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歌声不绝 剧照 NO.1歌声不绝 剧照 NO.2歌声不绝 剧照 NO.3歌声不绝 剧照 NO.4歌声不绝 剧照 NO.5歌声不绝 剧照 NO.6歌声不绝 剧照 NO.13歌声不绝 剧照 NO.14歌声不绝 剧照 NO.15歌声不绝 剧照 NO.16歌声不绝 剧照 NO.17歌声不绝 剧照 NO.18歌声不绝 剧照 NO.19歌声不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6:02

详细剧情

  BV(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 饰)是一位对音乐充满了理想抱负的年轻人,为了在行业里立足,他决定和超级制作人库克(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合作。菲耶(鲁妮·玛拉 Rooney Mara 饰)是库克的女友,同时也是他的助理,在三人相处的过程中,BV和菲耶渐渐相互吸引了。  虽然菲耶和库克一直进行的是开放式的恋爱关系,但BV的插足还是让库克心中感到百般不爽,最终,玩脱的三人分道扬镳。BV和名叫阿曼达(凯特·布兰切特 Cate Blanchett 饰)的富婆走到了一起,菲耶在女同性恋者佐伊(贝纳尼丝·玛尔洛 Bérénice Marlohe 饰)的身上寻找安慰,而库克则和罗兰(娜塔莉·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饰)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长篇影评

 1 ) 子不语怪力乱神 | 不语不代表不存在

如果你在两个小时之内,并没有在碎片化的剪辑、实验性音效和导演特仑苏(北纬40度世界公认的“黄金产毒奶带哟)完全不屌观众的镜头语言中沉沉睡去,大概还是能获得一些精神层面的启迪和思考。情节线其实很简单,故事梗概先按,在人设部分会有大量剧透。 1. 人设与表演 导演完全不想让演员有什么突破,演好老路子就可以。于是法鲨还是一个性瘾患者,和Shame里不同的是还有一段比较纯真的爱恋,并且结婚,虽然最后因为放荡的性行为逼疯了信教的传统德州妻子;于是高司令还是那个爱情失意的音乐家,不同的是他并没有什么事业追求,最后为了追求淳朴的爱情和生活变成了工人;于是鲁妮玛拉还是那个看上去纯真实际上内心骚动的路人女孩,劈腿、玩3P、当拉拉,最后莫名其妙地也和最开始的原配高司令放归乡野。 表演方面无功无过,但是导演和演员之间仿佛有一种默契的感知。四位主演贡献了很多堪比现代艺术短片一样神叨叨的演出,很多片段可以直接放到MoMA播放也毫无违和感。个人很喜欢高司令和瘫痪父亲的一场戏,真挚到超过爱乐之城所有技术性表演,也为这个人物的转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相比之下鲁妮玛拉的转变令人措不及防,明明是个内心骚动的小婊砸,却突然愿意当农妇。 对于故事的结尾,刚看的前十分钟深深反感,不知道为何特仑苏要给这样一个收尾。不过既然导演抛出了这样一个生活状态的困局,给出一种解决办法也无可厚非,毕竟他就是不屌观众。 2. 情节与镜头 情节很简单。从最开始的三角恋为起点,鲁妮玛拉乖巧下的躁动、法鲨衣冠下的禽兽、高司令温暖下的缺心眼儿,都在这段三家关系中合理共存。接着三人分道扬镳,出轨的一方克制、一方移情,事业伙伴由于志向不和不欢而散,情侣也因为黑暗的过往曝光而分手。三人各自找了另外三人,延续着他们青年时期的病症,法鲨逼死了妻子、高司令因为妈宝姐弟恋失败、鲁妮玛拉的拉拉恋也淡了散了。最后法鲨愧疚,原配二人返璞归真,紧贴大地。 “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最后高司令满身尘土,躺在田埂上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 因为碎片化的剪辑方法,我们很难知道具体的时间轴上发生的事情,一切都变得模糊;大量的手持镜头极限地靠近演员,让我们的感官体验更加真实;结构上有些长段落的演出被分别剪入叙事中,不仅削弱了故事的线性结构,而且营造了现代人类在生存中永恒存在的彳亍感。 3. 配乐与音效 最让我佩服的是倔强的弦乐,在若干个短镜头中强行中和了一发,本来令人不安的频率被串起,弦乐成为让人平静的白噪声。另外,在声效处理方面也非常专业,虽然剪辑让整部电影的可看性下降很多,但是音乐使得这种个人风格变得易于接受。 片中大量使用独白,中等段落的语言叙述也让碎片的镜头成为他们生活中攫取的片段。生存状态这种东西太有哲学意味了,这是特仑苏的长处,也是让很多观众觉得不安的地方:明明故事线那么简单,主人公都是渣男贱女,为什么要如此装逼。其实特仑苏的想法很简单,他不想让人去单纯看一个故事,而是去体验、理解、经历一些人类共同的阴暗面瞬间。 因为不说不代表不存在,世界上的鬼犹如此,人心里的鬼,有是连最亲近的人都难以察觉。社会对人的约束从来不曾减少,而人对内心自我探索的好奇心并不会因此减少半分。贪欲、性瘾、欢念、暴力;吃饭、喝酒、抽烟、嫖赌;人的罪恶从不会因为社会的进步而减轻。 人性本恶。这是我们的生存状态,是本能。从歌到歌,就是从这一秒的欲念,到下一秒的欲念。 特仑苏提出的方法看来黑色幽默,也有过半百之人的人生智慧。

 2 ) 不像电影的电影

每一帧都能截图,每句话都是情话。 “I didn’t believe enough in love, afraid it would burn me up.” “I wanted to escape from every tie, every hold, to have live at any price, not to settle, to go up higher, free.” “That was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 that I knew, everything came from that hour, I wish that it could last forever.” “I love the pain, it feels like life, sometimes I admire what a hypocrite I am, strange what you get used to.” “Are you happy? I think I might have misunderstood happiness, you know? I dream about it and stuff, and I sing about it sometimes, but I don’t... No.” “You get used to drifting, waiting, they say follow the light,where to find it? When you’re young, it’s not always easy to know what is the light. It’d be awful to have these good times and not have life itself.” “Maybe you need this world. The falsehood, the show. Maybe what stirs your blood is having wild people around you. You might have to be a sinner.” “What if I don’t become an artist? Don’t have one life. Don’t have the other. Running around, trying to be somebody. Snatching at life.” “I never knew I had a soul. The word embarrassed me. I’ve always been afraid to be myself. I thought there was no one there.” “I forgot what I am.Whose I am. You’re so far off. I’ll die if you don’t come soon. I don’t like see the birds in the sky, because I miss you. Because you saw them with me. Come. Save me from my bad heart.” “You’re the part that I don’t know that you don’t know yourself.” “Everything I could do to get free goes through my mind. Makes me evil. I used to think I could never be wicked. Wicked before, a long way out for me.”

 3 ) 旁白和拐弯

电影说了一些只要不是太玩世不恭就都会想过几次的那种事情,但表达方式实在是有魅力。 一般来说,相声才是语言的艺术,电影不是,所以旁白在电影里的地位一直不高。不能确定究竟是泰伦斯·马力克对它有心抬举,还是一众演员念台词的时候离话筒太近,这一次这些画面之外的声音意外地并不显得多余。相反,它们让演员找到了一个工具,可以用它对着你的耳朵一直吹,吹到你能感觉到他们身体的存在、看懂他们的角色为止。 身体上的吸引是电影想要表现的一点,角色的构建也有很大一部分通过心理活动来完成,而旁白恰好能同时胜任这两个任务:因为声音可以作为原始吸引力的载体,语言又能传递更具有文学性的那部分信息——声音和语言共同组成的演员们贴近话筒念出的那些台词,也就是旁白。 鉴于和娜塔莉·波特曼一样绝望的人还是少,一个人的人生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中间的麻烦说不定就是鲁妮·玛拉或者瑞恩·高斯林式的。泰伦斯·马力克没怎么说之前的叛逆,也没怎么说之后的和解,用了两个小时,就讲了一个中间怎么拐弯儿的故事。

 4 ) “我不想再看天上的鸟,因为你曾陪我一起看过”

文/叶丹颖

我想有所经历

我告诉自己

经历过总好过不曾经历

我想要生活

唱自己的歌

——《歌声不绝》

故事结束了,就像回到了开头。淡入,淡出,几经劫历。

今天我想向你推荐的这部电影叫《歌声不绝》(《Song to Song》),在豆瓣上偶然看到关于它的介绍——“影片讲述一段性爱沉迷与背叛的故事,具体就是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的音乐节上,相互交叉的三角恋情”。

它突然吸引我,大概并非是出于对重口味的猎奇,而是我急迫地想知道沉沦其中的主人公在这样复杂的情欲中如何让自己获得救赎。看到最后我不知道人物是否得救,我也不敢承认自己是否完全看懂了整部电影,但那些断断续续的情绪,那些扑朔迷离、如意识流般的片段,那些似曾相识的挣扎与撕扯,的确迷人。

影片的意境很诗意,每一帧都仿佛在一个遥远的梦境里。女主呓语般的独白,让我想到了一个词:ASMR。平静的声音,像贴在你的耳边、你的胸口,你置身一个百无聊赖的雨天,由它静静流淌进你的血液、你的精神。

她的回忆唤醒你的回忆,彼处的隐秘丛林勾连出此处的隐秘丛林,她冷静解剖着自己,也逼你窥视自己的灵魂。

不论是表现失去、怀疑、爱,还是疯狂、怀疑、挣扎,当她在向你诉说时,语调无不显得性冷淡,但你能感到一种张狂的、破坏的力量,正如藏匿在音乐节癫狂喧嚣之下的暗涌——你置身其中,抽身而退,退入另一道时空之门。

像猎豹追逐猎物,人的本能驱使其不可自拔地追逐当下的快乐,那是自然的生命力。而它稍纵即逝,你不知道哪一刻、哪一秒,它就不再属于你了,你要狠狠地握住当下,像抓住一把温热的流沙,愿意生命终结于此。刹那永恒的顶点,真实幻化,你溢出不可名状的悲伤。你想尽情玩弄生命的火焰,而火焰落幕,是冰冷的气息划过。

只有燃躁的音乐,只有欢笑,只有你和我,只有忘乎所以、不顾一切。只要快乐,因为它是此刻唯一的救命草,背后是扑朔迷离的深渊。

音乐能让你自由,自由也许只是一种当下的假象。几乎所有歌手都享受舞台上万众齐呼的时刻,巅峰状态的当下仿佛就能掌控世界,人群跟着摇摆,台上的“上帝”,随口向你下了一个命令,于是你获得了“神谕”。

“我们必须唱歌,让人高昂,以此助人。”在激战的灯光、嗑药般的呐喊、集体的狂欢中,你被湮没,你也被燃起,你不认识谁,你又无时不刻不在直视着谁。陌生的,熟悉的,生活的横切面,爱情,性,酒精,荷尔蒙,在空气里弥漫,翻滚,升腾。人群在欢畅后离去,没有人需要去关心彼此的寂寞、虚无和落下光环以后的微不足道。

沉溺在音乐里,似乎只要呐喊声足够高,它便可以掩盖掉一切。

音乐节是一个试验场,如同一批陌生人上了同一艘船,进行一场远洋的冒险,他们放下陆地生活的纠缠,开始新一轮彼此之间的“野蛮”侵蚀与共生。

人们渴望爱,也渴望自由与安全,渴望在特定的场合向特殊的人暴露出自己的伤口,最后又希望能收回每一个伤口,饱经劫难的人,声称渴望回归简单的生活。

影片是献给曾历经过深爱的人,你会刻骨铭心地被同样的气味惊醒。“我不喜欢看天上的鸟,因为我想你,因为你与我一同看过。”“鸟儿们说,我们会相爱,爱永不止息。”“我不会停止爱你,我觉得我停不了。”“我不得不找办法,摆脱你,生活下去……”

爱,是一粒种子,一旦植入了你的DNA里,你无法靠意志摆脱它,你被它臣服,你只能永远地爱下去。

当你失去Ta的时候,你无法忍受再多看一眼那与过去同样或相似的风景,而Ta却更加真切地、如影随形地出现在你的身边,Ta的气味、Ta的声音、Ta的每一个动作与表情,一切的一切都会唤醒你的记忆、你的神经,你狠捉不到,扑空,再扑空,你无法再去凝视一幕幕,一幕幕却向你涌来,美好的事物总是刺眼而令你害怕,你逃无可逃,因为Ta已浸染了你生活的全部,于是你失去了一切的生活。

游走在真实与虚幻的边界、现实与回忆的重叠里,你眼前的一切都与你隔着一段无法跨越的距离,正如你与现实周遭有一层冲不破的网,令你窒息而沉沦。

有生活的人大概永远不会体会到,丧失生活者对真实生活的绝望与渴望。记得曾经看过一个话剧,女主对男主说了句大概是这样的话——“如果我们在一起,我就有生活了”。构成生活的故事、肢体动作、语言、具有烟火气的环境,正是生活本身的肌理。欧文·斯通编著了一本梵高传,书名叫《渴望生活》,这四个字醍醐灌耳,生活的密度如氧气,越稀缺,越渴望。

“我喜欢痛苦,它就像生活,”戏中人说。爱是建构生活的原始动力,而痛苦本身便是生活。爱供给了绽放时高仰的头颅,痛是尘埃之下开出的花。人们有时需要痛感,至少它是一种自怜式的自救。痛与爱相伴相生,爱是向上的,痛是最后的防御,它让人异常清醒地意识到存在本身,以便在堕入虚无之潭前漾起涟漪。

电影中与现实的疏离感,让我想到荒木经惟所著的《东京日和》,当他拍摄那些枯萎的花朵、鸟儿啄过的苹果、干瘪的壁虎,是重新活过有阳子在的日子,他拍摄小巷、十字路口、河岸,是重新走过与阳子走过的路。

他的皮囊游离于现实,精神实则停滞于过去。在他所捕捉的镜头里,可以看到挥之不去的物哀的气息,那是他与亡妻的对话。时间的线条越往前走,虚构的真实越是往记忆深处倒流,“空”凌驾于所有的景与色。

而在本片里,你看到所有那些欢乐的场面,男女主弹着吉他跳着舞,从高楼的阳台上任性地抛下一卷卫生纸,美得不真实的夕阳与湖水,成群的鸟从林中扑腾而起……你能隐隐感到那些都是发生于遥远的、而今已成为“废墟”的生活现场。

幻象便在此产生。片中一位性工作者说:“制造幻象,但别让自己相信幻象,只让他相信就好,别让自己陷进去,我售卖幻象,而非身体,我售卖幻象,我售卖白日梦给这些人。”

尽管影片从始至终弥散的几乎全是迷离的情绪,而它恰如一杯调好的鸡尾酒,在昏暗的灯光下,有时候你会怀疑它的意义,而它唯一的意义恐怕便是让你中毒,让你在诡谲幽深的漩涡里舔舐自己。但你会觉得它很美,你获得了快感,你体味了忧伤和疼痛,你最终依依惜别地告别了它。

又回到安全的现实里。

 5 ) 观他人之爱 思自己之爱

歌声不绝这部电影,真的太文艺了。喃喃的将心事道来,却让你不忍心错过任何一个细节。那些我们恋爱中的小心事,就这样被电影这样放大,我们看着电影的同时,也在审视着自己的感情。

为了加深理解,看了几篇影评。他们说的很专业,对人物个性剖析的很透彻,她们的所思所想,让我深思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感觉,感觉和他们很不一样,或者我是个小白人,想的时候没有太多的背景牵连,写下这篇影评整理一下思绪,也希望带给读者一些启发。

菲伊是一个看起来柔弱但却极其勇敢的女孩。她尝试任何事情,来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包括和法鲨在一起,暴力的性爱,来找寻自身的存在感。在遇见高司令之前,她从未感觉到情感的共鸣,其他男人喜欢她,她尝试迎合各种男人,但他们从来只喜欢她的肉体,能给她的也只有金钱。至于她和法鲨之间的感情,法鲨从未曾停止过找寻生活中的刺激点,他能给予菲伊只有金钱,至于他自己,他都不确定生活中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菲伊在我看来是一个单纯纯粹的人,她有过很多关系,感觉很乱,但抛开这些她有着纯粹的灵魂。她无法对高司令许诺,因为她感觉自己无法兑现承诺。她很自责内疚,她感觉自己对高司令有所隐瞒,自己配不上高司令。她深深的爱上了高司令,她想要忘记,想要惩罚自己,哪怕低到了尘埃,也无法获得高司令的原谅。但再次遇见高司令,还是那样深爱着他,并愿意追随他。在爱情中,她一直勇敢尝试,有时甚至责怪自己是个坏女孩,自己不配被爱,被宽恕,但是还是有个灵魂依恋着你,爱着你的所有,兜兜转转仍然去找到你,在结尾的时候感觉特别暖,感觉自己也很幸运,格外的想他。看到其他影评说结尾很突兀,而我感觉只不过一种顿悟吧,再次遇见,发现还是最深爱着他。在我心里,菲伊不过是勇敢坚守爱的好女孩。

高司令拥有着一个有趣的灵魂。在电影中,他的形象是付出型包容型的,但是在他看似毫不在乎的面孔下,他其实很在意。他一直都知道菲伊对他有所隐瞒,从一开始努力忽视不见,到后来的紧紧相逼,两人情感破裂。他其实也很自责,他不知道该如何做来挽回即将破碎的感情。他也无法让别人为他停留,他怕自己无法实现承诺。他就是那种在感情中即将进入新的阶段,害怕踏出新的一步的人。可是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电影中,想要任何一方不做取舍,感情真的难以维系,会随风飘散吧。但更爱他的一方,也会为他做出舍弃,追随他回归到质朴的生活中吧。菲伊这样,而高司令在经历生活的变故,最想回到的也是菲伊的旁边。爱情中总有这样的魔力,让软弱的人变得坚强,让随意的人变的执着。爱情,就是见过了万千人,仍最想念你。是不是突然感觉,爱情那么飘忽不定的事,让人格外安心。

法鲨,一个在生活中追求刺激的人。惹火的音乐能刺激到他,暴力的性爱刺激着他,还有生活中各种各样新奇的事刺激着他。他通过刺激,来感觉自己活着。他通过和娜塔莉结婚,来证明自己被爱着。他曾经是迷恋菲伊的身体的,但她发现灵魂已经不在自己身上的人,变的豪无生趣。他是嫉妒高司令的,他们那种纯粹的爱情,他很向往。他也希望有人是真心爱着他的,他娶了娜塔沙。他拥有了娜塔沙,她就像自己的私人用品,从来没有真心的为她考虑过。他带她感受着自己的喜爱的暴力的一切,只希望自己承受更高的刺激,未曾想娜塔沙的接受能力。娜塔沙最后选择了死亡,或许她感觉自己可有可无,或许她感受不到法鲨的爱,或许法鲨给她的超过了承受范围却无法活着摆脱。她死了,像花朵落入泥土。但她的母亲太可怜了,失去了对于自己来说最重要的,几乎崩溃疯掉。

生活是绚烂多彩的,人们可以选择活在这个假象中不再醒来。我们若不谈爱,只谈情,我们也可以见一个爱一个,直到老去。但是生活最终还是归于平淡,一切还要返璞归真,我们也无从避免去考虑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对的人对于我们那种灵魂的吸引,要超过性,高于爱。

爱真的很有意思,看似那么脆弱的东西,却让我们那么安心,支持着我们走了很远。

最后,愿我们忠于自己,忠于爱。❤️

 6 ) 意识流电影

#看过《歌声不绝》# 我的评分:★★★ 围绕爱情的朝圣与救赎,用大而混沌的时间维度来切割对这意识的窥探,足以让马力克开创一个新的类型——意识流电影。随意而琐碎的场景变换,需要大量而多样的素材,怪不得会剪4年。变形的广角镜头几乎成了这基底,充分利用场景的自然功力让角色的喃喃自语变成这破碎时间流中的肌理。配乐同样作为神话一般的存在,就像耳边步步紧逼的圣歌,其无可阻挡的魅力成为辅助场景与故事的力量——这是一部可以听的电影。余晖下的停车场中的哭泣,床第间的束紧与挣扎,晕眩的倒立与瘫软也无法阻止生命不顾一切的消逝与回归。Go back to a simple life.

 7 ) 歌至歌,吻至吻

我真的很好奇泰伦斯·马利克是怎样的天才人物。似乎每部电影都能吸引众多一线演员捧场,《细细的红线》、《新世界》、《生命之树》到近年的《圣杯骑士》和《歌声不绝》,无不如此。但他又很慢,比如《歌》早在2011年就提到立项了,好像是13年提到高斯林、凯特和玛拉等人加盟。结果那边人家在《卡罗尔》里恋爱了,这边忧郁爵士手大谈爵士理想,《歌》还是没动静——除了15年的时候宣布改名叫《失重》。结果,17年上映了,除了西南偏南电影节相关宣传活动,没什么造势。现在来看,可能除了漫威或者DC宇宙,很难凑齐这种阵容:高斯林、法斯宾德、波特曼、鲁妮·玛拉、凯特·布兰切特,以及帕蒂·史密斯、波普为首的音乐巨星捧场,掌镜的还是斩获3个奥斯卡最佳摄影的“山羊”卢贝斯基(两人也是老搭档了)。查一下名单还有方基默,没认出来。

于是在小雨天,到一家独立的电影院买票看看。影厅不大,装潢挺漂亮,观众来的也不多,另外这家电影院选片比较有趣,偏小众,有舞台剧录像(NTLive)、现场,还有经典重映(从《愤怒的葡萄》见气候变化),更有午夜狂欢场(比如黑白版《疯狂麦克斯4》《诺斯费拉图》)。

然而电影看了半天就一个想法:这什么玩意?

严格来说,剧情还是有的:两个怀揣音乐梦想的青年和爱人间的各种情感纠葛。维基上的介绍也就这个意思。

联系一下众人之前的电影,《歌》简直引人浮想联翩:开头有个扣兜帽的男子是从《刺客信条》片场来的某人吗?高斯林这次不装模作样弹爵士了,反而抱着电子琴弹摇滚。玛拉和凯特并没有互动,反而玛拉和法国女子暧昧不清。法鲨总是一身正装,还经常露出标志笑,和玛拉在一起还真有霸道总裁和小白兔的感觉(更别提法鲨还有一段挺限制级的狂欢)。还有个发现时看银幕久了,觉得玛拉和波特曼竟然有些像:年纪差不多(差4岁),发色和眉目也有些相似,最后真分不清了。

回到电影本身。我很想知道,是不是包括导演在内,没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全片都是山羊镜头下的美国浮世绘:音乐节上的狂野、林地中的宁静、城市生活的迷茫,更多的还是男女间的各种互动:示爱、亲昵、暗示、挑逗以及分裂和失意。当然还有女性间的暧昧和亲热,以及男性的兄弟情谊互动(这个我确定)。好像能想到的诱惑、“淫而不乱”甚或是“淫且乱”都自我陶醉般的表现一番,再加上几个主演时而梦呓一般的旁白,慢慢地道出自己的情感、生活和思考…要不是中午睡过觉了,大概非得在电影院睡着了。

所以可以说这是部“奇观”:我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电影!也许是风光爱情电影?幻灯片、纪录频道一般展示美景,让演员好像为满足爱欲一样地表演,再自我满足地念着不像诗句也称不上散文的旁白,以及零零碎碎的音乐,偶尔还有音乐巨星当人生导师。

然而这些有意义吗?是否不过是堆砌画面呢?

有人提到了“意识流”,似乎这些都有了解释:马利克的剧本和导演都放弃了常规叙事,不打算讲故事,而是任思绪流淌,将画面配乐旁白配乐等等随性组合拼接,表达他对爱情、生活、梦想、纠葛等等的看法,或者说印象;此时种种混乱的爱情观似乎都有了意义:他们在追求“歌至歌,吻至吻”的生活,希望将一瞬的美好持续到永恒,各自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因此整个“电影”是种印象、幻想,表达了一种美学追求,并且可能带有实验性(当然,看不懂就可以归结为“实验性”)。

卫报发的评论标题是:“马利克:过气的导演,还是领先时代的先锋?”大概是对这位个性追求个人美学导演的争议所在吧。另外尽管汇聚这么多明星,票房难称理想啊,也许志不在此吧。

补一句吧,我看北美票房也不怎么样,没过多久就下线了。

 8 ) 青春疼痛万物死

当初yumbi在豆瓣音乐首发《万物死》时,一定想不到有一天自己的歌能被拍成电影。还是青春疼痛版的。

不用找了,这歌已经被和谐了。可惜,那mv拍得多带劲啊。

导演这几年可能被人下了降头。除此之外我不接受一切理由,只有这个能勉强维持他在我心中的形象。

仔细想想,近年来唯一能在立意、阵容和形式主义上和此片一决高下的片,大概只能是,

摆渡人吧。

 短评

居然真的是跟圣杯骑士套拍然后硬生生剪出来两部片

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这是Terrence Malick,他不存在扑街,只能是在自己的风格中走的更远。完全摒弃了故事的牵绊,无拘无束的表达,一往无前的创作,你要欣赏他,就要学会放弃在电影中寻找主题和答案的欲望。他在现实与梦境,意识流与幻想中自由行走,他甚至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倾斜式镜头。最后还有Patti Smith惊喜现身!

10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这种MV连MV,剪成多少个小时也是一样的空洞。

13分钟前
  • vivi
  • 很差

演员无病呻吟、演员走T台、演员凹造型、演员暧昧抚摸调情之演员全程不在演戏的风光类型片,矫揉造作、尴尬、别扭、空洞和有点蠢~~

1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B/ 第二部马力克。空洞华丽的现代布景与装置符号的堆砌竟然真的从另一个角度摆弄出了几分安东尼奥尼式的迷乱空虚,甚至觉得风格的统一性更胜生命之树。而与后者相同的问题是要抱着残破的故事框架不放,完全可以进一步弱化情节把更多交给视听的喃喃自语。因而体量也可以缩减很多,冗长。

22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第一,不知道导演是何方神圣搞定他们了。第二,这四个人是多想拍文艺片做艺术家。第三,两个半小时mv宝宝睡特别香。

25分钟前
  • 妮娃娃
  • 较差

好想见识下剧本,如果有的话...

29分钟前
  • Redux
  • 还行

马力克太适合给田馥甄拍MV了!!天生一对

34分钟前
  • 哪吒男
  • 较差

去你妈的光顾着看法鲨和麻辣 没注意马力克。。。曾经拍出恶土的男子如今一饭三遗矢 晚节不保 从生命之树到圣杯骑士再到对山歌 一步一步沦落为身在名利场心系大农村的神婆 想知道他的身心分别发生了什么

36分钟前
  • 中端人口小鹌鹑
  • 较差

再剪掉20-30分钟,可能会好很多。

40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马利克,可能去了假的Austin limits真的Burning man,且里面一首完整的歌也没有。Yes it's absurdly embarrassing but fun.

44分钟前
  • 大 蜹 蜹
  • 较差

贡献了我平生第一次中途离场

46分钟前
  • Atin
  • 较差

我不管。马力克的镜头对我来说是一种voyeurism,一个隐蔽、游移的窥视者,而独白像是对秘密心事的窃听。请给我更多司令视角和麻辣恋爱、麻辣视角和司令恋爱、法鲨视角看麻辣司令恋爱、法鲨视角和娜塔莉小姐恋爱、司令视角和魔王恋爱、所有人和所有人做爱,所有人的迷茫与释然与混乱与恨与欲与爱。

50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导演中毒太深,自从提名了奥斯卡,就沉溺于诗意画面和神叨独白不能自拔。我这般下里巴人,自认道行不够,自此不敢再恭维了。

54分钟前
  • 饮歌
  • 较差

高司令鲁尼玛拉法鲨娜塔丽波特曼之间各种两人和三人任意搭配组合卖萌炫富旅行秀恩爱以及凯特布兰切特的乱入,为什么我看得那么开心!导演让高司令做了人类能想到的一切事情。。。但我还是想让他还我生命之树的门票钱。

57分钟前
  • 小油飞
  • 推荐

难看到我在电影院换了一百个坐姿。要不是背景音乐和镜头颜色我真的没耐心。ronney那个面瘫脸和毫无美感的声音快折磨死我。

59分钟前
  • 奥田川
  • 较差

“憋了多年拉出一坨屎”系列。能把多角恋拍成这样枯燥乏味不明所以大概只有马力克老师才能做到了。各种手持+超广角,卡司基本是清一色的好莱坞当红中生代,加上鲁妮妹子全程压着嗓音故作深沉的独白,以及各种一点也不隐晦的性暗示,马力克爷爷拍这部片大概只是想勉励下自己:我还没老我还能飞起来...

60分钟前
  • 柯里昂
  • 很差

片名有欺骗性,里面基本上没有歌。马利克越来越像老年的小津了,几部片相似度越来越高,如果演员再固定一下,挖出一个段落来可能都无法辨认了。他可能已经没法用“寻找生命的意义”以外的角度来讲故事了吧,看看俊男美女也不差,虽然主角换成一般人那就纯粹是矫情了,但反正我没睡着哈哈哈

1小时前
  • 米粒
  • 还行

鲁尼玛拉这种戏路五年如一日的苦瓜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

1小时前
  • 快乐就这么简单
  • 还行

这就是和Mia分手之后的Sebastian的人生。

1小时前
  • 常在我心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