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剧台湾2006

主演:王识贤  陈美凤  方馨  江祖平  倪齐民  刘至翰  崔浩然  

导演:王为

播放地址

 剧照

爱 剧照 NO.1爱 剧照 NO.2爱 剧照 NO.3爱 剧照 NO.4爱 剧照 NO.5爱 剧照 NO.6爱 剧照 NO.13爱 剧照 NO.14爱 剧照 NO.15爱 剧照 NO.16爱 剧照 NO.17爱 剧照 NO.18爱 剧照 NO.19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5:53

详细剧情

  這是個「愛」的故事…他們都為了「愛」付出了一切…親情的愛、友情的愛、愛情的愛…都在這些人物中蔓延開來…,愛帶來了溫暖、陽光,愛帶來了衝突與矛盾,這一切,都只因為「愛」..  綠色隧道透著陽光,春華(陳美鳳 飾) 是一位成功的婚禮顧問師,開著跑車以飛快速度到達婚禮會場,她今天將為橫跨黑白兩道的企業大老馬俊風(馬如龍 飾)的長子馬元凱(謝承均 飾)籌劃一場豪華絢麗的世紀婚禮,春華火速確認各項事宜,但,狀況來了,今天婚禮上的表演者因出車禍,專業的春華沉吟了一下,想到了應對之道!  華麗的舞蹈,絢麗的場景,舞台上,一群舞者正在跳著充滿芝加哥風格的爵士舞,當中的主舞者不是別人,正是春華!就在現場賓客盡歡,整場high翻的情況下,突然有人大喊搶劫,整個場面大亂….  搶劫的兩名年輕人,一個是為了要替父親報仇的文強(李政穎飾),一個是力挺文強的弘遠(傅子純 飾),文強因為幼時看到父親金龍(龍紹華 飾)被馬俊風所羞辱,甚至對金龍開槍,金龍命大逃過一劫,帶著文強定居在台北的某個角落,安分的開著魚丸店,從此不問江湖事,但是這個恨,卻一直在文強心裡抹滅不去,這個痛,讓文強立誓要報仇….  婚禮結束,春華拖著疲憊的身軀準備回家,經過鄰居金龍擺的魚丸攤,春華大吐苦水,金龍安慰春華,並大罵不肖搶劫者,正回到家的文強,碰到春華,更是心虛,一心想為父親報仇的文強,沒想到,馬家婚禮的策劃者,竟是春華阿姨!  春華回到家,丈夫世宏(張銘杰 飾)本想關心,但不到幾句話,兩人吵了起來,女兒安安(六月 飾)趕緊勸媽媽,兩人戰火稍熄,安安趁機要去找文強,跟文強討論明天面試的事!  翌日,文強載著安安去面試,一遇到安安就沒輒的文強,擔心老是被自己捧在手心的的安安,到了職場,會不會被欺負,會不會受委屈..,猛對安安不斷耳提面命,安安覺得好笑,要文強放心,也故意逗文強,搞不好會遇到白馬王子喔…  春華能否帶著自己所愛的人通過考驗,用「愛」走過上一代的恩恩怨怨,下一代的情愛糾葛,用「愛」克服這些因「愛」而起的衝突與矛盾,來迎向屬於他們的美麗人生!

 长篇影评

 1 ) 如果这都不算爱

     巧合的是,今年拿下三大影展头奖的影片都无一例外地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末日将至,我们如何相爱?在《凯撒必须死》中,犯人麻木的灵魂被对戏剧、对自由的爱所拯救,而在《圣殇》中,主人公的自我救赎通过一个虚假但无比真实、残酷的“母爱”得以实现。迈克尔•哈内克则用一部场景单调、人物简单,连片名也只有一个字的《爱》获得了今年电影界最让人瞩目的一座奖杯。

    爱的表达方式千万种,但三部电影都给我们预设了一个极端环境:末日来袭。在走向生命的终点时,我们来到了绝望的地狱入口,这时人还能拥有爱的能力吗?在痛苦、压抑的精神状态下,被文明、理性所包裹的外衣掉下,里面究竟是无法释怀的爱还是无缘无故的恨呢?三部电影都给了我们看似光明的答案,但答案背后的故事却更加耐人寻味。《凯撒必须死》中的犯人在收获灵魂的自由时却又不得不继续面对生命被禁锢的事实。《圣殇》里的岗作从“母爱”中告别了堕落、毫无人性的生活方式,当他开始走向新生时,却又预感到他即将要失去这份爱。《爱》中的老年夫妇,当丈夫细心照料瘫痪的妻子时,我们看到了浓浓的爱意,可当他突然杀死妻子时,我们得到了信息开始变得复杂了,复杂得一时无法接受与理解。

    作为孤独个体的人类,为了逃脱孤独感,而选择将自己最私密的情感与他人来分享。这些人可以是伴侣、家人,也可以是上帝,或者艺术。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依赖。但往往在通往这种依赖的过程中,怀疑与厌倦会提前毁掉这份感情。看来,《爱》中那对夫妻,安娜和乔治斯,他们的感情就更显珍贵。乔治斯是自私的,他不愿意将自己对安娜的爱拿来与别人分享,在安娜重病后,他排斥其他人的来访,甚至是自己的女儿。他只愿意安娜在自己的陪伴下走完生命的最后旅程。在这个封闭的空间中,连一只意外来访的鸽子也不能容忍。哈内克为我们描绘了一种简单但又极致的爱,它温暖又压抑,幸福却悲凉,这是属于两个人的世界,隐藏着平凡中的躁动与不安。对于安娜也一样,她不愿意呆在医院,不愿他人谈论自己的病情。哈内克在影片中多次将摄影机对准了被凝视的一方,观众能强烈感受到对方投射来的目光,那充满爱的目光。《爱》并不是一曲对爱的赞歌,而是对生命的一种注视,当生命不可抑制地走向衰老和死亡,我们是否能坦然面对?这同时也是对爱的极端考验,考验着人承受力的极限。我们必须在付出与收获失衡的天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影片中乔治斯多次出现幻觉,在满是漏水的楼道上,他被一只胳膊紧紧束缚住,而这正是他对安娜说“你不用愧疚,这种事也有可能发生在我身上”之后。人也许无法将自己全部交予他人,但我们却无时无刻不在付出的同时渴望回报,在只有付出却无任何回报的情况下,我们的爱是否还能继续向前?哈内克的电影总是在探讨某种意外的突然介入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无论是爱上自己学生的钢琴教师,还是遭遇变态暴徒的可怜人。在面对生活、感情的巨变时,人们的处理方式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很难说《爱》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是正常或者不正常,但这一切一定是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发生的,从细心照料到用枕头让爱人窒息再到封锁房间的泰然自若,都是乔治斯自我的反应,观众却无法在主人公的言语中去判断,我们只是在等待,等待死亡的来临,等待电影的结束。

    哈内克是一个不会在电影中轻易表露情感的导演,但在《爱》中首尾两次“亡灵归来”却饱含感情。这是哈内克新的尝试么?至少在某个层面他成功了,观众对那种呼之欲出的情感不会视而不见,但另一个方面,饱满的情感却在削弱电影中的“自然状态”,我们离人物越近,也就离自我越远,我们获得了越多的预设信息,也就越发失去了对电影意义空间的掌控。哈内克深知这一点,所以在特写的频繁使用之后,中远景开始回到电影中,我们也开始对乔治斯感到越来越陌生了。

    我们看到了爱,但也感受到了死亡,爱不应该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可是事实就是这样,安娜的死亡对于她自己,对于乔治斯都是一种解脱,这种行为很难用理性或感性来判断,我们也很难从这样的电影中分析出什么“意义”来。因为悲剧发生了,主人公作出了选择。就是这样?既然爱的表达方式有千万种,那么“爱你爱到杀死你”也应该是其中一种。过多的“为什么”对于哈内克的电影实在多余。他爱她,她也爱他,她病了,他杀死了她,然后电影就结束了,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生活,可是你能说这不算是一次爱的真挚表达么?

 2 ) 离死亡越近,爱得就越深

夜半想到生死问题,总会恍然间如堕雪原,惟余莽莽。需要那在一片未知的空白中找到彩色的点,才让我不至于陷入虚无主义的盲区。这时我总会给自己安抚,缓解对死亡之恐惧的东西,人类早就发明出来了。一个是宗教,另一个就是爱。

这是我最近看去年获得金棕榈的电影《Amour》后的感受。这部电影因结局引起了强烈的争议。老太太因右半身瘫痪,身体每况愈下,需要越来越多的照顾,也越来越将生而为人的尊严丢失殆尽。在这个过程中,和她相伴一生的丈夫耐心照料,不说苦不言悔。然而在电影的最后,他选择用枕头闷死了她。然后他用鲜花装点她的脸颊,自己转身离去。

有人说,怎么可以这样呢?这是谋杀!老头你无权这么做!这部电影到底是在宣扬怎样的价值观!

我们都没有经历过老年,对于他们,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但这部电影中老头的心情,我却觉得可以参照我外婆。

两年前我外公因病去世。和电影中的老太太一样,也是原本身体好好的,突然就不行了。仿佛生命终于行到大陆架的边缘,就这样滑落下去了,下面是漆黑的虚无的深海,从前的那些五光十色的游鱼啊珊瑚啊,再也看不到了。

但身体的衰竭是一个过程,外公在病榻上的挣扎艰辛,让身边的每个人都心有戚戚。大小二便已不能自理,需要有人频繁换纸尿布,有时候刚刚换着就又拉出来了。而长期睡在床上不活动,又加上肌体消瘦,骨骼的棱角会把肉刺穿,外公的身体多处破损。需要给他不时翻身,还要给破损处涂上药水。

当儿孙辈还在尽心伺候的时候,外婆竟开始骂骂咧咧起来。“你们不要救他!让他去死!”“废物,大小便都不会!”——外婆一贯是个强势的女人。她是知识女性,年轻时抽烟,后来因为得了气管炎发狠戒了。从我记事开始,她总是在和身边各种人闹矛盾过不去。和亲戚过不去,和邻居过不去,和儿子过不去……最频繁的,还是和外公过不去。过不去的事由各种各样,但我都记不太清楚了,可见都是鸡毛蒜皮。

我父母、舅舅舅妈们都觉得好无奈,这是相伴了一生的人哪,为什么连外公在最后的时刻,外婆还要和他过不去呢?彼时的外公已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大家也无从揣度他在外婆咒骂他还不赶紧去死的时候心里想什么,只觉得他好可怜。

但我总有点怀疑。六十几年的相处,六十几年的回忆,我们谁经历过?我们无法体验外婆的内心世界,简简单单评判她刁蛮毒辣,无异于隔岸观火。

我记得外公将要去世的几天前,身体更加恶化,大家也都做好了心理准备。这时外婆突然说,她的身体也不舒服,也要住院。儿女们都乱了,本来照顾一个已经够麻烦了,现在您老又要住院?外婆偏说,她就是不舒服,一刻也不能在家里呆了,就要住院。

于是我妈妈找到相熟的医生,把外婆也安排进了那家医院,和外公住同一间病房。病入膏肓的外公在病床上半梦半醒着,一边另一张床上的外婆精神矍铄,继续催命一般骂骂咧咧……直到某天晚上,外公终于走了。从咽下最后一口气,到换上寿衣被殡仪馆工作人员抬出门,外婆全程在一边目睹一切。

外婆当时没有流泪,只对儿女们说,明天安排我出院吧。院方当晚帮她转移到单独的病房,她叫住我舅妈:”他们去家里守夜了,你没有地方睡,就睡在这里吧。“我舅妈不懂,说,”我可以回我自己家睡啊……“外婆突然崩溃,大声说:”我害怕!你陪我不行吗!“大家这才知道,原来外婆的心没有看起来那么硬。她只是这辈子习惯了用一个冷冰冰硬邦邦的壳把自己保护起来而已。

看完《Amour》,我似乎对外婆当时的心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去批判电影中老头的杀人行为毫无意义,因为电影是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去表达一种普世的、深深存在于人性中的情感。老头不能忍受自己日复一日地对老太的照顾吗?老头觉得老太肉体上承受太多的痛苦所以不如死去吗?不是的,真正让老头下决心去结束老太生命的,是病榻上的老太尊严的崩塌。当从前那个雍容的她坐上了轮椅,她就已经难为情到不愿接受学生的同情,而当她终于病到不能自理,任由护士欺凌,她该是有多痛恨自己当下的处境?只是她说不出来,也无法亲自结果自己。

于是,在电影里,老头用极端的方式结果了他爱了一生的夫人。而在现实中,我的外婆用骂骂咧咧这种常人难以理解的方式,希望我外公早登极乐,免去这濒临死亡边缘却拖泥带水、耗尽最后一丝尊严的苦。

回到开头所说,这部电影传达出的东西这很符合我的爱情观。不是闷死爱人或咒骂爱人去死符合我的爱情观,而是这些表象背后的原因。我一直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有长相厮守这回事?大多数动物都是没固定配偶呀。我给自己的答案除了有伦理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从年轻时代陪伴我们走过一生的配偶的存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对抗生老病死这个命题。你变老,他(她)也会变老。你会死,他(她)也会死。你们面对强大的命运之神,可以同仇敌忾。因为你们互相是彼此的镜子,你们互相理解,无论在肉体上,还是在精神上,你们都不会孤单。或者借用姚晨的那句被不少网友讽刺为“酸”的话:“两个人在一起,才能抵抗生活。”

而这一点,你的子女们替代不了。他们只能远远地看着你,像一艘大船渐行渐远在天际线,除了挥舞手帕无能为力。只有你的爱人才能成为和你站在一起的橡树,你们共当风雨和彩虹,因此命运的鞭子抽在你身,却能传达进他(她)的反射弧,就像电影中的老太之于老头,就像我外公之于我外婆。

看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一本不算大部头的小说,仿若一座爱情博物馆,收纳了人从少年时代开始直到步入暮年的各种形式的爱情。但最令我动容的却是三位主角老年生活的部分。正是在和爱人的互动中,他们各自发现了自己青春不再的事实,却因此感到安慰。譬如这一段,暗恋了女主角费尔米纳大半个世纪的阿里萨终于在晚年如愿以偿,一亲心目中女神的芳泽。

“阿里萨震惊了。真的,正如她自己说过的那样,她已有一股老太婆的酸味了。然而,当他在睡着的旅客的吊床迷宫中寻找着道路向自己的舱房走去时,想到自己比她还大四岁,应该也有同样的味道,而且她准会以同样的激动察觉到了,于是便得到了安慰。”“两人都能相互忍受,因为他们是半斤八两,我的味儿和你的味儿抵消。”

所以,还是相信爱情吧。那句唱了二十年的俗套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虽是大白话,却是真谛。

因为马尔克斯说,“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爱情就是爱情,离死亡越近,爱得就越深。”

 3 ) 生命那麼美,那麼長

這不是一篇影評。

昨天和B一起看的。之前已經被豆瓣上的影評劇透了,知道Georges最後會用枕頭捂死Anne,卻沒想到這一幕會被展示得這麼真實、詳盡,全無避重就輕或模糊處理,兩個老人漫長的發力和掙扎,Georges撲在枕頭上憋得通紅的臉,讓我不禁倒吸了好幾口涼氣。

Georges親手結束Anne的生命後直到劇終那一段,更是漫長得挑戰我能承受的底綫。他做事情看起來如此有條不紊,誰能體會到他内心無法言説的痛苦?他用圍巾撲那隻鴿子,看起來和他用枕頭撲Anne那麼相似,不同的是他放走了它但殺死了她,相同的是爲了給予對方最值得珍惜的自由。

臨到劇終Anne再次出現在洗碗池邊,雖然我事先知道這個情節,淚水還是溼了眼眶。Georges無處可訴的一腔深情在這裏幻化爲最具震撼力的具象,然後他追隨她的腳步而去。琴瑟和鳴、相濡以沫的伴侶,卻要承受這樣的結局,人生的殘酷,盡在不言中。

此前那些細節,不知爲何我一點都不覺得陌生,也不覺得冗長,仿佛生活本來就是如此。器官一步步走向崩坏,機能或緩慢或劇烈地逐漸退化,必然伴隨著作爲人的尊嚴的一步步喪失,這是我想象過無數遍的事情,現在都被真實、毫不迴避地呈現。那虛僞而粗暴的護工,那不懂得照顧他人情緒的學生,甚至那衹在乎自己的感受、時刻要表現對母親的關心卻對父親的痛苦不聞不問的女兒,都是我們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組成部分。而他們也必有各自的苦痛。

最讓人難以忍受的不是知道這些事情,而是看著它們在自己愛的人身上發生。她的美、她對生活的熱情、曾和他高度共鳴的頭腦和心靈,在他眼前被時間的力量生生蹂躪和肢解,而他不能閉上眼睛或轉過頭去,連呼喊也被窒息。

 4 ) 爱的勇敢里,只有永恒

2006年,有一本七十五页的书《致D书|情史》在法国问世,一年后84岁的作者安德烈•高兹与82岁身患绝症的爱妻多莉娜在家中打开煤气,双双离开人世。两人长达六十年的爱情,终逃不过岁月的羞辱。2012年,电影《爱》在法国戛纳放映,影片中老人乔治不忍伴侣安妮在病痛中身体与人格缓慢解体,用枕头结束了她的生命,留下遗书,飘然离去,生死未卜。两个故事里没有爱情所擅长的暧昧、缠绵、厮守甚至背叛,却都用决绝的方式讲述了它所不擅长的东西——永恒。 《爱》里有着导演哈内克一贯的电影技法,克制的现场调度,固定机位的长镜头,注重镜头之外声音的捕捉等,均深受电影大师罗伯特•布列松的影响。《爱》中几乎所有的场景都发生在封闭空间内,房间里的油画、老式椅子和钢琴摆设极为考究,让人很容易想到法国新浪潮导演侯麦的内景舞台化风格。哈内克说,为了制造出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他特意找来自己母亲和继父所居住的公寓,房间布局均保持原样。如影片中安妮去世后,乔治一直住在厨房边的小房间里,也照搬自母亲去世后继父的生活状态。这些处理都让影片温厚内敛,又不失警醒观众的力道。 《爱》的故事发生在一对老年夫妇之间。两人志趣相投,生活殷实,相濡以沫。直到一天,安妮被检出动脉栓塞,手术失败后,她身体机能衰退、头脑记忆力减弱,甚至丧失行动力和语言能力。如何面对爱人身体和精神的衰亡,成为丈夫乔治面临的难题。 乔治答应安妮,不再将她送入医院,身体力行,只身担负起照顾爱人生活起居的责任。然而安妮的身体每况愈下,医生对此无能为力,丈夫和女儿也束手无策。对于乔治而言,虽然爱人仍在你身边,原本的生活,却已不在。她不再与他听音乐会、读书,不再分享彼此看法,不再回忆共同经历的过往,也不再心意相通。 心有愧疚的安妮,逐渐厌倦被照顾,羞于见外人,去迎接那些或是惊讶或是怜悯的目光。 影片中有三处暗示安妮去意已决。一是乔治从老友的葬礼归来,看到安妮跌坐在窗口,便知爱人已有跳楼自杀之意;二是安妮饭后要求翻阅旧事相册,感慨生命之美的同时却坦言,对于她而言生命过于漫长;三是丧失自理能力后,她拒绝进食,乔治送到口中的水,被她蛮横地尽数吐出。特别是在无知的保姆用锋利的梳子和无情的镜子羞辱她之后,她对世间已再无眷恋。而此时的乔治该如何?是继续让岁月漫无际涯的羞辱她,还是如她所愿,了断余生?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曾有这样一段经历。自小将他抚养大的姨妈,92岁时身患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她要求哈内克助其了结此生,却被拒绝。最终她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哈内克坦言,究竟是否应该助她了结此生,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爱》中有两场较为激烈的争论。一次发生在乔治与安妮之间,乔治问安妮,如果两人位置互换,她会怎么做?另一次是女儿不解父亲为何不将母亲送至医院治疗,父亲将母亲的心意道出,再次提出,如果两人位置互换,女儿会怎么做?两次争论的结果,都是无言以对。

我爱你,所以对你毫无理由的成全和不设前提的宽容,这就可以是我结束你生命的理由吗? 实际上,选择的困境在于,一个人永远不可能依靠自身的经验来对不同的选择作比较,无论是当时,还是事后,比较都是在想象中进行,一旦做出一个选择,便意味着排除了其它一切可能的选择。即便做出选择,选择的困境丝毫没有消除,它转化为反省的困境再度折磨我们。影片中乔治有一场噩梦,他听到有人敲门,于是走出公寓,看到深夜走廊里装修未尽,空无一人,脚下被冷水浸泡。突然背后伸来一只手捂住鼻息,让他窒息。哈内克一方面告诉观众,乔治与安妮的生活早已死气沉沉,另一方面也暗示这种选择的困境一直都存在。 影片中两次鸽子闯入客厅,也是哈内克安排的选择困境。第一次发生在乔治意识到安妮有向死之心之后,乔治把它从窗口赶出,还它自由;第二次发生在乔治杀死妻子之后,他用毛毯抓住了它,禁锢了它的自由。哈内克用两个相同的场景,给主人公两个相同的选择:如其所愿,将其生命禁锢在狭小闭塞的空间里?还是违其所愿,将它放逐到更为广阔的世界中? 影片结尾,乔治用枕头捂死安妮,哈内克也在这个动作中作出了自己艰难而冷酷的选择。很多观众对此不解,甚至疑惑,帮助爱人死去,这是“爱”吗? 乔治在安妮去世后,独自生活在厨房边狭仄的空间,他的遗书内容,影片并无交代。但我们可以从另一封遗书中窥得端倪。高兹在《致D书|情史》中这样写道:“很快你就八十二岁了。身高缩短了六厘米,体重只有四十五公斤。但是你一如既往的美丽、幽雅、令我心动。我们已经在一起度过了五十八个年头,而我对你的爱愈发浓烈。我的胸口又有了这恼人的空茫,只有你灼热的身体依偎在我怀里时,它才能被填满。”这想必也是乔治要写给安妮的吧。 《致D书|情史》中还写道:“我不要参加你的火化葬礼,也不要收到装有你骨灰的盒子。我听到凯瑟琳•费里尔的歌唱,‘世界是空的,我不想长寿’,然后我醒了。我们都不愿在对方去了之后,一个人孤独苟活,我们经常对彼此说,万一有来生,我们仍然愿意共同度过。”共同赴死,是高兹与多莉娜爱情的宣言、承诺和厮守,让后人唏嘘不已。 而枕头、封条、雏菊,是乔治对安妮的不老承诺,他答应安妮不送她去医院,那么在她死后也必然不会将她移出公寓。公寓的四壁是爱人寄居的棺材,封条、雏菊让这场不存在的葬礼庄严而肃穆,死者得以尊严,生者得以慰藉。我不禁想起叶芝的诗: 虽然枝条很多,根却只有一个。 穿过我青春所有说谎的日子, 我在阳光下抖落我的枝叶和花朵, 现在我可以枯萎而进入真理。 ……爱的勇敢里,没有谎言,只有永恒。

 5 ) 哈内克冷酷无情地将人性的复杂面目慢慢剥开……

10年前的戛纳电影节,由意大利导演南尼·莫莱蒂领衔的评审团意见一致地将最高殊荣金棕榈奖颁给了《爱》,这是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继三年前的《白丝带》后,再度摘取金棕榈奖,跻身为数不多的“双金棕榈俱乐部”。据评审团主席莫莱蒂说,如果不是戛纳电影节的规则,他还想给这部影片颁发更多的奖项: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最佳导演、最佳剧本……由此可见,这部作品在各个方面堪称完美,给各位评审带来难得的共鸣。

现在回顾这部作品,发现其角色塑造、美学风格、衰老与死亡的话题,没有随着过去的十年褪色,却依然令人心有戚戚焉。真正的大师作品无需多言,开门见山就能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这部金棕榈之作同样如此。影片以警察破门进入公寓发现一具老妇人死去多时的尸体为开场,哈内克罕有地运用倒叙手法将结局公诸于众,却又留下一堆引人入胜的悬念:她是谁,为什么死家里长久没人发现?

▲导演哈内克(左一)在指导两位演员的拍摄现场

接下来是一个面对音乐厅观众满座的固定长镜头,这个酷似《隐藏摄影机》结尾的一幕相当考验起观众的眼力,究竟导演要让我们看哪个角色,细心的观众总能发现蛛丝马迹。随着音乐响起来,男女主角登场,之后是他们坐公交车回家的镜头。这个为数不多在公寓之外的镜头暗示了两人过往的职业身份,顺带引出他们与音乐演奏家的关系,而后者在情节中段再次出现。

长镜头拍摄早已是哈内克鲜明的作者标签,基本上一个场景就用一组长镜头完成。而这回在室内局限的空间里更展示出娴熟与复杂的机位设计。这个剧本有强烈的舞台话剧色彩,在大部分情节里,两位老人生活在公寓里,形影不离而恩爱有加,而太太的一场疾病却暴露出人性的弱点,最终引发一场不可思议的悲剧。尽管以室内戏为主,哈内克却透过微妙的人物妆容、窗外和室内物件摆设来暗示时间的流逝,从而与衰老这个话题产生共鸣。

▲幻想的一幕

老人临终关怀的题材并不少见,而这个故事有着现实与幻想的两面。作为子女,日常忙于工作无法体恤到父母真正所需,自然无法找准关怀的重点,就和片中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的女儿一样;而两位老人相濡以沫的日子描写更令人触动。昔日的恋人在眼前变得陌生,渐渐失去记忆和言语能力,在交流中失去耐性;昔日彼此恩爱的场景宛如隔世,现在变成处理尿失禁换裤子、给衰老的身体洗澡等等不体面的琐事。这种情形难免联想到自己父母年迈时的样子,或者想象有朝一日类似的情景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愈发觉得毛骨悚然起来,尽管这根本不是一部惊悚恐怖片。剧本的这种强大的现实感得益于导演本人的亲身经历,据说是哈内克一位阿姨自杀的经历给他带来的创作灵感。

相比之下,影片也掺杂了一些幻想的情节,男主角想象女主角在弹钢琴时,实际上是在听CD播放的音乐。而他的噩梦情景更是将影片的惊悚感陡然提升,这个堪比《隐藏摄影机》割喉喷血的场景预示着最后悲剧的出现。这些匪夷所思的情节一时让人难以分辨现实与梦境的界限,却也是描摹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绝佳示范。前后两场在房间里捉白鸽的情节更是将这种暧昧性拿捏得炉火纯青,这类往往出现在舞台话剧里的夸张情节,在此更突现出多重隐喻的意味。

▲男主角的行为是爱吗?

关于“爱”的主题,剧本给出了不同的诠释角度。何为爱?爱能否经历时间和衰老的考验?爱在死亡面前又算是什么?正如哈内克所说,这并不是一个讲述衰老的故事,而且是讲述如何面对和处理至亲挚爱的极限痛苦。在越发极端的情况下,越能体现出爱这个抽象概念的内在含义,其在外行为表现并不与内在本质保持一致。对于丧失自理能力、甚至精神失常的老伴,不离不弃地悉心照顾自然是爱的表现;但情况发展到极端时,还能如此对待吗?人性中自私或阴暗的一面会否不自觉地浮现?而男主角最后的行为究竟能否算是“爱”?相信直至今日,依然会有众说纷纭的答案。

这种挑衅观众情绪、引发争议的手法显然是哈内克作品一贯的特色,从《趣味游戏》里操纵观众同情心、讽刺电视暴力的实验手法,到《隐藏摄影机》里再次操纵观众好奇心的元电影结构,无不彰显出哈内克对待现实话题的高明手法。他冷静地抛出炙手可热的社会话题,却由始至终从不表明立场,却让观众去感受与做出判断。

▲影片最令人争议的一幕

好比这部作品中关于安乐死的话题,在当年掀起轩然大波。到底该不该如此直观地展示丈夫用枕头闷死太太的整个过程,这样表现的意义何在?在一部分人看来这是对个体和生命冷漠蔑视的作品(倒是与哈内克之前大部分作品评价一致),在另外的观众看来,这才是人性最真实的表现,而不是那种好莱坞电影里,全家人来到医院病房,围在至亲的病榻前,与接满呼吸仪器的至亲泪眼告别的温馨动人场景。

哈内克用冷酷无情的美学风格将人性的复杂面目像剥洋葱似的慢慢剥开,其丑恶程度简直和洋葱气味一样令人不适,有的人会掩面而去,有的人会感触落泪。导演成功地在这个争议十足的题材里找到对峙观点的交集,在剖析人性的过程中引发各种现实话题的思考(爱、亲情、衰老、安乐死)。不论你属于哪一类观众,相信看完这部金棕榈影片,绝对会有感同身受的时刻,哪怕只有一眨眼的瞬间。

 6 ) Amour

我很想从看一遍《Amour》,但是没有勇气。

当老去和疾病折磨自己,尊严尽失,时日无多。我很希望伴侣会像片中的乔治一样选择帮我结束生命,但他肯定是不会的。他定是希望我全身插满管子,苟延残喘,儿孙从远方赶来,哭泣着给他们的朋友发短信:我妈妈/奶奶快不行了。

然后抢救、死亡、喧闹的葬礼。

我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但很想安静的离开。
 
影片讲的是一对终身从事音乐教育工作老夫妻,乔治和安妮。他们生活很像叶芝笔下的《当你老了》,爱你青春欢畅的容颜,更爱你朝圣者的心。他们一起逛街一起听音乐会一起聊天,最佳地诠释着中式爱情审美中的四个字:相濡以沫。

一场音乐后会,单束光打在人潮散去的厅里,圆形的光圈里垂垂老矣的乔治夫妻搀扶着站起身来,那束孤独突兀的光强烈的暗示着观众:这对老夫妻要出问题了。

果然,安妮突然中风瘫痪,音乐历久熏陶下的高贵气质也抵挡不住老去和疾病,她慢慢的不能自理。乔治请来了护工,但护工对待爱人的粗暴刺激了他,他决心自己照顾爱侣。他们的女儿回来看生病的母亲,就像我们大部分子女一样,看过哭过痛过后,继续选择自己无法躲避的生活。

人老了,真的很像小孩子。乔治很笨拙,安妮很胡闹,他笨拙的帮她洗澡,给她喂饭,给她穿衣服。自尊心强的安妮看着乔治,眼里溢满平静的忧伤,她说,我已经活得太长了。趁乔治出去办事,她爬上窗台,很想自己结束自己,及时赶来的乔治叫住了她。

导演的叙事克制而平缓,冷厉的真实已经不需要渲染,影片里的每一个人都平静而无奈的接受着命运的安排,欧洲思想中的理性贯穿着整个片子,观众没有看到任何高潮的迹象,大概心里想着某天乔治准备好早饭,送到安妮枕边的时候,她已经悄悄离去——而这种纯粹的中式审美,显然不会被西方导演满足。

剧情一如既往不疾不徐的推进,安妮的身体越来越差,乔治抱着她给她讲年轻时候的故事,她很累,闭上眼睛想要休息。此时如雷雨,如闪电,乔治拿起身边的枕头。。。直到安妮停止挣扎。

影片最后定格在衣帽间的一排排衣服上,他们穿着那些衣服,过了一生。
  
绝大多数人的一生,根本配不上的“波澜壮阔”四字,都只是在克制隐忍的情感里,无可奈何的选择与被选择里,试图把总也无法满意的生活抵达幻境。最后却只能无从选择的死去。

没勇气再重看,是因为对爱情早已产生质疑。我们常打着爱情的幌子,在各种情欲纠葛里独自高潮。

而那些过往的落叶、积雪、脚步、笑声,它们看起来很美好,却正是因为已经死去。。。

 7 ) 最后一片漂离的大陆

       一年前,外婆终于被查出有神经官能综合症。用上“终于”一词是因为她的症状早在四十余年前便已显现:她与同事一言不合就能爆发激烈的争吵,在压力过大时总会感觉身体的某个部位隐隐作痛乃至暂时失语。在我三岁那年,她和外公分居,搬来和我们同住,这些症状有所减弱,但每到病痛出现时又会复发,并且愈加严重,她开始感觉到难以名状的巨大孤独,时常在小事上大发脾气,严重时她甚至试图自杀:第一次她吞了积攒数周的安眠药,第二次她用刀片割腕,当然,都被及时发现了。事后问起,她说感觉身体快要散架,不如这样来得痛快。我们愤怒地斥责她消极的态度,但始终找不到一个无可辩驳的理由来否定她的想法。

       在看《爱》的时候,我对Georges的最后做法没有感到丝毫的意外,那既是熟悉哈内克的观众等待已久的残酷一击,也是某些人在同样情况下的最终选择。影片的前半段有一处情节,Georges去参加熟人的葬礼,回来时发现Anne坐在打开的窗户下面。从Anne脸上复杂的表情,口中“你为什么这么早就回来?”的质问,再到Georges后来不自然的沉默,不难看出Anne也想选择以自杀的方式逃脱瘫痪的折磨。瘫痪对她而言不仅仅是禁锢自由的枷锁,更是摧毁自尊心的一颗炮弹。她不想让人在小事上帮忙,不想照镜子,不想让人看见自己在轮椅上的样子,Georges心领神会,赶走了护工,甚至不愿让女儿进屋探视。所有的细节都是哈内克无声倾泻的洪水,狠狠地冲刷着每个人的心。

       哈内克向来是一个擅于展示人类恶意的导演,无论是早期的冰川三部曲还是后来首度摘得金棕榈的《白丝带》都以极端的手法描绘了无处不在的原罪:肉欲、贪婪、愤怒、怠惰、冷漠、嫉妒。它们被压抑着,在看不见的地方汇成一道道暗流,不断侵蚀着社会和道德的根基,让摄影机下的家庭和生命倾覆。而这一切无非是我们自身的恶意所创造的死循环:毁灭使原罪的数量增殖,原罪使毁灭的过程加速。

      但哈内克此次并非心怀恶意而来。《爱》想表达更多的是对生老病死的无奈,对他人情感上的依赖和一种生命的尊严感。尽管导演的镜头语言一如既往地冰冷,固定机位和几处距离感强烈的长镜头把观众锁在了局外人的位置上,逼仄的室内空间和无法自由活动的Anne使得气氛无比压抑;尽管生命力和耐心的损耗无时无刻不是一种刑求般的折磨,让人焦灼地等待铰链松开的那一刻;尽管影片有一个哈内克式的残酷同释然并存的结局,不断闯入室内的鸽子和放入鲜花如棺椁般被封存的房间直接在每个人的脑海里打下了烙印。每当Georges以超乎想象的平静和爱意搀扶和安慰Anne的时候,你还是能感觉到镜头背后那双眼睛的悲伤,和安哲罗普洛斯的《塞瑟岛之旅》相似,以冷静的包装封存了一份感性的内容。

       我记得在家中的老相册里看过一张黑白户外照:在看不出天气的海边,外公坐在一块岩石上,穿着松垮的军装,抽着烟。外婆站在离镜头很远的地方,抬头看着天空。路上没有行人。很久以前读过一个故事,在故事的开始,两座巨大岛屿合成一大片陆地。后来它解体,漂往两个方向,岛屿不断分裂,不断风化缩小,最后成了海底的细沙。后来外婆午睡时梦见照片里的场景,醒来后去阳台浇花,终于想起那天有云从头顶狂奔而过,像是通往自由的启示。再后来,他们分开了。
    
       距离和苦难的终点不一定会有幸福,有时妥协与放弃能够避免某些更为可怕的事情发生。Georges同Anne的爱势必会成为驱使一方为另一方终结痛楚的动力。你可以说这种做法是自私的,不负责任的,但你不能否认这也是一种给予自由的方式,一段被迫提前告别的爱情。哈内克写出的故事或许总是显得有些残忍,不过这次它至少套上了一层温柔的外壳。

      缺失了重要部分的生命好比一片逐渐解体的大陆,破碎的部分将跟随地壳和洋流运动的方向四散漂零,就像是存留于他人脑海中关于死者的记忆。时间是不断上涌的潮水,逐渐吞没失去母体的土地,世代更迭之后,他们在世界上留存的大部分痕迹都将被消除,这是死亡和离别使人畏惧的原因。在送走了爱人之后,在构成生活的最后一片陆地漂离之后,Georges追着Anne的幻影离开了公寓。乔伊斯《都柏林人》的终篇旁白般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是的,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雪落在晦暗的中部平原的每一片土地上,落在没有树木的山丘上,轻轻地落在艾伦沼地上,落在西面山农河汹涌澎湃的黑浪之中。它落在山丘上孤零零的教堂墓地的每一个角落,迈克尔•福瑞就葬在那里。它飘落下来,厚厚地堆积在歪斜的十字架和墓碑上,堆积在小门一根根栅栏的尖顶上,堆积在光秃秃的荆棘丛上。他听着雪花隐隐约约地飘落,慢慢地睡着了,雪花穿过宇宙轻轻地落下,就像它们的结局那样,落在所有生者和死者的身上。”

 8 ) 解读哈内克的《爱》

        今年的65届戛纳电影节颁奖晚会上,当主持人揭晓最佳影片金棕榈由迈克尔哈内克的《爱》摘得之时,全场起立,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据说,这是近年来戛纳掌声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导演哈内克搀扶着男主演让-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上台领奖。至此,哈内克成为继安东尼奥尼,比尔奥古斯特,今村昌平和库斯图里卡之后第五位双金棕榈大奖获得者,大师地位从此无可撼动。另外,哈内克还创造了一项纪录——两次获得金棕榈时间间隔最短的导演。这次的《爱》和上一次的《白丝带》,相距仅有三年。
        古语有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哈内克已年届七十,在他步入生命历程的暮景之时,他果真拍出了一部和之前作品大不相同的电影,此次的风格突转包含了什么信息?这部《爱》又究竟有什么奥妙?

1、 之前的风格
        哈内克的电影,从《趣味游戏》(美国版),到《钢琴教师》,到《白丝带》,再到《爱》,能否从中窥见哈内克的风格轨迹?哈内克作品的主题和形式之间有什么内在的一致性吗?当然。哈内克的每部电影都在阐述同一个主题:暴力。暴力主题有多个变奏,哈内克在每一部电影中都探讨着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暴力。在趣味游戏中,暴力是难以理解的,哈内克屏蔽了所有的背景说明,只看到血淋淋的施暴过程——被毒打的妻子(娜奥米瓦茨)、断腿的丈夫(蒂姆罗斯),在此基础上,观众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有关影片中暴力的根源的信息。在《钢琴教师》中, 哈内克加入了一些背景信息,即暴力的诞生是性压抑的爆发。哈内克构建了一个非常封闭的叙事框架,家庭(母亲)是造成性压抑的罪魁祸首。所以当于佩尔饰演的女教师遇见天赋过人,相貌英俊的少年,她的性欲和已经扭曲的爱情冲动开始有步骤地释放。到《白丝带》,暴力的诞生过程被隐藏得更深,已经难以窥见罪恶的源头(亦即事件的真相),事件成为了一个迷,但似乎的确又存在着蛛丝马迹。哈内克借用了悬系类型片的剧作桥段,在每一场戏的末尾都安排一个悬念,从而层层递进;但厉害的是,不同于任何悬疑类型片,《白丝带》中的每一个悬念都没有在之后的场景单元内解决——悬念被空置,在一场场戏的延宕之下显得越来越诡异。由此哈内克把更多的机会交给观众,沉思在这部作品中有了非常强大的体现,当每一个观众都参与到事件之中,探究事件的来龙去脉时,哈内克作品的人文价值得以实现。“我想探讨的是任何形式的暴力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根源”,哈内克说。——是探讨,而不是盖棺定论。
        哈内克的每部作品都有让人不寒而栗的因子,他的作品中洋溢着凶暴和冷漠。而不加思考,则难以体味这种凶暴和冷漠从何而来;不会知道《钢琴教师》的结尾,为何艾丽卡用尖刀捅进自己的肋部,不知道她对沃尔特的态度,是单纯的生理渴求,还是畸形的爱。另外,在他后期的每一部作品中,镜语都是不动如山般的,静态的长镜头,景框牢牢锁定在狭窄阴暗的空间中,让人喘不过气。
        我们可以由此总结出哈内克的风格:
1、暴力构成叙事主题。
2、静态长镜头、封闭空间。
3、具有暴力性质的、和主题形成互文关系的蒙太奇组织方式:无音乐、硬切。
4、平光、冷调,低对比度,影像具有澄明的空气质感。
5、简洁。剧作要素简洁,影像简洁,说明性场景少得可怜,尤其是不加入道德评价。

2、《爱》:无风格?还是集大成?
        到了今年的《爱》,哈内克请来两位法国的殿堂级演员,拍摄了一部聚焦于妻子生命最后旅途的电影。之所以说这部电影似乎风格大变,因为和之前的作品比起来,暴力似乎退让了,让位给平实的生活,影片中大量生活细节,营造了比之前作品温暖得多的氛围。但是,这是一部脱胎换骨式的作品吗?原本的哈内克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吗?
        显然不是的。《爱》和之前的作品的确有很大的区别。《爱》的剧作质朴而平实,架构十分日常,只是简单的生命自然流动,这在之前的作品中从未见到(之前所有作品都有着一个独特另类的故事框架,这个框架是非常态的,甚至畸形的)。但单单这一点不足以说明《爱》是一部转型之作。莫如说,《爱》是一部哈内克的集大成之作。
        首先,虽然暴力让位给现实生活,但“暴力”并没有消失,它成为了一种更为形而上、更为抽象、更为制约一切的存在:死亡。我们无法否认目睹一天天衰弱下去的安娜不是暴力的一种,更无法承认乔治用枕头将安娜致死不是一种暴力。所以,可以说,每一部哈内克的电影,都在同一主题的基础上深化了。从《暴力游戏》中赤裸裸的暴力,到《钢琴教师》中加入的社会学心理学因素,再到《白丝带》中更多的社会学架构和思考——“暴力”在每一部作品中都走入更深的境界,从显到隐。 最终,它走入了终极,成为了《爱》中的死亡和日常生活。一般人很难将显在的暴力(视觉的、心理的)和哲学意义上剥离了人为感的抽象“暴力”联系在一起,但哈内克做到了。这体现了他不断试图更深入地探讨更重大的命题,也体现出他在这一部作品中终于走到了化境,完成了最高形式的表达(这种轨迹很像是杨德昌的创作轨迹:从《恐怖分子》到《一一》)。
        第二,《爱》中的温情,是否成为他作品的分界点?我认为不是。当观众看到年迈的乔治搀扶中风的安娜,两人互拥着,颤颤巍巍地靠在一起挪步,很难不生发出一种感动。但值得注意的是,哈内克没有将此作为叙事重心。如果以此作为叙事重心的话,那么每一场戏的结束都会是温情的,这样才能符合情感的累积效应。但我们看到,温情的场面虽不少,但《爱》中没有一个场景是止于温情的,在温情背后还有更多的其他因素。比如开场安娜失忆,乔治吓得不知所措,在这个场面中,除了体现出温情外,更多地是成为了影片后来内容的铺垫,成为一种预示和征兆——“这,就是安娜中风的起点”。另外,随着影片的行进,温情场面很明显地越来越少,从子女拜访,争执;学生拜访,苦涩;到安娜试图绝食的那场戏,乔治喂水,她不喝,乔治突然甩了一个巴掌过去,那一巴掌实在让人揪心,比他之前作品的暴力场面更加让人心灵震颤,因为,这哪里是单纯的暴力?这是包含了深沉的爱的一巴掌,而打的人又是行将就木的老妇。到这里,“温情”一词已经远远不能代表这部作品的内在气质了,比起温情,苦涩和无奈成为了至高的主角。到最后,乔治杀死安娜,影片至此已经裹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力量,它同时包含了正面和负面的感情,终于将我们推向了一个低谷。在这个低谷中,所有的道德都不起作用,所有的思考都在死亡的不可逆转的力量之下陷入沉默。所以,《爱》这部作品,是哈内克带领观众由之前的理性、冷静的”思索“进入到更为庄严的“感受”之中的一个标志。
       第三,虽然《爱》是一部突破性的作品,但它仍然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哈内克式的作品。 之前提出的五大风格在《爱》中全部有体现。比如开场音乐会的那个亢长的镜头。比如影片大部分的光效都是阴天氛围的,只有一到两次两人进食的场景中阳光从窗外照射进来。整部影片无配乐,多次出现了直接的剪切。此次台词甚至更加精简,考虑到大部分时间镜头对准两个老人,这种简练的台词显得尤为功力深厚。安娜的职业、子女和两位老人的关系、乔治的性格和知识分子气、安娜的要强的个性,全部没有以台词进行说明,而是由场面调度和表演来完成,完成地炉火纯青。除了两位演员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哈内克的剧作功力也保证了《爱》的艺术水准。

3、所谓圆融
        所谓圆融,指形式和内容的一致性。随心所欲之年的哈内克,在这部作品中走向圆融。
        哈内克在之前的作品中都力图构建一个奇诡的故事框架,由此,他作品中的冷郁、萧杀的气质能够在环境之中合理体现。这次,哈内克一改以往,走入了最平实的日常生活。日常叙事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叙事,所以它最难。哈内克没有重复老路,走入了一个最艰难、要求最高的故事框架之中,除了勇气非凡,也表示了他最终的圆融。由此,哈内克的五大风格甚至能在日常生活中充分体现,那么,他就真正完成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向世人证明了哈内克风格是铁打的风格、他的坚持最终让他走到了自己那片领域的最高处。

 短评

哈内克真是禽兽啊,艾曼妞丽娃都85了还要演裸戏……

6分钟前
  • 妖灵妖
  • 力荐

1.苦不堪言,爱如刀割;2.当你遇到影片中的问题,给你一个选择,你愿意选择照顾还是被照顾?3.眼睁睁看着所爱之人遭受痛楚与难堪,却无能为力的悲痛,多么重的痛;4.情节就像让人喝了一杯苏打水,没啥味道却还让舌头残留着一股咸涩味,实在不舒服。开头、结尾的设置稍稍有趣。

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每个镜头都透露着冷峻的气度,但与此同时又充满了人的柔软深情。这温柔的残酷,残酷的温柔震彻心扉!无愧金棕榈。

12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哈内克在一个室内环境里像拍出了无限天地:演员、调度、声、画…对细节锱铢必较。晚上跟一个他的灯光师的朋友吃饭,说到片头长镜重拍了几十次,各种静止、推轨、跟拍,像高山一样险峻刺激,不容丁点差错。两人在餐桌前那一场,那个颜色!光线之美几乎让我尖叫:这种既冒险又无差错只叫人回望古油画。

14分钟前
  • Virgohi21
  • 推荐

不知不觉就掉下眼泪,那个临别的故事真是谁都无法忍住吧。最后有些魔幻的收尾,如同往常一样地关上门离开,不同的是再也没有人在等谁回来。两个老人没有去讨论未来、讨论生死,但他们的每个举动都牵挂着对方。这样的故事,该多么让人相信爱情却怜惜它的易逝!无愧金棕榈的年度佳作!两位演员太好

1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重看了一遍,得承认当年看走眼了。影片真正要表达的是对知识分子人格的敬意,敬其对个人尊严与爱的超越肉身存在的完整性的追求。惟结尾捉鸽子戏凸显刻意的意义灌输,可去掉。

19分钟前
  • LOOK
  • 推荐

公寓已然变成爱情坟墓,同时经受内外两股力的打击:护士、女儿造访、鸽子和片头的破锁而入都是外力,威胁着“封闭式爱情”;在死亡面前,彼此的爱是唯一的精神寄托,这是内力,即便“爱你爱到杀死你”也是爱的至高境界。

2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Geroge坐在沙发上放着CD,幻臆中Anne在窗前轻轻弹起钢琴曲,恬淡伤感。自此泪水决堤,爱太伟大,以至于无声却动人。两位老人表演真实、震撼,年度最佳电影。

2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每每看见行将就木的老人,悲悯之外,更觉恐怖。老,意味着行动迟缓,反应迟钝,记忆衰退;老,意味着肤如沟壑,齿秃发落,面目可憎;老,意味着百病缠身,苟延残喘,与药为伍;老,意味着性格乖戾,思想陈旧,与新鲜事物不能相融……哀莫大于老,可我终归也有老的一天;本片拍出了我心底深深的恐惧。

31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是疾病扼死了你的灵魂,占据了你的身体,那躺在床上苟延残喘的,早已不是你。是它杀了你,它还将继续蚕食我们剩余的尊严、爱与回忆。我必须杀了这恶魔,因为我爱你。我的爱人,让我保护你。

32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年轻的情人们常说,“好想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真的,你们该去看看这个电影——看着生命从你深爱的那个他(她)的躯体里,慢慢离开,无丝毫浪漫可言。老,是件残酷、具体的事情,可笑的是,好像只有死,能勉强抵挡它。哈内克的残忍之处在于,他不讲述寓言,只陈述事实。

35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生命与死亡就像那只鸽子,抓不住也留不下,只有白头偕老的爱才是永恒。极简克制,内功深厚,诸多意象,细节制胜,绝望压抑,也有难以复述的细腻感动,两个老演员表演太震撼。

3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想起10月中那则夫妻黄河边徘徊12小时,丈夫将瘫痪8年的妻子推入江中的新闻。天朝这是没医保没钱,但有的都是爱。用不了多久,我肯定记不住这部电影的细节,记不住摄影场景和场面调度,甚至记不住那几句戳痛人心的对白,但我能记住那种绝望的情绪,就像老头讲叙自己小时候看电影的经历那样。★★★★

4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一对恩爱的老头老太太,一天老太太中风瘫痪了,吃喝拉撒都由老头照顾,老头最后实在受不了了,就用被子把老太太给闷死了。于是大家都感动的哭了。

45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爱一个人最幸福的事就是要陪伴他到老。然而我们最不想让爱人看到的,就是自己老去甚至将死时的惨状。永远的悖论。

47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推荐

哥又相信爱情了, 哈内克侯孝贤了,小津了。不过中间还有有他标志性的片段,专门吓那些装文雅又贪睡的观众

49分钟前
  • 文西
  • 力荐

看过之后缓了好一阵。除了前期宣传的直面生老病死、病痛对爱的折磨外,还有强烈的无力感,渺小的人最终不得不面对的痛苦。极简主义风,密闭空间的情节拓展。空镜用得很棒,让观众有时间去消化剧情带来的情感冲击。冷静到冷酷的哈内克。海报很温柔,电影却不仅有温柔的一面

5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痛苦的观影。另附真事:同学家爷爷奶奶,奶奶老人痴呆症,爷爷守着,一日三餐喂稀饭。当年总去他家下棋,上上下下都被老奶奶盯着,那就像两只活着的眼球,附在了一具无生命的躯体上。这么照顾了三五十年,可能是儿女不孝或其他原因。后来,爷爷掐死奶奶,自己上吊,双双没了。当年,听后只是觉得恐怖

54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爱,是我们活在这个世上能得到的唯一甜头,生命在你面前无穷的铺展,没有尊严,无所谓羞耻,你不能嫌它太漫长了。你只是无能为力。

55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不仅是华服少年鲜衣怒马,也不仅“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或“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如同空镜叠加呈现的效果,爱、死亡、生活皆客观存在,要么我们默默忍受,要么亲手毁去,长达近两小时的温情铺垫后,突如其来的残酷和魔幻,生之荒谬无奈;狭小空间的长镜和调度,青灰色调,自然光线。

5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