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围捕 剧照 NO.1围捕 剧照 NO.2围捕 剧照 NO.3围捕 剧照 NO.4围捕 剧照 NO.5围捕 剧照 NO.6围捕 剧照 NO.13围捕 剧照 NO.14围捕 剧照 NO.15围捕 剧照 NO.16围捕 剧照 NO.17围捕 剧照 NO.18围捕 剧照 NO.19围捕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3

详细剧情

  1942年,11岁的小约瑟夫(约瑟夫·魏斯曼 Joseph Weismann 饰)正是天真烂漫的年纪。盛夏六月的一个清晨,小约瑟夫穿着一件胸口缝着黄色小星星的衣服,正要兴致冲冲地去上学。旧货商邻居鼓励他好好上课,而面包师傅却开他玩笑。他的犹太小伙伴和他的家人在蒙马特高地学习和生活。即使这是块被占领的法国区域,他们仍然得到了暂时的庇护。然而这短暂的幸福和宁静,很快就崩塌了。  1942年7月16日早上,在埃菲尔铁塔附近的冬季自行车赛车场里,一万三千名受害者被凶残的虏获在一起,准备运往波纳·拉·罗兰德集中营。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

 长篇影评

 1 ) 不喜欢这部电影

首先是结构松散,其次是剧情沉闷,尤其是后半部分,我都不想看了。最后一点,就是此部电影有美化历史,弱化残酷的嫌疑,尤其是集中营里犹太人们跳舞的段落,让观众有一秒不觉得他们很悲惨,毕竟这是法国人自己拍自己国家的历史,弱化战争的残酷也许是有意的。
总之,《围捕》(又叫《巴黎血色围城》)是一部很平庸的二战电影。

 2 ) 交错

很久以前看过的电影,那时因为有让雷诺。
现在回想,已经忘了具体情节,只记得女主角
梅拉尼·罗兰 Mélanie Laurent,而且也不是因为这部电影。
而是因为另一部昆廷的《无耻混蛋》,
同在巴黎,同样的二战,同一个女主角,
一部是委婉的悲歌,一部是赤裸裸的复仇,
交错的时空与剧情,在La rafle 软弱无力的人们终于复仇了吗?
复仇的故事深入在记忆,留下的确是无限伤感。

还有那不能忘记的蒙马特高地的旋转马车,永远在心中旋转。

 3 ) 以色列的建国史

驱逐犹太人与以色列建国小史
  
据圣经记载,摩西曾带领部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并在约书亚(Joshua)的领导下征服了迦南(Canaan)的部落城邦。之后,在大约在公元前 1000年,大卫王占领了耶路撒冷,并且在包括外约旦在内大部分迦南地区建立起以色列王国。在大卫的儿子所罗门(Solomon)死后,王国一分为二,南为犹大(Judea),北为以色列(Israel)。直到公元133年,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公元前722年,亚述人(Assyrians)攻占了以色列,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占领了犹大,他们焚毁耶路撒冷的所罗门圣殿,驱逐了大批犹太人。从此之后,耶路撒冷曾被多次易手,还被无数次地摧毁和重建。犹太人从此流离失所,散落到各个地方。大约在公元前61年,庞贝(Pompei)的罗马军团攻占了犹大,占领了耶路撒冷。而耶稣正是在罗马的统治区伯利恒(Bethlehem)降生的。罗马统治者在公元70年和132年两次扑灭了犹太人起义的烈火,并于公元135年将所有犹太人驱逐出耶路撒冷。此后,耶路撒冷就被罗马人重新命名为巴勒斯坦(Palestine)。
  
在拜占庭时期(公元4世纪),大量的基督徒涌入了巴勒斯坦。那时,巴勒斯坦的人口组成是基督徒、犹太人皈依的基督徒和异教徒(paganism),以及罗马人和原著居民。大约在公元7世纪,穆斯林阿拉伯的军队北上占领了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大部分中东地区,从此,穆斯林对巴勒斯坦的控制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在这漫长的穆斯林统治中,土尔其奥托曼帝国(Ottoman Empire)曾于1517年将巴勒斯坦纳入自己的版图。在这期间,土尔其苏丹还曾邀请离散的犹太人到巴勒斯坦的各个城市里定居下来。在18世纪末拿破仑入侵时,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趁机起来反抗埃及和土尔其人的统治,致使土尔其帝国进一步开放其边界,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口同时增长了,而且两个民族的民族意识也随之提升。到了1880年,巴勒斯坦的人口达到了40万,其中犹太人口是2.4万左右。这时奥托曼政府开始采取严厉的措施限制犹太移民,但是,犹太人却采取各种手段移入巴勒斯坦。
  
这时在19世纪的欧洲,反犹浪潮和欧洲犹太人解放运动此生彼长,现代民族国家的理念与传统犹太家园的向往交织在一起,在欧洲离散的犹太人心中,燃起了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的烈火。特别是东欧国家的反犹和排犹政策,加速了欧洲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迁徙。也是在此时,欧洲犹太人开始将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体系化。犹太祭司奥克雷(Rabbi Yehuda Alcalay),在19世纪40年代发表了许多犹太复国思想的希伯来语文章。另外,在1896年匈牙利裔犹太律师赫茨尔(Theodore Herzl)出版了《犹太国》一书,完整地阐释了犹太复国主义。次年8月,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瑞士巴塞尔(Basle)召开了“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大会根据赫茨尔的理念希望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与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预期将有数百万欧洲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以形成人口的绝对多数。至于当地的阿拉伯人,没有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到1914年为止,巴勒斯坦大约有70万人口,61万为阿拉伯人,犹太人还不到10万人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巴勒斯坦的统治者奥托曼帝国与德国联盟。这时巴勒斯坦地区爆发霍乱和伤寒,土尔其军事首脑决定赶走所有外国人,大批的犹太人再次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在此期间,只有俄国籍的犹太人可以免被逐出,这些剩下来的犹太人,就成为英国的合作者,后来为英军与土尔其作战提供了帮助。与此同时,英国也需要阿拉伯人的帮助。英国政府就许愿给阿拉伯人,只要他们支持同盟国与土尔其人作战,阿拉伯在战后便可以独立。在1916年,阿拉伯人在劳伦斯(T. E. Lawrence)的领导下,真的起来反抗土尔其人的统治。但是战后,英国却否认了自己对阿拉伯人的承诺,巴勒斯坦成了英国的“委托统治地”。战后巴勒斯坦的人口中大约70%是阿拉伯人,30%是犹太人和基督教徒。
  
此时在英国本土,有一批犹太复国主义者游说英国议会,最终促成了英国在 1917年11月签署了著名的《贝尔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宣言允诺建立一个犹太家园,同时确保非犹太社区的权利和信仰不受侵害。英国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如果德国向犹太人做出类似的承诺,会把国际上的犹太人拉向德国一边。英国此举遭到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他们坚持巴勒斯坦是阿拉伯人的土地,并且通过暴动和罢工等手段向英国当局施压。同时,阿拉伯人还策动美国介入此事,以便影响英国的中东政策。阿拉伯领袖达迦尼(Aref Pasha Dajani)曾对美国派来的代表陈述说:历史已经证明无法与犹太人居住在一起,所有国家都不欢迎犹太人,因为他们吸所有人的血。在这种情况下,犹太人也意识到与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无法避免冲突,后来就任以色列国总理的本•古里安(David Ben Gurion)曾在1919年发表讲话说:没有人能找到任何解决办法,我们要这片土地成为我们自己的国家,而阿拉伯人也要做同样的事情。
  
英国却在这时做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为了答谢麦加行政长官侯赛因之子阿卜杜勒曾为英国奋勇征战,当时的英国殖民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在1921年的“一个星期日的下午”突发奇想,把约旦河以东地区的管理权交给了阿卜杜勒,这片土地是英国所管辖的巴勒斯坦总面积的四分之三。阿卜杜勒立刻就把这片地区改名为约旦哈西姆王国,并且在1946年得到了国王称号。在巴勒斯坦的面积急剧缩小的情况下,在美国和英国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却仍在鼓动犹太人移居到只剩下原领土四分之一的巴勒斯坦。到1929年,巴勒斯坦人口的日益稠密,造成竞争加剧和经济萧条。富有和受过良好教育的犹太人有很强的竞争力,他们大量购买土地,致使阿拉伯的种田人流离失所,大量涌入城市。阿拉伯人开始预感到大量欧洲和美国犹太人的涌入,会逐渐挤走缺乏商业竞争力的阿拉伯人。而且,外来移民炫耀自己与大多数阿拉伯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引起当地人的嫉恨。在1929、1930和1931年,犹太人定居点遭到了阿拉伯人的武装袭击和恐怖威胁。
  
恰在此时,纳粹在德国掌了权,并开始了迫害犹太人的暴行。当犹太人的遭遇开始为人所知时,英国政府不得不放宽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配额。1933至 1935年间,获准移入的犹太人在13万以上,而非法移民数以万计。巴勒斯坦从那时起变成一座充满暴力和恐怖的活火山。恐怖主义遍布了整个地区,英国当局根本无法维持基本的秩序。1942年,美国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纽约集会,通过了比尔特摩纲领,要求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支犹太人的军队。不久,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就进入了全面备战,双方大开杀戒,巴勒斯坦变成了烧、杀、抢、掠的战场。
  
二战结束后,从欧洲各地的集中营里解放出大量的犹太难民。西方各国不愿接收这些难民,因此,英国政府对巴勒斯坦的移民控制受到了各方的巨大压力。美国不断地要求增加犹太人的移民配额,而这时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双方都在通过暴力手段对英国当局施压,阿方要求控制移民,犹太一方则要求放宽移民。阿拉伯人对犹太定居点实施恐怖袭击,而犹太人炸路断桥,暗杀英国官员,以阻止英国当局对非法犹太移民的追捕。最终,英国政府决定甩掉巴勒斯坦这个烫手的山芋。1947年4月,英国政府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解决,并宣布一年后结束委托统治,撤回所有驻军。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大通过了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市由联合国的特别管理。但是,阿拉伯一方拒绝接受联合国决议,原因是阿拉伯人占巴勒斯坦人口的2/3强,却只得到43%的贫瘠土地;而犹太国的人口仅占1/3,却得到了57%的沿海肥沃土地。1948年5月15日,犹太临时政府单方面宣布成立以色列国(而没有采用“犹太国”做国名),次年2 月立宪会议召开,通过一部临时宪法,宣布国家为民主共和国。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总理。
  
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联盟(Arab League)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约旦(Transjordan)(后改称约旦)拒绝承认以色列,并且对以色列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了。
  
二、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年)
  
从1948年5月起,阿拉伯联盟国家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对新生的以色列国展开了正规的战争。开始,埃及在巴勒斯坦南部攻下了部分领土,继而外约旦占领了耶路撒冷老城。但是由于阿拉伯各国彼此心存疑忌、内部不和,很快进攻就停了下来。6月,在联合国的斡旋下,成功地实现了4周的停火。但随着以色列在 7月的大举反攻,停火被打破了。零星的战斗一直持续到1948年底。以色列在次年1月的凌厉攻势隔绝了埃及的军队,迫使阿军接受停火(1949年1月7 日)。
  
1949年7月阿、以签署了停战协议,但并没有实现和平。大约40万巴勒斯坦的阿拉伯难民逃离以色列,滞留在以色列边境的难民营中,这成为日后阿、以冲突的重要原因。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美、英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在幕后支持阿拉伯联盟,而苏联却支持以色列,这与后来几次战争的格局有很大的不同。战后,阿拉伯国家对军事上的失败,备感失望和耻辱,叙利亚、约旦、埃及等国先后出现了政治动荡和权力交替,使阿拉伯国家的地缘政治出现全新的格局。
  
二、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
  
从1949到1956年,联合国监督执行阿、以停火,推迟了冲突的到来。在这期间,大国列强已经调整了自己的中东政策,美国、英国和法国支持以色列,而苏联转而支持阿拉伯国家。1956年7月,埃及领导人纳赛尔(Abdal Nasser)将苏伊士运河收为国有,并且征用运河所有者(主要是英国和法国人)的财产,英、法为了报复,唆使以色列进攻埃及。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集结空军和陆军力量,入侵了埃及的西奈半岛(Sinai peninsula)。同时,英、法还直接介入了战争,使世界舆论哗然,一致谴责以色列的入侵和英、法的干预,这一事件几乎酿成了一场威胁世界的危机。 11月6日,在美、苏的支持下,联合国调停双方停火。这时,以色列已经占领了加沙地带和通往亚喀巴湾的入海口。但在1957年,以色列又不得不将加沙地带交由联合国管辖。
  
三、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1967年)
  
整个1960年代,阿、以边境冲突不断。叙利亚训练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实行恐怖袭击,埃及领导人纳赛尔与约旦和叙利亚结成联盟,放言以色列必须从地图上消失。1967年5月,纳赛尔要求联合国部队从埃及完全撤出,并且关闭了亚喀巴湾这个以色列通往红海的唯一入海口。以色列所做出的反应是向埃及和它的阿拉伯联盟发动闪电进攻。
  
1967年 6月5日,以色列发动了大规模的空袭,一举摧毁了阿拉伯联盟的空军力量。依靠空中优势,以色列步兵在3天内就占领了西奈半岛,大兵长驱直入地压向约旦边境。到6月10日仅短短的6天之内,以色列军队夺下耶路撒冷老城(后来永久地吞并为以色列领土),占领了战略地位重要的戈兰高地(Golan Height),陈兵叙利亚边境。这场战争史称“六日战争”。
  
埃及和叙利亚军队在6天内遭到重创,叙利亚随即接受了停火,让以色列占领加沙地带、叙利亚半岛和约旦河西岸的领土,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因战争而关闭。以色列还宣称不会放弃耶路撒冷和其他占领的领土。纳赛尔的政策以灾难而告终,他本人3年后去世。而以色列大获全胜,民族情绪高涨。这场战争为日后的无休止的阿以冲突种下了苦果。到今天巴、以谈判的核心内容,仍然是以色列在这6天内拿下的关键的地区,巴方要求以色列归还这几处战略要地,而以色列岂肯轻易放手。这次战争的后果为巴以关系的未来,投下了暗淡的阴影。
  
四、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1973-1974年)
  
1973年10月,阿拉伯国家认为自己谴责以色列的声音没有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埃及总统萨达特(Anwar Sadat)决定趁10月6日犹太人的赎罪日,对以色列发起突然袭击。埃及和叙利亚分别在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向以色列展开进攻,伊拉克也加入了进来。以色列毫无准备,措不及防,几天后才完成战争动员。但很快,以色列又把叙利亚和埃及赶了出去,并且在战争的最后一刻,成功地在苏伊士运河西岸突进敌人原来的防线,但是以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7天的激战在美、苏两国的联合压力下结束,阿方战果甚微,但却表明了以色列在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开始衰落了。埃及和以色列在1974和1975年分阶段达成了协议,协议规定双方不在苏伊士运河区进行战斗,以色列把西奈油田归还埃及,埃及向以色列开放苏伊士运河。1977年11月,萨达特访问了以色列,埃、以两国关系和缓了。同时,埃及和叙利亚恢也复了与美国中断的外交关系,中东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五、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
  
从1978年起,巴勒斯坦的游击队以黎巴嫩为基地对以色列实施恐怖破坏,同时,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逐渐发展壮大起来,雅瑟尔•阿拉法特的精明,使他后来成为世界叱咤风云的人物。以色列强硬政府决定在1982年6月,对巴勒斯坦进行一次惩罚性征讨。贝京的国防部长沙龙宣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40公里的缓冲带,来保护以色列的北部边界,同时暗中计划消灭巴解组织。全副武装的以色列军队入侵了满目创痍的黎巴嫩,一场混战后,将这个小国一分为二。叙利亚介入了这场战争,以保护其水权。以色列将战火引到贝鲁特城,并且屠杀了两个集中营的数百名穆斯林平民。最终,沙龙成功地将巴解组织赶出了黎巴嫩。

从以色列建国的漫长过程到5次惨烈的中东战争,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围绕着巴勒斯坦,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历史纠葛。双方都认为自己的存在有更大的合法性,并且力图通过暴力来捍卫自己的生存空间。双方的历史学家也通过历史叙述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是有根据的,犹太史学家在讲述这段历史时,往往强调圣经记载、英国的《贝尔福宣言》和联合国第181号决议,试图证明犹太人对巴勒斯坦拥有合法权利。而阿拉伯的史学家则往往强调犹太人的移入,造成了多少阿拉伯人流离失所,双方很难达成共识。值得注意的是,英、法、美、苏等大国,总是在扮演公正无私的裁判国形象。但实际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又总是根据自己当时的利益,利用双方的矛盾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虽然前埃及总统萨达特和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曾先后承认了以色列存在的现实,但阿、以当前争执的核心仍然是,阿方要求归还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失去的土地,这在以色列看来是不可能的。后阿拉法特时代不容乐观,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关系的未来道路,仍然是漫长崎岖的。

(改编)

 4 ) 让我来抱抱你

诚如一切拿孩子赚人眼泪的电影。
这不也毫无疑问的用了巨大的催泪弹,可是明知道孩子是惯用的伎俩,还是任由热热的泪从两颊流下来。
正儿八经的法国电影。
tres tres tres francais。


首先是让雷诺演的大卫医生和梅兰妮饰演的Annette 护士,两个人的感情一直就模模糊糊。唯一亮点在于两人在集中营一起跳舞,稍微有些感情戏。个人感觉。没有什么好说的,只是一段小插曲。

就说说我比较喜欢的几个情节吧。

在法国警察晚上准备好一起去抓犹太人的时候,那个好心的TATI一直在楼下大声通知别人,不怕自己受到伤害。然后警察一层层的扫荡,楼下的妈妈听到连孩子都要被关押的时候,把头伸出窗外告诉其他人好好地隐藏孩子。尽管大家都拼命的隐藏,可是也没几个能逃过纳粹的人员记录手稿。

之后大家都被关在了那个貌似角斗场的集中营。这么多人都挤在一起,没有吃的没有喝的。当警察长官因为实在看不下去下令放水时,不少人用小小的纸片写下只言片语塞进年轻的警察的口袋。面对这些。在后来,长官只是说放一天假,把手上的小条送出去吧。年轻的警察们相视的笑了笑,人性瞬间爆发。

最后,就是那些个孩子们。一个个的个性都是那么鲜明。最喜欢的两个。
Jo。一个倔强的男孩儿。从电影刚开场,他在旋转木马之前面无表情心中不平的看别人在旋木之上时,就奠定了他坚韧的个性。犹太的牌子在胸前,他亮出来了,狠狠的给了那个摄影师一巴掌。你不是想给我照相么,我是犹太的子弟,你看到了么,你还拍么。后来,和爸爸妈妈分开,Jo一直记得妈妈说的要离开。经过还算顺利,逃出来了,然后看到同伴们搭乘着铁皮车飞驰过去,他直愣愣的站在铁轨边,我想,他长大了。最后,又回到旋木边,他笑了。
然后是Noé Zygler。那个可爱的小男孩儿。第一眼就喜欢他,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是正太控。他很亲切,记得某次在火车上,对面坐着一个叫Simon的男孩儿,长的好像他,也是说话不清不楚,思想简单,可爱透了。可巧,剧中的哥哥也是叫Simon。不免看的时候又带了一些个人情感。孩子心心念念的想着死去的妈妈和妈妈肚子里的弟弟,叫做Julien的却未曾降临的宝贝。他乐呵呵的跑去空无一人的大卡车,直到上了铁皮车,他才意识到亲爱的Annette没有在一起,他一直叫嚷着那个像母亲一样疼爱他的人儿,直到玩具熊都遗失了。最后的最后,他在那幅画像后面出现时,我忍不住的放声哭了。他不会笑了,只是木木讷讷的看着人,捧着画像。


还好不是彻头彻尾的杯具。
留了一些美好。
就这样。也不错。
孩子。
让我抱抱你好吗?

 5 ) 历史就是那么残酷

典型的二战题材,加上讲述的是犹太少年和儿童在集中营的非人生活,更降低了泪点。 护士出场的时候觉得很眼熟,后来发现是《无耻混蛋》中的那位电影院老板娘,她演的很到位。这回让·雷诺大叔只是个跑龙套的角色,可有可无。其他较出彩的演员就是几个犹太小朋友了,其中有个叫Nono小男孩的给我印象很深,深蓝色的眸子,稚嫩的声音,单纯的言语,看他最后上了去奥斯辛威的火车竟觉无比心痛,最后当看到他幸存并被收养后,影院有许多人都抽泣了起来。 其间有带到好几段希特勒的镜头,导演估计是想用犹太人的水深火热来讽刺希特勒身边的歌舞升平。可我总觉得这两个部分之间穿插的很生硬,没有达到导演预期的效果。 蒙马特高地的圣心教堂下有个旋转木马,在这部影片中也影射了犹太孩子的处境。当一切太平之时,木马运行着,看似平和,实则暗波涌动:一个党卫军在旋转木马前摄影,当拍到一个带着黄色大卫星的犹太小孩时,特意着重拍了那带有屈辱意味的大卫星。纳粹打算围剿法国犹太人时,旋转木马遮上了灰色的幕布关闭运行了。而战争胜利后,孩子们又开心的玩着木马,同盟军在木马前面留影。 俗语有物极必反。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有强烈的情感堆积在其中,可恰恰如此却反倒使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有些僵硬、格式化。 不过因为是二战片,还是给了四星,对这种类型的片子没有抵抗力,尤其又是迫害犹太人的,因为这都是活生生的史实,历史就是那么真实和无情。

 6 ) la rafle

本来是与老师给我的阅读材料有关,在上课的时候看了预告片,觉得还不错,便特地去看了。
果然是部赚眼泪的电影。利用孩子和亲情作为整部电影的主线,无疑是让人内心最诚挚强烈的情感毫无保留地被激发出来。孩子的纯真善良,父母的温情关爱,还有好心的巴黎人的帮助,与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当孩子与父母分离时的撕心裂肺的叫喊声传来,我还是忍不住留下眼泪,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事了。片尾,小男孩见到护士时,脸上再也没有了笑容,只有一双哀怨的,孤独的,害怕的眼睛,看着曾经关爱过他的护士,泪水涌出,我真是心都在痛,是怎样的残酷,把这个可爱的小孩的童年撕碎了,可怜他都算是个幸运的人,因为他在失去了母亲和哥哥之后,竟然走出了那入地狱般的黑暗世界,他是个幸存者。
这是一段黑暗的历史,也是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

 7 ) 人性的善与恶:

名为找猫实为通知犹太人的法国老妇
哀求妈妈收留乔,不断说再见的法国儿童
将女孩和婴儿送到神父那的妓女
大喊犹太寄生虫,被煽动而不明真相的法国群众,嘲笑犹太人认为抓的好的法国贵妇,以及让贵妇闭嘴并质问“要把他们抓到哪去”的法国男人,还有同情犹太人,质问“他们做错了什么”的邻居
抱怨一战前线都比集中地条件好的女医生
认出伪装水暖队长妻子并说“装的不错”,但默许离开的卫兵
让雷诺:有一天他们要为这一切负责
消防员队长:坚持给犹太人放水喝,对禁止供水的士兵“你这行为是种耻辱”,给消防队员放一天假,发一张地铁票去送信、送纸条
总统幕僚:当红衣主教的信不存在
两次给警察局长写信,并故意禁食,面见局长的护士
帮助隐藏犹太人的巴黎市民

 短评

再一次泪奔。对法国来说,维希政府时期的这段历史应该是耻辱吧,作为德国纳粹的狗腿子,当时的傀儡政府没少助纣为虐。好在法国人尚敢于自我反省,将这段历史拍作电影。在二战题材电影中,永远能感知到人性的残酷与伟大的鲜明对立,所以看多一部都是多一次对自我心灵的荡涤。推荐!

2分钟前
  • 少年 遊
  • 推荐

GOOGLE的英文翻译还真是烂~

7分钟前
  • MegaMind
  • 推荐

意思挺深的.

12分钟前
  • 周兴池
  • 推荐

根据二战时发生在巴黎的真实事件创作的法国电影,因为真实所以感人,而且历史从来都是不应该忘记的,尤其是悲痛的历史。

16分钟前
  • 乌咪
  • 推荐

至少结尾还可以让人微笑一下 那个萌死我的小正太or loli 呦

19分钟前
  • Fan
  • 推荐

沉默的力量。

23分钟前
  • ZEAL
  • 力荐

从小就该学历史

24分钟前
  • 天马行空·错话连篇
  • 推荐

以儿童的视角出发 我没有办法不被这种战争丑态下的闪亮人性所感动~~多次倒退到女护士再次遇到两个孩子的镜头 。。真的好感动~~

26分钟前
  • luluya
  • 力荐

生不逢时的二战犹太人

27分钟前
  • 终结者T-800
  • 力荐

从弱势群体,女性,母亲,孩子的角度出发,是极其容易打动到观众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片子的整体质量是不如黑暗弥漫的。

31分钟前
  • 宅拾叁
  • 推荐

......

35分钟前
  • 嘉沐難再續.K
  • 推荐

法国人啊法国人。

39分钟前
  • 舒克格勃
  • 还行

生命不能承受之事

40分钟前
  • 思鄉の風
  • 推荐

让。雷诺继续在消费【这个杀手不太冷】之后残存的剩余价值。★★★

4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除了最后的两个拥抱让人泛泪感动外,其他部分实在显得走过场的轻飘。

47分钟前
  • 还行

大气而悲悯,法国电影中难得。

49分钟前
  • 哗啦啦
  • 推荐

有点法式好莱坞的腔调,强烈的情感堆积在其中,反倒使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有些僵硬、格式化

53分钟前
  • 沉默的若亚
  • 推荐

在熟悉的德彪西钢琴曲中结束…在战争与独裁中丧生的灵魂愿早日安息!代价终会付出,没有任何人没有任何国家机器可以妄顾生命…

55分钟前
  • 无名氏
  • 推荐

不知是想表达太多的缘故还是因为压根就没有编好,至少在我看来情节很乱,让人觉得沉闷、拖沓。这类故事本可拍的更好,如果说是想打亲情牌赚眼泪的话,那么我这个泪点极低的人除了最后Melanie抱住那个失而复得的小男孩的瞬间能够使我动容以外,再无感触。★★★

56分钟前
  • Q。
  • 还行

看到你的笑容时我就哭了

60分钟前
  • 大雄快跑_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