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耻混蛋

战争片德国,美国2009

主演:布拉德·皮特,梅拉尼·罗兰,克里斯托弗·瓦尔兹

导演:昆汀·塔伦蒂诺

播放地址

 剧照

无耻混蛋 剧照 NO.1无耻混蛋 剧照 NO.2无耻混蛋 剧照 NO.3无耻混蛋 剧照 NO.4无耻混蛋 剧照 NO.5无耻混蛋 剧照 NO.6无耻混蛋 剧照 NO.13无耻混蛋 剧照 NO.14无耻混蛋 剧照 NO.15无耻混蛋 剧照 NO.16无耻混蛋 剧照 NO.17无耻混蛋 剧照 NO.18无耻混蛋 剧照 NO.19无耻混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10:02

详细剧情

故事分五章进行。二战中德占法国,德军上校汉斯(克里斯托弗·瓦尔兹 Christoph Waltz 饰)号称“犹太猎人”,在一次屠犹行动中,少女苏珊娜(梅勒尼·劳伦特 Mélanie Laurent 饰)侥幸逃脱。与此同时,八名美国犹太士兵在中尉奥尔多(布拉德·皮特 饰) 的带领下潜入德占法国刺杀德国军人,其行动神出鬼没,手法残忍,对德军造成相当威胁,被称为“杂种”。三年后苏珊娜来到巴黎继承了姑母的电影院,结识了德国战斗英雄,电影《国家荣耀》的主演弗里德里克(丹尼尔·布鲁赫 Daniel Brühl 饰)。对苏珊娜一见钟情的弗里德里克说服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西尔维斯特·格洛斯 Sylvester Groth 饰)在苏珊娜的影院首映《国家荣耀》,希特勒(马丁·乌特克 Martin Wuttke 饰)本人也将出席。苏珊娜决定借放映之机烧毁影院;而在德国间谍女演员布里奇特(戴安娜·克鲁格 Diane Kruger饰)的安排下,英美联合的刺杀行动“奇诺”也将在首映当晚行动……本片被提名200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获第82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等七项提名,并荣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Christoph Waltz)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长篇影评

 1 ) 谁才是混蛋?我还真不知道……

这片子里的纳粹们好像还是很符合一部分人对他们的印象的——按照梁文道的话说,就是:“彬彬有礼,双手沾满血腥,却还是能弹得一手绝妙的贝多芬。”

德军上校汉斯,可以一边同藏匿者谈笑风生,一边抽烟斗喝牛奶,然后微笑着将枪口对准地板下无辜的犹太人。屠杀中幸存的女孩苏珊娜朝远方没命地奔跑,汉斯上校在门口饶有兴味地向她逃去的方向凝望——他们的背影,连同门框及门外的景物,竟然构成了一幅水彩画的意境。上校甚至举枪高喊:“再见吧!苏珊娜!”……不知他饶她一命,究竟是因为手枪射程不够?还是他正幻想自己是歌德海涅呢?
这才是真正的恶魔,可以于谈笑间轻易摧毁已下定决心帮助犹太人躲藏的一家之主的意志;可以温柔地给漂亮女明星套上小巧的高跟鞋然后再一把掐死她……喜欢烟草,喜欢名酒,喜欢美女……吃苹果派时从不吝惜自己对搭配奶油的固执,然后再将礼貌和殷勤披作自己的外衣,于无声处置万千生命于死地。

曾经看过一些纳粹德国时期青年军人的照片:他们三三两两凑在书架前,用很帅的姿势读着一本什么书;或者在游泳池里打闹嬉笑,一脸的阳光;又或者坐在琴凳上,专心致志地演奏着什么——如果不加标识,我们或许无法想象他们中有人是视人命如草芥,把成群结队的犹太人赶往死亡之地的魔鬼吧?
这就是一种复杂性,就好比《钢琴师》里那名留给观众印象颇深的纳粹军官一样——没人会想到他居然能欣赏艺术;又如《美丽人生》中的某个纳粹医生,他的爱好居然是喜欢收集谜语!哪怕你把眼光苛刻地放在第三帝国最高元首希特勒身上……这家伙是个素食主义者,很少沾烟酒,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对身边的女性工作人员十分纵容和好说话……

所以说,人性是复杂的——哪怕是历史中的正面形象,人性也还是复杂的。

坦率地说,我看见奥尔多中尉指挥那几个杂兵去割纳粹的头皮的时候,我是有些反感的——血淋淋的很恶心,因为我讨厌电影中过于露骨的暴力镜头。包括他们暗杀德国士兵,用木棍把俘虏打死,还有小酒馆里的流血事件,我统统有点不适应。
后来回过味儿来,仿佛感觉导演在玩弄一个游戏:似乎电影里的德国人在杀人时并没有给太多的流血镜头,反而是杂兵们的虐杀手法处处充满了血腥和残忍。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只要他们站在正义的一方,血腥些残忍些没什么——因为对敌人宽容,就是对自己人残酷。奥尔多中尉不是那么说了吗:他可不想教纳粹什么是人道主义。
不过,同立场无关,我想相当一部分观众会反感于那些血腥镜头——无论施虐者是来自于纳粹,还是来自于正义的一方。
导演想拍的,是不是就是这种矛盾的感觉呢??

个人以为,导演恐怕对于善恶双方的交手更多持一种“不予讨论”的态度,即使在影片结尾处,他用奥尔多中尉的刀子,给纳粹之恶的代表汉斯上校打上了永远的恶之烙印。
然而“不予讨论”的意思,并非放弃善恶观,而是将讨论的权利赋予观众,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大家都不要争论了,只有那些真正的战争受害者——他们的家人被屠杀,生活被毁灭——才最有资格去讲自己的感觉。

于是,处于善恶夹缝中的第三方出现了,那就是影片一开始,侥幸逃离汉斯上校魔爪的孤女苏珊娜。
可以说,最终复仇成功的,是苏珊娜的计划——虽然她被弗里德里克杀了。尽管奥尔多中尉很彪悍,杂兵们个个英勇,却仍旧只把计划成功了一半,只有苏珊娜,在熊熊火焰包围的银幕上,笑到了最后。

银幕上的她,有权利去述说德国人对纳粹犯下的罪恶——因为她就是被这罪恶毁灭掉的其中一分子。她的邻居死于纳粹的罪恶,她的家人亦死于纳粹的罪恶……比起任何没有亲身经历这种罪恶侵害的自说自话,显然苏珊娜的控诉,才最有力量。
奥尔多中尉可以为了人道主义,去用暴力惩罚纳粹的暴行——然而在以暴抗暴的另一面,不能否认,只有那些犹太人以及被屠戮者,才是最最纯粹的复仇人。

英俊的第三帝国战斗英雄弗里德里克,最终杀死了苏珊娜,然后他陪她下了地狱。
可以这么说,苏珊娜从一开始就不爱他——她的最爱是个黑人,在这场对纳粹的烧烤派对中,黑小伙儿坚定地陪她走到了最后。我想弗里德里克如果知道了真相,恐怕得暴走吧?那几乎是一定的,看看他在放映室冲苏珊娜发飙就可以看出:他几乎快被这个女人逼疯了。
弗里德里克根本就没把杀人当回事儿——对于他这种从少年时期就接受纳粹洗脑教育的人来说,苏珊娜对他闹的所有别扭他统统都搞不明白。他不明白苏珊娜为什么在听到他说自己杀了三百人之后便愤然离去,他不明白为什么找人把苏珊娜带到聚会上她会摆出不悦的表情——他什么都不明白。因为在他的人生价值观里,为了第三帝国杀人就是正确的,既然正确他就是战斗英雄,而作为一个第三帝国的战斗英雄,身边所有的女孩就应该把他奉为偶像,受他追求就应该喜形于色然后当成天大的恩典接受下来。
放映室那一幕,弗里德里克说的意思很清楚:他杀了三百人,她为什么就不爱他呢!?
他想不明白,而苏珊娜也不可能从他的角度去想——他的阵营杀了她的家人,她怎么可能去爱一个杀了三百人的杀人犯呢?

我相信很多观众在看到弗里德里克同苏珊娜邂逅的场面时,一定在猜想罗曼史终于开始了——然而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人一直都是平行线,甚至连相交都远远谈不上。
弗雷德里克之所以在电影放映中中途退场,并非是他良心发现:最有可能的解释,是他第一次作为一个第三人,从银幕上“目击”了那场战斗,突然产生了不适。他不是个人道主义者(想想他受到的洗脑教育),所以谈不上反省什么,然而他觉得这些镜头很不令人舒服,即使他主演了它们,他还是感到心灵憋闷到窒息……没过多少时间,他便同苏珊娜双双毙命于对方枪下。
他在死前同苏珊娜有一次简短的争执,从表面上看,他是想让苏珊娜给他一个有关爱情的答案——可实际上,弗雷德里克想知道的,是他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
苏珊娜死得很美,犹如一朵刹那间怒放的火红花朵——弗雷德里克死前最后的神情,或许是他终于明白了“死亡”意味着什么。他是个从不珍惜死在他枪下的三百条生命的人,或许苏珊娜的死,最终击垮了他——放映室里的两具尸体是那么的年轻,它们在生前有着相爱的可能,却又为什么会彼此相杀?
这个问题,导演又留给了观众。

电影的结局,就是一个YY——历史上的希特勒并没有那么死翘翘。按说烧烤派对结束了,死鱼活鱼都该一网打尽,可偏偏汉斯上校技高一筹,假如奥尔多中尉没在他脑门上乱刻一通的话,这家伙的晚年怕会活得非常滋润。
很多年前有那么一本书叫《生而有罪——纳粹子女访谈录》。这些书中出现的纳粹子女们,几乎是一辈子背负着罪的无形烙印而踽踽独活。他们身上并没有被刀刻下什么标志,所以我能够理解奥尔多中尉为何如此热衷于搞他所稀罕的纹身艺术——有些事情,既然暴力解决不了,那也就留待历史和历史后继者的裁决吧。

有知识是不是等同于有良知?——这是那些彬彬有礼的纳粹们可以让人去思考的东西。
用血腥暴力去以暴制暴是否合理?——这是奥尔多中尉之流以身作则给观众留下的问题。
难道苏珊娜和弗里德里克就不能相爱?——附加的这个问题,是我矫情。

总体而言,导演是聪明的,他把很多问题留给观众去思考,没有说教,只有镜头……他说,就让我们去看吧,看饱了算。
如果看饱了还有时间,就问问自己:谁才是真正的混蛋?

PS:
感觉影片中最出色的演员是汉斯上校的扮演者Christoph Waltz,那副神情和气质真是够可以的……OTZ……我还在想,如果让《越狱》里的T-BAG去表演,会不会也很强悍~~

 2 ) 杰作·未完成

《无耻混蛋》预告片曾以“混蛋的杰作永远做不完”为题,大吊影迷胃口。那刚好对应了电影最后一句台词,皮特饰演的混蛋头子面带微笑,跟身旁手下同时冲着银幕前面的观众说,我觉得这会是我的旷世杰作(当然前面还有希特勒力赞戈培尔的一席话)。几乎所有人都把它理解成昆汀的自白了,那么这是他的骄横狂妄还是自信体现?看下北美票房和舆论口碑,答案显然会是后者。

这电影还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昆汀作品,游戏版的拼贴戏耍、露骨的血腥暴力、时而激昂有力时而煽情到死的配乐,昆汀没有任何转型的苗头,他不需要脱胎换骨,因为他的灵感就是源自无形的海量老片。中间他还不忘提醒别人,自己依然是个恋足癖的事实。《无耻混蛋》的对白如此尽兴,笑料频出,昆汀尽情地炫耀渊博的电影知识,架空二战颠覆历史。他化解了历史的严肃刻板,又把一堆爆米花电影通通踩在了脚下,谁跟你说表现二战一定要拍诺曼底还有硝烟战场。

如果你吃不消这一套,那么昆汀就是一副你奈我何的讨厌姿态。可多数人又爱死了《无耻混蛋》的那股疯狂劲,面对冠冕堂皇的正义,他化腐朽为神奇。虚构出希特勒和戈培尔等人物的夸张言行,移除邪恶光环,只是古怪常人。

历史结局看似一样,但过程大大不同。昆汀有意模糊了自己的道德立场,纳粹屠杀犹太人是错,于是片中塑造了一个犹太幸存者,用英文来控诉,宛如复仇女神般在银幕上殉难。另一队人马好比天生暴力杀人狂,不需要渲染他们跟纳粹有何等深仇大恨,反正就是杀杀杀,统统干掉,哪管对待手段还人道不人道。如果把这种加害看做人类蒙蔽理性后的情绪宣泄,史实事件跟电影画面就有了共通之处。相比较于道义上的考虑,《无耻混蛋》在电影层面上的优点无疑更值书写。片中几个段落都有精彩的对峙戏,紧张的、悬疑的、恶搞的、嬉笑的,应有尽有。滔滔不绝的对话中,往往话锋一转,接下来要么大开杀戒要么是虚惊一场,玩味十足。影片里没有传统英雄,风风光光出场的更有可能落得一个狗熊下场。不再有好人不死、精神长留之类的闷雷哑炮,大家都是戏的一部分,演完就撤。

很多人都想象不到《无耻混蛋》的大主角居然是个纳粹,其他人倒成了零星点缀。人人都以为两股刺杀人马将会汇合,结果混蛋团瞎猫撞到死老鼠,别人暗中帮了大忙。到影院那里,大家都觉得可以满意收场,结果昆汀还用一个小小标记让你哭笑不得。对这家伙来说,给予影迷惊喜是他的永恒使命,最好的作品永远是在未完成。

就说《无耻混蛋》吧,将来的加长版绝对不是招摇撞骗的幌子。被剪掉任何一寸胶片,昆汀都是恋恋不舍,结果呢,《无耻混蛋》还是长达两个半小时。他大概有这想法,看我作品,仅仅过上一遍是不够的,乖乖再买张DVD去。【http://www.licaiyizhou.com/Upload/Paper/64967.pdf

 3 ) 谁制造的混蛋?

        昨天看了一遍,有点不敢相信这是昆汀的作品,生怕自己没有看懂辜负的导演,今晨急忙在英文和中文的网站上翻看大家的评论 ---- 一片赞扬之声,然而细读之,莫非是溢美之词,却也说不上诸君对片子的理解比我强到哪里(当然,也可能是我只看到了些和我一样水平的,高水平都被忽略了),豆瓣中的一位女士(至少她的头像是个女孩子的模样)居然还为其中的某些桥段发出喜悦的笑声,更加让我惊讶。
        思前想后,没有完全想清楚昆汀大人到底要说些什么?恕我愚钝,是要表达战争的严酷?德国人的凶残?人性的阴暗面?不可完成的任务?还是有什么隐喻,什么需要推敲的含义?我读不出。也罢,也许我们只是应该把这个电影作为一个故事来读,无须深究什么个中大意,但是我也看不出这个故事到底精彩在哪里,也许有些人对血腥,对痛快的杀戮和子弹横飞的场面赞叹不已(此话绝无贬损之意,喜好因人而异),但是似乎这些场面也非此片独有,水平也非此片独高。也许有人对紧张的情节,曲折的故事兴趣昂让,我得说,无论多么曲折的故事,多么紧张的情节都要靠谱,这个片子里,开始的一章和中间的那个啤酒馆一章不错,舒缓中透出的紧张颇让人窒息,逻辑清晰到位,不错,但是那个最后章节,那个所谓的高潮却是逻辑混乱,斧凿的痕迹到处都是,完全不靠谱。仅说一点,如果在一个敌人无备而我方有备的啤酒馆里都难以全歼敌人,且损失惨重,何以在一个理应戒备森严的剧院里(别忘了这可是德军领袖悉数在场的地方,不全城戒严就不错了),靠几个连语言都不通的莽汉就能结束战争?德国人是混蛋,但不是笨蛋。补充一点,前几章里,最最聪明的就是那个犹太猎手,看他打破法国农夫心理防线的方法,掌握多种语言的能力,在啤酒馆侦查的缜密就可以想象此人的不俗,何以在最后的关键一段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就算他想解决纳粹的头领,结束战争,也不用凭几个傻乎乎的美国人之手啊。不可思议。
        也许昆汀同学就是想玩个轻松的片子,类似杀死比尔(没有看过,如有理解错误,诸君见谅)一样,玩酷,不过是换个时空而异。那么我也无话可说,小孩子看的片子不需要逻辑,大人看得片子也有许多只是为了放松心情,不管前因后果之作,那可能就不是我等闲人的评论对象了。
        充满崇拜的看了这个无耻混蛋(Inglourious Basterds),电影出来时是我姐姐推荐的,说这部片子不错,其实不用她推荐我也迟早会看得,因为一直对昆汀的电影抱有极大的兴趣,说来说去还是因为若干年前的那个低俗小说(Pulp Fiction),至今那个黑人杀手端着枪满嘴圣贤的教训那个小贼的样子仍然历历在目。但是,可惜的是,真的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看过后,发现昆汀大叔也许真的是老了。

 4 ) 疯癫的诗意

昆汀这位导演实在有点竹林七贤的名士风流味,不按牌理出牌,拍起电影来想怎么疯就怎么疯;可人家疯得漂亮,疯得洒脱,疯得能让观众跟着他一块神魂颠倒。

《无良杂种》一开始还挺正经的,规规矩矩的机位构图,一本正经的对话台词,拘谨紧张的悬念情节,衬托着嘎纳影帝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得意忘形的表演。随后突如其来的,凶狠“犹太猎人”上校汉斯从怀里掏出一只特大号的古怪烟斗,这无厘头搞得全场哄堂大笑。从披着斗篷的希特勒出场开始,卡通味儿越来越浓,皮特土得掉渣儿的美国南蛮子口音训话;强行穿插虐杀13人的前纳粹雨果•史蒂格利茨的英勇事迹;讲到硝酸胶片易燃,干脆临时改纪录片,加上段画外音说明,还视觉演示一番;到后来展示电影院里德国高官云集,竟然画箭头表明哪是赫尔曼将军,哪是马丁•鲍曼,还“叮”一声配个箭头音,我笑得简直要滑到影院座位下面去了。

疯了,真是疯了!

故事分五章进行,三条线索,四队人马,从不同的方向聚焦于二战中德占法国巴黎某家影院,有为父报仇的,有刺杀行动的,有谍海生波的,有罪有应得的,也有浑水摸鱼的。从生动的摄影到复杂的故事,从个性化的人物到风趣的对话,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定式,没有套路,猜不到,想不通,处处意外,步步撩人。
 
其实按照预告片的提示,类似历史题材的二战故事沉重者居多,就算考虑到昆汀“暴力美学大师”的名头,照预想无非也就是个血腥版的军旅故事。可从第一章到第五章,怎么也想不到他竟能抛弃一切既定规则,从史实到叙事规则,从人物塑造到人道主义,简直天马行空无所禁忌!然而,抛弃规则的结果并不是低劣的荒诞:电影故事内部结构连接紧密,线索逻辑自圆其说,叙事节奏张弛得当,对悬念构建与预期的把握十分精到,故事的整体内容与形式完全搭配得当。演员的表演就更是精彩,尤其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夸张与内敛全都涵盖,冷静与激动面面具佳,难怪折桂嘎纳!

归根结底,昆汀的抛弃规则并非没有规则,他是创造新的规则:导演并非不能跳入幕前,哪怕故事讲到一半突然插上一段科教示范也没关系;就算二战故事,也没必要拍得屏幕上硝烟弥漫涕泪横流,导演与观众偶尔跳出故事同乐乐,照样保持作品的流畅度;谁说荒诞就一定低级,有皮特南方味儿的意大利语和同伴的骂人手势作铺垫,怎么就不能画箭头加说明?除此之外,自由发挥的同时,就如同竹林七贤飘逸洒脱中的铮铮风骨,无所禁忌中的昆汀依然保持了强烈而连贯的个人风格:《无良杂种》整个故事所体现的暴力美学理念显而易见;上校汉斯的两面派傲慢作风简直就是《低俗小说》里黑社会成员朱尔斯的德国翻版;熊熊火焰中荧幕上苏珊娜巨大仰角的脸和阴森笑声比较《落水狗》最后的黑帮火拼,荒诞不羁背后,昆汀的艺术魅力又上新台阶。

谁能想到,电影还可以这样拍,故事还可以这么讲。荒诞里面透着真实,正经下面全是爆笑,节奏紧凑,高潮迭起,没有一秒钟不让人心情沸腾,没有一秒钟不把人的情绪掌握于股掌左搓右揉的。电影拍到这个程度,历史可以丢了,严肃全不要了,什么规则传统定理定律全部统统都给扔掉,到最后是观众全陪着他昆汀一个人玩儿,还玩得兴高采烈,玩得心旌荡漾,玩出疯癫的诗意。

这就是昆汀的魔力。这就是电影的魅力。

 5 ) 《无耻混蛋》体现了昆汀·塔伦蒂诺的什么风格?

《无耻混蛋》:昆汀叙事

昆汀的电影大多数都是采取非线性的板块结构的叙事,打乱时间的先后顺序,颠倒事件的因果逻辑。

若干个独立章节组合而成一个完整的电影,若干场戏组合而成一个完整的章节。

大多数的章节遵循时间、地点、行动保持一致性的三一律。

对于国内大多数创作者来说,写好一个遵循三一律的故事是一个个难题。

昆汀叙事的一个重要特点,对创作者的启发,我认为就是遵循三一律,怎么写好一个章节。

以《无耻混蛋》第一章节为例来分析昆汀如何编导一个遵循三一律的章节故事。

第一章节,剧本有十七页,电影近20分钟,讲述党卫军上校汉斯兰塔来到奶农朗帕迪特家,搜寻屠杀躲藏在他家的犹太人达菲斯一家五口,其中女儿索菲娜逃脱魔掌。

第一章第一个镜头

编剧

一个党卫军军官带人到一个农家搜寻屠杀躲藏着的一家犹太人。

空间只有三处,屋外—屋内—屋外。

时间只有二十分钟左右,故事实际发生时间和电影时间基本一致。

如果你是编剧,怎么写?

昆汀像拉长一根橡皮筋,从营造紧张到制造悬念,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故事开始到中点(10分钟)之前,观众并不知道人物各自的目标,只是汉斯的到来,打破了生活的宁静气象,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制造了足够的紧张。不知道汉斯的行动目的,紧张感一直持续。

故事中点,观众明白了,党卫军上校汉斯的目标是找到并解决达菲斯一家,农民朗帕迪特的目标是隐藏并保护达菲斯一家——而此刻,达菲斯一家正躲藏在地下。

汉斯变成了一颗希区柯克悬念理论所说的“桌子下的炸弹”,悬念开始了。

汉斯人面兽心的人物真相也得以揭示。一切不过在汉斯的掌控之中。

观众的带入和期待的情感增强。

故事继续发展,汉斯掏出一个夸张的烟斗,奠定了全片讽刺荒谬的基调。高潮部分,农民朗帕迪特不得已告诉汉斯,汉斯招来部下用冲锋枪扫射朝藏在地下的达菲斯一家。

故事结尾和转折,索菲娜趁乱逃脱。

第一章最后一个镜头 前后反差巨大

到了影片第三章,汉斯和索菲娜再次相遇。

人物塑造是叙事的核心。昆汀塑造了一个特别的党卫军军官汉斯兰塔,外貌言谈举止看上去有礼有节,实际上,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人物即故事,也是结构。人物遭遇,人物欲望目标,采取符合个性的行动,发生的冲突,冲突后的转折。人物清晰,结构完整。

昆汀叙事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信息操控叙事,从开始到中点,营造紧张;从中点开始制造悬念,直到结尾。

比如,《被解救的姜戈》高潮段落,农场主莱昂内多得知了医生和姜戈次行的真正目标后,故事氛围从紧张转为悬念。

《被解救的姜戈》2012年

紧张是不确定性体验,悬念是对立力量确定后的期待体验。昆汀还有一些其他操控叙事的办法,制造紧张感,比如墨西哥僵局,《无耻混蛋》第四章地下室酒吧一场。

《无耻混蛋》第四章

导演

昆汀舍弃了剧本原有的部分内容。

昆汀选择了一贯喜欢的镜头运动和角度。比如,故事中点设置悬念,一个半圆形的镜头运动展现党卫军汉斯和农民朗帕迪特在桌子边的对谈,接着镜头下摇到地板下,看到他们正在谈论的躲藏着的达菲斯一家。

昆汀喜欢拍行走中人的脚部。

昆汀喜欢的室内空间俯拍。

色调方面,纳粹党卫军军服的颜色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恐怖的色彩,与环境的冲突不言而喻。

道具方面,故事第一章汉斯掏出的大烟斗,出人意料,确立了全片反讽的基调。故事中点前后两杯牛奶,两个烟斗,帮助表演和节奏,意义也不相同。

昆汀的布光并不完全遵循现实主义的有源原则,类似舞台或展示布光一样,更多的表现主义效果。

昆汀的配乐,跟布光一样,也不遵循有源的现实主义原则。

晾衣服的女儿看见党卫军车队从远处出现时,贝多芬钢琴曲《献给爱丽丝》响起,与莱昂内《黄金三镖客》里的电吉他和弦相互穿插,塑造了纳粹的一贯形象,也预示了接下来的冲突。

钢琴曲《献给爱丽丝》在另一部电影《八恶人》也出现过,大概也是昆汀表达暴力和冲突的一个选择。

源自现实,二战期间,德国纳粹一边在音乐厅欣赏贝多芬,另一边在集中营焚烧炉焚烧犹太人。

昆汀的编剧能力非常强,视听语言也非常厉害,但一直与最佳导演奖无缘。个人认为,比起希区柯克等人,还是不够节制。这也可能是昆汀的个性选择。

 6 ) 昆汀的自白

关于二锅头

得承认,皮特长得确实比我帅,但我总觉着我俩在骨子里是一路货色,都有一股折腾不厌,毁己不倦的范儿。我看过他的履历表,十几年来他演过的角色都很合我的重口味,什么小白脸、神经病、暴力狂,乡巴佬、变态杀手,大傻逼,糟老头,好不容易混个警察,还被人牵着鼻子整得五迷三道的。因此,我很希望皮特能出演【无耻混蛋】中雷人的雷中尉,记得那天我提着剧本上他豪宅,可没想到他竟然装逼,不答应,还满口文青式托词,我一急,扭头到后备箱拎了5瓶二锅头回来,一夜赖着不走。嘿嘿,接下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吧?只不过第二天,皮特把他QQ的签名栏改成这样——“饮酒要适量,交友需谨慎”,呵呵。

关于剧本

我庆幸美国没有填简历的社会风气,不然我混口饭吃都难,关于“学历”一栏,打死我也只能填“高中”。我有个坏毛病,没文化,却爱充文化人,很多剧本都是自个捣鼓出来的。问题是我写的一手烂字,估计连中国最有名的大夫都认不出来,所以手写是条死路。电脑我也不爱,麻烦,死在我烟头下的塑料键盘都快尸骨成山了,等了这么久,也没见到金属键盘上市。后来,我在文物店淘到一款老式的打字机,不仅耐烧,关键是耐摔,因为我还有一个臭毛病,灵感憋不出来的时候,我见啥摔啥。

毕竟是又老又衰(摔),机器经常失灵,我也懒得修,这造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打出来通篇都是错字和病句。【无耻混蛋】的剧本总长165页,据说刚出炉就在网上疯传了,可我不急不怕,165页,天,谁能看得懂我叫他爹。呵呵,吃过亏的不仅是群众,还有投资方,当年写完【低俗小说】的时候,不慎“马尿”灌多,没校对就把原始剧本交上去,结果挨了一顿臭骂。这是旧事,暂且按下不表。

关于致敬

致敬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它不是洪水猛兽,不是大毒草,我不明白,为什么有的同行总喜欢把这么崇高的活儿藏着掖着。我爱致敬,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儿,这当然与我的苦出身有关。我16岁退学,没几年就进了曼哈顿的一家音像店打工糊口,那时店里唯一的福利,就是能免费看片。另外,我的脸长得不怎么符合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审美观,加上工资微薄,导致泡妞没门,泡夜店没钱的局面,可咱是年轻人,无聊啊,怎么办?于是就整麻袋整麻袋往家里搬录像带。日复一日,片复一片,我渐渐陷于光影之中无法自拔,什么闻鸡起看,悬梁刺眼,凿壁偷电的事我都干过,我没进过科班,可有令人发指的观片量,浸淫其中,研究、领会、掌握众多电影知识和技法,就好象能时时聆听到各位前辈穿越时空的教诲。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尽天下A片,心中自然无码。”可以说,我的成功之路,是一盒又一盒录像带铺成的。做人,要饮水思源不是?

至于【无耻混蛋】,我已经很自觉地在我的官网上坦白了两部电影,一是1977年的【戴罪立功】,二是1969年的【伦敦上空的鹰】,都是出自我的意大利老师恩佐·卡斯提拉里之手,如果把【无耻混蛋】比喻成一个鸡蛋,那么上述两部电影就是一公一母两只鸡。有好事者,说我不老实,不说实话,还有两部电影没提,一是67年的【十二金刚】,二是77年的【铁十字勋章】,不过他说的还算靠谱,我也没辙。下面这位就很扯淡了,竟然说能在【无耻混蛋】里找到15部电影的影子,对此,我只能无奈地报以五个字——“法克爱死猴!”

关于希特勒

我不是犹太人,可我极讨厌很坏很神经的希特勒,小胡子总爱在讲台上得瑟,手舞足蹈,叨逼叨个没完,我心想,你个死变态,神气啥,你叨逼叨,叨得过我昆汀吗?电影开拍之前,我有个愿望,曾和投资方沟通过,大意是能不能把那个把希特勒打成筛子的“混蛋”换成我上,在自己导的电影里秀个脸,这勾当我干过不是一次两次了。没想到事与愿违,老板除了叫唤12次“法克”外,还批评我总爱三心二意,说他们同意我把希特勒整死已经是电影史上前无古人的创举了,叫我别得寸进尺。后来,我又有新创意,打电话给靓汤,问他愿不愿意把去年施陶芬·贝格的遗愿在今年给实现了,没想到阿汤哥没答应,理由是他的光辉形象不能被一帮歪瓜劣枣的“混蛋”给毁了。木办法,不能指望大家的觉悟都像皮特兄那么高啊。

此路不通,我再生一计,反正我的鬼点子多的是。——在希特勒对两个手下唧唧歪歪正带劲的时候,他身后不远给他画像的画师做出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举动··························
What's that?
Sorry! 在这我就不剧透了。

 7 ) 酒吧火拼顺序

佐罗干了盖世太保几枪
盖世太保干了英国佬
英国佬干了盖世太保几枪
盖世太保同时误伤了女演员的腿
维克干了离他们较近一排右边的那个士兵(就是刚开始猜牌时猜对‘印第安首领’的那个)
佐罗又拿刀干死了盖世太保
女士兵射了佐罗几枪
离他们较近一排左边的那个士兵(就是那个点5杯松子酒的那个)射了维克一枪
佐罗干死了女士兵
维克射了那个点松子酒的那个士兵几枪
佐罗干死了女士兵旁边的那个矮个子士兵
酒馆老板干死了佐罗
维克干死了酒馆老板
喜得贵子的士兵干死了女招待
维克和那个点松子酒的士兵对射互不分胜负
喜得贵子的士兵干死了维克和那个点松子酒的士兵

 短评

Quentin是他媽的天才!

9分钟前
  • Kennn.
  • 力荐

爱Quentin嘛。只是有几段音乐响起的时候,很想哭。Ennio Morricone果真是我杯茶。

11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红衣女子因为恻隐之心送了命,是少数几个正常点的黑色幽默。。。

13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力荐

Waltz屌,虽然片子一堆问题

15分钟前
  • sasasasa
  • 推荐

昆汀更上新台阶

16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流畅,看起来毫不费力。除了布拉德皮特显得格格不入,除了地下酒吧那场居然不收拾现场有些BUG,除了绑着TNT居然能混进元首活动场所很无稽,其他都很好,很完整,完成了电影所能给出的最重要的功能:娱乐。

18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昆汀的恋足癖还是藏不住啊。

19分钟前
  • Minjie
  • 力荐

看到女主角对着镜头外的纳粹大笑,简直肾上腺素爆增啊。

22分钟前
  • 文森特的耳朵 | 生命短促啊
  • 力荐

我豆是都觉得,通俗又好看的电影就是Quentin这样的。

24分钟前
  • shu
  • 推荐

重新看了一下开头:德国军官是如何在十分钟之内让一个大老爷们儿崩溃的。

27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冲着皮特和昆汀去的,结果被德国太保给迷住了

29分钟前
  • JACK
  • 力荐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绝对不能相信美国人!

31分钟前
  • 喵过留影
  • 推荐

2009 no.1;开场戏和酒馆戏可以做教科书了;每一章都是含戏中戏的类型片,狂野的电影情书贯穿始终,最后的对白成了点睛之笔;猜猜谁最先翘?影评人!

35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美国人与德国人的对比太好玩了,喜剧与正剧间的平衡,昆汀还是那个昆汀,看得那叫一个爽!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演得太好了~

39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这是一部非常离奇的二战影片。

42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天才這次拿出了歷史,以影史破壞影史,甚至燒毀影史,瓦解歷史,誓要引領影迷在面對歷史的同時要走出歷史.

47分钟前
  • yuςii
  • 力荐

时隔3年后重刷,绝对是昆汀对视觉语言把控最好的作品之一,酒馆杀人戏给我看跪了,15秒钟内几乎杀死了所有角色,用尽各种剪辑摄影手艺,血腥混乱中自带匠心独具。章回体恰到好处,场景数量少得吓人,却把故事讲得如此完美。最后,杀死比尔里用过的配乐,又放在这里用,痞昆真好意思哈,分分钟出戏。

49分钟前
  • TWY
  • 力荐

电影的魅力,他用电影创造历史

5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当法国人不讲情义,美国人不讲人权,德国人不讲原则,英国人满脑浆糊,犹太人大开杀戒,希特勒就死了。

54分钟前
  • 推荐

Tarantino 真是电影天才.

57分钟前
  • Jean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