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聊日子

综艺台湾2022

主演:内详

导演:未知

 剧照

好好聊日子 剧照 NO.1好好聊日子 剧照 NO.2好好聊日子 剧照 NO.3好好聊日子 剧照 NO.4好好聊日子 剧照 NO.5好好聊日子 剧照 NO.6好好聊日子 剧照 NO.13好好聊日子 剧照 NO.14好好聊日子 剧照 NO.15好好聊日子 剧照 NO.16好好聊日子 剧照 NO.17好好聊日子 剧照 NO.18好好聊日子 剧照 NO.19好好聊日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27 00:05

详细剧情

以「生活」為起點,蒐羅對身體有益的食品與日用品我們用心精挑細選,透過各界達人與專家的推薦介紹邀您品嘗最純粹的飲食與 ...

 长篇影评

 1 ) 这不高明的表达方式,让本片死于话多

在熟悉的传媒大学1500报告厅看完《你好,疯子》,我问身边的朋友“你是不是不喜欢这部电影?”他说是。 同《驴得水》一样是话剧IP改编,原作也是满载赞誉。但作为电影的《你好,疯子》,其叙事手法实在称不上高明。 前半段是群戏,将谜面展开——七个不同身份背景的人被莫名关到精神病院,一场证明自己不是疯子的救赎之战打响了。 从合唱《月亮之上》到集体跳肚皮舞,这一段内容荒诞、聒噪也有笑点。 看得出导演是想表现极端环境下,正常人与精神病之隔是多么容易被打破,想挖掘人类劣根性的心思虽流于表面但基本达成。 剧中的七个人物角色设置非常鲜明,有差异化的职业、年龄和背景,但却都没有太多存在感。缺少塑造圆满人物性格的有力事件和对话论据。 反观角色更多的《十二公民》,比《你好,疯子》更能勾勒较为饱满的人物形象。 如果说影片戛然而止在中间,或者致力于把一件事情说圆那么还有救,后半段的失控才是让人不耐烦的真正开始。 谜底的揭晓方式冗长且笨拙,完全没能利用电影这一视听结合的渠道特质。 火车老师说,电影是要讲故事的,像片子里让女主角指着其他角色一个个把他们的功能和背景直接说不出来,实在太不高明。 想想看,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中,一向台词很少,却能把人物的性格和关系表达的清清楚楚。那种讲故事的方法才是适合电影的。 加之女主角万茜一次次的落水、一次次的闪回,并没能帮助营造气氛,反而使得结构看起来支离破碎。 但《你好,疯子》还是值得鼓励的。比起诸多国产平庸烂片,他有自己的风格,只是想要说的太多,看起来力不从心,想要趋于深刻,又怕大家不懂,最后变得很是尴尬。


小疼的微信公众号『电影百忧解』,写写影评、聊聊占星,为有电影陪伴的时光命名。

 2 ) 思想还是形式。二刷:人类的出路

二刷后觉得,编剧太他妈牛逼了。

《少年》排片很惨,跑老远看了一场。《生门》更惨,极少影院,极少场次,想去支持,也想看下,但不给机会啊。《你好疯子》改了下日期,看了眼下排片,热情劲儿过去,都不报希望了,没想到看到有点映,果断冲去。顺带说下,都看/排你麻痹的长城。

开头有点套路的,《电锯惊魂》?《七宗罪》?《死路》?越看越有意思,各种似曾相识但又不是。

拄拐男演员有点面熟啊,那眉眼小胡须,就是想不起来。回来搜下才想起,《红色》里的萌物嘛。

众演员都很到位,金世杰这老好人都演出了点让我讨厌的味道。

记者——舆论,老师——教育,医生——出身,律师——法律规则/程序正义,出租车司机——底层民众(质朴愚昧有力量),女公关——女人(稀缺资源,胜利成果)(先天条件本能和生存),神经兮兮的女人我一直猜不透她代表什么,按男女老幼,她该代表小孩,未来和希望;按物质肉体精神,看她总念叨圣经救赎,该是心灵信仰和高尚精神、光辉人性。她也是唯一不卷入争斗,不参与求生随波逐流的。

这一群人简直是危机时的社会演化的象征,先是舆论蛊惑群众,成为首领,各种断言口号和奇葩逻辑,希奇古怪的行动。演给别人呢还是逗自己玩呢。后来失控差点死人——当然是拿弱势的老者,脑子奇葩、不受人待见的知识分子开刀了,女人拿老头手放自己胸部授以口实也是逗死了——其他人(或小女孩吧)人性发现,终止暴行,把舆论关一边了。

舆论倒了,权威垮了,力量最大的底层民众掌权了——法律从来都是替坏人辩护欺软怕硬的。群众只会破坏啊,还要来点小农思想,自私意识,满足下个人欲望。底层是最没远见,动乱时为了个人生存和欲望最不惜各种暴行的。

就一个女的,你还要强奸她——当然女的也没说不同意,领袖么。底层就是太傻,应该用威望说动女的心甘情愿,得到程序正义,再给其他人点甜头,比如大家轮流来啊,或者完事帮你们怎么怎么着啊,或者拉拢心痒的人形成优势局面啊,不过会这么做他也不是底层了——其他人都看不下去了,又形成一股舆论力量把底层暂时压倒了。

另外女公关长得好漂亮,我是女人,我长得漂亮,男人都想跟我上床,我要挣钱生存。理直气壮落落大方。我见过的电影里最牛逼的女公关了,当然跟《萨玛利亚女孩》的慈悲和救赎还差点层次。但身体长得开,胸大腰细颜美,嘴唇有点混血感觉,妖得一塌糊涂。

大厅里荒唐暴乱,小女孩角落里碎碎念:你们谁都出不去,你们都得死。以为这是对人生的隐喻,都在这个疯了的社会里晃悠,除非死了得不到解脱。给你点点盒饭,各色人为了生存去抢。给你点药,疯的不疯的,可以稍微安慰一下,好渡过无聊漫长而又艰辛的一天,明天再去抢饭吃。

一个正常人如何证明自己正常,这本身就他妈不正常。社会疯了时,你不疯才是真疯,迟早被逼成疯子;装疯才是假疯,装到表现得是疯子,别人认为是疯子,而自己认为是装疯,那真疯装疯还有什么差别。

后半段改《致命ID》了,立意比上段关注社会政治人性,要格局小了很多弱了很多,但还算深入。

各人都是自己成长时的情感缺失,或应对各种场景而产生的人格。父亲出身,老师教育,司机哥哥般照顾,提供后台基础和底蕴,律师维护,外界原则般的信仰和支持,记者舆论恋人,认可和慰藉,女公关知己,贴心不评判教你打扮做女人,最坏情况用肉体生存么,也只是她那样。她自己的心灵,信基督,求救赎和免罪,不参与世间纷扰,只借用各人格来应对世俗社会。

她能成长吗?各种人格就这么离开?那她还是弱小纯真的女孩子,在社会上无法立足——能轻易生活谁还费劲分裂出这么多人格啊。她没有变化和成长啊,从她眼里看不到坚毅,只有对各人格的倾诉,对过去对帮助她的人格的留恋。他们给了她美好的希望,老了在海边有所房子,沙滩被太阳晒得暖暖的,吹着海风,听听海浪。但她只是追着他们,她不知道怎么实现梦想。

据说有彩蛋,怪不得出casting了,还迟迟不亮灯,我还纠结了下,国产片,又不是一系列的,应该没彩蛋吧,妈的,太年轻啊。

总结,好片,紧凑有趣。虽然小成本,场景小,人物少,但都很出彩。能笑笑,能想想。国产片很少这类弱化形式、重视思想和内涵、探讨问题有点主张的。不错的尝试,支持下。

另外刚看完《乌合之众》,小团体那段群体特点各种验证看得好爽,恨不得多看几遍细细体会下。

《你好,疯子!》二刷,编剧太他妈牛逼了。奔着彩蛋去的,看着看着觉出点不一样来。上次还奇怪,前段讲社会演化,后段讲个人成长,格局怎么会变小了呢。不看成个人,看成人类,就豁然开朗了。 小时候都有很多假想的玩伴,也可以是人类史上各种崇拜巫术佛祖上帝科学主义。 安茜看成人类,他们的疯了又疯是历史的循环重复。医生是生物—进化学基础,老师是教育—知识传承,律师是法律—社会契约—部分安定及对弱者的保护,女公关是美和艺术,记者是文化—社会主流,司机是生理基础—生存发泄和难免低俗(唱歌也是月亮之上,美食和性也很难高雅)。彩蛋的医生,如果从性格分裂看,单纯另一更高层次的主导人格。但从人类看,是恶魔?那应该有正面的神灵对应。只能是欲望或者苦难。纵使一切文明毁灭,人类也必然剩下欲望或苦难相伴。 任一朝代发展到后面,他们不仅不认识人类,还互相不认识,人类要不变疯,或者把文明毁灭了,推倒重来,或者自杀——当然是自杀不成功的。 每次都是人类自己在水里几乎要窒息,然后生成这几种东西相伴,然后人类得以生存,再到下次循环。 里面很多点蛮有意思: 他们各种尝试后,各界决定快乐治疗,然后各种礼仪客气,热情洋溢的脸,歌颂赞美价值观和谐…各种假大空和虚伪。记者(文化)一脸我操地看着他们,然后被胁迫参加,找了半天说,啊,好大的电风扇。又掀起一波歌颂高潮。文化看着群魔乱舞,拼命抽自己脸,说我疯了。就想起老罗抽自己脸了。 底层群众真是找不到出路,当家做了主,连个门也打不开,还得知识分子去拉门和提供新的点子。不管有没有皇帝,群众是要吃饭的。除了暴力、生理满足、掌权的满足外,就是糟蹋艺术… 舆论(文化)每次都是别人都觉醒了才出现,像最开始,像所有人都在制止司机施暴时。 编剧对人类是多么悲观,对文化政体进化是多么地看不到出路…

 3 ) 《你好,疯子》,群戏没谁了!

《你好,疯子》是一部改编自同名话剧的电影。这是一部有着浓烈的荒诞色彩、黑色喜剧的电影。其实,与其说是喜剧,倒不如说是悲剧,因为剧情笑点铺排的背后,是直戳心魂“逼良为‘疯’”的人性鏖戮。故而让人看得不寒而栗,甚至有些毛骨悚然。加上精神病院幽闭、破败、诡谲的空间,以及配乐、灯光等硬件的加持,以及一众主演(在我看来影片没有配角,全是主角)的程开挂的演技,将“疯子”们的种种极端、奇异、惊愕行为演绎的淋漓尽致,让人有一种置身精神病院的直观体验感。虽然不是恐怖惊悚片,但《你好,疯子》对恐怖、惊悚氛围的营造,远胜于国产恐怖电影。对悬念的设置,悬疑的打造,也别出心裁新意十足。

 4 ) 电影 请别让我脑补

电影有个“电冰箱理论”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就是说电影里有一些小的情节硬伤,在观影的时候因为被整个电影吸引来不及思考,要等到回到家打开冰箱拿东西的时候,才会意识到。
 
小主以为,这说的是电影其他方面足够精彩,可以片刻掩饰一些小瑕疵。燃鹅,有些人却以此作为武器,在编不圆的时候,就用这个理论来力证观众是不会注意的,却全然不顾电影的其他部分粗制滥造,根本无法吸引观众。
 
总之,一切的前提是电影的大结构是没有问题,是足够吸引人的。
 
年末,有部电影被称为黑马,评论称其改编自话剧,而话剧似乎是“优质剧本”的代名词,是谁呢?就是《你好,疯子!》,其原版话剧被称为“2013年最值得看的话剧”。燃鹅,这部电影真的能够称为岁末年初国产电影的救命稻草吗?

以下剧透!!!

不得不承认,这个剧本确实有较好的故事基础,为了节省大家宝贵的时间,我就不卖关子了,直接还原顺序来讲。一个女精神病患者,有7个人格,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人格也在增长,他们越来越不受女主的控制,也不再认识女主。所以女主濒临崩溃,住进精神病院,医生说让其康复的唯一办法是杀死其他6个人格,这样女主就可以出院。医生用一种手段让7个人格集聚一堂,关在一个虚构出来的精神病院里,借此让女主摆平其他人,女主却下不去手,最后关头跟其他6个人格说出真相,说出每个人格和自己的关系,然后感叹是什么让他们都变了,变得自私自利,最后女主宁愿自杀也不杀他们,于是感动了6个人格,纷纷自杀,女主出院,一派阳光美好的未来等着她。
 
这样看,故事清晰,主题明确,且是我看过最温情脉脉的人格大家庭。燃鹅,如果你没有看过话剧,也没有任何预习,在你看电影前半段的时候,你会觉得跟我讲的是两个电影,真的,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而电影的这一部分是它的主要卖点,所有的宣传都花在这上面,七个不同的人,突然被丢到精神病院关起来,他们的目标是要出去。为此,他们想尽办法,先是想证明自己没疯,然后又想证明自己疯了,随之内部矛盾就起来了,互相残杀,总而言之,整个过程极尽讽刺之能事,似乎在批判社会人生。
 
为什么我说这部分和后面看起来一点关系都没有呢?让我们回到故事本身,这个女主要干什么?作为电影的主角,她的目标是什么?是要治愈自己,要出院。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是什么呢?从后面的剧情推断,医生让她在这个虚拟场景中杀死其他6人,而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让大家庭和谐(这一点仅靠推测)。不管哪种,在前半场中都没有丝毫体现,女主在中间什么作用都没有起,一直怕得要死。直到这一轮虚拟游戏结束,开启下一轮,女主似乎才开始想到阻止,可是从医生的话里我们分明感觉到这种虚拟游戏已经重复了若干次,那么女主之前一直都在干吗?
 
小主以为,电影在叙事轻重上的偏差直接造成了观影的断裂感。因为这种断裂感,让我在观影的过程中开了无数次“电冰箱”,所以无法投入,后面的煽情根本无法入脑。还有那段万茜演了32遍的5分钟长镜头,其实已经虚弱无力,可有可无了。相比什么话剧腔、舞台感,这才是致命弱点。
 
为了让大家能更清醒地“打开冰箱”,小主请出《致命ID》来比较一番。都说它俩像,真的挺像的。《致命ID》说的啥呢?

以下剧透!!!

一个男精神病患者正在接受医生的治疗,他有11个人格(不包括他自己)。他因为谋杀罪接受审判,马上就要行刑,但是辩护律师为他辩护,因为医生说凶手不是他自己,只是他的一个人格。所以医生用药物也给他制造了一个虚拟游
戏,在一个汽车旅馆,11个人格齐聚一堂,人一个接一个死去,其他的人在努力找出凶手。最后他们锁定了一个目标,并让最正义的一个人格把凶手杀死了,大家伙都以为成功了,医生带着他离开,然而隐藏起来的真凶出现,杀死了最后一个代表希望的人格,也在现实中杀死了医生。
 
结构非常相似,前半部分的主体情节是11个人在汽车旅馆里被杀找凶手。可是为什么《致命ID》不会有断裂感,其一,开篇就给观众呈现了精神病患者的信息,奠定全篇的基调;其二,最重要的,主角在虚拟游戏和现实中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找出凶手,而且,人格之间的关系和情节展开是有逻辑感的;其三,我们知道主角,这11个人格的主人,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这样,最后凶手为什么会是那个小孩人格,他出于什么目的杀死其他人格,这些都是清晰的,即他的童年阴影,他的母亲是个妓女。
 
在《你好,疯子!》里,我们不知道女主到底是个什么人,虽然她一一讲出了每个人格是怎么产生的;我们也不知道女主到底要干什么,到底是要出院,还是要保护她的人格。没有这一切,我们就不停地在“开冰箱”。所以,不论之前的话剧经过了多久的舞台洗礼,成为电影之后就要按照电影的规则,不要让观众去脑补,因为他一脑补就会打开冰箱门。

更多影视辣评请关注公号“小主私席”

 5 ) 《你好,疯子!》一次失败的心理治疗?

#严重剧透,想到什么写什么,毫无逻辑可言

对于这种把“喜剧”和“悬疑”两个标签一起贴的电影,我是不放心的,但是由于某剧上映,勾引得我非常想看DID,专门下了爱奇艺看这部。

前一个小时里,被莫名其妙关到一起的七个人用各种不正常的方式积极证明自己是正常的。

附属人格,以超出常人的速度,认识到大家是因为莫种特殊原因,或者说是共有的联系,被关到受到监控的精神病院里。随后开始用夸张的方式证明自己没病或已痊愈。其夸张之程度让我怀疑编剧是不是不正常。

为什么形容为夸张呢?是因为人格之间仅仅是简单的交流就达成了一致意见,甚至没有顺着“联系”这一线索寻找缘由解救自身,匆匆忙忙地就开始了“证明活动”。随着主导角色与其他人地位之间的变化,使我一度以为导演是想借此表达体制相关的问题。

证明期间,七个人见到了主治医生,对话中不断地、或深或浅地表露出对“人如何证明自己”的思考,但始终不能证明或被证明。至此为止,我看到了导演的哲学思考。

但在医生对安希表明身份的镜头,介于短片《深藏不露》的情节,我怀疑医生也是人格之一。

后四十多分钟里的前三十分钟左右,医生指明多重人格这一事实,并且表示,自救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杀掉其他人格。看到这儿,再联想到看过的有关DID的书和文章,内心感叹这医生也太不专业了,不能开导人格自己融合也就罢了,居然提出如此极端的解决方式,专业性几乎为零。并且安希反复说“你出现之后他们都变了”,更是使我在心里对编剧大喊“敲里妈!”因为在我的认知范围内,DID的治疗过程是使人格“趋同”的过程。通过心理医生的治疗,病人的人格之间的关系稳定之后,应当用一种柔性的方式使人格消失,而为使得人格之间相互伤害。也是由此,我认为这是一场失败的心理治疗。

但由于安希的本性使然,其他人格主动放弃,叩响扳机。安希走出康复中心,影片接近尾声。所幸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一脸幸福的安希听到了一个低沉的声音。果不其然,是主治医生。果不其然,印证了先前的猜测。同时也对编剧说一声抱歉。

《你好,疯子!》的专业性还是有的,只不过出现的太晚,并且节奏前后安排严重失衡,可以说是前戏太长使得整个电影拖沓难忍。

简单说,《你好,疯子!》的构思、镜头和《深藏不露》基本相同。看似简单的情节交流之中隐藏了不为人知的一面,同样没有深究DID形成的原因,而是聚焦于如何解决、或者说治疗,也就是片中反复提到的“从这里出去”。区别则在于,《深藏不露》只有三分钟,人物、背景、反转分毫不差。《你好,疯子!》一百多分钟,多半围绕的都是人格之间的争斗,其余则主要围绕治疗。但这二者间的联系可以说是十分微弱,仅仅为“走出这里”。人格斗争的目的是解答究竟谁是疯子,而治疗的目的则在医生的口中成为我“自救”,链接前半部分的“走出这里”也只体现在最后安希拖着行李箱卖出康复中心的大门。却不像前半部分,即便领导者三次改变,但目的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走出这里”。由于这种微弱的线索联系,以及看电影时无法进行太过深入的思考,使得整部电影给人头重脚轻的观感,并且亟待影片结束。

另一个问题,关于安希的人格,是主治医生究竟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是在附属人格开始争吵前,还是开始争吵后?产生的目的又是什么?如果是在争吵开始前,则不符合安希说的“你出现之后他们都变了”。如果是在争吵开始后,那主治医生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主治医生在争吵开始后产生,也就意味着其出现是为了解决人格间的矛盾。但通过片尾的暗示可以得知,作为附属人格主治医生有代替主导人格的意图。而以及安希举着枪时的描述,她与其他人格的相处都是愉快的,只有受到其影响,后才变得充满矛盾。同时通过整部影片能看出,安希性格软弱,存在被任一附属人格主导的可能。那么,根据前一个小时中,三次人格地位的变化,可以猜测:如果主导医生不满于安希的软弱,想要成为主导,那么他就有理由也有可能在其余人格之间挑起矛盾。进一步得出的结论就是主治医生产生于人格之间发生争吵前。当然也无法去排出主治医生产生于争吵发生后但其目的有变化的可能。

总而言之,所谓的悬疑,在我看来,是通过逻辑严密的步步推理,为不合理的现象或事实需找真相,而真相往往是出人意料的。最重要的是逻辑过程,而非强行反转故弄玄虚,使人不知所以。如果《你好,疯子!》能在这一方面,也就是在背景和原因上多做交代,而不是将大量篇幅都浪费在夸张滑稽的前半部分,我相信影片的质量会有进一步的提升。简单点明多重人格,却不对其进行深度的挖掘。既丢失了探求幕后真相(即安息患有DID的事实)的表层乐趣,也缺少了探求人格形成原因的的深层乐趣,不免扫兴。

除此之外,万茜的演技在我认识的屈指可数的国内演员中已属上乘。导演在服装和布景上还有待提升。个人认为可以通过精神病束缚服的大小来体现人格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通过桌子等细节暗示主治医生的实际身份。这样做确实有“剧透”的可能,但却更加那人寻味。

 6 ) 从《夏洛》到《你好疯子》:话剧电影的优势与尴尬

本文首发于巴塞电影APP

提示:本文包含电影《你好,疯子!》重要剧透,未观看电影者请谨慎阅读。

从《夏洛特烦恼》到《驴得水》,再到正在上映的《你好,疯子!》。继喜剧片、青春片浪潮后,似乎话剧电影也大有形成浪潮滚滚袭来之势。话剧电影凭借反复打磨的出色剧本与演技,似乎成为国产电影口碑维护的中坚力量,也不乏票房黑马的出现。但话剧特有的“话剧腔”也在大银幕上呈现出尴尬与过火之感。

先看看《夏洛特烦恼》和《驴得水》。前者成为2015年的票房黑马,收获14.4亿票房,赚得盆满钵满;后者成为2016年的话题电影之一,虽然话剧电影形式引起争议,票房也并未突破2亿,但整体口碑甚佳,甚至获得了豆瓣2016年度评分最高国产电影的称号。

《夏洛特烦恼》本是“开心麻花”创作出品的舞台剧,首演于2012年11月,票房火爆。2015年,改编电影上映。相比其他国产喜剧片,《夏洛特烦恼》片中并无来去匆匆的过气流行语,每处笑点都能够引发观众爆笑。票房成功反超拥有大IP、大明星,却不怎么好看好笑的《港囧》。也许是由于《夏洛特烦恼》主创们经过了长期的舞台实践,剧本经历万千观众的现场检验,因此能够把剧本中的笑料编排、笑点设置等方面反复打磨。最终呈现出小制作但有诚意的作品。

电影《驴得水》也是由同名话剧改编,话剧版《驴得水》口碑始终居高不下,被改编成电影也是情理之中。根据导演透露,《驴得水》创作之初本来就是要拍电影的,阴差阳错搞了话剧。《驴得水》本与“开心麻花”无关。电影版《驴得水》拍摄完成后,被“开心麻花”买下,成为出品方。一方面,“开心麻花”需要《驴得水》的良好口碑塑造自身品牌形象,而《驴得水》片方也需要开心麻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加电影宣传力度与票房人气。最终,《驴得水》取得1.7亿票房与较好的口碑,总体来说应该是双赢的。

《你好,疯子!》也是“剧而优则影”的产物。该片导演饶晓志在戏剧界很有声望。他曾给孟京辉做副导演,执导的话剧作品《你好,打劫!》《将爱情进行到底》都很有人气。《你好,疯子!》是“你好系列”的第二部作品。曾有一种言论说“戏剧圈的导演现在集体涉足电影圈,把国产电影的智商都提高了一个档次。”意在夸奖话剧电影剧本好。的确,这几部话剧电影都在剧本上下了功夫,相比绝大多数国产烂片,绝对是对得起观众的智商。但同时带来的“话剧腔”也成为急需改进的问题。

再次提醒,下文包含剧透内容。

《你好,疯子!》上来就把角色与观众置于一个密闭空间内,不交代任何缘由,让角色自己去研究,让观众自己去猜想。刻意营造悬念的同时也增加了观众与电影的疏离感。虽然作为电影手法无可厚非,结尾也给出了合情合理的说法。但这种独特密室的单一场景设定明显来自于话剧。稍微动动脑筋便能想到:结合中国国情,这种密室囚禁的极端做法在中国的法制与电影审查制度下,显然最终必然有反转的解释:要么一切是设计好的实验/玩笑/游戏,要么是一场虚幻的梦,是不存在的。因此这已会让一些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开始猜疑,带来并不流畅的观影体验。电影最后的结局也没有跳出这个框。若片尾最后,所有主角真的逃出生天,大开杀戒,或被精神病院折磨致死,这反倒会成为国产电影的突破了。

电影在七个角色在“被莫名认定为疯子而被囚禁”的设定下展开,主角们在精神病院的监控下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疯子,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举动。齐声高唱《月亮之上》、跳印度电影《情字路上》中的舞蹈《燃烧的爱火》、大打出手等等。从中我们似乎看到创作者对人性中的荒诞的夸张与放大。一群年龄各异的人又跳又叫,完全不符正常人的逻辑。除了迷惘的旁观者万茜外,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这种对“正常人如何证明自己不是疯子”的极端夸张,使得电影逐渐变成一出闹剧。演员们情绪亢奋、歇斯底里的感情状态仍有话剧表演的感觉。尤其是集体“自扇耳光”的一场戏,颇为眼熟。典型的“话剧式”表演。我们对演员的敬业表示尊敬,但每部电影都要“扇耳光”,难道非要以这种形式“打肿脸充胖子”吗?

正当观众坐看闹剧如何收场的时候,电影又画风一变,变成了针对掌权者的讽刺剧。与《夏洛特烦恼》《驴得水》大部分演员都是话剧原班人马不同的是,《你好,疯子!》大部分演员都是专为电影而选择。其中不乏演技派,如近年频频出演大陆电影的台湾老戏骨金士杰、金马奖最佳女配角获得者万茜等。周一围饰演的记者从一开始就莫名成为一个发号施令的领导者。上文所述一系列荒唐举动均是由他“指挥”。在质疑与反对声中,杨猛饰演的司机以“暴力革命”的形式将记者“赶下台”并囚禁起来,成为一个新的,但更独裁、更强权的强权者。他霸占“莉莉”,对其他人暴力相向,一股“社会人”的痞气。最终,这个“暴力者”也被群众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打倒”。随即掌权的,是新成立的、由三个知识分子组成的“小团体”:医生、律师、教师。然而,这个团体也并没有好到哪去。在“指出唯一疯子你们就能出去”的诱惑下,他们轻而易举地充当了独裁审判者的角色,决定将万茜沦为他们的牺牲品。

从此能看出,电影似乎将重点集中在对权力的批判与讨论。但随即,电影却又迎来了最大的反转:万茜饰演的安希才是患有重度人格分裂症的疯子,其他所有人都只是她幻想出的附属人格。

在前面一直处于迷惘状态的安希这时才“变身”主角,而金马最佳女配角万茜终于等到了展示演技的机会。在一个长镜头中,万茜在数分钟内变换7种人格,自说自话,并对其他六种附属人格上演了一场真情告白,淋漓尽致地飚了一把演技。确实厉害。然而,似乎这种推翻的反转设定似乎成为了刻意设计的“万金油”:一切设定上的异常(密室、情绪亢奋)都可以归结为角色的幻想而强制性地具有了合理性,从而堵上观众的嘴,让人无法反驳。审查也能说得过去。这样做并不新鲜,也未免有些“小聪明”。

即便是看似完美地解释了密闭空间的产生,甚至耐心地解释每个人格的来源(我承认这里有打动我,曾经我也有这样类似的某种附属人格)。但仍然有大大的问号打在角色和观众脑海里,就是安希反复无助喊出的问题:“为什么他们变得都不认识我?”这里可以理解为医生的干预与精神病院治疗药物的作用,但片尾的彩蛋又和观众开了个玩笑:安希的主治医生也是他脑中的附属人格。这就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无从解答。你可以认为这是“主治医生”附属人格为杀死其他人格而精心设计的计谋,但依旧无法解释。在二刷电影的时候,这个问题会变得尤其突兀:从小到大陪伴安希的附属人格们,竟然突然成为了“陌生人”。无论如何,也难以理解。

豆瓣网在进行年度电影盘点时,将年度评分最高国产片赋予了《驴得水》。这引起了很大争议,不过也确实是网友投票评分所得。话剧电影不是拯救电影智商的“救世主”,更不是与电影格格不入的“异邦人”。“话剧电影”不应与非话剧改编电影割裂。好莱坞有无数话剧、百老汇音乐剧改编电影的成功典范。如《为黛西小姐开车》《福斯特对话尼克松》《芝加哥》《悲惨世界》等。如何发挥优秀话剧剧本的优势,摒弃适合舞台而不适合银幕的“话剧腔”,是国产话剧电影创作者、改编者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7 ) 享受自我=完善人格?

看似“荒诞离奇”的戏码,诉说的却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更是一场修行与自我精神的回归;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安希,曾经都想过要成为自己心中幻想的样子,幻想自己变得如何优秀,如何的不一般,但总有一个“世界”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因为只有在那里我们才可以随心所欲的享受最纯粹的那个自己!

当七个素不相识的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关在了同一家精神病院,当疯人院里意外地发生着啼笑皆非的荒唐事,似乎一切的不可能都在”诉说“着无限可能,然而七个人的不同身份,却成为了这场”意外“的开始,八面玲珑的律师、守旧的历史老师、正义的新闻记者、自卑的司机以及长期思念女儿的外科医生,每个不同身份的人仿佛都在映射着现实社会中的每一类人,而疯人院仿佛就像是我们现实生活的”牢笼“,时常想要使出浑身解数逃出去,但每当即将要离开时却发现曾经一直想要离开的”地方“,或许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影片从上帝的视角记录下了女主角安希脑海中的定格画面,并选取了第三人称的手法给观众留下悬念;在这个狭小的封闭空间里,每个人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然而为了从精神病院出去,他们必须要证明自己不是”疯子“,因此只能选择放弃自己曾经拥有的”故事“,生活在一个只有‘集体主义”的世界里,做着很多人眼中不伦不类的事情;他们为了证明自己没疯,只有选择慢慢“变疯”从而“麻醉”自己:在房间里集体大合唱,跳肚皮舞,在百般无奈之下甚至想出了打架的主意,从一开始的假装打架,到后来的“以假乱真”,再到最后的完全失去理智;当他们发现任何办法都没有效果时,所有人都开始变得无助与懈怠,于是便开始了恃强凌弱的“生存法则”,他们选择用吃药和电击的方法来“解救”自己,甚至提出“快乐治疗”的方法,然而无论他们如何“改变”,却依然逃不出精神病院的“魔爪”。

面对着大都市的繁华与喧嚣,我们在迫于生活、学习、工作的压力时常常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呐喊”与自我调侃,而在影片中这种“呐喊”似乎一直都在被无限放大,甚至于把个体放在集体主义中“演绎着”挣扎与荒谬的故事;当那些“小集体”的美好状态被一点点打破,看似是一种很“残忍”的做法,但却给了每一个角色最好的“状态”;然而有集体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矛盾,正如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江湖”,当集体“坚信”着利益至上的真理,话语权的出现却总是显得尤为重要,而争夺话语权却是“集体主义”中的一个“弊端”,但也是最具有个人化的情感表达,正如很多细思极恐的事,都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更不会有很多人眼中的“完美结果”。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首《送别》让几个原本没病的人相聚在一起,然而事实上他们并不存在,他们不过只是安希幻想的几个“角色”,她的人格也是因为她的心理需求而诞生,并在她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我们每个人在遇到困难时都习惯于幻想出来一些“伙伴”,从而得到心灵的满足,甚至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伪装自己,在脑海里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完美”的人,害怕他们从自己的视线中离开,于是将他们禁锢在自己的思想和潜意识里,然而当他们完全把你所占据时,却发现自己已经完全被吞噬成为了另外一个人,那个曾经的自己却早已不复存在。

当安希勇敢地走出精神病院的大门,看似她已经完全康复,实则却是陷入了自己的一个“梦境”之中,把自己意外地带到了一个脱离现实的情境里;当她最后只剩下与大夫两个人在房间时,才是她真正康复的开始,此时的安希终于吞噬掉了她曾经在脑海中幻想的伙伴,以及自己人格中的“人物”,成为了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而她曾经的伙伴却是她生活中最好的“良药”,在她独立之时,看似是与自己的伙伴告别,实则却是与过去的“自己”告别,并寻找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

没有人愿意被关在笼子里,问题是给你一片无边无际的天空,你是不是真的敢要。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栖息地”,在那里可以无拘无束尽情地享受自我,享受着自己心中的那份坚定与独特,“无边无际”的天空看似美好,但却并不是适合于所有人,正如“疯子”就应该待在“疯子”该在的地方,正所谓勇敢地面对自我,并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便是最大程度上对完美的接近。

很多时候完善自己的人格与享受自我并不矛盾,正如在生活中思考与欢笑对我们都同样重要;而在我看来《你好,疯子!》就是这样一部在欢笑中引人思考与反思的佳作,或许也是导演想要对每一个“疯子”最好的“告白”!

个人评分:10

 8 ) 2017第一部,国产非烂片

你好,疯子 2017年的第一部电影,本来是昨天也就是2016的最后一部电影,后来因为其他事情,买了票也没来得及看,所以一拖就过了一年,哈哈~ 先说好的,,一开场7个互不相识的人被抓到一个看似废弃的厂房,不同职业和生活经历,电锯惊魂、七宗罪、大逃杀……好多电影在脑中晃过,我想有意思了;原来这个地方是个疯人院,为了出去大家从合作到互相厮杀,先是代表智商的记者作为领导,然后是体力占优的出租车司机,这里的几个场面感觉讽刺了独裁下面的恶政,而看似弱势的群体团结起来也可以对抗这种恶;一切的努力无效后,7个人又决定顺从承认自己是疯子,然后配合治疗,康复出院,再一次地互相伤害之后,7个中的那个失忆神秘女子崩溃了;故事来到下半段,原来其他的6个人都是她分裂出来的人格,而她才是在接受精神治疗,厉害了万茜,一人分似7角,纯脸部的特色,我想如果有好的演出机会,她应该不只金马的女配;经历了治疗,然后和6个好朋友的告别,安希康复出院了,结尾充满了希望,不过别急,片尾曲之后还有彩蛋,安希从浴缸里起身,旁边还有一个人,精神病院的院长,他说现在只剩我们2个人了,这才是精典,无解的孤独。 然后说不好的,整部电影最大的败笔在后半段,安希和每一个分裂的人格对话解释来龙去脉,真是画蛇添足,观众完全可以理解是人格分裂好吗,难道是导演怕看惯烂片的人理解不了吗,汗;大量的篇幅不是可以深挖每个人格的存在背景让观众自己去发现吗,还有对谁是疯子和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不够深刻,有点流于表面了;还有刚开始周一围的表演略显夸张,话剧风过重,不过后面还是渐入佳境了,毕竟是本片的颜值担当。 总得来说还是不错的,尤其是演员的演出,可以说是这几个演员的表演撑起了一整部戏,呈现出了各个人物鲜明的个性,连莫小棋也没有明显拖后腿,作为话剧改变的电影也很好的融入了电影应有的元素,该是值得一看的,国内还是有认真拍戏的人,调调也是我喜欢的。

 短评

新导演处女作加1星。饶晓志作为话剧导演,在原著很好的故事基础上,又呈现了很好的电影化叙事,完全不同于大家印象中的话剧改编电影,值得加1星。演员的集体表演又值得加1星。包括美术和特效在内的电影视觉值得加1星。

4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上来就把观众与角色莫名置于粗糙的密闭空间,不加任何解释说明,刻意营造悬念的同时也增加了疏离感。和《驴得水》一样有空间单一、情绪亢奋、歇斯底里、自扇耳光等话剧腔毛病。万茜飙演技确实厉害,但提出的“众人不识我”问题却并未得到解答。结尾意料之中在审查框架内,也能自圆其说。彩蛋画蛇添足了

5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哪个缺德的打个喜剧tag……我特妈在喜气洋洋的新年第一天像傻逼一样从头懵到尾

9分钟前
  • 油条c
  • 还行

作为国产片,构思和创意实在是有点吊,虽然观影过程不是让人太舒服。万茜是我最喜欢的80后大陆女演员,演技可以用秒杀全场大杀四方来形容。片尾曲也是她唱的吧,膜拜得五体投地。女神!!!

13分钟前
  • 阿凡思蜜达
  • 力荐

最后30分钟万茜的表演捧得了任何奖杯,太出色了!

18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每一种人格都是成长中缺失的一种需要

21分钟前
  • 游历晴
  • 推荐

万茜的精分让我记住了她,以后她一定会大火🔥🔥的,妥妥的实力派

23分钟前
  • sunshinE。
  • 力荐

作为国产悬疑惊悚片,这部片已经完成得很不错了。开始的密室逃脱也很紧张,几个演员特点也比较鲜明。尤其是万茜,从一开始柔弱女子到后面多重人格爆发都表现得很有层次,剧情也没有什么大bug,其他演员也都可圈可点。尤其是莫小棋,居然演技也能碾压不少小花,跟万茜真是一对演技遗珠。

26分钟前
  • DC
  • 推荐

2016跨年到2017的时节,我选择去看场电影,名叫《你好,疯子》。真是蛮有纪念意义的。这个意义很难琢磨,就如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感觉一样,很难看透。前半部分仿佛看到了人间百态和人性的展露。后半部分又仿佛看到了自我认识与内心倒影。不管怎样,祝自己一切都好,对自己说,你好,疯子!

27分钟前
  • 赵火火zFy
  • 推荐

“活着就是一件很孤独的事情,还很恐惧。”——金士杰

31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字幕之后有彩蛋,才是最大的亮点

36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还行

我像个SB一样看到演员有王自健就以为这是个喜剧片,而且豆瓣上也有喜剧tag,结果呢?画风相当悬疑惊悚!前半段云里雾里完全不知道这几人要干嘛,结果越到后面情节越清晰,这个剧本太妙了,看不出舞台剧的痕迹,并且万茜精分的那个长镜头表演太赞了,演技爆棚!滚字幕后的彩蛋反转得让人倒吸一口冷气。

37分钟前
  • Marcus
  • 推荐

中国版《致命ID》。

39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前半段几次想关掉,后半段万茜的爆发拯救了电影,结尾的那首《礼物》真好听,一查,居然就是万茜本人唱的,好吧,真是全能啊。

44分钟前
  • 安东
  • 还行

也许是现在内地话剧改编电影里最像电影的一部片子了,一个忽略故事背景和人物背景的悬疑片,形式非常像《禁闭岛》之类的烧脑电影,但其实只是用了其外壳,内核还是在讲群体效应,也就是所谓的乌合之众。金士杰太重要了,他把所有演员的表演都拉高了一个层次!

49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简直就是双子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啊喂,八大人格共同聚在一个身体里。那一段万茜自言自语切换人格的戏让人看得满是惊喜和欢喜,赞一个!

51分钟前
  • 皮蛋瘦肉粥
  • 推荐

本片死于话多。电影是讲故事,而不是说。让万茜对着其他六个人一个一个指着鼻子说他们的身份这种方式,是最不高明的表现手法。

55分钟前
  • 疼疼(电动版
  • 较差

好戏之人的诚意之作。万茜演技的确炸裂了。有人喜欢炫耀自己五分钟就看出了真相,但电影不是推理小说,除了真相还有很多。彩蛋反转的设计不错。话剧腔没有想象得那么重。最大的缺点是比例失调,结尾拖得太长兼硬煽情,消解了部分戏剧张力。

58分钟前
  • m89
  • 推荐

请编剧出门右转看看《禁闭岛》《致命ID》,不塑造主人格,不考虑各个人格分裂的原型,不承认自己的失职真的大丈夫?没逻辑的脑洞简直信手拈来,看到结尾我已经懒得猜了…除了女主扑面而来摧枯拉朽的孤独感,其余没一点说服力,万幸是选对了演员,群戏有张力,独角戏有爆发力,万茜周一围都是好演员

1小时前
  • 突然粉碎
  • 还行

国产悬疑片中比较有想法的一部,有笑有泪,略烧脑,万茜很美,演技也特别赞!PS:片尾有彩蛋,不要太快离场。

1小时前
  • 承泽明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