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

剧情片法国2017

主演:奥古斯特·迪赫,史特凡·柯纳斯克,薇姬·克里普斯,奥利维埃·古尔梅,汉娜·斯蒂尔,亚历山大·谢尔,汉斯-尤韦·鲍尔,迈克尔·布兰德纳,伊凡·弗拉内克,彼得·本尼迪克,玛丽·梅曾巴克,尼尔斯-布鲁诺·施密特,乌尔里奇·布兰德霍夫,艾力克·高敦,斯蒂芬·霍根,罗夫·凯尼斯,丹尼斯·莱昂斯,尼基塔·赫鲁晓夫

导演:哈乌·佩克

 剧照

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1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2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3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4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5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6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13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14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15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16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17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18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19青年马克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3 05:02

详细剧情

  1843年,君主专制下的欧洲饥荒肆虐、经济萧条,处处危机四伏。英国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秩序,创造出新的无产阶级。秉持博爱共产理念,工人组织陆续成立。两名德国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将颠覆这些组织的乌托邦思想,改造他们的斗争及全世界的未来。  马克思自大学毕业后,凭着犀利文笔与非凡思路迅速跃升《莱茵报》总编。然而因撰文抨击普鲁士王国被迫停刊,随后带妻子迁居巴黎。创办《德法年鉴》期间,马克思结识了家境富裕的恩格斯。恩格斯在英国曼彻斯特经营纺织工厂,拥有卓越手腕与经济知识。他的出现,于金钱、于学识,都大大支持了马克思的思想实践。尔后,两人受托起草「正义者同盟」规章,一同完成了经典政治文献《共产党宣言》。一位困苦拮据仍不改其志,一位含着金汤匙又满怀抱负。时代青年的聚首,即将让全世界风云变色!

 长篇影评

 1 ) 作为平凡者的马克思

如果从全世界挑出几个最难拍传记片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必然名列其中。《青年马克思》直面了这个难题,它重现了1843-1848这五年,从《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与恩格斯相遇相知,到《共产党宣言》的出版的这一过程,这五年也是他们的青年时光。

虽然整部电影的叙事太过流畅与模板化,以至于显出温吞流水账的气象,绝非佳作。但同时,电影本身也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乌尔·佩克依旧是一个具有些许野心的导演,而非彻头彻尾地把它拍砸了。

某种意义上,这部《青年马克思》可以被归为“作家传记片”的同类,因为它们面临的创作门槛相同:即如何从马克思、恩格斯所撰写的卷帙浩繁的书论中,以及后人对二者生平的历史文本中,提炼出具有性格特色的人物形象。

大多数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印象,估计还停留在符号化的阶段,缺乏真实可感的空间。我们一贯以来,记住的都是伟人的光辉形象,却没法在其中设想他们作为凡人的血肉。必须承认,距离感一直是横亘在历史人物与当代人们之间的鸿沟。

这恰是《青年马克思》所主要着墨之点——伟人身为常人的平凡之处,以及平凡之人又是何以成为伟人。导演采取的便是缩节篇幅、提取两人生活细节的策略,完成了对他们青年时期及各自家庭的一次“平凡化”呈现。

恩格斯之妻玛丽在第一次碰见马克思时,说了这样的话:“您对恩格斯而言非常重要,我原想您会更伟岸一些。”而马克思回应道:“我只是个普通人。”这便是整部电影在塑造人物上所做出的选择。

电影的开篇,用影像化的方式重现了马克思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普鲁士政府在那个时代认定,捡地上随处可见的枯枝也算违法行为,护林官对手无寸铁之人鞭笞无度。

随即而来的,便是《莱茵报》的查封。在查封之前,年轻气盛的他还在报社怒言道:“都是一堆关于世界革命的胡话,丝毫没有思想与纲领”。他此时已经对大量虚伪空洞的、模棱两可的理论失望,对无人关心的社会现实失望,到了决绝的地步。

这是世人皆知的青年马克思的叛逆精神,也是我们在如今的历史资料中可以反复见及的形象。当然,导演在处理马克思的形象时也不满足仅限于此。

马克思初见恩格斯时,并未将其放在眼中,直到第二次在卢格家见面时,依然出言不逊,用鄙夷的神色称他为别着金扣子在郊区消磨时间的闲人。然而,温和的恩格斯却以礼待人,在经历了一次稍带戏剧性的小型逃亡与聊天后,马克思便迅速向温格斯打开心扉。

当晚,恩格斯宿于马克思家中,第二天燕妮送他出家门后对他说道:“马克思从未把人带回家过,你是他的第一位客人。”

历史蛰伏于日常之中。马克思的高傲与自信之下,也有着焦虑、孤独,贫穷的困扰一直伴随着他。恩格斯谦逊、克制,却在关键时刻一直能抱有最果敢的勇气。同样不可忽视的,还有两位女性——燕妮既是贤妻良母,也是独立于时代潮头的新女性;玛丽聪慧、大气,能够带领工人们进行抗争。

但电影也不无缺憾。在大量论战的开展中,导演忽视了马克思这位中心人物在思想上的几个重要转折。在与恩格斯的合作中,马克思真正意义上变成了一个共产主义革命者。这些在电影中都缺乏更详细的展现,被蜻蜓点水带过。

乌尔·佩克的人生经历同马克思一般颠沛流离。他的作品常对社会制度进行抨击与质疑,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我不是你的黑鬼》。他一直都希望用马克思主义,去分析世界上发生的一切,而拍摄《青年马克思》更是如此。

电影最终选择以《共产党宣言》的完成作为落幕,欧洲革命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继发生。1847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参加正义者同盟,并将之正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在海边,恩格斯说服马克思认识到,如果不通过宣言这类通俗平实的读本,将思想的力量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那么写再多、再厚的书论无人理解也是徒劳,他们共同起草了《共产党宣言》。

这则宣言诞生在破旧拥挤的小房间内,诞生在几个年轻人的笔下,影响了未来世界的转向。

此刻,不仅是电影抒情的高潮,亦是塑造人物的最后一划——导演之前塑造的作为平凡者的马克思与恩格斯,真正地面向无产阶级群体,汇聚平凡的力量,发出共产的声音。

此刻,所有人的平凡,共同构筑起不凡的历史。

 2 ) 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忘恩负义史

一部人类史乃是一部忘恩负义史。后生者只是一味地捞取和享用好处,至于曾为这些好处所付出的代价,连想也没去想。搀和在这种忘恩负义之中的还有愚矗、无知以及理论家、知识分子通常所具有的蔑视。 如今,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这样的词语甚至使人连哈欠也打不起来:人们几乎不知道,这些词语意味着什么,只是想象,这大概是某种红的、左的什么东西。这已足够令人感到震惊的了。当代人须知:没有工人运动,没有社会主义者,没有他们的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当今六分之五的人口依然还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的状态之中;没有斗争,没有起义,没有罢工,资本家是连半步也不让的。 不过,似乎有一种远比维护当前的境况更为重要的想法:维护卡尔•马克思,不要让我们的子孙认为他是可怕的幽灵。

 3 ) 真人版《领风者》

看看开头衣衫褴褛的德国农民们,欧洲可不是一开始就是小确幸的,那些骑警们对待自己同胞态度和美国的种植园主对待黑人奴隶根本没有差别,所以这世上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民族种族之分,归根到底都是阶级压迫。

青年马克思因为自己的文章不断被驱逐逮捕,在德国待不下去又去了革命老区巴黎,之后又被赶到伦敦,和妻子艰难度日。在英国的纺织厂中,恩格斯遇到了他未来的妻子玛丽,一位有着强烈反抗意识的爱尔兰纺织女工。当时的爱尔兰人在欧美简直和奴隶没什么两样。两个背叛了自己出身阶级的公子哥,注定是要走到一起,就像后来的卡斯特罗与切格瓦拉。那时候不止是他们俩还有一大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主义者,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里面重要人物并不仅仅是马恩,还有无数的探索者,比如后来的无政府主义之父蒲鲁东、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以及两位伟大的女性,他们的妻子,燕妮和玛丽。如果不对国际共运有一定了解的话,看的时候很容易觉得枯燥,评分一般我也很能理解,毕竟豆瓣可是小布尔乔亚的大本营啊。里面的“正义者同盟”就汇聚了世界各地的早期共产主义者,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便是为这个组织起草的党纲。

就冲导演敢拍就要为他点赞。

 4 ) 也许比流水账 高级一点

<青年马克思>/

<Le jeune Karl Marx>2017

不否认 这是一部传记电影

甚至拿来作学生教育片 都可以

因为它足够还原真实

可是它不局限于流水账般的叙事

它还原了一个真实的 贴近生活的伟人形象

每个人都是一个普通人 无论他做出何等成就

他会有因为生活窘迫 不想接受别人救济 而苦恼的时候

他会有因为孩子的诞生 妻子的理解 而感动的时候

他会有因为年龄增长 而感叹无情岁月和生活压力的时候

“—你可真有个好朋友”

“—没有更好的了”

1843年 君主专制下的欧洲饥荒肆虐、经济萧条

处处危机四伏

直至英国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秩序

创造出新的无产阶级

秉持博爱共产理念 工人组织陆续成立

其中 两名德国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

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并改造了全世界的未来

马克思自大学毕业后

凭着犀利文笔与非凡思路 迅速跃升《莱茵报》总编

然而因撰文抨击普鲁士王国被迫停刊

他不惧怕停刊 而是害怕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

让愚钝的 受剥削的人们 一再承受痛苦

却不懂得反抗

随后马克思带妻子迁居巴黎

创办《德法年鉴》期间 马克思结识了家境富裕的恩格斯

起初 他们并不看好彼此

言语之间 火药味十足

然而这种针锋相对 并不是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

在放下了思想家的戒备心和骄傲之后

他们吐露出内心的想法 对彼此多加赞赏

同时又 提出自己的意见

他们发现彼此是不可或缺的伙伴

尔后 两人受托起草「正义者同盟」规章

一同完成了经典政治文献《共产党宣言》

“我累了

但我一刻 都没有停止过”

影片详细记录了马克思的青年阶段

他是一位拥有两个女儿的父亲 一位吸引了来自贵族家庭女儿的丈夫

同时是一位思想前卫的学者 一位想用斗争改变这世界格局的战士

他的这些身份 他一刻也没有放弃过

甚至在斗阵最煎熬 生活最窘迫的时候

可是年近三十的他 觉得自己累了

他没有恩格斯 他的朋友年轻

这些年来的斗争和努力 让他疲劳

他或许只想 写书 完成自己的著作

可是恩格斯看得很清楚

如果他们不继续坚持 那么曾经的努力

那些做过的演讲 写过的书 发表过的文章

现在引起的这些轰动

工人阶级变革的趋势 都是褪化

他们需要 也必须整理一本浅显易懂的书

使之能够 在以后的阶段 教化和引导众人

这些“我累了”的话语

也许只是一个身为“普通人”的牢骚罢了

因为 1848年2月 《共产党宣言》如期而至

马克思与自己的妻子燕妮 以及恩格斯、他的妻子marry

共同起草了这份随后引导了很多人 获得自由与权力的宣言

一个月后 欧洲革命爆发

它影响了西欧的各个阶层 使旧的制度瓦解

使新的思想普及

而后 我们真的看到了一位“作家”身份的马克思

少了些革命家的重担

他在众人的协助下 完成了自己的著作《资本论》

直到由于疾病和贫穷 他在流亡英国期间逝世

众人像

除了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与恩格斯

影片还塑造了一些其他的人物

比如马克思的妻子燕妮

她因为爱情 勇敢跨越阶层的阻碍

嫁给了这个改了宗教信仰的犹太小子

并在此后多年的流亡和窘境中 不离不弃

“24小时之内 我们去哪”

她从未质疑过马克思的思想和行为

甚至鼓励他离开 前往英国加入当时最大的工人联盟——正义者联盟

她塑造了一个知性的 思想自由的女性 应有的形象

比如恩格斯的妻子marry

她并不是来自同恩格斯一样的阶层

她靠着斗争和贫穷 来维持自己思想上与他们的同步

海边的一场对话 让我们真正了解了她

她在当下是独立的 但不是勇敢的

她从没有想过与恩格斯要一个孩子 甚至轻视他们之间的爱情

她不敢让自己变得“富有”起来

只有保持“贫穷”

才能继续斗争 从而解放自己

又比如不敢离开法国 宣传自己思想的蒲鲁东

一味煽动群众 却提不出具体思想的活动家魏特林

他们的失败是注定的

因为他们没有试过改变世界的制度

思想不够深刻 行为又怎能能果断

影片通过流畅的叙事 让我们了解了那时候的故事

那些剥削 那些丑恶 那些激愤 那些斗争

让我们如此贴近现实地 认识了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与恩格斯

一位困苦拮据 仍不改其志

一位含着金汤匙 又满怀抱负

时代青年的聚首 的确会让全世界风云变色


文章最后 想告诉大家 光xiu也开了自己的公众号

一束热热的光xiu

OR xiuxiuxiu_light

光xiu 再此 静候多时

 5 ) 小马过河、河太宽了……一部非常好的电影!

小马过河、河太宽了……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片头前的字幕,奠定全篇调性。字幕具体内容见仁见智,有反馈即是影片的成功。开篇北半球被人类圈养的森林,显示着自然的美好,林中是捡拾枯枝的底层人群。树林深处骑马冲来的执法者以私有财产名义杖杀捡拾者,可以理解为从中世纪而来的杀戮象征?然后,镜头切换到二十啷当岁马克思在某报从业笔代投枪遭捕……之后全片进入传记影片的固定类型化——小事侧记、大事不落(可类比《教授与疯子》),试图荡气回肠,气氛营造某些反而画虎类犬,影像表达没有脱离商业片矛盾冲突波浪理论窠臼,但整体节奏很好。调侃恩格斯老爸商业伙伴部分略冗、两位夫人海边对话内容多余了。片长不够史诗传记量级,拍成三个小时左右,丰富更多详实而枯燥的历史内容,当曲高和寡则不必可交流有共识——现象级膜拜的膜拜现象级的膜拜现象……想象力的贫穷 与 贫穷的想象力……

 6 ) 单位组织观摩后要求写一份观后感

(然后我就写了这篇交了上去)

《青年马克思》电影看完之后,我努力想把一些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电影本身乃至对现实的反思感想变成文字梳理出来。电影带来的诸多的思绪中,我最强烈的感受是:“真正的共产主义应该是一种人道主义。“从电影中马克思对拾柴者所受迫害的心悸、恩格斯对纺织女工所受遭遇的忿忿可以看出,他们并非一开始就是明确地砸烂这个旧世界,而是出于朴实的正义感和人道主义责任感,走上了革命之路。然而,这里必然有一处结合历史的反思:为什么二十世纪中有那么多共产主义社会实验造成人道的沦丧、为什么苏联以及东欧的社会主义政权纷纷走向崩溃?我的反思是:一方面,是生产力尚未达到能实现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之条件;另一方面,从人的角度来说,“当一项事业——哪怕是很高尚的事业——要求众多的参与者长久地放弃自己的个人利益,甚至要以普遍牺牲那些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需求与欲望为代价时,它就必然要走到其初衷的反面,必然导致虚伪与欺骗。悲剧还在于一旦虚伪与欺骗成为维系一个社会的主要手段,我们再也不能对它抱有任何的希望,期待这项事业能引领我们走向它曾经许诺的光明未来。”但辩证地看,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想想没有马克思,我们都不会有双休日),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共产主义、所有人的自由和解放、平等理想——却对后世的一些人们及其活动一直有着一定的影响,即便是那些反对变质了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抗争运动,一定程度上也受了马克思主义精髓思想的影响。

可惜电影人物塑造苍白,缺乏张力和转折。青年马克思的困苦和恩格斯面对自己的阶级和理想的矛盾,都也只是一笔带过。作为左派电影不算成功。电影比较加分的地方在于对恩格斯学术力的肯定。相信很多的观众在观看本片之前都只觉得恩格斯是马克思的好友和赞助人,却对恩格斯本人的能力缺乏了解。想想恩格斯24岁就写就《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吾辈青年相较之真是要汗颜了。这里,不禁想到,我们青年一代真是太缺少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觉了,总觉得自己生活水平不错就觉得自己已经迈入小资产阶级乃至中产阶级的行列。实际上一点生产资料也不掌握的我们无非仍是无处不在的资本主义剥削的对象罢了。还是回到毛主席那句话:“丢掉幻想,准备战斗”,是应该拿起《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学习的时候了。

(最后组织嫌我这篇不够正面,不予采用)

 7 ) 不朽的思想 伟大的灵魂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引言,也是在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暴露和激化、无产阶级受到严重剥削和压迫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和恩克斯等革命志士所发出的抗议,更是让无数致力于人类平等与自由的人不断奋进的指向。 影片的开篇,是杀戮。 那些人,穿着破烂衣服,拖着瘦弱的身躯,不敢折断树枝,只能在地上捡拾,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扑过去,把树枝紧紧握在手里。随着马蹄声到来,逃窜、刀光、痛哭、鲜血,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杀戮,罪名就是侵犯资本主义财产,荒唐可笑。这样一件小小的事情,向我们撕开了当时社会的神秘面纱,以最血腥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展示了十九世纪欧洲的黑暗。 影片的前奏,是相逢。 何为相逢?是两个聪明敏锐的头脑的相逢;是两个怀有相同志向的青年的相逢;是两个具有崇高思想的精神的相逢;是两个同样伟大的灵魂的相逢。马克思和恩格斯,一个贫困潦倒,面临生存危急,但他仍能高喊“我受够了这些软绵绵的抗争,我想要的是大刀阔斧”;一个腰缠万贯,生活富足稳定,但他仍体会工人痛苦,书写有关工人生活的文章。两个家庭背景截然不同的人,却因为想要为改变这个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奋斗着、前进着、拼搏着。他们称赞彼此,欣赏彼此,成为实现共产主义道路上相伴的人类领路人。 影片的中心,是冲突。 在那个时代,想要做出改变不止马克思和恩格斯。宣扬无政府主义的蒲鲁东、两面派的格律恩、遭受毒打却不认输的魏特林、正义者联盟的参与者……他们同样很出色,同样为改变现在残酷冷漠的社会努力着,但所持有的观点或多或少有失偏颇。有的将财产归为盗窃和反社会,被马克思尖锐指出“无法自圆其说”;有的模棱两可,马克思讽刺地告诉他“像你这样的两面派,应该保持沉默”;有的只想着仁慈,不想谈及暴力,被恩格斯批判“眼泪不会产生力量,资产阶级从不对我们仁慈,我们也不能用善意打败他们”……一次一次的语言冲锋,一次一次的观点对立,让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日益成熟,不断完善。 很幸运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和他们思想匹配的伴侣。燕妮,一个名门望族的名媛,勇敢地放弃奢华的生活,告诉马克思“要幸福,就是要反叛”,给予了马克思无限的支持。玛丽,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工,在纺织厂为工人发声,痛斥资本家无耻的嘴脸,极力帮助工人摆脱“被捆绑在机器上”的命运。正是因为有她们的存在,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提供了坚固的后盾。 影片的结局,是新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被《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著作记录下来,为后来的无产阶级争取自我利益提供了理论支持,展开了世界史全新的一页。他们的著作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接受、被继承、被传扬,而他们的灵魂也存在于浩瀚文海中,永远伟大。

 短评

恩格斯完美诠释脑残粉的最高境界:不仅给偶像送钱,还要和偶像一起写书。

7分钟前
  • murmur
  • 还行

如果要评选最难拍摄的人物传记片,马克思的名字一定名列前茅,能切入的角度太多,除去资本论和宣言那些贡献,还有其与恩格斯之间的友谊,与燕妮之间的爱情等等。尽管本片只是截取生涯的一小段,但完成度仍然不太好,活生生拍成了陈旧老套的年代戏。对于学者来讲本片太过浅显,对于观众来说又太过寡淡。

11分钟前
  • 柯里昂
  • 较差

毫无新意,但能看下去,恩格斯那眼神总希望他和老马干一发

13分钟前
  • 一灯
  • 还行

欧洲的噩梦

18分钟前
  • 木·子鱼
  • 还行

之前还跟人讨论过这部电影,我说这个题材未必拍出来就难看,得看怎么拍。看了20分钟我发现,“未必”二字可以去掉了。

19分钟前
  • 个别人
  • 较差

为了大银幕观摩八月君(毕竟机会不多),即便导演是海地前文化部长,即便制片是法国极左,我还是不信邪地捏着鼻子去看了……残酷的现实说明啃男神不能过分盲目。不知道最后剪上柏林墙布拉格之类想表达什么,贵主义以自打脸为荣?衷心希望那些结尾会看到哭的人,流下的是悲从中来而非热血沸腾的泪水。

22分钟前
  • El Guaje
  • 较差

人类说到底就是一群自我物化,享乐拜金的动物罢了。打扰它们的思想者只是某些珍稀的异类。

26分钟前
  • 阿冉
  • 还行

这个叙事过于正统,即使在马哲课上用作教学片大概也不会违和。。。

27分钟前
  • 历史理性
  • 推荐

名人传记的流水账系列,这种题材并不是每位导演都可以驾驭的,多一颗星纯粹是给导演编剧们的勇气。两星。

30分钟前
  • 梁颂华
  • 较差

我知道大噶都港很难看。但就是想看下August Diehl。很久没遇到1个厅就我1个人这事儿了,当然就放心睡着了。假马克思,这怎么当亲年人的导师啦!还白瞎了八月

34分钟前
  • 木牌
  • 很差

画面漂亮,演员也不错,可是好无聊。流水线式的叙事,苍白的人物塑造。最关键的还是,对恩马二人完全没能祛魅化地看待。思想上也像念书般重复共产主义宣言的内容。想起那句话: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最应该做的是反思马克思而不是崇拜他。崇拜毁掉了马克思。

39分钟前
  • 死咗
  • 还行

这就是个低配版的《建党伟业》啊!虽然从剧本、镜头到表演都是一股电视剧味道,倒是没有回避阶级斗争,最后落脚到“马克思改变了我们的制度”,相当温和。

41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宣言伟业

42分钟前
  • 于小师
  • 还行

乏善可陈。

46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还行

编导努力取悦当代观众,既想要通俗,又想要以压倒性的正面光芒将其塑造成圣人。人无完人,没能体现出马克思的独特性,只有崇敬没有反思。电影的对白也填得太满,有时会觉得乏味,更缺乏戏剧冲突,在历史上显得戏谑。

4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不管如何,那个时代需要马克思这样的人为奴隶般生活的工人发出愤怒的呐喊,至于之后所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情况,则不是马克思的责任了。

51分钟前
  • 苍穹问道
  • 推荐

凑合,德国邻居睡着了,。。。

52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他们联手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有这种想法的人,大概不把工业革命时期的无产阶级看成人吧。

57分钟前
  • 小僧
  • 推荐

蒲鲁东:“您可不要像马丁路德一样,毁了天主教,又搞出一个一样让人受不了的新宗教。”马克思:“我烦透了小册子和宣言,现在只想写书”。。。

1小时前
  • 无鬼斋
  • 还行

1.反复拉了好几遍马克思与恩格斯相遇的晚上那几场戏包括前前后后,无论怎么看都是爱情拍法?亡命鸳鸯、酒后谈爱即视感?还有那个突然强吻也完全看不懂?2.群戏水准不低、制作工整,怎么瞅都是处理题材问题拉低分了。3.导演拍黑人题材和纪录片都是高水准,想不通为什么这个会如此温吞?

1小时前
  • 徐若风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