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之后

剧情片法国2012

主演:克莱蒙·梅特耶,萝拉·克雷顿,费利克斯·阿尔芒,莱娅·鲁热龙,胡戈·康策尔曼

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剧照

五月之后 剧照 NO.1五月之后 剧照 NO.2五月之后 剧照 NO.3五月之后 剧照 NO.4五月之后 剧照 NO.5五月之后 剧照 NO.6五月之后 剧照 NO.13五月之后 剧照 NO.14五月之后 剧照 NO.15五月之后 剧照 NO.16五月之后 剧照 NO.17五月之后 剧照 NO.18五月之后 剧照 NO.19五月之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59

详细剧情

  1970年代初期,各种各样的思潮撞击着这个脆弱的年代。而影片的主人翁吉尔斯就生活在这一片慌乱和杂乱之中。在不同思潮的影响下,吉尔斯积极参与着各种政治运动,他热爱摄影和绘画。虽然他的朋友指责他,说他政治形态不够坚决,但是吉尔斯还是我行我素地艰难的活着。可是,在一系列关于爱情、政治方向、意识形态的挫折和选择之后,吉尔斯和他的那群朋友不得不做出果断的选择,他们要在乱世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长篇影评

 1 ) 英文片名Something In the Air来源

共产主义宣言里有这么一段:

All fixed, fast-frozen relations, with their train of ancient and venerable prejudices and opinions, are swept away, all new-formed ones become antiquated before they can ossify.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all that is holy is profaned, and man is at last compelled to face with sober senses his real conditions of life, and his relations with his kind.

所有稳固速冻的关系,同它们一系列陈旧又脆弱的偏见一道,被袭卷而去;所有刚刚形成的,在僵化之前就已成为古董;所有坚固的都已飘散在风中,所有神圣的都已腐朽,人们被迫直面真实的生活,找到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我猜想这就是英文片名的来源。

 2 ) I am 25

With a love a madness for Shelley

Chatterton Rimbaud

and the needy-yap of my youth

has gone from ear to ear

I HATE OLD POETMEN!

Especially old poetmen who retract

who consult other old poetmen

who speak their youth in whispers,

saying.--I did those then

but what was then

that was then--

O I would quiet old men

say to them:--I am your friend

what you once were, thru me

you'll be again--

Then at night in the confidence of their homomes

rip out their apology-tongues

and steal their poems.

------

這是電影裡 Laure 送給 Gilles 的詩,出自美國詩人 Gregory Corso 1958年出版的詩集 Gasoline. Laure 自殺之後,Gilles 從詩集中把這一頁撕下來燒掉,作為對 Laure 的紀念。

在那個鏡頭中,攝像機無意間拍到一隻甲蟲爬上樹幹。Laure 仿佛在這隻甲蟲裡重生,正應了詩中的那句 “thru me / you'll be again.” 樹上是塗鴉和刀刃刻下的痕跡,而甲蟲在藝術和暴力之間和之外攀爬。那個鏡頭很美。

 3 ) 似有若无的青春

看完电影,我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再过十年,《五月之后》能否像《戏梦巴黎》一样,晋升为文艺青年入门的必修级电影……青春片向来具有有惊人的杀伤力,有时候,观众甚至不在意它到底讲了什么。只要触碰到某个时间事件,他们的审美标准线就会突然失灵,方寸大乱。 同是讲述五月风暴,同是那段只有烈火没有结果的激荡青春,《戏梦巴黎》似乎更加有戏味。三人大被同眠、携手穿越卢浮宫,很多段落已经成为经典。《五月之后》则不然,影片非常的自我,个人而私密,不太照顾观众感受。故事上又是松垮的散点铺排,没有聚焦在某一段关系或者某一起事件上。它的镜头也落在同一个时间段,差不多的地方,看下来却有一种脱焦和虚焦的错觉。相比参与到运动当中的特吕弗和戈达尔,阿萨亚斯是晚辈小辈。他固然算是一名亲历者,但他那会还是一名中学生。五月风暴的种种感受,哪怕挥之不去,也要慢慢总结反省,等到中老年以后才完成酿造。 所以看完《五月之后》,若要详细复述电影,那居然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五月之后》像清澈的流水,你看得见它在流动,也感觉到它带走了什么东西,但是,又说不出来所以然。第一时间能想起来的恐怕只有充沛的自然光线,篝火和绿树,燃烧瓶和风,或者还能闻到似有若无的荷尔蒙味道,就像每个人都在谈论的革命理想,但又描摹不出个具体形状。这些成群结伴的年轻人,他们被告知有大概方向,却不知道具体路线和终点。如果引用某部电影的经典台词,那是因为,“我们在一起”。 或许,青春貌美的年轻人们也让观众深刻,片中的男女主角无一例外显得好看(外来的美国人可能是例外)。然而,被前女友认可的画作恐怕是主人公最想铭记的瞬间——那仿佛是在说明,这段青春被世人涂抹装饰,这些都无关紧要,他不在乎。他在乎的是心上人的感受和认同,似乎有了这个首肯,这段迷幻又美好的青春就无怨无悔了。话说回来,青春不就是这般幻灭的东西,意义不只是革命与理想。世间的轰轰烈烈,最后不免复归平静,陪伴你的人也会远走,留下来的只有记忆和过程本身。 以今时今日的眼光来看,法国年轻人热爱艺术,音乐绘画样样精通,谈谈情做做爱可以,但想要闹革命,实现共产主义,那只能说是难当大任,吃不了苦头。《五月之后》并没有用理性眼光去看待和批判,它已认定主人公不是附和的同流者,更不会是充满远见的引领者,他更像一名注视者。在这种潮流当中,他必然会败下阵来。只是,在心灰意冷的失败之后,电影没有显得灰色黯淡,他投入到另一个造梦的地方,怪兽电影的摄影棚制片厂,继续下一段的人生历程。 就像同类题材的日本青春片《昔日的我》,主人公们总是相信,他们真的可以改变世界。多年以后回想,天真幼稚傻。当年却愿意冲锋街头,反抗体制,头破血流。巧合在于,这些电影里的主人公都是文弱纤细的年轻人,相由心生,内心刚硬还是脆弱,一看便知。当初闹革命的未必没有魁梧健壮肌肉男,只是,跟电影主题一比,他们的存在就好像跟梦想的破灭格格不入。 年轻人们总抛出宏大的理想,最后却落入了俗世圈套的牵绊。当年随波逐流的菜鸟,终于也变成了社会的中坚力量,并且像过去他们所经历的那样,老一代被更新锐的年青一代所批评和质疑。也难怪某香港导演让几个成功学受益者自言自语道,他们没能改变世界,但他们做到了不被这个世界改变。光是这样一句不痛不痒的话,就让很多人痴迷不已。【名牌】

 4 ) 时代的十字路口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场波澜壮阔的青年社会运动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它不仅在极短时间内席卷了世界各地的大学,而且迅速扩大到工人阶级,引发了世界性进步运动。 法国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的《五月之后》讲述的是法国学潮“五月风暴”之后,几个青年男女在追求艺术道路上的真实经历。一群在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却站起来反抗一个刚刚经历了欣欣向荣的社会。这是人们关于“五月风暴”的粗略印象。 六七十年代经历了战后各国经济迅速恢复后缓慢步入了滞涨阶段,青年成长于战后丰衣足食,走上社会却要面对经济紧缩,当有关人类命运的伟大叙事渐渐让位于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时,这一代年轻人对眼前的庸碌紧巴巴的生活表现出了一种非同寻常的不安;战后人口以及大学生快速增长,大学教育却对生源膨胀装聋作哑,不思改革,以至于在这一群出生于战后、刚刚经历过饥饿与贫困、未体验过“战斗到一无所有”的大学生眼里,大学变成了“只谈存在,不谈意义”的社会结构,一个“无用知识的自动发送机”和“毕业文凭制造厂”。 2019年我们看到的各种国际大事,包括日韩贸易战、巴西右派总统上台、印巴冲突、英国不惜一切代价要求脱欧、香港骚乱、新加坡经济下滑、美国同全世界打贸易战,都是因为世界经济不景气引起的连锁反应。 世界经济增长已经快到极限了,美国国债收益率长期倒挂,基础物理学无法实现重大突破,应用科学能吃的红利已经不多,如果再不发生新的科技革命,产生新的财富分配,没有新蛋糕了,只能存量博弈,世界现有的秩序就要重新洗牌。 香港的财富分配早就结束了,中老年人将香港的瓜牢牢握在自己手心里,掌握了所有财富管道,地产、金融、物流的收入都归他们所有,连每年旅游、餐饮的收入年轻人都不可能分一杯羹,没有新财富分配给年轻人,这些年轻人长大了发现自己一无所有,也没有任何空间获取新财富,只有等着上面这拨人老死,难免就会激化社会矛盾。 香港年青人在2019年遇到的困境,跟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青人遇到的困境是一样的,都是看不到人生希望,找不到新财富,无关左右,看不到希望的年轻人不可能安安于饿殍,引颈就戮,不给人出路就别指望社会安稳。有时候老大哥的大脑理性与民众的肠胃理性会产生脱节,鲁迅曾经无奈地感慨:“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改变同样是难的,老大哥搬动个凳子便会有人上街。 一个时代就要结束了。 英国《金融时报》预言:全球经济低迷即将来临,世界金融危机已处在爆发边缘。

 5 ) 喝可乐长大的左派青年们

导演还原了一群年轻人在革命高峰过后的生活图景。他们在热血中无所顾忌,追求梦想,同时大多也是自毁前程。但是影片不是忧伤的调调,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有各自的看法,青春无悔也就是这样了吧。60s、70s,这真是电影和音乐的盛世。话说主角在与电影小组的冲突中表达的,是不是很像“拍政治电影”和“政治地拍电影”的区别?影片也简单透露了无政府主义、毛派、托派的区别。

关于欧洲的无产革命,就像戈达尔说的:在马克思主义和可口可乐下长大的一代。闲适的生活或许可以产生热血,但中产和资产阶级下成长的左派更多是虚无和理想的,重要的是,革命者是否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局限并去理性看待它。
电影中的孩子们经历了巴黎最让人痛恨也是最值得反抗的时代。残存的热血让他们踏上追寻自己梦想的道路。然而生活在想象中的人们,在现实向他们敲门时,他们不知如何应答。生活一步步降临,其中有诱惑,有困境。他们何去何从?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但有些人不在乎,有些人不知道,有些人则充满希望。主角说,当现实来敲门时,我不应答,不开门。在我看来,主角是最能够看清自己的革命战士。一面在进行自己的生活,一面又继续着他的理想。从他们在意大利看了电影小组的电影后,主角对电影表露出的不满就能看出,他虽然知道该如何继续生活,但他绝不会在自己的信念上倒戈。

看看主角的周围。初恋曾是他羡慕的对象,然而过于自由的环境催生虚无导致堕落。前女友抓住了机会参与电影小组,但却在认清真相后不得不用理想妥协,不过谁也不能说她过得不好,她也在热爱并努力着。朋友与在意大利认识的女孩坠入爱河,然而过于激烈的爱情使他们陷入反思甚至还导致了恶劣的后果,女孩儿打算开始新的生活,这位朋友不知何去何从。原来要被起诉的那个朋友(这些人都不记得名字了...)在受挫后不断思考,在坚持左派的道路上走得最清晰、最认真。

充满热血的孩子们,我嘛赞颂他们,也讲述革命消散的平静日子。

这部电影真美。啊。

 6 ) 何必感伤

       我并不觉得伤感,理想也并没有完全垮塌,只是它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不可能通过一场革命就被填补,任何一次运动,哪怕只是实现了一小步的社会改良,那也是弥足珍贵的成果。
       至于少年终究会长大,融入这个社会,找到自己的角色,然后成为这个正常运转的社会的齿轮之一。这或许少了年少时分的激烈,却也是充满存在的意义的。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不只有革命一种方式,每一天认真地生活,坚持理想,有信念,有道德地活着,也是一种。
       倒是法国社会,允许它的人民拥有自由意志,拥有独立思想,实在让人心向往之。这样的社会,是充满进步希望的国度。

 短评

自传式的六八后的回忆;主角们扮嫩也还算不错,流亡与自我审判导致分化,兜兜转转分离相遇,荷尔蒙味道渐渐在变淡,然后有人继续革命,有人继续热爱电影.

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不太记得说了什么了………

11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还行

“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自传性质的电影,阿萨耶斯在五月风暴之后和自己的朋友们各奔东西的故事,平淡的伤感。其实何止70年代,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路这么多,最亲密的朋友也会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啊。摄影和调度都一流的漂亮,还是胶片的哦(有几处还有刺啦一道划痕。。

1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五月风暴后有关信仰的一次(或多次)无关痛痒的探寻。年岁和青春好像手中扔出的燃烧瓶,轰轰烈烈的爆炸之后,是只剩下灰烬的消逝。爱情和友谊则是天天贩卖的报纸,百家争鸣,一法郎一份,隔夜作废。什么是革命,什么是自由,在记忆的幌子下,再美的坍塌都是虚无。顺便说一句,演员不会演戏太做作。

18分钟前
  • 鸡头井。
  • 还行

革命搭台,小清新唱戏,讲的却是“自、私”的故事(前重看《杀人回忆》)

19分钟前
  • Muyan
  • 还行

五月之后就是六月了。

21分钟前
  • Jeannels
  • 推荐

艺术面对时代事件时陷入无止尽的忧郁和伤感,与必须拿出与之匹配的严肃叙事范式,会是政治运动后的症候群吗?至少阿萨亚斯以他特有的轻logic重感觉的惯性柔化了此种意识形态的僵硬。他承认政治、艺术很可能不过是理想主义青年们在时代激情下共有的注脚而非其它,但他也不吝对这段蒙上玫瑰色雾纱的青春以最真诚的赞赏,尽管人物在片尾无一走向了必然的虚无与沉寂,但他们身上的时代精神为他们保留了存在的更多可能。

24分钟前
  • 花地
  • 推荐

逝,燃烧瓶的气味,青春的篝火,昔日的我忘不了的前任,五月的绿树和五月的风。我们提及空中之物时,指向其实是自身的感觉。一直在脑子里盘旋的东西突然曝形于外,且形体超大,无所不在。人们利用空气来表达个人感觉,这样说的是自己却不必提到自己。

29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communism movement是被他们给玷污了的。

34分钟前
  • M·贺六浑
  • 较差

电影只看了四十分钟 剩余时间想到的都是自己 结束的时候想通了很多事情 意义重大

35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还行

可是在阳光下你的背影竟是我最后的记忆

39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还行

一群人坐在草地上的时候,弹吉他唱歌的哥们就是Johnny Flynn,用的还是录《Water》的那把吉他。

44分钟前
  • slowhouse
  • 推荐

女孩漂亮,音乐好听,题材又是让人心动的六十年代和五月风暴。只是无论怎样,这一切更像是一座被华丽和虚浮堆砌的空中楼阁。至少,我们的青春和那些左派学生手里扔出的燃烧瓶相比,更像是一个被喝光被丢弃被踩的滋滋作响的易拉罐……

49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60年代,全世界的青年都在革命,全世界的青年都在迷幻,全世界的青年都在flower children,呼吸一口巴黎激进的空气,就站在了理想主义的门前,那是只有青春独享的特权;光线太美了,怎么拍都好看;男主怎么这么像路易·加瑞尔啊,太心水了。

5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Récit d’apprentissage existentiel construit autour des convergences et divergences des idéaux. La quête individuelle de son rapport au monde n’aboutit qu’à un désenchantement.Pointilliste, Assayas peint cette jeunesse mouvementée post 68 avec une fluidité flottante

52分钟前
  • KUMA
  • 还行

每个像我一样有浓厚革命情结的人大概都应该看看《五月之后》,它重点不在于那场迷狂,而是理想与现实的分歧,革命平息之后何去何从,信仰崩塌之后如何往下活。法国的五月风暴,每个亲历过的导演回顾那段青春,尽是骄傲与无奈杂糅的泪水。这才是致青春的姿态啊,站在阳光里回看阴影。

56分钟前
  • 凉水
  • 推荐

很多时候提到“五月风暴”,都是一群年轻人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到了这部奥利维耶·阿萨亚斯自传性的电影中,展示的却是一群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在冲动盲目的政治运动中自毁前程,你渐渐看着自己曾经信仰的世界变得比以前更糟糕,一切好像以失败告终了,但导演似乎依旧无悔于自己的青春。★★★★

5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哇,革命搭起戏台,时代的小情歌奏响,但依旧是小清新之风扑面而来。故事很简单,但不愧是银狮剧本奖,开阖小而跨度大,能利用的人和事都比较流畅。但是实在是太冗长了,叙事节奏腻歪啊腻歪。最大亮点是男主太帅了,孱弱之美。

58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影片带有浓郁的法国浪漫主义色彩。

1小时前
  • 会笑的昨天
  • 还行

最喜欢的六七十年代的青年群体电影,连怀念都太奢侈,只好羡慕谁年少无知。

1小时前
  • 眠去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