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星星

剧情片印度2007

主演:达席尔·萨法瑞,阿米尔·汗,塔奈·切赫达,萨谢·英吉尼尔

导演:阿米尔·汗

 剧照

地球上的星星 剧照 NO.1地球上的星星 剧照 NO.2地球上的星星 剧照 NO.3地球上的星星 剧照 NO.4地球上的星星 剧照 NO.5地球上的星星 剧照 NO.6地球上的星星 剧照 NO.13地球上的星星 剧照 NO.14地球上的星星 剧照 NO.15地球上的星星 剧照 NO.16地球上的星星 剧照 NO.17地球上的星星 剧照 NO.18地球上的星星 剧照 NO.19地球上的星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5:02

详细剧情

对于8岁的男孩伊夏(达席尔·萨法瑞 Darsheel Safary 饰)来说,世界是充满了惊奇和快乐的万花筒,他正在用一切他能够想到的方式和这个陌生的世界进行着交流,同时也充分的享受着大地万物慷慨的赠与。可是,这样的伊夏却是成年人眼中的问题儿童,他的成绩不好,在班上的排名靠后, 脑子里还充满了各种匪夷所思的鬼点子,在又一次闯下大祸后,忍无可忍的父母将他送往了寄宿学校。 虽然伊夏的新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变,但在内心里,和父母分离的生活让他感到闷闷不乐,这时,一位名叫尼克(阿米尔·汗 Aamir Khan 饰)的美术老师走进了他的生活。和以往所见到的固守成规的老师不同,尼克主张让学生们保留自己的个性和思想,自由的发展。在和尼克相处的日子里,伊夏和尼克都慢慢的成熟了起来。©豆瓣

 长篇影评

 1 ) 你遇见的老师是蜡烛还是剥落的旧墙

    七夕的夜,雷雨交加。我一个人窝在床上看《地球上的星星》。随着那张笑脸的消失,那双充满好奇眼睛的收回┅

    我的眼角渐显湿润,画面渐变模糊。干燥的心脏如天外惊雷,被闪开一道道裂口。如火山,有灼热的岩浆喷发而出。如干裂的旱田,被窗外的突如而来的暴雨淹没。

    回忆像浪潮一样波涛汹涌的一波又一波的涌入我的大脑,一潮一潮的将我淹没。

    我小学的语文老师是个脾气火爆的重庆女人。我永远都无法忘记她站在讲台上讲高尔基的文章的时候,愤怒的问我们燕子到哪里去了的模样。她像一头发毛的母牛一样乱撞,像一头受伤的狮子一样咆哮,像一头老虎一样像我们扑来。仅仅是因为我们不敢回答燕子去了哪里。

    那天的教室鸦雀无声,看着窗外阳光,斜打在玻璃窗上,散落一地的碎影。我感到自己紧绷的血管,像要破裂一般。我屏住呼吸,仿佛呼吸的声音太大都会被海浪卷走,被愤怒的狮子撕碎,被老虎吃掉一样。

    我的同桌是个皮肤雪白的智障儿(所谓的智障)。有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睁。眼睛大大的,看似无助,又似空洞麻木。她的右手被蛇咬掉的只剩半截的食指,圆圆的像那条蛇把它自己身体的形状永远的留在了她身上。总让人看见她的食指就仿佛看见一条蛇的脑袋,睁圆了眼睛看着你。她在上课的时候常常两眼空洞的盯着黑板,咬完一支又一支的铅笔头。他就这样咬了6年的铅笔头,考了6年的0分。

    6年之后她离开了我们的视线,她不再用听老师骂他是傻瓜,是白痴的鬼话┅她不在需要天天面对同学的讥笑。

    她的一生只在学校度过了6年,这被人忽略,被人讥笑,被人┅的6年就是她全部的学生时代。今天的她已经为人妻为人母,不知道是否过的好。在回忆起她年幼的学生时代来,应该也是有甜蜜的时候吧,可我们带给她的有多少?

    她始终没有遇见那个在美术课上穿戏服跳舞的老师,没有遇见那个观察入微,关怀她的老师。没有遇见那个不远千里家访的老师。

    现实里的老师是剥落的旧墙,早已掉了那层白白亮亮的的油漆。渐露暗灰的石头。作文本里的老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不知道你是否见过?

    老师只会喜欢成绩好的孩子,老师的关注都在那些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身上。老师再会想要把一个调皮成绩很差的孩子改造成优良的三好学生,那都是家长有头有脸的孩子。他们不会花心思在一个所谓的不会讨好的傻子身上。

    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所谓的智障在被忽略。

 2 ) 地球上的星星

每个人都是特别的存在,独一无二。千篇一律只适合芭比娃娃,尊重个性,尊重自我,尊重特色,这才是世界色彩斑斓的根本原因,也是生活多姿多彩的最大来源。浓浓的一碗心灵鸡汤,优点在于将孩子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缺点在于道理的灌输太过简单直白,但还是忍不住泪目了。
很温情的电影。看完对阿米尔汗的崇敬之情又深了一分。这是一个真正有社会担当的电影人。他的电影作品不只是为了票房,更是为了电影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这部作品告诉观众,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他们独特的天赋,需要因材施教,不能拔苗助长或是硬塞。片子的歌舞环节不是特别应景,除了阿米尔汗出场那个歌舞,其他几场有些拖时间占篇幅。应该把伊桑努力克服学习障碍的戏份多拍一些。画画大赛那场戏非常赞,每个人都展现了自己温情的一面,不再有身份桎梏。

 3 ) 你有没有读懂星星的眼睛

    每天晚上都不知道在瞎忙什么,好几天未曾认真读书或观影。昨晚终于坐下来,专心看了一部下载了很久的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 (Taare Zameen Par)》

    从小到大,我们每个人周围总有那么一两个同学——上课的时候,他们要不扭头对着窗外看西洋景,要不转着铅笔神游天外,唇边挂着自己自己才能领会的笑意,有时还“大逆不道”地和老师顶嘴甚至逃课。下课了,他们在操场上撒欢腾起尘土,他们揪女生的辫子,扯男生的领口,把同学打得出鼻血,两人扭扯着到老师办公室告状。他们总是写不出公式,默不出单词,不敢把试卷给爸妈签字……

    从小到大,我们每个人大概也都遇到过这样的老师——上课不认真听讲?给我到外面站着。公式默写不出?给我抄一百遍。居然敢发呆?看我一个粉笔头扔你额头上。打架?检查交出来,手掌伸出来,爸妈叫过来,看我怎么收拾你……
 
    电影里的Ishaan就是那样的孩子,他遇到了这样的老师,在一次次的训斥中变得眼神怯怯,沉默不语,他甚至静默地走上高台,站到湖边,犹豫着结束自己的生命。

   可幸运的是,他遇到了“特别”的Ram老师,发现Ishaan并非顽劣,而是有读写障碍的症状,这种症状年幼的爱因斯坦、爱迪生等等都有。于是Ram老师找到一种非“传统”社会的交流沟通方式——单词默不出?没关系,不着急,慢慢想。数学题老出错?没关系,让老师看看你的作业,找找你出错的规律。上课发呆?看我的微笑,充满温柔善意和谅解,你一定有自己五彩的世界比课堂更令你欢喜。爸妈来了?这位先生,也许你的孩子数学不及格,可你看看他的画,多么敏锐富有想象力……最终他让Ishaan变得开朗、自信,顶着帅帅的莫西干头,高高向着天空张开飞翔的双臂……

     作为一个从小到大所谓的“乖孩子”、“好学生”,小时我并不能理解那些顽皮捣蛋的同学,我甚至还觉得奇怪为什么他们那么不听话,他们的爸妈依然那么疼爱他们……长大了,我慢慢知道,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地球上的一颗小星星,他们没有成为社会期望的样子,只是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也许和我们眼中惯常的世界并不相同。

     他们看向窗外,也许因为他能听懂鸟儿的交谈;他们放肆地奔跑,也许在感受风的速度和温度;他们在美术课上乱涂一气,也许因为那样的线条和色块让他们觉得更自由——可是老师和爸妈不懂,同学也不懂,透过“世俗”的眼镜看来,这是调皮捣乱,是对不起老师和爸妈。于是,大伙儿用疏远,用责罚,用奖励,用苦口婆心,妄图把他们拉回我们习惯的世界里,拉回不会出错,会被大多数人颔首赞许的条条框框里……

    也许你未曾经历这样的痛,因为你一直是“好学生”。但可能为了将来能找好工作,本来喜欢文科的我们转投了理工。为了“稳定”,我们在想做的工作与“好工作”之间摇摆。我们在亲友的期望下,按照外界“有出息”的定义,进行着自我改造。“成功才能创造未来”,在金光灿灿未来的诱惑下,我们在job&work版上看着winner晒薪水,作为loser默默飘过,并更加努力期盼早日成为winner;我们为房子和工作纠结痛苦,放弃理想,有时也放弃感情……

    我无意批评这种成功学,因为我也未曾逃脱窠臼。

    可我只是想,也许我们忘记了自己本来是一颗星星,应该有独一无二的光芒,有属于自己的快乐。没有工作,我们不会死,台湾的舒国治以“流浪”为生,照样文字朗润,神清气爽。没有房子,我们也不会死,只是有些颠沛有些委屈。可是,如果我们为了这些,放弃了我们的梦和理想,渐渐熄灭了自己的光芒,我们就不再是独一无二的星星了,只是一颗沉默而平庸的石头。

    可我只是想,也许我们早已摆脱不了社会给我们的烙印,我们依旧会照着这样的路走下去,也许“成功”就是我们的快乐。但是,当我们当了父母,我们可不可以不要让孩子负担我们的野心。用Ram老师的话来说:让孩子负担你的野心,不如养一群赛马。我们可不可以珍惜孩子的光芒与个性,让他们在找到快乐的地方找到真正的自己,永远做一颗快乐的星星?让他们live a life of value,而不是live a life of success。

    你有没有读懂星星的眼睛?这是一个病句,却也是我罗里啰嗦了一堆,最后想说的。

    如果你不快乐,如果你很纠结,问问你自己,你有没有读懂自己心里的渴望,你有没有读懂“星星的眼睛”。

    如果你是父母或老师,问问你自己,你有没有“读懂星星”的眼睛,有没有善意、温柔,顺其自然,珍重天性的心。

 4 ) 如果你也准备要小孩,看看吧

执迷于自己的世界,他睁大着眼睛看着身边的一切,想着,画着。
倔强地保护着自己,恶狠狠地瞪着,他叫嚣着来吧,来单挑吧!他在斗争着!
亲爱的妈妈,你可知道他的勇气来自哪里,是你,是爸爸,是哥哥,是这个庇护着保护着他的家。

有人说,这个导演一定很有爱!没错,而且这不是电影里他自导自演的那个尼克老师所表现出来的。而是整部电影长达2个多小时里给小伊夏的特写,透过镜头情绪强烈地在告诉我们的。
他的兔牙不好看,尤其是他皱着脸上下抿起嘴唇时,尖尖的有点豁的兔牙尤其碍眼。他对所有人的话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妈妈叫“伊夏,伊夏,伊夏,伊夏……”老师在课堂上叫“伊夏,伊夏,伊夏,伊夏……”真的很让人生气不是么,连校车上的大叔都生气了“你总是把你的头塞进臭水沟里,你难道听不见我们一直在鸣笛等你!”不只是爸爸,我也觉得自己快爆了,不挥掌我们还能怎么样,为什么他总是不听话,为什么所有的祸都是他闯的,为什么?!!
伊夏有时候也是很可爱的,"爸爸爸爸,你不要走,我答应你,我再也不了",“爸爸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的”“爸爸爸爸,我们去水族馆吧”妈妈又心疼又无奈,伊夏最终还是被送到寄宿学校了,他伤心地画着自己和爸爸妈妈哥哥分离开的动画,在爸爸妈妈走的时候,一言不发地沉默坚定地站着,坚忍着直到泪珠破眶而出,偷偷躲着地哭,然后把脸洗了,然后一言不发……
当然万幸,最后有尼克老师拯救了小伊夏。尼克老师本身也有这种读写障碍症,所以他可以敏锐地发现小伊夏的问题,帮助了他。关键是如果没有尼克老师会怎么样,其他的没那么幸运的小伊夏会怎么样?
爸爸在被尼克老师家访时痛批一顿,特意借出差来找尼克老师,底气十足说,我妻子已经翻看了所有关于读写障碍症的书,我们并不是不关心孩子的家长。可是他灰溜溜地走了,连给自己的儿子打声招呼的勇气都没有。
爱是包容接纳,然后才能给予动力,指引方向!
爸爸不辛苦么,早上5点钟在闹铃声里一骨碌起床,上班挣钱养家;妈妈不辛苦么,5点钟给爸爸做好早餐,还没清洗完,接着6点钟要给哥哥准备营养早餐,再到7点钟督促小儿子刷牙洗脸吃饭穿衣,再送他上校车……
奋斗奋斗奋斗,爸爸妈妈奋斗者辛苦着,可惜他们却忘了自己这么辛苦的初衷。培养孩子,包容和关爱才是他们成长的最好的沃土,而不是拿鞭子抽赶着来赛马!

 5 ) 都是地球上的星星

法兰克福的下午稍微下了点雨,那会儿我刚刚在一个美国志愿者的陪同下从一位艾滋病医生的诊所出来,街上腾起一阵阵热雨,burning rain,他说。接下来我们要干什么呢?不知道。要不然,他接茬说,我带你去看看我工作的小学校吧。我想了下,自己不应该罗嗦,所以也就不要所谓的引入技巧了,直接切入正题,这位志愿者的工作所在地,并非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不过是距离法兰克福市中心远得可怕的一所有些特殊的小学校而已,面积狭小,好在环境亲近自然。这是Shuan介绍他给我认识时就已经说明的,说他工作的是a school for children who company with Autism,最后一个单词所代表的一种“疾病”在国内,目前被称为,自闭症,或者说,孤独症。看着草地上那些嘻嘻哈哈乱作一团的小朋友大朋友(有的已经过了十二岁甚至有的已经进入青春期),我倏忽想起去年春节回家途经香港在一次关于儿童教育座谈会的旁听席上看到的电影,《地球上的星星》。

一部洋溢着童真、包容、善良跟阳光的电影。

不过有一些不一样。电影中的小男遇见的的确是典型Autism的症状——读写障碍,但他认识自己的爸爸妈妈,说话表达也富于“传统”社会(或者称为“正常”社会)所固有的逻辑,并且还拥有一个殷实完满的中产阶级家庭,比起跟他遭遇相同的同龄人,因为一部阳光电影的指向性,这之间巨大的境遇鸿沟宽得不真实。但要说句公道话,这种不真实丝毫不影响观众的理解,即便此前你对电影所讨论的问题一无所知,你也会很轻松地走进故事,除了这个大门牙的可爱小男孩,还有一个能唱会跳长得也还过得去的年轻男老师,当然还有浓得化不开的童话故事一样无坚不摧的友谊——是,男老师之前的表现的确很有中国电影电视剧的范儿,给人感觉那紧缩的眉头似乎肩负着拯救全宇宙的小孩儿的重任(笑),但后来男老师的际遇——他走进一所我在开头提到的小学校,这种误解得以冰释,让所谓中国式的高大全见鬼去吧,即便是今年他们拍出了一部在美国得了小奖的公益艾滋孤儿电影(我就不点名了),即便他们吹嘘着自己有多真诚有多三个代表,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说,让他们带着他们的屁眼见鬼去吧。

这个误解的冰释过程可以解说如下:我身边的朋友很少,这或许并非是一些人所崇尚的少而精主义(less is more)。可就这些少之又少的朋友,一开始几乎都没有办法理解,我为什么总对那些跟自己的生活似乎毫无瓜葛的事件感兴趣。当他们在讨论独立音乐小清新时,我在跟他们说受艾滋病影响的中国儿童;当他们排队去银行购买新发行的基金时,我在他们耳边唠叨广州的绿校和成都的爱慧(因为一些上不了台面的原因,后面一个学校或许面临着一些自身的困境)……有时候我也觉得很难启齿,在我上小学之前,我也有稍微的Autism征兆,幸运的是我那时候至少有一个心态开放积极的家庭和一个当时看来在小地方很了不起的海外亲戚(只不过在台湾),这些都让我能得到即使算不上世界先进总不至于落后似如今朝鲜的学前帮助。当时的表现种种我现在是没有办法想起来了,不过只要我面对这群孩子,我很容易就能找到非“传统”社会的交流沟通方式。佛曰,不可说不可说,而我何其幸哉。

要进一步解释这种读写障碍或者说Autism,我们可以借用列维斯特劳斯的“生物语法”概念(bio-grammar)。作为一个研究符号学的结构主义者,列维斯特劳斯在同一时代的文化地理学的发展中吸收了不少经验,基于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原则这个假定,他引出“生物语法”概念,称每一个个体体内都有一种“生物语法”,以让他们自己去解释文化信息的符码和接受关于文化信息符码的解释,这里的符码指的是一个特定时期人们所共享的习俗表达,如道德、逻辑、习语等等。从这一个概念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如果一个人他体内的“生物语法”与主流人群的略有差别的话,他很有可能就没有办法顺利地读和写。比方说,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再比方说,在15世纪就画出飞机模型的达芬奇……当然他们的成就都不仅限于此,我是说,我们小的时候学到的课文说,达芬奇自己学着母鸡要孵化小鸡,课文后面总结说达芬奇是勇于实践(或许是因为当时大胆改革开放的邓小平提出的口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谁能保证他只是真的认为自己有能力孵化小鸡呢?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跟我们眼中的很可能是不同的啊。

在生命的开始阶段,于茫茫宇宙中遇见Autism这样“美好”(或者确实是美好,谁能真的分辨呢?)的现象,最后能够得到世人关注的其实少之又少,爱因斯坦与达芬奇都是个例,再罕见不过。所以这部电影尽管提供了一个让所有观众都满意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但事实是它希望传达出这样的理念,就像国内一位自闭症儿童的妈妈所写的感人至深的《蜗牛牵着我去散步》中所说的那样,也许我们认为我们生养了一个“生物语法”与传统社会格格不入的孩子,这个孩子是“蜗牛”,我们受到了上帝的惩罚,上帝让我们接下来的人生要牵着蜗牛走过,可没准儿,上帝真实的意图隐藏在事实的另一面,“我忽然想起来,莫非是我弄错了?原来上帝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另一个问题是,即便我们了解到这些,我们都能做什么?

非洲、东南亚、拉丁美洲、包括中国的河南、安徽、贵州、江西、湖北山区、云南、或许还要算上新疆和西藏,这世界有那么多地方被这样那样的原因——政府也好族群也罢——尽情压迫惨烈碾碎。我们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不一样的环境做这样那样的志愿者,而毕竟每一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过,尤其是在家庭负担较重的传统东方社会,无论地价飞涨的城市抑或人口如水土般狂躁而茫然流失的农村,“做好事”的收益跟付出明显不对等——更何况对当今国内的很多大学生而言,除了学校每年暑假组织的不伦不类的极具中国特色的三下乡活动,根本就找不到合法组织为自己提供奉献爱分享爱的自由。

不过,起码我们都有能力善待身边的小朋友大朋友。我的大部分成绩优异的高中同学,现在他们分别在国内各个知名学府颠三倒四为自己的未来竞争。当这一群天之骄子、山窝窝里飞出的金凤凰回到山区小城时,或许是盛情难却,或许是别的什么原因,他们办起了收费制的补习班,参加的有小学生,有中学生,但无论哪种,背后自然而然都站着坚定的望子成龙的父母。——这让我觉得自己很羞耻,或者说如果我的父母稍微在乎一点比较,就会觉得他们的儿子很羞耻,因为别的大学生放假在家都能挣钱,我要么晃荡着不回家,即便回家也是招蜂引蝶带着一大群表弟表妹以及他们的小同学小朋友整天东游西荡。所幸,跟我一起玩的小朋友如今上了初一,他们的成绩并不比参加我的金凤凰同学补习班的小朋友成绩差。我不愿意看到的并非是收费(那再正常不过),而是,你回过身用套在自己身上十几年如今好不容易挣脱一点点的锁链套在比你小得多的弟弟妹妹身上,这种传统的传递,总归让人困惑。

他们,也和我们一样,都是地球上的星星啊。

匆匆写就这篇文章,一来是今天见闻的有感而发,二来无论是在豆瓣还是时光网上,国内观众似乎对这部电影了解甚少,做个小推荐。

附:蜗牛牵着我去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唉,也许上帝去抓蜗牛了!”好吧!松手吧!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任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吹来,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声,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以前怎么没有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莫非是我弄错了?原来上帝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6 ) 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

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

——关于阅读障碍原因的探讨和对教育的反思

(以下部分较为理论,可跳过)

最初看到这个孩子的种种表现,很容易联想起“大脑单侧化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左右半脑的功能不同。左半脑分管抽象思维、数学计算、概念形成,以及对象征性关系和细节进行逻辑分析等,具有言语的、理念的、分析的、连续的和旋律的控制能力,擅长分析信息,按次序加工。右半脑分管的是不需要言语参与的具体思维和形象思维,在音乐绘画艺术方面以及对情绪的表达和识别方面都优于左半球,擅长接收同时性和整体性的信息。

一般说来,大部分人的左右半脑水平是彼此协调适应的,或者换一句话,均处于“普通”水平。然而,上帝在创造伊桑这个小男孩时,也许是开了一个小玩笑,又或者,其实是更为用心和关照——谁知道呢?我们只知道,他在语言读写方面逊于常人,却拥有惊人的想象力与艺术创造力。只是,我们太习惯于用一般的、世俗的标准来评价一个人,于是,在众人眼中,这个孩子愚蠢透顶,无药可救。这明明是个特别的孩子,但除了尼库姆巴老师之外,无人察觉。

此外,在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有一个疑问,那就是:阅读障碍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因为对于正常的孩子说,这样的困难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电影中,尼库姆巴老师给了一个简单的比方:阅读障碍,就如同要让完全不会日语的你去读一大堆平假名片假名加汉字一样。在那种情况下,文字并不是某种能转化成语言的符号,而是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图案。

对于伊桑来说,文字就是这样的“图案”。

在《阅读障碍与阅读困难——给教师的解释》(【加】J.P.Das 著)一书中,作者认为,儿童的阅读发展有四个阶段:

1.符号阶段。即儿童将随手涂鸦和画线,当做是自己已知单词的替代品,而不承认社会文化规定好的字词符号。

2.图画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单词,但只是将单词看成一幅画,一种不能分解为字母的“组合图案”。

3.字母顺序阶段:意识到了每一个字母,且它们代表不同的读音。

4.拼字法阶段:知道了字母的结合方式,从而能够自动化地读出单词甚至不熟悉的新单词。

对比我们可以推断,伊桑的阅读还停留在第二阶段(于是符号变成了具体形象,各自跳舞),而在通往第三阶段的过程中,遭遇了严重的障碍。

造成这种障碍的原因,如文章开头所说,或许正是因为伊桑在脑机制方面异于常人,造成了他在某些认知加工过程中存在的滞后于不足。在《阅》一书中,作者引入了智力的PASS理论来解释阅读困难。这一理论将智力看作一个整体的认知加工模型,即:计划(Planing),注意-觉醒(Attention-Arousal),同时(Simultaneous)加工和继时(Successive)加工。而在早期的阅读过程中,继时加工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它涉及到辨认单词中的系列顺序、合并音节等等,与语音编码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而同时加工则与阅读理解、连接意义单元和将它们整合为更高水平的意义单元等联系更紧密。

通过测验发现,正真阅读障碍的儿童,一般是在继时加工这一环节出现问题。除了阅读,他们还有其他方面关于继时加工的困难,即难以完成某种需要依照特定顺序来进行的任务,例如电影中的伊桑,难以做好“打领带”“系鞋带”这种简单的活动。

(以上属个人归纳推断,若有不妥之处还请赐教)

然而,我们必须强调的是,这种生理上的差异所导致的只是发展速度的“滞后”,而绝非不可逆转的“缺陷”,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孩子学习与发展过程的中的潜能。孩子并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的个体,而是充满情感、无限可能又十分脆弱的个体,有许多因素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影响。在此,我们不得不对目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影片中的印度——这一发展中的国家,是否在人口、经济发展、社会竞争等方面与中国有相似之处呢?尽管这个故事将男孩的家庭背景设置为优渥的中产家庭,可是,看到每日忙于自己工作、又对子女未来竞争、就业等十分关注的父亲,还是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而惧怕学校、低分的试卷、老师冷酷的面庞,恐怕又勾起了我们的另一些回忆。诚然,每个学校总会有像伊桑的哥哥那样,对这一切得心应手、十分优秀的学生,但是,就像电影的另一个名字“every child is special”,因为大多数孩子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就必须抹杀另一些特别的孩子的存在吗?

不得不承认,现行教育模式是为大多数孩子设计的。这表现在教学内容、教育方式与教课速度上。尽管由于全民普及教育与社会化的程度,家长必须将孩子送到学校,接受这种集体的教学方式,只是,对于那些在生理上存在着差异的孩子,这无疑是一场噩梦。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有整体的、既定的步调,对于步调不适应者,没有人愿意等待你一个。停留在画图阶段的伊桑,下一阶段如同一个稍高的台阶,大家都能轻松地走上去,他却不能够。其实他只是差一点点,只是需要花费多一点时间。然而,大家已经走到了下一阶段,没有人发现他的停留,更没有人能够帮他一把。可惜的是,这个年纪的孩子,尽管思维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却早已懂得自卑感羞愧感等种种感受。他不说出来,或者,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与他人的差异,而是将其归因于(如父母和老师的评价)自己的“不够勤奋”。同学们早已渐行渐远,他一个人被丢下,孤单地、却还要佯装与他们在一起的样子。

与生理上的差异相比,这样的孤独才是最可怕的。于是我们看到,那个曾经能看到绚烂多姿世界的男孩,渐渐地封闭了内心,消失了热度,世界黯淡一片,再无色彩,再无光明,再无希望。一颗尚未绽完全放光辉的星星,似乎就要就此陨落。也就是在这个时侯,出现了一位救世主一般的老师,将伊桑从黑暗中牵引出来。我只是遗憾,为什么每次都是这样一位老师来拯救孩子,尽管这样的故事常常赚尽我们的眼泪,就像《放牛班的春天》一样。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伊桑,又有多少这样天使般的老师能够去一一拯救呢?

我一直认为,在孩子成长发展的道路上,最重要的角色是父母。尽管学校与教师也十分重要,但是,由于主要的任务是一般知识的传授和面对集体学生的教学,学校与教师真的很难做到将每个孩子看作special,真正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对于每一对父母来说,自己的孩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独一无二。然而遗憾的是,在这些故事中,父母往往成为无意识的“迫害者”和“帮凶”(很大程度上这的确是事实)。就像在这个故事中,权威而武断的父亲,硬是给孩子贴上了“态度恶劣”的标签;而伊桑的妈妈,尽管像许多母亲一样,温柔慈爱与善良,却对伊桑的情况一筹莫展,只能在深夜里一边看着儿子从小到大的影像记录,一边默默流泪。

为什么他们没能够看到,或者没能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方面与他人的存在生理上的差异而不是“不够努力”;他在艺术上有着卓越天分与敏锐的观察力而不是贪玩不务正业。他在某些动手活动中存在的困难是由于认知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不是愚蠢笨拙;他一次又一次努力却一次又一次失败甚至习得性无助,父亲却简单粗暴地将其送到一座“管理严格”的学校,而看不到他内心深处的恐惧与依恋……也许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位父母都成为教育家,但是至少,为什么作为孩子最亲密的人,却不能够有最基本的理解;父母们习惯于关注每日的报纸,世界在发生什么,却不甚关心孩子的心灵。我想,也许他们中的很多人,根本都忽略的Every child is special这一事实,只是像大多数人教导孩子一样教导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看作与大多数孩子一样的孩子,这真是令人遗憾的。

其实尼库姆巴所做的事情并不复杂,不过是慢一些、耐心地、循序地教导;是小心地绝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又悄悄地制造种种机会,培养他的自信;是对失败的理解、宽容与客观归因,是及时肯定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鼓励继续前进;是无条件的关注,关切与关爱……以上这些,本来也该是父母的职责,也是他们能够做到的。我想,这一切,应该引起所有父母和将要成为父母的人的思考。我不希望下一次又看到类似的场景:自己“顽劣”的孩子经过老师神奇地雕琢打磨,被带到自己面前,于是一声惊叹:这真是我的孩子吗?简直不敢相信!——仿佛他们看到的,是一份惊喜的、鲜活的礼物。

--------------------------------------

不像影评的影评


老师说,写一篇观后感,但要与教育心理学相关,不需要太文艺。

不需要太文艺……唔。

想了很多,写下来很少。就电影本身,的确有很多地方还能够展开评述,像是表现手法,色彩,音乐,印度电影特有的歌舞风格,小男孩的演技,以及主题,和它背后隐藏的沉重。

大家的确都是很认真的看完它,课堂上悄悄地流眼泪。

黑暗中的一盏灯,这样的温暖仿佛更能够打动人心。虽然结局有过于Happy ending之嫌——为什么一下子,世界就变得阳关灿烂,所有老师同学也都换上了一幅真诚和善的面孔?但心底,真希望所有的伊桑都得以遇见这样的阳光。

真喜欢最后的那两幅画儿呀。

还有三个不大起眼的情节:

一是伊桑的爸爸两次因感动和羞愧的混杂心情而手足无措,四下寻找。底下的我们面面相觑,他在找——难道真要找个地洞钻进去么?

二是尼库姆巴老师的挎包,上面赫然写着……“为人民服务”!呵呵,笑意。

三是,尼库姆巴提到历史上曾有读写障碍的名人时,说出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名字。真的很惊讶,同时,感到了某种敬意。


最后感谢老师给我们放了这样一部电影:)

 短评

下载地址:http://down.gougou.com/down?cid=BBA43F212FAE350FCB048DF1CB557C820B459B7A 上半部分绝对是五星以上的,可下半部只值三星,不管怎么样,镜头设计和音乐真的是超级棒

8分钟前
  • 飞行
  • 力荐

主演就是导演啊...真有才

10分钟前
  • Lotte
  • 力荐

为什么一定要成为全才,为什么一定要有出息,不会拼写有什么关系,不会系鞋带又有什么关系,你懂得什么是想象,你能画出美丽的池塘夜色吗。要相信每个人都有别人无法超越的那一面,可悲的不是有其他方面表现的比别人差,而是有些人一辈子都发现不了自己最闪光的那一面。喜欢最后一幕ishaan奔向nikumbh,脸上泛着喜悦与自信的光芒。

13分钟前
  • 小熊大人难忘记
  • 力荐

相比起如此优秀的电影好莱坞现在的大部分片简直是biggest joke ever

14分钟前
  • lukas
  • 力荐

太感人了,泪水哗哗的,歌太好听了,印度电影真牛!

17分钟前
  • 张京
  • 力荐

最近真是中了印度电影的毒了,一部一部的停不下来了,这不是阿米尔汗的导演处女作,毫无意外是部好片子。每个小孩都是上天的礼物,地球上的星星。如果你不懂,千万不要把他当成泥土随意捏造。

20分钟前
  • 世界尽头
  • 力荐

节奏太慢了…

24分钟前
  • sherrylee
  • 还行

没有坏学生,只有差老师

26分钟前
  • 断风
  • 力荐

天才和白痴只有一个伯乐的距离!

30分钟前
  • 心清如玉
  • 力荐

与《三个傻瓜》的理念同出一辙,视觉创意细节令人惊艳。大框架未能免俗,但对待更广大的社会问题态度自信从容。另:印度电影可真长!

34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每一个镜头都寓意很深,他的才华有目共睹。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想很多人都会有强烈的代入感想到自己的童年吧?小时候,在家长的压力下,不得已放弃那些看似幼稚却是我们心中真正渴望表达的东西。在既定的规则下,我们失去了儿时的那份纯真,逐渐沦为社会规则的牺牲品。★★★★★

38分钟前
  • Q。
  • 力荐

谢谢阿米尔汗,赐予这个夜晚温柔的力量。它有成长的欢欣,兼得教育的鼓舞。五彩斑斓的童真,透过顽皮的镜头闪过,值得再三回味。

43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像幼稚的作文立意,用着编造的名人励志故事加上虚假的偏远地方见闻,再加一些迎合观众的自我体会。拖沓到极致的剧情骗点廉价的眼泪。家长和老师不该受到一边倒的苛责,他们做了自己该做的也付出了关心和爱,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则不该是极为高尚的人制定的,为了赞颂那样的人而否定其他人,可悲。

47分钟前
  • 暖饱
  • 较差

这是看过第二印度关于教育的电影了,那一部是三个宝大闹宝来坞。当然,时间长是印度片子的最大特点,一部片子里至少有3首MTV。片中不仅寻求教育理念,还着重体现亲情、友情,这是印度影片与西方片子不同之处。

51分钟前
  • Me not we
  • 还行

将来我儿子要是不爱上学,那就不上,在家歇着,爹下班回家陪你玩!瞧瞧把孩子给逼成什么样了?中国哪有那么多像阿米尔汗那样的好老师啊!

53分钟前
  • 天亮天黑
  • 推荐

看了三个白痴以后很喜欢 Aamir Khan,为了看他才看的这部电影,结果没想到看到他之前先得忍受50分钟的死孩子。。。虽然这个孩子有阅读障碍,其实叛逆只是一种反抗,但是死孩子就是死孩子。孩子他哥美好到有点儿假。PS:配乐不错

57分钟前
  • kisstherain
  • 推荐

教育是一门艺术啊,特殊教育道路更是任重而道远,希望我们国家也能重视起来,加油!

58分钟前
  • 🍍
  • 力荐

我还是喜欢那种仨傻子那种欢乐和鬼马的片儿啊,这个励志方面太满了,溢出来。

1小时前
  • 琦殿
  • 还行

同龄小孩能轻松完成的,他却做不了。他是怎么熬过来的?他的自信肯定全被摧毁了,只好用逆反掩盖无能……与其承认“我不会”,还不如说“我不想”。大人不也常这么做?

1小时前
  • 一路有你
  • 推荐

我们中间一直都有那样的人,,想要改变世界运行的规律,,因为世界在他们眼中是另外一个样子.他们想法很独特,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他们,他们被孤立了,但他们可能是最后的赢家那时世界将会被震动。

1小时前
  • ℡发条橙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