是再正常不过的人际关系。

反观物欲横流中挣扎奔走的现代人,种种贪婪的欲望正一刻不停的潜滋暗长着。然而我始终相信,纯良的内心是人们所共有的,过去,现在,亦包括将来。正如影片中两个士兵的手拉在一起,尽管是被迫的,却象征着人与人之间没有绝对的仇恨和不可调和的矛盾;影片中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的反面人物,即使是那些恐怖分子,那个偷猎的人,他们都只是丑角,而并非反角。现代人决不是被批判的对象,而是被同情的对象。他们都只是为了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卫护着自己不受到伤害。他们的美好品质也没有遗失掉,而只是躲藏在内心某一块纯净的土壤,期待在合适的机会被开垦出来。我想,这也是导演所希望告诉人们的。

如同那条望不见尽头的车辙一样,人类的发展已经走出了太远的距离。这一路充满艰辛,充满了惊心动魄,才有了今天的繁华景象。历苏尽管是无意识,不自觉的行动,仍沿着车辙走出了很远。这象征着卡拉哈里不会永远封闭。可乐瓶子不会是唯一搅乱他们生活的东西,更多的现代化产品将不断冲击着他们的思想。他们终将被卷入现代化的大潮中。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那么他们身上的美好品质,亦会被无可阻挡的力量所同化。这是令人担忧的。但换个角度来想,美好的品质本来就不应建立在落后、愚昧、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基础上。精神家园的最后一块净土不应该依靠他们来守护。

忙碌的人们啊,只要稍稍缓下脚步,就会留意到身边有好风景。对美好人性的寻找和重建,一定也不会太难。
人,终将凌驾于物质之上。

在土著人眼中,现代人是上帝,因为他们的行为有着太多的不可思议;而在现代人眼中,土著人也是上帝,因为他们处于灵魂的本初状态。或许,每个人都是上帝——自己的上帝。

 短评

这是一部微喜剧,笑后依旧引人深思。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电影也是如此。

6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力荐

80年代拍出这种电影真的很棒了!感觉挺好玩的

7分钟前
  • 乔植
  • 推荐

这是一部朴素的、善意的电影。它从来不会让生活丧失希望。

10分钟前
  • S
  • 推荐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可乐罐就好了!只是如果!

14分钟前
  • Jacob
  • 力荐

太搞笑了,在我心中可以排在看过的喜剧电影里的top3里

17分钟前
  • fox的summer
  • 力荐

小时后只看到表面的搞笑.........只有长大了才看得明....

22分钟前
  • 新世纪囧战士
  • 力荐

看过好多遍 比较经典了

25分钟前
  • 甜腻的砒霜
  • 推荐

非常好的片子,很喜欢!从头笑到尾。不过笑过之后是惭愧。人因文明已失去了纯真。

29分钟前
  • 萤火虫小花
  • 力荐

6.5分。本片的评价很高,但我看下来却很不感冒。无非就是拿淳朴的非洲土著开涮而已。你如果真涮得精彩也就算了,问题是一旦镜头从土著身上转移到男女猪那条线,全片立即变成三流的喜剧电影了。无论镜头,表演,音乐都毫无亮点。可能还是一开始的创意在当时太过震撼了才会有如此的评价吧~

32分钟前
  • Riobluemoon
  • 还行

纯净原始的感动

36分钟前
  • Zia
  • 力荐

经过再三斟酌,我得出结论:贸然分析这片是不妥当的,而贸然的分析那两种文明也是不公平的。无论人性还是欲望,都绝非三言两语便能概括,毕竟好坏相生,对立而行的事物我们都已见太多。如此看来,影片阐述的最好的一点,便是两种差异繁多的文明最终能一起共存。而一部喜剧能做到引人深思,是很有意义的

39分钟前
  • 回忆与否之
  • 推荐

其实最具喜感的是那辆车~

42分钟前
  • makki_8786
  • 推荐

记得小时候学校就组织看过 现在回过头来又看 其实画面什么的现在看来都非常糟糕,但是对于一部上世纪80年代初的电影就能思考这么多的问题,却极其弥足珍贵

46分钟前
  • 鲁大师-鲁提辖
  • 还行

看完很愉悦的电影,纯粹感

51分钟前
  • 潇潇暮雨
  • 推荐

上帝也笑了

56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这是一部微喜剧,笑后依旧引人深思

1小时前
  • 爱吃烤鹅
  • 还行

成龙早期电影的风格和这个超级像……

1小时前
  • 熊野爷(老年版
  • 力荐

每一种文明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一种文化都应得到尊重。当被科技和现代化充斥的"被文明“的社会及成员面对一个被隔绝的族群,来到一个蛮荒之地,他们会发现,自己是无法生存的。而他们所标榜的价值观会像一层人皮面具被烈日剥落,争夺打斗,尔虞我诈,文明社会真的文明吗?

1小时前
  • o”mygod101
  • 推荐

超棒的喜剧!笑过之后也引发思考

1小时前
  • 桃子爱吃鱼
  • 推荐

看海报还以为是个啥破电影,没想到这么好笑。

1小时前
  • 影志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