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

剧情片美国1983

主演:格伦·克洛斯,威廉·赫特,凯文·克莱恩,杰夫·高布伦,汤姆·贝伦杰,玛丽·凯·普莱斯,梅格·提莉,乔贝兹·威廉姆斯

导演:劳伦斯·卡斯丹

播放地址

 剧照

大寒 剧照 NO.1大寒 剧照 NO.2大寒 剧照 NO.3大寒 剧照 NO.4大寒 剧照 NO.5大寒 剧照 NO.6大寒 剧照 NO.13大寒 剧照 NO.14大寒 剧照 NO.15大寒 剧照 NO.16大寒 剧照 NO.17大寒 剧照 NO.18大寒 剧照 NO.19大寒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3

详细剧情

  本片探讨七个大学室友从1960年代起的成长经历。大学毕业後,大家各奔前程,有的成为企业巨子,有的成为八卦报新闻记者,有人成为电视台星探、有的成为药商、有的则当了医生、有的成为律师、也有人成为家庭主妇。这次,在一个朋友的葬礼上,他们再次聚首,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长篇影评

 1 ) 《大寒》碎想

我知道《大寒》这步片子是看到它出现在售票软件的排片中,了解到这是一部慰安妇题材的影片。并没有看它的简介就购票了,可能是因为小众的原因,知道这种片子排片不会很多。

看完后才反应过来,这部影片有近两个小时。整个观影过程的确挺煎熬,一是因为这段历史的厚重,二是因为片子对人性的表现。

片中受害者的养女因为养母的经历,而嫁不出去,最后约三十岁才嫁到了远村的一个大她小二十岁的鞋匠。因为那边不知道她养母的事情。按照中国的男女比例,他们村中或多或少应该存在娶不到媳妇的男人,或许他们宁愿打光棍也不愿娶一位因养母有过不好遭遇的人,当然也可能是养女看不上这些光棍,但从片子看来,养女并无过多的要求,只是想逃离这个家把自己嫁出去。由此可见,村民的偏见之深。

片中多次表现村民对受害者的歧视。且父亲以女儿爲耻,养女以养母为耻。可她们究竟做错了什么呢?她们是受害者啊,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没把她们抓去,也许被抓去的就是你自己或是男人的媳妇或是你的女儿,就是这一点,你们也应该感谢她们的被迫牺牲,才保住了你们所谓的干净。可她们并没有想过你们的感谢。

从另一方面讲,她们作为弱势群体,她们在遭受苦难的时候,我们村民在做什么?连自己村里的女人都保护不好,我们又算些什么呢?

如果她们生活在我周围,我不知道我会是什么样的态度,如果我的态度不那么好,你能告诉我那样是不对的吗?

慰安妇,可能我们都听说过这个词,或许也懂它的意思,但究竟懂多少,那估计是另外一回事。这部片子或许可以让你直观的了解一些,此片改编自真实故事,既是改编则有虚构,作为电影艺术,是允许虚构的,所以不要因为题材特殊而将其特殊化。用纪录片来拍这个题材很好,但纪录片很难将当时的具体情况表现出来,而剧情片则能弥补这点,给观众以直接的内心冲击。

剧中有句台词是:“说出来的都是能想起来的,还有说不出口的”。她们不愿意说,我们不想听,这段历史就过去了?

最后老人说出:“娃子们,以后可得把家门看住了,可不能再叫人把门说踢开就踢开,说进来就进来”。意味深长而无责备之意。

 2 ) 打春了,天气渐暖了,可更冷的人心呢?

8月14日,世界“慰安妇”纪念日,电影《大寒》复映了。

在年初贺岁档,《大寒》票房惨淡,无奈下线。如今,暑期档重新上映,坦白说,我对其票房依旧悲观。

往小了说是,人们对这部影片是否会有兴趣,是否愿意为此付出时间;而往大了说,这可以涉及消费时代如何消解这类沉重的历史题材。

其实,单从影片本身来看,有些差强人意。毕竟,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中,慰安妇这一群体已经“被观看”了太多,她们的“苦难历史”不应该被反复“消费”。

这并不是对影片的否定和质疑,而是对表达方式和视角的一种商榷。

“慰安妇”存在的历史真实性已经不容置疑,客观、真实记录她们的遭遇是对历史的尊重。但是,影像呈现上,不应仅仅满足于讲述她们令人痛彻心扉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她们:我们的态度、我们的反思、我们应有的作为。

影片一开始,上世纪90年代的山西农村,村里的后生提亲,因为是“慰安妇”的“闺女”,觉得名声不好,以后会抬不起头来,拒绝了这门亲事。

曾经饱受摧残,幸运地活下来了,等待她的却是村里人更长久的偏见、轻视、鄙夷和被疏离,这种村里人的“嫌弃”,不是更让人心寒吗?

就像一位老人所言:我恨日本鬼子,这不假;可我更恨的是我们村里的人。

影片最后,主角大妮说“打春了”。的确,依照节气,打春之后,天气渐暖,可更冷的人心呢?

其实早在1940年代,作家丁玲创作的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就已经关注到这一问题。丁玲说,作品提出的是“一个更广泛的社会问题”,甚至有研究者认为,这是丁玲最好的作品。

小说以一位女性作家的视角讨论了一位在饱受日军凌辱,逃离慰安所返乡的乡村女子贞贞的遭遇,乡邻的蔑视、不屑和冷漠,让贞贞在肉体创伤之外,更多了一层因“不光彩”生发的心灵屈辱感。小说对这一“社会问题”的探索更多纳入到一种革命叙事和女性解放的言说中。而随着1990年代,“慰安妇”问题重回公众视野,这一“社会问题”又有了新的讨论价值。2002年,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也被改编为电影《贞贞》。

2016年初,围绕上海一座慰安所是否拆除的争论或许是一个更现实的注脚。

在学者们看来,它的去与留要慎重考量,可正是它曾经的身世,让更多人质疑保留的必要。

有人认为慰安妇就是妓女,有人认为慰安妇事件不是正能量的事件。受采访的高中生甚至觉得“慰安妇”三个字说不出口,不光彩,还是少了解为好。

一座慰安所的去与留,关乎历史和现在,背后仍是我们当下对这一群体似是而非、躲躲闪闪的认知和评价。

长久以来,我们更多抱持一种“雪耻型民族主义”情绪来看待“慰安妇”问题,极少关切到那些幸存者的个体遭遇和生活命运,她们生活悲惨,无依无靠,背负屈辱的记忆“苟且偷生”,一如鲁迅所言,“只要平心一想,便觉不像人间应有的事情”。

《大寒》的结尾,一排排带框的名字,127位,她们都走了。

面对她们的苦难,我们是应该有负疚的,这是生存论意义上的负疚,而并非心理学意义上的负疚。

旅美华裔作家哈金饱受争议的作品《南京安魂曲》,在小说结尾写出了一个更为复杂难解的问题。

小说主人公安玲,作为日军罪行的证人出席东京审判,当她正要走进法庭的时候,一位穿和服的三十岁上下的女子,带着一个男孩走到她身旁,向她鞠躬,说:

“母亲,这是您的孙子。”

然后对孩子说:“叫奶奶”。

“奶奶”,男孩有些讷讷的说。

这原本是多么温情的一幕,可就当安玲感受到亲情的瞬间,她突然意识到她们不能相认。作为被摧残的中国妇女的代表,她不能让人知道她有一位日本儿媳,这是令人羞愧的事情。

这可能是一个更宏大的命题:无辜负疚。

Ps:当然,如果暂时抛开历史、战争纠葛,站在同一人性的角度,站在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上,日本导演熊井启在上世纪70年代拍摄的《望乡》值得一提。

影片改编自山崎朋子《山打根八号娼馆》,昭和初期,日本大批穷苦人家的女孩子被贩卖到南洋当妓女,被称为“南洋姐”,命运坎坷,受尽屈辱,有人客死异乡,有人侥幸回到故乡,却要承受世俗鄙夷的目光。

 3 ) 慰安妇的屈辱历史,与玩“吃鸡”刷“抖音”的年轻人有什么关系?

本文首发于“书影斑斓”(ID:sybl-1975)

文 | 书影君

01

有一部国产影片,是关于慰安妇题材的。2018年春节档上映31天,在众多“贺岁大片”的围剿之下,票房只有可怜的143.1万元,最终“荒凉下线”。

在商业大潮席卷下的中国,题材涉及一段远在80年前中国老人的屈辱历史,年轻人普遍不知道或者不感兴趣,意料之中。

比如去年上映的同题材纪录片《二十二》,开始公映时,排片也少得可怜。

8月14,是国际慰安妇纪念日,这部山西人拍的山西慰安妇的影片,选择在这一天复映,重回国内院线。

这部影片,就是张跃平导演的故事片《大寒》。

02

我专门看了一下豆瓣,这部《大寒》因为评分人数不够而没有显示分数。在寥寥不多的评论里,也不乏批评影片拍摄水平不高之类的言论。

说实话,刚走进电影院时,我更多地也是怀着一点点小小的责任感。认为这样不忘屈辱历史的影片,又是山西人拍的山西事,需要走进影院支持,而把对影片的艺术性期待放在了一边。

但是,当认真观看过影片之后,我感觉,导演张跃平把这个令人悲伤的故事讲好了。我沉浸于剧情之中,全程在线,没有丝毫地走神。

我可以说,导演讲故事的能力,比正在热映的《一出好戏》要过硬。至少,影片的所有细节,表现的都是普通人的常情常理,而且,情是真的,理是通的。

我总觉得,电影中的人物塑造,如果想让观众认可,那么至少应该做到,人物所言所行、所思所选,观众会感同身受,会产生“如果是自己,也只能这么做”的想法。

03

在一场老人的葬礼中,影片拉开帷幕。

随着铁锤重重地将钉子砸入棺木盖板中,张双兵老师用盂县口音的旁白,向观众介绍了故事的背景:“35年,找到127位幸存的受害老人,送走126位了。”

张双兵老师作为山西慰安妇的民间调查者,35年来,孤身一人以寻找、采访、书写、协助诉讼等方式,自费帮助了127位遭受日军性侵的山西籍老人。

这部《大寒》,就是根据127位老人的故事,整理改编而成。

山西阳泉盂县梁家寨乡桃园村,一位父亲气哼哼地拉着儿子,走出一家人的院子。便走边骂:“我就说嘛,果然有问题,就是打死也不跟这样的人家结亲,丢人败兴的!”

这家人咋了?名声这么不好,让乡邻如同躲避瘟疫一样。

原来,这家人的母亲,一位叫崔大妮的老人,在80年前侵华日军驻扎盂县时,被强征做过慰安妇,当地人称为“炮楼里的女人”。

张双兵老师,在剧中扮演他自己。他多年来一直帮助孤身一人的崔大妮老人,砍柴、挑水,聊天。

而崔大妮老人,在整整十年后,才终于将自己悲惨经历,痛哭着说了出来。

04

影片中有几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桃园村被日军当做了治安村,村长梁长贵便需要服务好日本人。

他的这种选择,既是无奈,也是乱世之中唯一的保命之选。正如他对其他百姓所言,虽然让大家捐了不少钱,但这四里八乡的,哪个村没有遭鬼子的祸害?只要咱们村能保了平安,就是最大的事。

大妮被鬼子抓去炮楼,丈夫宝生发疯一般要去寻仇,宝生的爹和娘死命抱住他,甚至不惜下跪哀求:“媳妇死了可以再娶,你就是我们韩家唯一的独苗,你要死了,我们老韩家就断后啦!”这哀求,真实地呈现了宝生爹娘既愚昧又合理的想法。

与一些涉及抗日题材的“神剧”不同,即便涉及慰安妇这个令所有国人对日本军人恨之入骨的题材,《大寒》依然没有将日本军人弱智化。

影片中刻画了一位喜爱画画的日本普通士兵。这个士兵在战前是京都大学美术专业的学生,他在每次大妮遭受其他日本军人凌辱后,为她画像,抚慰她的心灵,让她看到了一丝人性的微光。

即便十恶不赦的日本军人,依旧会有喜爱艺术的善良之人,从另一个侧面,突出了“日本普通民众同样是这场侵略战争的受害者”这样一种观点,难能可贵。

这种人物设定,极大地缓冲掉了慰安妇题材影片中,必然满溢的悲惨与仇恨之情。我感觉导演较为理性客观,始终从人性的角度解读世界。不贩卖悲情、不消费屈辱、不宣扬仇恨,只是为了让人们记住这段历史。

好的影片,会塑造具有张力的戏剧冲突,从而使剧中人物的命运起伏、艰难选择、性格转变,因这种冲突而具有了合理性,还能造成观众产生代入感。

05

《大寒》一片中,我看到了三条冲突线。

第一条冲突线,就是真实人物张双兵。

张双兵是一位当地的小学老师,上世纪80年代偶然认识了一位名叫侯冬娥老人,得知了她曾经慰安妇的历史,并且逐步了解到,山西居然还有100多位类似遭遇的老人。

于是,在35年的时间里,张双兵老师作为山西慰安妇的民间调查者,以一己之力,寻找、采访、整理、写作关于老人的资料。并协助老人去东京地方法院状告日本政府,要求进行道歉和国家赔偿。这场历经十几年、经过日本三级法院审理的中国民间慰安妇状告日本政府的案件,最后以老人们败诉告终。

剧中,大妮老人的女儿小雪,因为母亲的名声,30岁依旧没有成家。最后她找了一个偏远县城里,年龄大她近20岁的修鞋匠,把自己嫁了出去。

小雪曾找过张老师,让他不要再接触自己的母亲。因为他的举动,使他母亲屈辱的往事尽人皆知,严重影响了她和母亲的生活。

这种被调查老人家属的不理解和排斥,也是张老师感到痛苦的地方。

败诉后,张双兵老师曾经边砍柴边痛哭。

他不知道几十年来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但他觉得自己有义务这样做。这种内心的冲突一直伴随着张老师,他曾对记者说,“也许是老天选了我吧!”

第二条冲突线,就是身为村长的梁长贵。

他开始委曲求全,想尽一切办法讨好日军。送核桃、送土特产、炖鸡炖鱼、捐钱捐粮。只为安抚好日本人,保一村的平安。

而当日本翻译提出让他在村里为日本军人找女人时,他犯了难。翻译官威胁他,如果找不到,就把他十几岁的女儿抓来。无奈之下,梁长贵便将前来桃园村逃难的大妮妹妹二妮送给了日本人。

他这种看似卑鄙的做法,却又是当时情景之下的唯一选择。他作为村长的底线,就是要保住本村的女人。

我们总是习惯于将所有为日本侵略者服务过的人,称为“汉奸走狗”。影片中村长梁长贵,做尽了汉奸做过的事,但就是让观众恨不起来。

最后,梁长贵一家亦未能幸免,老婆女儿双双被杀。梁长贵仰天长嚎“报应啊”,掐死翻译官后,纵火自焚。

导演看透了人性,因为了解,所以慈悲。他不厌恶做了丑事的小人物,只是尽量把当时的环境,以及身处这种环境中的人,无奈之下所能做的选择,一五一十地描述出来,让观众自己评判。

第三条冲突线,就是村民们对慰安妇的态度。

大妮她们是战争受害者,但侥幸从日本人魔爪下逃脱,却逃不脱同胞乡亲们对自己一生的歧视与排斥。

她们的心里,一生都揣藏着一块冰。

大妮的丈夫宝生成为抗日英雄,部队还为此在村里立了碑。但回村那天,却不允许大妮去接,因为她这个被村民成为“炮楼里的女人”,身子是脏的,不能再玷污了英雄。

大妮的妹妹二妮,因为怀了日本人的孩子,被放回村里。村民对二妮吐口水、泼脏水,甚至她的爹爹都大喊“造孽丢人”!

村民们想尽一切办法要打掉二妮肚中的孽种,用擀面杖硬生生地往下挤压、大冬天地把二妮泡在冷水缸里。最后他爹爹实在忍不住,大喊着“爹也不怕丢人啦”,奋力将水缸敲碎。

这种落后乡村里遵守妇道的传统观念,冷酷程度,不亚于日本鬼子的凌辱,同样会伴随老人们的一生。

06

我一直在想,这些曾经被迫充当慰安妇的老人,她们所遭受的屈辱,和现在热衷于玩吃鸡游戏、刷抖音、淘宝购物、点美团外卖的年轻人,究竟有什么关系?

我们不能责怪不懂那段屈辱历史,甚至对那段屈辱历史不感兴趣的年轻人。他们是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环境中长大的一代人,明星、汉堡、电子游戏、网络科技伴随着他们成长。

你让他们去感同身受80年前老人的痛苦,岂不是强人所难?

一部电影只要小鲜肉露露脸就可以票房过亿,而关注我国屈辱历史的影片却没人看。80年,足以令人忘掉哪怕再屈辱的往事。这种题材的影片,注定是费力不讨好,也不会得到市场的回报。

我一直觉得,想让年轻人不忘记历史,政府需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对那些拼尽全力、耗尽家财去调查研究、奔走呼吁的民间人士,进行补贴、扶持。

毕竟,一个国家的历史,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未来。

正如张跃平导演所讲,“这部影片,不是宣扬仇恨,而是希望人们不要忘记那段历史,为老人们争取一个干干净净的名声。”

影片最后,缓缓播放127位老人的姓名,其中126位已经打上了黑框。而最后一位在世的老人曹黑毛,也于7月24日去世了。

老人在世时,曾说过一段话:“娃子们,以后可要把咱家门看好了,再不能叫人说踢开就踢开,说进来就进来!”

只有历尽沧桑,方能体味这番话的辛酸与沉重吧!

07

我一直认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不论是哪一代人,其实都是一个整体。我们的父辈所遭受的创痛屈辱,也是印刻在年轻人身上的疤痕。

慰安妇老人所遭受的屈辱,是今天我们能安定幸福生活,曾经付出的成本。我们的年轻一代,不要以为这种生活是与生俱来的,毫无代价的。只有意识到我们曾经付出过如此高昂的成本,我们在享受现在的生活时,就不会那么无所顾忌甚至怨声载道。

为拍摄这部注定赔钱的影片,前后历时六年。为了让后人不忘记老人们曾经遭受过的屈辱,耗费30多年光阴。他们傻吗?

我钦佩像张跃平导演、张双兵老师这样的人,他们为了心中的一个责任,做着得不到个人回报、甚至得不到他人理解的“傻事”,即使悲伤过,但绝不后悔。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历史,就不会有未来。正是有他们这些人的存在,为我们国家和民族,保存了记忆,才能使我们看到了未来。

再一次,推荐你去影院,支持这部《大寒》。

为了一份责任,更为了一份希望。

 4 ) 国之积弱,今不能报

我不知道给这部电影差评的人给了那些国产烂片几颗星。身为男人的你我,守护不了背后的女人,是无能,是耻辱!数十年过去,要遗忘,要淡然,你问问四万万亡魂答不答应!从三十二,二十二再到大寒,这是一次次提醒国人,国耻不能忘,国辱不敢遗。看看现在,真觉得那些每天推送的成为所谓头条的东西,是在教我们娱乐至死哈。国之积弱,今不能报,你我之羞,国之羞,民族之羞。几次泪目,大妮的号啕大哭,背负着几十年的身体的屈辱,丧夫之痛,破家之恨,辱国之仇。张双兵老师,一小学教师,去担起这一民族遗留的责任,大放厥词的我们呢?

 5 ) 让是兽的人,停留在门外

最后满屏逝亡号框着老奶奶们的名字出来的时候情绪完全崩掉了,那是迎面拍击而来的凝重。

仅仅只剩一人了。

很喜欢一直在帮老奶奶们打官司的男老师的旁白,普通人的声音,平淡,是区别于普通话的让人能感觉到信服的音调。

这个声音响起的时候让我从电影的剧情中抽离,平复我的情绪,让我清楚的意识到,这一切在当时都是真真实实的发生过的。

不想去叙述电影,或做什么评价,并没有这个资格,有人能碰这个题材,去讲述这个故事,已经是让我非常感谢的事情了,谢谢导演和所有的工作人员。

与直接犯下的罪行相比,更让我难受的是来自周围自己人发出的,所有背后的窃窃私语和当面的冷嘲热讽,这同样是一种欺凌。

这两种欺凌,全部都是受害人来承担,明明什么错都没有犯的人,成了最大的错误。

老奶奶们(其实很想说姑娘们)受辱的时候,不自觉的带入到了自己,想着,自己会如何做,想到的是活下来,让犯罪的人付出代价,进而发现,原以为最不会改变的人,依然会改变,少年时的想法,是一定会玉石俱焚或者当场以死明志的。我想起那时候的自己,觉得自己的想法永远不会改变并且似乎是看不起忍辱负重的选择的。活的长久了,才发现人生是很有意思的。

同一个时间我想到的居然是人一定要读书,能向上走多高走多高,这样才有可能性去冲破人生中的困局。

是一样的,所有在战争中会激发出的兽性,二战时当众被游街剃头扒衣的女人们,甚至不是战争。

最后曹黑毛奶奶对着镜头说,“娃娃们以后要把门看紧了,不能叫别人一踹就踹开了,把人捉去了。”

会破门而入的,有可能是任何一个叫做人的兽。

人一定是兽,兽不一定是人。 要敢于承认这一点,面对它,找出平衡的路径,走下去。 学会应对的方式,坚持自己所坚持的,保护自信所信仰的。

 6 ) 不要忍

总以为忍忍就过去,人家的刁难是灾,长点就是大灾,忍就好。可是有些就是过不去。好不容易过去了,觉得遗忘就没有了,可是很多时候苦难是轮回的,轮回又轮回,甚至越来越深,越来越恶心。

今天看这个,我恨不得亲手杀了那些日本鬼子,那些说征服就征服的禽兽,即使死也死得干净 。可是为了活就只能生不如死。当人的尊严只能掩藏在眼泪中流下去,而人尊严的征服者在兴奋地狂叫时,我们无言以对。这种事,我可以说希望不要发生,但也明白每次战争都会发生这种事,人命是上位者肉做的玩具。我只希望,我是那个举着枪的人,把渣滓消灭在萌芽中。而那些觉得这太遥远沉重不时髦的人,她们身体中的血和中国人的血液已经背道而驰。我鄙视他们,却也无能为力。毕竟沉重是每个人都想丢弃的。把沉重的过去丢弃在过去,人在此刻没有了国籍的界限,脸上全是扭曲的胆怯和恐惧。

 7 ) 这不是一部合格的电影,却是一部历史的铭记

说实话,我是先在网络上较了解了以后再去看的,那些说什么揭人伤疤的事不要做的人,他们大概是不知道,那位农村教师花了36年,照顾127位慰安妇,带着他们跟日本人打官司,可她们直到全部去世都没能得到一个道歉,一个公正,还要在活着的时候,被周围的人指指点点,这是这部影片背后的故事,而那位教师也是遇到了这位好心的导演,才有机会让这部片问世,里面一个个的故事,让我觉得尴尬而又感动,这电影背后的故事更是让我哭成狗,这类题材太恐怖,我不敢去触碰,因为我知道,那一切远远比我们想象的震惊,除了来自日本人带来的伤害,还有周边人的伤害。如果作为评价电影来说,我觉得这部片一分都不值,但如果要按照我心里所想的,五分都不足以表达的我的心情,

 短评

从头哭到尾。电影是有点粗糙,不如《二十二》,但能拍出这个题材也不容易,给五星。愿老人在天堂安息。生者坚强。

6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揭人伤疤的事还是少做为好,何况水平还那么低!

10分钟前
  • 再见淡淡
  • 较差

有些事 咱们是不能忘的

12分钟前
  • 王什么
  • 推荐

比起二十二的含蓄平淡,展现她们晚年如普通奶奶一般的生活,大寒是以演绎的当时正面讲述她们的伤痛和民族的苦难。刚开始拍的有点生硬差点落入抗日神剧,以及村长为了保全全村,不惜牺牲一个无辜的女孩;以及在大妮落入日军手里,丈夫不惜拼命把她抢回来,父母却说,老婆没了可以再娶,你没了就断根了...这几段能引来女权那群撕你几天几夜好么,也拉低了本片水准。不过最后回忆起战争之前的小山村安静祥和,一身红装的大妮成为新嫁娘,憧憬婚后美好生活。和最后耄耋之年的老妪穿着结婚时的红夹袄,隔空对情郎讲述此间锦绣,还是潸然泪下。那一年战火如麻,愿你来世生在锦绣年华

16分钟前
  • 潇湘子limeng
  • 力荐

我敢指天发誓这部电影拍的是有水准的!从镜头语言到故事架构,穿插倒叙表现的淋漓尽致,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远远超过平均值!差点因为第一个短评说这部电影拍的不咋样而错过了!太过分了!这部片子绝对超过国内影片平均值,7.5以上是有的,值得一看。别听傻子放屁!

21分钟前
  • 南柯子
  • 力荐

鲁迅先生说的对,翻来中国历史上满篇都写着仁义道德,翻看了半天才发现字里行间都是一个“吃人”。可能我就是个不易落泪的人,我没有为大妞二妞遭到日军强暴而落泪,没有为结尾真实的老人肺腑之言而落泪,却为大妞二妞回来后村里人对她们的唾弃,为村长无关自家安危时的退缩而气愤地握紧拳头。

23分钟前
  • 令和废物
  • 力荐

其中有一星给题材。第一,这是一部故事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不是纪录片,注意了。第二,人物太过扁平,以至于不像电影。第三,音乐不要钱,哐哐哐的加。第四,乡村教师的方言很淳朴,但其他演员都说普通话。如果都说方言会更好。总之,给人一种在看质量一般的抗战电视剧的感觉。

28分钟前
  • 阿kīng
  • 较差

同类题材中最为客观真实的!她们走过大寒,但“生活”得依然艰辛且不易;迎来立春,大妮的一切终于可以结束了!这么优秀的影片,真搞不懂为什么院线都不排片呢???

33分钟前
  • 又且仅有
  • 力荐

人是人 事是事 电影是电影 要搞清楚

37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还行

感谢山西省社会学学会,感谢两位主创

38分钟前
  • 案山子
  • 推荐

出于对题材的尊重,不打分。这部电影我是在春节期间看的,那天节气正巧是大寒,看完也不知该说些什么,说什么都显得太轻。冲着结尾那段真实的影像,还是推荐更多人走进影院看一场吧。

43分钟前
  • 无糖燕麦
  • 还行

“娃子们 把咱家的们守好了 不能让坏人说撬开就撬开 说进来就进来”

48分钟前
  • hollyhock
  • 推荐

【5.0】把门看住了,别叫人说踢开就踢开,说进来就进来。影片的意义在于记录这段残存的历史。但作为电影来讲,真的是不太行啊。

53分钟前
  • Anattā
  • 较差

心情复杂

57分钟前
  • 橘生淮北
  • 推荐

要把门看好 不能让人说踹开就踹开了

1小时前
  • 不同维度
  • 推荐

给题材

1小时前
  • momo
  • 推荐

让是人的兽,停在门外

1小时前
  • 囍乐。
  • 推荐

挺好的电影,没有那些什么那么大的道理,没那些什么巨大的格局。排片这么少,也挺难受的。

1小时前
  • 自行车成精
  • 推荐

大寒后的一天,感谢福州COLA的朋友能够发起这场点映。电影在展示日军暴行的同时,更展示了周围歧视和受害者自我否定造成的巨大伤害。90岁的鲁园老师有一段大约两三分多钟的哭泣镜头,就一句台词“上哪儿说理去”,把受害老人一生的屈辱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致敬山西慰安妇调查者张双兵老师!

1小时前
  • wenwen
  • 力荐

慰安妇题材电影太少了,但即使拍了还要面对苛刻的影评人打低分、冰冷的院线商人不排片,普通民众更是可能直接无法知道电影的任何消息。鼓起勇气拍了这种题材,本就是抱着无法赚钱的觉悟,多一些鼓励和宽容难道不是应该的吗?仅仅要执迷于电影技术本身吗?

1小时前
  • 顔謹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