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难余波

剧情片美国2017

主演:阿诺·施瓦辛格,玛姬·格蕾斯,斯科特·麦克纳里,凯文·席格斯,汉娜·韦尔,玛瑞安娜·克拉瓦诺,格伦·莫肖尔,马丁·唐文,拉里·苏利文,莫·麦克雷,洛根·弗莱,克里斯托弗·达尔加,迈克尔·洛瑞,泰德·威廉姆斯,朱达·纳尔逊

导演:艾略特·莱斯特

播放地址

 剧照

空难余波 剧照 NO.1空难余波 剧照 NO.2空难余波 剧照 NO.3空难余波 剧照 NO.4空难余波 剧照 NO.5空难余波 剧照 NO.6空难余波 剧照 NO.13空难余波 剧照 NO.14空难余波 剧照 NO.15空难余波 剧照 NO.16空难余波 剧照 NO.17空难余波 剧照 NO.18空难余波 剧照 NO.19空难余波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6:01

详细剧情

  本片由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公司Protozoa Pictures制作,编剧是《宿敌》的Javier Gullón。导演人选未定,计划今秋开拍。由于航空管制的失误,男主人公的妻儿在空难中不幸遇难,虽然空管部门事后受到了公众的一致谴责,他依然想要追寻真相讨个说法。

 长篇影评

 1 ) 为什么我爱慕施瓦辛格

我是一个几乎没有崇拜对象的人,每当有人期望我说出一个体现文艺青年趣味的答案时,他们都会失望而归。没错,我能说出的名字,大概只有动作巨星阿诺·施瓦辛格了。这种情结从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滋生了出来,它起源于周末晚九点三十分的明珠电影和大人租回来的类型碟片,逐渐发展为对施瓦辛格剪报的收集。笔记本的最后一页贴着,“加州州长施瓦辛格来访中国”,带红领巾的小女孩为他献上一束红花。

在许多观众的心目里,施瓦辛格代表了一种理想化的男性形象,一个永远从熊熊烈火和舞台追光中走出的刚毅身影,强壮、憨直、深情又粗线条,有十足的力量。

这个狮子座的肌肉硬汉已经迎来了他的七十岁生日。七十岁对于施瓦辛格来说意味着什么?伴随一身肌肉,他似乎始终有着旺盛的精力。从底层移民打拼成主流明星,从动作演员转型为加州州长,从20岁带着20块移民美国算起,施瓦辛格呼啸于影坛、政坛已经有半个世纪了。

他卸任州长之后的回归之作是2013年韩国类型片大导演金知云进军好莱坞的《背水一战》,其中,施瓦辛格饰演了一个不太新鲜的边境警长角色,简单地复健了自己的英武形象。四年后,七十岁的他还在拍电影。最新的作品《空难余波》改编自2002年的真实事件——于伯林根空难,即将于十月在内地上映。乌伯林根空难轰动一时,主要事件发生在灾难之后:一位俄裔受难者家属、一位丈夫、一位父亲,远赴异乡将涉及此事故的空管员刺杀。这位“复仇者”,就是阿诺·施瓦辛格最新饰演的角色。

根据外媒的报道与评价,这部影片文戏吃重,而且大部分是施瓦辛格的独角戏,对这位老将的考验颇大。不过《空难余波》即使缺少了他标签式的动作戏码,其角色的性格特质也与施瓦辛格十分匹配。

今天已经不是孤胆英雄的世代了,人们或许都要忘了,活跃于越战后、911前电影的施瓦辛格和史泰龙与现在的动作片常客,巨石强森、查宁塔图姆、自恋而酷爱社交的超级英雄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史泰龙形象的核心是《第一滴血》里PTSD到只剩“半边人”的越战老兵。威声响亮到能当上州长的施瓦辛格则拥有更为复杂多面的男性形象——这显然不是《终结者1》中冷酷强硬的反派机器人,至少要接近于《终结者2》里“弃暗从明”作为未来人类领袖精神上的父亲。

施瓦辛格作为一代美国人的男性ICON,是电影研究、文化研究中一个常见的话题。一方面他以结实的肌肉和僵硬的表情来代表冷酷,另一方面他的角色又总是混合了失败、无奈、自嘲、对幼儿的喜爱、对女人的依顺、逼到极致时对权力和阴谋的反抗。他的表演里包含了对美国传统硬汉如约翰韦恩的模仿,但他把硬汉演绎成了一种天赋,就像不炫耀肌肉一样不故作姿态。

人们常说,某种美是美而不自知。健美冠军施瓦辛格的表演方式,或许是遗忘、否认、掩饰自己的肌肉和力量。在罗杰·斯波蒂伍德的《第六日》里,他是一名普通的飞行员;在保罗·范霍文的《全面回忆》里,他因遗失了记忆误信自己的工人身份,在詹姆斯·卡梅隆的《真实谎言》里,他始终在隐瞒自己的特工职业,追求日常而平静的生活。施瓦辛格后来拍摄了不少喜剧,也在更多的动作电影里加入了幽默的成分。1990年并不热门的《幼儿园警探》被广泛地认为对其演艺形象有代表性作用,在这部电影里,死板的警探不得不接受了一个打入幼儿园取得信任的任务。

一个成熟的施瓦辛格式人物,通常包含了木讷呆板的原生形象学习情感这样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是和其家庭角色、家庭故事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前文中说《空难余波》中的罗曼看起来很适合施瓦辛格的原因——这又是一个思路简单死板、对家庭深情不表、不受金钱诱惑、最终选择了以暴力复仇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特质虽然是施氏人物得以丰满的重要原因,却并不仅仅作用于情感线索和女性观众,同时,也指示着某种强硬的、封闭的理想化逻辑。是这种逻辑(或许还有施瓦辛格杀戮时紧绷的脸部线条)使得他们尽管大开杀戒,不仅伤害敌人也误伤群众,却仍然是受到电影院中所有观众认可的英雄。

大块头施瓦辛格显然不是一个充分的演技派,能够成为一个政客可见也不是一位本色演员(本人要比他的银幕角色所看起来的那样聪明得多)。他的形象与方式匹配着观众的期盼,而且,这样的结果是经过精密设计实现的。正如美国影评教父罗杰·伊伯特对他的评价:施瓦辛格从不选择他所不能扮演的角色,他对于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有非常敏锐的感知。“他不会跳出自己的区域,贸然争取一个大卫·林奇或者马丁·斯科塞斯电影里的角色。”这是他“为什么是美国电影顶级巨星”的答案之一。

在反类型、反英雄也“反施瓦辛格”的自反电影《幻影英雄》里,主角小男孩对他说,“你教我勇敢,我教你软弱”。那时他的肌肉仍然坚硬,他不吝让我们看到硬汉显得软弱、变得软弱、对自己的力量无法控制。而到了七十岁软弱变成现实时,他又敢于彰显自己的强硬,张扬自己的杀气,抛下日常生机只为复仇而活。前后的反差具有相近的功能:施氏人物的杀戮不是被欲望驱使的,而是由逻辑引导的。

为了完成作为警探的职责、为了探索自己身份的秘密、为了保护孩子和爱人,为了保护背叛自己的爱人,或者是为了复仇,他不得不完成杀戮。杀戮可能是错的,但施瓦辛格的逻辑总是比以武犯禁的侠客还要更对。

将电影世界与现实世界打通的《幻影英雄》是理解施瓦辛格的最佳通道之一,他用这部片子解构了动作片,也解构了自己。影片开头,男孩回到学校,老师正在课堂上讲哈姆雷特的故事,“他看起来手无缚鸡之力,实际上却是最早的动作英雄之一”。反过来看,施瓦辛格是在对我们说,他心目中的动作英雄其实如同哈姆雷特,肌肉并不重要,武功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决心和责任。杰克·斯莱特失去电影世界虚幻庇佑之后仍然敢于“对冲”冒险,哈姆雷特在人们都以为他孱弱无力时奋起反击,而《空难余波》里的俄国“老炮儿”,在人人都以为他选择接受时,刺出了自己的一刀。

伊伯特错了,施瓦辛格不仅主动“出演”了莎士比亚的悲剧,他对于哈姆雷特,还有着自己的理解。我想,他在古稀之年,选择出演重在心灵刻画的《空难余波》,或许也是在这个日日徘徊于墓园与妻女灵魂阴阳共处的男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希冀一生的角色,一个“作为动作英雄的哈姆雷特”。

 2 ) 对于老诺,很不容易

其实导演就是为了一句道歉,就可以化解很多恩怨,整个故事叙述很沉闷,不是年轻人喜欢的类型,但很考验演技,老诺真的不容易,整部戏,能看出一个美国前州长在70岁的时候还是这么努力,为老诺点赞。喜欢看惯了国内小鲜肉片子的人,当然不会给高分,这样的片子,不是人人都会有耐心看完的。我给四颗星。整个看完就是两点,不要咄咄逼人,要知错就认,另外,好的演员不管他曾经是什么,演好现在就对了。

 3 ) 我给四星

作为一个民航从业者,主观感受,比萨利机长有意思了很多。且不论什么演技故事冲突啥的,阿诺一张老脸,已经到了演什么都有基准分的年龄段了。

可惜的是,身为动作演员的他,眼神中的暴虐之气始终没有完全隐藏。也就是说,他的身上,浮现的不完全是一个失去妻儿的可怜中年人,有时候让我看到的似乎是一个含泪为地球人讨回公道的未来战士。

略跳戏。

阿诺老了。

老年演员阿诺,却正在开始。

 4 ) 影评,劫数 Aftermath

继2013年“金蝉脱壳”后,个人再一次在大荧幕上看见年老色衰的阿诺·施瓦辛格,有些唏嘘,几多凄凉。曾经风靡一时、号称钢铁之躯的“终结者”,现在年逾古稀。往日动作片的旗帜,今日只能依仗自己不擅长的”演技“回归影视圈,转型的困难,众所周知。

Aftermath(劫数),阿诺主演的最新剧情类影片,讲述了一起由空难事件发酵出来的人性、道德、爱与宽恕的故事(特别提一下,影片原型是“乌柏林根空难”,曾不止一次被改编成影视剧)。作品时长一个半小时,没有动作戏,没有阴谋论,只有最纯粹的讲述人与人之间各种爱恨情仇。

初略谈了下作品的概述,接下来是点评阶段,个人会从两方面解析——“关注点”与“不足处”。

作品有几点值得关注
1,揭示资本经济下的“蔑视人权”。
电影片段“16万美金赔偿金”——空管公司试图用钱来说服空难受害者的家庭收回上诉。这种赤裸裸“金钱至上”、“金钱解决问题”的粗暴方案,将那些“理论上的公平、公义”击得粉碎。也直击了“资本经济下,弱势群体难以维护‘自身人权’”的现状。

2,爱与仇杀(悲情篇)
电影片段“Roman情绪失控,误杀Jacob”——Roman对于家人的爱,对于涉事公司的扯皮推诿,对于事件当事人的愤恨,所有的情绪聚集在一起,怒火攻心,直接导致了他误杀了空管调度员Jacob。这个结果对于Roman与Jacob都是悲剧,一个锒铛入狱,一个随风而逝。
看到这段剧情时,请不要盲目站在“道德的高地”,指责这种行为,相反,应该去分析这个行为背后的缘由。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个错误动作的成因不在于个人,而在于一个利益集团的无作为、推卸责任、无视生命。这才是“悲剧产生的根源”,这才拥有正常思维的民众应该声讨的对象。

3,爱与仇杀(宽恕篇)
电影片段“Jack儿子放下了顶着Roman脑袋上的枪”——提前出狱的Roman遇见了Jacob的儿子,同样怀有愤恨,无法接受“杀人事实”的后者,想用枪杀死面前的杀父凶手。这段情节与画面仿佛是“Roman对于Jacob所做作为”的翻版,但唯一不同的是,Jacob的儿子用理智战胜了情感,他选择了“宽恕”,接受了Roman的道歉。这个迟来的”宽恕“不仅仅意味着后者原谅了前者,更表明后者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愤恨“,选择回归”平和心智“,开始继续自己的人生旅途。

作品有几处略显不足
1,深度不够。
与同类题材作品“萨利机长”(汤姆·汉克斯主演)相比,这部作品对于美国司法、行业潜规则、人权等敏感话题的涉及与探讨,明显弱化了许多,蜻蜓点水般的浅尝辄止,让观众对于导演执导这部作品的诚意与能力产生怀疑。
2,失败的演员组合。
作为一部依仗心理活动与肢体语言来推进剧情发展的影片而言,导演挑选演员的眼光相当”偏“。尤其是身为主角的阿诺,老牌肌肉男的演技比较堪忧(虽然已经相当卖力了),大部分时间凭借着僵硬的面部肌肉演绎出的一颦一笑、流泪伤感,总有一丝”终结者“再临的既视感,颇为尴尬。

3,节奏羸弱。
最后聊一聊影片的叙事节奏。前半段——紧凑,两条主线(受害者亲属一条线,导航员另一条线)交错进行,十分有看头。
后半段——松散、突兀。从Roman误杀Jacob开始,到影片末了Jacob的儿子原谅Roman。这段故事发展过快,以至于观众还没有搞清楚状况就已经”谢幕“了,没有足够的铺垫,太莫名。

写在最后,作为真实空难事件改编的作品,本片在叙事架构与人物刻画方面皆存在不少疏漏。唯独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剧组对于作品主旋律的把握,尤其是引申出”宽容“,这个极富”宗教色彩“、”哲学思维“的行为,值得观众细心思考。

导演★★☆☆☆(构思性、执行力、思想度都有所欠缺)
演员★☆☆☆☆(一星给老迈的阿诺)
剧情★★★☆☆(有内涵,却过于浅表)
视效★★★★☆(暗色调,与”悲情“的背景十分搭调)
音效★☆☆☆☆(稍弱、不推荐)

推荐人群:“阿诺”影迷
详细影评+剧照首发于“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5 ) 老迈的阿诺是唯一的余波

文/梦里诗书

阿诺·施瓦辛格老当益壮的演技,虽然在《空难余波》中将一位痛失妻儿的复仇者演绎的淋漓尽致,但作为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导演编剧却并没有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令电影给人带来真正的思考性,平庸沉闷的叙事,使电影俨然变成了一篇加长版的新闻报道。

电影原取材于“乌伯林根空难”事件,因为管制员的疏忽,两架飞机相撞,71人因此失去了生命,这里面就包含了卡罗耶夫的妻儿,空难发生两年后,卡罗耶夫杀死了这位管制员。电影正是根据这一事件作出了改编,而阿诺·施瓦辛格这一次在电影中所饰演的并非再是何般英雄形象,就是一位痛失妻儿的复仇者,同样电影所需要的也并非是演员有着多么强健的胸躯,更还在于对演技的苛求。

从这一点看,不得不说《空难余波》是阿诺·施瓦辛格在步入老年后一部尤为中肯的转型之作,没有动作打斗,也没有什么英雄迟暮的情怀。在电影里,已然年逾古稀的他,让人遗忘了那过往的英雄,转而就是将一位深爱家人,并由此陷入于痛苦与无助之中的复仇老者,在生动的表现力下呼之欲出,阿诺的演技也成为了全片最大的看点,可颇为遗憾的是,在这样一个有着真实事件为蓝本,也有着演技的作品中,《空难余波》却最终交出了一场难如人愿的答卷。

这部电影所给人的观感恰如鸡肋,在其前半段,两条主线的展开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而在后段电影虽然对这一事件的很多方面有所涉猎,但最终将只是极自己限于了个体救赎谅解的格局之中,并没有去真正攫取于事件背后整个航空集团制度和人性的漠视上,且关于复仇这一过程上也只是如同蜻蜓点水般的被一带而过,这种做法使电影在深度上尚不及原有的真实事件来的深刻,平庸的执导只是空耗了题材和演技。

作为一部改编电影,《空难余波》无疑是一部完全不及格的失败之作,可好在,老迈的阿诺却依旧成为了如此庸作里唯一的“余波”。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我的注微信公众号)

 6 ) 有道歉,才会有原谅~~


每一个人面对挚爱的亲人
突如其来的死亡,
都无法真正的冷静,
何况
这是一场由于空管调度员的意外失误而造成的飞机坠毁,
无人生还,
多少人在往后的岁月里都要活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
也许时间,
可以抚平一切
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地接受官方的赔偿,
多少钱的赔偿,
也换不来活生生的亲情。
内疚的人活在内疚中,
比如那位空管调度员杰克,
事故后的两年,
那份自责同样伴随了两年,
本来一家三口的幸福,
也因这场事故分居两地。
痛苦的人逃不出悲愤的漩涡,
比如那位一下子失去妻子与女儿的罗曼
除了回忆就是伤心,
面对涉事公司的扯皮推诿,
他无法沟通,悲愤交加,
对于事件当事人的不道歉,
他无法理解,怒火攻心,
就这样,
一切,情绪,不受控制地爆发……
一边是另一个家庭的破裂,
一边是无法逃避的牢狱之灾,
这样的复仇,
我们尽管知道是不理智的,
却又是十分理解他在那样的情境下不受控制“火山爆发”,
我无法判断谁的错,
我想唯一错的是
谁都没能勇敢站出来,说一句“道歉”,
又或者是你的一声“原谅”,
让这件事情从此翻篇。
失去亲人的罗曼,
只要你们一个真正的道歉,
他会努力放下情绪,走出痛苦;
被复仇而死的杰克,
也许你只要一句“对不起”
也许换来的就是生活的重新开始。
多么简单的一件事
却不知不觉就是变得如此复杂,
庆幸的是
杰克的儿子懂得了原谅,
因为罗曼的那句“对不起”
才没有让悲剧再次发生。
是啊,
因为道歉,所以原谅,
愿现实中的我们能够
多一些道歉,少一些争吵,
多一些原谅,少一些憎恨,
发生的事情
发生了就发生了,
无法挽回
我们要学会的是
以更好的沟通方式让他就此翻篇,
不再遗存在你的脑海中变成一个拔不掉的“铆钉!

PS:这部电影改编自“乌柏林空难”真实的事件,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搬上大荧幕,我想,就因为真实,所以更值得去深思!
再PS:不知道你们看没看出,罗曼是施瓦辛格演的,说真的,我是没看出,当我知道的第一反应,就是“岁月是把杀猪刀”,曾经在枪火中生存的硬汉,今就变成了一个温情的小老头,虽然也是健壮,但却失去了当年的的那股英气,唉,人老了,再上荧幕,也只能转型了,
70岁了,打打杀杀不容易啊~~~

导演:艾略特·莱斯特
编剧:哈维尔·古隆
施瓦辛格所饰演的罗曼在机场满心欢喜等待妻女归来,却最终等来飞机失事的不幸消息。虽然一名航空管制人员承认了自己的工作失职并被警局保护性监禁,但这些仍不能阻止施瓦辛格的复仇行为。

 7 ) 看了背水一战,我才明白为何硬汉电影会落寂

相比于史泰龙,州长电影里有太多男权性质的内容,很简单的道理

男一号肯定要比女一号强


女一号再强也要表现的一定时期手足无措,而且大多数时候必须等待男一号救援


而且必须有一个女反派,她的强弱无所谓,反正必须是男一号亲自解决的


相比之下,史泰龙的电影里,男权因素就不是很大,女性角色作为反派出场几乎就没有,唯一一次特警判官还是被女警收拾的,客观上让女性看了比较舒服


试着去想想,一个总是在你旁边说你弱的人,和一个不怎么对你抱怨的人,让你去选择,你会选择哪个?



而就像前不久州长拍的背水一战,韩国导演弄的,韩国这个国家大男子主义横行,受中国儒家影响


导演非要弄个女性反派,而且逻辑上根本说不通,理论上是有两个,第一个女性反派是劫囚车的,还要蒙住脸,然后莫名其妙消失


这算什么,说明再强大的女人也要把脸遮住无脸见人?



然后非要把被劫持的女性探员说是内鬼,我就奇怪了,如果她一开始是内鬼,大毒枭会不知道?


如果她是内鬼,在最后结尾前,她都表现出和大毒枭的敌意距离,这算哪门子意思? 而且她账号如果要贪污受贿,她要跑的话完全可以安全离开,需要和大毒枭一起跑?


而且里面的女一号,表现也是非常无脑,一开始和关在牢房里男4号表现不友好,然后在野外被毒贩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阿诺出场,满足了英雄主义救援,然后到最终决战,唯一精彩的也就是短暂的对狙,然后碰到杀手上楼,打死后居然就和男4号亲上了,这也太容易得手了吧?



最后导演成功让男性探员组长把女性探员拷上手铐,而看他的队伍里,一个女性都没有,似乎就是刻意为了把女性从高级警察队伍里削去,导演似乎就是告诉人们,女性最多只能当乡野里那种小片警,FBL这种高级职位你们女人别想。


给大毒枭配对只能是借口,而且编造的理由极差,各种矛盾bug



如果不是看阿诺,我根本不会去看,任何电影我都会坚持看完结尾字幕,唯独这部电影我无法看完,看的是满心别扭



这或许女性观众对这种硬汉电影看的不爽缘故,第一就是刻意压低女性的作用,第二就是非要刻意敌对女性,没有女反派也要创造一个



否则怎么满足那些男权主义者的心理呢?

 8 ) 空难余波感

本来是笨着阿诺去看这部电影的,可是电影全程么有太大的亮点。故事情节也比较清淡,无期。只是没想到阿诺演的平民在逝去老婆、孩子(怀有未出生的孩子)后,把全部责任归咎于当值的空管员,最后把该空管员杀死于他妻儿年前,多年后,空管员的儿子找到阿诺报仇,可能孩子本质比较善良,最后没忍心下手,此时的阿诺也意识当年的冲动。提现中国一句古话:冤冤相报何时了!结尾语:阿诺,已经离我们远去!

 短评

我觉得还是不能和萨利机长作比较,毕竟切入点不同。本片明显框架太小,只局限于个人的情感,而没有上升到社会层面。过分渲染悲伤的情绪也是本片不足之处,本可以拍成一部催泪片,却有一点惊悚的味道。

8分钟前
  • 布拉德痞特儿
  • 还行

文戏阿诺还不错,却还是杀错了人,本质是飞行公司管理和安全系统问题,但导航员承担了最大责任,最后以精神失常提前出狱面对导航员的儿子时,如何结局没有对错。当个人面对大群体导致的人祸时,毫无反抗能力,毫无公平可言,也是为什么实际复仇者在受够了扯皮推诿杀人出狱后在俄国当地获得英雄的待遇。

11分钟前
  • Carf
  • 还行

基于真实故事的传达却被拍成了一个冤冤相报何时了,强调煽情救赎的大型八点档。好在体量得当,一个沉浸于丧至亲之痛的中年男人,一个意外造成错误同样被错误缠绕的工作人员,在最后相遇,完成了高潮部分。只是戏外的故事或许更精彩:原型人物回到俄罗斯后被认为是英雄,瑞典却引起了不满(摘wiki)。

15分钟前
  • 基瑞尔
  • 较差

很平淡。唯一留下印象的空管员哭的时候鼻涕出来了🤣🤣

16分钟前
  • Vivian
  • 还行

被低估的电影,首先因为它被宣传成一部复仇电影,其次它实在是太悲伤了,基调类似中国的苦情剧,从开始就进入了一个注定无法疏解的悲痛之中,悲怆本身就是主题。在我看来它很具有现实意义,尤其结尾不动声色的宽恕,出演这部电影史需要勇气的,凯文席格斯的表现毫不逊色于《海边的曼切斯特》里的卡西。

20分钟前
  • 铁旦
  • 还行

2星半。根据2002年德国空难事件改编,原型人物是一位名叫卡罗耶夫的俄国人,影片中施瓦辛格正是饰演这位“复仇者”。近年的空难电影不少,去年《萨利机长》就是一个极佳的例子,不过与萨利的救人相比,本片明显更具有悲情色彩,可惜后半部分处理的不好,两次复仇都草草带过,说服力不足,结尾也干瘪。

23分钟前
  • 柯里昂
  • 较差

喜欢阿诺这类转型之作

25分钟前
  • 大夫山客
  • 力荐

在自我救赎和自我谴责的双重主题下道来,角度切入点不错,但人物在润色和饱满度方面是败笔,演员的表演也不足以承载事件内外的沉重,在缺乏充分动机成因下以流水账叙事,让原本充满悲情力量的电影堕入庸俗,这类电影需要推敲的剧本和人物,以及过硬的表演力度,才会肩负起除娱乐大众以外的社会使命感

28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较差

去了解了一下真实事件,小概率人祸导致大悲剧。我就是好奇普遍情况下航空公司对于空难的处理态度是怎样的,是否有一种专门提供空难赔偿谈判业务的公司。航空公司给出赔偿金额底线,该公司在调查乘客背景之后制定计划。最后金额数字越小,谈判公司获利就越高。才导致长期以来的空难善后问题充满了残酷感

30分钟前
  • 张宝根
  • 较差

故事本身很好,可惜没拍好。空管调度员是有错,但最大的恶却是航空公司、律师团、乃至整合体制对于他人的漠视。没人在乎你。

35分钟前
  • 聚羽成翼
  • 还行

同样类型 却被几年前的萨利机长秒得渣都没了。

38分钟前
  • 黄悦_
  • 较差

原来全世界的草民都一样,都活在一个没有歉意的社会阶层里。

41分钟前
  • St☆r
  • 推荐

没有动作戏,些许失望。看到那下垂的胸肌和肚腩,倒也有些伤感,剧情上,老诺杀了那个航空调度员,是不是草率了点,难道是最后为了让他儿子原谅他?单论电影本身,6分,不能再多

44分钟前
  • 五哥1999
  • 还行

可遇不可求的原型案例 导演编剧却像是绕着故事中心走了一圈丝毫没有重点 除了每个人都像疯子也没有真正的复仇 背景设定在美国也体现不出原型Vitaly Kaloyev出狱回到俄罗斯受到英雄礼遇甚至当上建筑部长的背后意义 一星给表演

46分钟前
  • |
  • 还行

确实是把好题材拍折了,被《Sully》甩几条街,结局完全是留白不成变丢盔弃甲。

49分钟前
  • 椒盐豆豉
  • 还行

一路叹气叹到结尾。。。

53分钟前
  • 于是
  • 还行

每一个意图切入的角度都缺乏真正的力量

5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较差

极佳的故事,但是导演调度的叙事方式毁掉了。

59分钟前
  • 巴别塔的光芒
  • 较差

州长演的男主遭遇悲惨T T,难免会让人想起之前成龙(同是动作巨星)的《英伦对决》。冤冤相报何时了?Scoot McNairy再度出演飞机题材,“丧男”模样演得炉火纯青,一开始我是求他这位空管人员自杀去死的TAT,简直严重失职!后来又发现航空公司和值班人员也难辞其咎……片末某些镜头乍然变成恐怖片,继而又变成伦理片。

60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推荐

这结构要么削减至一集剧长度突出反转要么加长至一季通过POV重点描述各视角的PTSD,且更日常的剧情,才有看点…不然除了州长还有LOST小妞?还能让我记住什么?

1小时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