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支那

剧情片法国1992

主演:凯瑟琳·德纳芙,文森特·佩雷斯,范林丹,让·雅南,多米尼克·布隆,亨利·马尔托,杰拉德·拉缇戈,休伯特·圣-麦卡里,安德烈·瑟韦林,梅珠,朱雄,蒂博·德·蒙塔朗贝尔,埃里克·阮,郑盛,阮如琼,埃德加·吉夫里,光海

导演:雷吉斯·瓦格涅

播放地址

 剧照

印度支那 剧照 NO.1印度支那 剧照 NO.2印度支那 剧照 NO.3印度支那 剧照 NO.4印度支那 剧照 NO.5印度支那 剧照 NO.6印度支那 剧照 NO.13印度支那 剧照 NO.14印度支那 剧照 NO.15印度支那 剧照 NO.16印度支那 剧照 NO.17印度支那 剧照 NO.18印度支那 剧照 NO.19印度支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4

详细剧情

  法国占领越南的最后年代里,法国贵妇艾丽亚娜(凯瑟琳·德纳芙 Catherine Deneuve 饰)在越南南部经营橡胶园,她收养了父母双亡的越南公主卡米尔(范林丹 Linh Dan Pham 饰),两人相依生活。艾丽亚娜爱上年轻的越南殖民军海军军官詹·巴普蒂斯(文森特·佩雷斯 Vincent Perez 饰),但后来詹却与卡米尔陷入爱河。卡米尔誓死要嫁于詹,并离家出走追随詹去越南北方的龙岛。路途中,卡米尔因误杀一名法国军官遭到追杀,两人开始逃亡。途中,他们生下了儿子艾蒂安纳,最终两人被捕,儿子交予外祖母艾丽亚娜抚养。詹拒绝回国受审,愤慨自尽;卡米尔因大赦出狱,当艾丽亚娜前去接她回家时,卡米尔义无反顾地离开了这个家,成为一名坚定的越南民族独立共产党人。数年后,当艾蒂安纳再次见到作为越南代表团成员参加日内瓦谈判的母亲时,两人已然淡漠生分。  本片获第6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长篇影评

 1 ) 【转载】李劼:殖民时代的悲情叙事

有关殖民时代的叙事话语,最为极端的可能就是《鲁滨逊飘流记》和萨伊德的后殖民理论。前者下意识地选取了鲁滨逊视角和鲁滨逊语言,后者不无搞笑地跟进,取星期五视角,操鲁滨逊言语。萨伊德搅出的这种理论据说已然成为中美学府的流行话语,而要厘清这团混乱,似可例举两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影片,《走出非洲》,《印度支那》。

《走》片选取殖民时代作背景,与其说是为了突出爱情主题的历史深度,不如说是为了配上一种异国情调。然而,女主角为了当地土著的权益向殖民当局跪求的一幕,却无意间把背景推到了前台。此时此刻,被爱所照亮的不是两极对立导致的愤怒和仇恨,而是在失落、无奈之际呈现的悲悯。人们可以从那一跪的谦卑里体味出众生平等的高贵。而这样的高贵,又迅即被一位贵夫人读懂了。这一幕使《鲁滨逊飘流记》里那种无知的傲慢和粗鄙的自信,相形失色。由于文明是物性的,因此文明的征服多少带有《枪炮、病菌与钢铁》里所描述的野蛮。

但这不等于说,萨伊德的后殖民理论因此显得理直气壮。比如《印度支那》一片展示的图景,就绝对无法用萨伊德理论来讲说。文明与野蛮、西方与东方、白种人和黄种人,诸多被自以为是的学者们津津乐道的概念在影片描绘的殖民时代图景里,全都显得非常苍白。经由领养缔结的母女关系,其情感的深广度不似血缘却胜血缘。而那个仿佛从夏多布里昂小说里走出来的法国少年,则与这对母女上演了一场东方式的卡门悲剧。

同样的爱情主题,殖民时代在《印度支那》不再只是用作点缀的背景,而是具有悲剧本身的意蕴。鲁滨逊和星期五的角色,在这部影片里被爱情、教育、人性、生存的挣扎和自尊和尊严等等更为属人的因素而粉碎,从而完全消解了。倘若将后殖民后东方理论植入这部电影的审美过程中,那么除了搞笑,了无任何价值可言。因为正如恨是哪个时代都可能会存在的一样,爱也可以在不同的人种不同的文明背景底下随时滋生。母女之爱、男女之爱,朋友之爱,族群之爱,就像大自然的花草一般,乃是野生野长从而无法被诉诸概念演绎或者讲说的

倘若说要从这部影片叙说的一幕幕悲剧里寻找什么动因,那么也许只能归结为命运。女儿爱上异国少年是命运,爱上了母亲的少年被女儿爱上也是命运,因为爱情双双走向不归之路是命运,被族群塑造成女神般的公主无法选择亲情只能成为革命偶像更是命运。种族的差异,文明的高低,在命运面前全都显得微不足道。一个堂堂军官,转眼间便成了亡命天涯的逃亡者。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富家女,刹那间便成了血溅衣袖的女豪杰。

无论从历史景深还是从人性开掘上说,《印度支那》都远比《走出非洲》更为震憾。更不用说,卡门式的悲剧,被诉诸了东方女性的凄美和扑朔。那位越南少女在枪击殖民者的那一刻,既击毙了那个法国鲁滨逊,又结束了作为少女的本真自身。从此,除了亡命天涯的爱情,她无法继续作为女儿存在,也难以在将来承担母亲的责任和义务。女人天然具有的为女为母的环节,在她那里被命运所中断了。

同样的中断也发生在男主角身上。因为爱情致使他的角色完全错乱,成了一个反抗法国殖民者的法国军官,同时又是一个藉演戏谋生的革命党人,根本弄不清演戏是革命抑或革命是演戏;更不用说,是一个以无家可归的流亡为生存方式的丈夫和父亲。这样的处境之荒谬,以致最后的结局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都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除了以死了结,别无选择。比起《走出非洲》里的意外事故,这部影片里的男主角之死,显然更加令人唏嘘。

顺便提一下,同样两位出类拔萃的女主角,梅姨的精彩尚且可以用演技高超形容,而作为影片叙事各种纠结的枢纽人物的德纳芙,其举重若轻风采的天然无饰,行云流水,已然超越了仅止于用演技来谈论的境界。

 2 ) 有关Indochina的迷思

我的天哪,刚看了瓦格涅的《Indochina》(不打中文是因为打了就发不出来),很自然地就想起杜拉斯还有《青木瓜之味》和阿彼察邦很著名的那个片子《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突然就生出很多多余的思考。同样是法国人眼中的交趾半岛,像瓦格涅拍的Indochina这样的样板戏电影和陈英雄的《青木瓜之味》与杜拉斯的剧本,呈现出来的殖民地实在是太不一样了。不知道我把《青木瓜之味》和杜拉斯一起并列这样是不是公平,但陈英雄在这片子里确实有超多学习借鉴的新浪潮的拍摄手法,加长空镜和电影景观我不多说了这不重要,对杜拉斯我是指她的《中国北方的情人》和《伊甸园影院》那两部戏剧剧本,不是她火出圈的《情人》小说,虽说他们都是表达的同一个故事,不过说到底杜拉斯讲殖民地时期的越南的小说不都是在翻来覆去讲同一个故事吗?

不是说殖民地环境之类的东西,大都充斥着闷热渡轮、湄公河、泥泞小路、高脚楼、盛产稻谷的平原、热带雨林的豹子、种胡椒蕉麻的村民还有亚洲女的细美肉体这样的描述,但是像《Indochina》完全就是一个法国版《阳光灿烂的日子》,一个完全借由越南表达的政治隐喻,而且是带有非常明显的白人本位视角的,这一点跟杜拉斯很像但我不准备展开说了,这片子是一次政治化的、残酷又光荣的革命叙事,还带有一点法国白人对过去所谓荣光的唏嘘。杜拉斯则是提供一种非时空的情感体验,整部剧本如果不是有汽车的牌子、有个别人物生平的对白,那么这部剧本完全可以平行移植到另一个时代,因为剧本情节不多(或者叫几乎没有),只是表达了杜拉斯对童年殖民地经历的一种恋物癖,她试图从一次次对这段经历的发掘中找到一种不朽性(“……母亲已经变成文从字顺的文字了”,她在小说中提到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不管她在印度支那这个地方显现了什么种族歧视或者白人本位的这些思想,都只是一种附带的效果,她提供的是一种她自己的、私密的空间、超文本的体验(ultra-text),因为这是她自己的,所以和印度支那那种只着重政治隐喻的电影叙事的样板戏完全不同。

《青木瓜之味》当然也可以通过类似的逻辑来解释,因为这片子的内容在时代背景下完全不属实,越战被极其轻描淡写地刻画成一抹飞机的阴影、孩子睡觉时几声半夜的炮响画外音,同样是一个舞台剧一样的、被布景设计出的精巧的印度支那,充满了东南亚食物的酸辣味还有越南钢琴家的音乐,青木瓜淡绿色的果肉,就像陈女燕溪大量裸露的细腻皮肤,还有被现代的西化的男子拯救的美丽的文盲女孩。然而在电影的时间里,这段时间正是越战的时候(对比一下现代启示录里的越南)我情愿相信这是陈英雄当时留学的时候对东方主义的一次尖酸讽刺,这种超时间的(?)给人感觉架空一般的越南是他和杜拉斯的共同点。

 3 ) 想要问问你敢不敢,像你说过那样的爱我

《印度支那》(Indochine,1992)初看名字,还以为是发生在印度或中国的故事,实际上指的是越南,这也是我常感谢电影的地方,打开了了解异域、了解过去、了解他人的一个小窗口。过去的我从不会关心越南曾是法国的殖民地,法国人又曾有怎样的印度支那情结。

《印度支那》中俊朗的男主角文森特佩雷斯就是我刚刚看过的另一部法国电影《芳芳》里的纠结男,他为了不让爱情变质,永远追求苏菲玛索,但永远不和她肌肤相亲。苏菲玛索,凯瑟琳德纳芙,范林丹,文森特佩雷斯在两部电影里和三个女神级的人物谈尽了爱情。

《看电影》杂志曾用一句话概括这部电影:越南风光,史诗般的爱情,倒也算贴切。真实的剧情是母女二人先后爱上了同一个男人,反之亦然。

《印度支那》会让很多人想起另一部发生在西贡的电影《情人》,还好,只是地点雷同,我倒觉得《印度支那》给人的感觉很像《面纱》,根据毛姆的小说改编的那部《面纱》:旧亚洲国家的面貌,旧时的风光,人情,生活况味,既油画般斑斓质感,又隐隐地透着股残酷无奈。

在爱情里你能收获多少,往往取决于你敢付出多少,就像刘若英歌中唱的,“想要问问你敢不敢,像你说过那样的爱我”,还如一部法国电影《两小无猜》的英文名字所揭示的,Love Me,If You Dare。

对《印度支那》里的母女而言,爱情对她们都不是最重要的,法国贵妇,妈妈,种植园主,高高在上地爱护和俯视着爱情、养女,甚至整个越南;而同样气质高贵的养女,一个越南落难公主,因一段和越南底层家庭共逃难的经历,淬炼了她义无反顾追求国家和民族独立的意志。

她们间的不同,便是当发现了爱人时候的不同选择,一个瞻前顾后,一个不顾一切,这当中的对比颇有点像周芷若和赵敏,结局也自然因果相扣。人都是感情动物,若有人像卡美或者赵敏那么飞蛾扑火地对你,多半没有哪个男人或女人能够抗拒。
  

 4 ) 有些爱,与爱情无关

有人说,法国人总有一种越南情结,所以他们的越南电影,象一条缓缓流淌的河,纠结着悠远绵长的唯美感伤。
 
这片子有另一个译名,叫‘情证今生’。我觉得这纯粹是某些为了追求商业效应的人所为。

这么一译,人们会以为片子讲述的是一个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
而其实,我总觉得这片子,和爱情无关。

因为我始终不能明白,那个男人爱的是伊莉,还是卡美,抑惑两个都爱,两个都不爱?

或许他心里比你还疑惑。
莫非,这就是男人?就是这样的不确定,不坚定?

难怪那些令人感动的真情故事,是如此地珍贵,让人们从古吟颂至今。
 
或者,这是女主角对远东的这块土地,对于离她而去的爱人,对于那些她曾经以为永久的联系,对于她所失去的一切,那种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

其实我很欣赏她的淡定和从容。

不管世事怎么地变迁,不管情感如何地受伤,她依然在惆怅中保持着一份宽厚的温情,爱她的女儿,爱她女儿和情人的儿子……

“年轻时我以为世界上有些东西是紧密联系的,男人和女人,高山和平地,凡人和上帝,印度支那和法国……”,而当一切都成过往烟云,她只留给我们日内瓦游船上一个平静的背影。

 5 ) 《印度支那》里的爱情观

前几天看了199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获奖影片《印度支那》,越南和法国之间殖民与斗争的关系往往成为人们解读这部影评时的重点关注对象,我对这方面的历史不太了解就不妄加评论了,这部电影中母女两人对待爱情的态度倒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看来,母女两人分别代表成熟女人和青春少女对待爱情最典型的态度。 养母艾丽娅娜出身上流社会,是橡胶园的经营人,独立坚韧聪慧决断。在片中,她的爱人詹曾愤怒地评价她是“像橡胶一样无情的女人”,而看似无情的橡胶,其价值却不用过多言语,这种矛盾正如艾丽娅娜本人一样,看似无情的表象下,其实也有充沛的情感。 艾丽娅娜独白:她有过满不在乎的爱情,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这证明“打发寂寞”式情感游戏不会对她的生活产生任何影响。她也十分明白地方长官吸引女人的把戏,营造神秘的气氛,奉上奢侈的美酒,即便地方长官告诉她民族运动轰轰烈烈局势紧张,因而她需要保护的时候,艾丽娅娜也丝毫不为所动。爱情就是爱情,艾丽娅娜需要的爱情是实实在在的激情碰撞,无需掺杂任何其它因素。 男主人公詹第一次和艾丽娅娜示好的时候,她十分理智的拒绝了,艾丽娅娜也曾在公共场合向詹表示“我不能像你这般坦率,我不会在众人面前表露情感,况且我愈感动就愈说不出口”,她的情感是隐忍克制的。这种隐忍克制是一定程度上也是理智的产物,她十分清楚什么是爱情,什么不是,然而当她一旦确定爱情真的来临的时候,和她的爱人詹的相处模式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詹的感情炽热激烈真诚,她选择西贡的别墅作为两人爱情的栖息地,这里是艾丽娅娜远离世俗的避风港,而她从未带其他男人到过这里,这也是艾丽娅娜的父亲忌惮詹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这份感情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艾丽娅娜的改变,她甚至在公共场合向詹展现出自己的软弱,她向詹诉求“我四处找你……和我说话……保护我吧……你是我的一部分了”,詹回应到“这个恳求的女人不是你”,詹的拒绝也很快把迷失在感情里的艾丽娅娜拉回到理智的状态下,她决绝的离开了詹。当情感遇上阻碍时,艾丽娅娜一度失去了自我,失去自我的艾丽娅娜就不是詹爱上的艾丽娅娜了,重回理智之时就是感情受到约束之时,理智状态下的艾丽娅娜,除了爱情,还承担了诸多责任,比如对父亲的照顾,对养女的养育,及在橡胶园里担当,艾丽娅娜的父亲在和詹谈话时,不惜一切代价赶走詹可能也是因为如此,詹不能占据艾丽娅娜生活的全部。 然而詹则明确表示“我想要追寻整个世界”,在艾丽娅娜的世界里,爱情再真挚,也只是生活诸多方面的一部分,艾丽娅娜承担了生活中更多更大的责任,即便她已经把全部的爱情都给了詹,在詹看来,也只是“坟墓般的一小角”。 更可悲的是,这“坟墓的一小角”也是可以被牺牲的,这一点从艾丽娅娜维护养女,要求詹和她在一起时也可以看出,因此这一行为引起了詹激烈的不满,他愤而指责艾丽娅娜的行为是对卡米尔的情感压迫,并说这种压迫和艾丽娅娜被自己的父亲压迫是一样的,詹所指责的“压迫”实际上是艾丽娅娜无法卸下的责任,正因为这份责任,艾丽娅娜才无法给予詹他所渴望的纯粹的爱情,“追寻全世界”般的爱情。 詹爱真实的艾丽娅娜,然而真实的艾丽娅娜不仅有激烈的情感,也有令人敬畏的理智,这样的艾丽娅娜不能给詹他渴望的全部情感。情感既然受到了理智的约束,也就不再如相爱的时候那般纯粹自然了,爱情的结束也就不可避免,这是詹和艾丽娅娜爱情中的矛盾点,也最终决定两人无法走到一起。 车里缠绵过后,即便十分伤心,艾丽娅娜也没有进行第二次挽留,日常生活也很快恢复原状。爱情来临时,情感像洪水放闸般一泻而下;爱情走了,也能最大程度上克制自己的情感,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同时仍然保持自己独立隐忍坚韧决断的姿态,同时也就保持住了自己最真实的形象,也就是詹深爱的那个形象。而这个形象则注定不会和詹再有任何交集。 养女卡米尔的情感和养母艾丽娅娜一样,真诚激烈炽热;在情感遇到阻碍时,和艾丽娅娜的反应不同,卡米尔并未因世俗的规矩和责任所累,而是更加彻底地释放了自己炽热激烈真诚的爱,这种释放反而推动她活出了更真实的她自己,这点和艾丽娅娜释放情感之后一度失去自我也不相同。即便皇室大操大办了自己的婚礼,这位少女仍然决定要去寻找自己心中的爱人,这份对初恋的执着,恰好完美的体现了青春少女初恋时的莽撞幼稚和初恋时为了追求爱情不顾一切的勇气。青春少女卡米尔独自踏上危险的旅途,机智的避开可能出现的追踪,一路追到越南边陲寻找自己的爱人。 詹的第一个爱人艾丽娅娜难以调节自身理智和情感的矛盾,因而在爱人詹和自己面前划了一条界限;詹的第二个爱人卡米尔充分的情感释放则让詹得到了他所渴望的情感,那种 “我想要追寻整个世界”的情感。卡米尔为了詹,毫不犹豫的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抛弃了公主的身份,克服了行进路上的种种障碍,来到了詹的身边。这带来了对詹的第一次触动。詹无畏战友的反对目光,在人群中拥抱并轻吻了卡米尔。 远离上流社会和法式生活背景,也让越南公主卡米尔看到了自己家园的真实的面貌——人民的苦难,殖民者的压迫,以及一触即燃的革&命。这些情景在卡米尔看到自己的伙伴,平民苏被殖民者处死的时候彻底地触动了她的成长——卡米尔毫不犹豫的为被压迫的同胞发声,毫无畏惧的开枪打死了殖民长官。这也带来了对詹的第二次触动。因此詹毅然决然地站在卡米尔一边,带她亡命天涯。 逃亡成功的卡米尔对平静地对詹说:“若你现在投降,他们会原谅你,这不是你的错,明天起身时我不见你,也能理解。”艾丽娅娜的理智让她不得不在取舍中舍弃掉詹以及对他的爱情;而卡米尔对詹理智的放弃,则是对他更深沉的爱。卡米尔不为世俗的责任和规矩所累,为了自己的理想爱情拼尽全力,詹因此得到了他梦想中“追寻整个世界”的情感。卡米尔也因此成为了更加自由,更加真实的自己,这也是为什么最终两人能够走到一起的原因。 詹所爱的卡米尔自此之后也再未曾放弃做最真实的自己,她隔断了和过去生活的种种联系,奋力追求自身的自由,追求越南的自由。为了践行自己的理想,甚至放弃了对孩子的抚养权,这也是卡米尔为了追求自由的自己,自由的越南,勇于放下和舍弃部分责任的一种表现形式。 本片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角色是卡米尔在印度支那社会背景下的合法丈夫,青梅竹马的迪。在迪得知了卡米尔对詹的爱之后,牺牲自己的婚姻为卡米尔打掩护,并且支持卡米尔去寻找爱情,他这么做,是为了告诉大家“她(卡米尔)是自由的”。虽然卡米尔的爱人是越南的敌国,法国的公民,也并不影响迪支持卡米尔的追求,自由就是自由,此刻的自由是纯粹的。

 6 ) 印度支那

告别了黑帮片、血腥片、喜剧片、战争片、三级片、a片,那天,我花费了一个雷雨交加的下午,在一个低矮黑乎乎的小阁楼上看了一部爱情片——印度支那。
没看到一半已经后悔了,美丽的下午送给压抑了。
一个东方版的乱世佳人的故事,在一场早已安排好结局的故事里,发生、转折、受难、结局,看得让人悲愤又无奈。在一个无法拒绝的时代里,你看到逃出的矿工一家只因为女人多叫了一声,他们就必须去死。太多的无法选择在一个注定发生的齿轮上转动,你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死,你无法选择爱或不爱,你无法选择爱人或被爱,你甚至无法选择蹲在地上等待死亡还是站起来反抗。
艾莉安伸出手搭在司机身后说:“你还是出去吧。”
詹重逢卡美,一句话都没有说,靠近、相对。
卡美从监狱出来,花白了半边的头发,简单的一句话:“我不可能再回去了。”
拒绝真是一种奢侈。
这个故事从卡美问母亲什么是爱的时候,或许已经结束,这么一个埋藏了一团火的心怎能安定于一个早就被别人规划好的生活,一段按部就班的平淡婚姻,一个注定了的结局,一个被皇庭规划了的人生,她必须走出去。门外,时代和命运设好了局。
于是两个同命的人成为命运波涛里的一叶扁舟,维系他们之间的只有情感,在不知前路何方的水迷宫里飘荡,生死都不那么重要,或许故事就这么结束了,或许故事到这里开始传奇,这都没有关系,詹死去,卡美不再回头,伊庭对艾莉安说你才是我的母亲,艾莉安手扶着栏杆眺望,一段段场景飞速地变化,世事就这么变迁,浮生若梦。
我们就被装在这么个原地自转的星球里,快乐悲伤、幸运劫难、爱过恨过、活着死去,这不再是一个仅仅发生在越南的故事,它发生在所有爱恨生死的地方。
看完电影出门,下午的雷阵雨停了,一地阳光。

 短评

以曾经殖民者的身份来拍一部关于曾经的殖民地的电影,这部电影的视角很值得玩味,流露出抑制不住惋惜旧日荣光的酸楚,让人想要窃笑.凯瑟玲德纳芙的美貌无需多言,但毕竟是年岁不饶人,有了疲态,越南女孩是那种典型的西方人认定的东方美人,但跳探戈那场戏让我改观,她实在美丽非凡

8分钟前
  • 芝麻糊
  • 推荐

想和你到越南去 呼吸潮湿氤氲的空气 赤脚穿过拥挤狭窄肮脏的街道 看后殖民时代奢华颓败的建筑在傍晚投下阴影 雾气笼罩西贡河内 我们在低矮的热带植物下更加闷热 湄公河边或许有悲凉老旧的竹椅 在咿咿呀呀中嗅到越南咖啡香气旖旎 杜拉斯的情人死于法式抑郁 我们沉默地一起沦陷在旱季雨季...

11分钟前
  • AsPartame
  • 推荐

1993第65届 Oscar Best Foriegn Picture,越南,爱情。

13分钟前
  • 刘建明
  • 推荐

卡蜜儿裸着上身醒来见到一个男人一点不惊讶还跟他拥抱?"我一向弄不懂法国人的罗曼史,尽是些疯狂愤怒痛苦,倒跟我们的战争史相似" “法国人教会我们自由平等”这部片可以看看殖民者咋样抽打工人嘴上还说你是我的孩子 把一大一小的船烧了 遇到危险还强迫人工作 把人关在笼子里用水刑 杀死小孩 还有评论说有殖民地情节的 真被殖民了你就是那个被打的奴隶 而不是卡蜜儿这样的公主遗孤 卡蜜儿后半程几乎都在睡觉 感情描写太粗糙 把殖民史拍的这样柔情似水也是厉害 用法国母亲和越南孩子作为隐喻 高啊 一下子显得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亲近了 不再是压迫者与反抗者 而是成长的子女对父母的反叛 法国不再是面目可憎的剥削者 而是带来平等自由的启蒙之母 总体感觉就是法国失去印度支那后的自怜自叹 没法殖民了 就拍个电影或美化或感叹曾经

15分钟前
  • Alice
  • 还行

tu fais partie de ma vie, maintenant...j'ai besoin de ta voix, de ta douceur, de tes mains.

20分钟前
  • 勤劳的小蜜蜂
  • 力荐

原来印度支那是指被分裂的越南啊!有关殖民者到殖民地生活把那里变作故乡,然后又面临必须离开的主题,被祖国和土地孤立为离魂异客。大概因为某偶像组合,对越南人的脸没有任何好感,而且相濡以沫这种事演出来真的好恶心。德纳芙在车里那段欲拒还迎的戏还真是不赖,好吧我就关心这个。。。

24分钟前
  • 噬辣狂魔小泽条
  • 推荐

江苏文化D5,俗称碟圣,靠了,那时候碟片真贵。

28分钟前
  • 陶子冬
  • 推荐

站在东方视角来看西方殖民者的温情泛滥,才更能体会到什么叫惺惺作态。以父母身份自居,蛮横植入的价值观念,拒绝平等和谈判,这样的昔日“荣光”散发着腐烂的味道。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那句,your Indonesia is gone.

30分钟前
  • 花落花开自有时
  • 推荐

出門前租不到這片子,剛卻在第四台看到這片子,去過越南之後,覺得當初法國是以"永世經營"的角度在經營越南的,這還包括所有的人口買賣呀.昔日以"殖民"之名,而此世"觀光"的巨人正以一種無色無味的方式在啃食那一塊備受苦難的土地.在片子裡看見了20年前的下龍灣,橘色帆舟真是美極,上個禮拜我還在那兒.

31分钟前
  • vitality
  • 推荐

占有我养育我塑造我的是高贵的母亲,法兰西;但教我爱的启蒙我的让我懂得民主自由反压迫要独立的是性感的情人,另一个法兰西。越南小公主何去何从?她自然是毫不犹豫选择反帝反殖民,再崇拜母亲也没有情人吸引力大。

36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推荐

The shame of the history cannot be covered with the epic of romance, not even the most twisted French one.

40分钟前
  • V_Lachesis
  • 推荐

莫名很喜欢越南背景的电影,意外地很喜欢这个故事。一直都知道这部片子,但现在才知道是女神男神一起演的,气势恢宏,情感细腻,摄影和场面调度极佳。

41分钟前
  • 盲忙
  • 力荐

让我想起《毕业生》《红河谷》《走出非洲》,有一处仿佛世外桃源,德纳福的坚强宽厚让我感动,非常荡气回肠的电影PS印度支那一般指印度支那半岛即中南半岛或中印半岛。中南半岛在亚洲东南部。位于中国和印巴次大陆之间。包括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西部和新加坡

45分钟前
  • 走走看看
  • 力荐

萨义德东方学佐证,西方视域下自作多情的剧情(尤其最后那句我是你的孩子),对殖民时代的留恋。唯演员和越南风物值得称道。“橡胶树般的无情女人。”

48分钟前
  • 水仙操
  • 还行

"我不能像你这般坦率 我不会在众人面前表露情感 况且我愈感动就愈说不出口"

51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我21岁的时候看24岁的凯瑟琳德纳芙,惊为天人;41岁再看49岁的她,依旧眼波流转、风情明媚。文森特佩雷斯和凯瑟琳德纳芙、苏菲玛索、伊莎贝尔阿佳妮三个法国国宝级女人合作过,也可以称得上法国国宝级男人了。

52分钟前
  • 芷菲鱼
  • 力荐

法國和越南之間剪不斷理還亂啊…邊看邊想著要去越南= =現實會讓一些東西屈服的,因為不服也不行,既定事實已經在那裡…

57分钟前
  • 宿命论
  • 推荐

在浓重的热带树丛中,电影的氛围和空气几度让我濒近窒息。缓慢的节奏和有些晦涩的字幕,坚持下来我最终也没能如释重负。一张闪着光亮漂亮的亚洲脸庞,一个国家内韧却不屈的抵抗,成长和蜕变,不顾一切的爱情到心如刀割的女斗士,历史的沉重无以言表,可橡胶树上留出乳白的泪水,足以让人无法喘息。

58分钟前
  • 喵~嗷
  • 推荐

發達資本主義的羅曼蒂克送來的自由觀塑形了被殖民地的個體觀念,然自由主義式的保守派或宗教觀仍舊將異族丟到了低等的秩序中,故被殖民地便需把個體的自由觀嵌入到共產主義的利器以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建立,此即為何共產主義只在初端充滿希望(包括法共)。法越之親姻糾葛實與歷史螺旋無異。大愛民俗。

59分钟前
  • 库库尔坎
  • 力荐

爆脾气的年轻法国军官,摊上一个无法无天小公主的初恋,参与推动越南独×立×革×命的故事。配角们显得那样莫名其妙,也许因为法国失去越南的过程,本身就是没有秩序的。值得敬佩的是德纳芙的角色,就算半辈子走过的路证明是错和无用,也能淡定如初。

60分钟前
  • ✨糖柯莉安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